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更新时间:2024-01-16 18:3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核工业265地质大队职工经济适用房建设项目

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监测单位:鹰潭工程勘察院

2008年9月

核工业265地质大队职工经济适用房建设项目

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批 准: 核 定: 审 查: 校 核:

报告编写: 监测人员:

目 录

1 建设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 1 1.1项目概况 ............................................................................................................. 1 1.2项目区概况 ......................................................................................................... 3 1.3工程水土流失特点 ............................................................................................. 5 1.4现有水土保持措施简介 ..................................................................................... 7 2 监测实施 ................................................................................................................... 9 2.1监测目标与原则 ................................................................................................. 9 2.2监测工作实施情况 ........................................................................................... 10 3 监测内容和方法 ..................................................................................................... 12 3.1监测内容 ........................................................................................................... 12 3.2监测方法和频次 ............................................................................................... 13 3.3监测时段 ........................................................................................................... 15 3.4监测点布设 ....................................................................................................... 15 4 不同侵蚀单元侵蚀模数的分析确定 ..................................................................... 17 4.1侵蚀单元划分 ................................................................................................... 17 4.2各侵蚀单元侵蚀模数 ....................................................................................... 18 5 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结果与分析 ............................................................................. 30 5.1防治责任范围动态监测结果 ........................................................................... 30 5.2弃土弃渣动态监测结果 ................................................................................... 32 5.3地表扰动面积动态监测结果 ........................................................................... 34 5.4土壤流失量动态监测结果 ............................................................................... 35 6 水土流失防治动态监测结果 ................................................................................. 36 6.1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 36 6.2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动态监测结果 ................................................................... 42

6.3运行初期水土流失分析 ................................................................................... 46 7 结论 ......................................................................................................................... 48 7.1水土保持措施评价 ........................................................................................... 48 7.2监测工作中的经验与问题 ............................................................................... 53

***电厂三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1 建设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1.1项目概况

***第二发电有限公司三期工程是在二期主厂房扩建端预留场地上进行扩建的项目。工程区位于******市***区境内,东北方向距***市132km,南距***县26km,南邻***公路,东靠***工矿区城市道路,西侧为***河,北侧为起伏的低丘。 该厂原有装机是2台容量300MW的燃煤机组(#5、#6机组),于1995年动工建设,到1997年9月全部投产。本期工程属三期工程,是在二期工程基础上的新建项目,建设规模为2×300MW(#7、#8机组)的亚临界纯凝发电机组。动态投资25.117亿元。本工程的建设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电力,对于***电网的安全运行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项目冷却技术采用带自然通风冷却塔的二次循环方式,同步建设烟气脱硫设施,设计煤种含硫量为0.33%,校核煤种含硫量为0.48%,脱硫装置按含硫量为0.48%设计,技术成熟可靠,吸收剂廉价可得,副产品能够综合利用,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工艺,脱硫效率在90%以上。

本期工程沿用二期的布置格局,在二期主厂房扩建端预留场地上进行扩建。与二期主厂房贴建,汽机房A排柱对齐。脱硫岛布置在烟囱的北侧,厂区由南向北采用升压站、主厂房、煤场三列式布置格局,煤场在二期已建成。主厂房固定端朝东,扩建端向西,工程规划总占地78.20hm2。

冷却塔、检修维修间及材料库等布置在主厂房的西面。制冷加热站、酸碱库布置在材料库的北侧。循环水泵房、生活消防泵房、蓄水池布置在冷却塔附近。净化站等取水设施布置在厂外。

本期工程采用330KV出线与二期330KV母线相联。水源利用黄河水,新建取水泵房和净化站,增设一根由净化站到厂区的补给水管线,长6.0km。电厂取水口处黄河百年一遇洪水位为1380.0m,厂址西侧***河百年一遇洪水位为1477.1m,因此,厂址防洪标准为百年一遇洪水。

1 ***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电厂三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电厂一、二期项目生活区布置在厂区的东侧,本期工程不再考虑增加用地面积,按商品房计列投资费用。

施工场地区布置在厂址以西大沙沟西侧,占地约17.91hm2(其中6 hm2

为已征地,其余11.91hm2为临时租地),本期施工生活区利用原二期施工生活区。

燃煤主要通过铁路运输,铁路在一、二期工程时已建成,能满足三期工程2×300MW机组燃煤的运输要求。公路运煤由地方运输部门承运,运煤汽车直接堆至斗轮机煤场或采用汽车卸煤沟。本期新建运煤道路1.4km。

灰场仍然利用二期胶泥淌灰场,灰管输送长度11km,在二期时已征地,灰管基础在二期时也已完成,本期只进行了灰管敷设。

煤渣采用汽车运输至渣场,渣场初期占地6.4hm2,远期规划占地19.6hm2。初期渣场已建成运行。

排泥场位于净化站北侧的山沟,占地10.81hm2。本期建设一条由净化站到排泥场的排泥管线,长2.1km。

2003年6月***电厂三期工程项目建议书上报国家发改委,2003年5月通过了中国国际工程咨询中心组织的专家评估论证,并于2004年1月以咨能源〔2004〕17号上报国家发改委。2003年3月,由***第二发电有限公司委托***电力设计院完成了《***电厂三期工程初步可性行研究报告》。2005年3月水利部以水函[2005]80号文件对《关于******电厂三期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的复函》进行了批复, 2005年9月30日获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核准([2005]1898号文)。

主体工程于2004年6月开始,于2007年1月结束,共32个月。2006年9月10日#7机组投产发电,2007年1月25日#8机组投产发电。

2 ***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电厂三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1.2项目区概况 1.2.1自然概况 1.2.1.1地形地貌

项目区属于***市***区,地貌类型属黄河北岸的宝积山倾斜平原,周围山丘环绕,中间平坦,北高南低,略向黄河倾斜。厂址海拔高程为1476—1488m,地面坡度1.2%。

胶泥淌灰场为山谷灰场,山谷走向近东西形态,呈半封闭状,沟底地形起伏较大,冲沟中间有零星孤立山丘、山梁等。渣场为低山谷地,高程为1470—1490m,沟内为砂卵石土,荒地,无居民。排泥场为一荒沟,高程为1406—1420m,地形波状起伏,沟内无耕地,植被稀少。 1.2.1.2气候气象

项目区位于我国***腹地,气候属于半干旱性气候,主要特点是:年降水量少,蒸发量大,风沙天气多,温差大,日照时间长。

由于项目所在的***区原属于***县管辖,后升格为***市的一个县级区,因此,***区无气象长系列的资料,一般引用较长系列的气象资料时,多引用邻区***县气象站资料。据***县气象站资料,项目区多年平均降水量237.6mm,年蒸发量1653.5mm,年平均风速1.1m/s。详见表1—1。

表1—1 ***气象站多年的气象资料 项目 年平均气压 年平均气温 年蒸发量 年平均风速 年平均降水量 历年最大一日降水量 连续最长降雨量 全年主导风向 单位 hpa O数值 860.4 9.0 1653.5 1.1 237.6 68.1 91.8 NE、SE 备注 1945.8.25 1947.8.29-9.5 C mm m/s mm mm mm

3 ***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电厂三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1.2.1.3水文

黄河是流经该地区的主要河流,由***至***后,自西南流向东北。每年7~10月为洪水季节,1~4月、11~12月为枯水季节。多年平均径流量约266.8亿m3,多年平均含沙量6.54kg/m3。

胶泥淌灰场在平面上汇水区呈半圆形,流程短,比降大,汇水相对比较集中,经计算,100年一遇洪峰流量为37.2m3/s,50年一遇洪峰流量为32.7m3/s。排泥场平时为干沟,只在暴雨季节才有少量水流,100年一遇洪峰流量小于1.0m3/s。渣场汇水面积约为1.3km2,50年一遇洪水总量为4.72万m3。 1.2.1.4植被

项目区植被属荒漠半荒漠植被类型,天然植物以碱蓬、骆驼蓬等蒿属植物为主,在取水口黄河岸边有小片天然次生林或人工林,植被覆盖率在10%以下。干旱少雨多风的气候特点和荒漠半荒漠的土壤植被特征,便该区域自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适合本区生长的绿化树草种有:侧柏、圆柏、云杉、新疆杨、红柳、紫穗槐、柠条、红叶小檗、金叶女贞、小叶黄杨、月季、玫瑰、多年生黑麦草、高羊茅等。 1.2.1.5地质、土壤

厂址处于旱***断陷盆地西南部边缘,该盆地是中上更新世以来形成的近南北向展布的狭长形半闭合地堑式盆地,并接受北部山区洪水沉积,形成了巨厚的洪积层,第四系地质构造以角砾、碎石为主,夹有黄土状粉土、粘性土及砂土薄层,下伏第三系基岩。灰场在区域地质构造格局上位于陇西旋卷构造体系第二褶皱带,场内出露有全新统、更新统和侏罗系上统和中统地层。

该区域地层结构主要为根植土、黄土和第三系砂岩。耕植土厚度0.2—0.4m,密实度及强度呈不均匀性;黄土厚度10—20m,其中夹杂有较薄

4 ***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电厂三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细沙和粉沙;第三系砂岩厚度大于30m,整体性较好,密实度和强度均较高。

1.2.2社会经济概况

项目区所在的***区属***市,是新规划的工矿区。全区总人口19.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约2万,农业人口17.3万。区域经济以煤电产业为主。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黄豆等农作物和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区内的***矿务局所属的宝积山煤矿、红会煤矿、王家山煤矿以及地方所属的井儿川煤矿、瓷窑煤矿和地方小窑煤均在电厂50km的范围内,为该地区的骨干企业。***电厂和***矿务局的发展,带动乡镇经济迅速发展。目前***电厂、***矿务局已和煤矿配套的加工企业,已逐渐连成一片,成为这里经济的主要增长点。 1.3工程水土流失特点 1.3.1工程建设期水土流失特点

项目区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兼有局部的风力侵蚀和重力侵蚀。 1.3.1.1厂区

a) 施工准备期

在施工准备期,主要是四通一平工作。首先进行场地的平整,进行部分挖方及填方工作,因此,由于原地貌土地的扰动和土方的流转,造成原有的地面的覆盖物或地表结皮被清除,大面积的土地将完全暴露在外,土体疏松,可能导致坡面水土流失和弃土弃渣流失。

b) 土建施工期

在土建施工阶段,将进行施工场地平整、基坑开挖、桩基工程及建(构)筑物的建设,施工材料运输、土石方外运和回填量均很大,堆置的松散土体较多,在土方流转过程中,极易产生弃土弃渣流失。

5 ***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电厂三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c) 机组安装及测试期

在机组安装及测试期,对地表的挖填扰动全部结束,土建施工期的临时堆土、石及设备材料均已清理运走, 已开始进行场地平整,该时段仍有少部分裸露地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但流失强度已大大降低。 1.3.1.2施工区

a) 施工准备期

在施工准备期间,场地的平整等施工活动扰动地表,破坏原有植被,使地面裸露,易引起水土流失。

b) 施工期

施工期间主要是堆放建筑材料及修筑临时建筑工程,比较容易产生水土流失;在设备组装、机组安装及机组测试期,施工场地区大部分被设备和建筑材料占压,水土流失较小。另外,这一时期的生活垃圾和废弃物也将造成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 1.3.1.3灰渣场和排泥场

该区域的水土流失主要产生在灰坝加高、拦渣坝和挡泥坝修筑施工期间,建筑材料堆放占压地表、拦渣坝和挡泥坝基础开挖、坝体施工都将造成水土流失,特别是雨季施工流失量会加剧。随着施工的进行,流失强度将逐渐减少。工程结束后,水土流失量会很小。 1.3.1.4厂外其它工程区

该区域施工场地只有净化站及取水设施施工呈现点状形式,挖填方量较大,对地表扰动较为剧烈。管线和道路的施工区域呈线形分布,挖填方量较小,一般土方都沿道路、管沟堆放,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特别是由于地表起伏,坡面堆放的土方流失强度较大。施工结束后,将土方回填,平整土地,水土流失大大减少。 1.3.2运行期水土流失特点

***电厂三期工程建成后,厂区和净化站区域大部分被建筑物、地坪、

6 ***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电厂三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道路所占压使用,裸露的土地采取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进行综合防治,施工场地区采取了绿化措施,运煤、运渣道路设置了完整的排水系统,灰渣场和排泥场采取了工程措施,运行期人为活动对地表的扰动很小,工程建设区域范围内水土流失将大大减少,电厂排放的固体废弃物得到有效拦挡,水土流失将以自然因素影响为主,流失量很小。 1.4现有水土保持措施简介

电厂二期工程水土保持方案中的水土保持防治措施主要对象有厂区、生活区和净化站等区域的植物措施,以及胶泥淌灰场、输灰管线区域、取料场区域、主厂区的防护措施和土地整治措施,这些措施已较好地得到落实,详述如下: 1.4.1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一期灰渣场:灰渣场由1条主坝和4条副坝围截而成,在灰场内设了一条排水道。

二期胶泥淌灰场:在两个山谷口建了2个灰坝,灰坝按碾压砂砾石透水坝设计。1#坝初期坝高16m,坝顶长度421m,坝顶宽5m,上、下游坝坡均为1:2.25,坝的下游中部设有一条2m宽的马道;2#坝初期坝高23m,坝顶长度525m,坝顶宽5m,上、下游坝坡均为1:2.25,坝的下游中部设有一条2m宽的马道。灰场内设有1#、2#钢筋混凝土卧式排水道形式的两条排水系统,将灰场澄清水和雨水分别排往1#、2#灰坝下游的天然沙沟。这些措施有效防止了灰渣流失。目前一、二期灰渣场都在运行,运行终期将覆土绿化或改造成可利用的农用地。

主厂区:施工中充分利用场地的坡度,挖填结合,合理进行土方调配,尽可能减小土石方工程量;施工中的弃土弃渣集中堆放于煤场南侧的低洼地,并将渣面整平夯实,目前已成为煤场的便道:厂区大台阶间设置挡土墙,小台阶间设护坡,以稳定开挖地面,防止滑塌;厂区雨洪设自流式排

7 ***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电厂三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水沟、管排入蓄渗水渠,最终排入黄河。

输灰管线区域:局部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的地段采取了浆砌石护坡,施工后约3000m3的弃渣得到合理堆放,并修建了挡渣墙,开挖后的施工场地进行了土地整治。

取料场区域:施工后进行了土地整治,目前已成为农用地。 施工区、施工生活区:在施工结束后清除废弃物,平整场地。施工区内的建筑垃圾运至一期渣场堆存。 1.4.2水土保持植物措施

电厂从建厂初期就将厂区及其周围绿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成立了绿化机构,配备了专职绿化人员及绿化工具。对厂区进行了绿化规划,并全面实施了二期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中的绿化措施,在厂区的裸露地、闲置地用植被覆盖地面,绿化美化。

电厂修建了绿化水泵房、埋设引水管道等用于绿化的设施,先后种植了国槐、油松、云杉、侧柏、连翘、丁香等乔灌木,局部地段种植草坪。现有电厂主厂区绿化面积约18.1hm2,生活区12.5hm2,净化站、取水泵房、工业蓄水池及污水站周围5.6hm2。累积绿化面积36.2 hm2左右,成活率达到85%以上。

通过采取上述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有效防治了厂区及周围的水土流失,改善了电厂及周围的生态环境。

8 ***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电厂三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2 监测实施

对项目建设的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内的水土流失数量、强度、成因及其动态变化过程进行监测,对水土保持方案设计的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情况、实施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对项目水土流失治理达标情况进行评价,为竣工验收提供依据;积累项目建设期水土保持方面的数据资料和监测管理经验,为实施监督管理提供依据。 2.1监测目标与原则 2.1.1水土保持工程监测目标

根据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水土保持监测目标主要有3个方面: (1)对水土流失动态实施监测分析,为水土流失防治提供依据;

(2)对水保措施及其效果进行评价,为水土保持设施管护提供依据; (3)对水土流失效果进行评价,为开发建设项目管理运行提供依据。 2.1.2水土保持监测的原则

根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电厂三期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报批稿)以及工程所处的阶段、水土流失监测的目标、确定本项目监测工作的原则。

(1)全面调查与重点调查相结合

全面调查即对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进行核实,并对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制定监测总体布局与安排。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确定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效果监测的重点区域,并确定相应的观测方法。 (2)定期调查和动态观测相结合

对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地形地貌、地面组成物质、植被种类、覆盖度等变化随主体工程总体布局与施工进度变化而变化,通过定期(按月、季或年调查,视地面变动大小而定,特殊情况下可增加调查频次)调查获取。

对土壤侵蚀形式、降雨量、径流量、泥沙量、工程实施进展与防治效

9 ***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电厂三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果等因子,根据项目不同阶段地面变化情况,设置定期或不定期的、定位或不定位的观测点。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进行观测记录,作为分析水土保持工程实施和运行期两个不同阶段水土流失动态变化的分析指标。 (3)调查、观测与巡查相结合

随着工程施工进度变化、场地水土流失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也在不断的变化。为了及时掌握各种可能出现的水土流失问题,及时处理,消除隐患。除上述调查和观测外,进行不断的巡查以保证水土保持监测的实效。 (4)实际调查观测和已有成果相结合

对于项目建设期不同场所的水土流失应通过实地调查和观测获取相应的数据;对原地面的水土流失可以通过相似区域水土流失研究结果进行分析计算。对于水土流失防治效果通过实地调查和观测,结合已有的观测结果相互验证分析。 2.2监测工作实施情况

从2006年4月受业主委托开展监测工作到2008年7月,监测人员根据项目监测实施细则确定的内容、方法及时间,定期、不定期到现场进行定点定位和调查监测,随时掌握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扰动面积、弃土弃渣及土地整治、植物措施等各项水保工程的开展情况,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进行各项防治措施和施工期基本扰动类型的侵蚀强度调查,及时了解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情况,并做好监测记录,为确保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加强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提供了一定依据,具体监测过程详见表2—1。

10 ***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电厂三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表2—1 水土保持监测记录表

监测时间 2006年4月19日 2006年4月21—5月8日 2006年5月10日 2006年6月至15日 2006年7月至13—17日 2006年9月至20—21日 2006年11月至30—12月3日 2007年5月14日 2007年8月28日 2007年10月9日 2007年11月25日 2008年5月6—9日 2008年5月30—6月2日 监测内容 合同签定后,到工程建设区全面了解情况,明确监测范围及重点监测区域 结合外业情况完成监测实施细则 到现场布设监测点,重点进行基本扰动类型侵蚀强度监测 到净化站进行扰动面积监测 到现场进行各区扰动面积、弃土弃渣整治堆放监测 到现场进行扰动面积及防治措施调查。重点进行基本扰动类型侵蚀强度监测 到现场进行扰动面积及防治措施调查。重点进行基本扰动类型侵蚀强度监测 到现场重点进行植物措施和侵蚀量监测 到现场进行各区面积及防治措施调查。重点进行植物措施面积的监测。 到现场进行各区面积及防治措施调查,重点进行防治措施调查和侵蚀强度监测 到现场进行扰动面积及防治措施调查。重点进行基本扰动类型侵蚀强度监测 到现场进行各区面积及防治措施调查,准备验收工作。 到现场进行各区面积及防治措施、成活率调查,准备验收工作。 备注 11 ***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电厂三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3 监测内容和方法

3.1监测内容

依据《***电厂三期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按《规范》要求,结合项目实际,本项目监测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1防治责任范围动态监测

建设项目的防治责任范围包括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项目建设区分为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永久占地面积在项目建设前已经确定,施工阶段及项目运行阶段保持不变,临时占地面积及直接影响区的面积则随着工程进展有一定变化,防治责任范围动态监测主要是通过监测临时占地和直接影响区的面积,确定建设项目的防治责任范围面积。 3.1.2弃土弃渣动态监测

主要监测弃渣量、弃土弃渣堆放情况(弃土弃渣的占地面积,堆渣高度、坡长及坡度,弃渣流失量等)、防护措施及拦渣率。 3.1.3水土流失防治动态监测

水土流失防治动态监测包括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及临时措施的监测。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包括临时防护措施)实施数量、质量;防护工程稳定性、完好程度、运行情况、措施的拦渣保土效果。

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包括不同阶段林草种植面积、成活率、生长情况及覆盖度;扰动地表林草自然恢复情况;植被措施拦渣保土效果。

水土保持临时措施的实施情况,如实施数量、质量、运行情况和临时措施的拦渣保土效果。 3.1.4施工期土壤流失量动态监测

针对不同地表扰动类型的流失特点,对不同地表扰动类型,采用桩钉法进行多点位、多频次监测,经综合分析得出不同扰动类型的侵蚀强度及

12 ***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电厂三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水土流失量。 3.2监测方法和频次

根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的规定要求,结合项目区的地形、地貌及侵蚀类型,按调查监测和地面定位观测等方法进行。 3.2.1调查监测

调查监测是指定期或不定期通过现场实地勘测,采用GPS定位仪结合1:70000的地形图、数码相机、标杆、钢尺等工具,按不同地貌类型分区测定扰动地表类型及扰动面积,填表记录每个扰动类型区的基本特征(扰动土地类型、开挖面坡长、坡度)及水土保持措施(护坡工程、土地整治工程等)实施情况。

① 面积监测:采用手持式GPS对监测点定位、现场丈量的方法进行。首先对全线进行地貌类型分区,在各类型区布设3-5个监测点并用GPS定位。丈量扰动区域的长和宽的水平距离,并计算其扰动面积。

② 植被监测:选有代表性的地块作为标准地,标准地的面积为水平投影面积,要求乔木林20×20m、灌木林5×5m、草地2×2m。分别取标准地进行观测并计算林地郁闭度、草地盖度和各类型区林草林草覆盖率。

计算公式为:D=fd/Fe

C=f/F

式中:D—林地郁闭度(或草地盖度);

C—林草覆盖度,%;

fd—样方内树冠(草冠)投影面积,m2; Fe—样方面积,m2; f—林草地面积,hm2; F—类型区总面积,hm2。

3.2.2定位监测

13 ***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电厂三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对生态敏感区域采用桩钉法、侵蚀沟样方法。

①桩钉法:布设样地规格为1.5×2.0m,长边顺坡,期前将长50cm、直径1cm的钢钎(侵蚀测针)按照上中下、左中右纵横各三排共9根打入地下,钉帽与地面齐平,并在钉帽上涂上红漆,编号登记。监测年限内于每年5、7、9、11月底分别观测钉帽距地在高度,计算土壤侵蚀深度和土壤侵蚀量。每遇日降雨量>20mm或风速>5m/s时在雨后或风后加测。观测钉帽出露地面高度,计算土壤侵蚀深度和土壤侵蚀量。

计算公式:

A=Z×S cosθ/(1000)

式中:A—土壤侵蚀量,m3;r—土壤容重,t/m3;

Z—侵蚀厚度,mm;S—侵蚀面积,m2; θ—坡度。

钢钎(侵蚀测针)15050i钢钎(侵蚀测针)35钉帽1231504045640789355020050水土流失简易观测场示意图

② 侵蚀沟样方法:在已经发生侵蚀的地方,通过选定样方,测定样方内侵蚀沟的数量和大小来确定侵蚀量。样方大小取5~10m宽的坡面,侵蚀沟按大(沟宽大于100cm)、中(沟宽30~100cm)、小(沟宽小于30cm)分三类统计,每条沟测定沟长和上、中、下各部位的沟顶宽、底宽和沟深

14 ***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电厂三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来推算流失量。侵蚀沟样方法通过调查实际出现的水土流失情况推算侵蚀强度。重点是确定侵蚀历时和外部干扰。及时了解工程进展和施工状况,通过照相、录像等方式记录、确认水土流失的实际发生过程。 3.2.3巡查

由于开发建设项目施工场地的时空变化复杂,定位监测有时比较困难,如临时堆土石料的时间很短,来不及监测,土料已经搬走;不断变化的渣、料场常因各种原因造成水土流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水土流失。场地巡查的重点一般是弃土弃渣场、大型开挖面、开挖量大的取土场及周边有来水的陡峭和破碎工作面。 3.3监测时段

根据规范的规定,监测时段可分为施工期、试运行期、生产运行期三个大的时段。由于2006年4月业主才委托监测工作,此时工程已进入施工期的后期。鉴于工程的进展情况和监测介入时期,本工程的水土保持监测只能进行前两个时段的监测,即施工期、试运行期。

在施工期前期的监测中,对于原生地貌植被、土壤侵蚀等的监测,只能在施工区的周边选择样方小区补设监测点,以获取相应的监测数据;对于前期的扰动情况的监测,选择相类似的工程阶段进行补充监测(如净化站、排泥场、渣场均在不同的年份开工),监测相应时段的侵蚀强度。

对于生产运行期的监测,由业主根据工程的需要另行委托有相关资证的机构进行。 3.4监测点布设

***电厂三期工程是点状和线状相结合的建设生产类项目,其中厂址区和灰渣场区为点状工程,施工面积大,水土保持防治措施集中;厂外设施区(净化站及取水设施区域、厂外道路区、厂外管线区)为线状工程,施工面不大,但线路分布较长,措施的布设不集中。根据批复的水土保持方

15 ***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电厂三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案,点状工程监测主要布设在厂址区和灰渣场区,线状工程监测点主要布设在厂外设施区。因此,按照不同分区的特点,布设监测点12处,其中:原生地貌平地、坡地桩钉法监测点各2处;扰动地表开挖回填区域监测点2处、占压区域监测点1处、堆弃区域监测点1处;防治措施中有植被措施区域监测点2处、有工程拦挡措施区域监测点1处、土地整治区域监测点1处;详见表3—1。

表3—1 固定监测点位置表

单元编号 划分 1 原地貌侵蚀单元 2 3 4 工程区域 原始地面平地监测点(厂区) 原始地面平地监测点(渣场区) 原始地面坡地监测点(排泥场区) 原始地面坡地监测点(渣场区) 扰动地面平地监测点(净化站及取水设施) 扰动地面平地监测点 (净化站及取水设施) 扰动地面平地监测点 (施工场地区) 扰动地面坡地监测点(厂区) 划分类型 平地 平地 坡地 坡地 经度 104o45′34″ 104o41′53.9″ 104o34′23.2″ 104o41′54.2″ 纬度 36o43′2.6″ 36o43′34.7″ 36o43′13.6″ 36o43′34.9″ 监测方法 桩钉法 桩钉法 桩钉法 桩钉法 5 开挖回填 104o38′15″ 36o44′23″ 桩钉法 扰动地表侵蚀单元 6 开挖回填 104o38′21″ 36o44′24″ 桩钉法 7 占压 104o45′12.3″ 36o43′51.6″ 桩钉法 8 9 10 11 堆弃 104o45′14.4″ 104o34′23.5″ 104o45′23.6″ 104o45′23.5″ 36o43′53.7″ 36o43′13.3″ 36o43′27″ 36o43′25″ 桩钉法 桩钉法 桩钉法 桩钉法 拦挡措施监测点 拦挡 (排泥场区) 植物措施监测点 植物 (厂区) 植物措施监测点 植物 (厂区) 土地整治区域监测点 (施工场地区) 防治措施分类 12 土地整治 104o45′12.9″ 36o43′52.1″ 桩钉法 16 ***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电厂三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4 不同侵蚀单元侵蚀模数的分析确定

4.1侵蚀单元划分

根据水土流失特点,可以将施工期项目防治责任范围划分为原地貌(未施工地段)、扰动地表(各施工地段)和实施防治措施的地表(水泥构筑物及防治措施等无危害扰动)三大类侵蚀单元。在施工初期,原地貌所占比例较高,随着工程进展,扰动地表的面积逐渐增大,原地貌所占比例逐渐减少;最终原地貌完全被扰动地表和防治措施地表取代,随后防治措施逐渐实施,实施防治措施的地表比例大增。

施工期某时段(一般以年计)的土壤流失量即等于该时段各基本侵蚀单元的面积与对应侵蚀强度乘积的总和。因此侵蚀单元划分及侵蚀强度的监测确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1.1原地貌侵蚀单元划分

原地貌侵蚀单元划分,应按地类、地形、地表物质组成来进行划分。鉴于***电厂工程区所占的地类大都属于弃耕地或荒地,只有部分补水管线经过耕地。所占的土地其地表组成物质相近,均为黄土,植被盖度均低于15%(耕地除外),根据工程占地的这些特性,影响原生地表土壤侵蚀的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因素,因此将原地貌侵蚀单元划分为平地(坡度≤10o)和坡地(坡度>10o)。 4.1.2地表扰动类型划分

地表扰动类型划分,应按工程开挖、埋填、占压和堆积四种方式进行。根据电厂工程的特点,这四种扰动方式对于水力侵蚀的特点来说,影响土壤侵蚀的最主要因素是扰动后微地形的地面坡度,坡度越大,侵蚀量越大。因此,将扰动地表的侵蚀单元划分为开挖回填(坡度≤10o)、堆弃(坡度>10o)和占压(坡度≤10o)三类。 4.1.3防治措施分类

17 ***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电厂三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按照水土保持工程的类型,防治措施可分为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防护措施三类,因此按防治措施分类也应分成上述三类。在各类措施的下一级可按不同的措施细分侵蚀单元。***电厂三期工程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包括挡土墙、护坡、排水、绿化措施、道路及广场硬化、拦渣坝、拦泥坝、土地整治及覆土绿化等。与地表扰动类型相对应,可将措施类型侵蚀单元划分为拦挡、植物和土地整治三类。 4.2各侵蚀单元侵蚀模数 4.2.1原地貌侵蚀模数

为了监测原地貌水力侵蚀模数,监测项目组对2006年7月—2008年6(2年)期间的原地貌两个侵蚀单元即平地和坡地上的4组监测点的数据进行采集、整理与分析,监测结果表明:坡地较平地上的面蚀明显,平地上侵蚀厚度最大0.8mm,最小0.5mm,坡地上侵蚀厚度最大达到3.6mm,最小2.1mm,但无明显沟蚀,因此计算侵蚀量时只按面蚀量计算,监测表见表4—1,4—2,4—3,4—4。

表4—1 测针法测定原地貌平地土壤流失量登记表

组别 标桩1 标桩2 标桩3 标桩4 标桩5 标桩6 标桩7 标桩8 标桩9 平均侵蚀厚度 .坡度() 3容重(t /m) 侵蚀量(t) 2006年5月—2007年5月侵蚀厚度(mm) 第一组 第二组 0.6 0.5 0.5 0.7 0.7 0.6 0.6 0.5 0.5 0.6 0.6 0.7 0.8 0.6 0.6 0.7 0.5 0.5 0.6 0.6 0 0 1.34 1.34 0.00236 0.00233 备注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H平均=∑h 测定值 A=rSZcosθ/1000 18 ***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电厂三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表4—2 测针法测定原地貌平地土壤流失量登记表

组别 标桩1 标桩2 标桩3 标桩4 标桩5 标桩6 标桩7 标桩8 标桩9 平均侵蚀厚度 坡度() 容重(t /m) 侵蚀量(t) 3.2007年6月—2008年6月侵蚀厚度(mm) 第一组 1.1 0.9 1.2 1.1 0.9 1.1 1.4 1.1 0.8 1.1 0 1.34 0.00425 第二组 0.8 1.3 1.1 0.8 1.1 1.2 1.1 1.3 0.8 1.0 0 1.34 0.00420 备注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H平均=∑h 测定值 A=rSZcosθ/1000 表4—3 测针法测定原地貌坡地土壤流失量登记表

组别 标桩1 标桩2 标桩3 标桩4 标桩5 标桩6 标桩7 标桩8 标桩9 平均侵蚀厚度 坡度() 容重(t /m) 侵蚀量(t) 3.2006年5月—2007年5月侵蚀厚度(mm) 第一组 2.7 2.4 3.0 2.7 2.4 2.7 3.6 2.7 2.1 2.7 16 1.34 0.01034 第二组 2.1 3.3 2.7 2.1 2.7 3.0 2.7 3.3 2.1 2.7 17 1.34 0.00294 备注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H平均=∑h 测定值 A=rSZcosθ/1000 19 ***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电厂三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表4—4 测针法测定原地貌坡地土壤流失量登记表

组别 标桩1 标桩2 标桩3 标桩4 标桩5 标桩6 标桩7 标桩8 标桩9 平均侵蚀厚度 .坡度() 3容重(t /m) 侵蚀量(t) 2007年6月—2008年6月侵蚀厚度(mm) 第一组 第二组 5.0 3.9 4.5 6.1 5.6 5.0 5.0 3.9 4.5 5.0 5.0 5.6 6.7 5.0 5.0 6.1 3.9 3.9 5.0 5.0 16 17 1.34 1.34 0.01937 0.00550 备注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H平均=∑h 测定值 A=rSZcosθ/1000 根据以上监测数据分别计算项目区原地貌平地和坡地上的水力侵蚀模数,计算结果见表4—5,4—6,4—7,表4—8。

表4—5 测针法测定原地貌平地土壤侵蚀模数计算表

组 别 平均厚度(mm) 坡度() 容重(t/m) 侵蚀量(t) 侵蚀模数(t/km·a) 侵蚀模数平均值 23.2006年5月—2007年5月 第一组 0.6 0 1.34 0.00236 787.04 782 第二组 0.6 0 1.34 0.00233 777.32 备注 H平均=∑h 测定值 A=ZScosθ/1000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表4—6 测针法测定原地貌平地土壤侵蚀模数计算表 组 别 平均厚度(mm) 坡度() 容重(t/m) 侵蚀量(t) 侵蚀模数(t/km·a) 侵蚀模数平均值 23.2007年6月—2008年6月 第一组 1.1 0 1.34 0.00425 708.33 704 第二组 1.0 0 1.34 0.00420 699.59 备注 H平均=∑h 测定值 A=ZScosθ/1000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20 ***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电厂三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表4—7 测针法测定原地貌坡地土壤侵蚀模数计算表

2006年5月—2007年5月 组 别 第一组 平均厚度(mm) 坡度() 容重(t/m) 侵蚀量(t) 侵蚀模数(t/km·a) 侵蚀模数平均值 23.备注 第二组 2.7 17 1.34 0.00294 978.55 2213 H平均=∑h 测定值 A=ZScosθ/1000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2.7 16 1.34 0.01034 3448.23 表4—8 测针法测定原地貌坡地土壤侵蚀模数计算表 组 别 平均厚度(mm) 坡度() 容重(t/m) 侵蚀量(t) 侵蚀模数(t/km·a) 侵蚀模数平均值 23.2007年6月—2008年6月 第一组 5.0 16 1.34 0.01937 3228.53 2072 第二组 5.0 17 1.34 0.00550 916.20 备注 H平均=∑h 测定值 A=ZScosθ/1000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根据以上原地表监测点数据,得出本项目原生地貌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水力侵蚀模数为1443t/km2·a,由于本期工程大部分占地类型为平地,故项目区的原始地表侵蚀模数略小于水保方案中的2000 t/km2·a。 4.2.2各地表扰动类型侵蚀模数

扰动地表平地侵蚀单元的土壤侵蚀模数主要通过桩钉法实测得出。监测项目组对2006年7月—2008年6月期间的各扰动类型侵蚀单元上的4组监测点的数据数据采集、整理与分析,计算结果见表4—9、4—10、4—11、4—12。

21 ***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电厂三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表4—9 测针法测定开挖回填扰动地表土壤流失量登记表

组别 标桩1 标桩2 标桩3 标桩4 标桩5 标桩6 标桩7 标桩8 标桩9 平均侵蚀厚度 坡度() 容重(t /m) 侵蚀量(t) 3.2006年5月—2007年5月侵蚀厚度(mm) 第一组 3.3 2.9 3.7 3.3 2.9 3.3 4.4 3.3 2.6 3.3 0 1.34 0.01331 第二组 2.6 4.0 3.3 2.6 3.3 3.7 3.3 4.0 2.6 3.3 0 1.34 0.01315 备注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H =∑h 测定值 A=rSZcosθ/1000 表4—10 测针法测定开挖回填扰动地表土壤流失量登记表 组别 标桩1 标桩2 标桩3 标桩4 标桩5 标桩6 标桩7 标桩8 标桩9 平均侵蚀厚度 坡度() 容重(t /m) 侵蚀量(t) 3.2006年5月—2007年5月侵蚀厚度(mm) 第一组 3.3 2.9 3.7 3.3 2.9 3.3 4.4 3.3 2.6 3.3 0 1.34 0.01334 第二组 2.6 4.1 3.3 2.6 3.3 3.7 3.3 4.1 2.6 3.3 0 1.34 0.01318 备注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H =∑h 测定值 A=rSZcosθ/1000 22 ***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电厂三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表4—11 测针法测定扰动地表占压土壤流失量登记表

组别 标桩1 标桩2 标桩3 标桩4 标桩5 标桩6 标桩7 标桩8 标桩9 平均侵蚀厚度 .坡度() 3容重(t /m) 侵蚀量(t) 2006年5月—2007年5月侵蚀厚度(mm) 第一组 第二组 1.1 0.8 0.9 1.3 1.2 1.1 1.1 0.8 0.9 1.1 1.1 1.2 1.4 1.1 1.1 1.3 0.8 0.8 1.1 1.0 0 0 1.34 1.34 0.00425 0.00420 备注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H =∑h 测定值 A=rSZcosθ/1000 表4—12 测针法测定扰动地表堆弃土壤流失量登记表

组别 标桩1 标桩2 标桩3 标桩4 标桩5 标桩6 标桩7 标桩8 标桩9 平均侵蚀厚度 坡度() 容重(t /m) 侵蚀量(t) 3.2007年6月—2008年6月侵蚀厚度(mm) 第一组 4.2 3.8 4.7 4.2 3.8 4.2 5.6 4.2 3.3 4.2 17.5 1.34 0.00373 第二组 3.3 5.2 4.2 3.3 4.2 4.7 4.2 5.2 3.3 4.2 18 1.34 0.01109 备注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H =∑h 测定值 A=rSZcosθ/1000 根据以上监测数据分别计算项目区扰动地表开挖回填、占压、堆弃三类不同侵蚀单元的侵蚀模数,计算结果见表4—13,4—14,4—15,4—16。

23 ***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电厂三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表4—13 测针法测定扰动地表开挖回填土壤侵蚀模数计算表

2006年5月—2007年5月 组 别 第一组 平均厚度(mm) 坡度() 容重(t/m) 侵蚀量(t) 侵蚀模数(t/km·a) 侵蚀模数平均值 23.备注 第二组 3.3 0 1.34 0.0131 4383.30 4411 H平均=∑h 测定值 A=ZScosθ/1000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3.3 0 1.34 0.0133 4438.09 表4—14 测针法测定扰动地表开挖回填土壤侵蚀模数计算表

组 别 平均厚度(mm) 坡度() 容重(t/m) 侵蚀量(t) 侵蚀模数(t/km·a) 侵蚀模数平均值 23.2006年5月—2007年5月 第一组 3.3 0 1.34 0.0133 4446.75 4419 第二组 3.3 0 1.34 0.0132 4391.85 备注 H平均=∑h 测定值 A=ZScosθ/1000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表4—15 测针法测定扰动地表占压土壤侵蚀模数计算表

2006年5月—2007年5月 组 别 第一组 平均厚度(mm) 坡度() 容重(t/m) 侵蚀量(t) 侵蚀模数(t/km·a) 侵蚀模数平均值 23.备注 第二组 1.0 0 1.34 0.0042 1399.17 1408 H平均=∑h 测定值 A=ZScosθ/1000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1.1 0 1.34 0.0042 1416.66 24 ***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电厂三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表4—16 测针法测定扰动地表堆弃土壤侵蚀模数计算表

组 别 平均厚度(mm) 坡度() 容重(t/m) 侵蚀量(t) 侵蚀模数(t/km·a) 侵蚀模数平均值 23.2007年6月—2008年6月 第一组 4.2 17.5 1.34 0.0037 1243.49 2470 第二组 4.2 18 1.34 0.0111 3695.59 备注 H平均=∑h 测定值 A=ZScosθ/1000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根据以上扰动地表监测点数据,发现各种扰动地表类型中,开挖回填类扰动造成的侵蚀最大,平均侵蚀模数为4415t/km2·a,堆弃扰动次之,为2470t/km2·a,占压扰动相对较小,为1408t/km2·a。

由以上数据可以综合得出本项目扰动地表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3177t/km2·a。

4.2.3防治措施实施后侵蚀模数

防治措施实施后侵蚀模数还是用桩钉法来测定。前文按措施类型将侵蚀单元划分为拦挡、植物和土地整治三类,监测项目组对2007年6月—2008年6月防治措施实施后的三个侵蚀单元上的4组监测点的数据进行采集、整理与分析,计算结果见表4—17,4—18,4—19,4—20。

25 ***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电厂三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表4—17 测针法测定有植被区域土壤流失量登记表

组别 标桩1 标桩2 标桩3 标桩4 标桩5 标桩6 标桩7 标桩8 标桩9 平均侵蚀厚度 坡度() 容重(t /m) 侵蚀量(t) 3.2007年6月—2008年6月侵蚀厚度(mm) 第一组 1.2 1.0 1.3 1.2 1.0 1.2 1.5 1.2 0.9 1.2 0 1.34 0.00464 第二组 0.9 1.4 1.2 0.9 1.2 1.3 1.2 1.4 0.9 1.1 0 1.34 0.00458 备注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H平均=∑h 测定值 A=rSZcosθ/1000 表4—18 测针法测定有植被区域土壤流失量登记表

组别 标桩1 标桩2 标桩3 标桩4 标桩5 标桩6 标桩7 标桩8 标桩9 平均侵蚀厚度 坡度() 容重(t /m) 侵蚀量(t) 3.2007年6月—2008年6月侵蚀厚度(mm) 第一组 1.1 1.0 1.3 1.1 1.0 1.1 1.5 1.1 0.9 1.1 0 1.34 0.00459 第二组 0.9 1.4 1.1 0.9 1.1 1.3 1.1 1.4 0.9 1.1 0 1.34 0.00454 备注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H平均=∑h 测定值 A=rSZcosθ/1000 26 ***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电厂三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表4—19 测针法测定土地整治区域土壤流失量登记表

组别 标桩1 标桩2 标桩3 标桩4 标桩5 标桩6 标桩7 标桩8 标桩9 平均侵蚀厚度 坡度() 容重(t /m) 侵蚀量(t) 3.2007年6月—2008年6月侵蚀厚度(mm) 第一组 1.3 1.2 1.5 1.3 1.2 1.3 1.7 1.3 1.0 1.3 0 1.34 0.00526 第二组 1.0 1.6 1.3 1.0 1.3 1.5 1.3 1.6 1.0 1.3 0 1.34 0.00520 备注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H平均=∑h 测定值 A=rSZcosθ/1000 表4—20 测针法测定拦挡措施区域土壤流失量登记表

组别 标桩1 标桩2 标桩3 标桩4 标桩5 标桩6 标桩7 标桩8 标桩9 平均侵蚀厚度 坡度() 容重(t /m) 侵蚀量(t) 3.2007年6月—2008年6月侵蚀厚度(mm) 第一组 3.1 2.8 3.5 3.1 2.8 3.1 4.2 3.1 2.4 3.1 17.5 1.34 0.00275 第二组 2.4 3.8 3.1 2.4 3.1 3.5 3.1 3.8 2.4 3.1 18 1.34 0.00816 备注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H =∑h 测定值 A=rSZcosθ/1000 27 ***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电厂三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根据以上监测数据分别计算有植物措施区域、工程拦挡措施区域和土地整治区域内的侵蚀模数,结果见表4—21,4—22,4—23,4—24。 表4—21 测针法测定有植被区域土壤侵蚀模数计算表

组 别 平均厚度(mm) 坡度() 容重(t/m) 侵蚀量(t) 侵蚀模数(t/km·a) 侵蚀模数平均值 23.2007年6月—2008年6月 第一组 1.2 0 1.34 0.00464 1546.52 1537 第二组 1.1 0 1.34 0.00458 1527.43 备注 H平均=∑h 测定值 A=ZScosθ/1000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表4—22 测针法测定有植被区域土壤侵蚀模数计算表

组 别 平均厚度(mm) 坡度() 容重(t/m) 侵蚀量(t) 侵蚀模数(t/km·a) 侵蚀模数平均值 23.2007年6月—2008年6月 第一组 1.1 0 1.34 0.004592 1530.78 1521 第二组 1.1 0 1.34 0.004536 1511.89 备注 H平均=∑h 测定值 A=ZScosθ/1000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表4—23 测针法测定土地整治区域土壤侵蚀模数计算表

组 别 平均厚度(mm) 坡度() 容重(t/m) 侵蚀量(t) 侵蚀模数(t/km·a) 侵蚀模数平均值 23.2007年6月—2008年6月 第一组 1.3 0 1.34 0.005263 1754.30 1743 第二组 1.3 0 1.34 0.005198 1732.64 备注 H平均=∑h 测定值 A=ZScosθ/1000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28 ***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电厂三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表4—24 测针法测定拦挡区域土壤侵蚀模数计算表

组 别 平均厚度(mm) 坡度() 容重(t/m) 侵蚀量(t) 侵蚀模数(t/km·a) 侵蚀模数平均值 23.2007年6月—2008年6月 第一组 3.1 17.5 1.34 0.0027 915.35 1818 第二组 3.1 18 1.34 0.0082 2720.37 备注 H平均=∑h 测定值 A=ZScosθ/1000 水力侵蚀量 水力侵蚀量 根据以上监测数据,计算得出2007年6月—2008年6月本项目扰动地表在防治措施逐步实施完毕后初步发挥效益时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479t/km2·a。通过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实施完成后有无植被防护条件下即措施初步发挥效益和尚未发挥效益情况下扰动地表水土流失量的对比,发现有植被覆盖的地表比尚未恢复植被的地表流失量明显减少,水保措施保水拦渣防护效果显著。

29 ***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电厂三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5 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结果与分析

5.1防治责任范围动态监测结果 5.1.1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防治责任范围

根据《******电厂三期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报批稿),***电厂三期工程确定的防治责任范围为97.94hm2,其中:项目建设区80.64 hm2,直接影响区17.3hm2。具体见表5—1。

表5—1 水土保持方案中确定的防治责任范围 单位:hm2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项目区域 厂区 施工区 灰场 渣场 排泥场 净化占及取水设施 取排水、排泥管线 输灰和灰水回收管线 运煤、运渣道路 合计 建设区 18.64 23.0 0 19.6 3.2 10.7 1.6 2.2 1.7 80.64 直接影响区 0 0 1.9 0.5 0.2 1.5 6.8 4.4 2.0 17.3 小计 18.64 23.0 1.9 20.1 3.4 12.2 8.4 6.6 3.7 97.94 占地性质 占地类型 永久 临时永久 永久 永久 永久 永久 临时 临时 永久 弃耕地 弃耕地 荒地 荒地 荒地 荒地 荒地 荒地 荒地 备注 二期已征 已征6 hm2 二期已建 5.1.2施工期防治责任范围监测结果 在整个监测期内共监测12次,因为每个分区都在不断的建设中,所以每次面积都不相同, 2008年5月30日—6月2日最后一次监测面积为:总面积83.91hm2,其中项目建设区为79.33hm2,直接影响区为4.58hm2。

根据实地监测结果,发现施工期防治责任范围与水土保持方案有以下几点变化:

30 ***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电厂三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1)建设区面积比水保方案中的面积减少1.31hm2。减少的原因是在实际监测中净化站及取水设施区、厂外道路区和厂外管线区的占地比水保方案中设计的要大9.40hm2;排泥场水保方案中设计的占地面积为3.2hm2,实际占地为10.81hm2;渣场水保方案中所列的19.60hm2为远期规划占地,本期占地实际只有6.40hm2。

(2)由于建设区面积的改变,直接影响区面积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监测得直接影响区面积为4.58hm2,比水保方案中的17.3hm2减少了12.72hm2,具体见表5—2。

表5—2 防治责任范围监测结果

项目建设区(hm) 防治分区 永久占地 临时占地 厂区 施工场地区 净化站及取水设施 18.64 6 11.25 11.91 2.3 小计 18.64 17.91 13.55 2直接影响防治责任22区(hm) 范围(hm) 1.10 0.4 0.8 19.74 18.26 14.35 备注 新修运煤道路1.4km,运渣道路0.6km,去净化站道路0.88km. 排泥管线2098m,净化站到厂区供水管线6000m. 厂外道路 2.30 2.30 0.58 2.88 厂外管线 9.72 9.72 1.62 11.34 渣场 排泥场 合 计 6.4 10.81 55.40 23.93 6.4 10.81 79.33 0.05 0.08 4.58 6.45 10.89 83.91

31 ***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电厂三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5.2弃土弃渣动态监测结果 5.2.1设计弃土弃渣情况

电厂建设期弃土弃渣主要来源于厂区、施工区、净化站场地平整、建构筑物基槽开挖、厂外工程管线及道路等的开挖,以及灰渣坝、挡泥坝基础开挖弃土及筑坝弃石等。建设期各施工作业区的填挖方量及平衡情况分别见表5—3。可见,工程挖填方总体上是平衡的,只有厂区的少量垃圾运往渣场堆存。

灰坝、渣坝和挡泥坝所需砾石和块石料分别约4.8万m3和2.2万m3,将通过外购方式解决。

电厂灰、渣场运行终期将进行表面覆土或直接进行绿化,具体时间将根据灰渣的综合利用量和灰渣场的使用情况确定。 表5—3 水保方案中土石方挖、填方量及平衡情况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灰坝 项目区 厂区整平 厂区建构筑物基槽余土 施工区整平 输灰和灰水回收管线 取水管线 运渣、运煤道路 净化站区平整 排泥厂取土 碎石褥垫 干砌块石 清基土方 块石和沙砾石 清基土方 块石和沙砾石 土方 总计 石方 0 +7 +7 外购 挖方 填方 平衡情况 333(万m) (万m) (万m) -2 -10 0 -0.81 -2.48 0 -9.5 -0.55 0 0 -0.38 0 -0.25 0 -25.97 0 0 +10.2 +0.61 +1.73 +0.75 +10.05 0 +2.6 +1.6 0 +1.7 0 +1.1 +23.34 -2 -10 +10.2 -0.2 -0.75 +0.75 +0.55 -0.55 +2.6 +1.6 -0.38 +1.7 -0.25 +1.1 -2.63 土方区间调配 垃圾外运至渣场 挖方用于3 填方来源于2、4 挖方用于3 挖方用于6 填方来源于5 填方来源于8 取土用于7 外购 堆放于渣坝内侧 外购 堆于拦泥坝内侧 外购 堆存于渣场或排泥场 10 拦渣坝 11 拦泥坝 32 ***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电厂三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运行期的弃土弃渣主要为生产过程中排弃的灰、渣、石膏和排泥。 本工程年排灰量19.38万吨,水力输送到灰场;年排渣量2.17万吨,汽车运输至渣场,年排石膏量4.55万吨,汽车运输至渣场划定的区域堆存,但由于用地的原因渣场至2008年8月才建成,灰渣和石膏由汽车运至厂内西南角的低洼地临时堆存,渣场建成后才运至永久渣场。年排泥量4.68万吨,管道输送到排泥场。

电厂生产过程中排弃的土石渣量汇总于表5—4。 表5—4 水保方案中电厂生产过程中排弃的渣量

废弃物来源 年排放量(万吨/年) 排放总量(万吨) 时段 物质 产生年限 排弃去向 锅炉燃煤 锅炉燃煤 运行期 石灰石 取水净化 合计 灰 渣 脱硫石膏 排泥 10 10 10 10 19.38 2.17 4.55 4.68 30.78 193.8 21.7 45.5 46.8 307.8 灰场 渣场 渣场 排泥场 5.2.2弃土弃渣量动态监测结果 本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合理利用弃渣,防治责任范围合理优化,达到减少水土流失面积的目的,从而控制水土流失危害。

电厂的弃土、石、渣包括建设过程中的开挖、回填、管线敷设、道路修建以及建筑安装中不可避免产生的弃土、石、渣,以及运行期排弃的灰渣量。本工程施工过程中实际总挖方量34.09万m3,总填方量36.02万m3,总弃方量5万m3,总借方量6.93万m3。其中厂区:挖方20.59万m3,填方19.69万m3,借方4.10万m3(外购土),弃方5.0万m3;净化站:挖方9.67万m3,填方12.5万m3,借方2.83万m3(外购土);厂外公路挖方

33 ***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电厂三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2.0万m3,填方2.0万m3;输灰管线及灰水回收管线挖方0.23万m3,填方0.23万m3;取水管线挖方0.64万m3,填方0.64万m3;排泥场区挖方0.96万m3,填方0.96万m3,土石方挖填平衡。具体见表5—5。

表5—5 施工期土石方平衡分析表 单位:万m3

项目区 挖方 填方 调入 调出 借方 弃方 临时弃渣 1.18 0.41 14 5.00 20.59 9.67 2.00 0.87 0.96 厂区 施工区 厂区 基槽余土 建筑垃圾 小计 净化站 厂外道路 厂外管线 排泥场 合计 1.18 0.41 14.00 5.00 20.59 9.67 2.00 0.87 0.96 34.09 1.69 18.00 19.69 12.5 2.00 0.87 0.96 36.02 14.00 14.00 14.00 14.00 14.00 14.00 0.51 3.59 4.10 2.83 6.93 5.00 5.00 5.00 5.3地表扰动面积动态监测结果 地表扰动面积监测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扰动类型判断和面积监测,其中扰动类型判断是关键,扰动类型的划分和判定是由其侵蚀强度确定的,监测过程中必须根据实际流失状态进行归类和面积监测。

2006年4月监测工作开始进行,当时净化站及取水设施区、厂区正在

2施工,渣场和排泥场尚未动工,工程防治责任范围内有50.10hm(63.15%)

的区域被扰动,只有29.23hm2(36.85%)的区域属于原地貌类型,开挖、堆渣、扰动面是该阶段防治责任范围内的主要流失源。

2007年,随着各个区域施工的进一步展工,防治责任范围内的原地貌逐渐减少。工程防治责任范围内有62.12hm2(78.31%)的区域被扰动,只

34 ***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电厂三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有17.21 hm2(21.69%)的区域属于原地貌类型,该阶段土壤流失比较严重的临时堆土、堆渣、开挖面、施工扰动面的面积均增大。

2008年,随着各项防治措施的逐步实施完毕,无危害扰动面积增大,占防治责任范围的69.16%。(54.86) 5.4土壤流失量动态监测结果

本项目目前所有施工已经结束,水土流失量主要对工程施工期及施工结束后试运行期内尚未恢复植被或植被覆盖度较低时期的扰动面实施监测。

本项目建设区面积79.33hm2中,其中施工场地区有11.91hm2为临时租用地,现已移交当地政府,故本项目实际占地面积为67.42hm2,其中硬化面积17.87hm2,剩余49.55hm2,监测期末水土保持措施初步发挥效益后的侵蚀模数为1479t/km2.a,水土流失量为733t/a,监测结果表明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后的防护效果显著。

此外,由于监测期末的水土流失量733t/a,是指项目区内硬化面积外的区域所产生的水土流失量,因此,设计水平年的土壤平均侵蚀模数应为监测期末的水土流失量与整个建设区面积的比值,则本项目治理后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应为924t/km2.a。

35 ***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电厂三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6 水土流失防治动态监测结果

6.1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6.1.1工程措施及实施进度

本项目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主要有:

1、厂区:挡土墙、排水和道路及广场的硬化和土地整治,其中挡土墙及排水于2004年8月中旬开工,2007年1月中旬完工;地面硬化于2007年10月中旬开工,2008年3月中旬完工;土地整治于2006年3月上旬开工,2006年6月上旬完工。厂区水土保持措施实施进度见表6—1,措施统计情况详见表6—2。

2、施工场地区:土地整治,2007年3月上旬开工,2007年7月上旬完工。施工场地区水土保持措施实施进度见表6—1,措施统计情况详见表6—3。

3、净化站及取水设施区:护坡、排水沟、边坡治理工程于2006年11月18日开工,2007年12月下旬完工;道路广场硬化于2005年4月中旬开工,2008年4月下旬完工。净化站及取水设施区水土保持措施实施进度见表6—1,措施统计情况详见表6—4。

4、厂外道路区:地面硬化及排水,于2006年9月上旬开工,2007年6月完工;道路排水沟于2005年5月下旬开工,2006年4月底完工。厂外道路区水土保持措施实施进度见表6—1,措施统计情况详见表6—5。

5、厂外管线区:土地整治,土地整治于2004年5月中旬开工,2005年4月底完工。厂外管线区水土保持措施实施进度见表6—1。

6、渣场区:拦渣坝和土地整治。其中拦渣坝和排水盲管于2008年6月11日开工,2008年8月上旬完工;土地整治工程要等到渣场运行终期才能进行。渣场区水土保持措施实施进度见表6—1,措施统计情况详见表6—6。

36 ***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电厂三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7、排泥场区:挡泥坝和改造土地为可利用土地工程。其中拦泥坝和竖井排水于2006年8月开工,2007年8月完工;改造为可利用土地工程要等到排泥场运行终期才能进行。排泥场区水土保持措施实施进度见表6—1,措施统计情况详见表6—6。

6.1.2植物措施及实施进度

本方案布设植物措施主要有是厂区和净化站的绿化,其中: 1、厂区:厂区绿化工程于绿化于2006年6月下旬开工,2007年9月下旬完工,目前植被长势良好,成活率已达到标准,现处在抚育养护管理期。厂区绿化美化工程,不仅美化了厂区的环境,还调节了空气湿度和温度,而且有效的控制了工程布设部位的水土流失。厂区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及林草成活率调查表详见表6—2、6—7。

2、净化站:净化站的绿化目前只适宜栽植道路两侧的行道树,计划于2008年4月中旬开工,2008年10月下旬完工。站区内的绿化由于站区内湿陷性黄土沉陷导致地块未稳定,目前还不适宜绿化,待1—2年沉陷稳定后再进行绿化。

37 ***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电厂三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表6—1 水土保持措施实施进度对照表

防治措施 主体工程建设进度 厂区、施工区平整 厂区临时防护措施 施工区临时防护措施 厂区排水设施 厂区硬化及土地整治 工 灰坝、渣坝、拦泥坝修筑 程 措 施 渣场及排泥场临时防护措施 运煤运渣道路硬化及排水 厂外管线施工 施工区土地整治 厂外管线土地整治 净化站及取水设施平整建设 净化站及取水设施临时防护 净化站及取水设施区硬化整治 厂区、施工区绿化 植 物 措 施 净化站区绿化 运煤、运渣道路绿化 厂外管线工程植被恢复 2004 2005 2006 2007 根据灰渣综合利用情况及排泥灰、渣场、排泥场复垦及绿化 情况确定整治、复垦或绿化进度 注:水保方案进度 实际进度

38 ***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电厂三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表6—2 厂区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统计表

序号 一 1 2 3 4 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植物措施 国槐 法桐 馒头柳 柏树 云杉 红叶李 连翘 丁香 柏树 雪松 刺槐 龙柏 樱花 金丝垂柳 油松 红叶小檗 小叶黄杨 黑麦草 早熟禾 白三叶 金叶女贞 红叶舌梅 工程名称 工程措施 挡土墙、排水 道路、广场硬化 土地整治 绿化 单位 m m m m hm 株 株 株 株 株 株 株 株 株 株 株 株 株 株 株 hm hm hm hm hm hm hm 222222222223数量 22035 25000 40100 40100 4.01 75 212 163 394 368 130 357 278 165 20 934 352 152 100 37 0.55 0.72 0.68 0.67 0.58 0.81 0.05 运行状况 运行良好 运行良好 运行良好 生长良好 生长良好 生长良好 生长良好 生长良好 生长良好 生长良好 生长良好 生长良好 生长良好 生长良好 生长良好 生长良好 生长良好 生长良好 生长良好 生长良好 生长良好 生长良好 生长良好 生长良好 生长良好 成活率低 表6—3 施工场地区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统计表

序号 一 1 2 工程名称 工程措施 道路排水沟 土地整治 单位 m3 m2 数量 4680 58000 运行状况 运行良好 运行良好 39 ***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电厂三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表6—4 净化站及取水设施区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统计表 序号 一 1 2 3 4 二 1 工程名称 工程措施 护坡 排水沟 道路广场硬化 土地整治 植物措施 绿化 单位 m3 m3 m2 m2 m2 数量 6350.00 15767.74 29500.00 38500.00 38500.00 运行状况 运行良好 运行良好 运行良好 运行良好 栽植部分行道树 表6—5 场外道路区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统计表 序号 1 2 3 工程名称 临时防护及排水 运煤道路 净化站外道路 单位 m3 m m 数量 5500 1500 880 运行状况 运行良好 运行良好 运行良好 表6—6 渣场及排泥场区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统计表 序号 工程名称 拦渣坝 渣场 排水盲沟 土地整治及覆土 拦泥坝 排泥场 竖井排水 改造为可利用土地 单位 m3 m3 m2 m3 m3 m2 数量 6657.00 2376.00 58000.00 43185.19 2348.36 107000.00 运行状况 运行良好 运行良好 终期工程 运行良好 运行良好 终期工程 40 ***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电厂三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表6—7 林草成活率、保存率调查表 植物名称 调查数量(株) 50 60 红叶小檗 70 平均成活率 50 50 小叶黄杨 50 平均成活率 50 50 金叶女贞 50 平均成活率 50 50 红叶舌梅 50 平均成活率 紫叶李 丁香 龙柏 千头柏 平均成活率 13 25 135 5 808 13 25 116 5 668 22 44.00 46.00 100.00 100.00 85.93 100.00 82.67 21 26 48 96.00 94.67 42.00 52.00 46 48 40 80.00 79.33 92.00 96.00 42 37 69 98.57 99.52 84.00 74.00 成活数量(株) 50 60 成活率(%) 100.00 100.00 6.1.3临时防治措施及实施进度 本工程的临时防治措施主要是指厂区施工时的临时堆土防护,净化站的土地整治,厂外道路区施工时开挖的临时堆土防护和排水工程。在施工时施工单位对施工过程中临时堆放的余土能够集中堆放、拍实,并在周围用纤维布采取临时挡护防治措施;施工场地平整时在各开挖阶面采取临时的拦挡和截水措施;施工临时工区使用完毕后将地表建筑物及硬化地面全部拆除、废弃物及时运至集中堆放地点。据现场调查,在施工过程中按水

41 ***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电厂三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土保持方案设计的临时防护措施及要求,基本落实到位,尤其对土石方的流转和弃土弃渣的堆放都采取了相应的临时防护措施。施工单位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做到文明施工。 6.2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动态监测结果

***电厂三期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按“三同时”要求,基本按水土保持方案设计的防治措施进行施工,通过对已完成的工程监测,水土流失防治效果比较显著。目前,尚未完成的工程有厂区待建办公楼周围的绿化、净化站的绿化、渣场终期的土地整治及覆土、排泥场的终期改造可利用土地工程。

6.2.1扰动土地整治率

扰动土地整治率是指项目建设区内扰动土地的整治面积占扰动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扰动土地是指开发建设项目在生产建设活动中形成的各类挖损、占压、堆弃用地,均以投影面积计。扰动土地整治面积,指对扰动土地采取各类整治措施的面积,包括永久建筑物面积。

***电厂三期工程防治责任范围内扰动土地面积79.33hm2,其中有11.91hm2为临时租地,使用结束后已移交当地政府,实际扰动面积为56.69hm2,治理面积为56.14 hm2,治理率达99.03%(目标值95%);各防治分区扰动土地整治情况详见表6-8。

42 ***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电厂三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表 6—8 扰动土地整治情况统计表 单位:hm2

方案服务年末整治扰动面积 防治分区 原设计面积 实际占地面积 构建筑物 10.60 扰动土地整治率(%) 备注 工程措施 植物措施 小计 厂区 18.64 18.64 3.92 4.01 18.53 99.41 施工区永久征2地6hm,其余211.91hm为临时租地,施工结束后已移交当地政府。 净化站区内的湿陷性黄土未稳定前不宜立即绿化 渣场初期占地226.4hm,19.6hm是终期占地。渣场的整治措施要到运行终期才能进行。 运行终期才能进行整治。 施工场地区 23 6.00 5.80 5.80 96.67 净水站及取水设施区域 10.7 13.55 6.60 0.20 6.65 13.45 99.26 厂外道路区 厂外管线区 1.70 3.8 2.30 9.72 2.20 9.68 2.20 9.68 95.65 99.59 渣场 19.6 6.40 5.86 0.54 6.40 100.00 排泥场 合 计 3.2 0.08 22.18 4.21 0.08 29.75 0.08 56.14 100.00 99.03 80.64 56.69 6.2.2水土流失总治理度

水土流失总治理度指项目建设区内水土流失治理达标面积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百分比。水土流失治理达标面积是指在水土流失总面积中实施的水土保持措施已初步发挥作用的面积,各项措施的防治面积均以投影面积计。

***电厂三期工程防治责任范围内水土流失面积21.08hm2,目前完成治理措施达标面积20.53hm2,完成水土流失总治理度97.39%;(目标值95%);各防治分区水土流失治理情况详见表6—9。

43 ***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电厂三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表6—9 水土流失治理情况统计表 单位:hm2

设计治理水土流失达标面积 防治分区 项目建设区 水土流失面积 工程 措施 3.92 5.80 植物 措施 4.01 水土流失总治理度(%) 小计 7.93 5.80 98.63 96.67 厂区 施工场地区 净水站及取水设施区域 厂外道路区 厂外管线区 渣场 排泥场 合 计

18.64 6 8.04 6.00 13.55 6.9 6.6 0.2 6.8 98.55 2.30 9.72 6.4 10.81 67.42 0.10 0.04 0.00 0.00 21.08 16.32 4.21 20.53 0.00 0.00 0.00 0.00 97.39 6.2.3拦渣率与弃渣利用率

拦渣率指项目建设区内采取拦挡措施实际拦挡的弃土(石、渣)量与工程弃土(石、渣)总量的百分比,工程弃渣的流失是主体工程容易忽视而且潜伏危害严重的流失方式。

拦渣率:本工程施工过程中总弃渣5.00万m3,经对厂内临时堆土的监测,土堆有明显的侵蚀沟,经测量,侵蚀沟最深可达5cm,按体积法计算,有0.14万m3流失,则有效拦挡4.86万m3,拦渣率达97.2%(目标值95%)。

本工程弃渣为建筑垃圾等,不可利用;运行初期有部分炉渣用于填平厂内***角洼地,未监测到数量;煤灰现堆存在灰场,未利用。 6.2.4土壤流失控制比

土壤流失控制比是指在项目建设区内,容许土壤流失量与治理后的平均土壤流失强度之比。

44 ***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电厂三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电厂三期工程项目所在区域是***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土壤容许流失量为1000t/km2.a。根据土壤流失量监测结果,该项目治理后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924t/km2.a,则土壤流失控制比为1.1(目标值1.0)。 6.2.5林草植被恢复率与林草覆盖率

林草植被恢复率指项目建设区内,林草类植被面积占可恢复林草植被(在目前经济、技术条件下适宜于恢复林草植被)面积的百分比。

林草覆盖率是指项目建设区内的林草类植被面积占项目建设区面积的百分比。

通过对本工程建设区域各地块的现场调查和灌溉条件分析:可恢复林草植被的面积主要是生产厂区和净水站,各为4.05 hm2和0.25 hm2,则该工程防治责任范围内可恢复林草植被面积4.30hm2,目前已完成人工林草植被面积4.21hm2,其中生产厂区为4.01 hm2,净水站为0.20 hm2,所以林草植被恢复率可达97.91%(目标值95%),林草覆盖率可达6.24%(目标值20%)。

从上述结论看出:林草植被恢复率达到了设计的目标值,而林草覆盖率未达到设计的目标值。原因是原方案设计中对该项指标未按降雨量和灌溉条件进行调整。

各防治分区林草植被恢复率和覆盖情况详见表6—10。

45 ***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电厂三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表6—10 林草植被恢复率及覆盖情况统计表 单位:hm2

防治分区 厂区 施工场地区 净水站及取水设施区域 厂外道路区 厂外管线区 渣场 排泥场 合 计 项目建设区 18.64 6.00 13.55 2.3 9.72 6.4 10.81 67.42 可恢复林草植被面积 4.05 0.25 4.30 4.21 已完成人工植被面积 4.01 0.20 林草植被恢复率 (%) 99.01 80.00 97.91 林草 覆盖率 (%) 21.51 1.48 6.24 注:由于净化站绿化措施因主体工程沉降,渣场和排泥场未达设计标高,绿化措施无法实施,加上项目区可绿化面积较少,因此林草覆盖率未达标 6.3运行初期水土流失分析 ***电厂三期工程2台机组分别于2006年9月和2007年1月投入运行,在运行初期,方案设计的各项水土保持工程除净化站、渣场、绿化工程外,其余均已随主体工程投入运行。具体情况是:

(1)工程建设将原来起伏不平的丘陵整治成平地,消除了引发水土流失的地形因素。各施工场地已平整,水土流失轻微。

(2)运行初期及运行期的排灰,是通过管道排至二期工程时已建成的灰场,灰场表面被水覆盖,无水的地方已形成结皮,基本不产生流失。

(3)净化站工程滞后,至2008年4月,厂内土建工程才完工,施工场地平整,但由于地基沉降的原因未实施绿化,虽水土流失的程度较原地貌轻,但还达不到水土保持方案设计的水平。

(4)渣场未建成,造成电厂产生的煤渣和石膏临时堆积在厂内的***角洼地上,顶部实施了碾压,在一定程度上可产生发废渣的流失。在渣场建成后,又将厂内的弃渣转运至渣场,在转运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流

46 ***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4f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