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空间战略发展规划

更新时间:2024-05-25 17:4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目 录

前言 .......................................... 1

规划任务 ...................................................... 1 工作情况 ...................................................... 1 主要结论 ...................................................... 2

第1章 对大同空间发展战略工作的认识 ............ 6

1.1 研究大同市空间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 6 1.2 研究目的、范围与期限 ..................................... 11

第2章 发展的要求与基础 ....................... 13

2.1 国家与山西省对大同发展的新要求 ........................... 13 2.2 发展基础与条件 ........................................... 17 2.3 振兴与转型发展的前提支撑 ................................. 33 2.4 同类城市的经验借鉴 ....................................... 35

第3章 城市发展目标、定位与规模 ............... 39

3.1 城市发展目标 ............................................. 39 3.2 城市发展定位 ............................................. 39 3.3 振兴与转型发展的策略 ..................................... 47 3.4 城市规模 ................................................. 54

第4章 城市空间发展历程和现状 ................. 59

4.1 城市空间发展历程 ......................................... 59 4.2 历次城市总体规划回顾 ..................................... 62 4.3 城市空间现状特征和问题 ................................... 64 4.4 对中心城空间结构调整的思考 ............................... 70

第5章 空间发展策略与布局 ..................... 72

5.1 区域统筹,建设大同都市区 ................................. 72 5.2 主副双城,城乡协调发展 ................................... 78 5.3 重组交通,优化内外联系 ................................... 87

i

5.4 文化复兴,再现古城辉煌 ................................... 94 5.5 整山治水,修复生态环境 .................................. 101 5.6 长远结合,确定发展时序 .................................. 104

第6章 重大行动与机制保障 .................... 108

6.1 重大行动 ................................................ 108 6.2 机制保障 ................................................ 111

ii

前言

规划任务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国家实施中部崛起的战略部署和推动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促进大同城市的“转型发展、绿色崛起”。在全面分析大同发展的比较优势和资源生态环境条件的基础上,重新确立新时期大同的发展目标定位。

围绕发展目标与定位,制定城市空间发展策略,为拉开城市发展框架,优化城市功能结构,推动大同城市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空间支撑。

为保障和推动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实施,提出重大行动计划和机制保障措施,统筹部门行动,加强政策、资金等的支持。

工作情况

《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的修编工作始于2002年,随着近年来大同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宏观政策背景的转变,以及若干重大项目的建设,如围绕采煤沉陷区和棚户区的“两区改造”工程的推进,该规划已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和发展要求。为了更好地指导城市的发展,2008年3月,大同市政府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着手编制《大同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2008-2030)。

2008年3月下旬,项目组开始进行现场调研,对大同市区进行实地走访,对重点地区进行现场踏勘,同市直相关部门、市辖各区和重点企业进行了初步交流。2008年5月中旬,项目组就行政区划调整问题进行专题补充调研,同相关部门进行了座谈。2008年6月中旬,项目组就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向市领导进行了初步汇报。2008年7月中旬,项目组同市领导、规划局就空间布局、御东新区建设等问题进行了交流。2008年8月中旬,项目组就御东新区建设、产业布局调整、行政区划调整等问题向市委、市政府、人大、市政协领导进行了专题汇报;并走访重点企业进行补充调研。2008年9月初,项目

1

组就御东新区建设、口泉地区建设、产业布局调整、对外交通衔接等问题再次向市领导进行了专题汇报。在充分吸收各方意见基础上,形成了总报告。

工作中得到了大同市各级领导、各部门、企业等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

主要结论

为推动大同市全面振兴与转型发展,规划提出如下主要结论。 1)发展目标

未来大同将是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样板城市,历史文化价值复兴的示范城市,中部城市崛起的支点城市,和谐宜居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城市。

2)定位

大同城市定位为:国家新型能源基地与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现代先进制造业基地、多元文化相融合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城市、中部地区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与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之一、京津上游地区的生态屏障。

3)人口规模

到2015年,大同中心城市的实际居住人口为160万左右;到2020年,大同中心城市的实际居住人口为170万左右;到2030年,大同中心城市的实际居住人口为200万左右。

4)空间发展策略

区域统筹,建设大同都市区:建设以大同中心城市为核心,包括外围县域中心城市的大同都市区;建立“一枢纽、二环线、六放射”的都市区交通体系。在都市区层面重构产业布局,引导中心城市的重化工业在都市区外围重组并整合,在中心城市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并重点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塔山循环经济产业园、龙泉工业园、装备制造产业园区等重大产业区。在都市区层面上整合文化与旅游资源,建设“三区两带”的文化旅游体系。

主副双城,城乡协调发展:主城:疏解老城、开发御东;副城:构筑中

2

心、完善服务。主城形成古城片区、城西北片区、城西南片区、城南片区、御东核心片区、文瀛湖片区、御东南部片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装备制造业产业园区等9大城市片区;副城形成新平旺片区、口泉片区、“两区”片区、西花园片区、落里湾片区和塔山循环经济产业园等6大城市片区。利用新区建设契机,推动城区周边村庄改造,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结合村庄具体情况,分别采取城镇化整理、异地迁建、优化发展等措施。

重组交通,优化内外联系: 增加空港航班航线,并优化地面换乘条件;铁路枢纽外移,建设铁路东站和东南部的货运枢纽;建设“一环六放射”的高速公路网络。提高城市内部道路网密度,疏通联系双城各片区的干道;建设古城与御东新区外围的快速交通环线,疏导过境交通;加快公共交通体系建设,为大运量快速公交系统预留空间。

文化复兴,再现古城辉煌:加强文物保护,整治古城环境,引导古城职能的疏解与更新。打造“平城文化区”,建设集“文化展示、商贸创意、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功能区。依托古城和小城建立“十字”文化景观轴,建设四大主题文化功能片。

整山治水,修复生态环境:营造“山水环绕、城林交错”的生态格局,建设三大生态保护功能区、四大郊野公园和六条生态廊道,

长远结合,确定发展时序:近期重点加强对古城风貌的保护和恢复,推动御东核心区的形成,尽快形成主城御河两岸新旧联动的格局,改善城市面貌。同时完善口泉地区的配套服务职能,为副城建设打好基础。预留城区南部地区(二电厂)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东侧用地为战略性发展地区。

5)重大行动

重大行动:御东核心区建设,城区综合整治,产业园区布局调整,对外交通条件改善,口泉地区综合整治等。

6)机制保障

行政区划调整建议:按照“城区扩大,矿区实体化,推进御东新区开发”的原则调整行政区划。近期,设立平城区、口泉区、云冈区、新荣区共四区,设立大同市政府派出机构——御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负责御东新区的开发。远期将大同县周士庄镇、倍加造镇、党留庄乡纳入市区,增设御

3

东区,共形成平城、口泉、云冈、新荣、御东五区。

推动城矿协作发展:统一规划,加强城矿规划衔接,推进城矿在交通路网、环境整治、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园区布局、生态恢复等方面的对接与协作。同时考虑建立城矿一体化的管理协调机构,实现管理的对口衔接。此外,应发挥主城和副城各自的优势,明晰职能,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城矿和谐发展,进一步推进矿区公共服务职能的社会化。

金融资金支持:充分发挥山西省在全国率先建立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的政策优势,多方筹集资金,推动生态恢复和治理、培育接续产业和解决社会问题。

4

5

第1章 对大同空间发展战略工作的认识

1.1 研究大同市空间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1.1.1 辉煌的历史与严峻的现实是促使大同奋力赶超的重要动力

(1)辉煌的历史

大同有着2300多年的建城史和1600多年的建都史,是历史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融的重要战略节点。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大同是重要的边疆重镇;对于北方游牧民族来说大同是京畿重地,“一代京华、两朝陪都、华夏重镇”充分展现了大同辉

煌的历史地位。“一代京华”指北魏在大同设立国都;“两朝陪都”分别指辽、金时期的西京;“华夏重镇”指的是各中央集权王朝时期,尤其是指汉、隋、唐、元、明、清时期,大同在北方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建国后,大同凭借煤炭资源成为国家的煤都,是新中国首批设立的13个“较大的市”1之一,同时大同也是“一五”时期和“三线建设”的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大同对我国基础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煤炭开采量占全国的比例最高达到6-6.5%(20世纪90年代),有同煤集团(原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六十三条,对“较大的市”的法定解释为“较大的市是指省、

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较大的市赋予地方立法权,即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有关规定,制定地方性法规和规章。重庆后来升为直辖市。

6

大同矿务局)、大同机车厂、山西柴油机厂等一批大型国有企业。 大同市煤炭产量变化情况 (2)严峻的现实

1)区域地位下降,面临边缘化的威胁

进入21世纪后,大同在全国的地位却不断下降。中心城市的经济社会实力不强,2006年市区的生产总值为330亿元,在18个“较大的市”(先后设立19个较大的市,其中重庆市后来升为直辖市)的市区里排在10位以后。同时根据《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6》(2008版),大同的综合竞争力排名为“C-”等级(地市级城市排150名左右),在29个资源型城市2排名中也仅处于中下游水平。就是在山西省11个地市的经济排名中,也仅列第6位,与20世纪80年代以前稳居全省第2的地位相距甚远!

不能轻视区域地位的下降,这将使城市更难于获得发展资本,进而又加速城市区域地位的下滑,形成恶性循环。若一旦被边缘化,意味着再度崛起将难上加难,因此当前大同进入了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扭转区域地位下降的态势。

2)产业结构依然单一,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大同目前处于工业化初期末阶段和资源型城市的中壮年时期。人均生产总值接近2000美元,经济结构依然偏向资源开采为主的重型工业体系。现有单一的产业经济体系与大量人口之间的就业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城市有陷入贫困化的趋势,城市活力也严重不足。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同煤炭开采量占全国的比重处于历史高位,但其产业经济效益并没有惠及城市。相反在

该报告确定的29个资源型城市(地级市)分别是:盘锦、本溪、葫芦岛、抚顺、阜新、唐山、邯郸、邢台、马鞍山、淮北、淮南、攀枝花、萍乡、大同、赤峰、乌海、南洋、焦作、阳泉、濮阳、鹤壁、平顶山、六盘水、徐州、银川、辽源、龙岩、枣庄等。

2

7

20世纪90年代末受煤炭价格大幅下跌因素冲击,整个大同经济深受影响。

当前城市经济的整体活力仍然不足,缺乏拉动效应强的新产业。从发展的比较优势来看,大同的传统资源优势地位在持续下降,煤炭开采量占全国的比重由1995年的6.23%下降到2006年的3.86%;同时文化与旅游等资源优势却在逐步显现,但当前对城市整体社会经济的带动不足。

表1-1 大同城市发展阶段指标表 指标 人均GDP 地区增加值构成 服务从业比重 工业内部结构 前工业化阶段 620-1240 P占支配地位,S?20% 20%以下 初期阶段 1240-2480 P?20%,S较低,但超过20% 20-30% 以原料工 业为重心的重工业化阶段 工业化阶段 中期阶段 2480-4960 P?20%,S?T 且份额最大 30-45% 以加工为重心的高度加工化阶段 后期阶段 4960-9300 P?10%,S值保持最高水平 45-60% 后工业化阶段 9300- S值相对稳定下降,T?S 60%以上 40% 煤炭为主技术集约化阶段 的重工业产值比重偏高 3:55:42 大同 1850美元 3)社会问题突出,城乡、区域差异大

由于长期资源输出型发展,导致城市自身经济活力不强,内部矛盾较为突出。重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贫困失业较为突出,就业岗位数下滑,2006年全市从业人员为44万,比1996年的70万减少了26万;煤炭失业职工约4.6万人,占全市失业人员的54%。2)城乡差距显著,2006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为3.6:1,远高于全国水平(同年全国城乡收入差距为3.25:1)。同时因采煤沉陷造成的系列地质灾害,影响到近7万户、23万人的居住安全。3)区域差距十分突出,县域单元经济活力不强。2006年大同市区生产总值为33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为21850元/人3,而大同7县的生产总值总和为7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不足5000元/人。

4)生态环境条件不容乐观,历史文化遗存等遭到破坏

大同地处干旱地区,由于自然环境脆弱,加上持续的采矿和重型工业的 3

按照公安局统计的年末总人口数据计算。

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8a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