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论讲座
更新时间:2023-10-13 15:2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新课程理论讲座
基础教育新课程与教师角色
第一节 传统教师角色受到挑战
教师角色的特征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21世纪的教师在对职业角色的认识时,是要在每一节课得到生命创造的满足,发现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欢愉。教师职业不仅是付出,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也在教育活动中得到体现和延伸。
一、教育观念上的挑战
(一)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 以学生为本,就要树立基础教育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观念。把每一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健康个性的发展、自我教育、规划自身的发展,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初步形成,民族责任感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的增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初步形成作为最根本的任务。 (二)树立活动教学观 有的人认为,长期以来,在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中奉行以姿势传递为价值取向的教学观,致使课堂中教师的讲授成为主要的教学形式,轻视甚至否认主体活动给予学生素质发展的真正价值。随着未来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到来,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现行的教学体系,确立学生主体活动在教学中的地位,将活动教学引入教学的主战场——课堂教学中,以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活动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1、活动教学过程是以探究为中心,塑造和建构学习主体的过程。
2、活动教学过程是注重活动性体验,强调理性认识与非理性认识相统一的过程。 3、活动教学过程是以活动为基础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统一的过程。 4、活动教学过程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依托的教育过程。 (三)观念的转变是儿童观的转变
教师不再把学生看作是消极的知识的容器,应该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拥有无穷的创造力,是期待点燃的火把。关照学生的自主性和差异性,采用个别化、探究性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去学习。
二、教学习惯上的挑战
以往在教学中教师常常把学生当作接受教育的被动者,课堂上讲什么、怎么讲,讲的深、广、寡,对学生的要求等等,主动权始终在教师手里。尽管已强调学生主体参与,但是在教师的教学观方面,在深层次上没有实质性的进展。教师只有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就能够进入程序化的教学中,甚至还可参照一些现成的教案进行教学,这种可操作的教学程序已扎根于千百万教师的日常教学观念和行为之中。但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的知识肯定是不够他享用终身。如何使学生能够适应知识更新速度飞快的未来世界呢?最好的方法,也是最根本性的方法,就是使学生在校学习时间,通过一定数量的必要知识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会了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从中培养学生会学知识的能力。 新课程计划中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一句话就是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逐步树立新的教学观念,从而改变自己的教学习惯。
三、新的教学情景的挑战 (一)新的课程因素的出现
新课程的实施将导致新的课程因素的出现,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因素的整合。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环境”,是四因素相互之
间持续活动的动态过程。此生态模式强调在课程中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各要素之间存在一种互惠沟通的关系。 (二)新的课程结构
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
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 (三)新教材的不确定性
过去,基础教育课程的确定性十分明显,其主要标志有:统一内容、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统一教参、统一标准,全国同年级、同学科的课堂如出一辙。这种机械的教学活动,是靠内容的精确性作保证的。教师依赖于教科书和参考书,较多地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新的课程环境需要教师更多的创造新形式、新内容的空间。教师需要创造出特有的班级气氛和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湖,通过教学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
四、对知识储备的挑战
大部分教师现在存在知识遗忘,基础薄弱问题,教师的学科素养低,严重地影响他们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充分发挥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作用。目前大部分教师存在教什么懂什么,不教什么,就不懂什么,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知晓教材的内容,而与教材相关的内容知之甚少,无关的内容一说就茫然”现象,而新课程计划中倡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又是一个挑战。因为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选择的课题可能不是教师规定的;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可能是教师始料不及的、教师也不会处理的;探究的结论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即使自己有一桶水,也不能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五、信息技术的挑战
信息技术在教育方面的特点和优越性,有很多方面。 六、新的学习方式的挑战
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逐步树立新的教学观念,从而改变自己的教学习惯。 二、从师生关系角度看教师角色 (一)知识传授者角色的转变 1、由重知识向重发展转变
2、由重教师“教”向重视学生“学”转变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化
4、一性的教育者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者
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砾;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双叶片;人海茫茫,我们也找不到完全相似的两个学生。
同样的道理,我们也不会找到能适合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所以说,要让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依据。 (二)教师即促进者
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研究性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转变。
①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②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③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④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 ⑤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⑥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三、从课程运作的角度看教师角色
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要实现教学生活角色的转变,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构者。建构适合实际教学情景的课程,教师一般要做好以下几件事: (一)开发教育资源。
1、注重校外资源的开发。(包括图书馆、工厂、农村等广泛而丰富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
2、注重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班级集体的环境氛围等) 3、注重远离教育资源的开发。指现代信息资源。
4、注重生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所谓生成性教育资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师生共同交往中产生的情景、问题等。
(二)调整课程进程和课程结构
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科本位,更多体现综合性、选择性、均衡性。 (三)具有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
过去,教师要会备课,现在,教师则必须会设计活动。设计教学活动和传统的备课有很大差别。传统的备课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且局限于单向的传授。传统的备课基本是“照本宣科”,教学活动设计则不同。它要求:①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而且还有技能,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②教学资源的构件性,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和建议,重新组织课程资源;③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即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④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求疑、创新。 四、从教师自身的角度看教师角色
1、要学会学习
在终身学习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情况下,教师作为以培养人为目的的工作中,其自身素质的提高具有深远意义。随着知识更新的步伐不断加快,科学技术的土匪猛进,教育新理论、新方法层出不穷,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用科学的教育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一位教育家说过,“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
①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新课程,走进新课程。 ②实施新课程,教师不仅“洗脑”还要“充电”。
2、教师工作方式的转变
①与其他教师的合作。不要单兵作战,要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
②与家长的合作。教育是一项与学校与家庭共同的事业,只有家长和教师共同努力,才能取得高效。
③与教育管理者的合作。
在学校中在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之外,应与学校管理者合作,向他们提供各种信息以及自己对学校工作的建议等。 教育的理想
——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念(讲稿)
一、关于课程与教学 我们要弄清的一个问题是: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接受的过程,还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1、什么是课程?
A .几种典型的课程理论
· 理性主义的课程理论:以知识为核心,以学科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 · 经验主义的课程理论:以经验为基础,以儿童为中心,以实践活动为方式。 · 建构主义的课程理论:以“知识建构”为基本理念,以创设“学习环境”为主要任务,以主动学习为核心的教学策略。
以上三种课程理论,前两种属传统的课程理论,后一种属新课程的理论。 B .传统的课程理论可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 课程被窄化为学科,课程成为一种指定、指令(专制),教材成为圣经; · 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接受的过程; · 教师与学生外在于课程。
在传统的教学论概念系统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而这种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是按学科编制的,故“课程”又被理解“学科”、“教材”、“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这是知识主义课程观)。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更动课程,也无须思考课程问题,课程和教学成为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课程是“专制”的一方,而教学则成为被控制的一方,教学必须严格地执行“课程”的要求,两者机械地、单向地、线性地发生关系。 C .新课程理论有什么特点呢?
· 课程是民主的、开放的、科学的,课程不仅是预设的,而且是生成的; · 教学不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课程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 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新的课程观把教学与课程这两个概念统一起来,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由学科走向学生。课程不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和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的课程)。即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共同创生课程。 上述三种课程理论可以用以下的一个例子形象地加以说明:
【案例】 某幼儿园在一次计算课上,教师设计了一个“分香蕉”的活动:让3 个孩子为一组,每组分4 个香蕉。结果怎样呢?
第1 组:1 人1 个,剩下的1 个每人三分之一。 第2 组:把香蕉都剥开,1 人咬一口,咬完为止。 第3 组:1 人l 个,剩下的一个扔掉。 第4 组:1 人1 个,剩下的一个给老师。
评析:如果把3 个孩子分4 个香蕉作为一个纯数学问题纳入课程,这种观点符合知识主义课程观;如果在把这一问题纳入课程时又考虑孩子的经验(如“一人一口轮流咬”) ,这就是经验主义课程观;而认为分香蕉的数学问题的解决,在教学实践中要被孩子们“创造”得五花八门,这种观念则符合建构主义课程观的要求。 2、教材观:教材是“圣经”,还是“跳板”?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这样一句话,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在教学教材中的“例子”时,不能死扣教材,可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关键的是,要把那个“例子”里非常本质的东西挖掘出来,让学生通过一个“例子”,领会比“例子”更为普遍、更为本质的东西。
【案例】曾经在报上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说是一位记者去一个部队采访一位解放军部队指挥员,记者问:“部队里天天训练,天天喊‘一二一’、‘立正’、‘向前看’,可是有没有哪个战士喊着‘一二一’的号子向敌人冲锋陷阵的呢?”那意思好象是说,你们训练也太机械了吧?
指挥员怎么回答呢,他说:“一二一”的号子战场上是不需要的,但通过“一二一”的号子训练出来的一切行动听指挥、一丝不苟的作风却是战场上所必需的。
??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教材是例子,教学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领会“例子”后面更为本质的东西。
按传统教学观的解释,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是教学工作的“法律”,教材是“圣经”,教师要绝对执行,要“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教学、考试如果“超纲”,将被视为“大逆不道”。
【案例】 期末考试阅卷期间有一位初中数学老师打电话问:“试卷中有一道题在修订的课本中删除了,属超纲题,怎么评分?”我问:“学生根据本学期学习的知识要点,通过推理能解答出来吗?”他回答:“能解答,比较难。”我事后和同事聊:这是典型的考什么,教什么,教多少,学多少的教学观。把课本当“圣经”念去了。
新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为教学活动预留了充分的空间,视教材为案例,开放教材,鼓励教师充实教材,超越教材,使教材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跳版”、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的有力凭借。
3、如何开发课程资源?
一是要及时吸收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的成果进入课程 信息社会的突出特点就是知识数量的迅速增长,知识老化的速度加快,科研成果向技术转化的周期越来越短。教育要紧跟信息社会的发展步伐,就要及时吸收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的成果进入课程,教师要经常关注本学科的发展情况,把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引进课堂,这对学生来说,不仅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也非常有趣的。
??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对学生进行爱科学、爱祖国的教育。 【案例】 一道政治中考试题
第一幅图:无数的婴儿围绕着一个大碗,上面写着“资源”,而碗中的资源己经空了。图的下方写着“无限吃有限”。在图的下方注有:1996 年末,我国总人口己超过12 亿。 第二幅图,图上有无数被砍伐后的树根,在树根的前方有一条大恐龙,背上写有“沙漠化”。它张着大嘴,要吃正在奔跑的人。这些人中有的扛着斧子,有的扛着锯.他们正在奔向具有现代化标志的高楼大厦。这幅图的下方注有:我国荒漠化面积己达262 万平方干米. (1)图一、图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2)上述问题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 (3)我国应怎样解决上述问题?
??把最新的关于环保思想归纳到我们的教学中去,对学生进行教育。 二是要善于从课堂上发掘和利用学生的个体经验进入课程
《 数学课程标准》 指出数学课程的目标之一是:“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这里特别强调指出,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也是“重要的数学知识”。可见个体学习时的经验十分重要。
每个学生对事物都有自己特定的理解,会有不同的体验或学习经验.从课程角度讲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脸、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教师要善于发掘和利用这些稍纵即逝的课程资源,让不同的观点、观念相互冲撞、相互融合,最终在认识上达成一致或理解,并丰富对事物的认识。从教
学角度讲,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教师在学习活动方式的设计上应给予学生相应的体验和感悟的空间,关注“案例之后”最普遍、最本质的东西,引导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
二、关于教育目的
关于教育的目的,以前理论界曾有过三种“中心”论: ·以知识为中心(科学) ·以社会为中心(社会) ·以儿童为中心(儿童)
那么,教学到底应该是关注科学的,还是关注社会的,抑或是关注儿童的?这是我们这一节所要讨论的问题。
在传统的教育活动中,教育无视儿童的情感需要,儿童时刻扮演着成人的角色,过着一个对他们来说是虚无飘渺的“成人生活”,儿童被物化为一种工具,一种“知识容器”,他们在教育中难以体验到儿童应有的童年生活和乐趣。教学活动只是停留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上,对于学生作为人的深层次的发展,却被忽视了。 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说过:“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
从这样的角度讲,新课程强调,教学要关注儿童。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做才算是关注了儿童? 4、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
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或技能训练,而是伴随着交往、创造、追求、选择、意志努力、喜怒哀乐等的综合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全面参与.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就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作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我想起我曾经在一个乡下的小学听过一节数学课,老师在课堂上常常布置练习,我就看看周围的学生做得怎么样。这时,在离我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男孩赶紧把他的练习本举起来给我看,我对他点点头。后来,每次老师布置练习,只要我眼睛往座位上一看,那个小男孩就会立刻高高地举起练习本给我看,我每次都有对他点点头,他便满足地收起练习本坐好,继续认真听课。??课堂上的这个细节说明了什么?这只说明学生有一种渴望,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这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一种十分真切的情感需要,老师,你注意到了吗?
5、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第一,就内涵而言,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第二,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身成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学科,就其共性而言,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以人为教育对象,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 案例】一个城市刚美化了一片草坪,为了使草坪不致遭到破坏,管理人员于是在草坪上竖立了一块启示牌,可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启示牌的内容更换了5次,下面是启示牌的内容:
A .请不要践踏草坪!
B .严禁践踏草坪,违者罚款! C .小草在静静生长,请不要打搅!
D .草坪下埋有电线,践踏草坪容易发生触电危险! E .践踏草坪者死全家!
??这个案例说明了什么呢?只能说明我们的环保意识淡薄,说明这个城市里人的素质低下,可这些问题,我们的教育起了多大的作用?我们是不是该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育给了孩子们什么?
【 案例】 一位教师教学“统计”,在练习环节老师让学生分小组整理一组统计的调查数据并画出条形图,完成后各小组都把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然后老师指导学生评价各组的作品。前两组都获得了“智慧星”,第三组的统计图与其他组的不一样,显然是出现了统计错误,老师就没有给“智慧星”。这时,这组一个小男孩站了起来说:“老师,我们没有统计错,是不是他们错了?”老师先是一楞,仔细看了看,心里有底了,微笑着对小男孩说:“是你们小组统计错了。”“不会吧!”小男孩带着怀疑的语气说。老师还是微笑着说:“不信,你们重新统计一遍好吗?”然后接着评价其他组的作品,当评到第七组的作品时,小男孩站起来带着不好意思的口吻说:“老师,是我们算错了。”如果说前面师生的对话充其量反映了这位老师有了新课程的学生意识,那么下面教师的评价是十分精彩、十分到位的。这位老师拿了一颗智慧星往第三组的作品上一贴说:“因为某某同学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并知错就改,所以奖给第三组一颗智慧星。”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和教师的行为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学生的行为有价值体现在:作为一个人特别是搞科研的人必须具有这样一种品质,即不惟上,不惟权威;教师的行为价值体现在:保护了、爱护了、尊重了学生的这种宝贵品质,也很好地体现了“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新课程的评价理念。
三 、关于结论与过程 对一门学科而言,过程表征该学科的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结论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但无论对哪一门学科而言,学科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论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和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论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整个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如果学生所接触到的只是一些看似确定无疑的、风平浪静的、一帆风顺的、不存在任何对立与冲突的“客观真理”,学生在经历了教育过程之后,只是熟悉了一些现成结论并形成对这些结论确信无疑的心向,那么这种教育的功能就不是对个性的发展与解放,而是对个性的控制与压抑。 因此,新课程指出:教学既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如何做才是重过程? 6、要让学生经历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育的目标分成了两块,一块是知识性目标,另一块是过程性目标。对过程性目标使用了大量的如“经历”、“体验”、“探索”这样的动词来描绘,可见过程性目标对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我们不妨举个语文教学的课例,看看这位老师是如何引导学生去“经历”一个深层次的思维过程,又是怎样“体验”和感悟课文内容的。 【 案例】 教学公开课《 小桔灯》,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小姑娘的外貌描写”的有关内容之后,进入第二个重点:行动描写及其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教师布置学生从文章中找出有关词语??
生:我认为这些行动描写表现了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师:你很聪明!不过,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跟大家说说好吗? 生:(沉默不语)
师:为什么这些就能表明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呢?你认为这些动作很特别吗? 生:没有什么特别?? 我是从课文中找的现成的话:‘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有的说是从课文的预习提示中看出来的,有的说从练习册中也可以找出答案)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能够认真预习课文,并充分利用课本和资料,你们的答案确实是正确的。但是,为什么这些并不特别的行动描写,就会表现出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呢?从‘是什么’到‘为什么’,需要我们更深入地去思考?? 好,老师先问一个简单的问题:‘小姑娘打电话是干什么呢?'
生:找大夫为妈妈看病,文章中说:‘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
师:同学们认真读读这句话,一个词一个词分开想一想?? 妈妈,对于一个小女孩意味着什么?
生:是小女孩最亲近的人。(有的说,从文章中看,还是和小姑娘相依为命的人。)师:那么,‘刚才’这个词呢?
生:时间短,事情刚刚发生。 师:‘吐血’?
生:生了重病,才会吐血。 师:吐了许多血?
生:小姑娘的妈妈生了非常严重的病。 师:整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小姑娘的至亲至爱的妈妈在刚过去的时间里生了非常严重的病。
师: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一般说来,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会有怎么样的举动呢?
众生:先是疑惑,继而脸上都显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纷纷举手,相互补充,得出结论:在危急的情况下不慌乱,就是镇定:遇到危险不害怕,就是勇敢;在艰难困苦中不绝望,就是乐观。
??在教学中呈现的平易、轻松、流畅可能是一种假象。教学不能停留在第一层面上的简单认知,而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从结果到过程,从了解“是什么”到深入知道“为什么”,找出“背后”的东西,则需要一个思维深化的过程,这才是最重要的。 7、要创设生活情境
教材是例子,是教师教学的一个凭借。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课程资源,创设一个真实的、复杂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解决问题。“生活情境”有什么特点?
一是含而不露。问题要靠学生去发现,道理需要学生去体察、感悟。
二是显而不僵。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事物是运动发展的。同一事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体验;同一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也有不同的体验。事物的这种复杂的特点,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是生动形象,有趣;符合实际,亲切。学生学得有趣,学后有用。 如何创设“生活情境”呢?
·要有真实的、生动的、复杂的生活场景 ·生活场景中要蕴含问题 ·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 案例】 有一次,我上朱自清先生的名篇《 背影》 ,发现许多同学对亲情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端茶送伞”的层面上,对于“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父亲的背影,对于从中折射出的深沉博大的亲情,同学们并不能深切体会,有的甚至嘲笑“父亲”那肥胖笨拙的身躯。于是我布置给学生一项特别的家庭作业:观察父亲或母亲的背影半小时,写一篇作文《背影》 。
有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经不住我的软缠硬磨,妈妈终于答应让我观察她的背影,不过有个条件,就是我必须替她捶背?? 才捶了一会儿,妈妈便心疼了,让我停手? ? 妈妈不时地回头叫我歇歇手? ? 妈妈又回头过意不去地对我说:‘谢谢了!好女儿!’? ? 捶完了,妈妈特意去煮了两个鸡蛋给我吃,还感动地对我连连道谢。我回到自己的屋里,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照顾妈妈,妈妈却对我一谢再谢,而妈妈十四年来每时每刻都在照顾我,我谢过妈妈了吗?我为妈妈做得太少了。”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一个不懂得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人怎能品味出语文学习的乐趣呢?
??学生之所以没有理解朱自清先生《背影》中父亲的“背影”,是因为学生没有生活的体验,没有深切体验过那种“亲情”的爱,所以,老师以布置练习这种形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体验“亲情”机会,借助这么一个活生生的“情境”,使学生在体验中回嚼课文里父亲“背影”的伟大,可谓匠心独运! 8、要善于引导
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
引导的特点: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 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
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别方向;
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案例】 钱梦龙先生在外地执教鲁迅《 故乡》 时,有一小小插曲: 生:老师,跳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 师:是啊,鱼怎么会有脚? 生:有!
师:什么鱼呵? 生:娃娃鱼。(笑)
师:呵,你真见多识广!我想跳鱼也有两只脚,可是,我没有看到过。你们有谁看到过吗?
生(众):没有。
师:可是少年闰土就知道这种鱼,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少年闰土见多识广,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课堂上学生插言插语总是难免的,我们看那位学生,居然在钱先生的一节公开课上问上一个奇怪的问题:“跳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对于这个问题,无论是告知也好,还是讨论也罢,都不会有结果,而且这纯属学生好奇行为。可钱先生却巧加引导,为我所用,通过这么一个“怪”问题,帮助学生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绝!妙! 四 、关于师生关系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新课程论认为:教学的实质是交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
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学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
因此,交往意味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仅仅是作为团体的一个平等成员,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
新课程提倡的师生关系是:合作伙伴关系。那么,怎样处理好师生间的这种“伙伴”关系呢? 9、尊重
教育从尊重开始,对学生的尊重是教育的一条铁律。 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 · 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 · 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 · 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 · 尊重有过错的学生;
· 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 · 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
我在教学调研过程中了解到,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还有不少不尊重学生,甚至讥讽学生,污辱学生,体罚学生的现象,这真是令人心痛!看看下面这则案例,你能想到什么?
【案例】 一位青年教师讲秦牧的散文《 土地》 ,文中有这样两句话:“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的地方。”“收起缰绳,回到眼前灿烂的现实。”突然,有一位学生问道:“老师,野马怎么会有缰绳?”这一问使毫无思想准备的老师一时张口结舌,支吾半天。最后,显得不耐烦的说:“你如果少钻些牛角尖,成绩会好些吧!”
??同样的对待学生的课堂插言,钱先生没有丝毫的不快,却巧加引导点拨,为我所用;而这位教师,一幅威不可慑的样子,这样做,不仅没有维护教师的“威信”,无形中只会让学生产生厌恶。又怎能体现
【案例】 刚刚范读完课文,我却发现坐在后排的一个女同学尹洋在偷偷地写什么东西。我不动声色地走过去,原来是一张小纸条!我把它没收了。展开一看,只见上面赫然写着班上一个男生的名字,还有几句稚气的话。我忍不住笑了起来,这些学生真是人小鬼大!我这笑不打紧,全班同学的好奇心都被激起来了,特别是几个调皮的男生,大声地喊:“老师,念出来!”
“是什么?念呀!” ,我瞟了一眼尹洋。这是一个长得很秀丽可人的女孩,平时的学习成绩也不错的。只见她埋着头,脸涨得通红,此刻,她正偷眼看我,大概是正在猜想我会不会把这张纸条的内容公布于众吧?多半她己准备接受即将到来的难堪了。我转过头来望着全班同学,他们都已经安静下来齐刷刷地望着我,渴望得知这张纸条的内容。十四五岁,正是好奇的年龄,尤其是传纸条这样一个敏感话题。我吐了一口气,再追问一句:“你们真的想知道吗?”一致点头。“其实是两句再普通不过的话,”我缓缓打开纸条,大声念道:“听毛主席的话,做一个好学生!”轰的一片笑声!当然也有不怎么相信的,但谁都没有再追问。课堂教学继续有序的进行下去。尹洋呢?虽然我没有看她的表情,但我确信,她肯定大大舒了一口气!
这堂课很顺利地上完了。下课后,尹洋追了出来,塞给我一张小纸条。我很疑惑,展开纸条后,几行端正的字出现在眼前:“老师,你是我所见过的最聪明最美丽的老师,我一定记住你对我的希望:听毛主席的话,做一个好学生!”
??宽容。试想,如果这位教师在课堂上当堂念出了小纸条上的内容,会出现什么样的
教育结果呢?因为教师的宽容,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因为教师的宽容,挽救了一位迷茫的学生。所以我想,具有宽阔的胸怀,具备一颗宽容的心,应该是每个合格教师的必备修养吧。 10、民主
民主是师生关系的融化剂,是师生平等对话的前提。 · 和学生共同制订计划,做出决定,是民主; · 容纳不同的观点和意见,是民主;
· 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向学生道歉,是民主;
· 给学生解释说明的时间和机会,给学生自己改正错误的机会,也是民主。 我们的教育活动中,有多少民主?不妨看看一位记者的调查:
【案例】 (一位报社的记者通过采访写下了下面的一些话)听过一位数学老师的课,她在课堂上有一句口头禅:“你还有什么意见?好,请讲。”这么一句普通的话为什么会让听课的人们如此激动呢?是老师对学生的民主态度,是她真正把学生当做平等的对话主体,真正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的良好意识。
在与许多农村学生的座谈中,我们一再听到的心声是:老师,请耐心地对待我们,请温柔一点对待我们,我们害怕您的粗暴!这是一个多么卑微的要求!
我们也曾听过许多课,看到过老师刻意地让学生发言,但是,我们经常发现,老师并没有尊重学生的意见,给人的感觉就是学生的发言只是课堂的一种装饰,有的甚至对这些装饰也无意做好,对那些一再举起的小手视而不见。
学生是多么希望看到老师真诚的微笑,尤其是在他们答错的时候;学生是多么渴望老师尊重自己的意见,尤其是在他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的时候。
【案例】 在一节教学生“写数字”的课上,一位老师没有按通常的方法让学生机械地描红或一笔一画地照老师演示临写,而是让学生当小老师指导她写数字。当教师写完“5 ”这个数字让学生评价时,学生大声地说:“不好!”她没有表现出丝毫不快,随即请教小老师哪里写得不好。学生天真而又直率的提出了各种意见。有的说:“老师将横笔写长了。”有的说:“老师写下面的竖弯时,转弯的地方不圆”?? 她虚心的接受了学生的意见,认真重写了一次。尽管这次写得比上次好多了,但是,学生仍然挑出了不易察觉的毛病,并再次大声地说“不好”。于是,教师又一次请教学生?? 当这位教师在黑板上第五次一笔一画、显得有些艰难地写出这个字时,与前几次不同的是,她没有直接问学生写得好不好,而是问学生:“你们觉得这五个字中,哪个字写得最好?”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最后一个字写得最好!”,这位教师终于松了一口气,说:“看来,要写好一个字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只要我们仔细看、认真写,就会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在这里,面对学生一次又一次的说“不”,教师并没有认为因此而失去面子,反而一次又一次的倾听学生的意见,认真进行修改。教师多次的书写不成功,不但没有减弱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反倒使教师从昔日高高在上的“神坛”走了下来,不再居高临下,师生间的关系平等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自然会发生变化。于是,学生的头抬起来了,手举起来了,话也多起来了。 五 、关于评价
11、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中的主要问题
评价内容: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素质的考查。
评价标准:强调共性,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评价方法: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重量化的结果,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
评价主体:被评价者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
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评价重心: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12、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
? 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 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 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 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 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的案例,就会明白,评价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案例】我最终成为一个文字工作者,但是我本应该把数学学好的。初三毕业的时候,我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告诉我:“你为什么学不好数学?上初一的时候,有一道题只有你一个人做对了。”一提醒,我突然想起来,当时她还让我上黑板演示过这道题,但是我不知道只有我一个人会做,她从没有提起过,只是老说:“你的脑子怎么长的?”我渐渐对数学失去了兴趣。一次我在考试中没有写完作文,心情不好。但是语文老师竟然拿着这篇作文当作范文在班上朗读,读完后说:“可惜文章没有写完,要扣分。”于是我爱上了语文课。 ??评价的差别就在于此。
【案例】 教师要求学生用“发现”一词造句 生1 :我发现大母鸡围在草垛转。
师:(微笑示意学生坐下,轻轻地)一年级的孩子也造得出。(学生感到老师的笑是冷的,晶莹的泪水已盈满眼眶)
生2 :我发现地球围绕太阳转的现象。 师:真聪明,你懂得的东西真多。
??在评价学生的时候,最怕的就是这种褒了这一个,却贬了另一个。要知道,学生的心灵是幼嫩的,经不起哪怕是轻微的打击或讥讽。在评价学生时,始终把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放在第一位,这才是评价应有的基本态度。 13、赞赏
“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正面诱导,鼓励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和满足。
好学生是评出来的!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没有赏识,就没有成功。每一个人都需要被赞赏,赞赏是教育的最好武器。
? 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 ? 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 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 赏识教育的倡导者周弘对“赏识”如是说—— 这是一种神奇而又普通的教育方法,是一种新鲜而又古老的教育方法,是每个家长本来就拥有、却又没有发现,又都本能地使用过、但无意中又忘却了的教育方法。这就是赏识教育。
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没有赏识,就没有成功。 我们看看运用赏识教育成功的案例?? 【案例】 美国电影《 师生情》 片断:
优秀的白人教师在给一名长期受到种族歧视的黑人孩子上课时,耐心地说:“孩子,老师相信你是天下最好的孩子,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你不要紧张,仔细数数老师这只手究竟
有几个手指?”那孩子缓缓地抬起头,涨红了脸,盯着老师的五个手指,数了半天,终于鼓起勇气,开口说:“三个。”“太好了,你简直太了不起了!一共就少数两个!” 老师的鼓励像久早的土地遇上甘霖,孩子的眼睛一下子放光了。
??“一共就少数两个!”多么精彩的评价!孩子虽然没有回答正确的答案,但却是鼓足了勇气回答的,这和先前的情形比起来,也算是一个飞跃啊。老师的评价改变了这个孩子的一生!
【案例】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小学生向别人借了一本新书在课堂上偷偷地看,不慎被老师发现,书也被没收了。孩子回家后不敢跟父母讲,只好跟慈爱的外婆讲,并请外婆去向老师把书要回来。外婆去学校了,外甥焦急地在家里等待着,许久许久,才见到外婆手里拿着书回来。外婆把书交给外甥,并说:“老师夸奖你呢,他说你今后一定会当作家!”?? 好多年过去了,这个孩子真成了作家。有一次,这个作家回到母校看望老师,又说起这件事,老师大吃一惊,说:“我当时并没有把书还给你的外婆,这件事我一直都很内疚的。”原来,外婆没有向老师要回书,就在回家的路上到书店买了一本同样的书。 ?? 听了这个故事,人们都说,孩子的外婆不懂教育,可她却会呼唤,是她呼唤出来一个作家! 【案例】 美国年轻的女教师海伦发现自己所教的初中学生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中感到很吃力,不少学生很灰心,于是,她想了一条“妙计”:让每个学生用纸写下其他同学的优点,然后海伦分别抄下其他人写的这个学生的优点,再把“优点单”发给学生自己。学生看到“优点单”上自己的优点,惊喜万分,很快恢复了自信心,学习成绩很快提高。若干年后,海伦与这个班的学生参加一个在战场中死去的学生的葬礼,死者的父亲从其遗物中拿出一张曾经打开折合过许多次的两张笔记本纸币---海伦一眼就认出这是该学生的“优点单”!其他学生也从自己的贴身口袋里拿出了自己的“优点单”,说:“我们都保留着‘优点单’, 随时随地都带着它。”“优点单”使学生在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发现了自己的闪光点。
??其实每个人都有许多优点,而且每个人都喜欢别人夸自己的优点。我们的教育如果能更多的运用这种“人的特点”,一定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14、态度比答案更重要
我们先看看下面的案例,不妨思考一下是什么原因? 【案例】 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幼儿园,一个班如果有50 个小朋友,就会举起100 只小手,因为每个小朋友举了2只啊:在小学一年级,则会举起
50 只小手(老师这样教学生,我们举手只要举一只手就可以啦,这么一教育,就比幼儿园少了50只小手了),三年级可能只有35 只小手,六年级则可能举起25 只手:到初一,可能举起几只手:到初三或高中,就见不到谁举手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说,是我们的教育把学生发言的欲望给泯灭了?
【案例】 一位教师在一所幼儿园的黑板上画了一个圆,问:“小朋友,你们想象一下,黑板上画的可能是什么?”结果在两分钟之内,小朋友们说出了22 个不同的答案。这位老师拿同样的实验到大学一年级去做,要他们想象一下黑板上的圆可能是什么。结果两分钟过去了,没有一个同学发言。(中文系的学生说这是考傻瓜的问题)老师没有办法,只好点名请班长带头发言,班长慢吞吞地站起来,迟疑地说:“这??大概是个零吧?” ??难道说,大学生比幼儿的想象更差?智力更低? 小孩子因为无知而上学,所以孩子们回答问题回答得不正确或提问提得浅薄与荒谬,应该说是正常现象。然而我们却把这种正常现象视为不正常,当孩子回答问题正确时,就会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而回答错误时则免不了要受到批评与嘲笑。面对不断的批评和嘲笑,孩子们回答问题和提问的积极性也日益降低。这是重答案轻态度评价的结果。
还有一种重答案轻态度的情形,我们也先看看案例吧。
【案例】 一个班里32 位小学生的作文,其中有11 篇的开头都是“叮呤呤,下课铃响了??”每念及此,我作为一个教师就忍不住要问:我们的教育在其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案例】 “一条船上有75 头牛,32 只羊,问船长几岁?”在法国,有64 %的学生得出答案:75 -32 = 43 岁;而在中国的小学和初中测试,竟有超过90 %的学生得出这个答案。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多,而学生之所以这么回答,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所有问题都是有标准答案的。
我们的教学过分强求整齐划一了,什么都要讲个“最优化”,总喜欢向学生指出哪种方法“最好”。而且当前的教学中有这么种情形:大多数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往往都有标准答案,而且是唯一答案。久而久之,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就猜测结果。他们关心的不是我怎么看问题,我怎么想问题,而是老师怎么看问题,老师期望的答案是什么。在心理上导致学生习惯接受老师的答案,而不是向老师的答案提出挑战。正因为如此,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缺乏个性,缺乏创造性。
最后,用一位教育家的一首诗作为我的发言的结束吧。 《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
——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 富贵的还是贫贱的, 聪慧的还是笨拙的;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
——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 生理的还是心理的, 智力的还是情感的。 《教育观念摭谈》 一、引言
先来听一个故事??
【案例】 一个孩子的母亲,因孩子把她刚买回家的一块金表当成新鲜玩具给摆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老师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这个母亲不解其意,老师给她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有动手的机会。” “那我现在该怎么办?”这位母亲听了老师的话,对自己的行为后悔不迭。
“补救的办法是有的。”老师接着说道:“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这样,钟表铺就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先生,令郎就成了学生,修理费成了学费,你孩子的好奇心就可以得到满足,说不定,他还可以学会修理呢!” 这个故事发生在半个世纪前。故事中的那位老师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这个案例中,对于“孩子把一块新的金表当成新鲜玩具给摆弄坏了”这个一件事,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念:孩子的母亲认为,孩子肯定有着“坏”的本性,才这样把金表给弄坏了;陶行知先生却认为,孩子之所以摆弄坏了金表,是因为好奇,是求知欲使之然。两种不同的观念,造成两种不同的教育方法,当然,也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效果!可见,教育观念对我们搞好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那么,什么是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一定阶级或阶层的人们,在一定历史时期里对教育的根本性问题的看法,包括对教育的本质、功能、目的、原则等等的看法或认识。它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教育观念支配教师的教学行为,课程改革,首先是教育观念的转变。看看下面这则材料。
【案例】在一个小调查里,关于人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是一个什么概念?研究都对一些人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您怎么看素质教育?
师1:我搞素质教育,别人不搞,我不是吃亏了吗?
师2:搞素质教育有赖于大环境,高考制度不改,我们搞不了素质教育。 师3:谁知道素质教育怎么搞?我这么多年的教学经验都没用啦? 领导:搞素质教育还不容易,不就是少留作业不考试吗?不就是多搞点文娱体育活动吗? 家长:我们赶上了“文革”,孩子却赶上了素质教育!
这是前几年从报纸上摘录的一则材料,从这则材料里,可见人们(包括我们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还存在非常模糊的认识。试想,我们现在正在推行新课程改革,又有多少人理解新课程改革的深刻含义?所以有人说,新课程改革,首先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改革,是教师教育观念的一场洗礼!是教师教育观念的一场革命!我想,这样说不为过。 二、摭谈几种教育观念 (一)教育价值观
记得前些年,《人民教育》总编辑傅国亮在一次座谈发言中强调:“转变教育观念,要十分关注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很多教育观念的‘错位’都源于教育价值观的‘错位’。效用是一种价值,但价值并不仅仅只是一种效用,如‘题海战术’可能会增加高考中的分数,有某种效用,但这是教育追求的价值吗?教育的价值追求不应是为了一次高考,而应是为了对学生的一生负责,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在教育中,着眼点在哪里,优先抓什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的价值选择。因此,要研究教育价值观问题。”
教育目的是教育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教育目的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应当培养具有何种功能的社会成员;二是教育所要形成的人的素质及其结构是什么。以下节录我国自清朝起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供大家参考研究。 1、清朝的教育目的
【材料】 1902年(清光28年)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中提出,蒙学堂(相当于1 一4 年级)以“培养儿童使有浅近之知识,并调护其身体”为宗旨;小学堂(相当于初中1 一3 年级)以“授以道德、知识及一切有益身体之事”为宗旨。1904 年(清光绪29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中再作修订,规定“无论何等学堂,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论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实用”为宗旨。
2、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
【材料】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明确规定全国统一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文革”十年,“四人帮”大肆宣扬“学校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教育是阶级斗争的工具”等思想,这给教育毁灭性的打击。“文革”结束后,教育恢复了“文革”前的秩序,高等学校招生制度进行了改革,教育战线出现了许多新气象。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在批判“四人帮”给“智育第一”罗织的种种罪名的同时,出现了“智育第一”的倾向。正是这种“智育第一”的观念,派生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分数至上”
的思想,德育、体育、美育在教育活动中被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教育走上了应试教育畸形发展的轨道。
【材料】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我国新的历史时期各级各类合格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198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材料】 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001 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应当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学生观 什么是学生?
王焕勋主编的《实用教育大词典》里这样描述的:一般来说,学生是指“在初等学校、中等学校、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按学习阶段分,通常称为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等。也有用来泛指一切受教育的人。中国古代所谓弟子、学生或从学者,都指的是学生。在现代教育学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学的自我教育的主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一书中(肖川撰稿),是这样描述的:学生是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学生”一词可以从“人”是自然的存在、社会的存在和精神的存在三个层面一解读:学生学习——掌握生存的常识和技能,以便独立地面对世界;学生学习——遵从生活的律则与规范,以便和谐地与人相处;学生学习——探索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以便有尊严地立于天地之间。 从以上描述来看,学生是受教育者,是培养的对象。 什么是学生观?
学生观即人们对学生的基本认识和根本态度,是直接影响教育活动的目的、方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
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公民,教师要努力确立现代学生观。那么,现代学生观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l 、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多看优点,会赞美
关于人的天性问题(即人性论问题),中外思想史上都有各种各样的探讨。对人性的不同理解,将影响教师的学生观。
中国古代,孟子有“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四种“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而教育就是发展人生来的这四种“善端”;荀子有“性恶论”,认为一个人的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必须经过教化,通过“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才能成为有修养的君子;也有主张人性不善不恶、有善有恶的,如汉朝董仲舒提出:“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王教,则质朴不能善。”提出了
要通过教育发展人原有的本性;汉朝另一位思想家扬雄也说过:“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主张人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修养自己的性情,为断向善。 从教育发展的历史实践看,不论人们是坚持性善论还是性恶论或是人性中性论,最后都能通过一定的教育措施促使学生朝积极的方向发展,区别主要在于各自的教育方式和教育重点不同。性善论注重主体的自觉和内在力量的挖掘,性恶论注重外在规范的约束和行为矫正。 当前,在我们国家,不少家长和教师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从性恶论角度来看学生,认为学生天性是破坏性的,和教育要求对立的,不严厉管教就难以成人。于是,在教育上,多采取强制、管制、灌输、矫正的方式来教育学生。这种教育方式存在着各种心理和伦理的缺陷,和时代的主体精神相违背。因此,在教育上,我们倡导用积极的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估计学生的天性,善意地评估学生的行为表现。表现在教育实践中就是多看学生的优点,多赞美学生。
【案例】刚上高中的几个女生采来一束鲜花,插在瓶子里,放在了教室的讲台上,她们想借此美化一下教室,同时还想观察一下各位任课老师的反应。结果:
数学老师对花瓶只是不经意地瞟了一眼,他的兴趣全在抽象的公式和定理上;化学老师用手抚了抚花枝,将几枝倒的花抚正,据说她很爱花,花也养得好,真希望她能评论几句,可是她金口难开;年轻的历史老师发现了其中的两枝马兰花,说这种花只有坟地里才长的,真让人感到晦气和扫兴:最使我们满意的是语文老师,他一走进教室就被花吸引住了,赞美道:真美呀,这束鲜花表现了你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接着还发挥:你们正值美好的青春,要让自己的青春锦上添花。
于是,她们写道:语文老师这番真诚的话语,不但一下子使我们对他产生了亲切感,而且还让我们感动和振奋了一阵子,因此对他的语文课也更加喜欢了。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得到这样一种启示,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教育实践中,都需要赞美,学会多赞美,会让我们的生活充满快乐和阳光。 2 、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悦纳错误、多宽容 第一个问题就是怎样看待后进生。
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首先就必须认识到,学生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是由不同的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因素造成的。不同学生之间,发展肯定不均衡,肯定有先有后,我们欣赏先进的学生,同时也应该接纳后进的学生。我们老师在教育实践中,常常会忘记这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要求步调一致,要求齐步走,这是不科学的。
我们再用智力多元理论来分析一下后进生的问题。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具有8种智力: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自然智力。这8种智力在每个学生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具有,只是其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学校里不存在差生。所以,用加德纳的智力多元理论来看,后进生只是某一方面的智力发展比较慢比较欠缺而以。无论何时,我们应该树立这样一种信念:每个学生都具有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供了合适的教育,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就是为具有不同智力潜能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不同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不同类型的人才。 我们且听一听后进生的心声??
【案例】 我是差生行列中的一员,经受着其他差等生一样的遭遇,这遭遇使我由一个好动的学生变成一个沉默寡言、胜格暴躁的“怪人”。我心里常想,为什么我们差等生要被人瞧不起,难道仅仅从分数就可以看出一个学生的好与坏、有用与无能吗?
我们并不想当差等生。我们也曾经努力过、刻苦过。但最后却被一盆盆冷水泼得心灰意冷。就拿我来说吧,学英语就比上青天还难上十倍,每次考试不是个位数就是十几分。老师
骂我是蠢猪,刚讲过的题目都不知道。于是,我暗下决心,下次一定考出好成绩。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考试中英语成绩第一名。我心里想,老师这次一定会表扬我吧?可是出乎意料之外,老师一进教室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我:“不是抄来的吧?”我一下子从头凉到了脚,自尊心受到强烈的伤害。同学们又说:“抄来的,要不然怎么会考得这样好?” “抄来的,小偷的行为。”我当时真比死还难受一百倍。
看到这位学生的自述,我真的好难受。难道我们不能给后进学生多一点关注,多一点信任,多一点爱心吗?
第二个问题就是怎样看待学生的错误。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作为发展的人,学生的不完善是正常的,而十全十美则是不符合实际的。发展作为一个进步的过程,总是与克服原有的不足和解决原有的矛盾联系在一起的,没有缺陷,没有矛盾,就没有发展的动力和方向。用发展的观点看学生,就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悦纳学生的错误,多宽容学生,并用适当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对于学生在学习中的一些错误,人教社小学数学教育论坛中“教育随笔”里,有个昵称叫“小数爱人”的老师开了一个讨论帖子《教师要有怎样的“错误”观?》,大家的讨论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我略作归纳,摘录如下: 小数爱人:
学生是成长中的尚不成熟个体,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 课堂上、作业中有; 生活中、实践中有; 练习时、竞赛中有; 走路时、写字时有; ?? ??
我们要讨论的不是怎样避免这些错误,而是作为教师我们应如何看待或指引这些“错误”!
是欣赏还是责怪? 是理解还是纵容? 是容纳还是鄙弃? 是压制还是导引? 是抛开还是利用? 是??还是???
希望各位高材论友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谈? 小数爱人:
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的环节”(黑格尔)。正确,很有可能只是一种模仿;可错误,却绝对是一种经历。真实但自然,她是通往正确和成功的必经之路。 牛牛1983:
我认可学生的错误,也允许学生出错。承认教育的差异性,肯定会有差生的存在。因此,任何人也会有错误出现,关键在于让孩子意识到错误,找到原因,以后避免犯同样错误。 青青柳条:
孩子有时出现的错误,恰恰是他与众不同的思路的展现,因为不是轻车熟路,所以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只有象小数爱人这样的呵护和引导,才会让孩子的思维更加灵动。
蓝蓝天空:
学生的错误的很好的课程资源,我们教师应善待学生的错误,善于开发、利用学生的错误!
方方老师:
教师的“错误观”,不仅体现在教学上,学生学习上的错误,更多的是在学生成长上的错误,我们教师应该怎么对待。 我的学生观有三:
一、把学生当人。既然是人,就有人格尊严,就有独立的特性,就需要尊重;既然是人,就有差异,世界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就像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因此,我们要承认这种差异,悦纳这种差异。允许学生优秀,也允许学生落后,允许学生进步,也允许学生退步。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是可爱的,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也是可爱的;听话的学生是可爱的,调皮捣蛋的学生也是可爱的。
二是把孩子当孩子。学生是人,但这种人不是“大人”,而是“小人”,尽管高中生长得人高马大,但就身心发展的成熟度来说,他们还是“小人”。孩子眼里看到的世界与大人眼里的世界是不一样的,我们要蹲下来看孩子,蹲下来与学生说话。这样一来,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学生所犯的不少错误往往是美丽的错误,是成长中的必然,是我们教师年轻时候也曾犯过的错误。那么我们就能比较宽容地看待学生的违纪行为,淘气行为,而不至于暴跳如雷,从而影响我们自己的身心健康也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是把学生当学生。学生是人,学生是孩子,我们要尊重他们,宽容宽厚地对待他们,但这并不是说要放弃我们的责任。学生到底是学生,我们是教育者,我们承担着对他们德智体、校内外身心全面发展全面负责的责任,我们要为他们终身的幸福负责。这样一来,就要求我们在尊重爱护的同时,也要严格要求学生。 不知各位认为如何。
3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相信学生、多期望
【案例】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女孩初学小提琴,琴声如同锯木头,父母不愿听。孩子一气之下,跑到幽静的树林中学练。突然,她听到一位老妇人的赞许。老人说:“我的耳朵聋了,什么也听不见,只感到你拉得不错!”小女孩受到鼓励,于是,每天都到树林里为老人拉琴。每奏完一曲,老人都鼓励说:“谢谢,拉得真不错!”终于有一天,家长惊异地发现,女儿的琴声变得那样的优美.不知是什么名师指点。后来,女孩才知道,林中的老人是著名的音乐教授,而且她的耳朵从未聋过。
老人没有给小女孩任何音乐方面的专业指点,可她给了女孩期望??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这己为科学研究所证实。裂脑研究、左右脑功能的研究、潜意识的研究,都为此提供了科学的证据。而国内外关于智力开发的探索,则为此提供了大量的事实经验。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树立这样一个教育的信念:相信每一个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坚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并对学生多期望。
【案例】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来到美国的一所小学,从1 至6 年级中各选三个班级,对18个班的学生“煞有介事”地作发展预测,然后以赞赏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教师。名单中的学生,有的在老师的意料之中,有的却不然。对此,罗森塔尔作过相应的解释:“请注意,我讲的是他们的发展,而不是现在的基础”并叮咛不要把名单外传。8个月后,他俩又来对这18个班进行复试。结果是,他们提供的名单里的学生成绩增长比其他同学快,并且在感情上显得活拨开朗、求知欲旺盛,与老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原来,这是一项心理学实验。所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机的。他俩通过自己“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调动了教师独特的深
情?? 通过眼神、笑貌、嗓音,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使这些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这就是教育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如果我们把教师真诚的爱将导致学生智力、情感、个性的顺利成长叫做“罗森塔尔正效应”, 那么教师的嫌恶将导致学生智力的衰退、精神的痛苦和情感的畸变,就叫做“罗森塔尔负效应”。这说明,期望和爱在孩子健康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然而,现今在我们教师中间,观念上并不一般地反对上述观点,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却往往表现为不相信学生的能力,事无巨细包办代替,课堂上以讲代听、以讲代思,一讲到底者多有人在。所以教师树立“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的学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4 、学生是人——爱护尊重,讲民主 “学生是人”包含两层含义: ( 1 )学生既然是人,不是物,那么他就有情感,有尊严。所以我们在实施教育时,就不能忽略学生的情感,把学生当“知识容器”来看待;也不能做有损学生尊严,污辱学生人格的行为。其次,学生是人,但却是与成人存在巨大差异的人。学生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所以,我们在与学生对话时,应该学会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学会用学生的眼光去看问题,这样,你就能更多的理解学生的行为,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困难。
( 2 )学生是法律人。在现代社会,学生享受社会公民的权利并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是一个责权主体。把学生作为责权主体来对待,就要正确恰当地处理好学生权利和教师职责的关系,做到既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权利,同时又能对学生实施有效的管理,担负起教育人、塑造人的责任。
【案例】一次课堂上,老师发现一位女生在座位上偷照镜子。于是,他决速轻步地走上前,一把缴过镜子,朝讲台上一丢,口里讽刺道:“不要照了,够漂亮的了!”话音未落,小圆镜“啪”地一下,从讲台上摔到地上,破了。放学后,老师的办公桌上平整地摆着一封学生的批评信:“??老师,难道您认为摔破的仅仅是一面小镜子?不,您摔破的是一位同学的心,一位自尊心很强的女同学的心;您的那句话,刺伤了一个爱美的灵魂?? 是的,这是一件小事,可是,老师可曾想过,这件小事造成的裂痕,以后能愈合得完好如初吗???”
教育学生,首先要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没有尊重的教育行为,其效果为零,甚至是一个负数。 (三)创新观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科技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只能永远受制于人,更不可能缩短差距。”
目前,国际社 会对人才标准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重视人才的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二是重视人才的应变能力;三是重视人才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和能力;四是重视人才的全球意识和国际交往及跨国工作的能力。这里对人才标准的第一项要求就是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最强音。 l 、破除知识中心观念
历史的车轮已经前进到21 世纪,现在的社会己经是信息社会。回眸我们教学所走过的道路,不难理出其发展的轨迹:知识本位——智力本位——人本位。当我们的教育还仅仅只抓住考试分数不放的时候,有人称之为“颈脖子以上的教育”,于是就有人大吼一声:还教育的另一半!下面这则材料就是明证:
【材料】在各个时期,教师中的流行语言: 知识本位:知识就是力量!
正在阅读:
新课程理论讲座10-13
“国培计划(2010) - 重庆市农村初中英语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09-24
小升初面试3分钟自我介绍范文03-13
2010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与答案解析06-20
视频服务器配置指南 - 图文10-07
商务局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步工作打算08-08
2013年最新版化学元素周期表05-24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讲座
- 理论
- 课程
- 购房老带新优惠政策实施方案
- 广播电视概论 复习精要(非常详细!考试、考研都用得着!)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十二月份月考试卷
- 汽车标志大全(附说明)
- Oracle异常总结
- 伊朗工资酬金个人所得税(2016中英文对照)
- 康定斯基论点线面读书报告
- 卷烟社会存销比计算方法
- 海尔多元化经营案例分析报告
- 产品策略案例1
- OG中的新GRE数学题解析(13)
- 审计学模拟试题C卷
- 剑桥国际少儿英语1第11单元文本
- 高中作文议论文记叙文范文 智慧话题作文(11)
- 潍坊市汽车配件零售公司名录2018版541家 - 图文
- 限高架安装交底
- 数字信号处理参考答案
-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 附思考题
- 第18课马克思主义诞生
- 百分数分数看线段图列算式44题专项练习(有答案)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