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奉贤区2016届高考生物一模试卷【解析版】
更新时间:2024-06-04 06:0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奉贤区2016英语一模推荐度:
- 相关推荐
2016年上海市奉贤区高考生物一模试卷
一、单选题(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经测定某化合物含C、H、O、N、S元素,则该化合物不可能具有的一项功能是( ) A.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B.用于基因工程获得粘性末端 C.用于精子、卵细胞的相互识别 D.携带氨基酸进入核糖体
2.把一个细胞中的磷脂分子全部提取出来,在空气和水界面上将它们铺成单分子层(假定单分子间距离适当且相等),推测在下列生物中,空气和水界面上磷脂分子层的表面积与原细胞的表面积之比最小的细胞是( )
A.洋葱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 B.蛙的红细胞 C.人体浆细胞 D.乳酸菌细胞
3.下列是表示①②③④四个框图内所包括生物的共同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框图①内都是原核生物
B.框图②内的生物都不含叶绿素
C.框图③内的生物都具有细胞结构,且都有细胞壁 D.框图④内的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4.下列关于人体感受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痛觉感受器仅能感受物理信号 B.视网膜是光感受器,能形成光觉
C.人体内耳的耳蜗是声音与身体平衡的感受器
D.人体的化学感受器主要分布在鼻腔嗅黏膜和口腔舌的味蕾部分
5.下列物质中,不能被水解的生物分子是( ) A.纤维素 B.乳糖 C.甘油 D.ATP
6.正常情况下,下列四个图若改变自变量或因变量.则曲线形状变化最大的是( )
A.
此图将“光照强度”改为“CO2浓度”
B.
此图将“胰岛素相对含量”改为“胰高血糖素相对含量”
C.
此图将“有丝分裂各时期”改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各时期”
D.
此图将“酶活性”改为“根尖细胞有氧呼吸释放CO2量”
7.图为脂蛋白结构图,下列关于脂蛋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X为磷脂,与蛋白质等共同构成亲水性微粒
B.图中Y含量相对少于胆固醇与胆固醇酯时,脂蛋白密度增高
C.HDL进入肝细胞被加工成胆汁酸排出体外,血液胆固醇含量降低 D.VLDL主要在小肠细胞产生,主要运输Y至肝脏储存
8.用同位素标记法追踪元素及物质的去向是生物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下列相关结果错误的是( )
A.小白鼠吸入18O2后呼出的二氧化碳不会含有18O,但尿液中会含有H218O
B.用含3H标记的T的营养液培养洋葱根尖,可以在细胞核和线粒体处检测到较强的放射性,而在核糖体处则检测不到
C.用14C标记CO2最终探明了CO2中碳元素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 D.要得到含32P的噬菌体,必须先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
9.下列关于乳酸菌的物质或结构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无RNA B.无细胞膜 C.有核糖体 D.有核仁
10.做“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实验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高压灭菌加热结束时,打开放气阀使压力表指针回到零后,开启锅盖 B.倒平板时,应将打开的皿盖放到一边,以免培养基溅到皿盖上 C.为了防止污染,接种环经火焰后应趁热快速挑取菌落
D.用记号笔标记培养皿中菌落时,应标记在皿底上
11.图甲表示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图乙表示突触,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轴突膜处于②状态时钠离子内流
B.轴突膜处于④和⑤状态时钾离子外流 C.在a处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D.a兴奋一定会使b产生图甲所示的变化
1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研究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主要过程如下:①标记噬菌体→②噬菌体与细菌混合培养→③搅拌、离心→④检测放射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完整的实验过程需要利用分别含有35S和32P及既不含35S也不含32P的细菌 B.②中少量噬菌体未侵入细菌会导致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强度偏高 C.③的作用是加速细菌的解体,促进噬菌体从细菌体内释放出来
D.32P标记的噬菌体进行该实验,④的结果是只能在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
13.下列关于生物遗传、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如果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杂交实验中F2的性状分离比分别为9:7,9:6:1和15:1,那么F1与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性状分离比将分别是1:3,1:2:1和1:1
B.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16%,aa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将保持不变
C.二倍体水稻的花药经离体培养,可得到单倍体水稻,其稻穗、米粒均变小
D.无子西瓜与无子番茄都属于无子果实,但无子西瓜不可育,其无子性状不能稳定遗传,而无子番茄可育,其无子性状能稳定遗传
14.近年来的研究初步表明,β﹣AP(p﹣淀粉样蛋白)沉积是Alzheimer型老年痴呆的主要病理征.β﹣AP是由其前体蛋白APP(一种含695个氨基酸的跨膜蛋白)在病理状态下异常加工而成.APP形成β﹣AP的过程如图所示.根据上述信息所作的推论错误的是( )
A.用双缩脲试剂检测β﹣AP,会产生紫色反应 B.一个β﹣AP分子中至少含有39个肽键
C.β﹣AP的作用效果可能是引起大脑功能异常 D.β﹣AP分泌酶很可能是突变基因表达的产物
15.酶是细胞代谢不可缺少的催化剂,ATP是一切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如图是ATP中磷酸键逐级水解的过程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②代表的物质是ADP,③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B.释放能量最少的过程是Ⅲ
C.若要探究酶b的最适pH,应在中性左右设置实验自变量
D.植物叶肉细胞中,线粒体内合成的ATP比叶绿体内合成的用途单一
16.如图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形态变化,由图分析可知( )
A.甲→乙的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B.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通常在丙时期 C.丙→戊的过程中可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D.戊阶段细胞中染色体数是DNA分子数的两倍
17.动物生态学家对林区周边区域进行了4种经济动物的调查,结果如表根据表中信息,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区域 一 二 三 四 五 种群 物种 A A1 A3 A5 B B2 B3 B 4 C C1 C2 C3 D D1 D2 D3 D5 A.被调查的4种动物中,分布最广的是物种D B.A1、A3、A5之间可能存在地理隔离,不存在生殖隔离
C.第三号区域最能说明遗传多样性,并可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进行检测 D.如选一区域,用标志重捕法调查4种经济动物的种群密度,最好选用第三号区域
18.如图是达尔文利用燕麦胚芽鞘所做的实验,该实验研究的目的是探究( )
A.胚芽鞘背光的一侧促进生长的物质含量是否较多
B.胚芽鞘尖端对光线是否敏感,照光后是否会引起胚芽鞘向光弯曲 C.胚芽鞘是否展现向光性,是否取决于尖端存在 D.生长素是否会受到强光的破坏
19.为研究高光强对移栽幼苗光合色素的影响,某同学用乙醇提取叶绿体色素,用石油醚进行纸层析,如图为滤纸层析的结果(I、Ⅱ、Ⅲ、Ⅳ为色素条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强光下的幼苗相比正常光照下的绿色更深
B.强光照可能抑制叶绿素的合成,促进类胡萝卜素的合成 C.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大小是I<Ⅱ<Ⅲ<Ⅳ
D.色素分离过程中如果滤液线触及石油醚,会缩短得到四条色素带的时间
20.如图为显微镜下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在0.3g/mL蔗糖溶液中的示意图,若将该细胞置于清水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B分别表示液泡和原生质层 B.细胞吸水能力不断加强 C.A的颜色逐渐变浅
D.B与A长度的比值不断增大
21.如图所示为正常人的部分血管和器官关系示意图.在一天24小时之内,血糖浓度最稳定和血糖浓度变化波动幅度最大的血管分别是( )
2016年上海市奉贤区高考生物一模试卷
一、单选题(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经测定某化合物含C、H、O、N、S元素,则该化合物不可能具有的一项功能是( ) A.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B.用于基因工程获得粘性末端 C.用于精子、卵细胞的相互识别 D.携带氨基酸进入核糖体
【考点】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主要功能.
【分析】本题考查化合物的元素组成,由该化合物含C、H、O、N、S元素,可推知该化合物为蛋白质类,然后结合各选项进行分析.
【解答】解:该化合物含C、H、O、N、S元素,可推知该化合物为蛋白质类. A、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是抗体,抗体是一种蛋白质,A正确;
B、用于基因工程获得粘性末端,使用的是限制性内切酶,酶属于一种蛋白质,B正确; C、识别精子、卵细胞的物质是一种糖蛋白,为蛋白质,C正确;
D、转运RNA能携带氨基酸进入核糖体,转运RNA不是蛋白质,D错误. 故选:D
【点评】此类题目由元素组成推断化合物,记住S元素是蛋白质的特征性元素,正确判断该化合物是解答题目的关键.
2.把一个细胞中的磷脂分子全部提取出来,在空气和水界面上将它们铺成单分子层(假定单分子间距离适当且相等),推测在下列生物中,空气和水界面上磷脂分子层的表面积与原细胞的表面积之比最小的细胞是( )
A.洋葱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 B.蛙的红细胞 C.人体浆细胞 D.乳酸菌细胞 【考点】细胞膜的制备方法.
【分析】1、洋葱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蛙的红细胞和人体浆细胞都是真核细胞,乳酸菌细胞是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具有细胞膜、核膜和细胞器膜,而原核细胞只有细胞膜. 2、人体浆细胞能分泌大量的抗体,因此其细胞中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多,膜面积大.
【解答】解:细胞中生物膜越多,则空气和水界面上磷脂分子层的表面积与原细胞的表面积之比越大,反之越少.
ABC、洋葱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蛙的红细胞和人体浆细胞都是真核细胞,具有各种细胞器膜和核膜,另外由于人体浆细胞分泌能力强,细胞中相关细胞器膜面积大,所以比值最大,ABC错误;
D、乳酸菌细胞是原核细胞,其所含的生物膜只有细胞膜,所以比值最小,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膜系统、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要求考生识记生物膜系统的概念;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明确原核细胞的生物膜只有细胞膜;识记细胞结构和功能,明确浆细胞具有较强的分泌功能,细胞中的膜结构多,膜面积大.
3.下列是表示①②③④四个框图内所包括生物的共同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框图①内都是原核生物
B.框图②内的生物都不含叶绿素
C.框图③内的生物都具有细胞结构,且都有细胞壁 D.框图④内的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专题】模式图;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分析】烟草花叶病毒是非细胞生物,由蛋白质和RNA组成.硝化细菌属于细菌为原核生
物,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酵母菌属于真菌、衣藻和金鱼藻属于植物均为真核生物,有核
DNA或RNA;膜包被的细胞核.病毒只有一种核酸: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都具有两种核酸:
DNA和RNA.
A、A错误; 【解答】解:框图①内的烟草花叶病毒属于非细胞生物,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
B、框图②内蓝藻含有叶绿素,B错误; C、框图③内的酵母菌、蓝藻(属于细菌)、衣藻和金鱼藻(属于植物)都具有细胞结构,且都有细胞壁,C正确;
D、框图④内的酵母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形态和结构的异同、病毒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病毒的结构特点,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4.下列关于人体感受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痛觉感受器仅能感受物理信号 B.视网膜是光感受器,能形成光觉
C.人体内耳的耳蜗是声音与身体平衡的感受器
D.人体的化学感受器主要分布在鼻腔嗅黏膜和口腔舌的味蕾部分 【考点】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分析】感受器是动物体表、体腔或组织内能接受内、外环境刺激,并将之转换成神经过程的结构.按感受器在身体上分布的部位并结合一般功能特点可区分为:内感受器和外感受器两大类.
感受器只能感受刺激,不能产生感觉,感觉都是在大脑皮层中产生的.
【解答】解:A、痛觉感受器不仅能感受物理信号也能感受化学信号,A错误; B、视网膜是光感受器,但不能形成光觉,B错误; C、人体内耳的耳蜗是声音的感受器,C错误;
D、人体的化学感受器主要分布在鼻腔嗅黏膜和口腔舌的味蕾部分,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动物和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等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难度适中.
5.下列物质中,不能被水解的生物分子是( ) A.纤维素 B.乳糖 C.甘油 D.ATP 【考点】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分析】二糖和多糖能水解形成单糖,脂肪能水解形成甘油和脂肪酸,蛋白质水解形成氨基酸,核酸能水解形成核苷酸,进一步水解成五碳糖、碱基和磷酸.
【解答】解:A、纤维素属于植物多糖,可以被水解为葡萄糖,故A错误; B、乳糖是动物细胞的二糖,可以被水解为半乳糖和葡萄糖,故B错误; C、脂肪可以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甘油是不被水解的小分子,故C正确;
D、ATP可以水解ADP,进一步水解为AMP,彻底水解为磷酸、核糖和碱基,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糖类、脂质的种类和作用和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6.正常情况下,下列四个图若改变自变量或因变量.则曲线形状变化最大的是( )
A.
此图将“光照强度”改为“CO2浓度”
B.
此图将“胰岛素相对含量”改为“胰高血糖素相对含量”
C.
此图将“有丝分裂各时期”改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各时期”
D.
此图将“酶活性”改为“根尖细胞有氧呼吸释放CO2量”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酶的特性;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
【分析】将光照强度改为二氧化碳浓度,曲线的趋势不变;进食后,血糖的含量升高,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降低,与胰岛素的曲线相反;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与有丝分裂相同;温度通过控制酶的活性影响有氧呼吸过程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曲线不变. 【解答】解:A、将光照强度改为二氧化碳浓度,曲线的趋势不变,A错误;
B、进食后,血糖的含量升高,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降低,与胰岛素的曲线相反,B正确;
C、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与有丝分裂相同,C错误;
D、温度通过控制酶的活性影响有氧呼吸过程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曲线不变,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综合性较强,需要学生对相应的知识不但要熟练记忆,还要综合运用.
7.图为脂蛋白结构图,下列关于脂蛋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X为磷脂,与蛋白质等共同构成亲水性微粒
B.图中Y含量相对少于胆固醇与胆固醇酯时,脂蛋白密度增高
C.HDL进入肝细胞被加工成胆汁酸排出体外,血液胆固醇含量降低 D.VLDL主要在小肠细胞产生,主要运输Y至肝脏储存 【考点】脂质的种类及其功能;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分析图示,表示脂蛋白结构图,其中X为磷脂,与蛋白质等共同构成亲水性微粒;Y含量相对少于胆固醇与胆固醇酯时,Y含量相对大于胆固醇与胆固醇酯脂蛋白密度增高;
时,脂蛋白密度降低.VLDL为极低密度脂蛋白,LDL为低密度脂蛋白.VLDL主要形成于
肝细胞,功能是输出肝细胞合成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还有少量形成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LDL是在血浆中由VLDL转化而来,HDL是高密度脂蛋白. 功能是向肝外组织转运胆固醇.
【解答】解:A、据分析可知,图中X为磷脂,与蛋白质等共同构成亲水性微粒,A正确;
B、图中Y含量相对少于胆固醇与胆固醇酯时,脂蛋白密度增高,B正确;
C、HDL高密度脂蛋白进入肝细胞后被溶酶体小囊泡消化,血液胆固醇含量降低,C正确; D、VLDL极低密度脂蛋主要形成于肝细胞,功能是输出肝细胞合成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脂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8.用同位素标记法追踪元素及物质的去向是生物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下列相关结果错误的是( )
A.小白鼠吸入18O2后呼出的二氧化碳不会含有18O,但尿液中会含有H218O
B.用含3H标记的T的营养液培养洋葱根尖,可以在细胞核和线粒体处检测到较强的放射性,而在核糖体处则检测不到
C.用14C标记CO2最终探明了CO2中碳元素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 D.要得到含32P的噬菌体,必须先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
【考点】光合作用的发现史;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析】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在生物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1)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分别侵染细菌,最终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用3H标记氨基酸,探明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
(3)15N标记DNA分子,证明了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4)卡尔文用14C标记CO2,研究出碳原子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即CO2→C3→有机物;
(5)鲁宾和卡门用18O标记水,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
【解答】解:A、小白鼠吸入的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生成H218O,H218O又可以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生成二氧化碳,所以呼出的二氧化碳会含有18O,同时H218O还可以经肾脏随尿排出,A错误;
B、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是DNA基本组成单位之一,DNA在根尖细胞存在于细胞核和线粒体中,核糖体是由RNA和蛋白质组成,所以3H标记后可以在细胞核和线粒体内检测到较强的放射性,核糖体处检测不到,B正确;
C、卡尔文用14C标记CO2,研究出碳原子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即CO2→C3→有机物,C正确;
D、噬菌体是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繁殖,不能直接用培养基培养,所以要得到含32P的噬菌体,必须先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有氧呼吸的具体过程,DNA的基本单位,光合作用过程中元素的转移途径,解答本题需要学生非常熟悉教材上应用到“同位素标记法”的经典实验,并能关注到选项中的一些细节,在合理推理的基础上作出选择.
9.下列关于乳酸菌的物质或结构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无RNA B.无细胞膜 C.有核糖体 D.有核仁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专题】正推法;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分析】乳酸菌是原核生物,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结构,含有核酸的蛋白质等物质. 【解答】解:A、乳酸菌细胞中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A错误; B、乳酸菌属于原核细胞生物,具有细胞膜,B错误;
C、原核细胞中唯一具有的细胞器就是核糖体,乳酸菌具有核糖体,C正确; D、原核细胞里面没有核仁,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原核生物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
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10.做“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实验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高压灭菌加热结束时,打开放气阀使压力表指针回到零后,开启锅盖 B.倒平板时,应将打开的皿盖放到一边,以免培养基溅到皿盖上 C.为了防止污染,接种环经火焰后应趁热快速挑取菌落 D.用记号笔标记培养皿中菌落时,应标记在皿底上 【考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分析】1、无菌操作,包括灭菌和消毒两种方式,消毒的方法有巴氏消毒法、酒精消毒、煮沸消毒法;灭菌的方法有干热灭菌、灼烧灭菌和高压蒸汽灭菌;
2、微生物的接种:微生物接种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常用来统计样品活菌数目的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
3、平板划线法: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表面.
【解答】解:A、高压灭菌加热结束,等待压力表指针回到零后,才能开启锅盖,不能打开放气阀使压力表指针回到零,A错误;
B、倒平板过程中不能打开培养皿的皿盖,B错误;
C、接种环火焰上灼烧后,待冷却后才可以快速挑取菌落,C错误; D、用记号笔标记培养皿中菌落时,应标记在皿底上,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微生物培养的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培养基常用的灭菌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灭菌和消毒的区别在于灭菌是用强烈的物理方法杀死了全部的微生物及其芽孢、孢子. 11.图甲表示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图乙表示突触,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轴突膜处于②状态时钠离子内流
B.轴突膜处于④和⑤状态时钾离子外流 C.在a处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D.a兴奋一定会使b产生图甲所示的变化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静息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该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的外流钠离子的内流有关.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解答】解:A、轴突膜处于②状态时,膜电位为0,是由于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形成,A正确;
B、轴突膜处于④和⑤状态时,是动作电位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此过程中,钾离子外流、钠离子外排,B正确;
C、兴奋传导到a处,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b,将兴奋传递给下一神经元,所以在a处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C正确;
D、由于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a兴奋不一定会使b产生图甲所示的变化,形成动作电位,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细胞膜电位的产生和兴奋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研究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主要过程如下:①标记噬菌体→②噬菌体与细菌混合培养→③搅拌、离心→④检测放射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完整的实验过程需要利用分别含有35S和32P及既不含35S也不含32P的细菌 B.②中少量噬菌体未侵入细菌会导致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强度偏高 C.③的作用是加速细菌的解体,促进噬菌体从细菌体内释放出来
D.32P标记的噬菌体进行该实验,④的结果是只能在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 【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解答】解:A、由于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所以在标记噬菌体时,需要利用细菌;又检测放射性时不能区分何种元素,所以要分别利用含有35S和32P去标记既不含35S也不含32P的细菌,A正确;
B、若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噬菌体,若②中少量噬菌体未侵入细菌,不会导致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强度偏高,B错误;
C、搅拌和离心的作用是让细菌和噬菌体分开,C错误;
D、32P标记的噬菌体进行该实验,④的结果是在沉淀物中检测到较强的放射性,但在上清液中也会有少量的放射性,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考查学生对教材实验的掌握情况,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13.下列关于生物遗传、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如果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杂交实验中F2的性状分离比分别为9:7,9:6:1和15:1,那么F1与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性状分离比将分别是1:3,1:2:1和1:1
B.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16%,aa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将保持不变
C.二倍体水稻的花药经离体培养,可得到单倍体水稻,其稻穗、米粒均变小
D.无子西瓜与无子番茄都属于无子果实,但无子西瓜不可育,其无子性状不能稳定遗传,而无子番茄可育,其无子性状能稳定遗传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专题】遗传基本规律计算;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分析】1、在基因自由组合中,9:3:3:1有多种变式,同时测交比例1:1:1:1也有多种变式.当变式为15:1时,即表示只有双隐性纯合的表现为隐性,其它均为显性,因此测交的结果比例应为3:1.
2、在一个随机交配,并且没有选择的情况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均保持相对稳定.
3、二倍体水稻的花药经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水稻,并且该单倍体中只有一个染色体组,单倍体植株特征:植株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
4、发育中的种子产生的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的发育,利用此原理可以培育无籽果实(如无籽番茄等).染色体变异可以应用于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如培育无籽西瓜).
【解答】解:A、如果具有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杂交实验中,F2的性状分离比分别为9:7,9:6:1和15:1,那么F1与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性状分离比将分别是1:3,1:2:1和3:1,A错误;
B、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16%,aa个体占36%,则Aa占48%,因此A的基因频率=16%+48%÷2=40%,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的百分比=40%×40%=16%,B正确;
C、二倍体水稻的花药经离体培养,可得到单倍体水稻,由于该单倍体没有同源染色体,因此不育,不会结出稻穗,C错误;
D、无籽番茄与无籽西瓜培育的原理不同,无籽番茄是采用了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
D错误. 无籽性状不能遗传下去;无籽西瓜培育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无籽性状能遗传下去,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物遗传、变异和进化等相关知识,考生要明确单倍体可能由于没有同源染色体而表现出高度不育;识记无籽番茄与无籽西瓜培育的原理;能够熟练对9:3:3:1的比例进行变式应用;并能够计算种群的基因频率.
14.近年来的研究初步表明,β﹣AP(p﹣淀粉样蛋白)沉积是Alzheimer型老年痴呆的主要病理征.β﹣AP是由其前体蛋白APP(一种含695个氨基酸的跨膜蛋白)在病理状态下异常加工而成.APP形成β﹣AP的过程如图所示.根据上述信息所作的推论错误的是( )
A.用双缩脲试剂检测β﹣AP,会产生紫色反应 B.一个β﹣AP分子中至少含有39个肽键
C.β﹣AP的作用效果可能是引起大脑功能异常 D.β﹣AP分泌酶很可能是突变基因表达的产物
【考点】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检测蛋白质的实验;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APP形成β﹣AP的过程,该过程是在病理状态下进行的,需要β﹣分泌酶和γ﹣分泌酶的催化,形成的β﹣AP分子所含氨基酸数目=695﹣596﹣(695﹣635)=39,而β﹣AP分子沉积是Alzheimer型老年痴呆的主要病理征.
【解答】解:A、β﹣AP是一种蛋白质,可以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A正确;
B、由图可知,β﹣AP分子中的氨基酸数目=695﹣596﹣(695﹣635)=39,则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38个,B错误;
C、β﹣AP沉积是Alzheimer型老年痴呆的主要病理征,可见β﹣AP的作用效果可能是引起大脑功能异常,C正确;
D、β﹣AP的形成过程需在β﹣分泌酶和γ﹣分泌酶的作用,这是病理状态下进行的,很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以Alzheimer型老年痴呆为题材,结合其形成机理图解,考查蛋白质的合成﹣
﹣氨基酸脱水缩合、蛋白质的检测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氨基酸脱水缩合的具体过程,掌握其中的相关计算;掌握检测蛋白质实验的原理,能结合题中和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15.酶是细胞代谢不可缺少的催化剂,ATP是一切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如图是ATP中磷酸键逐级水解的过程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②代表的物质是ADP,③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B.释放能量最少的过程是Ⅲ
C.若要探究酶b的最适pH,应在中性左右设置实验自变量
D.植物叶肉细胞中,线粒体内合成的ATP比叶绿体内合成的用途单一 【考点】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分析】由图分析得知:①为ADP、②为AMP、③是腺苷、④是磷酸、⑤能量.Ⅰ和Ⅱ断裂的都是高能磷酸键,III断裂的是普通化学键.ATP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水解时远离A的磷酸键线断裂,释放的能量是细胞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解答】解:A、①为ADP、②为AMP、③是腺苷,A错误; B、III断裂的是普通化学键,Ⅰ和Ⅱ断裂的都是高能磷酸键,因此释放能量最少的过程是Ⅲ,B正确;
C、由图所示,酶b的适宜PH的变量范围应呈偏酸性,C错误;
D、绿色植物叶肉细胞内,叶绿体合成的ATP只用于暗反应,而线粒体内合成ATP用于各种生命活动,故叶绿体合成的ATP比线粒体内合成的用途单一,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ATP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及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如图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形态变化,由图分析可知( )
A.甲→乙的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B.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通常在丙时期 C.丙→戊的过程中可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D.戊阶段细胞中染色体数是DNA分子数的两倍
【考点】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题中的染色体行为变化图是本题的切入点.图中甲→乙表示染色体的复制;乙→丙
表示前期染色质变成染色体;丁图表示中期染色体,其行为比较固定;戊表示着丝点的分裂.
【解答】解:A、甲→乙的过程表示染色体的复制,复制后的染色体着丝点数目不变,因此染色体数目不变,故A错误; B、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通常用作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应选择图中的丁时期,故B错误;
C、该染色体变化行为同样适用于减数分裂,丙图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戊图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而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故C正确;
D、戊阶段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因此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相等,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通过染色体行为变化图考查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
17.动物生态学家对林区周边区域进行了4种经济动物的调查,结果如表根据表中信息,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区域 一 二 三 四 五 种群 物种 A A1 A3 A5 B B2 B3 B 4 C C1 C2 C3 D D1 D2 D3 D5 A.被调查的4种动物中,分布最广的是物种D B.A1、A3、A5之间可能存在地理隔离,不存在生殖隔离
C.第三号区域最能说明遗传多样性,并可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进行检测 D.如选一区域,用标志重捕法调查4种经济动物的种群密度,最好选用第三号区域 【考点】生物的多样性;物种的概念与形成;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1、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A分布在三个区域,B分布在三个区域,C分布在三个区域,D分布在四个区域.
【解答】解:A、被调查的4种动物中,分布最广的是物种D,占四个区域,A正确; B、A1、A3、A5是同种经济动物,所以是同一个物种,没有生殖隔离,但由于生活的区域不同,可能存在地理隔离,B正确;
C、第三号区域最能说明物种多样性,C错误;
D、如果选一区域,用标志重捕法调查4种经济动物的种群密度,最好选用第三号区域,因为三号区域四种经济动物都有,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相关知识,综合考查隔离、生物多样性和种群密度调查,解题关键是从表格中获取相关信息.
18.如图是达尔文利用燕麦胚芽鞘所做的实验,该实验研究的目的是探究( )
A.胚芽鞘背光的一侧促进生长的物质含量是否较多
B.胚芽鞘尖端对光线是否敏感,照光后是否会引起胚芽鞘向光弯曲 C.胚芽鞘是否展现向光性,是否取决于尖端存在 D.生长素是否会受到强光的破坏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胚芽鞘的有无和是否照光,通过比较②和③可以得知胚芽鞘向光性是由于具有尖端的缘故;通过比较②和④可以得知感光部
位在尖端.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A、由实验不能得出胚芽鞘背光的一侧促进生长的物质含量是否较多,A错误;
B、由②④组实验可得出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在尖端,单侧光照射尖端,会引起胚芽鞘向光弯曲,B正确;
C、由①④组实验可得出胚芽鞘是否表现向光性,取决于尖端是否能感受到单侧光照,C错误;
D、由实验不能得出生长素是否会受到强光的破坏,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植物的向光性生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9.为研究高光强对移栽幼苗光合色素的影响,某同学用乙醇提取叶绿体色素,用石油醚进行纸层析,如图为滤纸层析的结果(I、Ⅱ、Ⅲ、Ⅳ为色素条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强光下的幼苗相比正常光照下的绿色更深
B.强光照可能抑制叶绿素的合成,促进类胡萝卜素的合成 C.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大小是I<Ⅱ<Ⅲ<Ⅳ
D.色素分离过程中如果滤液线触及石油醚,会缩短得到四条色素带的时间 【考点】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分析】析题图: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Ⅰ胡萝卜素、Ⅱ叶黄素、Ⅲ叶绿素a(最宽)、Ⅳ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强光照和正常光照相比,明显叶绿素含量降低,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可见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有利于该植物抵御强光照.
【解答】解:A、根据题图来看:强光照导致了该植物叶绿素含量降低,绿色变浅,A错误;
B、强光照和正常光照相比,明显叶绿素含量降低,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可见强光照可抑制叶绿素的合成,促进类胡萝卜素的合成,B正确;
C、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大小是I>Ⅱ>Ⅲ>Ⅳ,C错误;
D、素分离过程中如果滤液线触及石油醚,色素会溶解在层析液,D错误. 故选:B.
【点评】该题的知识点是叶绿色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考查学生对于相关实验的实验原理、具体操作方法的掌握和应用.
20.如图为显微镜下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在0.3g/mL蔗糖溶液中的示意图,若将该细胞置于清水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B分别表示液泡和原生质层 B.细胞吸水能力不断加强 C.A的颜色逐渐变浅
D.B与A长度的比值不断增大
【考点】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 【专题】模式图;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
【分析】1、成熟的植物细胞有大的液泡.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液泡逐渐缩小,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即发生了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液泡逐渐变大,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即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
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B分别表示液泡和原生质层的长度,细胞处于质壁分离状态.
【解答】解:A、图中A、B分别表示液泡和原生质层的长度,A错误;
B、若将该细胞置于清水中,细胞不断吸水,则细胞吸水能力不断减弱,B错误;
C、若将该细胞置于清水中,细胞不断吸水,质壁分离复原,所以A的颜色逐渐变浅,C正确;
D、若将该细胞置于清水中,细胞不断吸水,则B与A长度的比值不断减小,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及质壁分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如图所示为正常人的部分血管和器官关系示意图.在一天24小时之内,血糖浓度最稳定和血糖浓度变化波动幅度最大的血管分别是( )
A.b,d B.d,b C.a,c D.d,c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专题】图形图表题;体温调节、水盐调节与血糖调节.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以及血液循环的有关知识点.图中的a是胃动脉,b是肝动脉,c是肝门静脉,d是肝静脉.
【解答】解:在人体的消化道中,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只有小肠能够吸收葡萄糖,当小肠吸收了葡萄糖以后,肝门静脉中葡萄糖浓度会升高,因而此处葡萄糖浓度波动最大.由于肝脏能将血糖合成肝糖原贮存起来,所以在肝静脉处,葡萄糖的浓度最稳定.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肝脏的作用和小肠的作用.
22.如图所示图甲和图乙为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管壁截面图(大小不成比例).图中①、②表示结构,a、b、c表示物质,Ⅰ、Ⅱ表示场所.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图中①和②表示的都是内皮细胞; ②乙图中物质只能由Ⅰ处流入Ⅱ处; ③乙图结构对物质的通透性高于甲图; ④甲图中c物质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A.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③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据图可知,①为毛细血管壁细胞,②为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a为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间隙进出的小分子,b为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小分子,c为通过胞吐和胞吞进出细胞的大分子.
【解答】解:①图中①为毛细血管壁细胞,②为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①错误; ②乙图中物质只能由Ⅱ处流入Ⅰ处,②错误;
③乙图结构对物质的通透性高于甲图,可以允许蛋白质大分子通过,③正确; ④甲图中c物质的运输方式为胞吐和胞吞,④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内环境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和区别,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3.小白鼠体细胞内的6号染色体上有P基因和Q基因,它们编码各自蛋白质的前3个氨基酸的DNA序列如图,起始密码子均为AUG.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箭头处的碱基突变为T,则对应反密码子变为UAG B.基因P和基因Q转录时都以b链为模板合成mRNA C.若基因P缺失,则该小白鼠发生了基因突变
D.基因P在该动物神经细胞中数目最多时可有4个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基因突变的特征.
【分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P基因和Q基因起始密码子均为AUG,因此P基因转录时以b链为模板,Q基因转录时以a链为模板.
【解答】解;A、箭头处的碱基突变为T,则转录形成的密码子为AUC,对应的反密码子为UAG,A正确;
B、P基因转录时以b链为模板,Q基因转录时以a链为模板,B错误;
C、若基因P缺失,小鼠发生的变异是染色体结构变异,基因突变是基因没有缺失,只是基因中碱基发生了增添、缺失或替换,C错误;
D、动物的神经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进行细胞分裂,因此最多含有2个,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基因的转录和反应过程,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的不同,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对于基因的转录和反应过程、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的不同、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解和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24.某人血型的鉴定结果如图,此人血型为( )
A.A
B.B
C.O
D.AB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专题】模式图;内环境与稳态.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输血与血型,人的血型有四种:A型、B型、AB型、O型,不同的血型混合时,可能会出现红细胞凝集的现象,故输血时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解答】解:A型血标准血清中含抗B凝集素,B型血标准血清中含抗A凝集素.此人的红细胞与B型血标准血清混合时,呈均匀分布,无凝集现象.由此判断,此人的红细胞不含与抗A凝集素对抗的凝集原,即无A凝集原,则此人的血型可能是B型或O型.究竟是这两种当中的哪一种还不能作结论.当此人的红细胞与A型血标准血清(含抗B凝集素)相混合时,红细胞有凝集现象,说明此人的红细胞中有与抗B凝集素相对抗的凝集原,即B凝集原,此人的血型可能是B型或AB型.综合以上两种情况可以判定此人为B型血.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血型判断,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试题难度中等. 25.图是某雄性二倍体动物体内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判断它不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理由是( )
①有同源染色体 ②有等位基因 ③有成对的性染色体 ④没有联会 ⑤有染色单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②⑤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专题】模式图;减数分裂.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某雄性二倍体动物体内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该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1和3、2和4),且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应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解答】解:①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的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该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因此该细胞不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正确;
②该细胞有等位基因(存在于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基因,分别用A、a等字母表示),可见该细胞不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②正确; ③该细胞含有成对的性染色体(第2条和第4条),说明该细胞不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③正确;
④联会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该细胞中染色体没有联会,据此不能判断该细胞不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④错误;
⑤减数第一次分裂全过程、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的细胞中都含有姐妹染色单体,因此据此不能判断该细胞不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⑤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根据图中染色体、等位基因等信息判断该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再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
26.登革热是由蚊虫叮咬传播的微生物传染病,该病的传播途径属于( ) A.病媒传播 B.空气传播 C.接触传播 D.媒介物传播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专题】正推法;免疫调节.
【分析】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有:消化道传染病(伤寒、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等)、呼吸道传染病(麻疹、猩红热、白喉等)、虫媒传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等)、动物源性传染病(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等)等途径.
【解答】解:A、病媒传播一般专指通过生物如鼠,虫,鸟,来传播的疾病,如禽流感,A正确;
B、空气传播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通过空气侵入新的易感宿主所经历的全部过程,B错误;
C、接触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C错误; D、媒介传播的范围比较广,在本题中不如病媒传播准确,D错误.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传播途径要分清,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播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 27.如图是一对夫妇和几个子女的简化DNA指纹,据此图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 基因标记 母亲 父亲 女儿1 女儿2 儿子 Ⅰ ﹣ ﹣ ﹣ Ⅱ ﹣ ﹣ Ⅲ ﹣ ﹣ ﹣ Ⅳ ﹣ ﹣ Ⅴ ﹣ ﹣ ①基因Ⅰ和基因Ⅱ肯定在同一对染色体上 ②基因Ⅳ与基因Ⅱ可能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③基因Ⅲ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 ④基因Ⅴ可能位于Y染色体上.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考点】伴性遗传.
【分析】分析表中信息,只有基因Ⅱ和基因Ⅳ的遗传情况一致,说明只有基因Ⅱ与基因Ⅳ最可能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父亲的基因Ⅲ遗传给了女儿,没有遗传给儿子,则基因Ⅲ很有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父亲的基因Ⅴ遗传给了女儿,说明基因Ⅴ不可能位于Y染色体上. 【解答】解:①由表中信息可知,基因I和Ⅱ均存在于母亲体内,后代中有且只有这两个基因中的一个,所以基因I和Ⅱ最可能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但不能肯定在同一对染色体上,①错误;
②基因Ⅳ和Ⅱ的遗传情况是一样的,同时出现,所以基因Ⅳ和Ⅱ最可能位于一条染色体上,②正确;
③基因Ⅲ的遗传特点是父亲传给了两个女儿,没有传给儿子,所以最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③正确;
④如果基因V位于Y染色体上,那么遗传特点是父亲只能传给儿子,但女儿1也有此基因,所以基因Ⅴ不可能位于Y染色体上,④错误. 所以正确的有②③.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的遗传特点,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
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8.兔子的毛色是由一组复等位基因控制的.C+控制野鼠色,对其他3个复等位基因为显性;Cch控制灰色,对Ch和Ca为显性;Ch控制喜马拉雅白化,对Ca为显性;Ca是一种突变型,不能形成色素,纯合时兔子毛色为白色.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控制兔子毛色的复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B.若某种群仅含有三种与毛色相关的复等位基因,则杂合子有6种 C.喜马拉雅白化兔相互交配产生白色兔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D.C+Ch与CchCa杂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接近野鼠色:灰色:喜马拉雅白化=2:l:1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
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适用范围:
①适用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并且非等位基因均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 ②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因此只有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才能出现基因的自由组合.
③按遗传基本定律遗传的基因,均位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所以,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均是真核生物的细胞核遗传规律.
【解答】解:A、兔子的毛色是由一组复等位基因控制的,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但不遵循的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
B、若某种群仅含有三种与毛色相关的复等位基因,则杂合子有3种,B错误; C、喜马拉雅白化兔相互交配产生白色兔是基因分离的结果,C错误; D、C+Ch与CchCa杂交后代情况为C+Cch(野鼠色):C+Ca(野鼠色):CchCh(灰色):ChCa(喜马拉雅白化)=1:1:1:1,可见,后代表现型及比例接近野鼠色:灰色:喜马拉雅白化=2:l:1,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以兔的毛色为素材,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
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范围,能根据题干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29.由基因型为
的个体产生的10000个精子中,有
精子500个,则理论上初级
精母细胞中发生交换的比例是( ) A.5% B.10% C.20% D.40% 【考点】精子的形成过程.
【分析】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能产生2种基因型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因此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2个基因型相同的精细胞.由此可见,在不考虑交叉互换的情况下,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两种基因型;若发生交叉互换,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有四种基因型.
【解答】解: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可以产生4个精子,10000个精子理论上需要2500个初级精母细胞,发生交换后每个初级精母细胞只能产生1个aB型精子,则交换值为500÷2500=20%.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精子的形成过程,要求考生识记和掌握精子的形成过程和结果,明确一个精原细胞能产生4个精子,再结合题干中的数据计算初级精母细胞中发生交换的比例,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30.以下关于生物进化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最可靠的证据是哺乳动物在胚胎发育初期非常相似
B.多倍体生物形成后,它与原物种之间能够进行杂交,因而它不是一个新物种 C.根据现代进化理论,自然选择导致群体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新物种的形成
D.根据现代进化理论从进化速度上讲,生物进化既可体现跳跃式,也可体现渐进演变模式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专题】正推法;生物的进化.
【分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生物进化最可靠的证据是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里按一定顺序出现,A错误;
B、多倍体生物形成后,它与原物种之间虽然能够进行杂交,但它们产生的后代一般是不育的,存在生殖隔离,因而它是一个新物种,B错误;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错误;
D、生物进化既可体现跳跃式,也可体现渐进演变模式,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理解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自然界中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二、综合题(一)回答有关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的问题。 31.(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CD(多选) A.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B.环境条件的改变导致了适应性变异的发生
C.进化过程中,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辛普森指数越大,生物多样性程度越高
(2)测定该基因序列可为生物进化提供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水平证据.图1显示A、B、C、D四种杂草X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多样性.据图推测,A与其他物种的亲缘性由近及远的顺序是BDC.
某地区从1964年开始使用杀虫剂杀灭蚊子幼虫,至1967年中期停用,图1是五年间蚊子幼虫基因型频率变化曲线.B表示杀虫剂抗性基因,H表示野生敏感型基因.
(3)在BB基因型频率达到峰值时,BH、HH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和2%,此时B基因的频率为96%.
(4)1969年中期BB基因型几近消失,表明在不再使用杀虫剂的环境条件下,BB基因型幼虫比HH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低.
(5)该地区从此不再使用杀虫剂.预测未来种群中,最终频率最高的基因型是HH,原因是在不使用杀虫剂环境下,持续的选择作用使B基因频率越来越低.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生物的进化.
【分析】1、生物进化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
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是按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生物多样性重要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进化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必然结果. 2、根据图1曲线的相似度推测,B与A关系最近,D次之,与C最远.
曲线图2:某地区从1964年开始使用杀虫剂杀灭蚊子幼虫,BB基因型频率逐渐升高,而BH和HH基因型频率逐渐降低;1967年中期停用杀虫剂后,BB基因型频率逐渐降低,而BH和HH基因型频率逐渐升高. 【解答】解:(1)A、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A错误;
B、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条件的改变对变异类型进行了选择,B错误;
C、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进化过程中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正确; D、根据辛普森指数的计算,物种越多,种类越多,其辛普森指数越大,均匀程度越大,故其生物多样性也就越大,D正确. 故选:CD.
(2)测定该基因序列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分子水平上的证据.根据图1曲线的相似度推测,B与A关系最近,D次之,与C最远.
(3)BH、HH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2%,则BB基因型频率为94%,此时B基因的频率=BB基因型频率+BH基因型频率=94%+×4%=96%.
(4)1969年中期BB基因型几近消失,表明在不在使用杀虫剂的环境条件下,BB基因型幼虫比HH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低.
(5)该地区从此不再使用杀虫剂后,在不适用杀虫剂环境下,持续的选择作用使B基因频率越来越低,因此未来种群中,最终频率最高的基因型应该是HH. 故答案为: (1)CD
(2)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水平 BDC (3)96%
(4)不再使用杀虫剂 低
(5)HH 在不使用杀虫剂环境下,持续的选择作用使B基因频率越来越低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三、综合题(二)回答下列有关细胞结构与细胞分裂的问题. 32.下图1为某同学画的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处于分裂间期时的模式图;图2图3表示某基因型为AaBb的雄性动物的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两个不同时期细胞分裂图象.
(1)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BVE(多选)
A.图1出现了两处明显的错误,体现在结构2和4上 B.图1在细胞分裂末期,7的活动会增强,合成结构8 C.图 1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结构有9、6、4、3
D.图2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称为次级精母细胞,细胞中含6条染色单体
E.形成图2图3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移向细胞一极的基因可能是A、a、b、b 科研人员挑选若干组数量相等,体重、生活力相同的性成熟的青虾进行实验,在实验组腹肌注射0.lml质量分数不同的秋水仙素,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24h后,取出6种器官组织,分别制成装片,通过观察和统计,结果如下.
结果1:不同器官组织中处于分裂期细胞的比例(%)如图4
结果2:不同质量分数的秋水仙素处理后,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细胞的比例和染色体形态,如下表
1×10﹣3 2×10﹣3 3×10﹣3 4×10﹣3 5×10﹣3 6×10﹣3 秋水仙素质量分数 0 1.0 1.2 1.5 3.1 11.2 11.5 12.3 有丝分裂中期细胞(%) 染色体形态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不正常 不正常 (2)上述6种器官组织中,观察细胞分裂的最佳材料是卵巢. (3)注射秋水仙素的最佳质量分数是4╳10﹣3,依据是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细胞数量多且染色体形态正常.在制备青虾染色体标本过程中,秋水仙素的作用是固定细胞.. 近期含铬胶囊备受社会关注.科学家曾根据蚕豆根尖生长点(经铬处理后),研究水中铬的毒性,得到图5的结果.请回答:
说明:细胞分裂指数是指视野内分裂期细胞数占细胞总数的比例. (4)制作蚕豆根尖装片的过程中,解离用的试剂是20%盐酸.
(5)当铬离子浓度为零时,细胞分裂指数约为千分之二十五这是因为分裂间期在细胞周期中所占的比例
大.随着铬离子浓度增加,视野中能观察到的分裂期细胞数量将减少(填“增加”或“减少”).
【考点】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专题】实验分析题;有丝分裂.
【分析】1、分析图1:图中结构1为细胞壁;结构2为液泡;结构3为线粒体;结构4为叶绿体;结构5为内质网;结构6为核糖体;结构7为高尔基体;结构8为细胞壁;结构9为细胞核.
2、分析图2和3,图示是其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两个不同时期细胞分裂图象,
这两个细胞都不含同源染色体,前者出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后者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3、据图4分析,不同器官组织中处于分裂期细胞的比例,其中卵巢中占的比例最大.根据表格分析,自变量是秋水仙素质量分数,因变量是有丝分裂中期细胞的比例和染色体形态.由结果三可看出,四分体数为52的细胞数目最多,可确定青虾体细胞染色体数为104. 4、由图5可知,随着铬离子浓度的提高,细胞的分裂指数越来越低,并且下降率越来越大.图2中,随着铬离子相对浓度的提高,微核率不断升高,但是铬离子相对浓度过高后,微核率反而下降,这可能与分裂指数下降有关. 【解答】解:(1)A、洋葱根尖分生区没有2液泡和4叶绿体,A正确;
B、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结构7高尔基体与结构8细胞壁的形成有关,B正确; C、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有3线粒体、4叶绿体、6核糖体,C错误;
D、图甲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称为次级精母细胞,含8条染色单体,D错误.
正在阅读:
美丽的芭比公主作文500字06-25
小学“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月”活动方案01-10
入党志愿书检讨书07-07
优秀医生个人年度总结例文汇总04-03
固定资产投资形势及全年预测情况汇报01-05
学校管理学(萧宗六版) 要点 HyRon04-02
2022年初中学业考化学真题:坐标图像题(教师版)四川专用[分项汇03-21
2015.1中小学教学质量统一检测质量分析报告 - 图文06-27
经营房屋租赁合同范本08-06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奉贤区
- 上海市
- 试卷
- 解析
- 生物
- 高考
-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