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第二版)复习笔记-改进版
更新时间:2024-01-12 18:1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 《教育学基础》教育出版社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2、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与反馈的形式,使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3、制度化教育: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人类教育文明的一大进步)
4、非制度化教育: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原始社会的教育)
5、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各种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里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其错误在于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6、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有美国孟禄。它虽然纠正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把教育归结为人类的行为,但它却归结为人类无意识的模仿行为,同样是错误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错误都在于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即教育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
7、劳动起源论:这是马克思的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依照马克思的观点,首先推动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生产过程中人们需要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其次也与人类自身的发展需要有关。
二、思考题
1、如何理解教育现象。
答:教育现象指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它有三个规定性 ⑴教育现象是一种可以感知、可以认识的古今中外已经存在或正存在于现实中的存在物;
⑵教育现象是教育实践的表现物,或正从事着的教育实践; ⑶教育现象是以教与学为主体形式的客观存在。
4、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答:
(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2)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
(3)现代教育的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4)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5)在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他们的制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他们;
(6)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5、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
(1)教育即生活、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不断的增长;
1
(2)学生在学校重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 (3)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 (4)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
(5)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7、结合实际谈谈教育学的价值有哪些。 答:
(1)反思日常教育经验 (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8、学习教育学的实践意义是什么。 答:
⑴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⑵掌握教育工作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⑶在教育理论指导下,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 ⑷教育原理可为继续学习教学原理、德育原理、学校管理学等学科提供坚实的理论根基,具有深化和奠基的作用。
第二章 教育功能
2、教育的个体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教育本质和教育目的的体现,也被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6、教育的本体功能:指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即教育的职能(教育自身具有的能力或承担的职责)。
3、教育从哪些方面促进个体社会化与个性化。 答:(1)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中的功能表现为:①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②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③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功能表现为:①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②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③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4、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现存教育由于某种异化而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这就是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具体表现为
(1)过重的学业负担、过分强调智力
2
(2)现存学校的管理模式 (3)教育内容的偏颇性等等。
5、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1)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 (2)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 (3)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4)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
(5)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 (6)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6、简述人口数量对教育的影响。 答:
⑴人口的数量决定着教育需求,因而也就决定着教育事业的可能规模。 ⑵人口的数量影响着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7、简述人口质量对教育的影响。 答:
⑴一个社会的人口质量制约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⑵人口的质量还制约着教育的质量。
8、简述人口结构对教育的影响。 答:
⑴人口的年龄结构会影响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结构中的比例。 ⑵人口的社会结构对教育的影响就更为显著。
9、简述教育的人口功能的表现。 答:
⑴教育可减少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 ⑵教育可提高人口素质,是改变人口质量的手段之一。 ⑶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 ⑷教育有利于人口的迁移。
10、教育在人口结构的合理化方面有何作用。 答:
⑴通过教育有助于改变人口的性别结构,保证男女性别比例的自然平衡。 ⑵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人口的文化结构和职业结构,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
3
要。
⑶教育亦有助于人口城乡结构的改变。
11、简述文化发展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作用。 答:
⑴文化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作用。 ⑵文化发展促进学校课程的发展。
13、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 答:
(1)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 ①普通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养,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潜能 ②职业和专业教育直接生产劳动力,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14、简述科技进步对教育发展的冲击和影响作用。 答:
⑴科技进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 ⑵现代科技知识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 ⑶科技进步改变了教育技术。
15、简述教育促进民主政治的功能。 答:
(1)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
(2)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
16、简述社会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影响作用。 答:
⑴社会政治经济制约着教育目的。
⑵社会政治经济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⑶社会政治经济影响和制约着受教育权的分配。
18、如何理解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答: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指的是教育活动或教育系统出现的偏移和失调状态
(1)社会发展处于负向时,教育对社会出现总体的负向功能,如欧洲中世
4
纪的教会统治一切,我国封建社会的封建思想
(2)当社会发展处于正向功能时,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总体上是正向的,但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失调,出现了局部的负向功能。如盲目的教育先行、学校扩招。
第三章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5、全面发展教育:对为使受教育者多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的总称,是由多种相互联系而又各具特点的教育所组成的。
1、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区别与联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联系: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区别:教育方针包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教育方针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更为突出。
2、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答:
(1)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2)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3)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4)内在教育目的和外在教育目的。
3、教育目的的功能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
(1)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2)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3)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4、教育目的选择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答:
(1)社会依据。教育产生于社会需要
①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培养现代人是现代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制度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根本要求。
②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知识经济和信息化对劳动者
5
的质量规格提出前所未有的要求,世界各国根据这种要求确立教育目的,培养适应21世纪的人才。
(2)人的依据。
①从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它是确定各级各类教育目的不可忽视的重要依据;
②从人的需要来看,人的发展的需要是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
5、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中如何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 答:
(1)就一个社会整体教育目的而言,在其价值取向上要把满足人的需要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重视人的价值和重视社会价值结合起来;
(2)就价值取向的实现过程而言,把满足社会要求与满足人的需要结合和其来;
(3)就价值实现的实践着眼点而言,要落在人的发展上。
6、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答: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7、如何理解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答: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① 人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② 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 ③ 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④ 人的自由发展。
(3)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对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意义。 ①为我们科学地认识人的全面发展提出新的方法论指导 ②为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8、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更好地实现我国的教育目的。 答:
(1)要以素质发展为核心。 (2)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6
①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发展 ②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 ③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2、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即由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3、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为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5、教师职业的权利:法律赋予教师在履行职责时所享有的权利,包括一般公民权利、教育的权利、专业发展权、参与管理权。
6、教师的职业角色: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是教师的多种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反应,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一整套行为规范和人们对教师的角色期待。
7、教师的职业形象:教师的职业形象是教师群体或个体在其职业生活中的形象,使其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与行为方式的整体反应。
8、学生主体性:学生主体性是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包括独立性、选择性、调控性、创造性、自我意识性。
9、学生发展: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及自身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量、质、结构方面发生变化的过程和结果。
10、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2、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1)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是通过教师职业在整个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所占有的地位资源来体现的。
(2)教师职业对一定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实质性影响。表现为:人类文化的传递者,起承上启下作用;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起“先导”作用;人才生产的主要承担者,起引导作用。
3、如何理解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角色 答:专业素质:
1、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 2、合理专业知识 3、复合型的专业能力
7
4、崇高的专业道德 5、强健的身体素质 6、健康的心理素质 角色:
(1)学习者和学者 (2)知识的传授者 (3)学生心灵的培育者
(4)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5)学生学习的榜样 (6)学生的朋友。
6、设计一份教师形象的问卷表,根据调查结果论述如何树立教师良好的形象。
答:
(1)教师的道德形象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的基本行为规范,是教师自己对职业行为的自觉要求,它是以敬业精神为基础,以协调师生关系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规范。
(2)教师的文化形象。
(3)教师的人格形象。善于理解学生、有耐心、性格开朗、意志力强、幽默感等相关调查结果:学生心目中的教师是专业水平+教学水平+人格力量。
7、教师的根本任务和具体任务是什么。
答: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全面实现教育目的。 教师的具体任务包括三方面: ⑴教师必须搞好教学工作; ⑵教师要做好班主任工作; ⑶教师要关心学生健康。
10、学生的本质特点有哪些。 答:
(1)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3)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
11、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答:
(1)顺序性和阶段性 (2)稳定性和可变性 (3)不均衡性 (4)个别差异性
8
(5)整体性
12、怎样正确理解和认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答:学生既是认识的客体,又是认识的主体,是客体与主体的统一体: ⑴学生是认识的客体,是教育对象; ⑵学生又是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外界的教育影响必须经过学生主体的主动吸收、转化,学生是活生生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人。
13、联系实际说说,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应遵循哪些基本要求。
答:
⑴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把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统一起来。 ⑵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
⑶重视学生主体因素,从学生实际出发。
⑷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在活动中受锻炼得发展。
15、为什么要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 答: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教师是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他人
(2)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
(3)师生关系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和校园文化。师生关系属于隐性课程的组成部分,对学校精神文化的建设、对学生在校的发展和今后的成长起重要作用。
16、师生关系的类型有哪些。 答:
(1)以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 (2)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关系 (3)以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为目标的心理关系。
17、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谈谈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有哪些?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什么。
答:
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1)教师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领导方式、教师的智慧、教师的人格因素
(2)学生方面。学生对教师的认识
9
(3)环境方面。学校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组织环境。 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 (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18、针对近二十年师生关系从“猫鼠关系”到“亦师亦友”的转变,谈谈你的认识,并提出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具体策略。
答: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可考虑以下方面:
(1)了解和研究学生。通过观察、谈话,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思想、道德、兴趣、需要、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和方法、个性、身体状况、班集体的特点等;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学生的不成熟性具有成长价值;学生具有主体性;学生是个整体的人;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要热爱所有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公正的处理问题。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通过情感感化,移情等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做学生的教师,又做学生的朋友;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加强学习和研究;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学会自我控制,培养耐心、理解的个性品质。
第六章 课程
7、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
9、教学大纲: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教学的依据。
10、课程:课程的含义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指学校根据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传授进程。
1、课程目标的特征有哪些。 答:(1)整体性(2)阶段性(3)持续性(4)层次性(5)递进性(6)时间性
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课程标准的结构包括哪些。 答:
(1)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标准设计思路)
(2)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0
(3)内容标准(各领域/主题/知识点的学习结果)
(4)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5)附录(术语解释、案例)
3、试分析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答:
联系:都服从于整体的课程目标,都是学校课程结构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区别:
(1)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活动课程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性经验;
(2)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强调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
(3)从教学方式上看,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活动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实践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
(4)从评价上看,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学习的结果,活动课程总是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学习的过程。
5、对一所学校进行课程调查,了解其课程评价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
答:
(1)学生学业的评价与课程本身的评价 (2)课程评价、学业评价和测量 (3)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
6、通过查阅文献,谈谈你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 答:
(1)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来看:
①体现全新的课程结构原则,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②形成较严密的课程综合与分化的体系结构,总体结构:小学阶段以综
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相结合,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③对一些传统课程进行改造或整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
综合实践活动等
④普通高中新课程呈现出三级结构,学习领域、科目、模块。 (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实施
①教学从“主体失落”走向自身觉醒,教学主体的回归,教学过程是一
种对话过程;
②教师从“代理人”回归自主课程的开发者、反思者和探究的主体。掌
握自身的专业发展命运;
③学生从“边缘‘进入中心,教学正视学生的多元化教学回归学生的现
11
实生活构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7、教材的作用主要有哪些。 答:教材的作用主要有:
(1)学生在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 (2)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3)分析学科目标、内容和任务 (4)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8、新课标主要有哪些特点。 答:
(1)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2)按照认知螺旋上升的规律,不断拓展和深化学习内容 (3)重视学科大观念和方法
(4)将知识与问题、任务与活动结合
(5)给学生的思维和探索留下充分的空间 (6)促进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合作
(7)体现新时代的精神与最新研究成果。
9、经验主义课程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答:以杜威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课程论主要观点有
(1)课程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儿童有四类本能(社交本能、制作本能、探究本能、艺术本能),课程必须与儿童的生活相沟通,应以儿童为中心考虑儿童的需要和兴趣
(2)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课程的组织应考虑到心理发展的次序以利用儿童现有的经验和能力。
第七章 课堂教学
1、教学: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2、教学理论:教学理论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既要研究教学的现象、问题、揭示教学的一般规律,也要研究利用和遵循规律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术。
3、教学策略:为了打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解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6、讲授策略: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目的在于通过交流
12
和沟通达到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各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1、当代教学的新观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
(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 (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 (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 (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 (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2、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区别与联系有哪些。 答:教学理论主要探讨怎样教的问题,学习理论主要探讨学习是怎样发生的以及学习开始后会发生一些什么情况。
3、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及认知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有哪些。 答:
行为主义: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 观点:
(1)预期行为结果的教育目标 (2)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 (3)程序教学的方法。 认知教学理论: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理论。 观点:
(1)理智发展的教学目标
(2)发展学生的智力是教学的主要目的 (3)动机-结构-序列-强化原则 (4)学科知识结构 (5)发现教学方法
(6)强调学习过程、直觉思维、内在动机、信息提取。
4、教学设计的特征主要有哪些。 答:(1)指导性(2)统合性(3)操作性(4)预演性(5)突显性(6)易控性(7)创造性
5、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及如何表述,并结合具体事例加以分析。 答:步骤:
1专研课程标准,分析课程内容
13
2分析学生已有的学习状态 3确定教学目标分类 4列出综合性目标
5陈述具体的行为目标。
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情景或条件、表现水平或标准。
6、教学策略的特征要哪些。
答:(1)指向性(2)操作性(3)整体综合性(4)调控性(5)灵活性(6)层次性
7、简述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并结合所学专业,设计一份教学方案。 答:
(1)规定教学的预期目标,分析教学任务,尽可能用科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变化来作为教学结果的指标
(2)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
(3)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
(4)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 (5)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 (6)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根据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而来:1教学目标设计2教学内容设计3教学时间设计4教学措施设计5教学评价设计)
8、举例说明如何进行学生活动指导。 答:
(1)活动指导策略的功能与表现形式。功能: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提供活动所需的基本条件;形式多样:从学生自主活动的学习类型看;从学生自主活动的组织形式上看;从教师对学生指导的作用看。
(2)活动指导的策略运用。学生活动方案的设计;教师确定活动主题(要接近学生生活);制定学生活动目标(重点放在态度和能力的培养上);选择活动方法和组织形式(区别对待)。
(3)学生活动基本条件的提供。物质条件(活动工具、活动材料、活动场所);信息条件(实用图书馆、观看录像、听讲座、参观访问等)。
(4)自主活动的引入。使学生明确活动主题、目标、内容,并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自主活动的促进;教师通过间接指导来维持、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学习。 (5)成果交流的组织。组织形式:报告会、辩论会、表演剧、展览会等,用学生自己的方式展现自己的成果。
9、教学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14
答:(1)教学是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教学时社会完成人类知识文化传递和继承的中间环节,是社会延续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2)教学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各方面的教育和培养,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
10、教学理论与课程理论的区别联系。 答:
区别:课程强调学习的范围,教学强调教师对学生引导的行为。 联系:课程与教学属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11、夸美纽斯的didactica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
(1)自然适应性原则:使教学活动按法则的支配力量运作。 (2)教学原理:直观原理、活动原理、兴趣与自发原理。
12、赫尔巴特的pedagogy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
(1)教学的任务:培养多方面兴趣。
(2)教学的形式阶段: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3)教育性教学:第一次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
13、教学设计的依据有哪些。 答:
(1)现代教学理论
(2)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 (3)教学的实际需要 (4)学生的需要和特点 (5)教师的教学经验。
14、作为一名教师应从哪些方面来进行教学时间设计。 答:
(1)把握整体时间分配
(2)保证学生的实际学习时间 (3)科学规划单元课时
(4)注意学生的专注学习时间 (5)防止教学时间遗失。
15、新授课的教学结构包括哪些方面。
15
答:
(1)迁移导入 (2)新知学习 (3)练习巩固 (4)对照目标验收
第九章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3、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有哪些类型?谈谈你对非正式组织的看法。
答:积极型、娱乐型、消极型、破坏型等等。学生在共同的学习与活动中基于成员间的需求、能力、特点的不同,并从个人的好感出发而自然形成的。作为个人属性的需求往往要求安逸,它没有定员编制,没有明确的组织形态,但客观存在,并对班级产生重大影响。
对策:教师应该改变对青少年学生非正式群体繁荣不当看法,不要简单的把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作为管理和防范的对象,而应该更多考虑如何为其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不是强制性的压抑学生的需求,引导他们个体的需求、情感和个性合理地在班级释放,并使其归属于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拥有安全感和快乐的体验。
4、班级组织的特点有哪些。 答:
(1)班级组织的目标是使所有学生获得发展。
(2)班级组织中师生之间是一种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 (3)情感是班级组织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纽带。 (4)班级组织中的师与生交往是全面的和多面的。
(5)班主任和教师的人格力量使班级活动得以有效开展。
7、班级组织的功能主要有哪些。 答:
(1)班级组织的社会化功能。
①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
②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 ③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 ④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 (2)班级组织的个体化功能。
①促进发展功能 ②满足需求的功能 ③诊断功能
16
④矫正功能
8、班级活动的特点有哪些。 答:
1.班级活动是一种交往活动。
2班级活动目的的一致性,产生了共同遵循的行动准则与规范。 3班级活动的时空具有一致性。 4班级活动中分工合作。
5班级活动导致一系列心理现象的出现,产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12、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集体的具体操作要求是什么。 答:
(1)创造性地设计班级集体目标 (2)合理的确定班级角色位置 (3)协调好班内外各种关系
(4)建构“开放、多维、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 (5)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
13、通过社会调查,了解当前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论述班主任应具备怎样的素质。
答:
(1)主动构建新型的知识结构。 (2)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3)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 (4)有较强的人格魅力。
(5)有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能力。
14、班主任应如何创造性地设计班级集体目标 答:
(1)目标的特点:方向性、激励性、中心性、渐进性、可行性。
(2)班集体目标设计的方法。以提高素质、发展个性为主导,制定适合班集体实际水平的发展目标,依据班级发展目标制定各科教学、班级教育工作、班级活动目标体系,为班级教育和教学过程提供可操作的质量指标。
15、班主任应如何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 答:
(1)文化性物质环境。如班级中的墙报、图书资料、教学设施、学习园地、光荣榜等。
17
(2)社会化环境。增长学生的社会知识和交往经验,为学生提供有利于他们进行社会性交往的丰富环境,更好的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如利用社区资源,引入社会活动等
(3)良好的人际环境。班主任指导学生交往,一要把学生作为交往的主体,研究学生的交往需要、能力的差异性,指导学生正确知觉周围的人,二要涉及内容充实、频率高的交往结构。另外在交往过程中,班主任要允许选择性交往,为学生与异性交往、与非同龄的儿童交往提供条件,并与学生建立充满信任的关系。
(4)正确的舆论和班风。健全班级的规章制度,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疾恶扬善的好思想、好作风。
(5)健康的心理环境。心理环境主要指具有积极健康的目标导向,能激发学生进取精神的环境。如班级中的各种活动小组的建立。
16、班主任应如何协调好班内外各种关系 答:
(1)协调班集体内的各种组织和成员的关系。 (2)协调与各任课教师及学校其他部门、其它班级的关系。 (3)协调班集体与社会、家庭的关系。 (4)协调班级内各种活动和事务。
第十章 学生评价
1、教育评价: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依据确立的教育目标,通过使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对所实施的各种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科学判定的过程。
3、诊断性评价:一般是在教育、教学或学习计划实施的前期阶段开展的评价,重在对学生已形成的知识、能力、情感等发展状况做出合理的评价,为计划的实施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源,以获取更好的效果。
4、形成性评价:主要是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进行的,一般以学习内容的一个单元为评价点,采用及时的反馈和根据学生的个体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
8、个体内差异评价法:是以被评对象自身某一时期的发展水平为标准,判断其发展状况的评价方法。
9、学业评价: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系统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10、整体印象评价法:评价者根据一定的评价内容和标准,通过日常对评价对象的观察和了解,经过综合分析并以次对评价对象的品德状况给予终结性整体评定的方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过程简单易行,花费小,但评价结果的主观性较强。
11、操行评定评价法:是评价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要求,通过平时对被评价
18
者的观察和了解,用书面语言描述的形式对其品德发展的状况做出评价的方法。更具体形象,能比较全面反映被评价者的品德面貌,便于被评价者及时了解自己。
12、操行计量评定法:使用以百分为满分或实行百分制记分法,评价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记分规则,依据学生的品行表现予以加分或减分,以对学生的品德做出评价的方法。属于量化品的评价的方法。有利于使品德评价精确化,也便于学生之间、学校之间和班级之间进行比较,方法简单易行,便于操作,尤其适用于对道德行为习惯等外部表现进行的形成兴评价。但无法从根本上克服评价中的主观性问题。
13、学生评价的标准:是在实施评价过程中进行价值判断的原则,具有显著的社会性特征,并因评价对象的和要求的不同而千差万别。
1、现代学生评级的标准是什么。
答:现代学生评价标准: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主题,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2、学生评价有哪些功能。 答:
(1)诊断功能。
①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自身发展中的优势、不足。
②协助教师判断教学目的实现的程度,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和学生的问
题,从而寻求解决的办法。
(2)导向功能。学生通过了解评价标准和方式,并依据标准调整发展状态,从而更好发展。
(3)发展功能。最终的目的是能促进学生的发展,通过了解不足,找出问题,确立自己努力的方向。
(4)管理功能。一是为高一级学校的选拔服务,而是作为评价教师工作质量的依据之一。
3、学生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当代走向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1)倡导构建以发展为本的学生评价体系。
(2)以质性的评价模式取代量化的评价模式。如“评语、观察、学习日记、情景测验、档案袋评定”。
(3)强调测评的真实性和情境性。在考试和评价中要重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鼓励学生评价中的合作行为。既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个性反应方式,又倡导鼓励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
(5)重视思维过程的评价。新的评价方式要求测试作业的设计要充分体现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收集资料、推理、判断并活动结论的过程。
19
4、有效测验编制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答:
信度:测验结果的可靠性或一致性的程度。通过适当增加测验试题的数量、控制试题的难度、选择测验内容等方法提高测验的信度。
效度:测验结果的准确性或有效性的程度。使测验内容与原设计的教学目标一致,才能提高测验的效度。
一个有较高效度的测验,一定是有信度的测验;反之,则不成立。
5、举例说明实施学生情感学习评价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
(1)学生情感学习评价一般采用观察法、问卷法。 (2)尊重学生的学习情感表现。 (3)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权。
6、中小学常用的测验类型有哪些。 答:
(1)准备性测验和结果性测验。 (2)标准化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
(3)客观性试题测验和主观性试题测验。
7、举例分析传统评语的不足,并分析如何进行评语的撰写。 答:
传统的评语写法缺乏个性化、语言贫乏流于俗套且不亲切、重结果不注重教育性。
现在再写评语要注意: 一是要全面深入了解学生,既要了解学生的行为状况,更要了解学生品德发展的需要和发展规律
二要提高评语的规范性,适当界定评语的基本项目和指标 三要增强评语的情感色彩。
8、学生技能学习评价的实施。 答:
①口头语言表达技能的评价。主要包括语用、语脉、语态、语意、语
汇、语量。通过间接测试、半直接测试、直接测试的方式来评价。
②实验操作技能的评价。实验操作技能的评价主要是对学生使用和直
接操作相关的仪器设备或处理实验材料,动手进行实验操作以及应用实验研究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一般通过对学生实验过程的观察和对学生实验报告的检查来获取评级材料,采用观察法、实际操作法并辅以笔试和口试。
③动作技能的评价。主要运用观察法给予定性的评价。
20
2、应该如何进行学生品德评价。 答:
(1)学生道德认知的测评。借助于政治课、思想品德课等采用测验法进行。 (2)学生道德情感的评价。对道德情感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对人的移情感、内疚感、羞愧感、义务感、荣誉感、爱国主义情感、良心和幸福感等方面,采用量表测评、情境测评、完成故事测验、实验测评等,但并未得到广泛运用。
(3)学生道德行为的评价。我国主要以《中小学德育大纲》规定的教育目标、要求和内容以及《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根本依据,并根据各地、各年级学生的实际要求,制定具体标准。
第十一章 教师的教育研究
1、问什么说“教师及研究者”?教师真正成为研究者,应具备哪些素质? 答:
(1)优势:
①教师工作于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之中,最了解教学的问题、需求。 ②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交往构成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教师最能从学
生的学习中了解到自己教学的成效,能获得第一手资料。
③实践性是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品行,教师是教育教学实践的主体,
便于建构适合情境的教学理论。
(2)素养:
①从事教育研究的意识 ②终身学习的习惯
③自我反思和批判的能力
④掌握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⑤独立的教育研究精神。
2、教师的教育研究与专门的教育研究之间的不同之处表现为: 答:
①改进教育的研究与描述和解释教育的研究。
②置身教育之中的教育研究和置身教育之外的研究。 ③为了教育的研究和关于教育的研究。
21
选择题
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诞生了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2主张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3世界上最早一部教育专著是(学记)
4教育的本体功能之一是(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化得进程) 5“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思想的提出是在党的(十三大) 6制定教学计划的首要问题是(课程设置)
7原始社会末期,担负教育年轻一代主要任务的是(家庭教育) 8教师职业开始出现于(奴隶社会初期) 9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10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 11我过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六艺) 12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孟子)
13教育的根本职能在于通过(人的培养)实现人的社会化
14教育合力是指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的共同育人的力量。
15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出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 16制度化教育的标志是(学校教育系统) 17教育的终身化是(20世纪以后的教育) 18学校文化的核心是(思想想观点和行为方式)
19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认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20一份教案的核心是(涉及教学进程)
21德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是(思想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 22致力于发展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德育模式是(认知模式) 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22
24二十世纪教育发展总目标中的“两基”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23
正在阅读:
《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第二版)复习笔记-改进版01-12
成功无捷径学习当奋斗班会教案05-30
杂七杂八,杂七杂八的意思,杂七杂八的近义词反义词,“杂七杂八”是...02-07
作文:用时间去沉淀02-22
2012vb选择题汇总练习09-21
保护环境的作文500字03-31
城市垃圾桶的合理使用及分配05-08
表格五部门绩效考核指标一览表06-03
CH4、N2和CO2在碳纤维分子筛上的吸附分离特征12-14
开学第一课班会活动教学记录3篇03-22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科学出版社
- 教育学
- 复习
- 改进
- 基础
- 笔记
- 教育
- (按类别)淄博市第七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评选结果公示
- 09级遗传学习题(1)
- 2017届浙江省杭州市学军中学高三第九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 图文
- 甘肃省宁县第五中学七年级数学下册 6.3 实数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 二次函数知识点详解口诀
- 读《平安快乐的要诀》有感
- 创先争优活动、党建工作、“六好”党支部经验交流材料(2)
- 年产8万吨硫酸厂转化工段设计
- 广医大医学统计学题库(研一) - 图文
- 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 图文
- 采购业务流程及管理制度
- 卡迪夫大学与格拉斯哥卡利多尼安大学哪个好 - 图文
- 交通影响评价的有关资料 - 图文
- 概率统计模拟试题3
- 教育心理学试题(史上最全,后附答案)
- HFSS中功分器的仿真与版图
- 江苏省通州市通海中学2016届高三下期4月月考化学试卷 doc
- 抛物线焦点弦的有关结论附答案
- 幼儿园大型活动安全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