大熊猫种群现状与保护

更新时间:2024-01-12 01:4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大熊猫的种群现状与保护

摘要:大熊猫是我国的特产动物,古时被列为贡品,在近代被视为国宝 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乱捕滥猎等因素,该物种已处于濒危状态。截至 2003年底, 我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 1 596 只, 分布在陕西、四川和甘肃 3 省的 45 个县境内, 总栖息地面积达 2 304 991 hm2。与第 2次大熊猫调查相比, 野生大熊猫生存状况已得到改善, 分布范围扩大、栖息地面积增加、种群数量进一步增长。本文在第 3 次大熊猫调查的基础上, 就野生大熊猫种群及栖息地现状进行了分析。解放以后,我国政府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了自然保护区建设,并于20 世纪60 年代建立了卧龙等5 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并将大熊猫列为禁猎动物 20 世纪70 年代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全国大熊猫资源调查,基于调查结果新建了佛坪、唐家河、蜂桶寨等自然保护区,使有关大熊猫的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了13 个。 1985 ~ 1988 年全国第二次大熊猫资源调查结果显示,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较第一次减少了 54 ﹪。 进入90 年代,全国大熊猫保护区增至36 个,迄今共建立了 63 个与保护大熊猫这一珍稀物种相关的自然保护区。全国大熊猫栖息地已由 80 年代衰落期时22 220 km2增加至34 000 km2,其中分布在保护区内的栖息地面积达29 000 km2,有效地保护了约85%的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以及约 50%的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现存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估计约2 000只,因密度稀疏,发展空间大 。目前,国家主管部门已出台了各种就地与迁地保护措施,只需各方通力合作,野生大熊猫的未来将是光明的。

关键词:大熊猫; 种群; 分布; 栖息地; 自然保护区 前言:

为有效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 林业部 ( 现国家林业局) 先后于1974~ 1977 年、1985~ 1988 年以及 1999 年6 月至2002年6 月组织开展了3 次全国性的大熊猫调查,为大熊猫保护管理决策和履行有关国际公约提供了科学依据。其中第3 次调查是迄今为止, 我国对单 个物种进行的规模最大、技术方法最先进的一次调查, 充分反映了我国大熊猫分布现状与格 局。

自1869 年法国神甫戴维在四川宝兴发现大熊猫并将其订为新种以来,西方各国曾以考察 探险、传教等不同形式,到中国捕捉或猎杀大熊猫,致使其生存状况渐趋濒危。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自20 世纪50 年代开始建立保护区以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赖以生存的栖息地 其中,广东鼎湖山 ( 1956) 浙江天目山( 1956) 和黑龙江丰林 ( 1958) 为我国第一批以保护自然植被和珍稀动物为主的自然保护区 。

正文:

1 大熊猫对生境的选择

大熊猫由食肉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选择了以竹为生的植物性食性, 而竹子所含的纤维又高, 营养价值低, 它们的消化道又不具有消化纤维的机能.它们在摄食行为上不仅要采取最优摄食对策,而且在生境选择,活动节律和能量代谢等均应采取一系列的适应对策,从而降低能量的消耗, 以平衡低营养物质的能量收入.

大熊猫的栖息地,就大地貌而言,属高山深谷.位横断山脉东北段的长江上游各支流在境内谷向南北而后汇总于长江主干. 受东南湿润气候影响较大,这样1 个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很适于高山竹类的生长.因此,大熊猫所选择的生境也多为季风所及的迎风面.在秦岭为南坡, 岷山、 相岭和凉山基本上是东坡;而邛崃山为东南坡.这些坡面能够形成相对较为稳定的温暖潮湿的微环境, 有利于它们生存繁衍.

大熊猫喜欢选择在坡度较平缓的竹林中觅食,特别二、 三级夷平地的针阔林混交林中. 这样可以避免因坡度过大而支撑大型躯体消耗过多的能量.同时由于坡度平缓, 土质肥厚, 水热条件有利于生长繁茂的竹林,又便于它们最优摄食.但在不同山系,因地势地形不同,也有一定差异.在秦岭、 岷山和邛崃山,它们对坡度选择的上限多为35??,而在相岭和凉山,由于保留的森林植被和竹种单一,多分布于较高海拔的陡峻山体,故它们选择的坡度上线可到40??,但它们在摄食竹子时,往往要将竹先搬到 1 个较平缓的地方, 集中加工进食,以抵销部分在陡峭坡面支持躯体多耗费的能量支出.

2?? 野生大熊猫现状

根据2004年国家林业局发布的第 3 次大熊猫调查结果, 截至2003 年底, 野生大熊猫分布在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凉山等6 大山系, 包括四川、陕西、甘肃3 省的16个地 (市、州)、45 个县 ( 市、区)、194 个乡镇, 栖息地总面积为 2 304 991 hm2 , 种群数量为 1 596 只(表1) , 人工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为 161 只, 已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40 个, 约45??26%的大熊猫栖息地 ( 1 043 332 hm2) , 61??78%的野生大熊猫 (约986只) 在自然保护区内得到了有效保护。与第 2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相比, 第3 次调查结果表明野生

大熊猫的生存状况已得到改善。 2.??1 ?? 分布范围

第2 次调查结果表明, 大熊猫分布在陕西、甘肃及四川3 省的34 个县境内, 到第3 次调查时其分布县已达到45个 (表1)。新增加的11个分布县包括陕西城固、留坝和宁强等3 县, 甘肃武都、迭部和舟曲等3 县以及四川的金口河、若尔盖、康定、理县和九龙等 5 县

(区)。其中, 秦岭地区大熊猫的分布范围向北扩展幅度较大。 2.??2 ?? 栖息地状况

根据第三次大熊猫调查阶段性成果显示, 目前全国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约 2304991 公顷, 其中四川省大熊猫栖息地面积约 1774392 公顷, 约占76.98%; 陕西省大熊猫栖息地面积约 347864 公顷,约占 15.09%; 甘肃省大熊猫栖息地面积约 182735 公顷, 约占 7.93%。全国大熊猫潜在栖息地总面积约857102 公顷, 其中四川省约 339629 公顷, 约占39.62%; 陕西省约 258667 公顷, 约占 30.18%; 甘肃省约 258806 公顷, 约占 30.20%。

与第2 次调查结果相比, 野生大熊猫栖息地增长了65??57% (截至2003年)。在大熊猫分布县中,仅四川的雷波、越西、青川、芦山等4 个县的大熊猫栖息地面积有所减少。就山系而言, 除凉山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减少11??47%外, 其余山系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均有较大幅度增长, 在秦岭山系的增幅已达到211??06% (表1)。 2.??3 ?? 种群数量

与第2 次大熊猫调查相比, 除凉山山系大熊猫种群数量有所下降外, 其余各山系的大熊猫种群数量均有所增加。

3?? 影响大熊猫种群动态的原因

结合近20 年来对我国野生大熊猫种群及其栖息地的调查与监测, 大熊猫生存状况得以改善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 栖息地由受到严重破坏转向恢复并逐渐趋于稳定

20 世纪7 0与80 年代,在岷山和邛崃山系发生了大熊猫主食竹类大面积开花枯死的现象, 发现大熊猫尸体分别多达 138 头与 108 头。一般而言, 在枯死林地生长的幼竹,要经过5~ 8 年的生长期后才能逐渐为大熊猫所利用( 秦自生, 1994)。另一方面, 大熊猫属中、 高山林栖动物, 其栖息地是我国木材的重要产地。截止1985 年,在大熊猫栖息地的主要森工企业多达21 个, 核实采伐的森林面积达337 898 hm2。森林采伐除给大熊猫带来直接干扰外,还严重破坏了大熊猫的栖息地,甚至直接导致一些大熊猫分布区的消失, 如九寨沟县(原南坪县) 林业局经营区域内曾分布有大熊猫, 但采伐以后再难找到其踪迹。所幸的是, 随着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大熊猫栖息地内采伐森林的现象得以终止,大熊猫栖息地在总体上日渐趋于稳定并处于良性恢复之中

3.??2 ?? 加强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建设及保护管理力度 3 .2.1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创建 1962 年,国务院发布了 关于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指示 ,大熊猫等珍稀物种被列为国家禁猎动物。1963 年,我国在四川建立了卧龙、白河、王朗和喇叭河4 个自然保护区,保护的总面积为918 km21965 年在陕西建立了太白山自然保护区,面积为542 km2以上。 5 个保护区的总面积约为1 460 km2( 表 2) ,保护区内分布的大熊猫约100 余

只。

根据20 世纪60 年代大熊猫分布区保存的天然林推测,当时大熊猫栖息地约在50 000 km2以上。若按每只大熊猫约占13 km2的分布区域推算,在60 年代大熊猫种群数量约3 800只 。因此,上述 5个保护区仅约保护了3%的全国大熊猫栖息地,及约2. 6%的大熊猫种群数量 ( 表3)。

3.2.2 大熊猫保护区的扩建

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我国政府将一对大熊猫作为国礼相赠 至此,大熊猫走上了当代国际舞台,并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 熊猫热为查明野生大熊猫资源现状,我国政府于 1974 ~1977 年在全国有大熊猫分布的川 陕 甘 3 省进行了第一次本底调查 结果表明自 1958 年以来,由于大量的森工采伐,大熊猫栖息地仅存3 600 km2,种群数量约2 400只 ( 表3)。

随后,国家主管部门在四川新建了马边大风顶、美姑大风顶、九寨沟 ( 原南坪) 小寨子沟、唐家河以及蜂桶寨6 个自然保护区,并将卧龙自然保护区的保护范围由原来的 200 km2扩 大 到2 000 km2。在陕西新建了佛坪自然保护区,在甘肃将原瀼水河自然保护区扩建为白水江自然保护区 。有关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总数在20 世纪70 年代增至13 个,面积较60 年代扩大了5. 5 倍,覆盖了全国大熊猫栖息地的 25%,使约 36%的大熊猫个体生活在保护区内 ( 表2)。

1985 ~ 1988 年进行了全国第二次大熊猫调查结果表明大熊猫栖息地较 70 年代减少了 40%,大熊猫种群数量减少了54%,仅1 114只 。在此期间,全国在四川增加了黄龙寺,在陕西增加了牛背梁2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 全国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总数达15 个,总面积增至 9 611. 64 km2,约保护了全国大熊猫栖息地的 20%,大熊猫总数的 34% ( 表3)。

表2 全国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数量变化

表3 保护区内分布的大熊猫数量及其栖息地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8n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