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检sop
更新时间:2024-03-30 20:5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临检室操作规程
ABC医院检验科
目录
1. 血常规检测???????????????????????????1 2. 异常白细胞检查(显微镜检查法)?????????????????8 3. 异常红细胞检查(显微镜检查法)?????????????????12 4. 网织红细胞计数(Ret)?????????????????????17 5. ABO血型鉴定?????????????????????????18 6. 红斑狼疮细胞检查???????????????????????20 7. 疟原虫检查??????????????????????????21 8. 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24 9.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26 10. 血浆纤维蛋白原(Fbg)测定???????????????????28 11. 血浆凝血酶时间(TT)测定???????????????????30 12. 尿微量白蛋白(Μ-ALB)免疫比浊定量???????????????32 13. 全血C-反应蛋白(B-CRP)免疫比浊定量??????????????34 14. 尿液检验???????????????????????????36 15. 粪便检验???????????????????????????44 16. 脑脊液检验??????????????????????????48 17. 腔积液检验??????????????????????????55 18. 前列腺检验??????????????????????????61 19. 精液检验???????????????????????????62 20. 阴道分泌物检验????????????????????????65
血常规检测
1.标本采集
新抽取的静脉血或手指末梢血(EDTA-K2抗凝)。 2.仪器设备 血细胞分析仪。 3.操作步骤
3.1上下颠倒试管将内容物充分混匀,检查有无凝血。 3.2将试管正确放入试管架上。 3.3按start键,样品开始吸取。
3.4当ready led 暗(并发出两声短音)移开试管。
3.5当ready led再次亮起时,准备下一个样品,重复上述步骤。 4.实验原理 4.1红细胞计数测定
本实验采用流体力学聚集技术原理分析红细胞。使用电阻抗法进行红细胞计数,红细胞通过小孔时,形成的相应的脉冲的多少即红细胞的数目。
4.2白细胞计数测定
本实验采用半导体激光器,以流式细胞术原理分析白细胞。当全血进入白细胞通道后,通过流式细胞技术半导体激光的照射形成白细胞散射图,从而计算出白细胞的数量。
4.3白细胞分类计数测定
本实验采用半导体激光器,以核酸荧光染色及流式细胞术原理分析白细胞。当全血进入白细胞通道后,通过核酸荧光染色、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半导体激光的照射形成白细胞散射图,从而计算出中性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脃、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分类的数量。
4.4血红蛋白测定
被稀释的血液的加入溶血剂后,红细胞溶解,释放血红蛋白,后者与溶血剂结合形成血红蛋白衍生物,进入血红蛋白测试系统,在特定波长(一般在530~550nm)下比色,吸光度的变化与液体中Hb含量成比例,仪器便可显示Hb浓度。
1
4.5红细胞比积的测定
当红细胞通过计数孔计数时,其体积的大小与之产生的脉冲的大小成正比,血球压积正是基于此原理测出的,血球压积以百分比表示,可由一公式算出,即红细胞总体积或累积容积与1:50000稀释全血体积的比较,其公式如下:
HCT=(样本中RBC体积/样本体积)×100 4.6平均红细胞体积测定
由微处理器计算而得:MCV由RBC和HCT计算得出: MCV(fl)=〔HCT(%)/RBC(106/μl)〕×10 4.7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测定
由微处理器计算而得:MCH由RBC和Hb计算得出: MCH(pg)=〔Hb(g/dL)/RBC(106/μl)〕×10 4.8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测定
由微处理器计算而得:MCHC由HCT和Hb计算得出: MCHC(g/dl)=〔Hb(g/dL)/HCT(%)〕×100 4.9血小板(PLT)测定
直流电电阻法的直流电测量系统的白细胞检测部件带有口径与细胞大小尺寸相同计数孔的传感器相同计数孔的传感器,与每个传感器相毗连的是一个内电极和一个外电极。传感器和电极插在一种导电的稀释液中。在内外电极之间通过稀释液传导着一恒定的直流电电流(DC)。非导电性的白细胞悬浮在导电的稀释液中,在计数过程中当一个细胞通过计数孔时,使电极间的电阻增加。该电阻是与细胞体积成正比的。从而引起电极间电压差的改变。电压的改变被称为细胞脉冲。此原理是以欧姆定律为基础的。表达式如下:
E=I×R
式中E为电压,I为电流,R为电阻。
由于电流(I)是恒定的,任何原因(如细胞)引起电阻(R)的升高。将导致电压差(E)成正比的改变。这些电压的微小改变被放大,电子干扰或假信号则被滤波电路所消除。经放大的细胞脉冲被传递至PDA(颗粒分布分析)电路以产生直方图。本仪器增加了核酸荧光染色技术,对电阻搞法检测不了的血小板进行染色后可计算出血小板的数量。
5.参考值范围
2
5.1红细胞计数
男性4.0~5.5×1012/L;女性3.5~5.0×1012/L;新生儿6.0~7.5×1012/L。 5.2白细胞计数
成年人4~5.5×109/L;婴儿(两周岁以下)11~12×109/L;新生儿15~20×109/L。
5.3白细胞分类计数
中性粒细胞0.5~0.70×(50~70%);嗜酸性凿粒细胞0.005~0.05(0.5%~5%)嗜碱性粒细胞0~0.01(0~1%);淋巴细胞0.2~0.40(20%~40%);单核细胞0.03~0.08(3%~8%)。
5.4血红蛋白测定
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 5.5红细胞比积的测定
男性0.42~0.49(42%~49%),女性0.37~0.43和新生儿0.49~0.54。 5.6平均红细胞体积测定
成人79~101fl;儿童73~89f1;新生儿可达105fl。 5.7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测定 27~34(pg)
5.8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测定 320~360(g/L) 5.9血小板(PLT)测定 (100~300)×109/L 6.临床意义 6.1红细胞计数
贫血、白血病、大量失血及钩虫病等降低。巨幼红细胞贫血时减少更为明显。慢性缺氧(肺气肿和先天性心脏病等)、严重脱水、大面积烧伤、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时增高。
6.2白细胞计数
6.2.1生理性增多:初生儿、妊娠末期、分娩期、经期、饭后、剧烈运动后、冷水浴后及极度恐惧与疼痛等。
6.2.2病理性增多:大部分化脓性细菌所引起的炎症、尿毒症、严重烧伤、
3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急性出血、组织损伤、手术创伤后、白血病等。
6.2.3减少:病毒感染、伤寒、副伤寒、黑热病、疟疾、再生障碍性贫血、极度严重感染、X线及镭照射、肿瘤化疗后、非白血性白血病等。
6.3白细胞分类计数 6.3.1增多
中性粒细胞:急性化脓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手术后、尿毒症、酸中毒、急性汞中毒、急性铅中毒等。
嗜酸性粒细胞: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某些血液病、手术后、烧伤等。
嗜碱性粒细胞: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何杰金病、癌转移、铅及铋中毒等。 淋巴细胞: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麻疹、腮腺炎、结核、传染性肝炎等。
单核细胞:结核、伤寒、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等。
6.3.2减少
中性粒细胞: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化学药物中毒、X线和镭照射、抗癌药物化疗、极度严重感染、再障、粒细胞缺乏等。
嗜酸性粒细胞:伤寒、副伤寒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多见于传染病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等。 6.4红细胞分布宽度(RDW)
RDW为反映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常以所测得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CV%)来表示。它比血涂片上红细胞形态大小不均的观察更为客观、准确。 RDW增大时有临床意义。
6.4.1用于缺铁性贫血(IDA)的诊断与疗效观察
缺铁性贫血时 RDW增大,尤其是MCV尚处于参考值范围时(缺铁性贫血时MCV应下降)RDW增大更是早期缺铁的指征;MCV减小时,RDW增大更为显著,当给予铁剂治疗有效时, RDW将比给药前更大,以后逐渐降至正常水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补铁后产生网织红细胞,及正常红细胞生成并释放人血与给药前的小红细胞并存,故 RDW先增大,随着正常红细胞的增多和小
4
红细胞的减少, RDW便逐渐降至参考范围。
6.4.2用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鉴别诊断:
IDA和轻型地中海性贫血时,MCV均可减小。但 IDA时 RDW增大,而轻型地中海性贫血时 RDW正常。
6.4.3用于贫血的分类(Bessman分类法):
MCV只能反映红细胞平均体积的大小,不能代表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异质性,对红细胞体积大小的评价,过去靠血涂片上红细胞形态的观察,这种观察常受血涂片制作以及观察者的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而且不能定量,RDW能较好地反映红细胞体积的异质性,把 MCV和 RDW结合用于对贫血的分类将更为完善,如下表。
Bessman MCV/RDW贫血分类
类 别
正 常 缺铁性贫血 巨幼细胞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 铁粒幼细胞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注:→无变化;↑增大;↓减少。
6.5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MPV的临床意义要结合 PLT变化才有价值。 6.5.1鉴别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当骨髓造血功能损伤致血小板减少时,MPV减少;当血小板在周围血液中破坏增多时,导致血小板减少,MPV增大;血小板分布异常致血小板减少时,MPV正常。
6.5.2评估骨髓造血功能恢复情况
局部炎症时,骨髓造血未抑制,MPV正常。败血症时,骨髓造血受抑制,MPV减低。白血病缓解时,MPV增高。骨髓造血衰竭,MPV和血小板计数减低。骨髓功能恢复时,MPV先上升,血小板计数随后上升。
6.5.3其他方面应用
MPV增大见于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痰(ITP)、血栓性疾病及血栓前状态、脾切除、慢粒、巨大血小板综合征、镰刀细胞性贫血等。
5
MCV → ↓ ↑ ↑ → → ↓ RDW → ↑ ↑ ↑ ↑ → →
MPV减小见于脾亢、化疗后、再障、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6.6血小板比积(PCT)
PCT与 PLT和 MPV正相关,所以PLT、MPV的增减均可使 PCT发生变化。增高见于骨髓纤维化、脾切除、慢粒等。减低见于再障、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等。
6.7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
仪器测量一定数量血小板体积后,计数所得外周血血小板体积大小异质性参数。用血小板体积变异系数(CV)表示。PDW增大见于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巨幼细胞性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后、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栓性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再生障碍性贫血;PDW减低见于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
6.8血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的应用 6.8.1红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
将 MCV和RDW配合直方图分析,可直接观察红细胞体积的分布情况。 ① 只现一个峰:见于正常人、缺铁性贫血(峰左移)、巨幼细胞性贫血(峰右移)。
② 可现两个峰:缺铁性贫血给予铁剂治疗有效时,可出现一个小红细胞峰和另一个正红细胞(或网织红细胞)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给予叶酸、维生素 Bl2治疗有效时亦可见两个峰。
6.8.2白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
静脉血比毛细管血白细胞数量略低。中档的血细胞分析仪一般为三分群,它是根据加入溶血剂后,白细胞膜通透性改变而发生皱缩,不同类型的白细胞皱缩后体积有明显差别,每个皱缩白细胞通过血细胞分析仪的微孔时产生的脉冲信号经放大、甄别后,微机处理数据得到其体积分布直方图。
淋巴细胞群为35~90 fI大小;中间细胞群为90~160 fl大小;粒细胞群为160~450 fI大小。三群细胞的百分比与白细胞数量的乘积为其绝对数
正常人白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可见两个明显分离的峰,左峰为小细胞群(淋巴细胞),右峰为大细胞群(粒细胞),两峰之间为中间细胞群的分布。
急性白血病时,由于异常的原始、幼稚细胞增多,可见中间细胞明显增高,这时直方图上见一个峰,峰值常在90~160 fl之间。这时必须推片染色镜检。
6.8.3血小板体积分布直方图
6
正常人血小板体积主要分布在2~20 fl之间,21~30 fI之间有少量大血小板,一般仪器以30 fI为最大的分析界标。
血小板体积增大时,直方图会出现明显拖尾现象。有小红细胞或红细胞碎片干扰时,直方图尾部会抬高。
6.8.4三种红细胞参数平均值的应用 主要用于各种贫血的鉴别
正常人和各型贫血时红细胞平均参考值表
平 均 值 正 常 大细胞性贫血 正常细胞性贫血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注:-正常;↑增大;↓减少
MCH(pg) 27-31 ↑ - ↓ ↓
MCV(fl) 82-95 ↑ - ↓ ↓
MCHC(g/L) 320-360 - - - ↓
7
异常白细胞检查(显微镜检查法)
1.实验原理
用瑞氏染色法,对制备好的血涂片进行染色,然后在显微镜下进行形态检查。 2.标本采集
新抽取的静脉血或手指末梢血(EDTA-K2抗凝)。取材后应立即推制成血涂片,并尽快送检。
3.实验材料及仪器
瑞氏血细胞染色液;显微镜。 4.操作步骤
4.1采血后推制厚薄适宜的的血膜片,血膜应呈舌状,头、体、尾清晰可分。 4.2瑞氏染色:将制好的干燥血涂片平置于染色架上,滴加瑞氏染色液A液3~5滴使其迅速盖满血膜,然后加瑞氏染色B液3~5滴,轻轻摇动玻片或用洗耳球吹气使A、B染液充分混匀,染色1~2分钟(气温低或涂片较厚时可适当延长染色时间),用自来水冲去染液,待干。
4.3高倍镜(必要时油镜)观察白细胞形态。 5.结果判断与分析 5.1核象变化
5.1.1核左移:说明外周血中幼稚或杆状核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性白血病,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正常妊娠、缺氧及低血压也可出现细胞核左移现象。
5.1.2核右移:说明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化疗及炎症恢复期,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尿毒症等。巨多核中性粒细胞:成熟中性细胞胞体增大,核分叶过多,常为5~9叶,甚至12~15叶。各叶大小差别很大,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此外,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表示预后不良。
5.1.3分叶过少:乳酸缺乏症,假性pelger~huet异常等。
5.1.4其他核异常:环形或面包圈型核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等。
5.2中性粒细胞形态变化
8
齿形排列紧密、大小相等,外端较尖。
5.2.7裂片细胞:为红细胞碎片或不完整的红细胞。大小不一。外形不规则,有各种形态如刺形、盔形、三角形、扭转形等。正常人血涂片中裂片细胞小于2%,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时出现较多。
5.2.8红细胞形态不整:指红细胞形态发生各种明显改变的情况而言,可呈泪滴状、梨形、棍棒形、新月形等,最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可能因贫血严重但又缺乏原料,在骨髓内粗制滥造;也可能因红细胞脆性增大,在推片时碎裂所致。
5.3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改变
5.3.1正常色素性:正常红细胞在瑞特染色的血片中为淡红色圆盘状,中央有生理性空白区,通常称正常色素性。除见于正常人外,还见于急性失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
5.3.2低色素性:红细胞的生理性中心浅染色区扩大,甚至成为环圈形红细胞,提示其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常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杨障碍性贫血、铁幼粒细胞性贫血,某些血红蛋白病时也常见到。
5.3.3高色素性:指红细胞内生下性中心浅染区消失,整个红细胞均染成红色,而且胞体也大。其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含量是增高的,
5.3.4嗜多色性:属于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故细胞较大,由于胞质中含多少不等的嗜碱性物质RNA而被染成灰色蓝色。嗜多色性红细胞增多提示骨髓造红细胞功能活跃。在增生性贫血时增多,溶血性贫血时最为多见。
5.4红细胞中出现异常结构
5.4.1碱性点彩红细胞:简称点彩红细胞,指在瑞特氏染色条件下,胞质内存在嗜碱性深蓝色颗粒的红细胞,属于未完全成熟红细胞,其颗粒大小不一、多少不等、正常人血涂片中很少见到,仅为万分之一。有铅、铋、汞中毒时增多,常作为名铅中毒的诊断的筛选指标。有人认为是由于红细胞的膜受重金属损伤后,其胞质中的核糖体发生聚集性引起,也可能是由于血红蛋白合成过程中原卟啉与铁结合受损所致,伴有再生紊乱现象。
5.4.2染色质小体:位于成熟或幼红细胞的胞质内,呈圆形,有1~2μm大小,染紫红色,可1至数个,已证实为核残余物,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
14
性贫血及脾切除术后。
5.4.3卡波环:在嗜多色性或碱性点彩红细胞的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线圈状结构,有时绕成8字形。现认为可能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所致常与染色质小体同时存在。见于巨细胞性贫血和铅中毒患者。
5.4.4有核红细胞:即幼稚红细胞,存在于骨髓中。正常成人外周血液中不能见到。1周之内婴儿的血涂片可见到少量。在成人外周血涂片中出现有核红细胞属病理现象,最常见于各种溶血性贫血。由于大量红细胞破坏后,骨髓增生,除网织红细胞大量入血外,还有一些有核红细胞提前释放入血,这说明骨髓的调节功能良好。另一种可能是造血系统恶性疾患或其它部位的癌肿转达移到骨髓,最常见于急、慢性白血病及红白血病。后者可见更早阶段的幼红细胞,并伴有形态上巨幼样变及其它畸变。
综合以上红细胞形态变化,结合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低程度,可以初步作出贫血的形态学诊断(见下表)。
常见各类贫血的形态学诊断简表
血涂片中红细胞 形态学所见 红细胞大小不均,以小型为主,有明显中心染区扩大
红细胞大小,形态大致正常
同上,多色性红细胞较易见到
同上,易见嗜多色性红细胞,亦可见到有核红细胞 红细胞大小不均,大红细胞及巨红细胞易见到,血红蛋白量丰富,生理性中心浅染区常见多色及有核红细胞
再生障碍 性贫血 急性失血
↓
↓
↓
血小板↓
缺铁性贫血
↓
↓↓
↑
病因推断
红细胞 血红蛋白
网织红细胞
其它
参考化验项目
↓ ↓ ↑ 中性分叶↑ 尿中有游离
急性溶血 ↓ ↓ ↑↑ Hb,血小板正常或↑
缺乏维生素B12及叶酸引起的巨幼细胞性贫血
↓↓
↓
↑
血小板正常
或↓
15
5.操作注意事项
5.1取材后,必须立即涂片。
5.2推好的血膜片应在空气中摇动,使其尽快干燥,以免细胞变形。天气寒冷或潮湿时,应于37℃温箱中保温促干,以免细胞变形缩小。
5.3根据血膜厚薄,细胞量多少及室内温度等把握好染色时间,使染色效果满意。
5.4镜检时循序检查,必要时用油镜确认;并注意整体情况。
16
网织红细胞计数(Ret)
1.检测原理
网织红细胞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其胞浆内尚存在有嗜碱性的RNA物质,经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活体染色后呈浅蓝或深蓝色的网状结构。
2.标本采集
用EDTA-K20.2μl抗凝静脉血1ml,轻轻摇动抗凝。凝集、溶血、血量小于0.5ml或抽血时间超过四小时为不合格标本,拒收。
3.操作步骤
3.1于小试管中滴加1滴煌焦油蓝生理盐水溶液或煌焦油蓝ACD溶液。 3.2加入末梢血2滴于上述试管中,混匀。 3.3静置15~20min后,取用1滴制成薄片。
3.4油镜下检查1000个红细胞中网织红细胞数,以百分率或绝对值报告。 4.参考范围
成人:0.005~0.015 ( 0.5%~1.5% );新生儿:0.030~0.060 ( 3%~6% )。 5.临床意义
5.1增加: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各型贫血均可增多,溶血性贫血增加尤为显著,恶性贫血或缺铁性贫血应用维生素B12或供铁质后显著增多,表示有疗效。
5.2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
17
ABO血型鉴定
1.测定原理
根据红细胞上有或无A抗原或/和B抗原,将血型分为A型、B型、AB型及O型4种。可利用红细胞凝集试验,通过正、反定型准确鉴定ABO血型。所谓正定型,是用已知抗-A和抗-B分型血清来测定红细胞上有无相应的A抗原或/和B抗原;所谓反定型,是用已知A细胞和B细胞来测定血清中有无相应的抗-A或/和抗-B。
2.操作步骤 2.1试管法
2.1.1取洁净小试管(内径10mm×60mm)3支,分别标明抗-A、抗-B和抗-A+B,用滴管分别加抗-A、抗-B和抗-A+B分型血清各l滴(约50 μl)于试管底部,再以滴管分别加入受检者5%红细胞盐水悬液1滴,混和。
2.1.2另取洁净小试管(内径10mm×60mm)3支,分别标明A、B和O细胞。用滴管分别加入受检者血清l滴于试管底部,再分别以滴管加入A、B和O型5%试剂红细胞悬液l滴,混和。
2.1.3立即以1000r/min离心 3 min。
2.1.4将试管轻轻摇动,使沉于管底的红细胞浮起,先以内眼观察有无凝集(或溶血)现象。如内眼不见凝集,应将反应物倒于玻片上,再以低倍镜检查。
2.1.5观察结果时既要看有无凝集,更要注意凝集强度,此有助于A、B亚型、类B或cisAB的发现。
2.1.6凝集强度判断标准
4+ 红细胞凝集成一大块,血清清晰透明。 3+ 红细胞凝集成数小块,血清尚清晰。
2+ 红细胞凝块分散成许多小块,见到游离红细胞。 1+ 肉眼可见大颗粒,周围有较多游离红细胞。
± 镜下可见数个红细胞凝集在一起,周围有很多游离红细胞。
MF 混合凝集外观(mixed field)是指镜下可见少数红细胞凝集,而极大多数红细胞仍呈分散分布。
- 表示阴性,镜下未见凝集,红细胞均匀分布。
18
2.2玻片法
2.2.1 取清洁玻片1张(或白瓷板1块),用蜡笔划成方格,标明抗-A、抗-B和抗-A+B,分别用滴管滴加抗-A、抗-B和抗-A+B分型血清 l滴于标明的方格内,再各加受检者2%红细胞悬液1滴,混和。
2.2.2 另取洁净玻片一张(或白瓷板1块),用蜡笔划成方格,标明A细胞、B 细胞和O细胞,用滴管各加受检者血清1滴,再分别用滴管滴加A、B和O型试剂红细胞悬液1滴。
2.2.3 将玻片(或白瓷板)不断轻轻转动,使血清与细胞充分混匀,连续约15 min,先以肉眼观察有无凝集(或溶血)反应;再在低倍镜下观察结果。
3.结果判定
分型血清+受检者红细胞
受检者血型
抗-A 抗-B 抗-A+B + + A -
+ + B -
O - - -
+ + + AB 注:+为凝集;-为不凝集。
受检者血清+试剂红细胞 A细胞 B细胞 O细胞
+ - -
+ - - + + - - - -
19
红斑狼疮细胞检查
1.检测原理
红斑狼疮患者血液内的红斑狼疮因子为一种抗核蛋白的IgG抗体,它作用于细胞核抗原决定族,并使细胞核胀大,失去原有的染色质致密结构,行成一种均匀无结构的圆形烟雾状物质,称均匀体。这种均匀体蛋白在补体的作用下,被成熟的中性多核白细胞吞噬后即为红斑狼疮细胞。这种现象在体外形成,故须在抽取静脉血后给予一定的条件和在适当的温度下放置一定时间,促使其形成。
2.标本采集
空腹抽取静脉血液2~3ml,注于干燥洁净试管内。 3.操作步骤
3.1 抽取患者血液2~3ml,注于干燥洁净试管内,于室温待凝。 3.2于凝固刚形成时,用竹签将凝块搅碎,并将残余凝块除去。
3.3以2000r/min离心沉淀10min,使白细胞聚集在同一层面,以利于狼疮细胞形成。
3.4置37℃温箱内温育2h。
3.5取出白细胞层及其上下个少许,置红细胞比积管内,以2000r/min离心,沉淀10min。
3.6吸取上层液,轻轻吸取白细胞层,制成薄片3~4张。 3.7以瑞氏染液染色,镜检。 4.临床意义
4.1多出现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其活动期较缓解期阳性率高。
4.2胶原性疾病如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节性动脉炎,硬皮病及皮肌炎等有时也可查出此种细胞。
4.3未找到狼疮细胞并不能否定红斑狼疮的诊断,应进一步作其它有关免疫学检查,如抗核抗体等。
20
疟原虫检查
1. 实验原理
1.1应用瑞氏染色法对制备好的厚血片进行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查找疟原虫。 1.2应用瑞氏染色法对制备好的薄血片进行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查找疟原虫,并鉴别其形态种类。
2. 标本采集
2.1标本采集时间:间日疟及三日疟患者应在发作后数小时至10余小时采血;恶性疟患者,应在发作后20h左右采血。
2.2标本种类:全血或末梢血
2.3标本要求:厚血片的溶血要及时,薄血片的血膜厚度要适度均匀以利镜检。
3. 操作步骤 3.1厚血片检查法
3.1.1在洁净玻片上,滴患者血液2滴。
3.1.2用推片角将血液由内向外转涂成直径约1cm、厚薄均匀的血膜,在室温中自然干燥。
3.1.3在干燥的血膜上滴加蒸馏水数滴,完全覆盖血膜,溶血数分钟。脱去血红蛋白的血膜呈浅灰色,倾去溶血液。
3.1.4不必待干,进行瑞氏染色。 3.1.5干后镜检。 3.2薄血片检查法 3.2.1以常法推制成薄片。
3.2.2血膜完全干燥后即可进行瑞氏染色。 3.2.3在油镜下进行检查。 4. 结果判断与分析 4.1厚血片检查法
在油镜下观察20个视野或以上才能报告“未检出疟原虫”;发现虫体后还应在薄血片上进行分类鉴别。
4.2薄血片检查法
21
在油镜下观察,进行形态鉴别。薄血片上3种疟原虫形态特点
形态特点 虫体大小 间日疟原虫 较大, 约为红细胞的1/3 三日疟原虫 较大, 约为红细胞的1/3 浅蓝色, 呈较厚之环状 恶性疟原虫 较小, 约为红细胞的1/6 浅蓝色,环状较细薄,常位于细胞之边缘,有时1个细胞内有2个环状体 染色质 可长得很大,甚至充满整个红细胞 虫体大小 可长得很大,甚至充满整个红细胞 较小 与间日疟原虫同 红色小点,1个环状体具有1-2个-或更多 呈坚实带状, 变化不多 黄绿色,呈较粗颗粒状,四散分布 在末梢血液中查不到 早期红细胞
(环细胞浆 浅蓝色, 呈较薄之环状 滋状养体)体晚 期滋养体裂 殖体配 子母体5. 临床意义 5.1厚血片检查法有利于提高疟原虫的阳性检出率。 5.2薄血片检查法用于对疟原虫的形态进行鉴别分类。
22
细胞浆 呈阿米巴状, 变化很多 疟色素 斑点 疟色素 虫体大小 细胞浆 裂殖子数目 裂殖子形态 虫体大小 细胞浆 染色质 棕黄色,呈微小短杆状,四散分布 薛氏小点,鲜红细小,齐氏小点,红色 均匀分布 很大 松散,比较不规则 较小 坚实较圆 在末梢血液中查不到 12-24个,平均16个 6-12个 排列不规则 排列不规则或呈花朵状 圆形, 约为红细胞1/2以上 深蓝色 结实,深红色, 位于一边 沿边分布 胀大,色较淡 圆形,与红细胞等大或较小 深蓝色 结实,深红色, 位于一边 沿边分布 正常或缩小 半月形,两端钝圆(雄),两端较尖(雌) 蓝色 结实,深红色, 位于中央 黑褐色,密集于中央 正常,偶然缩小,色深
6.注意事项
6.1染色后,水洗时不要先倒去染液,应让清水流进染液,使沉渣冲走。 6.2注意区别易与疟原虫混淆的其他杂物。
6.3薄片油镜检查,须找出100或100个以上视野才能报告“未检出疟原虫”。 6.4找到环状体后,须再仔细寻找更为成熟的阶段,以便分类。如确实未找到更为成熟阶段的疟原虫,可报告为“检出环状体疟原虫”。
6.5有可能出现2种或3种疟原虫混合感染时,以间日疟与恶性疟原虫混合感染为常见,须注意鉴别。
23
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
1.检验原理
待测血浆加入过量的含钙组织凝血活酶,重新钙化的血浆在组织因子存在时激活因子ⅹ成为ⅹa,后者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凝血酶原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纤维蛋白,测试凝固所需的时间,即为待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2.样本采集
静脉采血(枸橼酸钠抗凝)离心取血浆。样本采集避免溶血及组织液污染。 3.操作步骤
3.1开机预温至37℃,仪器自动进入测试界面。
3.2检查联动移液器的内部设置是否开启。若开启,则进入相应设置菜单将其开启。
3.3检查测试项目是否正确。若不正确,则用左键或右键选择测试项目。 3.4检查预温时间是否正确。若不正确,则进入相应设置菜单进行设置。 3.5取试剂杯放入预温位,在相应测试位先后加入血浆50μl钢珠一粒,37℃孵育3分钟,
3.6预温至指定时间后,将测试杯放入测试位,按start健进行检测。(说明:按下start键后,在有钢珠的通道中,主界面中的状态或结果一栏中将出现测试杯和静止的小球图案)。
3.7将仪器专用联动移液器按通道测试顺序依次加入37℃预温PT试剂100μl,记录凝固时间。
3.8测试完成自动显示测试结果,当所有待测通道全部测试完成后,仪器将自动打印测试报告单。
4.参考范围:10~15s(患者结果超过正常对照35以上有临床意义) 5.临床意义
5.1延长:见于先天性Ⅱ、Ⅴ、Ⅶ、Ⅹ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肝脏疾病、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症等,是监测口服抗凝治疗,性见于作为口服抗凝药的可靠指标。
5.2缩短:见于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长期口服避孕药,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
24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
1. 检验原理
待测血浆加入部分凝血活酶溶液,在钙离子参与下纤维蛋白酶原转变为不溶性纤维蛋白,测定凝固所需的时间,即为待测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2.样本采集
静脉采血(枸橼酸钠抗凝)离心取血浆。样本采集避免溶血及组织液污染。 3.操作步骤
3.1开机预温至37℃,仪器自动进入测试界面。
3.2检查联动移液器的内部设置是否开启。若开启,则进入相应设置菜单将其开启。
3.3检查测试项目是否正确。若不正确,则用左键或右键选择测试项目。 3.4检查预温时间是否正确。若不正确,则进入相应设置菜单进行设置。 3.5取试剂杯放入预温位,在相应测试位先后加入血浆50μl钢珠一粒,加入37℃预温APTT试剂50μl,预温3分钟。
3.6预温至指定时间后,将测试杯放入测试位,按start健进行检测。(说明:按下start键后,在有钢珠的通道中,主界面中的状态或结果一栏中将出现测试杯和静止的小球图案)。
3.7将仪器专用联动移液器按通道测试顺序依次加入37℃预温0.025mol/LCacl溶液50μl,记录凝固时间。
3.8测试完成自动显示测试结果,当所有待测通道全部测试完成后,仪器将自动打印测试报告单。
4.参考范围:22~38s(患者结果超过正常对照10秒以上为异常) 5.临床意义
APTT常用于内源性凝血系统(Ⅷ、Ⅸ、Ⅺ、Ⅻ因子)的筛选及肝素抗凝治疗的监测。
5.1 APTT延长:见过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血友病甲、乙,接触因子Ⅻ、Ⅺ缺乏、VWF等);多种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DIC、纤溶亢进等);血液中有抗凝物质存在。
5.2APTT缩短:见于DIC高凝期和妊娠高血压综合症等高凝状态。
25
血浆纤维蛋白原(Fbg)测定
1. 检验原理
采用CLauss凝固法原理,高浓度凝血酶存在时,待测稀释血浆的凝固时间与其纤维蛋白原含量成反比关系。
2.样本采集
静脉采血(枸橼酸钠抗凝)离心取血浆。样本采集避免溶血及组织液污染。 3.操作步骤
3.1开机预温至37℃,仪器自动进入测试界面。
3.2检查联动移液器的内部设置是否开启。若开启,则进入相应设置菜单将其开启。
3.3检查测试项目是否正确。若不正确,则用左键或右键选择测试项目。 3.4检查预温时间是否正确。若不正确,则进入相应设置菜单进行设置。 3.5取试剂杯放入预温位,在相应测试位先后加入90μl缓冲液和10μl的待测血浆,及钢珠一粒,37℃孵育3分钟。
3.6预温至指定时间后,将测试杯放入测试位,按start健进行检测。(说明:按下start键后,在有钢珠的通道中,主界面中的状态或结果一栏中将出现测试杯和静止的小球图案)。
3.7将仪器专用联动移液器按通道测试顺序依次加入凝血酶50μl,测定凝固时间。
3.8测试完成自动显示测试结果,当所有待测通道全部测试完成后,仪器将自动打印测试报告单。
注意:FIB凝血酶试剂从冰箱取出后,请先后在室温平衡30分钟:测定时,FIB凝血酶试剂不需37℃预温,室温直接使用。
绘制标准曲线:将复溶后的定值血浆用缓冲液分别作1:5、1:10、1:15、1:20、1:30稀释。取不同浓度的定值血浆各100μl,37℃预温3分钟,然后加入凝血酶溶液50μl,测定凝固时间。
3.9结果计算:以不同浓度纤维蛋白原定值血浆含量为横坐标,以相应的凝固时间为纵坐标,在双对数坐标系上作标准曲线,待测样本FIB含量可从标准曲线上直接读出。
26
4.参考范围:2.0~5.0g/L 5.临床意义
Fbg是用于判定血栓前状态或血栓性疾病的必查项目.
5.1Fbg含量增高:高凝状态(如糖尿病伴血管病变,急性心肌梗塞,脑血管病变,口服避孕药,妊娠及其中毒症,深静脉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症等);亦见于急性传染病,急性感染,肾小球疾病活动期,放射治疗后,烧伤,休克,外科手术后,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等。
5.2Fbg含量减少:肝脏疾病(重症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等);DIC消耗性低凝血期及纤溶期,溶栓治疗的监测,原发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原发性纤溶活性亢进,恶性贫血及肺、甲状腺、子宫、前列腺手术等。
5.3纤维蛋白原异常:纤维蛋白原异常是一种遗传疾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者Fbg含量可能在正常范围,但纤维蛋白原有质的异常。主要是Fbg分子的一个多态上出现一个异常氨基酸,临床上可无症状或有轻度出血倾向。
27
血浆凝血酶时间(TT)测定
1. 检验原理
待测血浆加入适量的凝血酶溶液,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纤维蛋白,测定凝固所需的时间,即为待测血浆凝血酶时间。
2.样本采集
静脉采血(枸橼酸钠抗凝)离心取血浆。样本采集避免溶血及组织液污染。 3.操作步骤
3.1开机预温至37℃,仪器自动进入测试界面。
3.2检查联动移液器的内部设置是否开启。若开启,则进入相应设置菜单将其开启。
3.3检查测试项目是否正确。若不正确,则用左键或右键选择测试项目。 3.4检查预温时间是否正确。若不正确,则进入相应设置菜单进行设置。 3.5取试剂杯放入预温位,在相应测试位先后加入待测血浆100μl及钢珠一粒,预温1分钟。
3.6预温至指定时间后,将测试杯放入测试位,按start健进行检测。(说明:按下start键后,在有钢珠的通道中,主界面中的状态或结果一栏中将出现测试杯和静止的小球图案)。
3.7将仪器专用联动移液器按通道测试顺序依次加入TT试剂100μl,记录凝固时间。
3.8测试完成自动显示测试结果,当所有待测通道全部测试完成后,仪器将自动打印测试报告单。
注意:TT试剂从冰箱取出后,请先后在室温平衡30分钟:测定时,TT试剂不需37℃预温,室温直接使用。
4.参考范围:10~18s 5.临床意义
5.1凝血酶时间延长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多及DIC,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5.2凝血酶时间缩短常见于血样本有微小凝块或钙离子存在时。
28
尿微量白蛋白(Μ-ALB)免疫比浊定量
1. 检测原理
用散射比浊法,可溶性抗原与特异性的抗体反应形成不溶性复合物,当光线通过反应悬液是发生散射并由特定蛋白分析仪检测到。散射光值的多少与检测样品的特定蛋白浓度成一定比例。通过刷卡将磁卡中的标准曲线存入仪器中,仪器会自动计算出样品中特定蛋白的浓度。
2. 标本:新鲜尿液 3. 操作步骤
3.1仪器开机显示“请输入试剂代码”时,输入试剂代码61,如果以前做过该项目,按ENTER键直接进入下一步。否则仪器会显示“请刷磁卡”刷卡后进入下一步。
3.2仪器显示名称与批号,此批号应与试剂批号的最后四位或者三位相同,请仔细核对,如果是同批号试剂,按ENTER进入下一步;否则刷磁卡更新,重新核对后进入下一步。检测mALB的稀释度为1/1。
3.3准备每个样品所用的测量杯,用镊子将搅拌子放入每个测量杯,然后用移液器将20μl样品小心地加入到每个测量杯地底部,注意,尽量不要产生气泡,避免将样品加到测量杯地侧壁上。
3.4将仪器界面按到显示“请放入测量杯”时。将装有搅拌子和20μl样品的测量杯放入测量室。轻轻按压测量杯直到接触到底部。测量杯将被仪器自动检测到。
3.5显示“请加入试剂”时,用电子移液器将400μlmALB缓冲液和40μlmALB抗血清一次性加入测量杯中。NEPHSTAR将感应到试剂的加入,搅拌子开始运动,测试开始。不需按ENTER。测定完成后自动打印结果。
4.参考值范围
夜尿样本:<20μg/min;随机尿样本:<25mg/L 5.临床意义
尿微量白蛋白升高是糖尿病、高血压病并发肾病的早期的危险指标。肾病是糖尿病最普遍的并发症之一,国际上认为糖尿病病人应当监控早期肾病。由于微量白蛋白提示早期肾病,因此糖尿病病人每年应当进行多次尿白蛋白的检测。微
29
量白蛋白尿的及时检测十分重要因为时期干预能阻止甚至逆转肾病的进程。由于高血压病人可能发展成为微量白蛋白尿,因此定期检测尿白蛋白浓度对他们也十分有益。微量白蛋白尿被定义为夜尿样本中白蛋白的排泄率为20~200μg/min或者随机尿样本中白蛋白的浓度为20~200mg/L。在3~6个月期间三次尿样本中至少有二次阳性被诊断为微量白蛋白尿。
30
全血C-反应蛋白(B-CRP)免疫比浊定量
1. 检测原理
用散射比浊法,可溶性抗原与特异性的抗体反应形成不溶性复合物,当光线通过反应悬液是发生散射并由特定蛋白分析仪检测到。散射光值的多少与检测样品的特定蛋白浓度成一定比例。通过刷卡将磁卡中的标准曲线存入仪器中,仪器会自动计算出样品中特定蛋白的浓度。
2.标本采集
2.1新抽取的静脉血或手指末梢血(EDTA-K2抗凝)。
2.2高度乳糜、浑浊的样品都不适应用散射比浊检测,测定时仪器可能会显示空白过高,对此类标本建议离心后测定血清CRP值。
2.3如果样品中含有类风湿因子、副蛋白或免疫循环复合物,则可能会影响检测结果,因为上述物质可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非特异性散射光。
3.操作步骤
3.1处理样品:将20μl全血标本加入一个样品管中,盖紧管盖,轻摇片刻以混匀,10秒后即可进行检测。处理后的标本应当当天检测,如果要储存更长时间,请冷冻在-20℃或以下温度,冻融不能超过一次。
3.2仪器开机显示“请输入试剂代码”时,输入试剂代码51,如果以前做过该项目,按ENTER键直接进入下一步。否则仪器会显示“请刷磁卡”刷卡后进入下一步。
3.3仪器显示名称与批号,此批号应与试剂批号的最后四位或者三位相同,请仔细核对,如果是同批号试剂,按ENTER进入下一步;否则刷磁卡更新,重新核对后进入下一步。
3.4准备每个样品所用的测量杯,用镊子将搅拌子放入每个测量杯,然后用移液器将40μl样品管中已处理的样品小心地加入到每个测量杯地底部,注意,尽量不要产生气泡,避免将样品加到测量杯地侧壁上。
3.5将仪器界面按到显示“请放入测量杯”时。将装有搅拌子和40μl已处理的样品的测量杯放入测量室。轻轻按压测量杯直到接触到底部。测量杯将被仪器自动检测到。
3.6显示“请加入试剂”时,用电子移液器将400μlbCRP缓冲液和40μlbCRP
31
抗血清一次性加入测量杯中。NEPHSTAR将感应到试剂的加入,搅拌子开始运动,测试开始。不需按ENTER。检测完成后自动打印结果。
4.参考值范围 B-CRP <10mg/l 5.临床意义
5.1CRP<10mg/l比CRP升高更有意义。如果病程大于6~12小时且不是新生儿CRP<10mg/l可基本排除细菌感染。CRP为10~99mg/l,提示为局灶性细菌感染或菌血症。
5.2动态反映病情(发病6~12小时即成倍增加);鉴别细菌还是病毒感染(细菌感染明显升高);经常的和定量的CRP测定有助于很多临床疾病的病程监测,并且能对细菌性脑膜炎,败血症,肺炎的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在尿路感染方面,CRP据称是鉴别诊断肾盂肾炎和膀胱炎最可靠的指标。CRP也可用于评价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梗塞范围。
5.3评价抗生素的疗效(治疗有效CRP明显下降)。
32
尿液检验
标本采集
1.1应留取新鲜尿,以清晨第一次尿为宜,急诊患者可随时留取。 1.2使用清洁一次性容器,容器上应贴上患者信息。
1.3尿液标本应避免经血、白带、精液、粪便等混入。此外,还应注意避免烟灰、糖纸等异物混入。
1.4标本留取后,应及时送验,以免细菌繁殖、细胞溶解等。 1.5尿胆原等化学物质可因光分解或氧化而减弱。
常规检查
1.尿 量
随气候、出汗量、饮水量等不同而异,一般健康成人约为1.0~1.5L/24h,即1m1/(h/kg体重);儿童按每公斤体重计算尿量,约为成人的3~4倍。
2.颜 色
根据尿的颜色进行报告:淡黄色、深黄色、褐黄色、红色、乳白色、深红如浓茶、红茶色、乳白色。
3.透明度
分为透明、微浑、浑浊、明显浑浊、乳糜状等。
生化检查
1.仪器及试剂 1.1仪器:尿液分析仪。 1.2试剂:尿液分析试纸。 2.操作步骤:
把试纸条全部浸没于尿液中约1~2秒后,取出后去除多余的尿液,放于尿液分析仪的载物台上进行检测。
33
尿沉渣检查
1.非染色尿沉渣镜检
1.1取离心管,倒入混合后的新鲜尿液10ml,1500r/min离心5min。 1.2待离心停止后,取出离心管,弃去上层清液,留下0.2m1沉渣,轻摇离心管,使尿沉渣有形成分充分混匀。
1.3取尿沉渣0.02m1,滴在载玻片上,镜检。 2.结果判断
尿沉渣镜检观察,用10×10镜头,观察其中有形成分的全貌及管型。用10×40镜头观察鉴定细胞成分和计算数量,应观察10个视野所见最低和最高值,记录结果。管型用高倍镜鉴定,但计数数量控低倍镜观察20个视野,算出一个视野的平均值,记录结果。
临床意义
1.一般检查 1.1尿量 1.1.1正常参考值
成人:1.0~1.5L/24h,即1m1/(h/kg体重);
儿童:按每公斤体重计算尿量,约为成人的3~4倍。 1.1.2临床意义
尿量减少:①生理性饮水少、出汗多等。②病理性常见于肾炎、尿毒症肾功能衰竭、休克、脱水、严重烧伤、心功能不全等。
尿量增多:①生理性出汗少、饮水过多、饮浓茶、酒精类、精神紧张。②病理性尿崩症、糖尿病、慢性肾炎等。
1.2颜色 1.2.1正常参考值 透明,琥珀黄色。 1.2.2临床意义
灰白色云雾状混浊,常见于脓尿;红色云雾状混浊常为血尿;酱油色多为急性血管内溶血所引起的血红蛋白尿;深黄色为服红素尿,见于阻塞性或肝细胞性黄疽;乳白色为乳糜尿,有时有小血块并存,常见于血丝虫病;混浊多为无机盐
34
结晶尿。
1.3密度 1.3.1正常参考值
正常人一天中尿密度为1.15~1.025之间,密度最大的波动幅度可达1.003~1.030之间;新生儿在1.002~1.004之间。
1.3.2临床意义
尿密度减低 常见于慢性肾盂肾炎、尿崩症、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多尿期等。
尿密度增高 多见于糖尿病、高热、脱水、急性肾小球肾炎等。 1.4酸碱性 1.4.1正常参考值
尿pH值(酸碱性)在5.5~7.4之间,一般情况下在6.5左右。 1.4.2临床意义
尿pH值小于正常值,常见于酸中毒、糖尿病、痛风、服酸性药物;尿pH值大于正常值,多见于碱中毒、膀胱炎或服用重碳酸钠等碱性药物等。
2.尿沉渣检查 2.1正常参考值
红细胞:0~3个/HPF;白细胞:0~5个/HPF。 2.2临床意义
红细胞增多多见于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结石、结核、肿瘤。白细胞增多一般见于泌尿系炎症。
3.化学检验 3.1尿蛋白
一般正常尿液中仅含微量蛋白质,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过150mg/24h的,称为蛋白尿。尿液中正常尿蛋白来自血浆。因肾小球滤过膜有对蛋白质的控制装置,肾小管对蛋白又有选择性重吸收作用,比白蛋白分子量大的大分子蛋白质被限制,比白蛋白的分子量小的蛋白质虽易通过,但这些低分子蛋白质多被肾小管重吸收,因此正常尿蛋白中来自血浆蛋白的以白蛋白为主。
3.1.1正常参考值 定性:阴性。
35
定量:10~150mg/24h尿。 3.1.2临床意义
生理性增多:生理性增多指在无病理改变的基础上,在某种生理状态下出现暂时蛋白尿增多。常见于剧烈运动后(运动性蛋白尿)、体位变化(体位性蛋白尿)、身体突然受冷暖刺激,或人的情绪激动等。因在这些情况下,肾小球内皮细胞收缩或充血,使肾小球通透性增高。这类生理性蛋白定量测定不能过高。
病理性增多:病理性蛋白尿,临床常见病有: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慢性肾炎、高血压肾病、苯中毒等。
3.2尿糖
正常人尿中含糖量甚少,尿糖增加超过正常值则属病态反应。 3.2.1正常参考值 定性:阴性。
定量:0.56~5.0mmol/24h。 3.2.2临床意义
尿糖增多常见于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胰腺炎、肢端肥大症等疾病。 3.3胆红素 3.3.1正常参考值 定性:阴性。 3.3.2临床意义
胆红素阳性,常见于肝实质性或阻塞性黄疽病。 3.4尿酮体 3.4.1正常参考值 尿酮体定性:阴性。 定量:丙酮3mg/24h。 3.4.2临床意义
尿酮体阳性,常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剧烈运动后、妊娠剧烈呕吐、饥饿、消化吸收障碍、脱水等。
3.5尿胆原 3.5.1正常参考值
定性:弱阳性,尿1:20稀释为阴性。
36
定量:1~4mg/24h。 3.5.2临床意义
尿胆原增多,常见于病毒性肝炎、溶血性黄疽、心力衰竭、肠梗阻、内出血、便秘等病症;尿胆原减少,多见于长期应用抗生素、阻塞性黄疽等。
3.6隐血试验 3.6.1正常参考值 阴性。 3.6.2临床意义
隐血试验阳性等,见于蚕豆病、疟疾、伤寒、大面积烧伤并发血红蛋白尿、砷、苯、铅中毒及毒蛇咬伤所引起的血红蛋白尿。
4.尿显微镜检查 4.1管型 4.1.1正常参考值
一般尿中为0,少量透明管型可见于剧烈运动后。 4.1.2临床意义
颗粒管型增多,可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透明管型增多9常见于肾实质损害;红细胞管型增多,多见于肾脏出血、急性肾小球肾炎;脂肪管增多,则多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
4.2白细胞 4.2.1正常参考值
0~5个/HPF(离心镜检法)。 4.2.2临床意义
白细胞增多,常见于细菌性炎症,如急性肾盂肾炎等;非细菌性炎症,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有时也可出现白细胞增多。
4.3红细胞 4.3.1正常参考值
0~3个/HPF(离心镜检法)。 4.3.2临床意义
红细胞增加即为血尿,血尿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盂肾炎、泌尿系结石、肾结核、血友病等。
37
4.4小圆上皮细胞 4.4.1正常参考值
正常尿中为0,或有极少量。 4.4.2临床意义
小圆上皮细胞增加,常见于肾小管损害。
尿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测
1.实验原理
应用由抗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抗体和抗鼠IgG分别固相硝酸纤维膜和胶体金标记的抗HCG单克隆抗体及其他试剂组成,应用层析双抗体夹心法的原理快速检测尿液中HCG。显示结果明确,操作简便。用以妊娠早期诊断。
2.标本采集
采集随机尿。尿液收集应使用一次性尿杯或洁净容器,细菌污染标本应拒收。
3.试剂
胶体金早早孕检测试纸。 4.操作步骤
4.1待测样品、检测试纸或其他检测用材料等均在室温平衡后取出试纸。
4.2将测试纸有箭头的一端插入尿液标本容器中,至少3秒钟后取出平放,5分钟内观察显示结果。
4.3测试纸插入尿液深度不可超过MAX标志线。 5.结果判断与分析
阳性:在检测线位置及对照线位置各出现一条红色反应线。 阴性:仅在对照线位置出现一条红色反应线。
无效:测试纸无红色反应线出现,或仅在检测线位置出现一条红色反应线,表明实验失败或者检测纸失效。
6.临床意义
6.1本实验主要用于妊娠的诊断。在受孕2~6天即呈现阳性。
38
6.2用于与妊娠相关疾病和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6.3过期流产或不完全流产,子宫内仍有活胎盘组织时,本实验仍呈阳性。
6.4人工流产后,如果仍呈阳性,提示宫内尚有残余胚胎组织。 6.5宫外孕时,HCG低于正常妊娠,仅有60%阳性。 5.注意事项
5.1当HCG浓度很高时,检测线颜色可能变浅,属正常现象。 5.2若被测试者仍怀疑有受孕可能,而尿液测试阴性,可在48~72小时后重新收集晨尿再次测定。
5.3子宫肿瘤、葡萄胎或更年期病人,因尿液中HCG含量较高,可能会出现阳性结果。
5.4怀疑异位、异常妊娠时,应结合其他方法进行诊断。
39
粪便检验
粪便常规检查(直接涂片法)
1.实验原理
本实验是利用肉眼观察粪便的颜色和性状,以及利用粪便生理盐水涂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涂片中是否有虫卵、幼虫、各种细胞、包囊、结晶等。
2.标本采集
2.1标本应取自粪便的不同部位特别是病理性改变比较明显的部位。尿液污染标本和干结粪便应拒收。
2.2粪便应取指头大小存放于干燥、清洁、无吸水性的容器内。粪便的容器必须有盖且有明显的标记。
3.操作步骤
3.1肉眼观察粪的颜色、性状。
3.2再用竹片搜集少量不同部位的粪便标本,涂抹于滴有一滴生理盐水的洁净玻片上,涂匀(厚度以能透过印刷物字迹为准),镜检。
3.3先在低倍镜下观察有无包囊、虫卵、幼虫等,再在高倍镜下观察有无红细胞、白细胞、各种结晶,并观察粪便中的菌群分布。
4.结果判断与分析
4.1粪便颜色根据观察所见报告,如黄色、褐色、土灰色、绿色、红色、柏油样等。正常粪便因粪胆素而呈棕黄色,但可因饮食、药物或病理原因影响而改变粪便颜色:灰白色见于钡餐后、服硅酸铝、阻塞性黄疸、胆汁减少或缺乏;绿色见于食用含叶绿素的蔬菜后及含胆绿素时;红色见于下消化道出血、食用西红柿、西瓜等;柏油样便见于上消化道出血等。酱色常见于阿米巴痢疾、食用大量咖啡、巧克力等;米泔水样见于霍乱。
4.2性状可报告为软、硬、糊状、泡沫状、稀汁样、血水样、血样、粘液血样、粘液脓样、有不消化食物等。正常时为有形软便。
4.2.1球形硬便:便秘时可见。
40
4.2.2粘液稀便:见于肠壁受刺激或发炎时,如肠炎、痢疾和急性血吸虫病等。
4.2.3粘液脓性血便:多见于细菌性痢疾。
4.2.4酱色粘液(可带脓)便:多见于阿米巴痢疾。
4.2.5稀汁样便:可见于急性肠胃炎,大量时见于伪膜性肠炎及了隐孢子虫感染。
4.2.6米泔样便并有大量肠粘膜脱落,见于霍乱等。 4.2.7扁平带状便:可能因直肠或肛门狭窄所致。
4.3蛔虫、蛲虫、绦虫节片等较大虫体,肉眼即可分辩。钩虫虫体常需将粪便冲洗过筛后方可看到。服驱虫剂后排便时应检查有无虫体。驱绦虫后应仔细寻找有无虫头。
5.临床意义
为各类消化道疾病提供协助性诊断;查找并鉴别寄生虫。 6.注意事项
6.1虫卵的报告方式:未找到者注明“未找到虫卵”,找到一种报告一种,找到几种报告几种,并在该虫卵后面注明数量若干,以低倍视野计算。
6.2应注意将植物纤维及其细胞与寄生虫、人体细胞相鉴别,并注意有无肌纤维、结缔组织、弹力纤维、淀粉颗粒、脂肪小滴球等。若大量出现,则提示消化不良或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
6.2细胞中应该注意红细胞、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直接涂片干后用瑞氏染色)、上皮细胞、巨噬细胞等。
6.3夏科~雷登结晶:为无色或浅黄色两端尖而透明具有折光性的菱形结晶,大小不一。常见于肠道溃疡,尤以阿米巴感染粪便中最易检出。过敏性腹泻及钩虫病患者粪便亦常可见到。
6.4细菌:占粪便净重的1/3(4000亿/g干粪),正常菌群主要是大肠杆菌和肠球菌,占80%;而过路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等)不超过10%;芽孢菌(如梭状菌)和酵母菌为常住菌,但总量不超过10%。
正常菌群消失或比例失调可因大量应用抗生素所致,除涂片染色
41
找细菌外,应采用不同培养基培养鉴定。
粪便潜血试验(纸片法)
1.实验原理:大便隐血检测试剂采用双抗体夹心免疫层析法,试剂含有被事先固定于膜上测试区(T)的抗人血红蛋白抗体和质控区(C)的相应抗体。
测试时,如是阳性,标本中含有人血红蛋白,在测试区(T)内出现一条紫红色条带。如是阴性,标本中不含有人血红蛋白,在测试区(T)内没有紫红色条带。无论人血红蛋白是否存在于标本中,一条紫红色条带都会出现在质控区(C)内。
2.标本采集
2.1标本应取自粪便的不同部位;收集标本后迅速检查,以免因长时间放置使潜血反应的敏感度降低。
2.2粪便应取指头大小存放于干燥、清洁、无吸水性的容器内。粪便的容器必须有盖且有明显的标记。
3.试剂
大便隐血(FOB)诊断试剂(胶体金法) 4.操作步骤
4.1取约0.5ml蒸馏水加入样品杯中,用取样棒挑取粪便标本10~50mg放入样品杯中,与杯内溶液混匀。
4.2将试纸条箭头所指的一端侵入标本溶液中,标本液面不要超过标记线。
4.3等待紫色红线条带出现,测试结果应在5min时读取,10min后判断结果无效。
5.结果判断与分析
5.1阳性(+):两条紫红色条带出现。阳性结果表明:标本中含有人血红蛋白。
5.2阴性(-):仅质控区(C)出现一条紫红色条带。阴性结果表明:标本中检测不出人血红蛋白。
5.3无效:质控区(C)未出现紫红色条带,表明不正确的操作过
42
程或试剂已变质损坏。
6.临床意义
6.1适合于检测粪便之潜血。
6.2消化道出血时(如溃疡病、恶性肿瘤、肠结核、伤寒、钩虫病等)本试验可阳性。
6.3消化道恶性肿瘤时,粪便潜血可持续阳性。
43
脑脊液检验
标本采集与处理
1.标本采集
由临床医师进行腰椎穿刺采集,必要时可从小脑延脑池或侧脑室穿刺获得。标本应立即送检,污染,久置标本应拒收。
2.标本处理
2.1将脑脊液分别收集于3个无菌试管中,第一管作细菌培养,第二管作化学分析和免疫学检查,第三管作一般性状及显微镜检查。每管收集1~2毫升。
2.2遇高蛋白标本时可采用EDTA·K2抗凝。
脑脊液外观检查(目测法)
1.实验原理
目测脑脊液颜色与透明度。 2.操作步骤 2.1观察颜色。 2.2观察透明度。
2.3观察凝块或薄膜:收集脑脊液于试管内,静置12~24小时,正常脑脊液不形成薄膜、凝块和沉淀物。
3.结果判断与分析
3.1颜色:正常脑脊液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在病理情况下,脑脊液可呈不同颜色改变。
3.1.1红色:常由于各种出血引起。脑脊液中出现多量的红细胞,主要由于穿刺损伤出血、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引起。前者在留取三管标本时,第一管为血性,以后两管颜色逐渐变淡,红细胞计数结果也依次减少,经离心后上清液呈无色透明。当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时,三管呈均匀红色,离心后上清液显淡红色或黄色。红细胞在某些脑脊液中5分钟后,即可出现皱缩现象,因此红细胞皱缩现象不能用
44
以鉴别陈旧性或新鲜出血。
3.1.2黄色:可因出血、梗阻、郁滞、黄疸等引起。陈旧性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由于红细胞缺乏蛋白质和脂类对膜稳定性的保护,很易破坏、溶解,出血4~8小时即可出现黄色。停止出血后,这种黄色仍可持续3周左右。椎管梗阻如髓外肿瘤,格林~巴利综合征,当脑脊液蛋白质量超过1.5g/L时,颜色变黄,其黄色程度与蛋白质含量呈正比。化脓性脑膜炎、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时,因脑脊液蛋白质含量明显增加而呈淡黄色或黄色。重症如核黄疸、新生儿溶血病时脑脊液也呈黄染。
3.1.3白色或灰白色:多因白细胞增加所致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3.1.4褐色或黑色:常见于脑膜黑色素瘤。
3.2透明度:正常脑脊液应清晰透明。病毒性脑炎、神经梅毒等疾病的脑脊液也可呈透明外观。脑脊液中白细胞如超过300×106/L时可变为混浊;蛋白质含量增加或含有大量细菌、真菌等也可使其混浊;结核性脑膜炎常呈毛玻璃样微混;而化脓性脑膜炎常呈明显混浊。
填写报告时用“清晰透明”、“微浑”、“浑浊”等描述。 3.3凝块或薄膜:正常脑脊液不形成薄膜、凝块和沉淀物。若脑脊液内蛋白质包括纤维蛋白质多于10g/L即可出现凝块或沉淀物,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脊液静置12~24小时后,可见表面有纤维的网膜形成,取此膜涂片检查结核杆菌,阳性率较高。蛛网膜下隙梗阻时,由于阻塞,远端的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常高达15g/L,此时脑脊液呈黄色胶冻状。
填写报告百可用“无凝块”、“有凝块”、“有薄膜”、“胶冻状”等描述。
4.操作注意事项
脑脊液标本必须立即送验及时检查,放置过久将影响检验结果,使细胞破坏、变性、或细胞包裹于纤维蛋白凝块中,导致细胞数降低、分类不准确等。存放中的脑脊液葡萄糖会分解,使之含量降低;细菌自溶或破坏可影响细菌检出率等。
45
脑脊液有形成分检查(显微镜检查法)
1.实验原理
在显微镜下对脑脊液有形成分进行计数和分类检查。 2.实验材料
红细胞稀释液;瑞氏染色液。 3.实验仪器
显微镜;牛鲍氏细胞计数板。 4.操作步骤 4.1细胞总数
4.1.1对澄清的脑脊液可混匀后用滴管直接滴入计数池,计数10个大方格内红、白细胞数,其总和即为每μl的细胞数。再换算成每升脑脊液中的细胞数。如细胞较多,可计数一大格内的细胞×10,即得每μl脑脊液中细胞总数。如用升表示,则再乘以106。也可用生理盐水或红细胞稀释液稀释后再用人工计数,或直接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计数。
4.1.2浑浊或带血的脑脊液可用血红蛋白吸管吸取混匀的脑脊液20μl,加入含红细胞稀释液0.38ml的小试管内,混匀后滴入计数池内,用低倍镜计数4个大方格中的细胞总数,乘以50,即为每μl脑脊液的细胞总数。
4.2白细胞数
4.2.1非血性标本:小试管内放入冰乙酸1~2滴,转动试管,使内壁沾有冰乙酸后倾去之,然后滴加混匀的脑脊液3~4滴,数分钟后,混匀充入计数池,按细胞总数操作中的红、白细胞计数法计数。
4.2.2血性标本:将混匀的脑脊液用1%冰乙酸溶液稀释后进行计数。为剔除因出血而来的白细胞数,用下式进行校正。
每μl脑脊液内白细胞校正数 每μl脑脊液内红细胞数×每μl脑脊液内白细胞数 =每μl脑脊液内白细胞未校正数﹣ 每μl血液内红细胞数 4.3细胞分类 4.3.1直接分类法:白细胞计数后,将低倍镜换为高倍镜,直接
46
在高倍镜下根据细胞核的形态分别计数单个核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和多核细胞,应数100个白细胞,并以百分率表示。若白细胞少于100个,应直接写出单核、多核细胞的具体数字。
4.3.2染色分类法:如直接分类不易区分细胞时,可将脑脊液离心沉淀,取沉淀物2滴,加正常血清1滴,推片制成均匀薄膜,置室温或37℃温箱内待干,进行瑞氏染色后用油镜分类。
如见有不能分类的细胞,应另行描述报告,如脑膜白血病或肿瘤时。
4.4寄生虫学检查:经沉淀涂片认真寻找虫卵、幼虫等。 5.参考范围
5.1成人脑脊液内无红细胞,白细胞极少,其参考范围: 腰池中为(0~10)×106/L; 脑室内为(0~5)×106/L;
儿童为(0~15)×106/L,新生儿为(0~30)×106/L。 如白细胞达(10~50)×106/L为轻度增加,(50~100)×106/L为中度增加,200×106/L以上显著增加。
5.2正常脑脊液中白细胞主要为单个核细胞,多为淋巴细胞及大单核细胞,两者之比约为7:3,偶见内皮细胞:软脑膜和蛛网膜细胞、室管膜细胞、脉络膜细胞等。
6.临床意义
6.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时脑脊液根据细胞病理学变化分三个不同时期:①急性炎性渗出期,呈粒细胞反应;②亚急性增殖期,呈激活淋巴细胞或单核~巨噬细胞反应;③修复期呈淋巴细胞反应。化脓性脑膜炎的急性期变化最突出,持续时间最长;此期脑脊液细胞数每微升可高达数千,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当用抗生素治疗后,脑脊液细胞数迅速下降。梅毒性脑炎亚急性期出现较早,持续时间较长,脑脊液中细胞数轻度增加,以淋巴细胞为主,在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脑脊液淋巴样细胞中可发现胞质内包涵体,结核性脑膜炎时其脑脊液细胞数可增加,但超过500×106/L者较为罕见,在发病初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但很快下降,由于患者多在发病数天后才来诊治,因
47
此首次腰穿时,脑脊液中中性粒细胞已趋下降而淋巴细胞为多。粒细胞、淋巴及浆细胞同时存在是结核性脑膜炎的特点。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可在脑脊液中直接发现隐球菌,必要时用印度墨汁染色予以确诊。
6.2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脑脊液细胞总数可正常或稍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脑脊液中能否找到肿瘤细胞取决于肿瘤位置及恶性程度、穿刺部位和采集标本的多少。同时也与检查者技术水平有关,采用细胞正玻片离心沉淀仪可提高检出率。脑脊液找到白血病细胞是白血病脑膜转移的证据。
6.3脑血管病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有助于鉴别脑出血或腰穿损伤性出血。前者在早期病后数小时可见大量红细胞和明显中性粒细胞增多,2~3天内达高峰,在脑脊液中可发现吞噬细胞,出血后数小时至第3天可出现含有红细胞的吞噬细胞,5天后可见含铁血黄素吞噬细胞。如为穿刺损伤性出血则不会有上述反应。
6.4脑寄生虫病不仅脑脊液细胞数升高,并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约占白细胞的60%或更高。浆细胞增多为另一特点。如将脑脊液离心沉淀物全倾倒在玻片上,在显微镜下检查可发现血吸虫卵、阿米巴原虫、弓形体、旋毛虫的幼虫等,甚至还可找至细粒棘球绦虫的头节或头钩。
6.5红斑狼疮有时可在脑脊液中找到红斑狼疮细胞。 7.操作注意事项
7.1脑脊液标本必须立即送验及时检查,放置过久将影响检验结果,使细胞破坏、变性、或细胞包裹于纤维蛋白凝块中,导致细胞数降低、分类不准确等。
7.2细胞计数时,应注意新型隐球菌与白细胞的区别。前者不溶于乙酸,加优质墨汁后可见不着色的夹膜。
7.3计数池用后,应用75%乙醇消毒60min。忌用苯酚消毒,因有损计数池的刻度。
48
正在阅读:
临检sop03-30
2016 - 2017学年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七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07-06
孟子论辩艺术技巧探骊03-06
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10-25
刘德华最帅照片大全02-09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考研辅导班笔记选编11-01
2017-2022年中国成人失禁用品行业需求调研及十三五盈利前景预测03-05
《分数乘除混合运算》评课稿03-28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临检
- sop
- VTSP-SV 2017 Data Center Virtualization Fundamentals
- 2011-2012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及答案
- 2017年西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试卷期末质量检测试题
- 外科学总论名词解释加简答题
- 变电站安全保卫制度
- Unit 1 Never Say Goodbye 课文翻译 综合教程一
- 钢管的订购和运输问题
- 昆明经典方言大全
-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分数除法人教版
- 超星尔雅课大脑的奥秘:神经科学导论1(期末考试)
-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 -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 环境保护支出分析
- 律师代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指导手册
- 夯实财务基础工作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 专题09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与常识(练)-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
- 普宁职业技术学校揭阳学生公寓,师生食堂可行性研究报告-广州中
- 《风向与风速》教学设计
- 浅谈中学物理实验教学 2
- 2011顺义中考一模化学试题答案
- 中山大学2014-2015学年度国家奖学金本科学生获奖名单 -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