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史复习题

更新时间:2024-06-19 23:4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共和国史复习题

杨帆、曾杨伟合作编辑

一、名词解释

1.银元之战:建国初期党和政府整顿金融打击投机资本的措施。针对当时银元投机猖獗的情况,人民政府明令禁止金、银、外币在市场流通,由人民银行挂牌收兑,在上海封闭金融投机大本营证券大楼,对银元投机分子予以严惩,同时加强私营金融机构的管理,将其置于国家银行控制之下,经过“银元之战”,基本上制止了金融外币的投机活动,很快稳定了金融市场,保障人民币占领了大陆的全部市场。

2.“一边倒”外交方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之一,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文章中将其正式公诸于世。二战后,已经形成社会主义与帝国主义两大阵营对抗局面,而在内战中美国实行“扶蒋反共”以及之后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因而新中国在对外关系上采取“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的战略。它的实行,打破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外交孤立,在历史上曾起过一定积极作用。 3.大炼钢铁:大跃进时期掀起的全民炼钢运动。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上,提出钢产量在年底达到1070万吨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中央实行书记挂帅、全党全民办钢铁的方针,全国上下一切为炼钢“停车让路”,以“小、土、群”为特征的全民炼钢运动迅速开展。虽然在年底达到这一目标,但其中很多不合格,浪费了国家的大量资源,也使得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4.四马分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的第二阶段公私合营形式下企业利润的分配原则。具体来说,企业的利润的分配,按照国家的税收、资本家的红利、职工福利、企业公积金四个部分进行,称为“四马分肥”。这种做法既照顾了资本家的利益,又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改造进程。 5.《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的工作报告。该报告系统阐述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等十大关系,总结了建国头几年的经济建设的经验,以苏联的教训为戒,提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重要指导意义,也为中共八大提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做了准备。 6.双百方针:建国初期中共中央在科学和文化领域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具体来说,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它的提出,受到当时的文艺界、学术界的热烈拥护,对于我国的科学文化事业也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7.“大跃进”:1958—1960年全国范围内试图在农业和工业上“跃进”的社会主义建设运动。自1958年5月八大二次会议后在全国开展,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特征,首先从农业生产开始,北戴河会议后,重点转向工业出现全民炼钢运动。它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次严重失误,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出现严重困难。 8.“八字”方针:“八字”方针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其具体内容是:以调整为中心,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失调的比例关系,巩固生产建设获得的成果,充实新兴产业和短缺产品的项目,提高质量和经济效益。虽然“八字”方

针改变了大跃进以来追求高指标、高速度等错误做法,但对于“左”的错误没有给与彻底的纠正。

9.三线建设:指从1964年开始我国国民经济尤其是工业交通部门的一次大规模结构调整。即把工业交通运输业地区分布的重点从一、二线地区(沿海、中部地区)转移到三线地区(西部以及一、二线地区的腹地),并且把产业发展重点从农业、农用工业转移到国防工业及其相关的重工业。它极大的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对改善工业布局和城市布局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10.“九一三”事件:林彪反革命集团策动武装政变阴谋败露后,于1971年9月13日乘飞机外逃叛国的事件。1971年9月,林彪集团企图借毛泽东南巡之机刺杀毛泽东,发动武装政变,事情败露后,于12日晚北逃苏联,13日凌晨,飞机在蒙古温都尔汗附近坠落,机毁人亡。其余党或自杀或被捕,一场武装政变阴谋被彻底粉碎。它的发生,客观上宣告文革的理论和实践的破产。 11.“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国两制”成为中国政府解决中国统一问题的基本国策,按照这一政策,已成功解决了港、澳问题。

12.二月抗争: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在全国引起了混乱,“造反派”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夺权”行动,造成严重的社会动乱,严重危害国家,1967年2月,一批老一辈革命家站出来,对文革的错误行为进行抵制,被江青等人斥责为“二月逆流”。“二月抗争”最终被压制下去,而中央文革小组则掀起进一步对党的各级领导机关的冲击和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打击迫害。 13“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联组讨论时提出,其由“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等八个方面内容组成。它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14.三大外交方针: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新中国成立后,面临如何处理国民党政府遗留的旧的外交关系以及新中国怎样发展新的外交关系的问题,因而中共中央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三大外交方针,这些方针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改造成新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外交。 15.“三反五反”:建国初期反腐倡廉、整顿工商业的重要举措。“三反”是指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是在党政机关干部中展开的;“五反”是指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偷工减料、反盗骗国家财产,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是在私营工商业中展开的。这次运动的开展,不仅打击了贪污腐败的行为,纯洁了干部队伍,而且在私营工商业中开展了一次普法教育,为以后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 16.统购统销:即对农产品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是建国初期采取的一项重要的计划经济政策。最初出现于粮食分配和流通领域,1953年秋,中共中央开始对农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对城乡缺粮户实行计划供应,之后逐步扩大到油料、粮食、棉花、棉布等领域,形成较为完整的统购统销制度体系。这项政策的实行,促进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但也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发挥。 17.万隆会议:1955年4月在印尼万隆召开的国际会议。由缅甸、锡兰、印度、印尼、巴基斯坦五国发起,会议通过了包括经济、文化合作、人权、民族自决权以及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等内容的《亚非会议的最后公报》。中国政府总理周恩来在会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对会议的成功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是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而由亚非国家自己处理自己事务的国际会议。

18.日内瓦会议:1954年中、苏、美、英、法等国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会议。其主要议题是和平解决朝鲜与印度支那问题,由于美国的阻扰,未能就政治解决朝鲜问题达成协议,但在印度支那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签订《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和《印度支那停战协定》,印度支那全境停火,结束了法国在越南的殖民战争。它是新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而且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政府处理外交关系的重要原则。由1952年12月,周恩来在中印谈判时首次提出,其主要内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它是我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20.除四害运动:大跃进时期掀起的扫除“四害”的讲卫生全民运动。“四害”指“苍蝇、蚊子、老鼠、麻雀”,麻雀平反后被臭虫取代,1958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提出要在10年或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消灭四害的任务,在大跃进时期达到高潮,在各地迅速展开。扫除四害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运动中也暴露出整治方法不合理、不科学。

21.七千人大会:是1962年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扩大的工作会议,由于与会人员包括中央到地方的党政军、工矿干部多达七千多人,故名。它的举行对公有经济的恢复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作风。但是,大会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左”的思想,毛泽东等党内领导人对形势的判断依然存在错误。

22四清运动:八届十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在全国城乡发动的一次普遍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也称为“四清运动”。前期,在城镇开展“五反”(反贪污盗窃、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反分散主义、反官僚主义),在农村里进行“四清”(清账目、清仓库、清财务、清工分,又称“小四清”),其后期,扩展为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在这次运动中“左”倾错误表现得异常明显。 23米棉之战:建国初党和政府打击投机稳定物价的措施。“银元之战”后,投机商转向囤积粮食、棉纱和煤炭,哄抬物价、扰乱市场,党和政府经过周密计划,调集大量的米、棉和煤炭,待物价上涨最猛时,在各大城市统一抛售,连续10天,使粮食价格大幅下降。经此战役后,物价大幅度下跌,不少投机商破产。 24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为: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简述题

1.简述《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

《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权制度,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其主要内容为:

①关于新中国的性质和任务。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各民主阶级的联合专政,其任务是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并进行新民主主义建设。

②关于新中国的政权制度、军事制度及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外交政策的

总原则。

③关于人民的权利与义务。人民依法享有言论、出版、集会、人身等自由,男女平等,但也须履行保卫祖国、遵守法律、应征公役兵役和缴纳赋税等义务。 2.简述建国时期土改的新特点。

①这次土改是在革命战争已经取得全国胜利,新中国已经建立的新的社会政治环境中进行的。

②在政策上把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和财产的规定,改为保存富农经济,使富农在土改中处于中立地位,保证土改的顺利进行。

③在人民政权已经在全国建立的条件下,强调土改要有领导、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

同时还特别注重建立城乡最广泛的反封建统一战线,新解放区的土改是分批进行的,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这次土改也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也是历次土改运动中搞得最好的一次,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3.简述一国两制的内涵及意义。

(一)内涵:

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

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中“一个中国”是“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两制并存,港澳台地区在祖国完全统一后作为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二)重大意义:

①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充分尊重历史和现实,照顾各方面利益,维护民族团结、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构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

②它不仅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最佳方案,也为和平时期解决国际争端找到一条重要途径,有利于世界和平尤其是地区间的和平。

③实践证明,一国两制对于和平解决祖国统一问题发挥了重大的促进作用,港澳地区的成功回归及其继续繁荣发展,是对一国两制的最好说明。 4.1960年前后,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主要表现。 ①农业生产急剧下降,粮食极度缺乏。

②“大跃进”造成了国民经济的严重失调。农轻重比例、工业内部比例、积累和消费比例失调。

③通货膨胀严重,市场供应紧张。 5.一五计划的特点。

①体现了国民经济要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的思想,注意在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相应的发展轻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和文教科学事业。

②体现了国民经济发展要统筹兼顾新建工业与原有工业、沿海地区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③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估计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客观可能性。 ④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⑤正确处理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把发展生产同改善人民生活恰当地结合起来。

6.简述一五计划经济建设的主要经验。(我们是在百度百科上收集了一些资料,看了一点论文,讨论了一下,但是还是没有多少把握)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但也要注意综合平衡,留有一定后备力量,兼顾重点与一般的关系。

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人力进行经济建设。

③坚持从国情、国力出发,在发展速度上,把需要与可能结合起来,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④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⑤注意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改善人民生活。

⑥为适应多种经济成份的存在和发展,采取了一些灵活政策。但是,由于某些方面要求过急,农、轻、重比例不协调的苗头已经出现,造成市场供应紧张,在这个时期内实行了对粮、棉、油的统购统销。 7.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

①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不是简单的学术论争,而是继延安整风运动之后的又一次巨大而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它有力的冲击着“两个凡是”的禁区,打碎了个人崇拜和林彪、“四人帮”设置的精神枷锁,使长期以来禁锢人们思想的僵化局面被冲破,极大地促进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思想解放,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思想水平和识别问题的能力,是建国以来一次新的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

③这次大讨论为全面的认真的拨乱反正,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8.简述人民公社的主要特点、弊端。

㈠主要特点: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体制,基本特点被概括为“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平均主义、无偿调拨),具体来说,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①所谓“大”就是指规模大。

②所谓“公”是指公社在所有制方面公有化程度高。 ③实行供给制与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④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 ㈡弊端:

①大大降低了共产主义在人民心中的标准,使共产主义理想庸俗化,助长了小资产阶级的平均主义倾向,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②极大地破坏了农业生产。助长了“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干部特殊化风、对生产瞎指挥风,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③人民公社运动严重脱离我国国情,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广大群众与干部的觉悟程度,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造成长期的消极影响。

9.1957年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造成了哪些严重后果。

①它直接打击了我国各条战线、各领域内一大批治国兴邦的优秀骨干分子。 ②使党的整风运动背离了正确的方向。

③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后果在理论上的集中表现就是改变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

三、论述题

1、为什么说过渡时期总路线是适应了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中共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是适应了当时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1这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顺利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客观需求。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建国后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它是当时国民经济的主要力量,也是一五计划的主要承担者,而中国要实现工业化,只能依靠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因此这就要求国营经济的发展和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加。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

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迫切需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力量很弱,发展困难,不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但在当时它仍是中国工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将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

3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 ○

力的迫切需要。土改以后,农业生产虽摆脱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有了相当大的发展,但同时这种经济由于分散落后,不利于多种经营和兴办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也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工业化对粮食与工业原料日益增长的需要,而土改以后,许多地方建立互助合作组织,实际上已成为对个体农业进行改造的初步步骤。

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后, ○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经济上实行封锁、禁运。只有苏联能援助中国,这是促使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认为提出开始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一个因素。 总之,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新民主主义的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这已经深入人心。事实上,新民主主义经济中本来就具有起决定作用的社会主义因素,并且在不断发展和扩大,这就使原来所谈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同时成为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2、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人口出生高涨对当时和后来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

1严重影响国家积累增长。由于人口的大量增长,生产的资源大都被消 ○

费掉,致使国家积累很少,严重影响我国的扩大再生产。

2严重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主要依靠○

先进的机器设备及高素质人才,但积累太少,使我们不能购买先进的机器,也不能进行大规模修建学校,不能增加更多的教育投入,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受到限制。

3严重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者只是人口的一小部分,但人人○

都是消费者,虽然物品在一定时期内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增多,但人均占有量却随着人口的大量增长而减少。

4增加劳动就业困难。社会所能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在一定时期内是有限○

的,人口的膨胀,已经造成了就业的困难,加上之前未充分就业所造成的就业人口的累积,使得劳动就业变得异常困难。

5影响国家经济计划的实现。物质生产是有计划的,但人口生产却是无○

计划的,因而影响国家经济计划的实现。

3、1957年—1966年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积累的经验教训主要由哪些?

1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工作 ○

重点必须及时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量力而行,积极地逐步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

2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而人民内部矛盾是主要○

的,必须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健全和发展国家的民主生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着阶级矛盾,对待敌我矛盾,要根据法律程序予以处理。对人民内部矛盾,要采取说服教育的办法,而不能采用阶级斗争的形式来解决,不能把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扩大化、绝对化。否则必然严重地干扰和破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3在党和国家的领导方面,从中央到地方组织必须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原○

则,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制度;一切重大问题由集体讨论决定,反对个人决定重大问题,又要防止无人负责的现象发生,充分发扬民主,健全民主法制,反对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

4、试论我们为什么必须要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

文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其所宣扬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在根本上说是错误的。

从当时的社会条件看,三大改造完成以后,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阶级斗争问题,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的现状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提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搞“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既没有经济基础,也没有政治基础,这只会造成社会的动乱、破坏和倒退。

从文革造成的后果来看,它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损失和灾难。具体来说:

1在政治上,文革极其严重的削弱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和共和国的国家 ○

工作。大批干部被打倒、受迫害,各级党组织和政府机关长期瘫痪,民主与法治荡然无存。

2在思想上,文革造成极大的混乱,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观○

点被简单化、教条化。以前正确的理论、方针被当作“修正主义”批判,广大知识分子地位低下,教育事业受大极大损害,青年一代丧失受教育机会,历史文化遗产遭到极大破坏。

3在经济上,使国民经济遭到极大破坏,直接经济损失十分巨大,生产○

秩序混乱、经济效益大幅下滑,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十年动乱,使中国陷入严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实践证明,文革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所以必须从根本上否定文革。

5、20世纪六十年代,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1960年6月,中共中央开始意识到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形势,从1961年起进入一个以调整国民经济为中心的调整时期。

(一)八字方针的提出和调整工作的初步展开

1、八届九中全会正式批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以此为起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开始转入全面调整阶段。

2、1961年调整工作的初步展开

1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恢复农业生产。其主要措施有:a、对农村人民公社○

在所有制关系上明确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三级所有制是现阶段农村人民公社的根本制度。b、在分配上取消过去实行的部分供给制的规定,纠正“一平二调”的错误,兑现退赔政策。c、从各方面精简和节约劳动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d、减轻农民负担。d、加强工业和其他各行业对农业的支持。

2对工业进行调整, ○,主要措施有:a、压缩高指标、缩短重工业和基本建设战线。b、精简职工,动员城市人口下乡。c、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各项管理条例,加强对工商业的管理,克服“大跃进”以来出现的各种混乱现象。

3对商业的初步调整。主要措施有:a、大力压缩社会集团购买力,减轻市○

场需求压力。b、对粮食、棉布等18种基本基本生活必需品实行平价定量供应。c、努力增产日用工业品,以满足城乡人民日常生活的急迫需要。d、制定颁布《商业十四条》和《手工业三十五条》以活跃城乡市场。

(二)1962年对国民经济进行大幅度全面调整,其主要措施:

1、对重工业和基本建设战线实行“伤筋动骨”的压缩,真正实现了退够。 2、精简职工和减少城镇人口。

3、加强财政金融管理,抑制通货膨胀,稳定市场供应。 4、进一步调整农村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

5、进一步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加强和支援农业 (三)1962年之后三年调整的主要措施

1、大力加强影响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薄弱环节和部门,恢复和提高老企业、老基地的生产能力与技术水平。

2、自力更生与适当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相结合,有重点的发展对国民经济有重大作用的新兴产业,填补缺门,提高国家整体工业水平和经济实力。

3、加强管理,调整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国民经济的活力。

4、三年继续调整中还进行了某些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性试验,积累了管理社会主义经济的若干经验。

总之经过1961年至1965年的努力,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6、试论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为什么说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

(一)背景

1文革结束后,遗留了一大批政治、思想、组织和经济上的问题,而之前的左倾错误也没有得到全面的清理与纠正,进行全面的拨乱反正,成为共和国面临的迫切任务。

2、1978年底,全国性的揭批“四人帮”运动基本结束,但华国锋仍然推行和迟迟不纠正“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出现了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3、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打破了个人崇拜及长期以来形成的精神枷锁,解放了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4、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上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提供了基本指导思想。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的原因

1、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党和国家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全面认真地纠正“文革”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

2、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就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 7、《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怎样评价毛泽东及其毛泽东思想的?决议的起草和通过说明了什么?

(一)评价毛泽东

《决议》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的是非功过问题和历史地位。

《决议》指出,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对发动“文化大革命”负有主要责任,犯了严重错误。就他的一生来就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全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不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评价毛泽东思想

《决议》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和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作出了必须把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同晚年毛泽东所犯的错误区别开来的科学论断。

《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具有很多方面的内容,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党的建设方面,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三个方面。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我们必须继续坚持毛泽东思想,并以符合实际的新原理和新理论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三)[提示:此点可自由发挥]

《决议》的起草和通过说明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认真对待历史遗留问题,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这在当时是符合历史潮流和人民的意愿的,同时也标志着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中共中央在文革结束后不长的时间内就能作出这个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决议,使极其重要而又极其复杂的历史问题得到正确的结论,这充分表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远见卓识和政治上高度成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74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