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生习题

更新时间:2024-01-28 12:4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病理生理学习题

一、绪论与疾病概论

(一)名词解释 1.疾病(disease)

2.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 3.病理过程(pathologic process) 4.病因(etiology agents)

5.先天因素(congenital factors)

6.疾病发生的条件(predisposing factors) 7.诱发因素(precipitating factor) 8.发病学(pathogenesis)

9.完全康复(complete recovery) 10.死亡(death)

11.脑死亡(brain death) (二)单选题

1.从功能和代谢角度揭示疾病本质的学科是 A.病理解剖学; B.临床病理学; C.病理生理学; D.医学遗传学; E.临床免疫学。

2.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 A.鉴定疾病的类型; B.描述疾病的表现;

C.揭示疾病的机制与规律; D.研究疾病时的代偿功能; E.诊断与治疗疾病。 3.引起先天愚型的病因为 A.生物性因素; B.理化因素; C.先天性因素; D.遗传性因素; E.免疫因素。 4.脑死亡是指:

A.呼吸、心跳停止,反射消失; B.有机体解体,所有细胞死亡; C.意识永久性消失而呈植物状; D.全脑功能不可逆性永久性停止; E.脑电波消失。

答案:1.C、2.C、3.C、4.D。 (三)填空题

按照旧的传统观念,把死亡分为____________死期、____________期和____________期。 (四)是非判断题

1.临床上判定患者死亡的主要标志是全脑功能已发生不可逆性的永久性停止。 2.脑死亡即大脑皮层死亡。

3.判断整体死亡的标志是呼吸和心跳完全停止。

三、水、钠代谢紊乱

(一)名词解释(1-7) 1.脱水(dehydration)

1

2.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 3.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 4.等渗性脱水(isotonic dehydration) 5.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 6.低钠血症(hyponatremia) 7.高钠血症(hypernatremia) (二)单选题(1~33)

1.正常成人的体液总量约占体重的

A.40%; B.50%; C.60%; D.70%; E.80%。

2.正常成人血浆约占体重的

A.4%; B.5%; C.6%; D.7%; E.8%。 3.内环境是指:

A.细胞外液; B.细胞内液; C.穿细胞液; D.体液; E.血浆。

4.血浆中最多的阳离子是:

A.Na+; B.K+; C.Ca2+; D.Mg2+; E.Fe2+。

5.血浆中最多的阴离子是:

A.HCO3-; B.Cl-; C.HPO42-; D.SO42-; E.蛋白质。

6.细胞内液中最主要的阳离子是:

A.Na+; B.K+; C.Ca2+; D.Mg2+; E.Fe2+。

7.细胞内外渗透压平衡主要靠哪一种物质的移动来维持? A.Na+; B.K+; C.葡萄糖; D.蛋白质; E.水。

8.正常人每天最低尿量为:

A.1000ml; B.800ml; C.500ml; D.300ml; E.100ml。

9.正常机体水、电解质的动态平衡主要是通过什么作用来调节的? A.神经系统; B.内分泌系统; C.神经-内分泌系统; D.肾、肺; E.胃肠道。

10.体液渗透压大小主要取决于:

A.含有蛋白质浓度的多少; B.含有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分子数的多少;C.含有电解质的分子电荷数的多少; D.体摄入食盐量的多少; E.以上都不对。

11.以下何种情况可能使机体ADH分泌增多: A.饮水过多; B.低渗性脱水早期;

C.摄入NaCl过少; D.严重呕吐腹泻所致休克早期; E.以上都不可能。

2

12.低渗性脱水时体液减少

A.以血浆部分最明显; B.以细胞内液部分最明显; C.以组织间液部分最明显; D.细胞内外液都明显减少; E.以上都不对。

13.易引起休克症状的水、钠代谢紊乱类型为: A.高渗性脱水及低渗性脱水; B.高渗性脱水及等渗性脱水; C.低渗性脱水及等渗性脱水; D.等渗性脱水及水中毒; E.以上都不对。

14.下述情况何种易引起高渗性脱水

A.小儿消化不良,腹泻尚能饮水; B.用利尿剂速尿大量利尿时; C.用输注甘露醇利尿时; D.沙漠迷路,水源断绝时; E.以上都不对。 15.高渗性脱水时,体液最明显减少的部位是

A.细胞内液; B.细胞间液;

C.血浆; D.各部体液都明显减少; E.以上都不对。

16. 体液中各部分渗透压的关系是

A.细胞内液高于细胞外液 B.细胞内液低于细胞外液 C.组织间液低于细胞内液 D.细胞内、外液基本相等 E.组织间液高于细胞内液

17.高钠血症是指血清钠浓度高于

A.130 mmol/L B.135 mmol/L C.140 mmol/L D.150 mmol/L E.160 mmol/L

18.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也称为

A.高渗性脱水 B.等渗性脱水 C.低渗性脱水 D.原发性脱水 E.水中毒

19.低渗性脱水的特点不包括

A.失Na+>失水 B.血清Na+浓度<130mmol/L C.血浆渗透压<280mmol/L D.细胞外液量减少 E.细胞内液量增加

20.低渗性脱水的婴儿皮肤弹性降低、眼窝凹陷、囟门下陷主要是由于 A.血容量减少 B.细胞内液量减少 C.细胞外液量减少 D.组织间液量减少 E.淋巴液减少

21.昏迷病人最易出现的脱水类型是

A.高渗性脱水 B.等渗性脱水 C.低渗性脱水 D.等容量性低钠血症 E.等容量性高钠血症

22.下列有关低容量性低钠血症对机体的影响,哪项是不正确的?

A.细胞外液减少,易发生休克 B.早期无口渴感 C.早期便有ADH分泌增多,晚期ADH分泌减少 D.有明显失水体征 E.肾外因素所致失钠者,尿Na+含量高;肾性因素所致失钠者,尿Na+含量减少 23.下列关于低容量性高钠血症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失水>失Na+ ,血清Na+浓度>150mmol/L B.血浆渗透压>310 mmol/L

C.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 D.细胞外液量减少,细胞内液量维持不变 E.又称为高渗性脱水

24.下列关于低容量性高钠血症对机体的影响,哪项是不正确的?

A.易出现渴感 B.细胞内液向细胞外液转移 C.细胞外液量增加 D.尿少,尿比重增加

3

E.不易发生休克

25.低渗性脱水对机体最严重的影响是

A.脑出血 B.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C.脱水热 D.外周循环衰竭 E.脑水肿

26.高热病人容易发生

A.低渗性脱水 B.等渗性脱水 C.高渗性脱水 D.水中毒 E.低钠血症

27.患者口渴,尿少,细胞外液量减少,细胞内液量明显减少,血钠浓度>150mmol/L,其水电解质紊乱的类型是:

A.等渗性脱水 B.水中毒 C.高渗性脱水 D.低渗性脱水 E.水肿

28.产生脱水热的主要原因是:

A.散热减少 B.产热增加

C.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 D.产热增加和散热减少 E.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

29.有关等渗性脱水的描述,下面哪项不准确?

A.H2O与Na+呈比例丢失 B.血清Na+浓度:130~150mmol/L

C.血浆渗透压:280~310 mmol/L D.细胞外液量减少,细胞内液量无明显减少 E.等渗液大量丢失只引发等渗性脱水

30.等渗性脱水如未得到任何处理,易转变为:

A.低渗性脱水 B.高渗性脱水 C.水中毒 D.低钾血症 E.水肿

31.细胞内、外液均增多并有低钠血症,说明有

A.水肿 B.低渗性脱水 C.高容量性脱水 D.水中毒 E.等渗性脱水

32.水中毒最常发生于

A.用肥皂水灌肠 B.急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而又补液过多时 C.精神性饮水过量 D.持续大量饮水 E.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

33.下列有关水中毒的描述,哪项是不正确的?

A.血清Na+浓度<130mmol/L B.可出现肺水肿、脑水肿等 C.低渗性液体主要在细胞外液潴留 D.细胞外液量增多,血液稀释 E.血浆渗透压<280mmol/L

答案:1 C、2 B、3 A、4 A、5D、6 B、7 E、8 C、9 C、10B、11 D、12 C、13 C、14 D、15 A、16 D、17 D、18 C、19 E、20 D、21 A、22 E、23 D、24 C、25 D、26C、27 C、28 A、29 E、30 B、31 D、32 B、33 C (三)填空题(1~12) 1.成人体液总量占体重的 ,其中细胞内液约占体重 ,细胞外液占 。 2.高渗性脱水的特征是失钠 失水,血清钠浓度 mmol/L ,血浆渗透

压 mmol/(Kg·H2O),高渗性脱水主要是细胞内液 。

3.低渗性脱水体液变化的特征是失水____失钠,细胞 丢失多于细胞______。 4.高渗性脱水时脱水的主要部位是 ,对病人的主要威胁是 。

5.高渗性脱水的特征是失钠 失水,血清钠浓度 血浆渗透压 。 6.高渗性脱水早期不易发生休克的机制在于: 、 和 。 7.低渗性脱水早期易发生休克的机制在于: 、 和 。 8.低渗性脱水时体液丢失以 为主,临床上易发生 。

4

9.低渗性脱水时脱水的主要部位是 ,对病人的主要威胁是 。 10.等渗性脱水时,未经及时处理,可转变为 性脱水,如只给病人补水而未补盐,则可转变为 性脱水。

11.引起水中毒的常见原因: ; ; 。

12.体液渗透压由colloid osmotic pressure和crystalloid osmotic pressure两部分组成。前者由 等大分子 形成,后者由 、 和离子所形成。

(四)是非题(1~5)

1.低渗性脱水是由于体内大量高渗液体的丢失。

2.高渗性脱水的发生原因主要是机体丢失大量低渗体液所致。 3.老年人体液总量减少,是以细胞外液减少为主。

4.非肾性因素导致的早期或轻度低渗性脱水时,尿量可稍增多,而尿钠很少或消失。 5.急性水中毒时,全身水肿常十分明显。

三、钾代谢紊乱

(一)名词解释(1~5) 1.低钾血症(hypokalemia) 2.高钾血症(hyperkalemia)

3.超极化阻滞(Hyperpolarized blocking) 4.去极化阻滞(Depolarized blocking)

5.反常性酸性尿(Paradoxical acidic urine) (二)选择题(A型选择题1~20) 1.低钾血症时可发生:

A.酸中毒; B.合成代谢增强; C.肠痉挛和腹痛; D.心脏自律性减弱; E.以上都不对。

2.过量胰岛素产生低钾血症的机制是:

A.大量出汗,钾丧失过多; B.醛固酮分泌过多; C.肾小管重吸收钾障碍; D.结肠分泌钾加强; E.细胞外钾向胞内转移。 3.输入大量库存过久的血液易导致

A.高钠血症; B.低钠血症; C.低钾血症; D.高钾血症; E.低镁血症。

4.引起高钾血症的主要原因是:

A.急性酸中毒,细胞内K+外移; B.血管内溶血,红细胞释放K+; C.缺氧使胞内K+释放; D.肾脏排钾减少; E.大量使用保钾性利尿剂。 5.严重高钾血症的主要危险是:

A.引起严重碱中毒; B.引起肌肉阵挛收缩; C.引起心跳突然停止; D引起麻痹性肠梗阻; E.以上都不对。

6.下列有关钾跨细胞转移因素的叙述,哪项是不正确的? A.胰岛素直接刺激Na+-K+-ATP酶的活性,促细胞摄钾

B.β-肾上腺能受体激动剂可激活Na+-K+-ATP酶,促细胞摄钾 C.酸中毒促进钾离子移出细胞,而碱中毒作用正好相反 D.细胞外液钾离子浓度升高可直接抑制Na+-K+-ATP酶活性 E.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急性升高促进钾离子自细胞内移出 7.下述哪项不是高钾血症的原因:

A.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 B.胰岛素过量使用

5

C.酸中毒 D.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 E.溶血

8.高钾血症是指血清钾浓度高于:

A.3.0mmol/L B.3.5mmol/L C.5.5mmol/L D.5.0mmol/L E.6.0mmol/L

9.下列哪一项不是低钾血症的原因:

A.过量使用胰岛素 B.代谢性酸中毒

C.禁食 D.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E.剧烈呕吐

10.引起低钾血症最主要的原因是:

A.钾丢失过多 B.碱中毒

C.长期使用β-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 D.钾摄入不足 E.低钾性周期性麻痹

11.某患者术后禁食7天,仅从静脉输入大量的5%葡萄糖,此患者最易发生: A.高钾血症 B.低钾血症 C.高钠血症 D.低钠血症 E.低钙血症

12.下面关于肾外途径过度失钾的原因,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呕吐 B.胃肠减压 C.长时间使用速尿等利尿剂 D.腹泻 E.大量出汗

13.低钾血症时,血清钾浓度低于:

A.2.5mmol/L B.3.0mmol/L C.3.5mmol/L D.4.0mmol/L E.5.5mmol/L

14.碱中毒患者尿液呈酸性,提示存在:

A.低钠血症 B.低钾血症 C.低钙血症 D.低镁血症 E.高钾血症

15.急性低钾血症对神经肌肉组织膜电位的影响是

静息膜电位(Em,负值) 阈电位(Et,负值) Em-Et A. 不变 ↑ ↑ B. 不变 ↓ ↓ C. ↑ ↑ ↑ D. ↑ 不变 ↑

E. ↓ 不变 ↓ 16.轻度低钾血症对神经肌肉的影响是:

A.兴奋性增高,肌肉松弛无力 B.兴奋性下降,肌肉松弛无力 C.兴奋性增高,肌肉弛缓性麻痹 D.兴奋性下降,肌肉弛缓性麻痹E.兴奋性先增高后降低,肢体刺痛、感觉异常及肌无力、麻痹 17.急性低钾血症对心肌生理特性的影响是:

兴奋性 传导性 自律性 收缩性 A. ↓ ↓ ↑ ↑

B. ↑ ↓ ↑ ↑或↓(严重缺钾) C. ↑ ↑ ↑ ↑ D. ↓ ↑ ↓ ↑

E. ↓ ↓ ↓ ↓ 18.低钾血症对机体的影响,不包括:

A.去极化阻滞 B.肌无力

C.横纹肌溶解 D.对洋地黄类药物毒性的敏感性增高

6

E.呼吸肌麻痹

19.高钾血症对心肌生理特性的影响是:

兴奋性 传导性 自律性 收缩性 A. ↑ ↑ ↑ ↑ B. ↑ ↓ ↑ ↑ C. 轻症↑,重症↓ ↓ ↓ ↓ D. ↓ ↑ ↓ ↓

E. ↓ ↑ ↓ ↑ 20.高钾血症患者尿液为:

A.中性尿 B.正常性酸性尿 C.正常性碱性尿 D.反常性碱性尿 E.反常性酸性尿 答案:1E、2 E、3D、4D、5C、6D、7 B、8C、9B、10 A、11B、12C、13C、14 B、15 D、16 B、17 B、18A、19C、20 D。 (三)填空题(1~9)

1.低钾血症心肌电生理变化特点:自律性 、兴奋性 、传导性 、心肌收缩性 。

2.急性低钾血症时,导致骨骼肌静息膜电位负值变 ,使细胞处于 化状态,除极化障碍,引起肌肉无力,甚至发生 。 3.轻度低钾血症时,心肌的收缩性 ;严重的低钾血症时,心肌的收缩性 。 4.严重低钾血症时心肌细胞的兴奋性 ,传导性 ,收缩性 ;快反应自律细胞的自律性 。

5.低钾血症时引起的酸碱平衡紊乱是由于细胞内K+外移,细胞外________转入细胞内,从而导致_____________中毒。

6.急性低钾血症时,导致骨骼肌静息膜电位负值变 ,使细胞处于 化状态,除极化障碍,引起肌肉无力,甚至发生 。 7.钾代谢紊乱时典型心电图改变时:低钾血症时T波 ,而高钾血症时T波 。 8.高钾血症本身可引起酸碱平衡紊乱,表现为在引起 的同时,出现 尿。 9.高钾血症时引起的酸碱平衡紊乱是由于细胞内H+外移,细胞外 转入细胞内,使尿液的pH呈 、而细胞外液出现 中毒。 (四)是非题(1~6)

1.血清钾浓度升高可引起醛固酮分泌增多。

2.低钾血症可导致代谢性碱中毒,低氯血症也可导致代谢性碱中毒。

3.终尿中所含的钾基本上是由肾脏的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所分泌的。

4.过度利尿易产生低钾性硷中毒与血浆pH升高都有利于氨通过血脑屏障诱发肝性脑病。 5.体钾总量减少时,仍可能发生高血钾。

6.高血钾时,动作电位2期Ca2+内流减少,直接导致了胞浆内Ca2+达不到10-5,故心肌收缩力减弱。

三、水肿

(一)名词解释(1~9) 1.水肿(edema) 2.积水(hydrops)

3.滤过分数(filtration fraction,FF)

4.心房利钠肽(atrial natriuretic polypeptide, ANP) 5.“隐性水肿”(recessive edema) 6.心性水肿(cardial edema) 7.肾性水肿(renal edema) 8.肺水肿(pulmonary edema) 9.脑水肿(cerebral edema)

7

(二)选择题(A型选择题1~12)

1.所谓“毛细血管有效滤过压”是指:

A.A端毛细血管血压减去组织间液流体压; B.V端毛细血管血压减去组织间液流体压; C.A端毛细血管血压减去血浆胶体压; D.V端毛细血管血压减去血浆胶体压; E.有效流体静压减去有效胶体渗透压。 2.微血管壁受损引起水肿的主要机制是:

A.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 B.淋巴回流不足以清除过多的组织液; C.静脉端的液体静压下降; D.组织间液的胶渗压增高; E.血管口径增大。

3.水肿时钠潴留的基本机制是:

A.毛细血管有效流体静压增高; B.有效胶体静压下降; C.淋巴回流障碍; D.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E.肾小球-肾小管失平衡。

4.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对钠水重吸收增多主要因为:

A.醛固酮分泌过多; B.ADH分泌过多;

C.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D.近曲小管周围毛细管内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E.前列腺素F对钠水吸收增多。

5. 水肿一般是指:

A.体重增加; B.细胞外液增多,钠浓度降低; C.细胞内液增多,钾浓度降低; D.细胞间液增多,钠浓度无明显变化; E.以上都不对。

6.下述情况哪项可以引起血管内外体液交换失平衡和组织水肿:

A.毛细血管内血流减少和血粘度增高; B.毛细血管内流动血液的白蛋白含量明显减少; C.淋巴液回流进入静脉速度过快; D.微小动脉和静脉收缩,但以前者较明显; E.以上都不对。

7.炎性水肿液可具有下述哪项特点:

A.清亮透明; B.可检出细胞,达100个/mm3左右; C.比重?1.018; D.在体外置试管中,不会出现凝固现象; E.以上都不对。

8.所谓隐性水肿是指: A.存在发生水肿可能性的一种病理状态; B.局部水肿的一种类型; C.可与凹陷性水肿同时存在的一种伴随现象;

D.全身性水肿早期,无明显皮肤性状改变时,对水肿的一种命名方式; E.以上都不对。

9.水肿液在组织间隙以游离状态存在,说明存在:

A.隐形水肿 B.显性水肿 C.粘液性水肿 D.特发性水肿 E.淋巴性水肿

10.下列哪项不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A.肝硬变 B.严重营养不良 C.肾病综合征 D.恶性肿瘤 E.低渗性脱水

11.水肿首先出现于身体低垂部位,提示发生了: A.肾炎性水肿 B.肝性水肿 C.肾病性水肿 D.心性水肿 E.肺水肿

12.下述哪项不会导致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

A.肾小球滤过压下降 B.肾血流量减少 C.肾小球滤过膜面积减少 D.肾小球囊内压下降 E.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降低

8

答案:1E、2 D、3E、4D、5 D、6B、7C、8D、9 B、10E、11D、12D。 (三)填空题(1~6)

1.心性水肿发生的关键机制是:由于 ,引起钠、水潴留,同时因 ,导致 血管内外体液失去平衡,在重力作用下易引起下垂部位发生水肿。

2.引起体内、外体液交换失平衡主要与肾脏的 急剧降低重吸收和 对 的重吸收明显增高有关。

3.肺水肿分为____________型和____________型两种。

4.充血性心力衰竭时,以 衰竭为主,并可导致 水肿,其典型表 现是 水肿。

5.血管源性脑水肿的发病机制主要是 ,水肿液主要分布在 。 6.导致血管内、外体液交换失平衡的发生机制有: 、 、 和 。 (四)是非题(1~3)

1.水肿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2.血管内外体液失平衡是指细胞间液生成增多和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 3.球-管失平衡是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发生的重要机制。

四、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一)名词解释(1~12)

1.酸碱平衡紊乱(acid-base disturbance) 2.固定酸(fixed acid) 3.碱剩余(base excess, BE) 4.阴离子间隙(anion gap, AG)

5.代谢性酸中毒(metabolic acidosis) 6.乳酸酸中毒(lactic acidosis) 7.酮症酸中毒(ketoacidosis)

8.代偿性代谢性酸中毒(compensated metabolic acidosis) 9.失代偿性代谢性酸中毒(decompensated metabolic acidosis) 10.呼吸性酸中毒(respiratory acidosis) 11.代谢性碱中毒(metabolic alkalosis) 12.呼吸性碱中毒(respiratory alkalosis) (二)选择题A型题(1~34)

1.急性喉头水肿引起窒息,发生急性呼吸性酸中毒时,机体有效代偿方式为

A.血浆H+与组织细胞内K+发生交换; B.血浆中Cl-与红细胞内HCO3-发生交换; C.肾脏排H+功能增强; D.肾脏产NH3功能增强; E.以上都不对 2.AB是衡量酸碱平衡的

A.一个仅受代谢因素影响的指标; B.一个仅受呼吸因素影响的指标; C.一个反映机体有缓冲作用的负离子多少的指标;D.一个反映血液中CO2含量多少的指标; E.以上都不对 3.阴离子间隙主要反映:

A.血浆中阴离子总量的变化; B.血浆中阳离子总量的变化; C.血浆中除Cl-和HCO3-以外阴离子含量的变化; D.血浆中除Cl-以外阴离子含量的变化; E.以上都不对。

4.从动脉抽取血样,如不与大气隔绝,哪一指标将受影响?

A.AB; B.SB; C.BE; D.BB; E.以上都不对。 5.能直接反映血浆碱储备过多或不足的指标是: A.AB; B.SB; C.BE; D.BB;

9

E.PaCO2

6.急性代谢性酸中毒时,机体最主要的代偿方式是:

A.组织外液缓冲; B.呼吸代偿; C.组织内缓冲; D.肾脏代偿; E.骨骼代偿。

7.某严重肾盂肾炎患者,血气分析测定结果: pH 7.32, PaCO2 4.0KPa (30mmHg), HCO3- 15mmol/L,应诊断为:

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C.呼吸性酸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 E.混合性碱中毒。

8.某糖尿病人,血气分析如下:pH 7.30, PaCO2 5.5KPa (34mmHg), HCO3- 16mmol/L, 血[Na+]140mmol/L, 血[K+]4.5mmol/L, 血[Cl-]104mmol/L, 应诊断为:

A.酸碱平衡正常; B.AG正常性代酸; C.AG增高性代酸; D.AG正常性代酸合并呼吸性碱中毒; E.以上都不对。

9.血气分析测定结果为PaCO2降低,同时伴HCO3- 升高,可诊断为: A.呼吸性酸中毒; B.代谢性酸中毒; C.代谢性碱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 E.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10.长期严重饥饿情况下可出现:

A.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 B.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

C.易引起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 D.易引起正常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 E.以上都不对。

11.严重腹泻,大量丢失肠液时:

A.易引起代谢性碱中毒; B.易引起低钾性碱中毒; C.盐水反应性碱中毒; D.盐水抵抗性碱中毒; E.以上都不对。

12.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可见于

A.严重缺氧时; B.严重肝脏疾患时; C.严重肾功能减退时; D.存在肾小管酸中毒时; E.以上都不对。

13.慢性呼吸性酸中毒时机体的主要代偿是:

A.呼吸加深加快,使血浆[H2CO3]降低; B.H+进入血脑屏障使脑间液pH降低,脑血管扩张;

C.肾对HCO3-重吸收增加,起代偿作用; D.CNS表现为抑制状态,出现反应迟钝和忧郁; E.以上都不对。

14.严重酸中毒时机体可出现:

A.心率增加,心收缩力增强; B.血管收缩,血压呈上升趋势; C.血钾降低使体钾总量减少; D.外周血管扩张及心功能受损; E.以上都不对。

15.严重呕吐大量丢失胃液时:

A.可出现高K+血症; B.可出现高Cl-血症;

C.可出现代谢性酸中毒; D.可出现盐水抵抗性代谢性碱中毒; E.以上都不对。

16.全身性水肿在应用利尿剂速尿使大量利尿条件下可出现:

A.盐水抵抗性碱中毒; B.盐水反应性碱中毒; C.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 D.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 E.以上都不对。

17.呼吸性碱中毒时可出现:

A.血浆[K+]?; B.血浆[Cl-]?;

C.细胞内乳酸生成减少; D.细胞内乳酸生成增多;

10

E.以上都不对。

18.机体的正常代谢必须处于:

A.弱酸性的体液环境中 B.弱碱性的体液环境中 C.较强的酸性体液环境中 D.较强的碱性体液环境中 E.中性的体液环境中

19.机体在代谢过程中产生最多的酸性物质是: A.碳酸 B.硫酸 C.乳酸 D.三羧酸 E.乙酰乙酸

20.血液中缓冲固定酸最强的缓冲系统是:

A.Pr-/HPr B.Hb-/HHb

C.HCO3ˉ/H2CO3 D.HbO2-/HHbO2 E.HPO42-/H2PO4-

21.产氨的主要场所是:

A. 远端小管上皮细胞 B. 集合管上皮细胞 C. 管周毛细血管 D. 基侧膜 E. 近曲小管上皮细胞

22.标准碳酸氢盐小于实际碳酸氢盐(SB

23.下列哪一项不是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

A.高热 B. 休克 C. 呕吐 D. 腹泻 E. 高钾血症

24.一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气分析可见:pH 7.28,PaCO2 3.7kPa(28mmHg),HCO3ˉ 17mmol/L,最可能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是:

A. 代谢性酸中毒 B. 呼吸性酸中毒 C. 代谢性碱中毒 D. 呼吸性碱中毒 E. 以上都不是

25. 下列哪一项不是引起酸中毒时心肌收缩力降低的机制: A. 代谢酶活性抑制 B. 低钙

C. H+竞争性地抑制钙与肌钙蛋白亚单位结合 D. H+影响钙内流 E. H+影响心肌细胞肌浆网释放钙

26. 急性呼吸性酸中毒的代偿调节主要靠:

A. 血液的缓冲作用 B. 肺调节作用 C. 细胞内外离子交换 D. 肾的调节作用 E. 其它缓冲系统

27. 呼吸衰竭时合并哪一种酸碱失衡时易发生肺性脑病: A. 代谢性酸中毒 B. 代谢性碱中毒 C. 呼吸性酸中毒 D. 呼吸性碱中毒 E. 混合性碱中毒

28.某幽门梗阻患者发生反复呕吐,血气分析结果为:pH 7.5,PaCO2 6.6 kPa (50mmHg),HCO3ˉ 36mmol/L,最可能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是:

A. 代谢性酸中毒 B. 代谢性碱中毒 C. 呼吸性酸中毒 D. 呼吸性碱中毒 E. 混合性碱中毒

29. 由于剧烈呕吐引起的代谢性碱中毒最佳治疗方案是:

A. 静注0.9%生理盐水 B. 给予噻嗪类利尿剂 C. 给予抗醛固酮药物 D. 给予碳酸酐酶抑制剂 E. 给予三羟基氨基甲烷

11

30. 碱中毒时出现手足搐搦的重要原因是:

A. 血清K+降低 B. 血清Cl-降低 C. 血清Ca2+降低 D. 血清Na+降低 E. 血清Mg2+降低

31. 酮症酸中毒时下列哪项不存在:

A. 血K+升高 B. AG升高

C. PaCO2下降 D. BE负值增大 E. Cl-增高

32.代谢性酸中毒时,下列哪项酶活性的变化是正确的

A.碳酸酐酶活性降低 B.谷氨酸脱羧酶活性升高 C.γ-氨基丁酸转氨酶活性升高 D.谷氨酰胺酶活性降低 E.丙酮酸脱羧酶活性升高

33. 代谢性碱中毒时下列哪项不可能出现

A. 血浆HCO3-增加 B. PaCO2降低 C. 血钙降低 D. 血钾降低 E. BE正值增加

34. 血浆PaCO2代偿性升高可见于:

A. 代谢性酸中毒 B. 呼吸性酸中毒 C. 呼吸性碱中毒 D. 代谢性碱中毒 E. 混合性碱中毒

答案:1E、2 E、3 C、4A、5 C、6B、7 A、8C、9 E、10 A、11 C、12 D、13 C、14 D、15 E、16 A、17D、18B、19A、20C、21E、22B、23D、24A、25B、26C、27A、28B、29A、30C、31E、32B、33B、34D

(三)填空题(1~11)

1.代谢性酸中毒是以细胞外液__________增加或__________丢失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 2.AG增高型失代偿性代谢性酸中毒的常见原因为 , 和 。所测指标变化表现为SB ,AB ,BB ,BE ,血清氯浓度 。

3.AG正常型代偿性代谢性酸中毒的常见原因为 , , 和 。所测指标变化表现为SB ,AB ,BB ,BE ,血清氯浓度 。 4.失代偿性代谢性碱中毒的病理基础是血浆 升高,所测指标变化表现为SB ,AB ,BB ,BE ,肺呼吸代偿时则 可增加。

5.酸中毒时机体心血管系统功能变化,在心脏方面主要表现为 和 。由于 对儿茶酚胺的 降低,因而能使外周血管 ,血压 。 6.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有: 、 、 和水杨酸中毒及其他毒物如甲醇等中毒。 7.在酸碱平衡紊乱时,SB与AB同时降低表示存在 酸中毒,SB>AB表示有 ,SB

8.当患者发生非肾脏疾病的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时,机体可以通过 、 、 、 四个主要调节机制进行代偿。 9.酸中毒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泌H+增加,使 交换过程加强,结果导致 增多和 重吸收增加,使尿液 (酸/碱)化。

10.呼吸性酸中毒时CNS功能紊乱比代谢性酸中毒时更为显著的原因之一,可能是:CO2分子为 溶性,能迅速透过血脑屏障并引起 增加;而HCO3-为 溶性很难透过血脑屏障,结果造成脑脊液内 的比值显著降低,使脑脊液 比血浆的更低。

11.盐水反应性碱中毒患者除 水平明显下降外,大多伴有细胞 (内/外)液容量减少,应首选 的治疗方法即可获得满意效果。 (四)是非题(1~9)

1.酸碱平衡紊乱常常是水电解质紊乱的伴随性病理变化。

2.肝功能衰竭伴剧烈呕吐时,往往是呼吸性碱中毒伴代谢性酸中毒。

12

3.酸中毒往往伴有高钾血症,但也可发生低钾血症。

4.大量丢失碱性消化液引起的酸中毒是AG正常、血CI-正常的代谢性酸中毒。 5.血液缓冲系统对固定酸和碱性物质的缓冲作用非常迅速,是即刻发生的。 6.低氯血症导致代谢性碱中毒的原因是由于远曲小管对NaHCO3重吸收增加。

7.急性通气障碍的患者出现呼吸性酸中毒时,肾脏也快速参与体内pH的代偿平衡。 8.pH值、[HCO3-]和 paCO2均正常时,也不能排除酸碱平衡紊乱发生的可能性。 9.发生代谢性酸中毒时血浆pH就明显降低。

五、缺氧

(一)名词解释(1~19) 1.缺氧(hypoxia)

2.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O2) 3.氧容量(oxygen binding capacity,CO2max) 4.氧含量(oxygen content, CO2)

5.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O2) 6.动–静脉氧差(A-V dO2) 7.P50

8.低张性缺氧(hypotonic hypoxia) 9.大气性缺氧(atmospheric hypoxia) 10.紫绀(cyanosis)

11.血液性缺氧(hemic hypoxia)

12.等张性缺氧(isotonic hypoxemia) 13.肠源性紫绀(enterogenous cyanosis) 14.循环性缺氧(circulatory hypoxia) 15.缺血性缺氧

16.组织性缺氧(histogenous hypoxia)

17.高原脑水肿(high altitude cerebral edema, HACE) 18.氧中毒

19.低氧血症(hypoxemia)

(二)选择题(A型选择题1~12)

1.缺氧概念是:

A.吸入气中的氧减少; B.血液中氧含量降低; C.血液中氧分压降低; D.血液氧容量降低; E.供氧不足或用氧障碍。

2.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发生缺氧的始动因素是:

A.吸入气氧分压过低; B.肺泡气氧分压降低; C.A血氧分压降低; D.A血氧饱和度降低; E.A血氧容量降低。

3.低张性缺氧症引起组织缺氧, 动脉血氧分压须低于:

A.12.0kPa (90mmHg); B.10.7kPa (80mmHg); C.9.3kPa (70mmHg); D.8.0kPa (60mmHg); E.6.7kPa (50mmHg)。 4.CO造成缺氧的原因为:

A.O2与HHb结合速率减慢; B.HbO2解离速度减慢;

C.HbCO无携氧能力; D.CO使RBC内2,3-DPG增高; E.以上都不对。

5.引起“肠源性紫绀”的原因为:

A.亚硝酸盐中毒; B.CO中毒; C.氰化物中毒; D.硫化物中毒; E.肠道淤血水肿和菌群失调。

13

6.循环性缺氧时,血氧指标变化最有特征性的是:

A.PaO2正常; B.血氧容量正常; C.A血氧容量正常; D.A血氧饱和度正常; E.A-V血氧含量差增大。

7.最能反映组织中毒性缺氧的指标是:

A.PaO2?; B.A血氧容量?; C.A血氧含量?; D.A-V血氧含量差?; E.V血氧含量?。

8.严重贫血时,下述指标变化中哪一项是不存在的: A.血氧含量?; B.PaO2?;

C.A血氧含量?; D.A血氧饱和度正常; E.V血氧含量减少。

9.氧离曲线右移是由于:

A.RBC内2,3-DPG增多; B.血[H+]?; C.PaCO2?; D.血温?; E.以上都不是。

10.下述缺氧哪一种常无紫绀:

A.呼吸功能不全; B.组织用氧障碍; C.心力衰竭; D.静脉血掺杂; E.窒息。

11.急性低张性缺氧时机体最重要的代偿机制是:

A.心率加快; B.心肌收缩性增强; C.肺通气量增加; D.脑血流量增加; E.腹腔内脏血流量减少。 12.急性缺氧引起的血管效应为:

A.冠脉收缩,脑血管收缩,肺血管扩张; B.冠脉扩张,脑血管收缩,肺血管扩张; C.冠脉扩张,脑血管扩张,肺血管扩张; D.冠脉扩张,脑血管扩张,肺血管收缩; E.冠脉收缩,脑血管扩张,肺血管收缩;

13.急性缺氧时,血管收缩和血流量减少最显著的脏器是: A.肝; B.肾; C.肺; D.胃肠道; E.胰腺。

14.急性缺氧使肺A压增高的主要机制是:

A.右心输出量增加; B.左心功能不全; C.肺血流量增加; D.肺小动脉收缩; E.肺小静脉淤血。

15.严重缺氧使细胞损伤,细胞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变化为:

A.细胞内Na+?; B.细胞内Ca2+?; C.细胞外K+?; D.细胞外H+?; E.以上都不对。 16.慢性缺氧使RBC数及血红蛋白量明显增加的主要机制为:

A.刺激肝脏,使促红细胞生成素原生成?; B.增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骨髓的生理效应; C.抑制肝和脾对RBC的破坏; D.交感神经兴奋,肝脾储血库收缩 E.刺激肾脏,使近球细胞促红细胞生成素酶的形成、释放增加;。 17.法乐氏四联症患者主要出现:

A.低张性缺氧; B.血液性缺氧; C.循环性缺氧; D.组织中毒性缺氧; E.以上都不对。 18.低张性缺氧时可有:

A.氧饱和度正常; B.动静脉氧差增大; C.血氧容量明显降低; D.血氧含量减少;

14

E.以上都不对。

19.血液性缺氧可以存在:

A.氧分压降低和紫绀; B.氧分压降低但无紫绀; C.氧含量降低和紫绀; D.氧含量降低但无紫绀; E.以上都不对。

20.循环性缺氧时可出现:

A.氧分压降低和紫绀; B.氧分压降低但无紫绀; C.动静脉氧差降低和紫绀; D.动静脉氧差增高和紫绀; E.以上都不对。

21.血氧分压降低并伴有紫绀可能见于:

A.氰化物中毒患者; B.肠源性紫绀患者; C.休克患者; D.CO中毒患者; E.以上都不对。

22.严重贫血患者引起组织缺氧,下述指标哪项是对的:

A.氧分压减小; B.氧容量变化不大; C.氧含量可代偿增高; D.动静脉氧差增大; E.以上都不对。

23.严重贫血引起缺氧,机体的代偿主要是: A.红细胞内2,3-DPG增多,利于血红蛋白在组织释放氧增加; B.肺通气量增高,使PaO2代偿性增高; C.循环呈高动力状态;

D.红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而血红蛋白含量可增加; E.以上都不对。

24.正常机体内,下列哪个部位氧分压最高:

A.线粒体内膜; B. 肺静脉血液; C.肺泡气体; D. 毛细血管血液; E.主动脉血液中的红细胞。

25.下列何种物质可使亚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从而失去携带氧的能力? A.乳酸 B.磷酸盐 C.肌酐 D.亚硝酸盐 E.CO

26.血氧容量正常,PaO2降低,SaO2降低可见于:

A.呼吸衰竭 B. 心力衰竭 C.严重贫血 D. DIC E.氰化物中毒

27.动脉血氧分压、氧容量和氧含量正常、静脉血氧含量增高可见于: A.慢性贫血 B. 失血性休克 C.呼吸衰竭 D. 氰化钠中毒 E.充血性心力衰竭。

28.下列哪项不是使红细胞中2,3-二磷酸甘油酸生成增多的因素? A.脱氧血红蛋白增多; B. 血pH值增高;

C.二磷酸甘油酸磷酸酶活性增加; D.二磷酸甘油酸变位酶活性增加; E.磷酸果糖激酶活性增加。

29.血氧容量20m1/dl,动脉血氧含量15ml/dl,动脉血氧分压6.7kPa(50mmHg),动静脉氧差4m1/dl,其缺氧类型最可能为:

A.组织性缺氧; B.缺血性缺氧; C. 血液性缺氧; D. 低张性缺氧; E.淤血性缺氧。

30.血氧容量12ml/dl,动脉血氧含量11.4ml/dl,动脉血氧分压13.3kPa(100mmHg),动静脉氧差3.6m1/dl,患何种疾病可能性最大?

A.维生素B2缺乏 B. 大叶性肺炎

15

C.阻塞性肺气肿 D.慢性贫血 E.失血性休克

31.呼吸加深加快对下列哪—种原因所致缺氧的代偿作用最大? A.氰化钾中毒 B.低动力性休克 C.血红蛋白减少 D.吸人气氧分压降低 E.线粒体功能障碍

32.低张性缺氧引起肺通气量增加的主要机制是:

A.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 B.刺激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 C.刺激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D.刺激肺牵张感受器 E.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

33. 对缺氧诱导因子-1(HIF-1)的正确描述是:

A.HIF-1是一种能促进促红细胞生成素等表达的细胞因子 B.HIF-1是在缺氧时活化的转录因子 C.HIF-1能使所在的组织细胞发生缺氧 D.HIF-1是细胞内氧含量的感受器

E.HIF-1能拮抗缺氧对蛋白质合成的抑制作用 34.缺氧时肺血管收缩对机体的代偿作用是:

A.增加肺部组织液渗出,刺激呼吸频率加快 B.增加肺尖部的肺泡通气量 C.维持适当的肺泡通气/血流比例 D.减慢血流使Hb充分氧合 E.适当提高血压,增加心肌氧供

35.急性缺氧导致肺动脉压升高的主要因素是:

A.右心排出量增加 B.肺小静脉淤血 C.肺小动脉收缩 D.左心功能不全 E.血流量增加

36.严重缺氧导致细胞损伤时,细胞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变化为: A.细胞外K+↓ B.细胞内Ca2+↓ C.细胞内H+↓ D.细胞内Na+↑ E.细胞内K+↑

37.缺氧时血液系统的代偿反应有:

A.骨髓造血功能增强,氧离曲线右移 B.E血氧含量增加

C.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对RBC破坏受抑制 D.红细胞内2,3-DPG减少 E.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增加

38.下列哪种情况引起的缺氧,红细胞内2,3-DPG增加最不明显: A.氰化物中毒 B.肺源性心脏病 C.高原性缺氧 D.右心衰竭 E.失血性休克

答案:1 E、2 B、3 D、4 C、5 A、6 E、7 E、8 B、9 A、10 B、11 C、12 D、13 B、14 D、15 A、16 E、17 A、18 D、19 D、20 D、21 C、22 E、23 C、24 C、25 D、26 A、27 D、28 C、29 D、30 D、31 D、32 C、33 B、34 C、35 C、36 D、37 A、38 A。 是非题

1.循环性缺氧时,最有特征性的血氧指标是A-V氧含量差减小。 ( ) 2.缺氧不仅是指组织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而且也可以指组织不能充分利用氧气。( ) 3.当皮肤、粘膜出现青紫现象时,机体必存在某种原因引起的缺氧,临床上称为“紫绀”( )

4.低氧血症指组织得不到足够的氧或不能充分利用氧,使机体能量代谢发生障碍。( ) 填空题

1.缺氧是指当组织的 或 时,导致组织的 和 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2.根据缺氧原因不和血气变化的特点,可把缺氧分为四种类型: 、 、 和 。 3.严重贫血可引起_______性缺氧,其血氧指标的变化为PaO2_________,CO2 max________,SaO2________________, 动静脉氧差____________。

4.氰化钾中毒,属于___________缺氧,其血氧指标的变化为PaO2________,CO2

16

max________,SaO2____________, 动静脉氧差_______________。

5.人到高原,由于吸入气氧分压过低,PaO2______________,呼吸__________________, PaCO2随之_______________;故常伴有_____________________酸中毒,此时AB________SB(>,=,<)。

6.低张性缺氧的主要特点为 ,使氧饱和度 ,氧含量 ,组织供氧不足。发生原因主要为(1) ,(2) 和(3) 。

7.血液性缺氧是由于血红蛋白 ,以致 降低或氧含血红蛋白不易 ,使组织缺氧。由于此时血液 正常,故又称等张性低氧血症。常见原因可以有 , 或发生 等。

8.低张性缺氧的主要特点为 ,使氧饱和度 ,氧含量 ,组织供氧不足。发生原因主要为 、 、和 。

六、发热

(一)名词解释(1~9) 1.发热(fever)

2.过热(hyperthermia) 3.致热原(pyrogen) 4.发热激活物

5.内生致热原(EP) 6.寒战

7.高峰期或高热稽留期(fastigium)

8.热限(hyperthermic ceiling 或febrile limit)

9.下丘脑终板血管区(organum vasculosum laminae terminalis,OVLT) (二)选择题(1-25)

1.产生内生性致热原的细胞主要是:

A.单核、巨噬细胞系细胞; B.血管内皮细胞; C.血小板; D.肝细胞; E.以上都不对。

2.下述体温升高何种属于过热?

A.妇女月经前期; B.妇女妊娠期; C.剧烈运动后; D.先天性汗腺缺陷; E.流行性脑膜炎。 3.炎热环境中皮肤散热的主要形式是:

A.出汗; B.对流; C.血流; D.传导; E.辐射。

4.下述何为发热激活物:

A.白细胞致热原; B.干扰素; C.肿瘤坏死因子; D.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 E.淋巴因子。 5.发热激活物引起发热主要是:

A.激活局部血管内皮细胞,释放致炎物质; B.刺激局部神经末梢,释放神经介质; C.直接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 D.促进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 E.加速代谢分解,产热增加。 6.引起发热最常见的病因为:

A.淋巴因子; B.恶性肿瘤; C.变态反应; D.细菌感染; E.病毒感染。 7.体温调节中枢的高级部分是:

17

A.视前区-前下丘脑; B.延脑; C.桥脑; D.中脑; E.脊髓。 8.多数发热的发病学第一环节是:

A.产热增多,散热减少; B.发热激活物的作用; C.内生致热原的作用; D.中枢发热介质参与作用; E.体温调定点上移。 9.尼克酸使发热反应减弱的机制是:

A.增强磷酸二酯酶活性; B.扩张血管; C.抑制前列腺素E合成; D.神经末梢释放介质; E.降低脑内5-HT含量。 10.发热高峰期的热代谢特点是:

A.产热?散热; B.散热?产热; C.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相对平衡; D.辐射热明显减少; E.对流热明显减少。 11.退热期可导致:

A.Na+ 潴留; B.Cl- 潴留; C.水潴留; D.脱水; E.出汗减少。

12.发热高峰期泌尿功能变化为:

A.尿量?,比重?; B.尿量?,比重?; C.尿量?,比重?; D.尿量?,比重?; E.尿量、比重均无变化。 13.高热病人容易发生:

A.低渗性脱水; B.等渗性脱水; C.高渗性脱水; D.水中毒; E.水肿;

14.现认为下述哪一组体液因子可作为内生性致热原引起发热?

A.组胺,IL-1, C3a; B.IL-1, PAF, PGI2, INF;C.MIP-1, IL-1, TNF, INF; D.TXA2, TNF, ?内啡呔;E.以上都不对。

15.引起发热最常见的病因为:

A.淋巴因子 B.病毒感染 C.恶性肿瘤 D.细菌感染 E.变态反应

16.发热激活物又称EP诱导物,包括:

A.前列腺素和其体内代谢产物 B.内生致热原和某些体外代谢产物 C.IL-1和TNF D.CRH和NOS E.外致热原和某些体内产物

17.关于发热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体温高于正常值0.5℃ B.由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功能障碍引起 C.产热过程大于散热过程 D.有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引起的 E.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18.输液反应引起的发热多数是由于:

A.变态反应 B.内毒素污染 C.外毒素污染 D.药物的毒性反应 E.霉菌污染

19.病毒的致热物质主要为:

A.全菌体及植物凝集素 B.全病毒体及血细胞凝集素 C.全病毒体及裂解素 D. 胞壁肽及血细胞凝集素 E.全病毒体及内毒素

18

20.革兰氏阳性菌的致热物质主要为:

A.脂多糖 B.肽聚糖

C.内毒素 D.全菌体和其代谢产物 E.全菌体和内毒素

21.发热的发病学第一环节多数为:

A.产热增多,散热减少 B.内生致热原的作用 C.中枢发热介质参与作用 D.体温调定点上移 E.发热激活物的作用

22.产生和释放白细胞致热原最多的细胞是:

A.肝脏星形细胞 B.嗜酸粒细胞 C.单核细胞 D.中型粒细胞 E.淋巴细胞

23.引起寒战的原因是由于:

A.全身皮肤的立毛肌不随意收缩 B.全身性骨骼肌不随意的僵直性收缩 C.下肢骨骼肌不随意的周期性收缩 D.全身皮肤的立毛肌周期性收缩 E.全身性骨骼肌不随意的周期性收缩 24.退热期的热代谢特点是:

A.产热大于散热 B.散热大于产热 C.产热等于散热 D.产热障碍 E.散热障碍

25.发热病人最常出现的酸碱平衡紊乱为:

A.代谢性酸中毒 B.呼吸性酸中毒 C.混乱性酸中毒 D.代谢性碱中毒 E.混合性碱中毒

答案:1 A、2 D、3 A、4 E、5D、6 D、7 A、8B、9A、10C、11 D、12 A、13 C、14C、15D、16E、17D、18B、19B、20D、21E、22C、23E、24B、25A (三)填空题(1~7)

1.发热激活物是指能够激活 细胞,使产生和释放 的物质,后者能作用于中枢被称为 的部位,引起体温调定点上移。较重要的细菌来源发热激活物是 。 2.发热时使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的中枢性介质有 , , , 。

3.内生致热原的效应部位是 ,它的作用使 上移。

4.内生致热原是一组由 细胞产生的 ,具有 。 5.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的中枢发热介质可能包括: 、 、 和 。

6.目前认为内生致热源种类有 、 、 和MIP-1。

7.外源性致热源热原__________透过血脑屏障,而内源性致热源_______透过血脑屏障。 8.在临床上多数发热(急性传染性病和急性炎症),大致可分为三个时相: ; ; 。

9.ET致热性和毒性成份是 。

10.体温调节中枢的高级部位位于 ;低级部位位于 。 11.体温上升期是由于 ,使体内核心温度相对低于 ,下丘脑发放 升温信息,使机体 增加,④ 减少,体温上升。 (四)是非题(1~3)

1.过热是指体温调节机构失调,导致中枢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2.作用强烈的细菌内毒素可直接作用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引起机体发热。 3.寒战、鸡皮等可见于发热的高峰期。

七.疾病的分子机制

19

(一)名词解释(1~14) 1.突变(mutation)

2.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

3.突变热点(hot spots of mutation)

4.同义突变(same-sense or synonymous mutation) 5.错义突变(missense mutation) 6.无义突变(non-sense mutation)

7.终止密码突变(termination codon mutation) 8.抑制基因突变(suppressor gene mutation) 9.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 10.苯丙酮尿症

11.高铁血红蛋白血症(HbM) 12.β地中海贫血

13.亨廷顿氏病(Huntington’s disease)

14.唐氏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 (一)选择题A型题(1~18) 1.蚕豆病患者缺乏

A.过氧化氢酶 B.酪氨酸酶 C.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D.乙酰化酶 E.半乳糖-1-磷酸尿苷转移酶 2.HbF的分子结构为

A.α2β2 B.α2ε2 C.α2γ2 D.α2δ2 E.α2Ψ2

3.糖原积累病Ⅰ型患者缺乏

A.葡萄糖-6-磷酸酶 B.磷酸果糖激酶

C.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D.半乳糖-1-磷酸尿苷转移酶 E. 酪氨酸酶

4.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的可能基因型为

A. β+/βA B. δβ+/β0 C. βA/β0 D. δβA/βA E.αβA/δβ0

5.静止型的α地中海贫血患者的基因型为 A. -α/-α B. - -/-α C. αα/-α D. - -/- - E.αα/αα

6.某些异常血红蛋白的珠蛋白为Hb Lepore,它形成的原因为 A.移码突变 B.密码子缺失 C.碱基置换 D.基因融合 E.无义突变

7.有一段结构基因,碱基顺序为-ACGATGGCG-,转录后可编码半胱氨酸、酪氨酸和精氨酸。现发生点突变,变为-ACGATTGCG-,这种突变方式称为 A.无义突变 B.同义突变 C.错义突变 D.移码突变 E.终止密码突变

8.基因型与表现型均有稳定遗传改变的细胞称为 A. Synkaryon B.Aneuploid C. Mutant cell D.Hybrid cell E. Heterokaryon 9.分子病是研究

A.核酸、蛋白质受损所致的疾病 B.由放射线和致癌物引起大分子受损的疾病

20

C.疾病在分子水平上的病理变化 D. 酶蛋白受损所致的疾病 E.由DNA遗传变异所致的疾病 10.分子病有一个共同基本特点为

A.染色体异常 B.DNA异常 C.蛋白质异常 D. 脂异常 E. 糖异常

11.先天性代谢缺陷的发生基础是

A.遗传性染色体异常 B.脂代谢异常 C.糖代谢异常 D.蛋白代谢异常 E.遗传性酶代谢异常

12.白化病通过下列哪种机制致病

A.代谢中间产物堆积和排出 B.缺乏代谢终产物 C.代谢前身物质堆积 D.反馈抑制作用消失 E.开放次要代谢途径,毒性副产物堆积 13.半乳糖血症通过下列哪种机制致病

A.开放次要的代谢途径,毒性副产物堆积 B.缺乏代谢终产物 C.代谢中间产物堆积和排出 D.代谢前身物质堆积 E.反馈抑制作用消失

14.苯丙酮尿症通过下列哪种机制致病

A.代谢中间产物堆积和排出 B.缺乏代谢终产物

C.反馈抑制作用消失 D.开放次要的代谢途径,毒性副产物堆积 E.代谢前身物质堆积

15.由于酶缺陷导致代谢产物缺乏引起的疾病有

A.半乳糖血症 B.地中海贫血

C.痛风 D.白化病 E.尿黑酸尿症

16.继发性受体异常可引起

A.休克 B.机能性甲状腺肿 C.恶性贫血 D.肾性尿崩症 E.甲状腺机能亢进 17.胱氨酸尿症属于

A.自身免疫性受体病 B.先天性代谢缺陷病 C.膜转运障碍 D.遗传性受体病 E.继发性受体异常

18.由于酶缺陷导致旁路代谢副产物累积,可引起 A. 苯丙酮尿症 B. 痛风 C. 尿黑酸尿症 D. 糖尿病 E. 胱氨酸尿症

答案:1.C、2.C、3.A、4.B、5.C、6.D、7.A、8.C、9.E、10.C、11.E、12.B、13.C、14.D、15.D、16.A、17.C、18.A。

八.疾病的细胞机制

(一)名词解释

1.细胞增殖(proliferation) 2.细胞凋亡(apoptosis)

3.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cyclin dependent kinase, CDKs) 4.泛素(ubiquitin)

5.泛素连接酶(ubiquitin-protein ligase) 6.检测点(checkpoint)

7.凋亡小体(apoptotic body)

21

8.死亡受体(death receptor, DR) 9.P53基因

10.细胞分化(cell differentiation) (一)选择题A型题(1~18)

1.以下关于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CDK)的描述错误的是:

A.CDK是一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 B.CDK是一组酪氨酸蛋白激酶

C.CDK激活依赖于与cyclin的结合 D.CDK可以受Rb和p53等基因的调控 E.CDI 可以特异型抑制CDK的活性

2.以下哪一种蛋白不属于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 A.P16 B.P21 C.P53 D.P27 E.P19

3.细胞周期G1期中CDK的主要作用底物是:

A.pRB B.cyclinD C.cyclin E D.p105Rb E.p27

4.以下关于干细胞的描述错误的是:

A.干细胞是一类增殖较慢,但能自我维持增殖的细胞 B.干细胞具有定向分化的潜能

C.人体干细胞分为: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定向干细胞三类 D.定向干细胞增殖能力是无限的

E.干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或向终末分化,或仍作为干细胞 5.以下关于畸胎瘤的描述错误的是:

A.进行异位发育 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失控 C.可转化成畸肽癌 D.不能被诱导分化成正常细胞 E.畸胎瘤是胚胎发育的细胞分化调控异常的结果 6.以下哪一种分子是DNA损伤检查点分子

A.GADD45 B.p16ink4a C.p21 D.p53 E.cyclinD

7.下列哪一种细胞属于多能干细胞

A.精原细胞 B.红细胞系 C.骨髓造血干细胞 D.白细胞系 E.胚胎干细胞

8.细胞凋亡的特征性形态学改变是:

A.细胞空泡化 B.细胞肿胀 C.局部炎细胞浸润 D.凋亡小体形成 E.细胞体积缩小,出现固缩

9.关于细胞凋亡与坏死的区别,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凋亡时细胞膜及细胞器相对完整,坏死则细胞结构全面溶解 B.凋亡是被动过程,坏死是主动过程

C.凋亡是由基因控制的非随机过程,坏死是随机发生的 D.凋亡过程中有新蛋白合成,坏死过程中无新蛋白合成 E.凋亡时局部无炎症反应,坏死时局部有炎症反应 10.关于细胞凋亡小体,下列哪项描述是错误的

A.由细胞膜内陷形成 B.可被巨噬细胞吞噬

C.内容物不外泻 D.电镜下可见透亮空泡和不透光核碎片E.体积太小光镜下无法观察

11.下列那项是细胞凋亡的主要执行者

A.内源性核酸外切酶 B.聚ADP核糖转移酶 C.Caspases D.谷氨酰胺转移酶

22

E.端粒酶

12.细胞内的“分子警察”是指:

A.Bax B.EIB

C.ICE D.野生型p53 E.c-myc

13.哪一种Caspase起最终的效应作用

A.Caspase-1 B.Caspase-3 C.Caspase-9 D.Caspase-2 E.Caspase-13

14.下列哪种因素是细胞凋亡的诱导性因素:

A.神经生长因子 B.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C.苯巴比妥 D.肿瘤坏死因子 E.EB 病毒

15.钙稳态失衡引起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不包括: A.激活Ca2+/Mg2+依赖的核酸内切酶,讲解DNA链 B.上调TNF受体-1,启动死亡程序

C.激活谷氨酰胺转移酶,促进凋亡小体形成

D.激活核转录因子,加速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转录

E.促使DNA链舒展,暴露出核小体之间连接区内的核酸内切酶位点 16.细胞凋亡不足与下列哪种疾病的发病有关:

A.阿尔茨海默氏病 B.高血压 C.肿瘤 D.心肌缺血 E.艾滋病

17.细胞凋亡过度参与了下列哪种疾病的发病

A.系统性红斑狼疮 B.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C.心力衰竭 D.小细胞肺癌 E.慢性甲状腺炎

18.以下关于Caspases的描述那一项是错误的

A.可水解细胞内蛋白质 B.对底物天冬氨酸部位有特异性水解作用 C.活性中心富含半胱氨酸 D.是细胞凋亡的主要执行者 E.可激活细胞凋亡抑制物

答案:1.B、2.C、3.A、4.D、5.D、6.D、7.C、8.D、9.B、10.E、11.C、12.D、13.B、14.D、15.B、16.C、17.C、18.E。

九、应激

(一)名词解释(1~18) 1.应激(stress)或应激反应 2.应激原(stressor) 3.躯体性应激原 4.心理性应激原

5.良性应激(eustress) 6.劣性应激(distress) 7.“全身适应综合征”(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GAS) 8.警觉期(alarm stage)

9.抵抗期(resistance stage) 10.衰竭期(exhaustion stage)

11.心理社会呆小状态(psychosocial short statue) 12.急性期反应(acute phase response)

13.急性期反应蛋白(acute phase protein, APP) 14.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 HSP)

23

15.热休克蛋白的“分子伴娘”(molecular chaperone) 16.应激性高血糖或应激性糖尿 17.应激性溃疡 18.应激反应综合征 (二)选择题(1~21)

1.应激是指机体在受刺激时所产生的:

A.特异性全身反应; B.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C.防御性全身反应; D.代偿性全身反应; E.损伤性全身反应。

2.应激时最突出的表现为:

A.中性粒细胞减少; B.肾上腺皮质肥大; C.胸腺细胞增生; D.淋巴组织肥大; E.胰腺组织增生。

3全身适应综合征的抵抗期体内起主要的激素是: A.糖皮质激素; B.ADH; C.Ald; D.胰岛素; E.儿茶酚胺。

4.应激时体内分泌减少的激素是:

A.糖皮质激素; B.ACTH; C.ADH; D.胰岛素; E.儿茶酚胺。

5.应激时CRH分泌增多,其主要作用是:

A.刺激ACTH分泌进而增加GC的分泌 B.调控应激时的情绪行为反应

C.促进内啡肽释放 D.促进蓝斑-交感-肾上腺能神经元的活动 E.升高血糖

6.应激时糖皮质激素不具有下列哪一种作用?

A.维持心血管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 B.促进脂肪动员; C.抑制糖异生; D.稳定溶酶体膜; E.促进蛋白分解。

7.应激时急性期反应蛋白不包括下列哪一类?

A.纤维连接蛋白; B.参与转运的蛋白; C.参与激肽生成的蛋白; D.补体成分的蛋白; E.参与凝血与纤溶的蛋白; 8.关于HSP的叙述错误的是:

A.进化上高度保守; B.具有“分子伴娘”的作用;

C.其基质识别系列可与变形蛋白结合; D.其三聚体可启动热休克基因的转录活性; E.可增强机体对多种应激原的耐力。 9.应激性溃疡形成的最基本条件是:

A.胃粘膜缺血; B.胆汁返流;

C.胃腔内H+向粘膜内的反向弥散; D.粘膜内[HCO3-]降低; E.酸中毒时血流对粘膜内H+的缓冲能力降低 10.下列那种疾病不是应激相关疾病:

A.原发性高血压; B.动脉粥样硬化; C.支气管哮喘; D.应激性溃疡; E.心绞痛。

11.应激时增多的β-内啡肽具有下列哪一种作用

A. 促进糖皮质激素的分泌 B. 心输出量减少 C. 心率增加 D. 血中ACTH增多 E. 升高血压

12.应激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兴奋的外周效应主要由哪种激素引起 A. 儿茶酚胺 B. 糖皮质激素

24

C. 生长激素 D. 抗利尿激素 E. 醛固酮

13.应激时泌尿系统的主要变化中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A. 多尿 B. 尿钾降低 C. 尿比重低 D. 尿钠降低 E. 肾小球滤过率增高

14.全身适应综合征警觉期内分泌最主要的改变是

A. 儿茶酚胺分泌增多 B.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C. 糖皮质激素增多 D. 甲状腺素增多 E. 胰高血糖素增多

15.应激时,儿茶酚胺作用于下列何种细胞的何种受体使胰岛素分泌减少 A. 胰岛α细胞上的β受体 B. 胰岛α细胞上的α受体 C. 胰岛β细胞上的α受体 D. 胰岛β细胞上的β受体 E. 以上都不是

16.急性应激时血液系统变化中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A. 血液凝固性降低 B. 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 C. 红细胞沉降率加快 D. 纤溶活性降低 E. 贫血

17.应激时体内糖和蛋白质代谢变化中下列哪一项不存在 A. 糖原分解增强 B. 糖异生增强

C. 组织利用葡萄糖增多 D. 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 E. 蛋白质合成减少

18.急性期蛋白主要由下列哪种细胞产生

A. 单核-巨噬细胞 B. 成纤维细胞 C. 肝细胞 D. 内皮细胞 E. 多形核白细胞

19.长期精神心理应激诱发高血压与下列哪种因素无关 A. 儿茶酚胺分泌增多 B. 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 C. 醛固酮分泌增多 D.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E. 甲状腺素分泌增多

20.临床上主要通过测定下列哪一种激素血中浓度来判断应激强度 A. 胰高血糖素 B. 胰岛素 C. 皮质酮 D. 皮质醇 E. 抗利尿激素

21.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对机体的不利影响中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A. 白细胞数减少 B. 血压降低

C. 血小板数目减少 D. 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 E. 心肌耗氧量增加

答案:1 B、2 B、3 A、4 D、5 A、6B、7 C、8 D、9 A、10 D、11B、12B、13D、14A、15C、16C、17C、18C、19E、20D、21E 。

十、缺血再灌注损伤

(一)名词解释(1~10)

1.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2.氧反常(oxygen paradox) 3.钙反常(calcium paradox) 4.pH值反常(pH paradox) 5.自由基(free radical)

6.呼吸爆发(respiratory burst)或氧爆发(oxygen burst) 7.钙超载(calcium overload)

25

8.无复流现象(no-reflow phenomenon) 9.心肌顿抑(myocardial stunning) 10.氧自由基抑制剂

(二)选择题A型题(1~43)

1.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的原因主要是:

A.血管痉挛,组织缺血; B.血管内血栓形成,阻断血流; C.器官在缺血耐受期内恢复血流; D.器官在可逆性损伤期内恢复血流; E.以上都不对。

2.再灌注损伤是指:

A.缺血后恢复血流灌注引起的后果; B.缺血后恢复血流灌注引起的组织损伤; C.无钙后再用含钙溶液灌注引起钙超载; D.缺氧后再用富氧液灌注引起的组织损伤; E.以上都不对。 3.下述何种不会有缺血-再灌注损伤?

A.冠脉搭桥术后; B.体外循环后; C.器官移植后; D.心肌梗塞后; E.心肺复苏后。

4.钙反常损伤程度主要与:

A.无钙灌注的时限有关; B.灌注液的温度有关; C.灌注液的PH有关; D.再灌注时钙浓度有关; E.再灌注时的氧分压有关。

5.脑缺血-再灌损伤,细胞内第二信使分子的变化为:

A.cAMP?、cGMP?; B.cAMP?、cGMP?; C.cAMP?、cGMP?; D.cAMP?、cGMP?; E.两者均正常。 6.评价脑再灌注损伤的主要代谢指标为:

A.ATP、CP及葡萄糖减少; B.乳酸?; C.cAMP?; D.cGMP?; E.过氧化脂质生成?。

7.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白细胞数目的变化规律为:

A.缺血期?、再灌注期?; B.缺血期?、再灌注期?; C.缺血期?、再灌注期?; D.缺血期?、再灌注期?; E.缺血期正常、再灌注期?。 8.再灌注时组织内白细胞浸润增加的机制主要是:

A.组胺和激肽的作用; B.C3a、C5a的作用;

C. LTB4的作用; D.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的作用; E.趋化性炎症介质的作用。

9.黄嘌呤脱氢酶转化为黄嘌呤氧化酶需要有:

A.镁依赖性蛋白水解酶; B.锌依赖性蛋白水解酶; C.钙依赖性蛋白水解酶; D.钼依赖性蛋白水解酶; E.铜依赖性蛋白水解酶;

10.黄嘌呤氧化酶存在于:

A.内皮细胞内; B.巨噬细胞;

C.肌细胞内; D.结缔组织细胞内; E.白细胞内。

11.下述预防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措施,哪一种是错误的?

A.再灌流时应注意低氧、低压; B.再灌流时应使灌流液含较多钠或钙; C.再灌流时宜使流量逐步增加; D.尽可能提早再灌流的时间; E.以上都无错误。

12.再灌注时组织内白细胞浸润增加的机制可能是:

A.组胺与激肽的作用; B.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作用; C.补体的作用; D.趋化性炎症介质的作用;

26

E.白三烯的作用。

13.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引起的最严重的变化是:

A.肾小球基底膜损伤; B.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 C.线粒体肿胀; D.入球小动脉收缩; E.线粒体崩解。

14.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下列哪项不正确:

A.ATP生成减少; B.心肌细胞收缩物质破坏; C.心肌肌节数量增加; D.心肌收缩功能降低不可逆; E.心律失常。

15.下列灌流液中哪一种易诱发或加重再灌注损伤: A.低钠; B.低温; C.低钙; D.低pH; E.高钠。

16.下列哪一类物质不属于自由基攻击的细胞成分: A.糖类; B.蛋白质; C.内质网膜; D.线粒体; E.DNA。

17.缺血再灌注损伤最常见于:

A.心肌 B.脑 C.肝 D.肾 E.肠

18.最活泼、最强力的氧自由基是: A.O2- B.H2O2 C.OH. D.LO. E.LOO.

19.认为再灌注损伤实为缺血的继续和叠加的学说为: A.钙超载 B.自由基损伤 C.无复流现象 D.白细胞作用 E.能量代谢障碍

20.氧反常损伤程度加重, 不见于:

A.缺氧时间长 B.温度高 C.酸中毒重 D.氧分压越高 E.PH纠正慢

21.有关自由基的错误说法是:

A.是具有一个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和分子的总称 B.O2-是其它活性氧产生的基础

C.OH.自由基的产生需有过渡金属的存在 D.体内的自由基有害无益 E.自由基的化学性质极为活泼

22.钙反常时细胞钙超载的重要原因是:

A.ATP 减少使钙泵功能障碍 B.Na+/Ca2+ 交换蛋白反向转运增强 C.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开放增加 D.线粒体膜流动性降低 E.细胞膜外板与糖被表面分离

23.缺血-再灌注时细胞内氧自由基的生成增加不见于:

A.中性粒细胞吞噬活动增强 B.儿茶酚胺的增加

C.黄嘌呤氧化酶形成减少 D.细胞内抗氧化酶类活性下降 E.线粒体受损、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统功能失调

24.主要由白细胞释放的具有最强趋化作用的炎症介质是: A.C3a、C5a B.C5b67

C.LTB4 D.巨噬细胞趋化因子 E.纤维蛋白肽B

25.一般认为,心肌细胞膜上何种钾离子通道是缺血预适应心肌保护的终效应器?

27

A.瞬时外向电流钾通道(Ito) B.内向整流电流钾通道(IK1) C.ATP敏感钾通道(KATP) D.延迟外向电流钾通道(IK) E.乙酰胆碱敏感钾通道(IKAch)

26.线粒体膜易受自由基损伤是由于外面无何种蛋白保护? A.组蛋白 B.白蛋白

C.球蛋白 D.免疫球蛋白 E.纤维蛋白

27.下述哪种物质收缩血管的作用最强?

A.血管紧张素 B.内皮素 C.白三烯 D.TXA2 E.PGI2

28.下面哪个不是氧自由基?

A.NO B.O2- C.OH. D.CO2 E.LOO.

29.下述心肌无复流现象的发生机制中哪一点是错误的?

A.心肌细胞肿胀 B.血管内皮细胞肿胀 C.微血管通透性增高 D.心肌细胞松弛 E.微血管痉挛和堵塞

30.下述心肌超微结构变化,哪点为心肌细胞挛缩的直接标志? A.基底膜部分缺失 B.明显收缩带 C.线粒体肿胀、嵴断裂 D.出现凋亡小体 E.出现糖原颗粒

31.缺血-再灌注诱导细胞凋亡主要与何种应激有关? A.热应激 B.化学应激 C.氧应激 D.机械应激 E. 情绪应激

32.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细胞不可逆损伤的共同通路是: A.ATP缺乏 B.细胞内钙超载 C.无复流现象 D.氧自由基作用 E.白细胞浸润

33.心肌顿抑最基本特征是缺血-再灌注后:

A.心肌细胞坏死 B.代谢延迟恢复 C.结构改变延迟恢复 D.收缩功能延迟恢复 E.心功能立即恢复

34.下述哪种物质是通过促使肌浆网释放Ca2+而引起心肌细胞内钙超载? A.磷脂酰肌醇 B.三磷酸肌醇(IP3) C.甘油二脂(DG) D.2,3-DPG E.cAMP

35.一般认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始发环节是:

A.ATP缺乏 B.细胞内钙超载 C.无复流现象 D.氧自由基作用 E.白细胞浸润

36.下述哪点不是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

A.有凋亡小体 B.细胞皱缩 C.核固缩 D.质膜相对完整 E.细胞结构全面溶解

37.下述哪项是机体缺血-再灌注时的内源性保护机制? A.钙超载 B.无复流现象 C.预适应 D.心肌顿抑 E.自由基产生过多

28

38.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导致微血管血流阻塞的主要原因是: A.血小板沉积 B.红细胞集聚 C.白细胞粘附 D.脂肪颗粒栓塞 E.气栓形成

39.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基本条件是:

A.再灌注区存在功能可恢复的心肌细胞 B.缺血时间长 C.缺血心肌数量多 D.缺血程度重 E.再灌注恢复速度快

40.黄嘌呤脱氢酶主要存在于:

A.血管平滑肌细胞 B.血管内皮细胞 C.心肌细胞 D.肝细胞 E.白细胞

41.呼吸爆发是指:

A.缺血-再灌注性肺损伤 B.肺通气量代偿性增强 C.中性粒细胞氧自由基生成大量增加 D.线粒体呼吸链功能增加 E.呼吸中枢兴奋性增高 42.pH反常是指:

A.乳酸产生增多造成pH降低 B.缺血组织清除酸性产物减少使pH降低

C.酸中毒和碱中毒交替出现 D.碱性药使用过量使酸中毒转变为碱中毒 D.再灌注时迅速纠正缺血组织的酸中毒反而会加重细胞损伤 43.再灌注时自由基引起蛋白质损伤的主要环节是: A.抑制磷酸化 B.氧化巯基

C.抑制蛋白质合成 D.增加蛋白质分解 E.促进蛋白质糖基化

答案:1 D、2B、3 D、4A、5C、6 E、7B、8 E、9C、10 A、11 B、12D、13 B、14C、15 E、16A、17A、18C、19C、20E、21D、22B、23C、24C、25C、26A、27B、28D、29D、30B、31C、32B、33D、34B、35A、36E、37C、38C、39A、40B、41C、42E、43B。 (三)填空题(1~6)

1.自由基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① 和② ,前者主要指氧自由基。 2.缺血-再灌注时氧自由基生成增多的机制:① ,② ,③ ,④ 。 3.自由基可引起蛋白质的① 和肽链的断裂,也可使蛋白质与脂质结合形成② ,从而使③ 功能丧失。

4.自由基可作用于DNA,① 发生加成反应,而造成对② 修饰,从而引起基因突变;并可从③ 中夺取氢原子而引起DNA链的断裂。

5.钙超载引起再灌注损伤的机制① ,② ,③ ,④ ,⑤ 。

6.无复流现象的可能机制为:① ;② ;③ ;④ 。

十一、休克

(一)名词解释(1~12) 1.休克shock

2.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 shock) 3.血管源性休克(vasogenic shock) 4.心源性休克

5.低排高阻型休克 6.高排低阻型休克 7.“自身输血” 9.“自身输液”

29

10.缺血性缺氧期(ischemic anoxia phase) 11.淤血性缺氧期(stagnant anoxia phase) 12.休克肺(shock lung) (二)选择题(1~50)

1.微循环的营养通路是:

A.微A?后微A?直通毛细血管?微V; B.微A?后微A?真毛细血管?微V;

C.微A?A-V吻合支?微V; D.微A?A-V吻合支?真毛细血管?微V; E.微A?后微A?直通毛细血管?真毛细血管?微V。 2.正常微循环中,经常开放的通路是:

A.直捷通路; B.迂回通路; C.营养通路; D.A-V吻合支; E.以上都不对。

3.正常微循环血流调节的实现系通过:

A.交感神经支配; B.毛细血管括约肌自身节律性舒缩; C.局部体液因素; D.全身性体液因素; E.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收缩。 4.高排低阻型休克最常见于下列哪一类休克?

A.失血性休克; B.烧伤性休克; C.感染性休克; D.心源性休克; E.创伤性休克。

5.休克时血压下降的主要机制是:

A.心功能不全; B.外周动脉紧张度不足; C.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后衰竭; D.血液中儿茶酚胺过低; E.微循环障碍,组织灌流不足。 6.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的变化,下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微A收缩; B.后微A收缩; C.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 D.A-V吻合支收缩; E.微V收缩。

7.休克的下列临床表现哪一项是错误的?

A.烦躁不安或淡漠甚至昏迷; B.呼吸急促,脉搏细速; C.面色苍白或潮红、紫绀; D.血压均降低; E.尿少或无。

8.休克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处于:

A.强烈兴奋; B.先兴奋后抑制、衰竭; C.强烈抑制; D.先抑制后兴奋; E.改变不明显。

9.休克I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

A.多灌少流,灌多于流; B.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C.少灌多流,灌少于流; D.多灌多流,灌多于流; E.多灌多流,灌少于流。 10.休克II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

A.多灌少流,灌多于流; B.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C.少灌多流,灌少于流; D.多灌多流,灌多于流; E.多灌多流,灌少于流。

11.休克I期,心脑灌流是:

A.心脑灌流量明显增加; B.心脑灌流量明显减少; C.心脑灌流量先少后增加; D.脑灌流量?,心灌流量无明显改变; E.心灌流量?,脑灌流量无明显改变。 12.长期大量使用升压药可加重休克的原因为:

A.机体药物耐受性增强; B.血管平滑肌对药物失去反应; C.交感神经系统易于衰竭; D.使微循环障碍加重;

30

E.机体丧失对应激反应的能力。

13.反映低阻力型休克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主要指标是:

A.血压?; B.小血管收缩,心脏指数?; C.中心V压和肺A楔入压?; D.小血管扩张,心脏指数?; E.心射血分数?。

14.在人体,下述哪种体液物质对休克微循环障碍不起主要作用? A.儿茶酚胺; B.5-HT; C.组胺; D.K+; E.内毒素和激肽。

15.下列哪种缩血管物质能引起冠脉扩张? A.血管紧张素II ( ATII); B.抗利尿激素; C.去甲肾上腺素; D.肾上腺素; E.血栓素A2(TXA2 )。

16.休克时儿茶酚胺增加导致组织灌流量减少的机制为

A.仅对血管?-受体起作用; B.仅对血管?-受体起作用; C.对?-、?-受体均起作用; D.对?-、?-受体均不起作用; E.以上都不是。

17.休克时产生心肌抑制因子(MDF)的主要部位是:

A.肝; B.肺; C.脾; D.胰腺; E.胃肠道。

18.心肌抑制因子的化学本质是:

A.H+; B.K+; C.内毒素; D.脂多糖; E.活性小分子多肽。

19.下列哪一种物质不引起血管扩张?

A.内啡呔; B.组胺; C.缓激肽(BK ); D.心肌抑制因子 (MDF ); E.腺苷。

20.休克淤血缺氧期时,应用扩血管药物改变微循环,其作用环节主要是: A.扩张小A; B.扩张微A;

C.扩张后微A; D.扩张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E.扩张毛细血管后微血管。

21.体内作用最强的扩血管物质为:

A.PGF; B.组胺; C.缓激肽; D.腺苷; E.PGI2(前列环素); 22.作用最强的缩血管物质为: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血栓素A2(TXA2 ); D.血管紧张素II ( ATII); E.血管加压素。

23.休克时钠泵运转失灵的机制是:

A.磷酸化酶活性加强; B.己糖激酶活性加强; C.无氧酵解增强,乳酸生成增多; D.有氧氧化减弱,ATP生成减少;E.糖原分解加强而耗竭。 24.休克时最常出现的酸碱失衡是:

A.代谢性碱中毒; B.呼吸性酸中毒;

C.AG升高性代谢性酸中毒; D.AG正常性代谢性酸中毒; E.混合性酸中毒。

25.失血性休克早期,功能最易受损的器官是:

A.心; B.脑;

31

C.肺 D.肝; E.肾。

26.休克早期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属于:

A.肾前性肾功能衰竭; B.肾后性肾功能衰竭; C.肾性肾功能衰竭; D.器质性肾功能衰竭; E.肾前及肾性肾功能衰竭;

27.休克时引起心衰的机制,下述哪一项是不对的?

A.冠脉流量减少; B.心肌耗氧量增多; C.酸中毒、高血钾使心肌抑制; D.MDF抑制心肌收缩; E.前负荷过大,心室搏出量减少。

28.休克时最早出现的酸碱失衡类型是:

A.AG正常性代谢性酸中毒; B.AG增高性代谢性酸中毒; C.呼吸性酸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 E.代谢性碱中毒。

29.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的共同发病环节是:

A.肺内DIC形成; B.急性肺淤血水肿; C.急性肺不张; D.肺泡内透明膜形成; E.急性弥漫性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

30.下列哪一项不是休克肺的主要临床表现

A.进行性氧分压?; B.进行性呼吸困难; C.进行性高碳酸血症; D.进行性发绀; E.肺部有湿性罗音。 31.下列哪一项不是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因?

A.休克; B.严重创伤、感染和烧伤; C.氧中毒; D.急性心肌炎; E.急性胰腺炎。

32.不符合休克早期临床症状的是:

A.面色苍白; B.四肢湿冷; C.尿量减少; D.血压不降低,脉压增大; E.收缩压稍升高。

33.休克早期,下述血中激素变化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ACTH?; B.糖皮质激素?; C.儿茶酚胺?; D.胰岛素?; E.胰高血糖素?。

34.休克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时,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尿量不少; B.血尿素氮?; C.血肌酐?; D.代谢性酸中毒; E.高血钾。

35.诊断休克时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最主要依据为: A.少尿; B.氮质血症; C.多尿; D.肾性高血压; E.肾性贫血。

36.休克时,安全补液的最佳监测指标应为:

A.血压; B.脉压; C.尿量; D.中心静脉压; E.肺动脉楔入压。 37.休克期,对患者补液的正确原则应是:

A.血压下降不严重则不必补液; B.补充丧失部分的体液,即“失多少,补多少”; C.“宁多勿少”; D.“需多少,补多少”; E.补充丧失部分的体液和当日将继续丧失的体液。

38. 休克时,下述何种症状是标志休克加重的最明显的标志:

32

A.少尿、无尿; B.皮肤湿冷; C.皮肤出现花斑; D.脉搏细速; E.以上都不是。 39.休克早期机体的代偿功能主要表现为:

A.神志清醒; B.尿量有所恢复;

C.肛温由下降开始回升; D.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 E.以上都不对。

40.休克期微循环血液淤滞的发生主要与下述何种因素有关?

A.微动脉扩张,微小静脉收缩; B.微动脉扩张,微小静脉内腔瘀塞; C.儿茶酚胺增高后转向分泌减少; D.血细胞比容有所改变; E.以上都不对。

41.休克早期,下述主要脏器功能改变,何种是不对的?

A.肾功能障碍,少尿或无尿; B.中枢神经系统呈兴奋状态,烦躁不安; C.呼吸功能障碍,出现呼吸困难; D.心功能加强,心率加快; E.以上都不对。

42.成年人急性失血,至少一次失血量超过总血量的多少才引起休克? A.15% B. 20% C.30% D. 40% E.50%

43.失血性休克血压下降早期主要与: A.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衰竭有关

B.低血容量引起回心血量不足、心输出量降低有关 C.血管紧张度下降、外周阻力降低有关 D.血液灌流不足、微循环血管大量扩张有关 E.细胞严重缺氧能量代谢障碍有关 44.休克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处于:

A.强烈兴奋 B. 先抑制后兴奋 C.先兴奋后抑制,最后衰竭 D. 改变不明显 E.强烈抑制

45.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引起微循环血管收缩最主要的体液因素改变是: A.血管紧张素Ⅱ↑ B. 加压素↑ C.儿茶酚胺↑ D. MDF↑ E.TXA2↑

46.休克时发生心力衰竭与下列哪种因素无关:

A.心肌供血量减少 B. 酸中毒、高钾血症 C.心肌血管内DIC使心肌受损 D. MDF的作用 E.心脏前负荷增加

47.下列哪种缩血管物质能引起冠脉扩张?

A.血管紧张素Ⅱ B. 抗利尿激素 C.去甲肾上腺素 D. 肾上腺素 E.血栓素A2

48.参与休克的白细胞黏附分子是 A.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

B.内皮细胞-白细胞黏附分子(ELAM) C.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 D.β2整合素(CD11/CD18) E.E-选择素

49.休克时体液因子组胺

A.休克最重要的体液因子 B. H2受体兴奋时休克恶化 C.H1受体兴奋时休克恶化 D. H2受体阻断后休克好转 E.H1受体阻断后休克恶化

33

50.内皮素是休克

A.全身循环起代偿的调节肽 B. 缩血管作用最强的调节肽 C.作为局部激素,有代偿作用的调节肽 D. 恶化时起作用的调节肽 E.生理情况下即大量释放的调节肽 51.参与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的有

A.L-selectin与ICAM-1 B. P-selectin与ICAM-1 C.E-selectin与ICAM-1 D. Mac-1与ICAM-1 E.Mac-1与LFA-1

52.多器官功能障碍时肾功能障碍最起始表现为

A.GFR下降 B. 尿钠排出减少 C.蛋白尿 D. 管型尿 E.无尿 答案:A

53.失血性休克的淤血缺氧期,血中儿茶酚胺含量变化,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继续增高; B.接近正常; C.在正常值范围; D.低于正常值; E.可增高可降低。

答案:1 B、2 A、3 C、4 C、5 E、6 D、7 D、8 A、9B、10 A、11 E、12 D、13 D、14 B、15 D、16 C、17 D、18 E、19 D、20 E、21 E、22 C、23 D、24C、25 E、26 A、27 E、28 D、29 E、30 C、31 D、32 D、33 D、34 C、35 B、36 D、37 D、38 C、39 D、40 B、41 C、42B、43B、44A、45C、46E、47D、48D、49C、50C、51D、52A、53 A。 (三)填空题(1~8)

1.休克早期,血管内外液体流动是从 进入 ;休克期,血管内外液体流动从 进入 。

2.失血性休克患者在休克早期其动脉血压可以有: ,但脉压 、脉搏 。

3.休克早期转变为淤血缺氧期使微循环血液淤滞的机制,与 、 、 、 因素有关。

4.血液重分布的意义在于 的正常和使心脑等重要器官得到 ,具有重要的代偿意义。

5.一个典型的休克根据微循环血液灌流特点可以分为: 、 、和 。

6.低动力性休克的血液动力学特点是 , 。 7.高动力性休克的血液动力学特点是 , 。 8.感染性休克根据血液动力学特点可分为____________型休克和____________型休克。 (四)是非题(1~6)

1.休克早期微循环缺血的关键因素是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和儿茶酚胺增多。 2.休克期发生微循环淤滞的主要原因是血清中儿茶酚胺浓度急剧降低引起的。 3.休克早期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主要原因是由于肾缺血导致肾小管坏死。 4.高动力型休克的血液动力学特点是总外周血管阻力低,心脏排血量高。

5.休克是一种较严重的临床病理过程,它发病的关键机制是微循环功能障碍。 6.休克的主要特征是血容量的急剧减少。

十一、多器官功能衰竭

(一)名词解释(1~6)

1.单相速发型(rapid single-phase)MOF

2.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 3.双相迟发型(delayed two-phase)MOF

4.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 5.细胞因子瀑布(cytokine cascade)

34

6.混合性拮抗反应综合征(mixed antagonists response syndrome , MARS) (二)选择题(1~21)

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rapid single-phase-MOF特征: A.原始病因直接引起两个以上器官功能障碍;

B.直接引起一个器官功能障碍后,很快进一步导致其他器官功能障碍; C.病变的进程只存在一个时相;

D.病情相对稳定后,但数天后发生器官功能障碍; E.原始病因作用后迅速发生的两个以上器官功能障碍。 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SIRS诊断指标

体温>38°C或<36°C; B.心率>90次/min;

C.呼吸>20次/min或PaCO2<32mmHg; D.白细胞计数>12×109或幼稚粒细胞>10%; E.红细胞计数<4.0×1012/L。

3.机体在受到严重打击后,体内可出现大量炎症刺激物是指:

A.氧自由基、溶酶体酶、凝血物质; B.严重缺氧、内毒素、C3a、C5a; C.TNF、IFN、IL-6、IL-8等; D.组胺、缓激肽; E.PGE2、PGI2、TXA2。

4.在炎症刺激物作用下,下列哪项变化是错的:

A.可激活VEC,活化VEC在形态上变圆; B.活化VEC出现TM表达减少,TF增加; C.促进VEC过表达黏附分子(AM); D.VEC释放大量促炎介质; E.VEC促炎功能加强,凋亡延迟。

5.MODS发病过程中急性肺损伤大约出现在:

A.12-24小时; B.24-72小时; C.48-72小时; D.3-7天; E.8-10天

6.CARS时机体主要表现为:

A.免疫功能的抑制; B.免疫功能的亢进; C.细胞凋亡减少; D.细胞凋亡增加; E.以上均不对。

7.下列哪一项不是MODS患者acute lung injury的病理变化:

A.肺部急性炎症; B.肺小血管内微血栓形成;,

C.间质性肺水肿和肺泡水肿; D.肺出血、肺不张和肺泡内透明膜形成; E.细支气管扩张 。

8.混合性拮抗反应综合征(MARS)是指: A.SIRS>CARS,机体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 B.SIRS与CARS拮抗,机体炎症消退、康复; C.SIRS

D.SIRS与CARS同时存在又相互加强,机体产生更强的损伤和更严重的免疫抑制; E.以上均不是。

9.引起MODS的主要感染灶起源于:

A. 泌尿道感染 D.神经系统感染 B.消化系统感染 E.内分泌系统感染 C. 免疫系统感染

10.多系统器官衰竭最早发现于:

A.休克 D.大手术后

B.严重感染 E.机体免疫力低下 C.严重创伤

11.在MODS中一般出现障碍最早的器官是:

A.肾脏 D.心脏 B.肝脏 E.脑 C.肺脏

12.MODS最常见的病因是:

35

营养不良 D.免疫力低下 严重创伤和感染 E.吸氧浓度过高 C.输液过多

13.MODS时肺的形态结构变化不包括下列哪一项内容? A肺水肿 D.肺不张

B 肺出血 E.肺泡内透明膜形成 C. 肺纤维化

14.造成肺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中性粒细胞粘附的主要物质是 白三烯 D.溶酶体酶

血管紧张素Ⅱ E.去甲肾上腺素 C.组胺

15.MODS时肾脏的主要表现:

急性肾功能衰竭 D.肾小球率过滤急剧下降 慢性肾功能衰竭 E.肾小管酸中毒 C.急性肾小管功能障碍

16.MODS时发生肾功能障碍下列哪项不存在? 少尿或无尿 D.蛋白尿 尿钠降低 E.血肌酐升高 C.氮质血症

17.MODS时胃肠功能代谢的改变下列哪项不存在? 胃粘膜屏障功能受损 D.肠道细菌移位 胃出血 E.胃肠形成溃疡 C.肠梗阻

18.MODS时免疫系统:

保持正常功能 D.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多 处于全面抑制状态 E.B细胞分泌抗体能力增强C.TH/TS比例升高

19.MODS时,体内不易升高的激素是:

A.糖皮质激素 D.胰高血糖素 B.盐皮质激素 E.胰岛素 C.肾上腺素

20.在MODS发生中下列哪个器官的损害被认为是“始动器官”? A.肺 D.肝脏 B.肾脏 E. 胰腺 C.胃肠道

21.在MODS病情转归中起关键作用的脏器是 A. 心脏 D. 肺脏 B. 肝脏 E. 肾脏 C. 脾脏

22.肺部感染引起的MODS多见于:

A.老年人 D.新生儿 B.青壮年 E. 幼儿 C.婴儿

23.由腹腔脓肿引起的MODS多见于:

A.老年人 D.新生儿 B.青壮年 E.幼儿 C.婴儿

24.下列物质中,为抗炎介质的是:

A.IL-4 D.IL-1 B.IL-8 E.THFα C.IL-6

36

25.下列哪项是促炎介质?

A.IL-4 D.IL-11

B.IL-8 E.可溶性THFα受体 C.IL-10

26.导致MODS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是:

A.器官血流量减少 D.再灌注损伤 B.全身性炎症反应失控 E.细胞代谢障碍 C.肠道细菌移位和内毒素血症

27.MODS病人出现胃肠粘膜糜烂和浅表溃疡,表明已发生: A. 肺衰竭 D. 胃肠衰竭

B. 肝衰竭 E. 免疫防御系统功能衰竭 C. 肾衰竭

28.MODS病人发生菌血症和败血症,表明有:

A. 肺衰竭 D. 胃肠衰竭

B. 肝衰竭 E. 免疫防御系统功能衰竭 C. 肾衰竭

29.在MODS中发生率最高的是:

A. 肺衰竭 D. 胃肠衰竭

B. 肝衰竭 E. 免疫防御系统功能衰竭 C. 肾衰竭 答案 1 D、2 E、3B、4E、5B、6A、7E、8D、9B、 10D、 11C、12B、 13C、 14A、15A、 16B、 17C、18B、19E、20C、21E、22A、23B、24A、25B、26 E、27 D、28E、29A。 (三)填空题(1~12)

1.引起MODS的病因很多,归纳起来分为 、 和 以及 三类。 2.SIRS的主要病理生理变化为: 、 和 为代表的多种炎症介质的 。

3.当 占优势时,即表现为SIRS,而 占优势时则表现为CARS,二者都是 的结果,均能使自身组织遭到损害,并打击 ,导致 。

4.MODS时,细胞代谢障碍主要表现为 、 与 。

5.SIRS过程中,炎症细胞凋亡一般表现为 与 凋亡过度, 凋亡不足。

6.内毒素导致MSOF的机制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途径: ; ; ③ 。

7.根据MODS发病的始动环节,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 。 ① ;② 。

8.在严重创伤、感染、大手术、休克复苏过程或复苏后,① 同时或相继出现. 障碍,不能维持 ,称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9.MODS特点: ; ; ; 。 10.MODS发病机制① ;② ;③ ;④ 。 11.SIRS是机体在受到严重感染、创伤、休克等打击后,出现 、 引起的 全身性炎症反应。

12.MODS时,炎症细胞凋亡一般可表现为: 、 、 。

十二、DIC

(一)名词解释(1~11)

1.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or 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2.DIC的触发因素(triggering factor) 3.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继发性纤溶)

4.全身性Shwartzman反应(general Shwartzman reaction,GSR)

37

5.华-佛综合征(Waterhouse-Friderichsen syndrome)

6.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icroangiopathic hemolytic anemia)

7.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plasma protamine paracoagulation test) 8.显性(overt)DIC 9.可控型显性DIC 10.非控型显性DIC

11.非显性(non-overt)DIC (二)选择题(1~39)

1.在磷脂表面的FXa-FVa-Ca2+复合物的作用是: A.激活前激肽释放酶(KK) D.激活FXI

B.激活凝血酶原 E.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C.激活FVIII

2.血小板在凝血系统的“瀑布”链中具有下列哪种主要作用: A.释放Ca2+ D.释放FⅦ B.激活组织因子 E.提供vWF C.提供PL

3.纤维蛋白原被纤溶酶降解后生成: A.FPA和FPB D.FgDP B.sFM E.FbDP C.PAF

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病中心环节是:

A.广泛微血栓形成 D.凝血酶生成增加 C.继发纤维蛋白溶解亢进 E.凝血功能紊乱 B.MODS

5.在下列疾病中,哪一项是引起DIC最常见的疾病: A.恶性肿瘤 D.大手术创伤 B.产科意外 E.感染性疾病 C.代谢性疾病

6.引起凝血酶生成增加导致DIC的主要机制是:

A.组织因子大量入血 D.FⅫ被激活 B.AT-Ⅲ活性下降 E.TFPI减少 C.FⅪ被大量激活

7.下列哪项不是DIC发生的直接原因:

A.大量组织因子释放入血 D.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B.血细胞的大量破坏 E.促凝物质进入血液 C.血液淤血

8.组织损伤后释放出的TF,通过下列何种途径启动凝血系统: A.激活FⅩ D.激活FⅫ B.激活FⅧ E.激活FⅤ C.形成FⅦa-TF复合物

9.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b/Ⅸ通过下列哪个因子与胶原结合: A.TM D.vWF B.FⅫ E.TF C.TXA2

10.DIC患者最初的临床症状是:

A.出血 D.贫血

B.休克 E.以上都不对 C.MOF

11.严重创伤引起DIC的直接原因是:

A.交感神经兴奋, 血浆儿茶酚胺水平增高 D.组织因子大量入血

B.大量RBC和血小板受损 E.活化凝血因子的清除功能受损

38

C.继发于创伤性休克

12.典型DIC的血液凝固性障碍过程常表现为:

A.持续高凝状态 D.原发性低凝状态 B.先高凝后转为低凝 E.以上都不对 C.先低凝后转为高凝

13.DIC晚期发生明显出血时,其主要的原因是:

A.凝血系统被激活 D.血管的严重损伤

B.补体系统被激活 E.纤溶系统激活,并远大于凝血活性 C.激肽系统被激活

14.继发性纤溶增强的主要实验室检测指标是:

A.血浆中PA活性增高 D.血浆中出现大量的FDPs和D-二聚体 B.血浆中纤溶酶活性增高 E.以上都不对 C.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降低

15.当异型输血造成急性溶血时,导致DIC的主要机制:

A.破损的RBC释放出大量TF D.破损的RBC释放出大量ATP和TF B.破损的RBC释放出大量AT-Ⅲ E.以上都对 C.破损的RBC释放出大量ADP和红细胞素

16.DIC患者的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的现象可见于: A.代偿型DIC D.慢性DIC B.失代偿型DIC E.以上都不是 C.急性DIC早期

17.产科意外容易诱发DIC, 其主要原因是:

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低下 D.纤溶系统活性增高

B.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E.血中促凝物质含量增多 C.微循环血流淤滞 18.DIC时引起休克的主要机制:

A.微血栓形成,使回心血量减少 D.出血可影响血容量 B.凝血系统、激肽系统和补体系统激活 E.以上都不对

C.心肌毛细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影响了心肌收缩力,引起心功能降低。 19.下列哪项是急性出血性胰腺炎发生DIC的主要原因:

A.大量胰蛋白酶入血激活凝血酶原 D.发热和粒细胞破坏

B.大量组织因子入血 E.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C.引起广泛的内皮细胞损伤

20.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障碍时,易诱发DIC的因素是: A.循环血液中凝血抑制物减少 D.大量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B.循环血液中促凝物质生成增加 E.以上都不对 C.循环血液中促凝物质清除减少

21.全身性Shwartzman反应时,第一次注射小剂量内毒素的主要作用为: A.使动物体内凝血系统激活 D.封闭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B.消耗体内凝血抑制物 E.消耗体内的纤溶酶 C.使血管内皮系统广泛受损

22.DIC患者出血与下列哪种因素关系最为密切?

A.肝合成凝血因子障碍 D.抗凝血酶物质增多 B.凝血因子大量消耗、破坏 E.血管通透性增高 C.白细胞激活和血管受损 23.DIC产生的贫血属于:

A.溶血性贫血 D.再生障碍性贫血 B.失血性贫血 E.缺铁性贫血 C.中毒性贫血

24.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其发生机制主要是: A.微血管内皮细胞大量受损 D.微血管内形成了大量微血栓

39

B.小血管内血流淤滞 E.小血管强烈收缩 C.纤维蛋白细丝在微血管内形成细网 25.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 是检测血浆中:

A.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D.D-二聚体

B.纤维蛋白单体的含量 E.纤溶酶原激活物含量 C.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26.D-二聚体是下列哪项的重要标志物:

A.凝血酶激活 D.纤维蛋白原降解 B.微血栓降解 E.AT-Ⅲ降解 C.α-AP激活

27.DIC的病理特征为:

A.血液凝固性增高; B.血栓形成;

C.继发性止、凝血功能障碍; D.原发性纤溶功能增强; E.以上都不对。

28.DIC时血液凝固性障碍表现为:

A.血液凝固性增高; B.先高凝后转为低凝; C.先低凝后转为高凝; D.高凝、低凝同时发生; E.纤溶活性增高。

29.下列哪项不是引起DIC的直接原因?

A.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B.组织因子入血; C.血液高凝状态; D.白细胞大量激活或破坏; E.异物颗粒大量入血。

30.下列哪种物质不属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A.纤溶酶原(Plasminogen, PLg); B.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PA); C.尿激酶(UK, uPA); D.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抑制物(PAI); E.肝素。 31.急性DIC时各种凝血因子减少,其中减少最明显的是:

A.凝血酶原; B.Ca2+ ;

C.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bg); D.凝血因子X; E.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32.DIC发展过程中,激活纤溶系统的主要因素是:

A.凝血因子Xa (FXa); B.凝血酶及FXa; C.激肽释放酶系统(HMWK, K, BK); D.激肽释放酶系统和纤溶酶原活化素(PAs); E.凝血因子XI。

33.子宫、肺等脏器手术或损伤时,易发生出血,其原因为该类脏:

A.能释出抑制凝血酶的物质; B.血运特别丰富,不易形成凝血块; C.富含纤溶酶原激活物(或称活化素,PAs); D.能释放出大量PAI; E.富含肝素类物质。

34.DIC患者出血与下列哪种因素关系最为密切?

A.肝合成凝血因子障碍; B.凝血因子大量消耗、破坏; C.白细胞激活和血管受损; D.抗凝血酶物质增多; E.血管通透性增高。

35.一般认为血小板数目为多少时,对DIC诊断有一定意义? A.? 250?109/L; B.? 200?109/L; C.? 150?109/L; D.? 100?109/L; E.? 50?109/L;

36.急性DIC患者不可能出现下列哪项检测的结果?

A.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 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 C.凝血酶时间明显延长; D.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 E.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37.对DIC治疗,下述哪一项原则是正确的?

40

A.先治疗DIC,再处理原发病; B.对早期疑似DIC者即可用肝素作试验性治疗; C.一经确诊DIC,立即作抗凝治疗; D.DIC后期禁用肝素;

E.在DIC早期需以抗纤溶药物做预防性纤溶抑制治疗。 38.DIC时促进凝血活化的主要原因是:

A.血小板大量激活; B.抗凝血因子如蛋白C或ATIII明显缺乏; C.血液循环内出现大量组织因子; D.血液的激肽释放酶系统和FXII被激活; E.以上都不对。 39.DIC时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

A.出血; B.休克; C.MOF; D.贫血; E.以上都不对。

答案:1B、2C、3D、4D、5E、6A、7C、8C、9D、10A、11D、12B、13E、14D、15C、16A、17B、18A、19A、20C、21D、22B、23A、24C、25C、26B、27C、28 B、29C、30E、31 C、32D、33C、34B、35D、36D、37C、38C、39 A、 (三)填空题(1~13)

1.获得性血小板数量异常的发生机制: 、 、 。 2.如DIC患者存在出血体征,其意味病程进入 或 期,而凝血时间和复钙时间缩短DIC病程在 期。 3.机体的止、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病环节有: 、 、 。 4.纤溶系统中也存在负反馈调节, 可以抑制t-PA和u-PA的活性; 可以与Pln结合形成PAP,使Pln失去活性。

5.DIC的临床变化表现为明显 、 、 和 。 6.DIC引起出血机制有以下四个方面: 、 、 和 。 7.影响DIC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受损, 严重障碍, 障碍, 以及不恰当使用纤溶抑制剂等。

8.内源性凝血系统中所需的磷脂来自____________,而外源性凝血系统中所需的磷脂是由____________所提供。

9.急性严重的DIC发生后,常见的临床表现为: 、 和 。

10.影响DIC 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受损, 严重障碍, 障碍, 以及不恰当使用纤溶抑制剂等。 11.DIC时能引起凝血系统激活的原因和机制有: 、 和 。 12.DIC是一种 性的以 增高为基础、以 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综合症。

13.典型DIC的临床经过有 、 和 三期。 (四)是非题(1~5)

1.血管因素引起的止、凝血功能障碍主要是先天或遗传性因素引起的。

2.DIC时,血管的破损和组织因子大量释放与表达是引起出血的直接重要机制。 3.DIC时,继发性纤溶功能增强和FDP大量产生是引起出血的重要机制。 4.DIC患者可有出血和溶血现象,并导致血容量减少和微血管病性贫血。

5.典型的DIC病人可依次经历高凝期、继发性纤溶功能亢进期和消耗性低凝期。

十三、心血管病理生理学

(一)名词解释(1~21)

1.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2.心肌衰竭(myocardial failure)

3.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4.压力负荷(pressure load) 5.容量负荷(volume load)

6.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

41

7.慢性心力衰竭 (chronic heart failure)

8.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high output heart failure) 9.左心衰竭(left heart failure) 10.右心衰竭(right heart failure) 11.紧张源性扩张

12.心肌重构(myocardial remodeling) 13.离心性肥大(eccentric hypertrophy) 14.向心性肥大(concentric hypertrophy)。 15.心肌凋亡指数(apoptosis index)

16.电压依赖性钙通道(voltage dependent Ca2+ channel, VDC) 17.受体操纵型钙通道(receptor operated Ca2+ channel,ROC) 18.呼吸困难(dyspnea) 19.劳力性呼吸困难 20.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21.端坐呼吸

(二)选择题(1~73)

1.下列先天性心脏病中出现明显紫绀的是:

A.心房间隔缺损; B.心室间隔缺损; C.法乐(Fallot)四联症; D.主A狭窄; E.肺A狭窄。 2.下列哪项最符合心力衰竭的概念?

A.心脏每搏输出量?; B.V回心血量?心输出量;

C.心输出量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 D.心功能障碍引起大小循环充血;E.伴有肺水肿或肝脾肿大、下肢水肿的综合症。 3.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指:

A.心泵功能衰竭; B.急性心力衰竭; C.慢性心力衰竭; D.以心脏扩大为特征的心力衰竭; E.以血容量、组织间液增多为特征的心衰。 4.下列哪一种疾病伴有左心室后负荷加重?

A.甲亢; B.高血压病; C.肺A高压; D.心室间隔缺损; E.心肌炎。

5.下列哪一种疾病伴有左心室前负荷明显加重?

A.主A瓣关闭不全; B.心肌梗塞; C.高血压病; D.心肌炎; E.肥厚性心肌病。

6.下列哪一种疾病伴有右心室前负荷明显加重?

A.高血压; B.心肌病;

C.室间隔缺损; D.肺源性心脏病; E.主A瓣关闭不全。

7.下列哪一种疾病伴有右心室后负荷明显加重?

A.高血压病; B.心肌梗塞; C.严重贫血; D.肺梗塞; E.心脏瓣膜关闭不全。

8.阻力负荷过度损害心功能的机制中,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A.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减少; B.心室壁活动张力增加; C.心肌耗氧量增加; D.心室壁收缩不协调; E.冠脉血流量减少。

9.容量负荷过度损害心功能的机制,下述哪项是不可能的?

A.容易发生心室过度扩张; B.心室壁静息张力增加; C.心肌氧耗量增加; D.心输出量增加;

42

E.呼吸困难。

10.高输出量性心衰病人血流动力学特点是:

A.心衰时C.O比心衰前有所?,高于正常; B.心衰时C.O比心衰前有所?,但高于正常; C.心衰时C.O比心衰前有所?,但低于正常; D.心衰时C.O比心衰前有所?,但低于正常; E.以上都不对。

11.关于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下述概念哪项是错误的?

A.心输出量(C.O)比心衰发生前有所降低; B.心输出量可稍高于正常水平; C.外周血管扩张; D.回心血量增多; E.A-V血氧差增大。 12.下列疾病中哪一项不引起高输出量性心衰? A.甲亢; B.贫血;

C.心肌病; D.维生素B1缺乏; E.动-静脉瘘。

13.下列疾病何种可能出现低输出量性心力衰竭?

A.贫血; B.维生素B1缺乏; C.甲亢; D.高血压性心脏病; E.A-V瘘。 14.判断心功能不全严重程度的重要标准是:

A.病程是急性还是慢性; B.休息和负荷情况下的症状和体征;C.存在左心或右心衰竭; D.病因是压力还是容量负荷过度; E.以上都不对。

15.急性心衰时,可无下述哪项代偿方式?

A.心率加快; B.心脏紧张源性扩张; C.交感神经兴奋; D.心肌肥大; E.血液重新分配。

16.下列疾病中最易发生向心性心肌肥大的疾病是:

A.甲亢; B.严重贫血; C.维生素B1缺乏症; D.高血压病; E.主A瓣关闭不全。 17.心脏向心性肥大的本质是:

A.心肌细胞增生; B.肌节的并联性增生; C.肌节的串联性增生; D.心肌纤维长度加大; E.以上都不是。 18.向心性心肌肥大的主要发生机制是:

A.心收缩力增强; B.冠脉血流量?; C.心率?; D.心输出量?; E.心收缩期室壁张力?。

19.下列疾病中最易发生离心性心肌肥大的疾病是:

A.高血压病; B.主A瓣关闭不全; C.主A瓣狭窄; D.肺A高压; E.以上都不对。

20.心肌串联性增生的主要原因是:

A.心肌能量代谢障碍; B.心肌兴奋-收缩偶联障碍; C.心脏后负荷长期过重; D.心脏前负荷长期过重; E.心肌结构破坏。

21.离心性心肌肥大的主要机制是:

A.收缩期阻力过大; B.冠脉流量增加; C.心率加快; D.心输出量增加; E.舒张期室壁张力增加。 22.心脏离心性肥大的本质是:

A.心肌细胞增生; B.心肌纤维变粗;

43

C.肌节串联性增生; D.肌节并联性增生; E.以上都不对。

23.心肌肥大,下述何种概念是错误的?

A.主要是心肌细胞体积增大; B.单位重量肥大心肌的舒缩性能是降低的; C.心脏总的收缩力增强; D.使心脏在相当长时间内处于功能稳定状态; E.能有效地防止心衰的发生。

24.心肌肥大不平衡生长的组织学特征是:

A.毛细血管总数增多; B.毛细血管间距减少;

C.闭合状态的毛细血管开放; D.单位重量心肌毛细血管数减少; E.以上都不对。

25.心肌肥大不平衡生长的器官水平特征是:

A.单位重量肥大心肌的毛细血管数目减少; B.心脏各部分不均匀生长;

C.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生长过快; D.心肌细胞体积的增长过快; E.整个心脏的重量增长超过了心交感神经轴突的生长 。26.心肌肥大不平衡生长的分子水平特征是:

A.肌动蛋白?; B.肌球蛋白?;

C.肌钙蛋白?; D.肌球蛋白ATP酶同工酶V3?,V1?; E.白肌球蛋白?。

27.肥大心肌细胞表面积相对不足的主要危害是:

A.影响细胞进一步增大; B.影响细胞分裂成熟; C.影响细胞吸收营养物质; D.影响细胞氧供; E.影响细胞转运离子的能力。

28.心肌肥大不平衡生长的细胞学特征是:

A.细胞体积过度增大; B.细胞重量增加;

C.细胞表面积增加; D.细胞表面积相对不足; E.细胞表面积与重量之比增大。

29.关于心衰的变化,下列哪项提法是不准确的?

A.心肌肌源性扩张; B.心输出量低于正常水平; C.血流重新分布; D.血压不变或降低; E.静脉淤血,静脉压增高。

30.贫血引起心衰的机制主要为:

A.心肌能量生成障碍; B.心肌能量利用障碍; C.兴奋-收缩偶联障碍; D.心肌收缩蛋白破坏; E.心肌能量储存障碍。

31.维生素B1缺乏引起心衰的机制主要是:

A.心肌能量生成障碍; B.心肌能量利用障碍; C.兴奋-收缩偶联障碍; D.心肌收缩蛋白破坏; E.心肌能量储存障碍。 32.心力贮备是指:

A.静息状态下心脏的收缩能力; B.运动状态下心脏的收缩能力;C.每搏输出量的多少; D.心输出量的多少; E.随机体功能代谢需要心输出量增长调节能力。 33.能反映右心室后负荷变化的指标是:

A.平均主A压; B.舒张末期右室内压; C.中心静脉压; D.肺A楔压; E.肺总阻力。 34.能反映右心室前负荷变化的指标是:

A.平均主A压; B.肺A楔压;

C.右心室舒张末期压力; D.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 E.心输出量。

35.能反映左心室前负荷变化的指标是:

44

A.心输出量; B.中心静脉压; C.平均A压; D.肺动脉楔压(PAWP); E.Vmax。

36.肺动脉楔压是在下列哪个部位测得的压力?

A.肺A园椎; B.肺A;

C.肺小A; D.肺小A末端; E.肺毛细血管。

37.能反映左心室后负荷变化的指标是:

A.中心V压; B.平均主A压; C.肺A楔压; D.肺总阻力; E.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 38.射血分数是指:

A.每搏输出量与每分输出量之比; B.每分输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之比; C.每搏输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之比; D.每搏输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压力之比; E.每分输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压力之比; 39.低输出量心衰时心输出量往往低于:

A.5.5 L/min; B.4.0 L/min; C.3.5 L/min; D.3.0 L/min; E.2.5 L/min。 40.低输出量心衰时,心脏指数常低于:

A.4.0 L/min. m2 ; B.3.5 L/min. m2 ; C.3.0 L/min. m2; D.2.5 L/min. m2 ; E.2.0 L/min. m2 。

41.最能反映心泵功能降低的指标是:

A.A压?; B.心输出量减少; C.心率加快; D.心肌最大收缩速度?; E.心室dp/dtmax减小。 42.最能反映心衰时心肌收缩性降低的指标是:

A.心输出量减少; B.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大; C.中心静脉压?; D.心室dp/dtmax减小; E.肺A楔压升高。

43.最能反映心衰时心肌收缩性降低的指标是: A.射血分数减小; B.心输出量减小; C.心脏指数减小; D.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增大; E.肺A楔压?。

44.发生心衰后,下列哪项指标恢复到正常水平,肾泌尿功能才能恢复正常? A.心输出量; B.左室舒张末期压力; C.右室舒张末期压力; D.中心V压; E.细胞外液容量。

45.心衰时,血液灌流量减少最明显的器官是:

A.皮肤; B.肝脏; C.骨骼肌; D.脑; E.肾脏。

46.低输出量性心衰时,下列何种变化是不可能发生的?

A.外周血管阻力?; B.心肌收缩力减弱; C.心室残余血量?; D.循环时间延长; E.休息时心率加快。

47.在同时条件下,右心衰较之左心衰心输出量减少更显著的原因是:

A.肺循环有较大的顺应性; B.体循环有较大的顺应性; C.左心射血阻力较大; D.右心射血阻力较大; E.右心回心血量较多。

4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5l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