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名作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0-31 17:4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名家名作欣赏

作为中国建筑师,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

转眼间已经到大三了,从我接触到建筑这门学科已然将近三年,从刚开始的茫然不知所措到逐渐的适应,逐渐的深入,想去了解它,渐渐的产生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对现在中国的建筑设计的发展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虽有些肤浅,但却是我的真实感受。

看看我们的周围,你大概有这样的感觉,现在这个时代是属于混凝土的时代,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到处都充斥这混凝土的印记,住宅,学校,商场,办公楼,一栋栋的混凝土的方盒子拔地而起,充斥着人们的眼球。

混凝土好像拥有了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令人羡慕的随意性,能够按照你设计的,你想要的,做出各种各样的造型。它无与伦比的装饰承载性,能够呈现出你想表达的想法,建筑的奢华——贴上薄薄的石片,建筑的高科技感——贴上银色的反光铝板,建筑的自然生态——贴上木板,好像成了一道对应的选择题,好像它的答案成了唯一。

一切的一切变成了表象,“建筑=混凝土+装饰”这样简单的公式正成为现在建筑界的主宰。它不挑剔地点,也不拘泥于建筑的风格和类型,甚至可以满足任何成本预算的要求,在多样的表面装饰背后隐藏的必然是混凝土这不可动摇的单一本质,这样一来,我们生活的环

境,不仅丢失了大自然的多样性,也失去了建筑的多样性,这是一个单一的时代。现在的中国被称为是千城一面,这无疑是一种讽刺。

但是在我看来,这样的结果不仅仅是我们建筑师的问题,也反应是当下社会人们看待事物的问题。一个表象化的社会

建筑是给人们使用的,我们设计的每一栋建筑都有它应有的使用人群,和人没有任何关联的建筑是不足以称为建筑的,因而看待建筑的态度应该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普通人看待建筑的态度大多都是表象的,他们没有我们对待建筑时的专业眼光,而为了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这种表象的建筑是一种趋势,“存在即合理”,它的存在必定是因为人们的需要,也许只有当社会总体的建筑素养提高的那一天,这种表象的建筑才会被人们所诟病,本质的建筑才能被认可和普及吧。

更何况建筑师也有自己的苦衷,有些建筑师怀抱着一腔的热血,可是却被甲方的要求,甲方的审美所左右,短暂的工期,固定的投资,有时候甚至是甲方一觉醒来时的毫无逻辑的想法,一切的一切都在左右着建筑师的想法,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没有充足的基金去表达,只是简单的拼贴和复制,以至于现在的我们走到大街上,放眼望去好像所有的建筑都是那么的似曾相识。

建筑逐渐的沦为了资本家追逐金钱的牺牲品。

不过归根到底还是我们建筑师的问题,我觉得作为一个合格的建筑师我们应该有责任,有义务去向普通人去传达我们的思想,去改变人们对待建筑的看法,去提高社会整体的建筑素养。我觉得这才是一个建筑师真正应该去做的事情,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个社会,去改变普通人们对于建筑的态度和认识。

似曾想为什么所有的建筑看上去像同一个样子?

因为它没有灵魂,它没有想要传达的内容,它是那么的空洞,苍白,经不得人们的品味,越是深入越发得觉得浅薄,就像一篇流水账样的文章读过了便没了印象,就像一部没有主旨的电影看完了却更觉茫然。

那么我们的建筑究竟缺少的是怎样的灵魂?不妨看看我们的邻国。

日本是我们隔海相望的邻国,我们两个国家在过去历史上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渊源,曾经的他们对我们蔚然起敬,但是现在我们和它的差距却是不言而喻的,现在的日本在建筑现代化过程中的突出进展,在世界建筑界都占有一定地位,我们的历史是那样的相似,但为什么日本的建筑能取得如今的地位?

我们看看日本的几位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师,桢文彦是日本建筑大师之一 。他一生致力于发展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以精细的手法使建筑表现出理性的思维。

桢文彦对建筑和城市都有着独特的见解,他采用散文式的构造方法,赋予建筑更多层次的内涵。他主张开放性的结构,以极强的适应性满足时代变迁的要求,同时他十分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协调,极力为建筑物赋予人性和文化的特征 ,桢文彦的作品植根于风土并具有文化品质,凝聚了东西方双重文化的精神,1993年,桢文彦获得被称为国际建筑界诺贝尔奖的UIA金奖和美国普利策建筑奖。

对于西方人来说, 规模和尺度庞大的建筑使人感到沮丧、冷漠、没有人情味。桢文彦正是在西方获得了类似的体验之后,回到日本后重新思考了日本传统文化影响现代建筑的意义。

在桢文彦看来,传统决非静止的古董,传统是活生生的现实,世世代代延续下来,也会是世世代代的沿袭下去。桢氏的早期作品中的格子构成、光影的微妙处理、分离结构之间的协调以及对各种细部的处理,都体现出桢文彦对在日本传统的态度。

曾有人对桢文彦有这样的总结,以全球建筑时代的视点俯视世界建筑潮流,在多元浩繁的建筑风格间隙中建立和发展独立体系,这是贞文彦的设计方针。以尺度数码简练精致地表现意匠、尊重人性、传达情感、形成意境,这是贞文彦的设计方法。简洁洗练的构成、轻快细腻的质感、温馨雅致的格调、清风明月的纯静,这是贞文彦作品的品质。

而最近活跃在世界建筑舞台的另一位日本建筑师隈研吾,他的建筑作品也因为散发日式和风与东方禅意,在业界被称为“负建筑”、“隈研吾流”;又以自然景观的融合为特色,运用木材、泥砖、竹子、石板、纸或玻璃等天然建材,结合水、光线与空气,创造外表看似柔弱,却更耐震、且让人感觉到传统建筑的温馨与美的“弱建筑” 。

为什么隈研吾会热衷于运用这些不同一般的建筑材料呢?在日本式的自然观认为:自然与人工不是对立的,二者是延续的关系。

隈研吾将这种延续性运用到他的建筑中,流畅的、透光的、 水平的、温和的,隈研吾的建筑中经常包含着这些特质。这里有对竹、木、纸等自然物质的尊敬,也有对传统的回归。即使回归,也从来不是只撷取一些表面元素, 或徒有其表地怀旧。

他对建筑的自然材料、当地传统以及工艺做过很多尝试,在他的设计中追求简洁与自然,温暖而朴实,造就以人的生活而不是以建筑为中心的场景。

日本建筑艺术的最大特色,就是吸收外来建筑艺术的精华,又坚持在本国风土中酿造出来的美,即将素材置于自然中再组合,在至纯的自然,至大的简素中,展现其臻于极致的美。 我们在日本可以看到具有浓厚日本色彩的原始神社建筑,以及接受大陆佛教建筑的影响后建筑起来的诸多佛寺。可以看珐从模仿我国书院式茶室到构筑纯日本式的草庵式茶室,或者中国式辉煌的如日光东照宫,日本式简素的如桂离宫、修学院离宫,两者并存于同一个时代。还可以看到庭园建筑从亭台楼阁到实现日本化,出现了枯山水石庭园。因而我们不难看出日本建筑的灵魂在哪里,那就是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坚持与运用。

那么我们不难想到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了,最近中国建筑界发生了一件大事,更让我坚定了这样的想法。

他荣获建筑学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人士——王澍,活跃在中国建筑第一线的建筑大师,他的作品给人能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即使是对那些建筑司空见惯的人而言。

王澍说:“在当今世界,人们热衷于谈论科学、技术、电脑,我则喜欢谈论基于手绘和手工艺之上的建筑。”而他的坚持为他带来了世界级的荣誉。

凭着对项目场地的独特见解,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高超表达,以及对不同建筑材料组合的巧妙把握,使得王澍的作品有着一种独特的象征性和延续性,引用王澍本人的话来讲:“在当大家拼命赚钱的时候,我却花了六七年的时间来反省。”也许正是这六七年时间的反省,使得王澍能够在浮躁的社会和喧嚣的环境中静下心来,细细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和精髓和魅力,并发掘其与建筑内在的微妙关系。这使得王澍的一些作品中具有和国画中相同的一些性质。

他说过在做一个建筑师之前,他首先是一个文人,建筑只是他的业余活动。

王澍获普利兹克建筑奖是中国当代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不是一种风格,也不是一种样式,他是对中国城市建筑发展的一种思考。

王澍是80年代以来中国建筑师的代表。所以他的获奖是整个世界建筑界对中国实验建筑的肯定。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启发,以及对现在中国建筑界的思考。我觉得是我们自己从来不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大家总觉得说到什么都说是老外做的好,其实我觉得需要换一种思路来看中国的这个问题。尤其是把建筑作为一种文化来看,并没有一个绝对的高低。

我觉得王澍的优点就是一直执着自己的风格,一直按照自己的路线来发展,这在中国建筑师中很少见的。 现在的建筑师习惯于被动接受任务,按照业主的要求干活。王澍他走的路线是中国传统文化,王澍是一个责任感的建筑师,他的建筑以中国传统文化和地域特征有

紧密联系。我想王澍获奖后,中国建筑界将会从新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给我们带来的财富。这一点有非常大的好处。

作为一个建筑师我们应该摆正我们的心态,在这个社会里,建筑师们没有资格让业主按照他的设计所接受,缺少了作为“专家”的职业荣誉感,更缺少的是随时为自己的创作进行辩护,甚至抗争。只是被动的接受,缺失的是一种责任感,我们应该坚持自己,坚持自己所拥有的,做自己的??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中国人的智慧不亚于世界上任何民族。建筑方面也不缺乏杰出的天才。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幅员又辽阔,各民族和各地域的建筑文化丰富多彩,建筑风格琳琅满目。在充分总结我国各民族各地域建筑遗产的基础上,尽量吸收世界各民族的建筑长处,增强创造和创新的意识,我们很有可能使中华民族在建筑上也跻身于先进的世界民族之林。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8d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