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

更新时间:2024-07-08 00:0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长江之歌

教材分析[题 解]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长江之歌”题意是关于长江的歌,唱长江的歌,赞长江的歌。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发源青海省唐古拉山各拉丹冬雪山沱沱河,全长6300千米,流经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它源远流长,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被誉为“母亲河”。它是永远值得赞颂的。

[结构分析]

这首诗歌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丽,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 全诗共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 第二部分(第2节):写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这两部分运用前后两次出现的“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贯通起来,以对长江“赞美”.“依恋”的真挚感情作主线,把长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力量无穷.贡献巨大融为一体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

1.学会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语言;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 (板书:长江之歌)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 2.出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 3.你们对长江了解多少呢? 4.放录音。

《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浑,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描红田字格中8个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 依恋 荡涤 尘埃 磅礴 灌溉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乳汁 哺育 挽起 荡涤 尘埃 灌溉 奔去 各奔东西

(2)指名逐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在文中先找出来,然后联系上下文,最后查阅词典)交流: 丰采:美好的仪表举止。 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 荡涤:洗涤。 尘埃:尘土。 磅礴:气势盛大。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里。 3.各自轻声读课文。

4.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重点:长句子。 5.四人小组自由读课文,讨论:哪些地方读懂了?交流。 三.指导写字、作业。 1.指导写字。

乳:左右基本等宽。

汁.哺.挽.涤.埃:左窄右宽。

灌.溉:左窄右宽,因笔画较多,写时要紧凑些。 2.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品读,理解“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为什么说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

课前活动:诗朗诵《太阳跳出了东海》。谈话:我们要树立这样的信念,今天的我得比昨天的我更加出色更加优秀!

一、听写生字词:

乳汁 哺育 挽起 荡涤 尘埃 灌溉 奔去 各奔东西 二、指名朗读课文: 分节朗读,适时指导。 三、精读训练:

1. 观看系列片《话说长江》片断,听《长江之歌》。 师介绍:《话说长江》这部系列片让我们感受到了长江那宏伟.壮观的气势,作者说—— 2. 出示: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3. 自由读,说说读了诗句想了解什么? 4. 交流、讨论。 5. 精读第一节:

(1) 自由读,四人小组讨论: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资源? (2) 交流:

出示: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生自读,理解: 讨论、归纳:(“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端,长江能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的源泉是无穷的)

声音洪亮,读出豪迈之情。

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3) 默读第一小节,思考: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4) 交流。

出示: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生自读,理解:

讨论、归纳:(“哺育各族儿女”: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比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宽阔。)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感情。

指导朗读:这一句我们要读得深情。声音清亮,速度不宜过快,读出深情。 6.精读第二节。

(1) 听录音,思考: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2) 交流: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生自由、充分说:

(①“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指导朗读第一句:“走”.“奔”句与第一部分的“走”.“奔”句对比读,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②“灌溉花的国土”:祖国的领土那么大,长江能将它们一一灌溉,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推动新的时代”: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

(①“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

②“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师引读。所以,“我们——赞美长江??” (4)指导朗读第2节。 (5)指导背诵第2节。 四、练习朗读全诗

1.同学们,作者从空间上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2.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

3.练习朗读。 五、学唱歌曲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补充:参考资料 《长江之歌》: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沿途汇人许许多多支流,形成一个庞大的水系。全流域的面积超过.180万平方公里。湖北宜昌以上为上游,宜昌和江西湖口之间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

长江,无论就长度.流域面积或水量来说,都可称得上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著名的大河。

六:作业布置 1. 补充习题

2. 复习《长江之歌》 3.预习《三亚落日》

板书设计:

长江之歌

源远流长 拥抱着大地 从空间上描写 歌颂

宏伟气势 哺育儿女的胸怀

悠远久长 苦难的过去 从时间上描写 表现 光辉的现实 功在千秋 灿烂的未来

赞美之情 崇敬的情感 抒 写 表达

依恋之情 热爱的情感

2.三亚落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两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读感知,初步理解课文内内容。

4.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2.理解三、四自然段,体会作者大量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的好处。 课前准备: PPT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一篇写景的课文,(板书:2、三亚落日)出示中国地图,介绍三亚的地理位置,指出三亚是观看日落的好地方,课文写的“落日”与我们这儿看到的落日有什么不同呢? 二、配乐范读。(要对学生提出聆听时的要求。) 要求:用心听,注意记,感受三亚之美。

三、初读指导

1.自主学习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利用工具书联系课文理解课文词语。(参考) 美妙绝伦 硕大无朋 收敛 涨溢 赤朱丹彤 热带风情 悄然无声 笑颜

多读几遍,然后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2.交流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指名朗读:(多指几个,正音)

美妙绝伦 风情 挺拔俊秀 软软地 活泼 毫无倦态 依旧 赤朱丹彤 溅出 收敛 硕大无朋 光芒 悄然无声 边缘 缘故 水波不惊 顽皮 玫瑰 涨溢 灯盏 (2)指名读,注意“硕”“ 盏”是翘舌音,“硕”的韵母是“uo”;“ 搔”是平舌音。 (3)自主交流感兴趣的词语意思。 美妙绝伦:美好到了极点。

硕大无朋:大得无与伦比。朋,比。

赤朱丹彤:赤,红色,朱,大红色,丹,红色,本课指程度不同的红色。

3.指名读课文,及时纠正读错的字音、读破的句子。 长句子的品读需要及时纠正。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3-5节)

(2)课文第1、2小节分别写了什么?(在三亚看落日很有诗意;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 (3)按课文的结构来分段。(总分总) 学生分段、简要说说段意。 四、再读课文

1.自由轻读,画出概括全文的一句话,然后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感悟、理解的 (板书:真有诗意) 2.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1)学生试读。

(2)朗读指导:重点读好:“真有诗意”“美妙绝伦”“一点也不??逊色” (要求读出喜爱、赞美之情。) (3)多种形式朗读。 五、写字指导。 六、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2.读一读,再抄写4遍。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新课:

1.听写生字词:逊色 涨溢 玉屑银末 赤朱丹彤 溅出 收敛 玫瑰 灯盏 当堂互批,纠正易错字。

2.回顾一下上节课学习内容:课文主要写什么?

3.复习导入:今天,老师带着你们到三亚观赏那富有诗意,美妙绝伦的日落的景象。 二、精读第二段:

过渡:在三亚看落日怎么有诗意?三亚是个怎样的地方?

1.(出示投影三亚风光)自由读这一段图文结合,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集体交流。(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很美;作者非常喜爱三亚的热 带风情。)(板书:热带风情)

(1)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三亚很美?在有关语句上作记号。

交流:

①“蓝透了”“碧玉般”“玉屑银末般”“金灿灿”等词语写出了海、椰子树、细沙的色彩美和形态美。 ②“挺拔俊秀”等词语突出了椰子树的姿态美。

③“低翔”和“摇曳”等写出了白鸥、椰子树的动态美。

(2)结合课文对白鸥、椰子树和细沙的描写,展开对三亚神奇而又瑰丽画面的想象。

同桌互说。各组指派代表。

(3)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的喜爱之情?

(如:“浓浓”、“金灿灿”“软 软”等叠词的运用。“蘸”“搔”拟人手法的运用。“真让人担心”“谁都想”等心理描写。

(4)指导朗读,读出喜爱之情。(可以出示图片引发想象,再加以指导朗读。 )

(5)指导背诵。 三、精读第三段

过渡:三亚的风采神奇而又瑰丽,在这样的地方观落日,的确“真有诗意”,下面我们和作者一起欣赏夕阳滑落的美景。

1.自由读第3、4自然段。体会太阳滑落前与滑落时景色的不同。 注意做到:

口中有味——你能体会到语言的美吗?你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这种美吗? 心中有形——边读边想象落日色彩、形态之变化

下笔有神——写出自己的独到体会来,可以品一个词的妙用,妙意,也可以品语言的传神,还可以品想象的奇妙以及作者情感的表露。

2.交流:方式:我来读_______,(读课文片断),(谈自己的读书感怀) (1)在第3自然段中,作者把太阳比作什么?(板书:像孩童) 投影: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

研读:

a .哪些地方写出了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红扑扑、抖落、溅出) b.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鲜明生动,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c.想象夕阳的“孩童”形象及海天一色的奇观。

d.指导朗读。抓住关键词语,读出对此种景象的无限喜爱。 (2)研读第4自然段,画出描写夕阳滑落过程的语句。 〔悬在海与天的边缘——在海面蹦跳——轻快入水〕

①投影:比较:

A夕阳也渐渐地收敛厂光芒,变得温和起来,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B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a.轻声读这组句子,比较哪种写法好,好在哪里。 b.指名说。(板书:像灯笼)

(第二种写法好.用比喻的方法,把夕阳的颜色美和形状美具体、形象地写出来了) c.指导朗读第二个句子。 学习比喻写法。把句子写具体 四、小结全文:

你能说说三亚落日都没在什么地方吗? 五、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节。

第三课时

一、继续精读第三段

②读夕阳“在还面上蹦跳”的句子。 a.你怎么理解句子中的“再一次”?

b.作者又一次把夕阳比作了什么?蹦床 用了什么手法? 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c.想象夕阳“海面蹦跳”的情景。 d.指导朗读。

③投影: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A. 小组合作研究:

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落下去了。

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a.品读感悟,比较这两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b.第二句运用了比拟的方法,好在哪里? c.组内交流。选派代表,综合大家意见。

B.大组交流。

(把夕阳完全落下时的情景写得十分细致,而且写活了,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板书:像跳水员) C.想象夕阳滑落的情景。 D.激情赏读。(配乐)

(3)作者在写夕阳滑落的情景时还写了“我” 看落日的神情

(“不敢眨眼”、“生怕”、“瞪大双眼”) 为什么要写这些?

(突出作者对三亚落日景象的赞赏和惊叹,同时也从侧面突出了落日的美妙绝伦) 3.通读全段,再找一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E.总结、欣赏

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象,包含着作者对这自然景观的喜爱和赞美。让我们再次欣赏三亚落日的神气景观。

4.指导背诵第三段。 三、学习第5节: 1.自由轻读。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你想用什么话语赞赏?

简单的感叹句,既表达了作者对三亚落日美景的喜欢、赞美,又呼应了开头。 四、总结全文

1.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包含着作者对这大自然 景观的喜爱和赞美。

2.总结时说说自己还对自然界哪些美景喜爱,课后可以写一写。

想一想自己家乡的美景,如:桃花岛、柳树湾、钵池山等等。

板书设计:

像孩童 2三亚落日 真有诗意 像灯笼 像跳水员

3.烟台的海

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烟台的海》是一篇写景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独特景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我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为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而努力的美好感情。本文的语言很美,写法上也着鲜明的特色:(一)构思精巧,结构严谨。文章写“景”也写“人”,“景”与“人”交相晖映。“总——分——总”的结构,又突出了文章的重点。(二)语言凝练,生动形象,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 二、教学策略的实施

我设计的是一课时完成教学目标,主要通过语言文字来感悟烟台的海四季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特点。于是这堂课我设定了三个教学目标:1、欣赏烟台四季的海的独特景观。2、了解烟台人多彩的生活。3、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围绕以上目标,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品词析句教学烟台冬日的海时我主要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从作者是如何来描写的角度去品重点词,析重点句。并通过朗读来感悟冬日海的壮观。这样的设计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品析能力,又能提升学生的语感。

(二)借图促情学生对于四季海的变化会产生疑问,在学生从文本中找答案的基础上,出示地图以及四季不同海景的图片,帮助学生对课文语言理解得更为透彻。

(三)朗读感悟美文欣赏,一是从作者的语言文字中去赏,另外要从朗读中去赏,所以教学时我设计了多种朗读,以情感朗读来体现语言文字的美妙,从而感悟作者对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能联系课文理解文中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并能仿造打比方的句子。

4.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

1.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同时感悟课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意思,感受烟台的海绮

丽壮观,烟台的人勤劳、能干。

2.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揭题:

1. 同学们,你们看过或游览过大海吗?谈谈自己所了解或体验过的海边生活情景。

2.(出示中国地图)

这是一幅地图,太平洋在我国的东南面,我国大部分的沿海城市,都是东面或南面临海。看,这是我们上海,也是东面临海??

老师要请一个同学来找个叫烟台的地方。(板书:烟台的)说说烟台哪面临海? 3. 揭题。

注意海的笔顺:最后三笔,先写上面的点,接着写中间的横,最后写下面的点。再从地图上了解一下烟台、渤海湾、胶东半岛、西伯利亚、南太平洋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过渡:这里的海有什么独特的景观?作者想向我们介绍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 看画面,听配乐朗诵,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自己说感受,然后同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2. 是的,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特点各不相同,景色太美了!请同学们自由轻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明确:文章的顺序:按冬春夏秋的季节。 3. 检查自学:

(1)读生字及词语。

独特景观深褐色凝重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巨浪拍岸蔚为壮观壮丽嬉笑害羞崇山峻岭过滤宛如如痴如醉呢喃细语体验湛蓝凝重轻盈浪漫忙碌

(2) 指名读课文,评议纠正。指导朗读。

(3) 理解词语。看录象,有关轮船、锚及起锚的过程。

4.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生先找课文的脉络,然后明确顺序。分段。 5. 分清段落层次。 按总分总的结构。 三、学习第一段:

1. 齐读。

2. 读懂了什么?(概括介绍烟台北面临海,有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四、指生朗读,指导朗读。读出独特的味道。 五、写字指导

1.说说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什么。 2.用钢笔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过渡: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景观有什么独特之处呢?谁能把文中那句概括烟台海的四季特点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作者是怎样具体为我们介绍烟台海的四季特点的呢?细读课文。

生大声朗读课文。

二、学习第2自然段,感受“独特”

1. 朗读想想这一段除了写海,还写了什么,分层。(海,人)

2. 各自读介绍“海”的部分,看看题头的照片,体会一下该如何读好这段话。(比如说,“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经常气势汹汹地掠过这片海域”中的那个“气势汹汹”突出来,还有“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中“小山似的”、“前赴后继”、“锲而不舍”、“数丈高”、“雷鸣般”这些应该突出来的词语。)

读出海的气势磅礴。让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烟台的海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3. 人们在冬天的海边又是如何的?读第二层。

(突出“纷纷顶着??观赏??不顾??站在??拍照留念”等词语,体会烟台人和外地游客不畏严寒、不怕风浪的豪迈情怀)

对比突出烟台海的魅力。

4. 通过读,你欣赏到了烟台的海冬天的风光了吗?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海是怎样的?你又是怎样享受这冬海风光的?

用上比喻的修辞手法。

5. 你觉得冬天的海美吗?愿意记住它吗?先自己读读,再在小组内试背,最后有感情地背诵给大家听.

同桌互背,指名背、集体背。 6. 小结第2自然段的学习方法:

整体读,想想讲了那几个意思——分层朗读、理解、体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背诵。 三、用上面的方法自学介绍春夏的两个自然段 1. 学生自学(读、说、背) 2. 分四人小组讨论、汇报。

3. 各小组成员分工读、说、背向全班汇报,评议结果。

(第3自然段:抓住“嬉笑着追逐着奔向、触摸到、退了回去、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等词句,体会冬去春来,烟台的海“微波泛起”的景象。通过“脱去、驾船驶过、播下希望的种苗,期待着收获的季节”词句领悟烟台人不误春时、勤劳繁忙的情景和生气蓬勃、充满希望的幸福生活。)

(第4自然段:抓住“凉爽和惬意、水平如镜、浮出、拖着、倒映、呢喃细语”等词语,感受夏日烟台的海的浪漫可爱,人海相依的恬静和惬意。)

4,重点指导朗读。读好多音字:种。 感受烟台春夏两季的不同之处。 四、小结: 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 在冬、春、夏三季中,烟台的海各有什么特点? 用文中的词语。

2. 能通过你的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2-4自然段。 凝重、轻盈、浪漫,用不同的语调读出。 二、继续学习第二段

1.自读第5自然段,整体感知。

2. 找出句子(表示秋天海特点的句子),朗读并体会海的特点。

一到立秋这天,海水立刻变得格外湛蓝,天空也显得格外明朗,较之昨日,空气中立刻就有了秋的凉意。 3. “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这又表现在哪里呢?

从“渔家驾船出海了,货轮起锚远航了??”体会出秋日烟台的海清新高远的格调和渔民紧张忙碌的生活。 4.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5. 把2—5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将冬天的海放到一开始来介绍呢? 生充分说明,比较海四季的特点,然后得出结论。

总结:一般的地方,冬天是萧条、冷落的,而冬天烟台的海却是一道壮丽的风景线,又显的那么凝重。(理解凝重)冬天烟台的海景象尤为独特,所以一开始就介绍它。 三、细读第三段:

1. 齐读第6自然段。

说说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 联系全文,体会这是怎样的画、怎样的背景、怎样的舞台。 3. 欣赏画面,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说是一幅画,是因为它像画一样美丽多姿;说是广阔的背景,是因为它是烟台人物质、文化生活的依托;说是壮丽的舞台,是因为它为烟台人的生存、发展、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四、总结全文:

1.在作者的眼中,烟台的海是独特的。同学们,我们也曾饱览过其他的海上景观,在你的眼中,它是怎样的呢?请看画面!(出示画面)

2.请你回忆曾去过的海边,用上我们今天积累的这些好词佳句,把那里的景色描绘下来?你可以选一个季节写一写,如果你有足够的自信,可以写2个季节或3个季节。

( )的海 板书设计:

3烟台的海

海 人 冬 凝重 不畏严寒 春 活泼 勤劳播种 夏 宁静 人海相依 秋 高远 充实忙碌 ————————- ————————— “画”“背景”“舞台”〈————〉“活剧”

4.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理念: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以学生的“春游”创设情境。“老师当导游,带你们到金华的双龙洞游玩,好吗?汽车开动着,看看那里的景色怎么样。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学们现在下车,我们一边登山一边欣赏这优美的景色吧广这一创设的春游情境不知不觉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兴趣盎然。

二、整体感知,拟定郊游 教师让学生通读全文,在课堂练习本上拟出游踪,请一生到黑板前画出导游图,教师和其余学生一起协助修正、

定图。从整体上感知全文,拟出游览路线,学生头脑中有清晰思路,为下面的分景点学习打好基础。

三、游览景点,挖掘特点

紧紧扣住每个景点不同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想象等多方面感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2.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2.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教学准备:PPT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以学生的“春游”创设情境。“老师当导游,带你们到金华的双龙洞游玩,好吗?汽车开动着,看看那里的景色怎么样。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学们现在下车,我们一边登山一边欣赏这优美的景色吧!

板书课题:4.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整体感知,拟定郊游:

1.教师让学生通读全文,在课堂练习本上拟出游踪,请一生到黑板前画出导游图。边读边在文中画出有关行踪的词句。

2.教师和其余学生一起协助修正、定图。从整体上感知全文,拟出游览路线,学生头脑中有清晰思路,为下面的分景点学习打好基础。

(游览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还有一条隐性的线路:溪流。

3.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甸、鹃、臀、笋”是前鼻音; “桐”是后鼻音;“笋”是平舌音。 4.检查朗读情况: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的段落。你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吧。 分组朗读课文的段落,理清文章脉络: 讨论、交流:

第一自然段:交代游览的时间、地点。

第二、三自然段:去金华双龙洞的路上见闻。 第四自然段:游外洞的情景。

第五自然段:介绍作者由外洞进內洞的情景及感受。 第六自然段:游內洞的情景。 第七自然段:乘船出洞。

三、看着黑板上的导游图,说说我们将要旅游的地方。

1.对照黑板上的图,到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自己感受一下将要游览的景点。 2.做一次导游,为即将出发的各位游客介绍一下行程。 自己先整理大纲,然后同桌练说,小组推荐。 3.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看视频)(按游览顺序) 游览顺序:(游览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四、说说对此次旅游的期望: 你希望看到些什么,有哪些感想。 五、小结:

旅程是否精彩,下节课我们就出发去体验一下。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游双龙洞的行程路线,大家对这次的游览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期待和幻想。这节课就让我们去亲自体验一番吧。

二、紧紧扣住每个景点不同特点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想象等多方面感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 1.领悟美,感受情──学习“路上”:

⑴ 课文中哪些是写路上的?边读边画出描写路上的句子。

⑵ 把描写路上美的句子找出来,想想美在哪里?全班齐读这些美句。

⑶ 出示:“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这句话写作顺序怎样?这么多颜色,你感觉怎么样?

这句话写作顺序怎样?这么多颜色,你感觉怎么样? 这么美的句子值得我们好好品读。

⑷ 为什么“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哪位同学能读出溪流变化? (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播放自然界中溪水流动变化的声音) 指导朗读。

⑸ 闭上眼睛,听老师把前三个自然段朗读一遍,边听边欣赏路上的美景。(教师配乐朗诵) 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⑹ 这么美的句子,如果能把它记下来多好啊。看谁在3分钟内记得又多又好。 学生自己读句子。熟读成诵。

交流,并请记得多的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经验。 2.扣词句,抓特点──学习“洞口”、“外洞”:

(1)过渡:路上景色如画,但我们目的不在这里,我们目的在双龙洞。 ⑴ 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⑵ “突兀森郁”什么意思?联系自己所感知的山的特点说一说。 从这个词可看出洞口什么特点?(宽大)

⑶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说明外洞什么特征?归纳:大

(教师点名学生回答,师生概括)

⑷ 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归纳:(板书:山路美)

(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 (板书:宽大)

(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势,也不禁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句子练习:这个洞真大呀! ⑸ 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

(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3.入情境,悟特点──学习“孔隙”:

过渡:有外洞,就一定有内洞,那么从外洞到内洞怎么走呢? 生找答案。(孔隙)

参观完了外洞,顺着泉源,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 生自由朗读课文。

⑴ 请两位同学前去探探路。这两位同学合适吗?这两位同学不合适可看出孔隙什么特点?(教师点两位较

胖的学生上讲台) 生说孔隙特点。 归纳:窄、小

⑵ 船怎样进出孔隙呢?(师生齐读“船两头系着绳子??船就出来”)请看录象,船是怎样进出孔隙的。从录像中,可以看出孔隙又小又窄,进孔隙,你的心情怎样?(教师放录像,配录音介绍)

⑶ 请一同学上讲台,把黑板当小船,模拟作者是怎样进孔隙的?体验作者当时的心情。 (学生以黑板为小船做动作,师生评价) 出示:(“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说明作者的姿势低得没法再低了。“可是还能感受??我有感觉??”写出了仰卧在小船里进洞时的真实感受。)

⑷ 分组朗读,读出好奇、紧张心情,看哪一组读得最好。(教师点评朗读) 三、穿过这惊险的孔隙,我们的眼前又会出现什么样的景象,我们下节课再学 四、课后作业

把前面已经游览过的地方编成导游词。

第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

穿过孔隙,又别有天地,我们赶快去看看吧。 1.驰想象,析特点──学习“内洞”: 过渡:

仰卧小船进孔隙,行了两三丈水程,就到了内洞。内洞里的景象又是怎么样的呢?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2.讨论学习:

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先画出内洞景象的句子。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学习,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生用自己的话概括。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概括板书。 (板书:奇)

洞中有名称的石钟乳和石笋多达四十多个,而工人首先指点给作者看的是洞顶双龙,为什么? (因为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请一名学生朗读描写双龙的句子。

双龙有形有态,更妙的是一黄一青,双龙盘绕在洞顶,为洞中平添了几分气势。洞中有千姿百姿的石钟乳和石笋,侧耳倾听,耳边响起轻缓的声音,寻声找去,只见??(看视频)

(学生接下去读写泉水的句子) (板书:深黑的石洞里)

3.谁知道石钟乳、石笋?能不能想象一下石钟乳、石笋的形状,愿想什么就想什么。(教师出示千奇百怪、颜色各异的石钟乳、石笋的图片,学生畅所欲言)

(出示仿写练习: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 )

4.默读,找内洞特点。

(教师把剪贴画“内洞”放在导游图中内洞位置) (板书:黑、大、奇) 二、着眼泉水,总结全文

1.一路游玩过来,哪几处见到泉水? 2.我们就是沿着溪流参观双龙洞的。

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3.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请大家回味一下我们的游览路线怎样?

4.学完课文后,我们知道作者是用什么顺序组织全文的?(师生概括写作特点) 三、续编导游词

把昨天让大家去编写的导游词加上今天的内洞,写完整。 谁来做一回小导游?(学生读导游词) 四、畅谈感想,学写游记

双龙洞游完了,你有什么话好说,有何感想?(学生踊跃发言) 板书设计:

4.记金华的双龙洞

游双龙洞 —— 沿途 —— 外洞—— 孔隙 —— 内洞

5.卢沟桥烽火

一、教材分析:

《卢沟桥烽火》具体叙述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二、学情分析:

本文详细地记录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大多数学生对这一史实应该有所耳闻,通过请学生查资料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这一历史,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显得水到渠成。

三、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各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侵略罪行,激发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关键:

了解“卢沟桥事变”的经过,体会中国守军不怕牺牲、奋勇抗敌的英雄气概。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补充抗日战争知识。

2.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激发学生感情. 3.揭题质疑

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

学生提问,比如“烽火”是什么?历史背景如何?卢沟桥在哪里??? 解决问题:

事先请同学预习,搜集有关历史材料,这时可请学生自己汇报预习成果,并及时表扬这些同学,鼓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

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板书课题) 指导书写:烽

4.解题:指名读“烽”(fēng),注意读准后鼻音。

“烽火”指什么?比喻什么?“卢沟桥烽火”又是什么意思? 5.设疑。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是怎样的?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1)大屏幕出示下列词浯:(略)

挑衅 烽火 妄为 凌晨 歼灭

寡不敌众 狼狈而逃 万籁俱寂 恼羞成怒 ①“开火车”读。

注意前后鼻音、平翘舌音。 ②指名读。 ③齐读。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2.指导分段:

边读边想:本文按照什么样的顺序介绍卢沟桥事变的?

①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②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讨论归纳:生在文中画出段落: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第6-8自然段):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第9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四、指导书写写字: 描红书后生字。

五、作业:抄写生字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一、第二段,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按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内容。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画出不懂的词语,长句子多读几遍。 (2)学生质疑。

蚕食:像蚕吃桑叶一样,比喻逐步侵占。 魔爪:比喻日本帝国主义的凶恶势力。 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补充:手足、心脏。

(出示课件,指导看图帮助理解) (3)这一段写了什么? 讨论: ①“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

出示地图,帮助学生理解“东北三省”及“华北”的位置 东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东部。 华北:我国北部河北,山西、北京市、天津市一带。 通过看地图、朗读,体会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 指导朗读。读出愤慨。 ②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学生指出人体中“咽喉”的位置。

本文中把什么比作“咽喉”?为什么这样比? 看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卢沟桥地理位置的重要。 说说自己的感想。

(4)齐读第一段,小结:

这就是“卢沟桥事变”的起因。也是事情发生的背景资料。 2.学习第二段:

(1)快速浏览2—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表示时间关系的词句。 确定:深夜、凌晨、晚上。

(2)指名学生回答,同时出示课件内容。 交流并板书:

1937年7月7日深夜 第二天凌晨 当天晚上

(3)再次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敌我双方举动的关键词语,并按三个时间分别交流,谈体会。 (4)指导朗读第2、3自然段,读出日寇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指名读评议,齐读。 交流并相机板书: 1937年7月7日深夜 日军 我军 全副武装 喝问 气势汹汹 严词拒绝 首先 还击

通过理解这些词语,让学生体会这显然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行为”

指导读第2、3自然段,读出日寇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指名读,评议,齐读。 小结:可见,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计划的。 第二天凌晨 日军 我军 人仰马翻 同仇敌忾 狼狈 举、冒 通过理解“震耳欲聋”“吼叫”及联系电视、电影、书报的画面来体会日寇的残暴。 通过理解我军的表现,体会我国守军不怕强敌的英雄气概。

通过理解“人仰马翻”等词语来体会在我军面前,侵略者必然遭到的惨败的下场。 当天晚上

日军 我军 抱头鼠窜 悄悄

通过讨论进一步理解我军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及敌人的可耻下场。 小结:可见,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 (5)理解“震耳欲聋”、“吼叫”、“疯狂”及联系电视、电影、书报上面来体会日寇的残暴。 指导朗读:读出气愤。

(6)通过理解“同仇敌忾”、“冒着炮火”来体会我国守军不畏强敌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师:这就是“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交流讨论。

①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

联系前文谈谈自己的理解。指名读,体会形势之危急。指导朗读:急促。 ②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指导朗读:“天津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否调换位置?为什么连用三个“!”? ③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自由读,齐读。

指导朗读:重读“迅速”、“成群结队”、“夜以继日”、“纷纷”、“大批” 体会我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外国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补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4.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①序幕:本指多幕剧第一幕前的一场戏,用以介绍剧中人物的历史和剧情发展的原因,比喻重大事件的开端。 在文中,“序幕”指导、什么事情的开端?

联系电影或书籍,你知道中国人民是怎样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吗? 说自己知道抗日故事。 (3)“如火如荼”:像火那样红,像荼(茅草的花)那样白,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 体会抗击日本侵略者战斗的激烈。用“如火如荼”造句。 (逐步提高,逐步开展工作) (4)指导朗读此段。 5.小结

卢沟桥事变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历史和剧情发生的原因。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我军将士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侵略者遭到可耻的残败。

三、复述课文 1.同桌练习。

2.指名生复述,余生评议。 四、总结

“卢沟桥事变”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我军将士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使侵略者遭到了惨败。

五、作业:

1.课后把“卢沟桥事变”的前前后后讲给家人或低年级的小学生听。

2搜集一个战争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其他同学听,从中体会军队的善战和战士的英勇。

板书设计:

5 卢沟桥烽火

敌军 我军 全副武装 大声吆喝

1937年7月7日深夜 气势汹汹 严词拒绝

首先开火 立即还击

人仰马翻 同仇敌忾

第二天凌晨 狼狈而逃 举、冒、冲、砍

抱头鼠窜 悄悄进发

当天晚上 可耻下场 英勇顽强

6.半截蜡烛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3.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思考与调整 一、 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6.半截蜡烛 指导书写:截

2.读课题,学生质疑:

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为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3.教师质疑: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字音读准、句子读顺,长句子多读几遍。 2.通过朗读课文,大家解决了哪些疑问? 3.学生交流。

4.本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讲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大致情况。 学生自说,同桌交流,指生说。

三、 再次读课文,重点学习字词。 1. 明确要求:(默读)

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顺语句,读通全文;边读边用圈画出不理解的生字新词,并通过联系上下问或查字典解决。

2. 检查自学情况。 (1) 读准字音。

半截 诺言 熄灭 厨房 烛芯 楼梯 (2) 检查词义掌握情况。 交流不懂的词语。 3. 讨论主要内容。

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说清楚。 4. 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文章按什么样的顺序来构篇的? 事情发展顺序。 第一段(1-2):伯诺德夫人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 第二段(3):一名德国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三段(4-5):大儿子杰克想结搬柴生火之际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 第四段(6-7):小女儿杰奎林在万分危急关头借口上漏税缴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5.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适当予以指导 四、 课堂练习: 1. 写字练习。

2. 用钢笔描红、临写。 3.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2.通过合作的形式,续编故事,培养孩子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课前准备: 挂图、课件、投影 教学过程: 思考与调整

一、 学习第一段

1. 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 学生质疑:绝密、绝妙。投影:区别,可以看出什么?

3. 教师质疑: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对待绝密情报的收藏工作的?为什么这样做?

4. 绝密的情报要用绝妙的办法来收藏。伯诺德夫人想到了什么“绝妙的主意”妙在哪里? 5. 出示句子:在你认为重要的句子下面画上着重号。

为了情报的安全,她想了很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指名朗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当时的环境,主人公对侵略者的愤慨。

二、 理清故事情节,引入编排课本剧程序。 1. 学生深入读课文,弄清故事情节。 分成三个环节

2.指导学生用图画和文字表现故事情节。 用语言改编。

3. 指导编排课本剧。 三、感悟全文: 1.再读课题:《半截蜡烛》。预习了课文,知道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 [导:简炼地概括出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或含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家庭妇女伯诺德夫人把绝密情报藏在半截蜡烛中。一天晚上,德国军官闯进她家,点燃了蜡烛。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德军巧妙周旋,保住了蜡烛,保住了蜡烛中的绝密情报,也保住了一家三口的生命。)

(第一教时,就要求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概括得是比较全面的。第二教时,复习主要内容,体现从整体入手。发问,紧扣题目。)

过渡:同学们,让我们看看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巧妙周旋,保住了绝密情报的呢? 讲读课文。 讲读第3节。

(1)自读。想一想:德国军官突然闯进伯诺德夫人家,一个中尉无意中点燃蜡烛。(板书:点燃。)一旦绝密情报暴露,后果不堪设想。这时,伯诺德夫人怎么做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提问交流。(板书:吹熄。)追问:为什么两个孩子脸色苍白?

(3)指名朗读,注意读好描写伯诺德夫人动作、语言、神情和心理活动的词句。 (4)小结。伯诺德夫人面对这样的危机,巧妙地与德军周旋,保住了蜡烛。 讲读第4 —5节。

过渡:危机暂时过去了。但是,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蜡烛又被中尉重新点燃,形势再一次变得严峻起来。(板书:重新点燃)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蜡烛越来越短。真令人担心哪!危机有没有过去呢?

(1)指名朗读,思考上面的问题。 (2)提问交流。(板书:端走,夺回。)追问:杰克是个了不起的孩子,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3)画出描写杰克动作、语言、神情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自由朗读。 (4)交流。

(5)进一步提问:伯诺德夫人此时心情怎样?

齐读第5节最后两句话,让学生体会高度紧张的气氛。 讲读第6 —7节。

过渡:杰克仍然没有保住蜡烛,情况已经到了万分危急的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心都被揪紧了。在半截蜡烛即将熄灭之际,伯诺德夫人的小女儿——只有10岁杰奎琳勇敢地站了起来,巧妙化解了危机。

(1)指名朗读。

(2)啊!多危险呀!杰奎琳把半截蜡烛拿上了楼。(板书:拿上楼。)我们要为杰奎琳喝彩!我们应该赞颂她什么呢?

(3)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描写杰奎琳说话语气和样子的句子,领悟她的机智。) (4)指导朗读。

(这一部分的教学,采用顺教的思路,是对的。这样有利于把学生引到课文的情境中去。引导学生阅读每一部分的内容,所设计问题的角度有变化。)

2.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为了保护这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他们都想了哪些办法在跟敌人周旋?请同学们用心地读读课文,画一画,说一说,也可以同桌相互交流。

◆ 交流中:

(1)教师相机板书:一吹二端、外静内急 (2)“外静内急” “外静内急”,这不仅是伯诺德夫人一家人跟三个德国军官的斗争方式,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整个法国人民的一种特有的斗争方式。

“外静内急”,着急什么? (“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导:“秘密就会暴露”,这是一份绝密的情报,可能会影响到整个法国的战局;“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这是一个情报的中转站,一旦破坏,来送情报的、来取情报的,会牺牲多少法国人啊!要知道,德国鬼子比当年的日本鬼子还要凶残百倍,他们杀人如麻。总之“万一”之下,后果不堪设想。同学们,情况——万分危急。〕

3.在情况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却一次又一次地与三个德国军官周旋,最后终于保住了那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这三个人你最佩服谁?为什么?请再次用心地读读课文,同桌相互交流。

◆ 交流中:

1.你最佩服谁?还有哪些同学佩服(伯诺德夫人、杰奎琳、杰克)?你们觉得这家人怎么样?

2.板书: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 3.师要追问、生疑。引导孩子再读。

4.小结:听了同学讲的,老师也想讲一讲我的想法,伯诺德夫人一家人那种爱国的精神,那种在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机智、勇敢、镇静确实令人敬佩,同学都讲得十分精彩。不过徐老师想提醒大家一句,伯诺德夫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中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是她,第一个意识到蜡烛燃烧后产生的灾难性后果;是她,在两个孩子吓得脸色苍白的情况下能急中生智,想出了换灯“吹”蜡烛的办法;也正是她,稳定了两个孩子的情绪,使杰克和杰奎琳能在要紧关头想出两个“端”的办法。

四、续编故事:

1.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下面的故事会怎样发展呢? 2.出现两一种情况,被中尉发现;没有。辩论。

3.如果被发现会出现什么情景?如果没有被发现又会出现什么情景? 4.交流、补充、点拨。 5.总结:1.总结性提问。

(1)伯诺德夫人的大儿子杰克和小女儿杰奎琳为什么能在关键时刻很镇定地与德军周旋呢?

(2)伯诺德夫人一家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却惊心动魄的战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品质和精神呢? 2.写作方法提示。

(1)课文为什么要以“半截蜡烛”为题目?

(2)在记叙事情的过程中,为什么要细致地描写伯诺德夫人、杰克和杰奎琳的语言、动作、神情和心理活动? (总结,分别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从而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课文。这样,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五、作业:

1.将续编的故事写下来。

2.质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比一比谁问的问题最有价值。

板书设计:

6.半截蜡烛

点燃————熄灭 重新点燃——端走 夺回————拿上楼

7.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教材简析:

这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文章真切而生动地记述了聂荣臻将军关心照顾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往日军驻地的经过。

本文语言朴实,记叙真实感人,教学时应让学生反复诵读。 教学目标:

1.能较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3.能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理解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教学难点:

能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理解聂将军被为什么被日本人民称为“中日人民友谊的使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出示挂图,指认聂将军。

讨论:你了解聂将军的事迹吗?说一说。

教师简介聂荣臻将军的资料。交流搜集到的聂荣臻将军的资料。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介绍故事背景:

1940年8月,我军打响了有名的“百团大战”,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军区是参加部队之一。8月20日晚上10点,聂荣臻一声号令,中央纵队三团,在工人的配合下,扑向井胫车站,到21日黎明,就把矿区的日军全部消灭。

本课中的两个日本小姑娘,就是三团一营战士在攻打井几煤矿时救出来的。

二、初读指导。 1.默读: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残忍:凶恶、狠毒

无辜:辜,罪。没有罪的意思。(查字典) 照料:照顾、料理 惊恐:惊慌、恐惧

和善:和蔼,温和善良。 拽着:拉着(看图做动作)

至仁至义:至,最。最仁爱,最讲正义。 有始有终:指人做事能坚持到底。 抚养:爱护并教养(扶养:养活) 2.检查自学效果。

提问。明确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在抗日战争中,聂荣臻将军关心和照料两个日本小姑娘的室,然后检查学生学习的情况。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4.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并给生字注音。想一想文章中有哪几幅画面给你留下了印象。 三、精读训练。 1.理解课文第一段。

默读,思考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从中你可以看出什么? 指导朗读。

2.理解课文第二段。 理解第二自然段。 读读,想想,议议:

1.聂将军知道这件事后,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画出聂将军的做法和说法。

2.聂将军的这段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出示相关语句。) 理解第3自然段。

读读,想想,划划,议议:

1.聂将军是如何关心照料两个日本孤女的? 画出表示聂将军照顾日本孤女的词语。

2.这一自然段中哪些词语是描写聂将军的音容举止的? (先抱起——找奶吃——慈爱地拉过——亲切地问—— 讲读时,指点观察图,加深理解。)

3.通过这些词句的描写,你读懂了什么? 理解第4自然段。

1.体会“然而”的用法。用“然而”造句。

2.聂将军为什么决定把两个日本小姑娘送会日军指挥部? 从这件事看出聂将军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讨论、归纳:善良、有始有终。 理解第5自然段。

1.这一自然段写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给自然段分层。)说说为什么? 2.“照相”、“放梨”这两件事说明了什么?

3.小结:这一段通过写聂将军设法将两个日本孤女送往日军指挥部一事,表现了聂将军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说清时间、地点、事情。

二、抓住中心句,解决课文重点。

1.在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日本人民称他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2.读句子。

3.解词“菩萨“。

4.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生讨论归纳。

5.认真读课文第三小节,划出相关句子,谈谈你的想法。

6.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并说一说为什么? 7.背诵第三小节。熟读成诵。

8.按第三小节的学法学习2—6小节。

9.认真读课文第2—6小节,划出相关句子,谈谈你的想法。这些可以看出什么? 10.画出描写动作、语言、行为的句子。

11.特别哪些句子让你感动,通过读表现出来。 12.学生自读、评读。(1)聂将军给小女孩找奶喝,拿过洗干净的梨给美穗子吃,还给她喂饭,送两个小女孩回日军指挥部还在筐里放了许多梨,留着她们路上吃。

A.从上述内容中可以感悟聂将军的慈爱、和善可亲,具有菩萨心肠,是“活菩萨”。 B.生交流时相机指导朗读。

(2)第二自然段中聂将军对战士们说的话:

“虽然敌人残忍地杀害了我们无数的同胞,但这两个孩子是无辜的,她们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一定要好好地照料,决不能伤害日本人民和他们的后代。”

A.从转折的预期中体会虽然“敌人凶残”,但“孩子是无辜的”,是“受害者”的道理。从“一定要”、“决不能”的坚定语气中体会聂将军对日本人民和他们后代的真挚、深切的关爱。

B.在读中进一步体会

(3)聂将军给日本官兵的信:

“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我八路军本着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

A.从“决不以”、“本着”、“必当”等词语中体会聂将军对日本士兵和人民的友善、真诚,本着“国际主义精神”为民族的生存和人类的永久和平奋斗到底的决心。

B.指导朗读 (4)孤女谢恩。

这一内容充分说明聂将军在日本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三、感悟。

1.理解“中日友谊的使者”,说说你理解的意思。

2.聂将军之所以可以这样做是为什么?他是怎么想的呢? (学习聂将军的话语和信笺。)从中可以看出聂将军有什么品质。 3.用一段完整的话说说为什么日本人民称他是“活菩萨“? 4.课外延伸:如果你是这两位孤女,你会对聂将军说些什么? 四、总结:

课文真切而生动地记叙了聂荣臻将军关心照顾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往日军驻地的经过。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五、作业设计: 1.按课文内容填空。 两个日本孤女( ),聂将军( ),看到她的伤口( ),便马上( )。然后,又( )女孩。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日本朋友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好的使者“? 板书设计 :

救出

慈善仁义

照料 活菩萨 博大宽广 7.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至人至义

送回 中日友谊的使者 国际主义 感恩

8.三打白骨精

设计理念: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改变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把内化的知识外化为口头表达,提高表达能力。遵循“立足无痕,扎根有魂”的教学理念,在轻松愉悦的游戏氛围中熟悉文本,通过多方式朗读,能抓住重点词复述文章内容并感受文章人物的不同个性。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依据,以学生获得为准绳,潜心研究个性化的学习优化之路,把个性化学习灵活运用于课堂之中。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掌握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的学习方法。

3.比较三次怒打白骨精的不同之处。体会孙悟空坚定不移、机智勇敢、善于识破敌人诡计的斗争精神。

4.细读课文,理解课文是怎样写孙悟空打白骨精的过程的。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习孙悟空坚定、机智和勇敢的品质。 教学重点:

比较三次怒打白骨精所用语句的不同。体会孙悟空坚定不移、机智勇敢、善于识破敌人诡计的斗争精神。 教学难点:

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词语,选择恰当的句式,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复述课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先学:

自主阅读《西游记》的青少年版。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揭题。

同学们看过有关我国古代著名神话小说《西游记》的故事书或电影、电视吗?这部故事书中的主人公是哪几个人,你知道他们各有什么个性特点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就是《西游记》的一个故事。因为这个故事篇幅较长,所以我们分两课课文来学。今天先学习《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 二、带着3个问题自学课文。

1.学习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词义。 2.轻声自由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想想课文大致意思。 3.运用“扩展课题”的方法说说课文的大意。 三、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

(1)指名读。

(2) 要求学生指出容易读错的词语。

(3) 注意读准:僧,平舌音;竖,翘舌音;注意读准前鼻音:涧,后鼻音:僧 2. 词语。

(1) 学生交流已经理解的词语。 (2) 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

(3) 重点理解词语:挑拔、索性、慈悲、诡计多端。

3.通过“课题扩展法”说说课文大意。(唐僧西天取经途中路遇白骨精,孙悟空三次识破白骨精的变化,打死

白骨精的三个化身。)

口头填空:

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先变成( ),又变成( ),最后变成( ),都被孙悟空识破,孙悟空( )次怒

打白骨精。

四、理清脉络分段。

1. 再读课题,问“三打”指的是什么?

2.找出课文中“三打”白骨精的各个段落,以每次打白骨精作为一段,这篇课文应分几段。(五段) 3.让学生读读课文,分好段想想每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4.交流分段情况。可以有两种分法:第一种全文分二段,三次怒打为一段,开头为一段。第二种分法:三次怒打独立成段分成三段,开头为一段,共分四段。 五、学习第一段。

1.轻声自由读第一段,先想想这段课文你能学懂什么? 2.交流:

这段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了解了帮事发生的原因是白骨精残害百姓,孙悟空要为民除害。 点拨:能用“不但┅┅而且┅┅”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专门”强调了什么?进一步理解“诡计多端”的意思。

3.指导朗读

4.概括第一段段意。 六、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教学

1.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学

生思考回答)

2.为了降妖除魔,扫清取经路上的障碍,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那么,三次斗争的情形又有什么时候不同呢?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八课《三打白骨精》。(板书课题) 二、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次斗争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描写第一次斗争的段落,分别画出描写孙悟空、唐僧和白骨精的词句,然后交流。 2.根据学生回答,适时出示下列投影片:

孙悟空从南山摘桃回来,睁开火眼金睛一看,认出村姑是个妖精,举起金箍棒当头就打??朝妖精劈脸一棒。 唐僧连忙扯住悟空??责怪悟空无故伤人性命。??这才有些相信那村姑是妖怪。

白骨精不胜欢喜??摇身变作美貌的村姑,拎了一罐斋饭,径直走到唐僧面前??妖精扔下一具假尸首,化作一缕轻烟逃走了。

3.引导学生阅读投影片上的内容,看看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人物的性格。也可以小组展开讨论。 4.交流汇报。(教师适时予以指导)

5.总结学法: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第一部分,体会到了孙悟空、唐僧和白骨精的性格特点。现在大家来回想一下,我们是如何来体会的呢?

(学生概括学习方法,教师板书:阅读课文——画出句子——品析词语——体会性格) 读读写孙悟空打白骨精经过的句子,划出有关“打”的动词。 说说“以”这些动词中可以看出孙悟空有什么特点?

齐读写唐僧的句子,从“责怪”一词可以看出唐僧有什么弱点?

课文写孙悟空一打白骨精,就是按三步写的:一写白骨精;二写孙悟空;三写唐僧。主要写孙悟空。 (二)学习第二次和第三次斗争

1.大家已经掌握了一些读书的方法,大家想不想用这种方法来试试,看看从第二次和第三次的斗争中,你们能体会到他们的哪些特点。

2.各组同学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部分内容来体会。教师巡视指导。比一比每次打白骨精所用的语句有什么不同,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边读边回答:

孙悟空怒打妖精│ 白骨精逃跑│ 唐僧阻挡 一打 二打 三打

根据上面的语句讨论:

(1)读读写白骨精第二次、第三次变化和逃跑的语句,比较三次写法的不同,想想白骨精是怎样的? (诡计多端、善于变化)联系第一段,齐读第一段。

(2)读读孙悟空二打、三打白骨精的语句,比较三次写法的不同,思想孙悟空有什么特点? (火眼金睛善于识破妖计敢于斗争具有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3)读读唐僧阻挡的语句,比较三次写法的不同,想想唐僧说的“人以悲慈为本”是什么意思?他的话错在哪里? (本来意思是:做人要慈善,要有同情心,唐僧对白骨精讲慈悲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唐僧人妖不分,善恶不辨,不应该对敌人讲慈悲。)

(4)三次写法不同有什么好处? 充分揭露白骨精的诡计多端,表现孙悟空善于识破妖计、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反映出唐僧人妖不分,善恶不辨的弱点;同时这样写避免了语句的重复,把故事推向高潮,.为唐僧最后把孙悟空赶回花果山作了铺垫。 3.交流汇报。

先挑选一个小组的同学来交流,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作补充。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出示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体会。 4.小练笔。

在第三次斗争中,课文没有写到唐僧的表现。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想一想当唐僧看到白骨精原形毕露时,他会怎样想、怎样说、怎样做?请用一段话生动具体地表达出来。 (学生自主动手练习,然后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三)练习复述课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对本领高强、机智勇敢的孙悟空更加佩服,对诡计多端的白骨精更加憎恨,那么你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呢?下面我们就来讲一讲吧。

老师温馨提示: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运用课文中的语言,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力争把故事讲得更生动、更有吸引力。

2.学生在小组内讲故事,可采用一人讲一段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 3.各组推行讲得最好的同学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三、总结课文

孙悟空除掉了白骨精,唐僧师徒四人又踏上了前往西天取经的道路。前进的道路上还会有更多的凶险,但是孙悟空有善于识别妖魔诡计的火眼金睛,有降妖伏魔的高强本领,我们相信他们一定能化险为夷、一路平安。 为了表扬同学们在课堂上的优异表现,老师要奖励同学们一组词语,让我们一起来大声诵读吧!

(课件出示下列词语,学生齐读)

齐天大圣 大闹天宫 不避艰险 西天取经 腾云驾雾 来去无踪 千变万化 大显神通 明察秋毫 火眼金睛 除恶务尽 天下太平 板书设计:

8.三打白骨精

孙悟空(坚定、机智、勇敢) 三打

唐僧(善良、迂腐) 三拦

白骨精(贪婪、狡诈) 三骗

9.词两首

第一课时 如梦令

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诵,以“沉醉”为切入点,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2. 有感情地吟诵词。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以“沉醉”为切入点,想像词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诵读,导入新词:

背诵 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 》和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二、揭题:

1.板书:如梦令 渔歌子 2.生读题 3.师解题:《如梦令》和《渔歌子》都是词牌名。词牌是填词时用的曲调的名称,它规定某一词牌的字数、句数、平仄和韵脚。

出示李清照的另一首《如梦令》,分别指名读两首如梦令,初步认识词牌,了解如梦令的特点。

4.板书作者并做相关介绍:李清照:南宋第一才女,出生一个大夫的学者人家,博学多才,精通书画,擅长写词。

张志和:唐代诗人,能书善画,长于音乐。 三. 初读,读流利词

1.自由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 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指读,指导读词要求

4. 交流以下个别词的意思。 常记:常常想起 沉醉:大醉

兴尽:游兴满足了 溪亭:溪边的亭子

5.同学们,请你根据词语解释,先想一想这首词的大概意思,然后再自己说一说。 6.轻读,体会一下词中传递出词人和朋友们怎样的心情? 你是从词中哪些词语感受到的? 四、美读全词,想象画面

1.反复读几遍词,圈圈划划,想想词人和朋友们因何而“沉醉”? 2.交流,感悟“沉醉”(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调整) (1)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不知归路——为什么会“不知归路”?只有她一个人喝醉吗?真的是快乐的酒醉啊。 溪亭日暮——词人和朋友们看到了怎样落日的美景,会说些什么?美美地醉一回! (2)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兴尽晚回舟——什么“游兴”满足了?怎么读?

误入藕花深处——为什么会“误”?到了荷塘深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争渡,争渡,——为什么要争?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惊起一滩鸥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还听到了什么声音?咱们也和词人快乐地争渡, (4)再读,感悟词人不仅“沉醉”于酒,“沉醉”于“景”,还“沉醉”于“情”。

五、布置作业,阅读拓展

1.练笔:尝试着将这首词改写成一篇生动有趣的故事,突出“沉醉”。

2.推荐上网浏览有关李清照的专题网页http://www.liqingzhao.cn,阅读词人的其他作品。

板书设计: 如梦令

李清照 沉醉 日暮 晚回

误入 惊起 (惊喜之情)

第二课时 渔歌子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课前准备:背诵 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诵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2.诵读李清照的词《声声慢》 3.背诵柳宗元的《绝句》

过渡:今天我们将再去认识一位在白鹭飞翔,桃花盛开,鳜鱼肥的季节中独钓的渔翁,享受一番当时的情趣。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三、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四、想画面,体会意境

1.划出表示颜色的词,想象中的画面是怎样的?(交流)

2.除了色彩缤纷,许多事物是处于动态的,找一找,你仿佛看到哪些事物正处于动态之中。(交流) 3.看书中插图,再读读词,你脑中出现怎样的画面。 生闭上眼睛,师读词。 交流

4.探讨:渔翁为什么“不须归”? 5.朗读

五、诵读,体会感情

1.指导背诵,并自由练背。按由景到人的顺序。

a.这首词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具体写了哪些景物?

b.播放柔和的曲调,让学生闭目想象由以上景物构成的江南水乡景。 c.谈谈自己对词所描绘的这种意境的体会或感受。 2.不同形式的背诵

3.作者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渔翁形象,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

赞美渔家生活情趣,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融和作者隐忧后的淡泊、澄清的高情远意。 4.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渔歌子》

借景抒情 江南春景

景:鹭、花、水、鱼、风、雨 人:渔翁垂钓

10.螳螂捕蝉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顾不得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课文的第二段是重点,而明白本课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特点及少年讲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

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媒体使用:

生活小故事及相应的图片,配套教材课件。 设计理念:

生活处处皆语文,借用生活中的语言材料深化理解课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地进行学习。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螳螂和蝉是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①出示词语,读,正音

劝阻 瞄准 毫不介意 螳螂捕蝉 隐伏念头 不堪设想 乘虚而入 侍奉 固执 恍然大悟 自由自在 诸侯 得奖 ②理解词语意思

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祸患:祸事;灾难。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联系词义。 (2)指名说,集体讨论。

3.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写个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写起因、经过、结果。 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 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2.组成小组想到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讨论。

4.分段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名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

2.指名读。 3.师生评价。

4.学生描红,临写。 六、作业。

1.完成习字册描红。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听写几组词语

1.师:这节课先请同学们听写几组词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同学们仔细听,记住了再写下来,边写边想这几组词有什么联系?

蝉悠闲自由自在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正隐伏着祸患

2.出示词语,自己批改,全对的打“A”,错的在旁边订正,统计对错。 二、指导精读课文。 师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不听大臣的劝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谁再来劝他,他就处死谁,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在花园里给吴王讲了这么一件事,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是怎样一件事。老师讲完要请同学们来讲。

师出示:图(1),示范讲故事 指一名同学讲

师:故事讲完了,谁记住了能讲这个故事,可以看看我们刚才默的几组词,其他同学仔细听,等会儿请你们评一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学生评价后,再请另一位同学讲)

小结,引出成语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板书)

虽然黄雀在螳螂和蝉的背后,但它也没有想到自己背后还有一个少年。所以,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所寓示的一个道理。 1.精读课文第一段。

(1)精读第一段,注意读好吴王的话。 (2)你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什么?

(3)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吴王考虑问题不太周全? (4)如果你是大臣,会想什么方法劝阻? 2.精读课文第二、三段。

(1)轻声读课文,自己复述故事。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同学评议。

(4)讨论:少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他的故事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诸侯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你认为这两句话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 3.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说话。

相机出示: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三、复述练习。指名复述,结合对学生的评议,指导学生掌握复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经过和结果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关键的地方讲,生动。 四、学生质疑,结合质疑小结课文。

1.学到这里,你对吴王有什么了解呢? (1)固执 (2)知错就改

2.小结:是啊,我们看待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一分为二,正确地看待。 3.那你们觉得这位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机智、聪明。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劝吴王,让固执的吴王听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后来,人们把它演变成了一个成语,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隐伏的祸患。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它,记住这个道理。 五、作业:

1.讲述故事。 2.练习说话。

3.搜集生活中只顾眼前利益的故事。

附: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吴王―――楚国 (赵国在后) 螳螂―――蝉 (黄雀在后) 只顾眼前利益 身后隐伏祸患

11 读书要有选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自主阅读过程中,能运用批注式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感悟,并在自主读书过程中随时记下自己的收获,能与同桌交流、汇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此文的学习,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并能自主地选择一些优秀的书籍来充实自己,培养质疑的习惯,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选择合适读物的方法, 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并能自主地选择一些优秀的书籍来充实自己,培养质疑的习惯,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教学准备: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书推荐 教学过程

一、唤起生活积累,激发“阅读期待”

在生活中,同学们一定都学过或读过一些“关于读书方法”的一些名言警句和课文吧,想一想,都有哪些?听

了同学们的介绍,你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你觉得在我们已掌握的这些好的读书方法中,还应该注意些什么? 小结,揭题板书:读书要有选择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说的?最想了解什么?

归纳:为什么读书要有选择?可以选择哪些?怎样选择? 二、自主阅读感悟,开展“阅读反思”

1.初读: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走进课文,相信你们自己能解决的。

在读书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把课文读正确,你行吗?老师非常相信你们的能力,到时候,让我们大家欣赏你的读书情况。

2.指读:安排学生汇报自己读书的情况,并随机正音和理解重点词语,如“无可厚非”“日新月异”等。 3.了解: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4.品读:开展阅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运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自主读文,并在书上随时记下你的收获。可以是关键词,重点词等等。也可与同桌小声地进行交流,分享彼此的收获。 5.评读:交流自己在读书时的感受,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6.小结:同感交流,学会如何用批注的方式读书。 三、再读课文质疑,培养“阅读批判”能力 1.同学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产生了哪些疑惑? 2.交流:

A.我觉得书中对“小学生可以选择哪些读物说的不够全面,我认为我们小学生可选择的读物还可以再拓宽些。如一些儿童漫画、反映生活的漫画我们也可以作为我们的读物; B.我觉得一些“幽默故事”也可作为我们的读物;

C.我们还可以上网阅读,读同龄人的一些著作,因为它贴近我们的生活实际。(提示这是一个好去处,但同时介绍一些注意点)

D.我觉得一些好的《习作选》也可成为我们的读物。 ??????????????????

除此之外,还可引导学生对“为什么要选择?”“怎样选择展开补充和交流”。 教师小结。

四、再读感知写作特色,进行迁移练习

同学们在读2~5小节的时候,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交流(条理清楚,分类说明等)

依据这样的写作特色,开展迁移性练习。

如:抓住“读书为什么要有选择”这个话题展开叙述,可分类进行;如抓住“我们在读书过程中应该怎样选择?”等话题展开,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在以前选书的时候,有什么好的方法,要注意什么等,通过这课的学习,你还知道了应该怎样选择等。

板书设计:11读书要有选择 优秀的文学作品,获取更多知识

名人传 科普类书 工具书

12.夜晚的实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能联系课文语言环境,懂得课后作业中“瞎子”、“穿透”、“听”等词的意思及其所带引号的用法。

3.通过朗读、复述等一系列语言训练,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大胆实验、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教师指导下,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揭题:

鱼儿在水中有自由来去的本领,人们就模仿鱼类的形体造船,鸟儿在天空有自由飞翔的本领,人类就模仿鸟儿的结构制造飞机。这就是仿生学的例子。

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个在仿生学过程中重要的实验。 板书课题:夜晚的实验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为什么实验是在夜晚进行的?谁做实验果如何?)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借助字典并联系下文自学生字词。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渎生字词,相机字音。

喉咙 苍蝇 (咙、蝇是后鼻音,在词中读轻声) 瞎子 薄膜 油漆 矿藏 领域 堵住 揭开 判断

(2)指名试渎课文,并理解词语掌握情况: 敏锐:感觉灵敏,文中指目光尖锐。 敏捷:(动作等)迅速而灵敏。

薄膜:像膜的薄皮。(结合生活经验理解) 洞察:观察得很清楚。 领域:区域、范围。

恩惠:给予的或受到的好处。(可通过换词理解) 3.通读课文,回答揭题时提出的前两个问题。 (板书:蝙蝠 斯帕拉捷) 4.指导分段

第—段(第1自然段)写蝙蝠在夜空中飞行引起了斯帕拉捌的好奇。

第二段(第2—6自然段):写经过多次实验,终于揭开蝙蝠出间屯行的秘密。

第三段(第7—9自然段):写斯帕拉捷的实验引起了科学对超声波的研究,使我们享受到它带来的恩惠。 5.质疑问难。三部分中哪个是我们学习的重点,为什么? 三、指导书写

本课生字全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安排好各部分的比例。 大部分左窄右宽或左小右大。 判:左右相等;

添:注意“点”和“捺”。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都很崇拜科学家,老师也是一样。可是在我们的印象中是不是总是觉得科学实验是一个特别悬乎的事?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的认识是不是有了一些改变呢?

2.同学们,若请你们来写斯帕拉捷实验的情况,你想先让读者了解什么? (起因,即他做实验的缘由是什么)

作者的想法跟大家一样。这也是这一类文章通常的写法。

通过解答第一个问题,我们才能对斯帕拉捷这个人有所了解,才能走进这位科学家;我们了解了斯帕拉捷,才能真正感受到他实验的魅力。

二、精读指导 1.理解第一段:

(1)默读,口头填空:斯帕拉捷————产生好奇:一一———一

(2)交流。(板书:凭什么??)

为什么斯帕拉捷对蝙蝠感兴趣?我想散步的人不会是他一个人吧?

(3)朗读这一段,思考:斯帕拉捷身上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从哪里看出来的?

观察细致,对常见现象敏感,好奇心强。

①他常常看到很多蝙蝠灵活地在夜空中—琶来飞去,却从不会撞到树上或者墙壁上。

②蝙蝠凭什么特殊的本领在夜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呢? 可能我还有一个疑问希望大家帮助解答:我想街道上、树上栖息的动物会不少,可是他为什么对蝙蝠这么感兴趣呢? (4)指导朗读。

突出句中重点词语,读好疑问的语气,表现斯帕拉捷强烈的好奇来写?

2.学习课文二-六自然段: (一)整体把握,梳理线索。

1.首先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根据表格的要求边读边思考。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先在书上做上记号,再尝试着填表。

实验顺序 实验设想 实验想象 实验结果 实验后反思 2.理解第二段 实验的情况怎样? (1)默读,思考:

斯帕拉捷共做厂几次实验?分别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交流。 ①蒙上眼睛轻盈敏捷地来回飞翔 ②堵住鼻子还是飞得那么敏捷、轻松

③全身涂满油漆还是没有影响到它们的—屯行 ④堵住耳朵很快就跌落到地,亡

(2)一系列实验,怎样写既清晰又简洁,而不使人觉得重刻呢?写的时候要有重点。你们觉得应重点写哪—次实验? (第一次)

(3)轻读第2、3自然段,看看文中是怎样写的。交流,相机点拨。 (指名读有关语句并概括)

①先交代实验的时间、地点,然后依次写斯帕拉捷的做法,实验的结果,斯帕拉捷的思考。(板书:做法结果思考)

②提问:“当他看到放出去的几只蝙蝠轻盈敏捷地来回龟翔时,不由得惊叫起来,”为什么?(事实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③“瞎子”引号指什么?(特指蒙上眼睛的蝙蝠) 这是人的常态思维,可能和斯帕拉捷同行的人也可能产生过疑问,但是大家也许就会根据常理认为蝙蝠就像猫一样,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而斯帕拉捷——(启发学生说下去) (4)指导根据板书的提示,看图复述第一次实验的情况。 自由试述。指名复述,评议。

(5)默读第4—6自然段,思考:与第一次相比,后来几次实验的情况是怎样简明扼要地写的? 交流。(先概括,再读有关语句)

①4自然段紧承上文简洁地叙述斯帕拉捷两次实验的做法、结果及第二次实验后的猜想。 ②第5自然段写最后一次实验的做法和结果。

提问:为什么做法一带而过,而结果较细地加以描写呢? (因为结果与先前截然不同)

③第6自然段写斯帕拉捷的发现, (板书:发现原来是??)

有没有发现这个“啊”字呀!这可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字。说说看,在这个字背后隐藏着斯帕拉捷的什么情感?

(6)指导朗读。

注意通过停顿体现出实验过程的层次。

重点指导读好第3、4自然段中的三个问句和第6自然段中的感叹句,体会斯帕拉捷终于揭开蝙蝠夜间琶行秘密的无比喜悦激动的心情。 指名读,齐读。 (7)小结:

这一段简练、生动地记叙丁斯帕拉捷通过多次实验,终于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的经过。 (8)从这一段的叙述中,你感受到斯帕拉捷的哪些可贵精神?

(勤于思考,不怕失败,不断探索,打破沙锅问到底,不达目的不罢休)

科学家能够与众不同,就是在于他们能够抓住细微之处,并且能够打破砂锅问到底。道尔顿有一次为孝敬老母买了一条长筒袜子送回家里,不想老母一见立即不悦道:“孩子,就算你有孝心吧,也不能让我这样的年纪穿这樱桃红的艳色袜子去教堂作礼拜吧。”这一句话把道尔顿说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说:“这明明是正合你老人家穿的深蓝色嘛,怎么会是樱桃红呢?”在场的人见状都哈哈大笑。后来道尔顿又拿各种颜色纸让他的学生去认,终于他成了第一个发现和研究色盲的人。于是他专门就此写了论文,并且留下遗嘱,死后请将自己的眼球拿去解剖,好探清色盲的原因。

三、指导复述实验过程 1.分部分复述;

借助板书,抓住文中关键语句进行。 同桌试述,指名复述,评议。 2.完整复述。

指名复述,评议后各自练习复述。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人

1.斯帕拉捷是怎样解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的? 要求:先概括回答,再详细地复述。 2.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

(要注意观察,对一些现象进行思考,要勇于探索等) 3.过渡:斯帕拉捷的实验有什么重大意义呢?

二、精读指导(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概括回答。 2.指名读第7自然段。

出示: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物体呢? 说说句中引号的用法。

(视线能穿透黑夜,看到黑暗中的物体:通常耳朵只会听到声音,而蝙蝠却能像听声音一样“听”到前方的物体)

3.引读第8自然段和第9自然段的前半部分。

(1)指名将其中的奥妙说一说。(同时可画图或动作演示) (2)把自己对“超声波”的认识用一句话表达出来。 (板书:超声波) 4.齐渎课文最后一句。

说说读懂了什么。(实验造福了人类) (板书:巨大恩惠)

又交流:读了这一部分,你又受到什么启发?

(科学家前仆后继地进行科学研究,以丰硕的科研成果造福人类,我们也应该努力学习,勤于钻研,立志造福人类。)

5.能不能用图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一下蝙蝠的工作原理。 6.大家还知道哪些仿生学的事例? 拓展资料:

这里也有一篇揭示蝙蝠飞行秘密的文章,读一读,看看跟《夜晚的实验》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三、完成练习

课后有这样一个习题,让我们也来探究一下好吗?(出示课后练第4题:读一读,说说下面句子中引号的用法。) (1)那几只蝙蝠眼睛全被他蒙上了,都是“瞎子”呀。 (2)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黑夜,“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同学们,你们都说得很好,这节课,我们不仅知道了斯帕拉捷实验的经过,我们还认识了一个细心观察,善于思考,锲而不舍,做出贡献的斯帕拉捷,更重要的是我们还从中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请大家记住斯帕拉捷,记住他的实验,更记住他的可贵精神!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齐声朗读课题。

板书设计:

12.夜晚的实验

蝙蝠 斯帕拉捷

凭什么?? 做法结果思考 发现原来是??

超声波 巨大恩惠

13.海洋——21世纪的希望 写作特色:

本文的显著写作特色是总分说明,纲举目张,条理清晰。比如先总提海洋与人类关系密切,然后从“提供”、“给予”、“冲垮”、“毁灭”正反两方面加以说明,归结到人类对海洋既热爱又敬畏的复杂心情。:

又如第二段先总提人类正迎来开发和利用海洋的新时代,然后从矿产资源、高蛋白食品、发电、淡化海水和建设海底城市诸多方面一一说明,条分缕析,纲目分明,给人以清晰印象,这在“结构分析”中已图示说明了。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领悟“人类正在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一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生词,会用“由于”造句。

3.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海洋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愫。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阅读课文弄明白“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 2.通过搜集课外资料进一步体会海洋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两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看录像。(大海)

同学们,你们了解海洋吗?海洋与我们人类有哪些关系呢? 2.揭示课题。

(板书:8 海洋——21世纪的希望) 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呢? 二、初读课文: 1.生自读课文

要求:读通顺、读正确,理解生词 2.学习生词:

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低廉 威胁 大显神威 望洋兴叹 慷慨 敬畏 喜怒无常 无穷无尽 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齐读。 提示:“矿”是后鼻音,“匮”读第四声。 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领会下列词语意思。 低廉:(价钱)便宜。 慷慨:大方,不吝惜。

威胁:用威力逼迫、恫吓使人屈服。 敬畏:又敬重又害怕。

望洋兴叹:本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3.分自然段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4.指导分段:讨论: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全文可分几部分?哪部分写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 (1)生读文分段:

(2)交流分段及段意:

第一段(第1—3自然段):写海洋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年来,人们热爱海洋,又敬畏海洋。 第二段(第4—8自然段):写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正迎来开发、利用海洋的新时代。 第三段(第9自然段):写开发海洋,首先得保护海洋。 三、精读训练: 学习第一段:

1.找出这一段中的中心句:

(出示:人与海洋的关系非常密切。)

2.课文通过哪些方面来写海洋与人类关系密切的? (读一读,画出有关语句) 3.交流: (1)“海洋给人类提供了??食盐。” 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抓住“慷慨、丰富、每日不可缺”几个词) 这两句之间的分号,说明什么?这两句都是讲海洋给人类带来的益处,因此,千百年来人们——(热爱海洋)

(2)“但是,海洋发起脾气来,??给人类带来可怕的灾难。”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要求抓住“无情、冲垮、毁灭”等)这句是讲海洋给人类带来的可怕灾难,所以人们在热爱海洋的时,又——(敬畏海洋)

4.师生接读第一段:

要读出千百年来人类对海洋既“热爱”又“敬畏”的复杂心情,及面对它“喜怒无常”的无奈。 生说说对“喜怒无常”和“望洋兴叹”的理解。 四、作业: 1.完成描红本

2.读课文:思考习题5 3.抄写词语

第二教时

教学过程:

一、复检: 1.默写词语。 2.齐读第一段:

说说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过渡: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已进入信息时代的我们,还会像千百年来的人们那样“望洋兴叹”吗?(指读第4自然段)人类是怎样开发、利用海洋的呢?

学习第二段:

1.出示: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从哪些方面对海洋进行了开发、利用?

2.生自学课文第二段:

(1)齐读第4自然段。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2)人们是从哪些方面开发、利用海洋的呢?快速读读下面几个自然段,交流。 (板书

开发矿产资源 索取高蛋白食品 利用水力发电 淡化海水缓解水荒 建设海底城市)

(3)课文是怎样具体开发、利用海洋的呢?对照课文,根据板书,四人小组逐个自然段讨论。 交流:

①“由于??都在闹‘能源危机’”、“—座座??”、“一艘艘??已驶向??”、“??已潜入??”。 (人类“能源危机”,导致到海底开发矿藏) 看图理解第5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朗读第5自然段。

②“由于??人类正面临着食物匮乏的威胁”、“21世名的餐桌上??来自海洋”。 (人类“食物匮乏”,导致到海洋索取高蛋白食品) 朗读第6自然段。

③“潮汐发电站??价格低廉的电力。”(人类用较少的价钱,获得大能量的电力) 朗读第7自然段。

④“用海水淡化??缓解??水荒。”(人类遇干旱,用淡化海水的方法缓解)

“在海底建设城市??” (人口增长,拓宽生存空间) 朗读第8自然段。 (4)朗读第二段。

课文学到这儿,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 (人类面临困境时,把“目光转向海洋”,科学开发、利用海洋给人类带来了希望) 根据板书,概括地说一说。 自由说、指名说。 三、学习第三段: 1.齐读。

为什么必须保护海洋,珍惜海洋资源? 我们可以怎样保护海洋? 2.说说你的体会:

——明确保护海洋、珍惜海洋的重要性。 四、总结:

海洋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21世纪人类已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海洋成了人类在新世纪里的希望。所以我们要保护、珍惜海洋资源。 五、作业: 1.造句: 由于——

2.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联系课文内容写体会。

板书: 13.海洋——21世纪的希望

保 能源危机——开发海洋矿产资源 珍 护 食物匮乏——向海洋索取食物 惜 海 能量浪费——利用海水发电 海 洋 水荒——淡化海水 洋 生存空间狭小——建设海底城市

14.学会合作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当众演讲。 认知目标:学会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情感目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所举两个事例的作用和它们所强调的重点的不同。激励学生树立团结协作、自我牺牲等可贵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所举两个事例的作用和它们所强调的重点的不同。激励学生树立团结协作、自我牺牲等可贵的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课件、实验的材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认知目标:

学会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情感目标:初步体验“只有学会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教学重点: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渡船

1.讲清要求:老师这儿有一张报纸,我把它铺在地上。这张报纸就是一条小船,报纸外边就是河水。老师请一组同学到前面来,你们要一起站在这条“小船”上,谁也不要落水。哪个组愿意试一试?

2.请一组同学到前面来参与游戏。

3.小结:做了这个小游戏,你有什么感想?

(在大家的共同合作下,再大的困难,也能被克服,合作才有力量!) 二、揭示课题

1.看来,有些事情光靠个人的努力是办不成的,需要大家的合作才能成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合作的文章。(板书课题:学会合作)

指导书写。

2.齐读课题后,提问:你们都想知道什么?

(课文中的“合作”指的是什么?人们为什么必须相互合作?怎样才能与人搞好合作???) 二、初读指导

1.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在文中寻找答案。 出示自学要求: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将文章读正确,读流利。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分小节读课文,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2)读完了课文,谁能告诉老师,你能解决几个问题。 ①学生举手(可能不太多),看来光靠个人的努力解决的问题不多,下面老师要看看几个人合作,结果是不是和刚才一样,请四人小组商量一下,商量过后看看自己能解决几个问题。

②学生讨论交流,再举手回答。

(3)通过组内同学的合作,大家都成功地解决了问题,你们高兴吗?合作给我们带来了快乐!下面老师要考一考大家,看哪个小组合作地最好,能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这项任务,老师给你们两分钟的时间。

出示: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小组合作探究:

孤立 典范 悠扬 倾泻 和谐 协作 顾名思义 卓有成效 情不自禁

(4)了解词语掌握情况,请最先完成的小组来回答 孤立:1. 得不到同情和援助;2.同其它事物不相联系。 (在本课中是什么意思)

典范: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 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而和谐。

倾泻:课文指美妙的乐曲好似从乐师的嘴唇边、指缝里飞扬出来。 和谐:配合得适当、匀称。

协作:若干人或若干单位互相配合来完成任务。 顾名思义:看到名称而想到它的含义。 卓有成效:成绩、效果显著。 情不自禁:抑制不了自己的情感。

(5)生谈谈如何合作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合作为了提高效率)。齐读生字词。 3.听了同学的合作心得,就让大家再来合作一回:默读课文后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3自然段):说明生活在世界上大家都离不开与别人合作。

第二段(第4~6自然段):通过具体事例,说明具有协作精神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才能合作得好。 第三段(第7自然段):指出只有学会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4.小结

三、布置作业 1.生字描红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结合课文容理解“我从你们身上看到一种可贵的合作精神”的意思,懂得课文所举两个事例的不同侧重点,领悟这两个事例在文章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当众演讲。

情感目标: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获得“只有学会与别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的感受,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自我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我从你们身上看到一种可贵的合作精神”。

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与感受,获得“只有会与别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主旨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学会合作》,通过学习,你知道作者围绕“合作”主要阐述了哪几个观点? 1.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 2.指名回答。

配乐曲《致爱丽丝》读文。 板书:离不开合作

设疑:怎样卓有成效的合作?

二、朗读、探究课文

(一)探究“离不开合作”:

1.为什么离不开合作,合作有什么重要意义呢?自读课文第1——3节,找出相关部分。(边读边画) 2.指名说。

(1)学生、工人、军人作为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请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离不开合作的原因。 (2)对于以上观点是否认同?你能举出反例吗?

3.师小结:看来社会上的确离不开合作,那么“合作”有什么重要意义。 (1)指名说:师适时予以指导。

(小合作有小成就??不合作就没有什么成就)。

(2)指名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引出这句话成为一个生道理)。

(3)师:如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学会合作,同学们好好读一读这一段,记住这个人生道理。(要求读出味来)自读、指名读。

(4)师:谁牢牢记住这个人生道理了,谁起来告诉大家。 用谚语等来说说! 指名合书说、齐说。

过渡:我们认识了合作的必要性,知道了在人与人之间离不开合作,那么怎样才能使合作的效果更好,也就是怎样才能卓有成效的合作呢?

课文通过两个具体的事例向我们阐明,同学们自由朗读,找出问题的答案。 (二)学习探究“怎样卓有成效”地合作。 1.自由读(边读边作笔记)。 2.学习第一事例。

(1)指名说说第一个事例的内容。 (2)谈谈你对交响乐团的认识。 生交流回答(人数多,乐器的种类多)。

(3)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演奏的乐曲如何呢?(师播放交响乐《西班牙斗牛士》) 指名说,师提示结合课文内容。

那么他们为什么能合作的这样完美呢?读读课文找一找。 说一说,这主要依靠??协作精神。指名读,齐读。 板书:合作

(4)师:这就是课文要向我们表明的观点。那么怎样读,才能体现这种协作精神。 自读 指名读 3.学习第二事例

(1)谈谈这个实验:

①小组交流,探讨实验的目的与其中所面临的困难。 ②小组互相指点朗读,抓住人物与事件的特点。 (2)感受这个实验:制造紧张气氛,假如······假如······

①师:实验最后成功,外国专家说了一句话,请同学们读出自己体会的语气。 ②指名读。

师引出说出“在合作过程中要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有自我牺牲精神。”(板书:自我牺牲精神) (3)升华“自我牺牲精神”。生小组交流,集体自由谈感受。 (4)有感情朗读这一事例,读出“中国小学生可贵的合作精神”。

(5)师小结:可见,卓有成效的合作,不但要协作精神,还应有自我牺牲的精神。 ①自读课文第六小节,边读边画出具有意义的句子。 ②齐读这一小节。 (三)师总结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也是一个更加需要合作的社会,只有学会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板书:成功)

请同学各抒己见,谈谈自己的感受,集体交流。 三、迁移运用 1.合作“演讲”,要求:小组进行合作,做好一次演讲。尽量运用文中词语。 2.小组训练,师巡视指导。 3.展示自我。上台展示。 四、课外拓展

作业:收集有“合作”的名言警句、歇后语等。

板书设计:

14.学会合作 统一目标

协作精神 取得成功 自我牺牲精神

15.天游峰的扫路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课文,体会天游峰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3.学习衬托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天游峰扫路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2.品味文中老人话语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今天,我们要一起游览著名的风景区——武夷山,去欣赏那天游峰的险峻,在途中,我们还会认识一位老人呢!

板书:天游峰的扫路人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生字词。 出示:

攀登 精瘦 运动鞋 气喘吁吁 瘦削 眉毛 慈善 宿鸟 ⑴同桌互读检查 ⑵指读,互评

⑶这些生字中,你们认为哪几个字比较难写,需要讨论的? ⑷完成课后练习2。

2.指名朗读课文(可分小节读)。 提问:课文主要写什么? 3.理清文章脉络。

这篇课文是从几个方面来写天游峰的扫路人的? 第一段(第1、2节):武夷山天游峰的险峻,以及“我”登上山顶时的喜悦。 第二段(第3节):“我”下山在小溪边散步时发现了天游峰的扫路人。 第三段(第4—12节):“我”在与扫路老人的交谈中,感受到老人对生活充满自信。 三、精读课文第一段。 1.听读第一自然段。(播放磁带) ⑴听读。

⑵听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一些什么?板书:天游峰 2.齐读第一自然段。

3.天游峰是一座怎样的奇峰?你知道吗?请你用笔把有关的语句画下来,读一读。 4.说话练习。 出示: 天游峰

5.文章怎样来写天游峰的险? 出示:

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⑴指名读。这一句告诉我们什么? 板书:九百多级石梯

⑵这一句用什么方法来写天游峰的险?

⑶怎么打比方的?从这个比喻,我们可看出石梯怎样? (高、陡、窄) ⑷情景创设

教者把一根棉线拎在手上,让线飘悠,感知石梯的险。 ⑸自由读。

边朗读,边想象,边体会“一根银丝在云雾中飘飘悠悠”的险。 ⑹指名读。

6.这么险峻的天游峰,作者攀登上了顶峰,心里怎样呢? 7.指导朗读。

武夷山的天游峰是那么险峻,你能读出这种险势来吗?作者登上了险峰时是多么喜悦,你能从朗读

中体现出这种心情吗?

自由练读,指名朗读。 8.指名读课文第一段。 四、作业。

1.认真诵读课文。

2.写出下列字的笔画数。

攀( ) 瘦( ) 鞋( ) 眉( ) 慈( ) 宿( ) 3、抄写词语。

攀登 傍晚 伴随 气喘吁吁 瘦削 鞋子 慈善 自在悠闲 宿鸟 眉毛 汗珠 炯炯有神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导入新课。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15.天游峰的扫路人 2.从课题上我们可以看出文章主要写什么呢? (扫路人)那么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扫路人

作者为什么要写扫路人呢?这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下面就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面对面地认识这位老人。 二、精读感悟,体会扫路人的精神品质。

1.引述:那天下了山已是傍晚时分。我游兴未尽,便踏着暮色,沿着小溪散步。在一片寂静中,我隐约听见“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丛中传来。这声音由远而近,一声比一声分明。我循声迎了上去,这时,我看到一位老人,(出示图片)你们看这位老人正向我们走来,谁来说说他的样子。(先自己看图介绍)

(课件出示:扫路人图片)师:课文有两处写老人的外貌,请大家打开书,用笔画出来,并仔细地读一读,看看这位老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

2.每说到一处,分别出示(这段话)看到这样一位老人,他给你初步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理解:炯炯有神)(有精神、身体好、简朴)真可以用什么词来表达一下(如:精神焕发、老当益壮等)。

3.你能通过朗读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吗?

过渡:这两处外貌描写都是写老人的,为什么不把它们放在一起呢?第一处是在傍晚时分看到的老人,第二处是在晚上借着淡淡的星光看到的老人,为什么天色越来越暗,作者对老人的观察却越来越细致了呢?(因为一开始作者对老人不了解,后来通过交谈对老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师:对了,正是因为作者与老人的交谈使他对老人的了解越来越多,越来越深,才使他忍不住仔细打量起老人,那么他与老人交谈说了哪些内容,从中又能体会到他是什么样的人呢?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5——12节读完后,画出课文中描写老人语言的句子,再联系上下文谈谈你从中感受到这时一位怎样的老人?

4.交流:

①谁来读一读老人说的是第一段话。

课件出示:“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②老人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到底累不累呢?要体会老人到底累不累,我们要联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

5.出示: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①指名读。

②从这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天游峰险)从哪里看出? ③你还读出了什么?(高)从哪里看出? ④看图片

师:百闻不如一见,让我们来看看天游峰的图片。看,在这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的石梯,多一根从空中抛下的银丝呀!

⑤看了图片,大家的感受是不是更深了?谁再来读一读,看能不能读得更高,更险。 过渡:天游峰真是又高又险,文中还有介绍吗?

6.出示: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①自己在下面练一练,看谁的朗读能让我们在座的老师和同学都有倒抽一口气的感觉。 ②指名读。

③你从他的朗读中听出了什么?

④在我们的眼中,天游峰又高又险,游客们登山时常常(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而

天游峰的扫路人,每天都要登这么高的山,干这么重的活,而且已年过70,你们说他累不累呀?,可是为什么老人却说他不累呢?

学生讨论交流。

⑤谁再来读读老人说的这段话,把老人的这种感觉流淌出来。

⑥师:同学们,有人说,这篇课文主要是写扫路人的,可是课文却写到了天游峰和游人的表现,实在没有必要,你觉得呢?说说你的观点。

这种方法叫衬托,阅读时联系上下文体会,我们的感受会更深刻。我们写作时适当运用会使笔下的事物更加形象,人物的形象更加突出。

7.课件出示:“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①指名读。

②“我能舍得走吗?”意思就是——

③老人离不开这里的理由是什么?从这段话你能体会到什么?(热爱工作,热爱大自然,热爱劳动,热爱武夷山,对生活很乐观。)

小结:是呀,老人70岁了,按说早该退休了享受幸福的晚年,可他却不愿意离开天游峰,理由是在这里可以喝——,可以吃——,可以呼吸——,这样的理由几乎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从老人的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老人生命不止,攀登不息的精神。他热爱工作,热爱大自然,热爱劳动,热爱武夷山,愿意与这片山水终生为伴。)

让我们再来悠然地读读老人的话。(齐读)

8.过渡:听了老人的话,作者情不自禁地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 出示:“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 1.老人说:“30年后,我——”可见老人——

(老人对自己活到100岁充满了信心,可见老人十分的豁达开朗) 2.我们再来读,感受老人的豁达开朗。

3.师总结:三段语言描写,字数虽然不多,却把一位可亲可敬的老人描写得栩栩如生,我们全班一起再来读读。 三、赏词析句,体会作者的“情”。

出示:笑声惊动了竹丛里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地飞了起来,又悄悄地落回原处。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

1.文章写扫路人为什么写宿鸟呢?(引导体会这依然是衬托的写作手法,通过写宿鸟,写出了老人笑声的爽朗,同时也预示着鸟儿离不开树林,老人离不开天游峰)

2.课文最后这样写“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笑声”能持续这么久吗?回荡在作者心里的仅仅是老人的笑声吗?)

师:对,不仅仅是笑声,还有老人自信、豁达开朗精神,这也是作者不写天游峰迷人的景色,却写一位普普通通扫路人的缘故。作者对这位老人充满了敬意!板:!自信、豁达开朗

3、这笑声到了住地就没有了吗?你们能不能把句子改一下呢?(注意还可以将句号改为省略号) 出示: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到永远。 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珍藏在我的心里。

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珍藏在我的心灵深处。 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铭刻在我心中。 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让我难以忘怀。) 师总结:这笑声将永远藏在所有人的心中。 四、总结课文,拓展练习。

1.同学们天游峰的扫路人只是一个极为普通的扫路人,作者为什么能把他写得这么生动、形象? 这是因为:(课件出示)

? ①善于在平凡中发现伟大。

? 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来刻画人物。 ? ③通过衬托来表现人物。 2.神奇写话:

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特点,用简洁的笔墨,准确勾画出了扫路人的形象。请你也写一个片段,抓住人物的特点,准确勾画出身边的一位同学的形象。

(学生写完后,选择重点进行点评)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师相信同学们表现人物的手段和方法一定会越来越丰富。

最后,让我们记住这位对大山有着深深的热爱与依恋的、豁达开朗、自信的老人吧!(齐读课题) 板书设计:

天游峰 高而险 台阶多 难攀登 离不开

扫路人 健康 不怕累 能吃苦 自信乐观

16.最大的麦穗

设计理念: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在研读过程中学会交流,读懂课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⒋ 领悟必须善于抓住眼前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关键:

理解“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的含义。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情景导入:

1.有句古诗这样说道“夏景一夜无人见,十里麦穗迷人眼。”正是麦子大熟的季节,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地坠在秆上,多引人注目啊!大学者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来到麦地里摘麦穗。我们先来听听他提出的要求。 2.多媒体显示苏格拉底的话。谁来做苏格拉底读一读——你认为这个老师读得怎么样? (评读结合,体会语气) (语气严肃的、严厉的) 苏格拉底要求是什么?

生:最大的,只许进不许退。不能走回头路。

师:遵照老师的要求,弟子们是怎样去摘最大的麦穗的?结果怎样? 让我们一起来深入探究课文2-6自然段。 二、学习探究。

1.出示要求:自主阅读课文,用“——”划出弟子们摘麦穗时表现的有关语句,用“~~ ”划出苏格拉底教育学生的话。边读边思考,从中体会出什么,及时在书上写下你的感受。可以与同桌讨论讨论。 2.大组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师适时点拨:弟子们怎么做,怎么想,你认为该怎么读?) (1)“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态度犹豫,拿不定主义,不能当机立断。 (2)“??弟子们埋头向前走。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看出弟子们摘麦穗时非常认真,但眼光不够开阔,目光狭窄。这样是找不到最大的麦穗的 (3)“总认为??总以为??”——总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不能立足眼前,首先抓住“现在”。 3.弟子们这么做,结果怎样?谁来读读第五自然段。(幸子) “你们已经到头了”。这句话的意思是?

从苏格拉底苍老如同洪钟的声音中你体会大了什么? 师示意:(投影)(对弟子的表现惋惜、对弟子的方法不满意)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两手空空”说明了什么“如梦初醒”的意思是?弟子们此刻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1)失去良机、一事无成,无比惋惜。(2)没有当机立断,错失良机;我很后悔,当时为何不??(3)我心里很失落??(4)心里很难受??(4)心中感到懊悔,明明已经摘到手了,干吗又扔掉??

师质疑:如果你就是这块麦地中的一株小麦,你会怎么嘲笑这群弟子? 三、学习苏格拉底的话

1.投影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见到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2.认真读一读每一句话,看看你能读懂什么呢? 3.讨论交流: (1)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麦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不是。“有一穗是最大的”是指真正的麦穗,但不一定碰见,即使碰见了,也不一定就知道它是最大的。“最大的一穗”是指学生们摘到手中,后来又扔掉的。)

(2)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得,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3)虽然最大的一穗是我们的追求,但是眼前的一穗才是我们要紧紧抓住的。

4.苏格拉底真的只是在讲摘麦穗吗?他是用摘一棵最大的麦穗让弟子明白一个道理,他可真是用心良苦,循循善诱啊!这时苏格拉底说话时的语气怎样? 你认为“说”字前可加上一个什么词?

(语重心长或意味深长)集体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话。

5.老师:苏格拉底是用麦地在模拟人生,用麦穗模拟机会,在给弟子们讲说人生的道理,你能否用上这些词谈谈你对人生的看法呢?自己先说说。 出示:“这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到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

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生1:人生肯定有许多机会,但我们未必碰到它,即使碰到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我们要把握好每一次机会,好好地拿在手中,抓住机会。

生2:我想成为一名教师。但我未必能成为一名最好的教师,即使我从现在开始努力也未必能成功的,因此要抓住每一次机会,上好每一堂课。

生3:我想考上清华大学,但我未必成考进这个学校,即使我从现在努力也未必能成功。但我会把握自己的机会。 生:我想成为服装设计师。生:我想成为律师?? 6.老师:两手空空的弟子,听着老师的谆谆教诲,循循善诱,心中感慨万千,谁能用上“虽然??但??”、“即使??也??”这两组关联词来说说这时弟子们的心中感受。 生:虽然弟子们两手空空,但从老师的话中受到了教育。 生:在人生路上,即使错失了良机,我们也不应叹息。 生:虽然麦地里有一穗是最大的,但弟子们未必能碰到它。

生:即使苏格拉底教训弟子们严格了一些,也是为了他们的成长。 四、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弟子们不仅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而且还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

1.出示: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里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2.请大家认真读读,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同桌可以讨论讨论。 3.交流。

生:人的一生仿佛是在麦地中行走,人人都在追求一个最高的理想,犹如在麦地中寻找那一株最大的麦穗。如果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到头来只会落得两手空空。

生:我认为,人的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抓住面前的每一次机会却是最重要的。因为,通向理想的道路是眼前的每一次机会铺成的。

生: “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让我懂得: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也应该注重现实。比如,我的追求是考上北大,如果南大录取了我,我就先去上南大,以后我再考北大的研究生呀! 4.关于机会,古今中外的伟人送给我们许多名言警句,我们一起来读读。 (投影名言警句)

5.感悟人生:学习了这篇课文,聆听了苏格拉底的教诲,诵读了伟人的名言警句,同学们一定有许多感想和收获,让我们用一两句话将自己的感想、体会概括出来,并写在你的资料卡片上,作为自己的名言送给自己或那些需要你提醒的人。

6.书写名言,交流感悟。

生:人生有许多机会,我们要好好把握。生:人生是没有回头路的。 生:人的一生只有一次。

生:人的一生是不断前进的,我们的人生有许许多多的机会,不要让机会白白地浪费掉。 生:把握每一次机会,不让人生白白地浪费。

生:时间一去不回头,机会失去难挽留。我们要好好地把握每一次机会。 生:课文启示我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把握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 生:“只许进,不许退”!时间不能倒流,生命不能重复! 生:“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人生的路上,我们要把握住每一次机会。 六、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6课,《最大的麦穗》(板:最大的麦穗)。

2.在学习这课时,同学们认为这课很难学,也很值得学,一致要求多读读,多想想。 3.自信是好的,但是不能自负。告诉我,前面的两课时,你们是怎么学的,学会了什么? (把课文读熟了,初步理解了课文。)

4.太好了。现在老师给你们一个展示的机会好吗? 生上讲台表演!

二、检查读书,了解理解成果

1.谁能不看书,完成这样的填空:

大学者 让他的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 ,条件是只许 不许 。

经过 ,弟子们却是 。因为他们总以为 ,完全没有必要 。我想用这样一句话说说我对这个故事的理解: 。

(1抓着的才是最大的,2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3想得到更好的也不要放弃一般的,3有,比没有更好,4拥有的不要轻易放弃,5苏格拉底是一会好教师,6这些弟子们没有理解教师的意思。等等)

(填空后,教师适时恰当地评价,然后抓住最后一空,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写到黑板上。)

2.对于上述理解,逐个通过读书加以研究。

(你能告诉我们,你是读了哪些内容得出这样的结论的呢?) (1)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刚刚摘下的

(2)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是你们未必能碰见;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3)有的人??有的人。(错失良机则手中什么也没有了) (4)随手扔掉了

(5)第六节的话,说明他很会说理(读第六节)。 (6)第三四节。(开始不懂,后来懂了吗?读) (以上内容,一是找依据,二是可以相机指导朗读。

3.虽然老师不敢和苏格拉底教师相比,但是,你们却比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强多了。现在权当我就是这位“苏”教师,你们能听懂我说的话吗?

(1)出示第一节里的“苏言”,提问:为什么只许进,不许退?(时间是不可退的,人生是不可退的,人是不可变小的??)

(2)出示第五节中的“苏言”,提问:为什么说他们“走到头了”?(用完了时间,走完了人生??) (3)出示第六节中的“苏言”,这里的麦穗还是麦穗吗?如果我们把麦穗看是机遇,你觉得这句话该怎么说?(可以出示这段话)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四、深层次指读第6自然段 1.此时苏格拉底会用怎样的语气对弟子们说?(语重心长、意味深长) 2.指名朗读。 3.齐读。

4.我们读了苏格拉底的话,受到了什么启发? 五、课外拓展

过渡:苏格拉底的弟子们从他的话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1.指读第7自然段。

2.苏格拉底的学生属于“有的人”中的哪一类人?找出有关内容读一读。(内容在第3自然段) 3.出示: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指名读。 (2)追求应该是最大的,“最大的”指什么?(人的远大理想) “眼前的一穗”指:(眼前的机遇和任务) “拿在手中”指:(抓住眼前的机遇和任务)

(4)谁能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对待机会,古今中外有许多名人有过精辟的描述,你知道吗? (学生说完以后,教师可以出示一些这方面的名言,让学生读读。)

(6)我们自己写一个关于机遇的名言,然后展示一下。(学生自己写,展示) (7)指名读自己写出的话。 板书设计:

16 最大的麦穗

最大的麦穗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把握机会,做好事情

17.山谷中的谜底

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十课《山谷中的谜底》,饱蘸着哲理的深思。作者记叙了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陶冶性情和培养意志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学会自主学习,掌握本课4个生字,理解新词“抗争、反弹、完好无损(加拿大、魁北克)”等(绿线内的只识不写)。

3. 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6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