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纪念氛围展现首义精神_辛亥革命博物馆_新馆_及首义南轴线城市设计创作构思

更新时间:2023-06-03 09:3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设计作品 WORKS OF DESIGN

营造纪念氛围 展现首义精神

—辛亥革命博物馆(新馆)及首义南轴线城市设计创作构思

郭雷 陆晓明 叶炜

为迎接辛亥革命100周年,2008年7月,武汉市政府决定同时以国际征集的方式征集辛亥革命博物馆(新馆)和首义南轴线城市设计方案。武汉市建筑设计院和美国MCM设计集团联合体所提交的设计方案获得第一名并作为实施方案。1 规划设计

1.1 中轴对称与面山背水

本次规划设计地块处于武昌旧城范围的几何中心位置,首义中轴线贯穿整个地块。为了强化首义纪念中轴线,规划采用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式空间布局,其空间序列自北向南依次为蛇山、红楼、首义文化园、景观水池、纪念广场及纪念碑、博物馆(新馆)、纪念公园、紫阳湖,构筑面山(蛇山)背水(紫阳湖)的空间格局,使整条首义中轴线更为突出。

1.2 时如流水与折线记事

设计之初,我们想到了利用中轴线以增强其纪念性,将其命名为时间轴;同时发现如果仅有时间轴,轴线空间显得呆板。深入设计后提出折线形态的事件轴,两轴相互穿插,使轴线空间丰富饱满。

同时,沿贯穿整个地块的首义纪念中轴线,又设计了一条南北向延伸的12m宽的水轴。这条水轴代表着“时间”,水轴旁的时间刻度,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时间线索,同时中央水轴的引入加强了基地与紫阳湖的联系,也是作为历史上曾经存在的“长湖”水系的一种历史回忆。

我们在设计中查阅了大量史实资

建筑学报2012.9 ARCHITECTURAL JOURNAL

料,并绘制了革命爆发时起义军从“起义门—工程营—督军府”的进军路线图。这一折线形态的路线图作为事件线索提升为 “事件轴”并叠加在“时间轴”之上,隐喻“革命的闪电”这一构思主题,同时也反映了起义军进攻的方向。围绕事件轴,布置了10大历史主题景点,形成了再现历史线索的完整景观。博物馆既是“时间轴”的起点,又是“事件轴”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增强了两条轴线的联系。

“时间轴”是直线,参观者追随时间线索回忆的步伐是单向且无法停止的,如同时间的推进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正可谓“逝者如斯夫”。从建筑心理学的角度上讲,直线的时间轴也是人们难以停留的空间;“事件轴”是折线,正好弥补了时间轴不可停留的空间缺陷,可以提供驻足的空间来思考。两条轴线相互穿插,不仅保留了“时间轴”的纪念意义,更赋予“事件轴”的空间意义,从而实现形式与空间的结合,完成了博物馆纪念功能的外化拓展。1.3 景观视廊与建筑形体

从整个城市及景观视线等方面着手分析判断,确定适当的博物馆形体成了重要任务。基地所处的首义文化园及其周边地区,除辛亥首义遗迹外,还荟萃了蛇山、黄鹤楼等著名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地块北面的蛇山既是区域制高点,同时也是最佳观赏点。方案保留了基地与蛇山重要景点的景观视廊联系,形成了 “轴线—黄鹤楼”

、“轴线—蛇山炮台”两条景观视廊。景观视廊保证视线的通达,使人与景观保持良好的视觉联系。同时“景观视廊与开敞空间的组

64

蛇山红楼

首义文化园

景观水池

纪念广场及纪念牌

博物馆(新馆)

纪念宫园

紫阳湖时间轴

革命萌芽

保路风波

危机四伏首义枪声

三镇光复

英勇就义浴血鏖战阳夏之役民国肇建

走向共和事件轴线

2 起义军进军路线图

3 时间轴和事件轴

织有助于加强城市主要景点与最佳观赏点的有机联系,为城市空间赋予层次感和特色感。”[1]

两条景观视廊与首义纪念中轴线相交,自然形成了一个正三角形构图。这一变异的三合院布局形式又与旧馆(红楼)的平面布局遥相呼应。因此,整个

黄鹤楼

蛇山炮台

黄鹤楼

蛇山炮台

革命萌芽

首义枪声

保路风波危机四伏英勇就义浴血鏖战阳夏之役

三镇光复民国肇建

走向共和

4 景观视廊与建筑母题5 整体鸟瞰

建筑平面轮廓和外形均以“正三角形”作为母题。2 建筑构思

辛亥革命博物馆(新馆)是一个历史主题鲜明、反映辛亥革命全过程的历史纪念馆。这种历史事件型博物馆与一般城市博物馆不同之处在于,建筑主题的表达首先是“主题鲜明、立意高远”、“激发人们对纪念主题的情绪感知,引

[2]

。建筑设计将“勇发观众情感上的共鸣”

整个建筑功能布局分为南北两个区:北区布置了展览陈列功能和观众服务功能,与旧馆红楼相呼应。平面布置上利用“V”字形两翼布置展厅,确保展厅空间相对规整;南区布置了技术办公功能和藏品存贮功能,既相对独立又联系方便。普通观众、贵宾、办公、货物均独立设置了出入口及相应的停车场。

建筑将1层置于缓坡之下,既不影响建筑的功能和使用,又创造出“高台、空灵”的建筑形象;2层的室外展场和景观通道确保了首义文化区南北轴线的延伸与通透。

2.3 叙事空间的建筑表达

运用叙事空间的手法,试图通过建筑语言向公众讲述辛亥革命这一特定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束,为此我们尝试设计了一条“体验式”流线,完成从喧嚣—宁静—思考的心理体验,观众从室外下5.4m进入序厅,整个入口序厅被覆于缓坡之下,刻意塑造出一种暗示革命前的黑暗统治及腥风血雨的气氛;当观众向上进入2层,感受的是革命呈现螺旋上升的艰辛历程;2层展厅结合室外展场,将自然光引入室内,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空间感悟,领略的是革命的爆发和突变的历史进程;3楼为博物馆的最高处,南侧的露

65

台视野开拓,可以眺望整个南广场和紫阳湖,体验的是革命达到高潮的无限风光。

每个展示空间均通过“桥”的形式与休息空间连接,将展厅的展示功能外化拓展,体现了建筑空间与布展空间的融合与烘托;两者间设置了2.7m宽、3层通高的光庭,充分利用自然采光达到室内外的交融和协调。当自然光从天窗自上而下洒入室内,展厅墙面上将形成时异景异、变化无穷的光影效果。3 结语

辛亥革命博物馆(新馆)建筑设计及首义南轴线城市设计通过特有的建筑语言及空间布局,表达建筑师在建筑创作过程中对于辛亥革命这一特定历史事件的态度及思考—绝不只是为了创造一种迥异的建筑形式,而是探索将其强烈的象征意义融入建筑创作的理性表达。■

参考文献

[1] 李汉飞.视线解析在城市设计中的运用[J].规划师,2005(7):56.

[2] 沈瑾.历史事件的主题表达—井阱矿万人坑纪念馆设计[J].建筑学报,2009(5):53.

立潮头、敢为人先、求新求变”为核心的首义精神作为构思重点,强调整体环境和氛围的创造。2.1 象征意义的建筑形象

建筑造型期望融现代手法与首义精神为一体,塑造出刚毅、挺拔的视觉效果。建筑外墙采用粗糙的表面肌理,利用自然雕琢、风化的纹理,创造出整个建筑“破土而出、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缓坡台基与三角形形体之间不是直接连接,而是采用玻璃作为过渡,造成视觉上的冲击感,象征着冲破封建束缚,敢为人先的首义精神。同时V字形的形体削弱了三角形的体量,缓坡台基减少了建筑物的高度感,使建筑体量和高度与红楼、蛇山及周边建筑相协调,营造出肃穆、凝重的纪念风格。2.2 分区明确的建筑功能

作者单位: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武汉,430014)收稿日期:2012-07-30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12.9 建筑学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7s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