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考研复习心理测量

更新时间:2023-11-11 20:0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心理测量的量表

(一)、心理测验编制的基本程序

不同性质的心理测验有不同的编制方法,但其基本程序一致。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a确定测验目的。b制定编题计划。c编辑测验项目。d预测与项目分析。e合成测验。f测验标准化。g鉴定测验。h编写测验说明书。

1.确定测验的目的

这一步就是要明确测量对象、测量目标和测量用途。针对不同的对象、目标和用途,要设计不同的测验题目。

1.1明确测量对象。明确测量对象,也就是明确测量那些人或团体。通常以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民族和文化背景等指标来区分测量对象。

1.2就是明确测量什么心理功能,如能力、人格。不仅如此,还要进一步把目标具体化。例如,若要测量人的态度,必须按照态度的定义分为认知方式、情感表达和行为倾向三个层面,并给出这三个层面的操作性定义,然后按照操作性定义编制测题。若要测量智力,就必须把智力分解为若干因素,并具体规定各种因素的意义。例如,瑟斯顿通过因素分析,将智力分解为七个基本因素,即语文理解、词语流畅、数学运算、空间关系、机械记忆、知觉速度、一般推理等。

1.3明确测量用途

即是用于描述受测者的心理特质,还是用于诊断心理是否异常,是用于选拔人员,还是用于验证某个理论假设。

2.制定编题计划

这一步是确定测验的总体构思。编题计划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全面而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不致偏离了应测的范围;二是对各个内容的相对重视程度。

3.编辑测验项目

这一步要解决下面三个问题:第一收集测验材料。材料要丰富,要有普遍性和趣味性。第二选择项目形式。项目形式应是受测者容易明了的测验方法,而且测验要经济,省时省力。第三编写测验项目。此时要注意:(1)测验项目的取样应当对预测心理品质具有代表性。(2)测验项目取材范围要同编制计划所列项目范围一致。(3)测验项目的难度应有一定的分布范围。(4)编写测验项目的用语要力求简单明了。(5)初编题目是数目要多于最终所需要的数量,以便筛选或编制复本。(6)测验项目的说明必须简明。

4.预测与项目分析

预测的目的在于获得被试对测验项目作何反应的资料。预测时要注意,预测对象要有代表性,预测情景要力求与正式情景一致,预测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保证受测者完成测验。应该对预测中受测者的反应给予记录。项目分析就是对预测结果的统计分析,确定项目的难度和区分度。

5.合成测验

这一步要完成测试项目的选择和编排以及复本的编制。测验项目的选择要考虑测验的性质、项目的难度和项目的区分度三个因素。测验项目的编排一般要由易到难,这样可以避免受测者在难题上耽搁时间。常见的测验项目排列方式有并列直进式和混合螺旋式。等值复本的编制要注意各分测验测量的是同一种心理特质,各分测验具有相同的内容和形式,各分测验不应有重复的项目,各分测验项目数量相等,并且有大体相同的难度和区分度。

6.测验标准化

测验的标准化是指测验的编制、实施、评分以及分数解释都有同一的标准,以减少无关因素对测验的影响。具体来说测验的标准化应该包括测验内容的标准化,即所有被试施测相同的或等值的题目;施测过程标准化,即受测者在相同的测验情景下,接收相同的指导语,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测验;测验评分的标准化,即评分者对同一分测验试卷的评定标准是一样的。其要求对反应要及时清楚地记录,要有一张计分键以便进行比较和确定分数;测验分数解释的标准化,即对同一测验结果给出相同的解释,这主要是指建立常模。

7.鉴定测验

主要指确定测验的信度系数和效度系数,同时实现测验结果的数量化,用一定的量表作为标准化的计分制度。测验编制者为了说明和解释测验结果,必须根据测验的性质、用途以及所要达到的测量水平,按照统计学的原理,把某一标准化样本的测验分数转化为具有一定参照点、等值单位的导出分数,就称为测量量表。常见的测量量表有百分等级量表、标准分数量表、T量表、发展量表、智力商数量表等。如果将标准化样本的测验分数与相应的某一级或几个测验量表分数一起用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就是测验的常模。

8.编写测验说明书

最后一步要编写测验说明书,告诉使用者使用测验的方法。说明书应包括以下内容: a本测验的目的与功能; b本测验的理论依据;

c实施测验的方法,包括:何种测验;内分几个部分;每部分有多少个测验项目;答案如何做,等。

d测验的标准答案和评分方法; e关于测验信度和效度的说明;

f常模表,即如何依据常模解释测验结果。 (二)主要的心理量表 1.成就测验

成就测验又称教育测验、学绩测验,是测量一个人(或团体)经教育训练或学习后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因为所测得的主要是学业成绩,所以称为成就测验。它又可分为学科测验和综合测验,前者测量学生某学科的知识、技能,后者测量学生各学科的知识、技能。它是测验实践和应用中最常见的一类测验。成就测验一般都是团体测验而且和能力测验一样属于最高行为测验。成就测验通常用于反馈、评价、研究或者人才选拔与安置。

成就测验和所有其他类型测验(智力、人格等测验)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种相对直接的测量,而智力或其他心理特质只能通过间接方法测量即通过对被试的某种表现或成绩来进行推测。

按照测验评分系统的参照系不同可以分为常模参照测验和目标参照测验两大类。常模参照测验以学生伙伴总体为参照系,以学生在伙伴中的相对位置评价学生的学习成就。目标参照测验以教材和大纲为参照系,以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为准,常用于鉴别学生合格与否。 1.1成就测验的编制

第一步,确定测验的目的或性质,明确测验对象和内容,选定测验编制方法; 第二步,分析测量的目标,拟定测验编制计划; 第三步,编题与选题组卷;

第四步,测验分数解释标准化,编制测验常模; 第五步,编写测验指导书,正式出版发行。 1.2成就测验的标准化

第一,命题组卷标准化; 第二,施测的标准化; 第三,评分的标准化; 第四,测验分数解释的标准化。 1.3国外常用标准化学绩测验简介

1.3.1斯坦福成就测验

斯坦福成就测验属于综合性学绩考察测验,也是一种供团体使用的常模参照测验。适用于1-9年级的学生。该测验使用的导出分数有五种形式:百分等级、标准九分数、年级当量、量表分数和正态曲线当量。

1.3.2关键数学算术诊断测验 2.智力测验 2.1智力测验的定义

智力测验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使用特定的标准化量表对被试施加刺激,从被试的反应中测量其智力的高低。换而言之,它是指经由专门训练的研究人员采用标准化的量表对人的智力水平进行科学测量的一个过程。具体有两层含义:第一,实施智力测验须有标准化量表;第二,智力测验是在一定条件下使用量表给被试施测的过程。

2.2智力的心理测量学理论 2.2.1智力二因素论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首先发现一系列心理能力测验之间存在普遍的正相关,并用因素分析法,将这些相关归因为一种一般因素或共同因素的作用。他称这种因素为G因素并从三个方面对它定义:经验的领会、关系推断和相关推理。他认为G因素对同一个体是稳定的,它渗透于所有与智力行为有关的任务中,是一切心智活动的主体,个体间智力的差异就决定于个体拥有G因素的多寡。

后来,由于测验间并非完全相关,因而他又提出存在S因素(即特殊因素),并由此构成他的智力二因素论。但他始终强调G因素是智力的核心,而S因素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因而只具有偶然意义。

2.2.2智力多因素论

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利用多重因素分析法首先提出:智力的核心不是单一的G因素,而是许多主要的、基本的、彼此相关的能力因素群。他因此分析出其中最主要、最基本的心理能力,即语文理解、言语流畅性、推理、空间表象、数字、记忆和知觉速度等。

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包括三个维度:

(1)内容因素指引起引起心智活动的各类刺激,包括:视觉(F)—形状大小、颜色等;听觉(A)—声音信号;符号(S)—字母、数字等;语义(M)—词语的意义、概念等;行为(B)—各种行为模式。

(2)操作因素指由各种刺激引起的反应方式与心理过程,包括:认知(C)、记忆(M)、发散思维(D)、聚合思维(N)、评价(E)。

(3)结果因素指心智活动的产物即对各类刺激的反应结果,包括:单位(U)—可以按单位计算的产物,如一个词、一句话等;类别(C)—将事物分类;关系(R)—推断两个事物间的关系;系统(S)—推断一个系统内诸事物的关系;转化(T)—对事物认知的迁移;含义(I)—解释内涵。

吉尔福特认为这三个维度的变化组合可以产生150种能力。 2.2.3智力层次理论

弗农提出了智力三层次模型,认为G因素处于智力结构的最高层,贯穿于其他所有智力因素之中;第二层是言语能力和操作能力两个因素,分别控制着第三层的主要能力,如数学、评议和空间知觉、机械能力。

2.3智力的生物学理论

高尔顿、桑代克、艾森克、詹森等人皆从生物学观点出发,认为智力在脑结构、生物化学、生理学、遗传学等先天因素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詹森的智力振荡理论最具代表性。

振荡理论假设大脑皮层的激活点数目与智力任务中的物理刺激数目相对应。这些激活点的激活水平是振荡的,因此这些节点有一半时间处于不应期。对节点的刺激若超过了其激活阈限,则将沿着节点链传递下去直至最后的反应通道。因而,对刺激做出反应的时间量依赖于两个因素:a激活传导所必须经过的链的水平数;b节点的平均振荡周期。个体在这两个因素的差异导致了个体反应时的差异,并最终反映在个体的智力差异上。

詹森强调速度因素在智力上的重要性。事实上,他也承认G因素的存在,所不同的是他将G因素定义成了反应速度。

2.4智力的认知心理学理论

主要代表有斯滕伯格提出的智力认知成分理论和戴斯等人提出的PASS理论。 2.4.1智力认知成分理论

斯滕伯格认为智力结构由“成分”组成。所谓成分就是对物体或符号的内部表征进行操作的基本信息加工过程。据成分的概括水平或功能可对其进行不同分类。

(1)根据成分概括水平分类

可以分为一般成分、类成分和特殊成分。一般成分指所有智力任务操作所必需的成分。类成分指解决两类以上任务时所共有的成分。特殊成分是单一任务操作所需的成分。

(2)根据成分功能分类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5k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