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简答题小抄24题全

更新时间:2023-11-19 10:2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简述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特征,以及哲学回答关于世界观的什么问题?产生了哪些对立的观点和看

法?

特征:哲学是系统化、理

论化的世界观。 回答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与意识谁者第一性的问题和意识能不能认识物质,也就是哲学上的意识与物质的

同一性问题。

产生的对立观和看法: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时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认识的或不能被

完全认识的。

2、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含义、内容及其理论意义。概念: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存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内容:1)物质与意识谁者第一性的问题。2)意识能不能认识物质,也就是哲学上的意识与物质的同一性问题。理论意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如何回答其内容的第一方面,即如何回答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第二方面,即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凡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知的,是可知论;反之,

则是不可知论。 3、简述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概念、内容、存在形态及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哲学的基本派别之一,它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存在形态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哲学中与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派别,它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存在形态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意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分别形成了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观点,为我们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唯物论和辩证法以及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们正确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

4、简述普遍联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原理:

(1)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2)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5、简述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原理:

矛盾具有普遍性,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

第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第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第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主要矛盾,认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如实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6、简述量变、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原理: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到达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与质变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体现事物发展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方法论:注重量的积累,在关键时候促成质的飞跃。

7、简述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 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方法论: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要同时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8、简述规律及其特点以及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概念及特点: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联系主要表现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伹人可以改造自然,有目的地调控自然界的实物、能量和信息过程,使各种客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利于人的变化或保持有利于人的稳定性。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客观制约主观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9、简述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一命题的基本含义与意义,反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哲学基础问题。

基本含义:首先,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应当是具体的。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其次,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应当是历史的。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再次,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转变到另一个具体过程的时候,主观认识就应当随之而转变。 意义:主观和客观、理论和时间、知与行都应该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10、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简述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理由及其复杂性。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事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理由: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复杂性: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指的是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实践,总是具体地表现为无数个别的、历史性的实践活动。实践检验和证明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完结。

11、简述真理的相对性及其启示意义。

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广度上)

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深度上) 也就是说,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 启示意义:人类已经取得的任何一项真理,都是以往时间和认识的终点,又是进一步迈向绝对真理的起点,人们向绝对真理的接近是无止境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12、简述真理与价值的区别。

(1)真理体现客体尺度的要求,它要求人们在认识真理时按世界本来面目及其规律从事实践活动,而不能考虑人的主体需要和利益;价值则体现主体尺度的要求,它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要体现主体需要和利益的满足。

(2)真理表明人的活动的客观制约性;而价值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3)真理在社会活动中的具有统一性,而价值在社会活动中具有多样化。真理是一元的,真理本身没有主体的差别,它服从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而价值是多元的,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价值要求和价值选择。 (4)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辩证统一: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13、简述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中,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突出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

(3)革命对社会发展起巨大作用。首先,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其次,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最后,无

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 (4)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

16、简述货币成为资本的前提、理由以及资本的本质。

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 理由:劳动力商品的最大特点,即劳动力商品的使

20、简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及其根源。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会导致大量商品挤压,23、简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的科学方法。

(1)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2)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大批生产企业减产或停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产,许多金融机构倒闭,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整个社会生活一片混乱。(5)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大。

期性爆发的特点。

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资本的本质:资本是可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的作用,科学技术革命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

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大杠杆。同时,科学技术17、区别不变资本和可变盾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资本的意义。

面:第一,表现为生产无是一把双刃剑。

(1)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14、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剥削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表现形式、作用及其起作的实质。

小的矛盾。第二,表现为用的理由。

(2)为准确计算资本家对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工人的剥削程度(剩余价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值率)提供了科学根据。 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3)为理解资本有机构

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成、平均利润等理论奠定21、用历史发展动力理论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了基础。

分析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律。

18、简述剩余价值与利润代替的必然性。

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以及剩余价值率与利率的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作用及理由:

区别。

会主义所代替。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剩余价值与利润:剩余价首先,资本主义基本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值和利润不仅在质上是相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为同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的冲突的萌芽”。资本主义了进行生产和再生产,生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越是占统治地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生表现形式,而且在量上也位,越是发展,“社会的产部门之间的分配都应遵是相等的。剩余价值和利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循一定的

润的区别在于,剩余价值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比例,否则不能满足社会是对可变资本而言的,利地表现出来”。

生产和消费的需求。 润是对全部资本而言的。 其次,资本主义积累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剩余价值率与利率的区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产力的发展。在商品经济别:(1)反映的社会关系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条件下,商品是按照由社不同。剩余价值率反映了义自身。

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工人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再次,国家垄断资本社会价值进行交换的。商劳动时间的比率,无酬劳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品生产者为了获得较多的动与有酬劳动的比率。剩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利益,并在竞争中获胜,余价值率越高,工人的剩前奏。

必然要不断改进技术,提余劳动被资本家占有越最后,资本主义社会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多,受剥削程度越深;利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润率是反映资本的自我增级两大阶级。随着资本主第三,自发地调节社殖程度,一旦剩余价值率义经济的巨大发展,资产会收入的分配。在实际的转化为利润率,资本家对阶级由生产力的解放者变生产活动中,生产同种商工人的剥削关系就表现为成阻碍者,资本主义在造品的各个生产者由于生产资本的自我增殖,使资本就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同条件和技术水平不同,生关系神秘化了。

时,也产生了推动和运用产中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2)两者的变化趋势不这一先进生产力的无产阶也不一样,从而使得一些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级。 生产者可以获得较多的收资本家不断地采用新的方

入,而另一些则可能亏本法,加强对工人的剥削,22、简述空想社会主义的或破产,从而调节了社会因此剩余价值率有不断上贡献与局限及其发展为科收入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升的趋势,但是利润率会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间的分配。 逐步趋于下降,这是部门贡献:以三大空想社会主

间资本家竞争的必然结义者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15、简述劳动力成为商品果。 义学说,在理论上致力于的条件和劳动力商品的最

社会制度的分析,是科学大特点。

19、简述资本积累及其后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果与显示的资本主义历史源。

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趋势。

局限:空想社会主义者只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一无所有,没有任何事先积累。

源。要求埋葬资本主义,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后果:资本积累不但是社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质条件。

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重力量;憧憬取代资本主义最大特点:劳动力商品的要原因,而且是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源。

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制度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说。 更大。 度的必然胜利。

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3)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是详尽的细节描绘。

24、简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在发展程度上和成熟程度上有重大区别。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马克思把共产主义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列宁分别把这两个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联系:总体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同属一个类型的社会形态,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5x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