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统计》期末综合练习题

更新时间:2024-04-24 02:2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企业统计》期末综合练习题

根据中央电大考试中心的统一规定,从2006年秋季开始,会计学(专科)企业统计课程的期末考试改为90分钟,试题的题型及分值与往年发生了一些变化,取消了原来的名词解释,其他分布为:

判断题10分(1×10) 单选题10分(1×10) 多选题18分(3×6) 简答题22分(两题) 计算题40分(两题) 下面为该课程的期末综合练习题,供大家复习时参考。 一、判断题

1.在统计计量尺度中,“0”表示没有。 ( × ) 2.我国三次产业划分的第一产业是工业。 ( × )

3.大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是相对的,它会随生产技术的发展和管理的需要而相应变更。(√ ) 4.企业的组织形式是指企业组建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采取的结构形式。 ( √ ) 5.按照企业规模分类,通常把企业划分为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 × ) 6.企业统计的职能归纳起来有描述、评价、预测、决策和控制五个基本职能。(√ ) 7.社会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 √ )

8.经验判断法是通过设计并计算统计指标测定和分析社会环境中某种因素对企业的影响。( × ) 9.现行制度的统计原则规定,统计企业劳动者应“谁发工资谁统计”。 ( √ )

10.单位产品或单位工作量耗用的劳动时间越长,说明劳动生产率指标越好。 ( × ) 11.平均工资是指一定时期内平均每一劳动者的工资额。 ( √ ) 12.工资相对增长系数反映了平均工资变动与物价变动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 √ ) 13.经营性固定资产是指直接服务于企业、经营过程的各种固定资产。 (√ ) 14.实有设备安装率表明设备完好状况对设备数量利用的影响。 ( × ) 15. 货币资金是指处于货币形态的资金,包括现金、银行存款等等。 ( √ ) 16. 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首先要有法定的资本金,它是企业设立的首要条件。(√ ) 17.企业除了自有资金以外,负债是企业生产经营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 ( √ ) 18. 速动比率指标可以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 ( × )

19.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的费用是按产品对象归集的。 ( × ) 20.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构成企业当期的制造成本。 ( √ ) 21.企业经济效益的正指标表明生产单位的有效成果所耗用和占用的劳动量。(× ) 22.产品的标准实物量是指把各种产品名称相同,用途相同,但规格、含量不同的产品数量直接加总而得到的产量。(× ) 23.在统计企业产品品种数时,应包括试制的品种。 (× )

24.废品率是指在全部送检的产品中,经过检验确定为废品的数量在合格品中所占的比重。(× ) 25.核算企业的产值指标,一般采用现行价格和可比价格两种形式。 (√ )

26.工业中间投入是指企业在工业生产活动中消耗的外购物质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 ) 27.企业纯收入表现为两种形式,即利润和费用。 ( × ) 28.企业所得税的大小决定于企业的经营规模。 ( × ) 29.企业劳动生产率指标是反映企业物化劳动消耗的指标。 (× ) 30.企业生产要素的综合评价,是通过研究生产要素的投入与企业产出之间的关系,测定各种生产要素对产出的贡献。(√ ) 31.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参数应满足α+β=0。 ( × )

32.产品竞争能力是指企业的产品在质量、品种、价格、交货期和服务等方面满足市场需求的程度。(√ ) 33.用功效系数法进行某地区同行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满意值应为同行业最低水平。( × ) 34.回归分析法是根据某一现象得历史资料推测该现象未来水平得统计方法。 ( × ) 35.新产品进入市场阶段是产品生命周期的成长期。 (× )

36.企业经营统计预测的职能是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信息。 (√ ) 37.成本预测主要考虑的因素是产品的预期产量。 ( √ ) 38.在只有一个方案可供选择的情况下,就无所谓决策。 ( × ) 39.把货币的未来价值计算为现在的价值称为贴现。 (√ )

40.直方图出现异常情况时,说明生产中存在着不利因素。 (× ) 二、单项选择题

1.在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划分中,第三次产业的第一层次是( C )。

A、生产部门 B、生活部门 C、流通部门 D、管理部门

1

2.统计资料中的定类尺度的特点是( A )。

A、对资料进行定性的分类或分组 B、对各类现象进行排序

C、将现象间的差距明确化 D、将现象设立一个客观的零点

3.将各类现象按某一特征的大小、高低、强弱、好坏等排列起来,称为统计资料的( B )。 A、定类尺度 B、定序尺度 C、定比尺度 D、定距尺度

4.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情况和资料,凭借集体的智慧和以往的经验,对企业的社会环境及其影响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并提出相应策略的方法称为( C )。

A、指标分析法 B、时间数列法 C、经验判断法 D、功效系数法

5.在层次分析中,如果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则( A )。

A、C.R.<0.1 B、C.R.>0.1 C、C.R.﹦0.1 D、C.R.≠0.1

6.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条件是( B )。

A、企业经营环境 B、企业经营要素 C、企业经营过程 D、企业经营成果

7、计算企业劳动力平均人数时,分母应采用( C )。

A、报告期内的节、假日天数 B、报告期内的实际工作天数

C、报告期的日历天数 D、报告期的日历天数减1 8.表明安装状况对设备数量利用的影响的指标是( A )。

A、实有设备安装率 B、实有设备利用 C、已安装设备完好率 D、完好设备利用率

9.计算各设备工业产品生产能力时,首先确定的因素是设备数量,下面属于设备数量范围内的设备是( C )。 A、报废设备 B、正在进行基建或技术改造的设备 C、企业全部已安装设备 D、用于机修、辅助生产的设备

10.计算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量时,分母中的“产品产量”是( A )。

A、检验合格入库的产品产量 B、合格品与废、次品产量之和 C、合格品与次品之和 D、实际完成的产品产量 11.商标权属于企业的( C )。

A、固定资产 B、流动资产 C、无形资产 D、其他资产 12.下列指标中,反映产品本身质量的指标是( A )。

A、产品等级率 B、产品合格率 C、废品率 D、返修率 13.计算企业工业总产值一般用( D )。

A、生产法 B、分配法 C、产品法 D、工厂法

14.在计算企业的产值指标时,为消除不同时期价格变动的影响,应采用( B )。

A、实际出厂价格 B、可比价格 C、批发价格 D、零售价格 15.按生产法计算企业工业增加值的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 A )。 A、工业总产出—工业中间投入 B、政府所得+企业所得+职工所得 C、固定资产损耗+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D、成品生产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在制品、半成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16.返修率是指返修产品占( D )的比重。

A、合格品数量 B、不合格品数量 C、废品数量 D 、全部送检产品数量

17.在计算工业增加值时,固定资产损耗可用( C )代替。

A、固定资产原值 B、固定资产净值 C、固定资产折旧 D、设备实有量 18.企业经营成果不包括( B )。 A、产成品 B、捐赠 C、半成品 D、在产品 19.在企业经营综合评价中,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是( D )。

A、目的性、可比性、同一性 B、目的性、协调性、重要性 C、目的性、稳定性、全面性 D、目的性、全面性、可行性

20.在综合评价中,当各评价指标间相互独立,其重要程度得差异较大,而且各指标评价值之间得差异较小时,宜采用得合成方法是( A )。

A、加法合成 B、乘法合成 C、加乘混合法合成 D、函数法合成 21.评价标准中以企业经营中执行的计划指标、定额指标、经营目标、达标数等数据作为评判尺度的叫做( D )。

A.计划标准 B.主观标准 C.空间标准 D.时间标准

22.利用统计指标及指标之间的联系,推测现象未来状况及可能达到的水平的预测方法是( C )。 A、概率预测法 B、回归预测法 C、指标预测法 D、时间数列方法、 23.当统计资料缺乏时,应采用的预测方法是( B )。

A、指标预测法 B、概率预测法 C、回归预测法 D、时间数列方法

2

24.在企业经营统计预测中,如果不考虑其他得发展状况,只根据某一现象得历史资料推测该现象未来水平,这种预测方法是( D )。

A、指标预测法 B、概率预测法 C、回归预测法 D、时间数列方法 25.评价一项预测的优劣,一般需要考虑的是( D )。

A、精度问题 B、费用问题 C、预测误差 D、精度和费用两方面问题

26.企业产出市场预测的中心内容是确定未来市场的( B )。

A、销售总量 B、需求总量 C、生产总量 D、消费总量 27.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市场阶段中,产品需求逐渐减弱是从( C )开始的。

A、 试销期 B、成长期 C、成熟期 D、衰退期 28.一个企业的销售规模首先取决于( B )。

A、企业本身的经营能力 B、产品市场的总体供求关系 C、市场竞争的情况 D、市场的占有情况 29.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集中体现在企业的( B )。

A、成本费用的高低 B、市场占有率 C、产品品种的齐全 D、产品质量的好坏

30.假定企业生产能力充足,销售预测值的计算公式是( A )。

A、某产品市场需求量×该企业市场占有率 B、某产品市场销售量×该企业市场占有率 C、某产品市场需求量×该产品市场占有率 D、某产品市场销售量×该产品市场占有率 31.成本预测的关键是如何正确估计( B )。

A、固定成本 B、固定成本和单位变动成本 C、固定成本和产量 D、预期产量 32.企业保本销售量即目标利润为( A )时的销售量。 A、0 B、1 C、10 D、100

33.利用高低点法进行成本预测适用于( B )。

A、生产产量较高 B、生产条件较稳定 C、生产条件不稳定 D、产量逐年递增 34.将决策分为战略决策、战役决策和战术决策,是按( A )划分的。 A、决策问题在企业经营中的地位 B、决策的目标及方法可否计量 C、决策问题所处的状态 D、决策时限的长短

35.对企业日常生产、销售管理的作业性决策属于( C )。

A、 战略决策 B、战役决策 C、战术决策 D、基层决策 36.对企业发展方向进行决策,属于( B )。

A、计量决策 B、战略决策 C、战役决策 D、战术决策

37.对于一种决策,如果不仅知道有哪些可能的状态,还知道每种状态发生的概率,这种决策是( C )。 A、确定型决策 B、不确定型决策 C、风险型决策 D、非确定型决策 38.在确定企业投资回收期和收益率时,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方法称为( D )。 A、贴现法 B、现值法 C、年值法 D、非贴现法

39.目标销售额S*?F?V?1???m???S?中,

VS是( D )。

A、目标利润率 B、单位产品可变费用 C、市场占有率 D、变动费用率

40.利用统计信息反馈,调节输入计划的控制模式是( B )。

A、随机控制法 B、经验控制法 C、输入调节控制法 D、状态调节控制法 41.某厂于本月16日开工生产,月内(本月30天)每日职工人数为300人,那么该厂该月平均人数为( C )。 A、300 B、160 C、150 D、140

42.已知某企业报告期劳动力人数为1000人,基期为800人,报告期比基期产品产量增长62.5%,报告期与基期相比,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节约的劳动力数量为( A )。

A、300 B、-300 C、150 D、-150

43.某企业某年实有设备安装率为99.7%,已安装设备完好率为96.8%,完好设备利用率为98.6%,该企业的实有设备利用率为( D )。 A、96.5% B、97.9% C、94.7% D、95.2%

44.某厂平均工资可变构成指数,今年比去年减少2%, 平均工资固定构成指数上5%,则平均工资的结构影响指数( D )。

A、减少3% B、增加7% C、增加10% D、减少6.7%

3

45.某企业某年平均工资指数为106.6%,劳动生产率指数为108.9%,该企业的工资相对增长系数为( C )。 A.116.1% B.102.2% C.97.9% D.105.7%

46.假设某厂送检产品为500件,经检验:合格品为450件,优等品为198件,次品10件,返修品35件,不可整废品5件。则废品率为( A )。 A、8% B、1% C、7% D、9%

47.某公司所属企业生产甲、乙、丙、丁四种产品,某一时期它们的计划产量分别为150件、100件、200件、550件, 它们的实际产量分别是150件、80件、250件、400件,则该企业这一时期品种计划完成程度按混合产量计算得( C )。 A、88% B、88.8% C、83% D、91.46%

48.某企业1983年增加值为34.2万元,1993年增加值为138.4 万元,那么增加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 B )。 A、13.56% B、15.01% C、40.5% D、36.82%

49.某产品每吨价格150元,每吨变动成本100元,固定成本5000元。预计明年销售量可达到1000吨,销售利润的预测值为( C )。 A、500000元 B、400000元 C、450000元 D、350000元

50.某企业生产某种产品,根据近5年资料,利用高低点法,得出单位变动成本60元,固定成本10000元,如果下一年产品产量达到500吨,那么,总成本的预测值为( B )。 A、2千元 B、4万元 C、2万元 D、1万元

三、多项选择题

1.企业作为从事经济活动的组织,主要特征有( ABCD )。

A、拥有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资源 B、是直接组合生产要素,表现为独立市场主体的经济组织 C、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 D、具有法人资格 E、从事商品的生产活动 2.企业经营系统的运行,实际上是( ACE )的总和。

A、物质运动 B、经济运动 C、信息运动 D、销售运动 E、资金运动 3.影响企业的直接社会环境因素有( ABCE )。

A、政治环境 B、经济环境 C、技术环境 D、自然环境 E、人口环境和文化环境 4.企业市场调查的调查方式有 ( CDE )。

A、全面调查 B、统计报表 C、抽样调查 D、重点调查 E、典型调查 5.企业市场调查的调查方法有( ACD )。

A、询问调查法 B、经验法 C、抽查法 D、实验法 E、动态法 6.企业劳动力包括( ABCE )。

A、固定工 B、合同工 C、临时工 D、退休职工 E、计划外用工 7.劳动者素质主要表现在( ABCD )。

A、身体素质 B、文化素质 C、心理素质 D、业务技术素质 E、政治思想素质 8.按照“谁发工资谁统计”的原则,下面可以归为本企业的劳动者有(BD )。

A、为外厂代培的徒工、借入人员 B、送厂外培训和送到专门学校培养深造的人员 C、临时参加企业生产的学生 D、出国援外人员 E、临时参加企业生产的军工 9.下面属于企业工资总额的有( ABCDE )。

A、奖金 B、计件工资 C、津贴和补贴 D、加班加点工资 E、工伤期间的工资 10.企业劳动者实际工资的增长说明( AC )。

A、货币工资的增长快于生活费的增长 B、货币工资的增长慢于生活费的增长

C、货币工资不变,生活费指数降低 D、货币工资不变,生活费指数提高E、货币工资的降低快于生活费的降低 11.生产设备的数量利用指标有( ABCD )。A、实有设备利用率

B、实有设备安装率 C、已安装设备的完好率 D、完好设备的利用率 E、完好设备的安装率 12.决定工业产品生产能力的因素有( ABE )。 A、设备数量 B、设备全年有效工作时间 C、设备完好率 D、设备时间利用状况 E.单项设备生产能力 13.在企业的全部费用中,不能计入产品成本的有( CDE )。

A、直接费用 B、间接费用 C、销售费用 D、财务费用 E、管理费用 14.下列资产中,属于无形资产的有( ABD )。

A、专利权 B、商誉 C、现金 D、商标权 E、银行存款

15.在计算产品品种计划完成率时,下列情况不能统计为完成计划产量的品种数的有( BCDE )。

A、计划内完成计划的品种B、计划外完成计划的品种C、计划内未完成计划的品种 D、计划外未完成计划的品种E、试制中的品种

16.反映企业工作或经营质量的统计指标有( ACD )。

A、产品合格率 B、产品等级率 C、废品率 D、返修率 E、平均等级指标

4

17.工业增加值( AE )A、包括了固定资产折旧部分B 、是工业物质消耗价值的一部分

C 、是工业净产值的一部分 D 、是工业商品产值的一部分 E 、是工业总产值的一部分 18.所得税( BCD )。 A、不包括在利润总额中 B、是按企业利润的数量征收的收入税

C、决定于企业的经营规模 D、决定于企业的盈利水平 E、不决定于企业的经营规模 19.流动资金周转天数的计算公式为( CDE )。

A、

报告期商品销售额同期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 B、

报告期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同期商品销售额

C、报告期日数?报告期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同期商品销售额 D、

报告期日数同期流动资金周转次数

E、

报告期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同期平均每日商品销售额

20.在企业经营综合评价中,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有( ADE )。

A、目的性 B、协调性 C、可比性 D、全面性 E、可行性 21.确定综合评价标准应注意的问题有( ABCD )。

A、同一性 B、目的性 C、稳定性 D、协调性 E、全面性 22.在功效系数法中,若采用时间标准计算功效系数,应该( AD )。

A、历史上最低值为不允许值 B、历史上最低值为满意值 C、历史上最高值为不允许值

D、历史上最高值为满意值 E、经常出现的值为满意值 23.反映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状况的指标主要有( BCE )。

A、新产品投产率 B、产品市场占有率 C、产品市场覆盖率 D、商品周转速度 E、商品出口率 24.企业经营环境的统计预测方法主要有( ABD )。

A、指标预测法 B、概率预测 C、回归预测法 D、时间数列 E、抽样预测法 25.消费品或生活服务的市场潜量主要受( BCD )因素的影响。

A、国民经济的生产规模 B、某一地区的人口 C、购买力水平 D、居民消费能力 E、企业的生产能力 26.市场潜量的预测方法有( BCDE )。

A、指标预测法 B、购买力估算法 C、抽样预测法 D、同系产品法 E、专家预测法 27.一个完整的产品生命周期应包括( BCDE )。

A、试制期 B、试销期 C、成长期 D、成熟期 E、衰退期 28.企业产品竞争能力评价标准有(ABE )。

A.时间标准 B.行业标准 C.计划标准 D.空间标准 E.主观指标

29.某些耐用消费品可以采用普及率方法来判断商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普及率大体种类有(ACE )。 A按居民家庭数统计的普及率 B按企业数统计的普及率C按某种商品社会拥有量和居民总数计算的普及率 D按逻辑斯蒂曲线计算的普及率 E 按拥有率与最大可能拥有量计算的普及率

30.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与产量变动无关的各种费用的总和。下列费用属于固定成本的有( ACE )。 A、固定资产折旧费 B、原材料燃料费 C、保险费 D、计件工资 E、租金

31.某企业根据测算,固定成本为116000元,目标单位变动成本为81元/台,预计销量为4000台。那么,目标总成本和目标单位成本分别为( BD )。

A、目标总成本324000元 B、目标总成本440000元 C、目标单位成本81元 D、目标单位成本110元

E、目标总成本116000元

32.一个科学的决策,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有( BCDE )。

A、决策方法 B、决策目标 C、决策方案 D、未来状态 E、收益报偿 33.下列决策属于非计量决策的是( ADE )。

A、企业发展战略 B、企业产品销售量 C、企业经营利润 D、企业经营方针 E、企业人事变动 34.在某种状态下,决策的最佳方案应该( BCE )。

A、收益值最小 B、收益值最大 C、损失值最小 D、损失值最大 E、机会损失为零

5

35.投资决策方法的基础是( CE )。

A、预期效益 B、计量单位 C、现金流量 D、投资项目 E、货币时间价值 36.企业投资方案评价选择的标准有( AC )。

A、投资回收期 B、投资平均利润 C、投资收益期 D、投资额多少 E、净现值 37.用净现值比率法进行企业投资决策的特点有(AC )。

A、可用于不同投资规模的方案间的比较 B、不便于不同投资规模的方案间的比较 C、有时会遗漏给企业带来更大实际总收益的投资方案

D、不会遗漏给企业带来更大实际总收益的投资方案 E、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38.设备更新决策包括的内容有( ABCE )。 A、设备最佳使用期决策

B、设备的经济寿命决策 C、新设备替换旧设备决策 D、设备折旧决策 E、设备购置决策

39.在以下因素中,企业劳动力数量控制应考虑( ACE )。

A、产出量与劳动效率 B、企业管理方式 C、设备数量与工人看管设备定额 D、资金有机构成的状况 E、岗位分工和劳动负荷 40.企业生产控制的主要内容有( ABCE )。

A、生产进度控制 B、产品质量控制 C、产品成本控制 D、产品盈利控制 E、库存控制 四、简答题

1、企业的含义是什么?有哪些基本特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指直接组合生产要素,为社会消费而从事货物生产、流通,或提供服务等经济活动,有权拥有资产和承当债务,谋求盈利,实行独立核算,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

企业作为从事经济活动的组织,主要有以下特征;(1)企业必须拥有一定的资源。即拥有人力、物力、财力和科技实力,以及相应的管理组织机构。(2)企业是经济组织。它作为一种经济组织,首先表现为企业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是法律确认和保护的,拥有商品生产经营者应有的全部权利,并承担相应责任的实体。其次,企业作为经济组织,还表现在它直接组合生产要素,从事货物的生产和流通,或提供劳务,并为实现一定经济目的的活动的组织。(3)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企业不受任何个人和组织的行政干预,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经营活动,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以自己的经营活动收入抵偿支出,不断取得盈利。企业为创造盈利,就必须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承担市场竞争的风险,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劳动效率,讲求经济效益。(4)企业具有法人资格,拥有法定的义务和权力。企业作为一种人格化的、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的经营活动,一方面受到法律保护,一方面要承担法律义务。企业法人享有在依法核准登记的范围内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从事经营活动并取得盈利的权力。同时要对其盈亏承担经济责任,有权与其它实体进行交易,独立享有法定的民事权和承担法定的民事义务。

上述四个方面,既是企业的基本特征,也是企业区别于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等社会组织形式的基本条件。一个真正的企业,必须同时符合上述特征,具备上述条件。

2、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中,第三产业是怎样具体划分的?

在国民经济行业划分的基础上,把国民经济可分为一、二、三次产业,我国三次产业划分的内容是: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分为两大部门: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具体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流通部门;第二层次:为生产生活服务的部门;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一般说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前两个层次中,具备企业条件的生产经营组织属于企业,第三产业后两个层次的基层单位基本属于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 与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分类相对应,微观企业也可作出相应划分。属于第一产业的企业有农业企业,包括种植业企业、林业企业、畜牧业企业、渔业企业等。属于第二产业的企业有工业企业和建筑企业。属于第三产业的企业有交通运输企业、邮电企业、商品流通企业、金融企业、保险企业、地质普查企业、房地产企业、居民服务企业、旅游企业、咨询信息服务企业、技术服务企业等。

3.简述企业统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统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从两个方面反映:

(1)企业统计是企业管理的基础。首先,企业统计为企业管理提供信息:企业统计不仅可以客观反映企业经营状况,还可以提示企业经济运行规律,为企业管理提供系统、准确的信息。其次,企业统计是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基础:有些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本身就是统计工作或以统计为主体、基础的工作,所以企业统计是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基础。最后,统计工作不断进行探索研究的特点,使企业统计可以为企业管理科学的研究提供依据和手段。

(2)企业统计是企业管理的方法。企业统计不仅是企业管理的基础,也是现代化企业管理的一种重要管理方法。为了对企业经营活动实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企业统计的描述、评价、预测、决策、控制五项基本职能构成了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6

4、企业经营环境的含义及其分类。

企业经营环境是指企业赖以生存又离异于企业之外的社会系统,是企业外部各种影响因素的总称,也称企业外部环境。

企业经营环境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1)从企业经营环境的客观属性划分,可以分为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包括经济技术环境、政治法律制度环境、文化历史环境、市场环境、国际环境等方面。自然环境包括自然资源环境、气候环境、地理环境等方面。

(2)从企业经营活动过程划分,可以分为投资环境、生产环境、交换环境等。

投资环境包括资金筹措、地址选择等方面所要求的外部条件;生产环境包括科技发展、原材料供应、劳动力素质等方面所要求的外部条件;交换环境包括市场范围及容量、流通渠道及网点、信息传播和交通运输条件等方面的内容。

(3)从外部环境诸因素对企业的影响是否直接来看,可分为直接环境和间接环境。

直接环境是指直接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环境因素;间接环境是指不直接作用于企业,而是通过市场或其它因素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环境因素。实际经济生活中,直接环境与间接环境在很多情况下的互相包容的,共同影响着企业。

5、企业经营环境统计的特点是什么?

企业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企业经营环境统计有如下特点:

(1)企业经营环境统计与企业素质分析相结合,重点研究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影响。

企业素质是企业内部条件或环境的集中表现。企业的外部环境与企业素质是相互联系的。外部环境比较规范,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并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企业素质的高低又决定了企业对外部环境应变能力的强弱。将外部环境统计与企业素质分析结合起来,有利于发现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会和问题。找出机会和问题,与企业素质进行对应分析,可以发现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抓住机会、解决问题、扬长避短,提高企业素质,提高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2)单项环境要素的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

企业外部环境是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每一种要素既单独地对企业经营活动产生影响,各种要素又相互联系,交互约束着企业的行为。因而,企业经营环境统计不仅要对单项环境要素进行考察,重点分析主要影响因素,还要对多种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测定多种要素的交互影响。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企业经营环境十分复杂。经营环境统计既要研究外部环境的状况,还要分析环境变动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经营环境状况以及对企业的影响程度。有些可以用统计数据加以表示,大部分则不可能或不适于用统计数据直接予以反映。同时,即使是可以用统计数据直接描述的环境要素,其背后也包含着大量难以量化的因素。因此,企业经营环境统计应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采用各种定性分析的方法对经营环境进行研究,并尽可能对定性观测的结果赋值,做量化分析。

6.什么是企业社会环境?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的社会环境因素有哪些?

企业的社会环境是指来自人类社会并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外部条件,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人口环境、文化环境等。

社会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的社会环境因素统计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企业经营的政治环境的调查与评价

影响企业经营的政治环境因素主要有:国家的政治制度;政府有关政治、经济的方针、政策、法令、规定等;政治形势的稳定性;政府部门及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2)企业经营的经济环境统计

经济环境对企业的直接影响主要是指国内外的经济形势。研究经济形势对企业的影响主要包括:第一、国民经济及企业所属行业的经济增长状况;第二、经济结构状况,包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投资结构等;第三、通货膨胀状况;第四、失业率、企业所属行业的开工率或生产能力利用状况;第五、股票价格的涨跌,利率、汇率的变动情况等等。

(3)企业经营的技术环境统计

企业的技术环境是指与本企业有关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主要包括:第一、国家、地区及企业所属行业的科技投入情况、包括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第二、与企业有关的科技服务活动;第三、企业所属行业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使用情况;第四、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开发新技术状况等等。

(4)企业经营的人口和文化环境统计

企业经营的人口环境是指人口的数量、分布和构成,以及流动状况等对需求的影响。而文化环境则是指国家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民族特性、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教育水平、商业习惯等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7

7.简述社会商品购买力的含义、特征及其相关指标。

第一、社会商品购买力的含义:社会商品购买力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消费者为了满足其生活或生产需要,通过市场购买商品或劳务的货币支付能力。

第二、社会商品购买力有以下三方面主要特征: (1)货币性:必须具有货币支付能力,而不是指心理愿望或实际需要;(2)可能性:有可能用于购买商品或劳务的货币支付能力,包括已经实现的和有可能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货币支付能力;(3)消费性:购买的目的是用于生活或生产消费,而非“转卖”。

第三、社会商品购买力的相关指标有:

社会商品购买力主要分为生活消费品购买力和生产资料购买力。前者用于最终消费,也称为零售市场购买力;后者用于中间消费,又称批发市场购买力。

零售市场购买力又可分为居民消费品购买力和社会集团公用消费品购买力。前者是城乡居民用于购买生活消费品和劳务的货币支付能力,包括非农业居民向农业居民购买生活消费品和劳务的购买力;后者是社会集团用公用经费购买公用消费品的货币支付能力。

生产资料购买力是指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和餐饮业等行业购买自身消费的生产资料的货币支付能力。可分为农业生产资料购买力、工业生产资料购买力和其他行业生产资料购买力。

从社会商品购买力形成和实现的不同阶段进行概括,可形成社会商品购买力统计的指标体系。它主要由下列指标构成:(1)期初(期末)的结余购买力

期初(期末)的结余购买力是指居民历年货币收入大于支出而积累起来可以用来购买商品或劳务的货币结余,以及在期初(期末)时,国家和地方财政、生产企业、投资企业拟用于生产资料消费方面的货币余额。在实际中,一般表现为手存现金和银行储蓄存款。

(2)本期形成的购买力

这是指在居民本期货币收入中,可以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货币支付能力,以及各种生产经营者在本期产品生产销售(或营业)收入中形成的,因中间产品生产补偿和最终产品投资对生产资料的有货币支付能力的需求。

(3)本期已实现的购买力

这是指本期全社会通过市场供应给居民的生活资料和劳务的消费额和各种生产经营者的生产资料额。主要包括贸易部门对居民和生产经营者的零售额和批发额以及生产者的自产自销额。

(4)本期全部购买力

这是指在报告期,全社会最大可能的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付能力。包括用于消费品及劳务方面和用于生产资料方面的最大支付能力。

社会商品购买力最终是用来反映市场商品需求的,而且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此外,社会商品购买力还有一些相关的指标,如:

社会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之和,是形成社会商品购买力的主要来源,也可以说是社会商品购买力的主体。

人均收入是居民在报告期各项收入之和与人口数的比值,用来反映报告期居民人均最大可能的购买力水平。在研究市场环境时是反映市场需求状况的常用指标。

8.劳动生产率的含义是什么?其表现形式与种类有哪些?

劳动生产率是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完成的生产经营成果数量与相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率,反映了劳动者在生产经营中的劳动效率。劳动生产率有两种表现形式:

(1)用单位劳动消耗量完成的生产经营成果表示。计算公式为:

劳动生产率?生产经营成果劳动消耗量公式表明,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劳动消耗量完成的生产经营成果成正比。因而该指标称为劳动生产率的正指标。 (2)用单位生产经营成果所耗用的劳动量表示。计算公式为:

劳动生产率?劳动消耗量生产经营成果公式表明,劳动生产率与单位生产经营成果所消耗的劳动量成反比,因而该指标称为劳动生产率的逆指标。 劳动生产率的正指标和逆指标在理论上没有本质的区别,在实际工作中正指标较为常用,逆指标一般用于劳动定额的制定和检查。

8

9.什么是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量和原材料利用率?二者有何区别与联系?

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量简称单耗,指生产每单位产品平均实际消耗的原材料数量,反映了某种原材料的实际消耗水平。计算公式为:

生产某种产品的某单耗?种原材料总消耗量某种产品的合格品产量原材料利用率是指合格品中包含的原材料数量在原材料总消耗量中所占的比重,即已被利用的原材料与实际消耗的原材料之比,说明原材料被有效利用的程度。计算公式为:

合格产品种包含原材料利用率?的原材料数量生产该产品的原材料总消耗量单耗和原材料利用率都反映了原材料的使用水平,但二者又有区别:单耗是从消耗角度表明原材料的使用情况,指标愈低愈好;原材料利用率是从利用角度表明原材料的使用情况,指标愈高愈好。单耗只能就每种产品分别计算,反映每种产品原材料的消耗水平;原材料利用率可以就不同产品消耗同种原材料的总量来计算,综合反映不同产品对某种原材料的总的利用程度。

10.成本和费用的含义是什么?成本和费用的关系怎样?

费用是指企业为生产和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各项消耗;凡是以产品做为计算对象所归集和分配的费用,就构成产品成本。

成本与费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按照费用的经济用途分类,费用可以分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其它直接费用、制造费用和期间费用。其中,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其它直接费用和制造费用可以按产品归集,构成产品生产成本;

11.简述工资相对增长系数的计算方法及意义。

工资相对增长系数是平均工资指数与劳动生产率指数相对比,反映平均工资与劳动生产率是否相适应。其计算公式为:工资相对增长系数=

平均工资指数劳动生产率指数?100%

该系数为1,表明二者同步变动;系数小于1,表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大于工资的增长,企业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相对节约了工资成本,增加了利润;系数大于1,表明工资的增长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说明企业劳动生产率虽提高了,但没有节约工资费用,反而增加了工资成本,减少了利润。

12.简述企业资产短期偿债能力分析指标。

短期偿债能力指企业用流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的现金保障程度。采用的主要分析指标有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 (1)流动比率是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值,它是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核心指标。其内涵是企业每1元流动负债有多少元流动资产作保障。计算公式为: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一般来讲,流动比率越高,说明企业每一元流动负债的保障程度越高,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但在具体应用时需要分析流动比率指标的质量。如果流动比率较高,但其质量较差也会影响到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对流动比率指标质量分析主要是计算流动资产中的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如果这两个指标周转率较好,说明企业流动比率指标质量较好。

(2)速动比率是从企业流动资产中扣除存货后,再与流动负债进行对比得到的结果。因为,存货在企业流动资产中流动性最差,因此将其扣除后计算的速动比率,可以更明确地表明企业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计算公式为:

对企业资产短期偿债能力分析可将本企业报告期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与同业比较、与本企业历史比较、与预算指标比较,反映本企业报告期企业资产短期偿债能力在同行业中所处的水平,变化情况,以及预算指标的完成情况。

速动比率

(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9

13.企业产品质量的含义和特性。

企业产品质量是指产品具有的适应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需要的特性。

产品质量特性可以分为内在和外观两个方面:内在质量包括产品的性能、寿命、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等;外观质量包括产品的光洁度、色泽、造型等。由于人们对不同产品要求不同,产品的质量特性分为主要特性和次要特性,一般是根据主要特性来衡量产品的质量。

14.简述利润总额的含义及其内容。

利润总额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收入扣除各项耗费后的盈余,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实现的盈亏总额,包括营业利润、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计算公式如下: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营业外收支净额?补贴收入

营业利润是指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利润,包括主营业务利润和其他业务利润。 投资净收益是指企业对外投资所获得的利润、股利和利息等投资收入扣除投资损失后的余额。

营业外收支净额是指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后的差额。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是指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和支出。

补贴收入是指企业按规定应收取的政策性亏损补贴和其他补贴。

15.企业经营综合统计评价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企业经营综合统计评价的一般步骤为: (1)选择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2)选择综合评价方法,即根据被评价现象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选定所用的无量纲化方法和合成方法; (3)根据综合评价方法和研究目的的要求确定评价标准值,即确定指标的有关阈值和参数; (4)确定合成时所使用的反映评价指标重要程度不同的权数; (5)将指标实际值转化为指标评价值,即无量纲化;

(6)将各指标评价值合成为综合评价值,并依据综合评价值的大小,进行排序和其它分析研究。

16.确定企业经营综合统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确定企业经营综合统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有: (1)目的性。选择指标,构造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要注意从评价目的出发,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要能够反映不同评价对象的含义及特征,符合特定的研究目的。

(2)全面性。企业经营综合统计评价是一种全面性的评价,因而选取的指标应具有代表性,指标体系的扫描范围要力求全面,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全面反映其被评价对象的整体情况。

(3)可行性。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要考虑到指标数据是否容易取得,数据质量是否真实可靠。因此,选择评价指标,要考虑到信息来源是否畅通,能否通过变通处理获取资料。

17.企业经营综合统计评价的评价标准有哪些? 实际工作中,常用的企业经营综合统计评价标准有:

(1)计划标准。它是以企业经营中执行的计划指标、定额指标、经营目标、达标数等数据作为评判尺度。以计划作为评价标准,有利于在制定计划时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全面考核计划执行进度及综合结果。

(2)时间标准。它是以企业经营系统的历史水平作为评判尺度,又称历史标准。

(3)空间标准。它是将评价对象置于相似或更广泛的空间范围内考察而建立的评判尺度。 (4)主观标准。它是以对大量历史资料的归纳总结而得出的经验数据,或凭借经验得出的主观指标作为综合评价的尺度,如模糊综合评判中的评语等级的确定。

18.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增长速度方程假设前提有哪些?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与增长速度方程有以下四方面的前提假设:

将产出看作是资金、劳动、技术三个投入要素的函数,并把技术要素独立于其他生产要素之外,且假定各要素均已得到充分利用。

(2)除了资金、劳动要素以外,将影响产出增加的其他因素均计入技术要素,因而技术进步作用定义得较宽。 (3)模型中所定义的技术进步是中性技术进步,即当生产要素资金和劳动的比例K/L不变时,技术进步前后生产函数的边际替代率

?Y?L?Y?K净收益也保持不变。

(4)参数满足α+β=1,即规模报酬不变,产出是资金、劳动的一次函数。

10

19.什么是企业增加值?用生产法和收入法计算企业工业增加值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企业增加值是指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说明一个企业对社会的贡献程度。

对于工业企业来讲,增加值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工业生产活动最加到劳动对象中去的价值。企业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主要有生产法和收入法。

(1)生产法:是从生产角度计算增加值的一种方法,即从总产出中扣除生产环节中投入的中间产品的转移价值。计算公式为:企业增加值=企业总产出-企业中间投入

中间投入也称中间消耗,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在生产货物或服务的过程中,消耗和使用的所有非固定资产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一般按购买者价格计算。从工业企业看,具体包括外购原材料、外购燃料、外购动力、以及办公费、水电费、劳保用品等各种物质消耗和外部修理费、运输费、差旅费、保险费、广告费和利息支出等服务性费用。

计算中间投入应遵循两条原则:一是中间投入要与总产出的口径范围一致;二是必须是本期投入,并一次性消耗的货物或服务。

(2)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生产要素创造收入的角度来计算的,也即从企业增加值的形成的要素收入分配角度进行统计。计算公式为:

企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20.常用的统计预测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统计预测方法有五种:

(1)指标预测法:指标预测法是指利用统计指标及指标之间的联系,推测现象未来状况及可能达到的水平。 (2)概率预测法:所谓概率是现象不确定性的量化表示。所谓概率预测法就是针对现象发生的概率进行预测的统计方法。概率法的基本特点是:先将现象划分为若干可能出现的状态(事件),然后分别就每个状态出现的概率进行预测。

(3)回归预测法:回归预测法是根据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建立数学模型,然后利用模型和各种因素未来可能达到的水平,推测现象未来水平的统计方法。

(4)时间数列预测法:时间数列方法是根据某一现象的历史资料推测该现象未来水平的统计方法。 (5)马尔可夫预测法:许多市场现象的变化,仅受到该市场现状的支配及影响,而与市场现状的历史状态没有必然联系,这一规律符合马尔可夫过程的“无后效性”特征。运用马尔可夫链对随机事件未来趋势进行预测,称为马尔可夫预测。

21.企业经营预测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1)确定预测目的和预测对象,即预测的选题阶段。在这个阶段要明确开展一项预测的确切原因和所要达到的目的。(2)收集、审核、调整资料。预测的基础和依据是尽可能地占有与预测对象有关的各种信息。(3)预测对象的描述和分析。这是正式预测之前的准备阶段。这个阶段的任务是尽可能将预测对象、预测对象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具体化、明朗化,以便判断何种方法更适于该预测对象。(4)选择预测方法并正式进行预测。这是预测的主要环节,应根据条件选择最适当的方法。(5)对预测结果的分析和评价。这是预测质量的检验阶段。如果一项预测质量不高,可能追溯到资料收集到产生结果之间的任何阶段或环节上,需要预测者一一加以核查,找出原因,予以纠正。(6)报告预测结果。如果预测通过了质量检验,就到了出成果阶段,预测者可以用书面报告或口头形式汇报预测结果。 22.产品经济生命周期是什么?有哪些具体内容?

产品经济生命周期,指一种商品从投入市场到被淘汰退出市场为止所经历的产品试销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运用产品经济生命周期预测市场趋势,首先要对某产品本身经济生命周期长短、特点、所处阶段及阶段转折点作出判断预测,然后再根据该产品所处阶段预测产品的市场需求趋势。

产品经济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如下:

(1)试销期。指新产品进入市场阶段。这一时期用户和消费者对产品不熟悉,市场需求量不大,需求变化不规律,产品的市场前途很不确定。由于缺乏历史资料,很难开展需求量的预测。(2)成长期。指产品已在市场上站稳,并且打开了销路,销售量迅速扩大的时期。这个时期消费者或用户已逐步熟悉这种产品,需求量迅速上升。(3)成熟期。这一时期市场基本达到了饱和,产品需求逐渐减弱,到后期需求量开始下降,同时新产品开始出现在市场上。(4)衰退期。指产品老化并逐步被淘汰出市场的阶段。

23.简述统计决策的含义及应用条件。

所谓统计决策,广义上说,是依据统计的原理、原则和方法进行的决策;狭义地讲,是指将未来情况的发生视为随机事件,依据概率统计提供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的决策。统计决策提供了在未来情况具有不确定性时,处理问题的原理和方法,在企业经营决策中有广泛的应用。统计决策的应用条件为:

(1)量化的决策目标。统计决策是硬技术的定量决策,其决策目标应当是能够数量化的,如最大利润、最小费用等等。(2)存在两种以上(含两种)的未来状态,亦称自然状态,简称状态。(3)两种以上(含两种)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亦称备选方案,简称方案。4)每种行动方案在每一种状态下的收益报偿应当是可以计量的。收益报偿是行动方案在给定状态下的结果的价值尺度,统计决策的条件是,结果是必须可计算。在企业经营决策中,一般是表现为某种经济的损益,如销售收入、利润或利润率等。

(5)已知各种状态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即掌握各种状态发生的概率。

11

24.科学决策程序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1)确定决策目标。这是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2)拟定行动方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拟定多种供选方案,以便于比较。 (3)对备选方案进行评价。评价选择方案是决策中的关键步骤。决策的成败,集中表现在,所选择方案是否是优化的和满意的可行方案。

(4)方案的实施及反馈。在决策方案选定之后,还应具体拟定实现决策的程序、相关应对措施和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系统,这是实现决策的重要环节。

五、计算题

1.某企业产品产量和工人人数资料如下表:

钢产量(万吨) 平均工人(人) 2003年 1000 900 1994年 1200 1000 根据上表资料计算: (1)2003年和2004年的劳动生产率。

(2)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增加的产品产量。 (3)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节约的劳动力数量。 解:(1)劳动生产率=

产品产量平均工人数

基期劳动生产率 =1000÷900=1.11(万吨/人)

报告期劳动生产率 =1200÷1000=1.2(万吨/人) (2)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增加的产品产量

=(报告期劳动生产率—基期劳动生产率)×报告期平均工人数 =(1.2—1.11)×1000=90(万吨) (3)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节约的劳动力数量

报告期产量基期劳动生产率-报告期劳动力人数

=1200÷1.11=81(人)

或=基期劳动人数×产量指数-报告期劳动力人数 =900×(1200÷1000)-1000 =80(人)

2.某企业有关资料如下: 指 标 基 期 报告期 总 产 量 (吨) 500 650 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人) 450 500 其中:工人平均人数(人) 360 425 要求:根据资料分析工人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和工人在全部职工中所占比重的变动对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解: 指 标 基 期 报告期 全员劳动生产率(吨/人) 1.11 1.3 工人劳动生产率(吨/人) 1.39 1.53 工人所占比重(%) 80 85 全员劳动生产率总变动=1.3-1.11=0.19(吨/人) 其中:工人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对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 (1.53-1.39)×85% = 0.12(吨/人) 工人所占比重的变动对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 (85%-80%)×1.39 = 0.07(吨/人)

12

3.某企业的资料如下: 工 人 数 工人 (甲) 技工 徒工 合计 基期(f0) (1) 300 200 500 报告期(f1) (2) 400 600 1000 平均工资(元) 基期(x0) (3) 280 160 - 报告期(x1) (4) 300 180 - 要求:

(1)计算平均工资的可变构成指数、固定构成指数、结构变动影响指数

(2)从相对数和绝对数分析各组工人数的变动和各组工人工资水平的变动对总平均工资的影响。

解:(1)根据资料计算列表如下: 工人数 平均工资(元) 工资额(元) 按基期平均工资计算工人 基期 报告期 基期 报告期 基 期 报告期 的报告期工资额 f0 f1 x0 x1 x0f0 x1f1 x0f1 (甲) (1) (2) (3) (4) (5)=(1)×(3) (6)=(2)×(4) (7)=(2)×(3) 技工 300 400 280 300 84000 120000 112000 徒工 200 600 160 180 32000 108000 96000 合计 500 1000 - - 116000 228000 208000 平均

?xf?f111??xf?f000=

2280001000?116000500?=98.28%

xf?平均工资的结构变动影响指数=

?f011??xf?f0010 =

20800010002080001000116000500 =89.66

xf?平均工资固定构成指数=

?f111??xf?f01=

2280001000? =109.62%

(2)相对分析:98.28%=89.66%×109.62%

绝对分析:228-232=(208-232)+(228-208)

-4元=(-24元)+(20元)

计算结果表明:该企业报告期比基期总平均工资下降1.72%, 是各组工人工资水平上升引起了总平均工资上升9.62 %和各组工人数比重变动引起总平均工资下降10.34%的结果;该企业各组工人工资增长使企业总平均工资增加20元,但由于各组工人结构变动─报告期大量增加徒工,技工比重相对下降使企业总平均工资减少24元, 所以整个企业总平均工资还是下降了4元。

4.某工业部门两个年份的资料如下: 项 目 基期 报告期 年平均工资(元) 642 696 年每人平均产值(元) 11200 13615 平均工资在平均值 中所占比重(%) 5.73 5.11 要求计算: (1)工资相对增长系数?(2)人均工资费用降低额?

解:(1)工资相对增长系数=平均工资指数÷劳动生产率指数

=(报告期平均工资÷基期平均工资)/(报告期人均产值÷基期人均产值) =(696÷642)/(13615÷11200) =108.41%/121.56% =89.18% (2)人均工资费用降低额

=报告期平均工资-基期平均工资×劳动生产率指数 =696-642×(13615÷11200) =696-780 =-84元

13

5. 某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和劳动生产率资料如下: 年平均工资(元) 年劳动生产率(元) 基 期 9150 70400 报 告 期 9500 85500 依据上述资料,要求: (1) 计算工资相对增长系数。

(2) 计算人均工资费用降低(或增加)额。

(3) 分析平均工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关系。

解:(1)工资相对增长系数=

平均工资指数劳动生产率指数=

9500?915085500?704001=0.8549=85.49%

(2)人均工资费用降低额=报告期平均工资×(1-

工资相对增长系数=9500×(1-1÷0.8549)= -1612.41(元)

(3)工资相对增长系数为0.8549,小于1,说明该企业平均工资的增长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企业在提高平均工资的同时,工资费用却有所降低,人均降低额为1612.41元。

6.某工业企业2004年底有机床200台,已安装设备为180台, 其中完好设备150台(在150台中,有7台备用,3台因故停开)根据上述资料,计算:

(1)实有设备的安装率?(2)已安装设备的完好率? (3)完好设备的利用率?(4)实有设备的利用率? 解:(1)实有设备的安装率=已安装设备数÷有设备数=180÷200=90% (2)已安装设备的完好率=完好设备数÷安装设备数=150÷180=83.3% (3)完好设备的利用率=完好设备中的使用设备数÷ 完好设备实有设备数 =(150-7-3)÷50=93.3%

(4)实有设备的利用率=实有设备安装率×已安装设备完好率× 完好设备利用率

=90%×83.3%×93.3%=69.9%

7.某机械厂从6月份起投料生产某产品,产量5台,至12月20日全部完成,经检验合格入库。 该厂采用按每批产品设立一份台帐、随时登记领料、退料和废品补料数量。 该批产品完工时台帐上登记的钢材消耗情况为:钢材领料共3430公斤,废品补料42 公斤,退料215公斤。求:该产品钢材单耗?

解:该产品钢材单耗=

原材料消耗量产品产量=(3430+42-215)÷5 =651.4(公斤/台)

8.某厂报告期生产微波接收机50部,包含的钢材件净重共为700公斤,雷达侦察机100部,包含的钢材件净重共为3000公斤,两种产品的钢材消耗量分别为1000公斤和4000公斤。求:原材料的钢材利用率?

解:微波接收机钢材利用率=700÷1000=70% 雷达侦察机钢材利用率=3000÷4000=75%

钢材综合利用率=(700+3000)÷(1000+4000) =3700÷5000 =74%

9.某机床厂某月份生产机床100台,第一次送检有60台合格,40台返修。返修后再送检,有30台合格,10台返修。返修后再送检,有8台合格,2台废品。

试计算该月产品合格率、废品率以及包括重复返修的返修率。

解: 产品合格率==

合格品数量全部送检产品数量×100%==98÷100==98%

废品率==

废品数量全部送检产品数量返修品数量全部送检产品数量×100% ==2÷100==2%

返修率==×100%

==(40+10)÷(100+40+10)==33.33%

14

10.某企业资产负债表种相关资产项目资料如下:单位:万元 项目 2002年末 应收账款 1040 存货 970 流动资产 2860 又知,2002年主营业务收入额为9600万元,主营业务成本为7700万元。 根据资料计算: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次)96001040?10562960010482001年末 1056 954 2680 ?企业销售收入应收账款平均余额???9.2(次)

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存货平均净额

?9600970?9542?9600962?10(次)

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存货平均净额流动资产周转率(次)7700970?95427700962?报告期产品销售收入总报告期流动资金平均占额用额???8(次)

?96002860?26802?96002770?3.(次)5

11.某企业报告期内销售甲、乙两种产品。销售量:甲产品1500件,乙产品1000件;单位产品销售价格:甲产

品100元 ,乙产品 80元;单位产品销售成本:甲产品72元,乙产品56元;产品销售税率:甲产品3%,乙产品5%。计算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和产品销售利润?

解: 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100×1500+80×1000=150000+80000=230000元 产品销售成本=72×1500+56×1000 =108000+56000 =164000元

产品的销售税金=150000×3%+80000×5% =4500+4000 =8500元

产品的销售利润=230000-164000-8500

=57500元

15

12.企业工业生产活动成果和费用资料如下:

(1)生产某型号的微型电机98400台,每台154元。已出售90000台,另外有4000台,经验收敛格并已办理入库手续。

(2)用订货者来料生产的50瓦风扇电机1400台,共收加工费 98000元,该种电机每台105元。 (3)修理车间为外单位修理机床,共收加工费43560元, 全部验收合格并已交付使用。 (4)本厂生产的电机转子部件,每件52元,年初库存量4800件,年末库存量7500件。 (5)本年工业生产费用及利税额资料,经整理列表如下: 项 目 1、外购材料 2、外购燃料 3、外购动力 4、其它支出 其中: (1)外部修理加工费 (2)外部运输费 (3)本企业车队运输费 (4)办公费 (5)旅差费 (6)保险费 (7)劳动用品费 (8)水电费 5、利息支出 金额(元) 9506400 250000 287000 649600 99400 46800 240040 65600 92400 24000 51360 30000 142800 项 目 金额(元) 6、工资 1991600 7、提出的职工福利基金 260160 8、固定资产折旧 444520 9、生产税净额 580000 10、应得利税 645880 试用生产法和收入法,计算工业增加值。 解: 按生产法计算的工业增加值为:

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

其中:工业总产值=94000×154+98000+435600+(7500-4800)×52 =14476000+98000+43560+140400 =14757960

工业中间投入=9506400+250000+287000+649600+142800=10835800 则:工业增加值=14757960-10835800=3922160元 按收入法计算的工业增加值为:

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损耗+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444520+(1991600+260160)+580000+645880=3922160元

13.某企业2004年全年产品销售收入为360万元, 年度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为90万元,则,该企业2004年流动资金的周转次数、 周转天数各多少?

解:

流动资金周转次数=

报告期产品销售收入同期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

流动资金周转天数=

报告期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同期平均每日产品销售收入报告期日历日数同期流动资金周转次数

则:

2006年流动资金周转次数=3600000÷900000 =4次

2006年流动资金周转天数=360÷4=90天

16

14.某企业某月有关资料如下: 产 品 计划内甲 乙 丙 计划外丁 计划产量(台) 6000 4000 2000 ─ 实际产量(台) 6200 3800 2000 600 出厂价格(元) 140 160 170 300 要求:(1)计算该企业产品品种数计划完成率。

(2)分别按产量和产值计算该企业品种计划完成程度。 解:(1)产品品种数计划完成率

报告期完成产量计划的品种数报告期计划品种数×100% =2÷3=66.67%

(2)品种计划完成程度: 按产量计算=

计划内品种实际产量之和计划内品种计划产量之和计划内品种实际产值之和计划内品种计划产值之和×100%=

6000+3800+30006000+4000+3000=98.46%

按产值计算=×100%=

6000?140+3800?160+3000?1706000?140+4000?160+3000?170 =98.39%

15.某企业在报告期内产品销售利润为5.3万元,利润总额为5.25万元,产品销售成本为16.4万元,产品销售收入为23万元, 固定资产平均净值为75万元,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为12.5万元,求:成本利润率、 销售利润率、资金利润率各是多少?

解: 成本利润率=

报告期产品销售利税总额同期产品销售总成本=5.3÷16.4=32.32%

销售利润率=

报告期产品销售利润额同期产品销售收入报告期销售利润总额 =5.3÷23=23.04%

资金利润率=

同期全部资金平均占用额 =5.25÷(75+12.5) =5.25÷87.5 =6%

16.某企业1994至2004年总产值的年增长速度为7.94%,生产资金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6.87%,劳动力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57%。经测算,资金产出弹性为0.79,劳动产出弹性为0.21,用增长速度方程法测算该企业生产要素的贡献份额。

解:增长速度方程为:y= a+αk+βl 将已知数代入方程为:

7.94=a+0.79×6.87%+0.21×4.57% a=1.55% 资金贡献:EK??ky?100%

劳动贡献:EL??lyay?100%

技术贡献:

EA??100%

那么,各生产要素的贡献份额为: 资金贡献EK=0.79×6.87%÷7.94%=68.39%

劳动贡献EL=0.21×4.57%÷7.94%=12.09% 技术贡献EA=1.55%÷7.94%=19.52%

17

17.某企业1993年和2003年有关生产要素的投入资料如下: 年 份 增加值(万元) 生产资金(万元) 职工人数(人) 1987 116 123 1570 1997 558 651 5030 α=0.4 β=0.6

要求:用增长速度方程法测算各生产要素在企业生产增长中的贡献。 解:(1)产出及各生产要素的平均增长速度为: 增加值平均增长速度(y)=(10558116?1)?100%=17.01%

资金投入量平均增长速度(k) =(10651123?1)?100%=18.13%

劳动投入量平均增长速度(l)=(1050301570?1)?100%=12.35%

技术进步速度(a)=y-αk-βl=17.01%-0.4×18.13%-0.6×12.35%=2.35% (2)各生产要素在产出增长中的贡献份额为: 资金贡献: EK=

?ky?100%?0.4?18.13.01%0.6?12.35.01% =42.63%

劳动贡献: EL=

?lya?100%? =43.56%

技术贡献: EA=?100%?y2.35.01% =13.82%

18.某企业经济效益指标及有关资料如下,用功效系数法评价该企业经济效益。 指标 劳动生产率 元/人 原材料利用率 % 生产能力利用率 % 本 企 业实际水平 1450 83 83.5 同行业最低水平 950 70 75 同行业最高水平 1500 85 85 权重 0.2 0.2 0.2 资金利润率 % 13.5 9 15 0.4 解:取同行业最高水平为满意值,同行业最低水平为不允许值,对企业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如下表所示:

指 标 劳动生产率 原材料利用率 生产能力利用率 资金利税率 合 计 d?xi?xix?xhissi?40?60 wi 0.2 0.2 0.2 0.4 1.00 diWI 93.36 94.67 94 90 - 2.49 2.48 2.48 6.05 92.97 计算结果表明,该企业经济效益总功效系数为92.97分,居地区同行业上游水平。

18

19.某企业生产条件比较稳定,历年产品产量和总成本资料如下表: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产量(吨) 205 235 270 315 450 总成本(千元) 280 305 334 368 440 预测2005年产量为410吨,试利用高低点法预测2005年企业的总成本。 解:单位变动成本(b)=

最高点成本?最低点成本最高点产量?最低点产量=(440-280)÷(450-205) =0.65(元)

固定成本(a) =最高点成本-单位变动成本×最高点产量=440000-0.65×450=439707.5(元)

? 2008年总成本的预测值为: y?a?bx =439707.5+0.65×410 =439974(元)

20.假定某企业每月固定成本2200元,生产一种产品,单价16元。预计销量为1000件,获利2000元。问:目标单位变动成本、目标总成本、目标单位成本各是多少?

解:目标单位变动成本=销售价格-

固定成本?目标利润销售量 =16?2200?20001000=11.8(元)

目标总成本=固定成本+目标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2200+11.8×1000=14000(元) 目标单位成本=目标总成本÷销售量=14000÷1000=14(元)

21某企业生产某产品,单位变动成本为20元,销售单价35元,销售税率10%,该企业全年固定成本为820000元,计划利润为500000元。试计算该企业保本点销售量,保本点销售收入,实现目标利润销售量和实现目标利润销售收入。

解:保本点销售量=保本点销售收入=

82000035?(1?10%)?20=71304(件)

8200001?10%?2035=2495435(元)

实现目标利润销售量=

820000?500000=114783(件)

35?(1?10%)?20实现目标利润销售收入=820000?500000=4017042(元)

1?10%?203522.某企业某产品价格200元/件,变动成本160元/件,固定成本10万元,原计划明年销售量5000件。经过预测:明年销售量可达5500件;销售价格从200元/件提高到210元/件,单位变动成本由160元/件升为162元/件;固定费用从10万元降到9.8万元。

要求:(1)计算原销售计划的销售利润。

(2)预测由于销售量,价格以及单位变动成本等因素的变动对利润变化的影响。 解:(1)原销售计划的销售利润

=(销售价格-单位变动成本)×预计销售量-固定成本 =(200-160)×5000-100000 =100000(元) (2)由于产品销售量的变化对利润的影响: 预计利润增加量=(销售价格-单位变动成本)×预计销售增加量=(200-160)×(5500-5000)=20000(元)

即:增加了20000元。

由于产品销售价格的变化对利润的影响:

预计利润增加量=(提高后价格-提高前价格)×原定销售量=(210-200)×5000=50000(元)

即:增加了50000元。

由于单位变动成本的变化对利润的影响:

预计利润增加量=(变动前单位变动成本-变动后单位变动成本)×原定销售量 =(160-162)×5000 = —10000(元)

即:降低了10000元。

19

23.某设备的原值为10000元,设备的维修费、燃料动力消耗费、停工损失费等费用每年以200元的速度增加,试按非贴现法计算的设备经济寿命。(答案保留整数)

解:设备经济寿命为:T?2C0?2?10000200?=10(年)

24. 某产品售价10元,单位变动成本5元,固定成本200元,其保本点为400元。如果预计销售额为480元,单价、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的变动在多少增减范围内不致影响保本?

解:收益额保本点为:S0?F1?VS5P) P=8.7元)

(1)如果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不变,最低单价应为: 480?200?(1?2001?F(1?510)CV10 (2)如果单价和固定成本不变,最高单位变动成本应为: 480? CV=5.83(元)

(3)如果单价和变动成本不变,最高固定成本应为: 480? F=240(元)

25.某企业生产一种产品,年产量5000,每次生产前调试设备、清理现场等生产准备费100元,单台产品仓库年保管费用100元,请用极值法对经济生产批量作出决策。(答案保留整数)

解: 经济批量为:q?2QC1C2

则:q?

2?5000?100100=100(台)

2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4r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