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天津生态城可持续社区规划设计探索与实践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0-31 12:3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新天津生态城可持续社区规划设计探索与实践

孙晓峰

摘要: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发展目标之一是将生态城建设成为宜居示范新城。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生态城始终将可持续社区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在可持续社区的规划设计中,生态城重点围绕土地利用、能源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建设、公共设施配套、保障房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尝试。经过五年的规划建设,生态城8平方公里起步区已经初具规模,可持续社区的各方面特点已经显现。本文试图通过对生态城可持续社区规划建设方面经验的总结,为国内其他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新天津生态城;可持续社区;规划

1 中新天津生态城基本情况

中新天津生态城(以下简称“生态城”)是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大合作项目,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间合作开发的生态城市。生态城位于天津滨海新区,距离天津市中心城区45公里,距北京150公里。生态城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规模35万,计划10-15年建成。生态城的发展定位是:致力于建设成为综合性的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绿色建筑、循环经济等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的平台,国家级生态环保培训推广中心,现代高科技生态型产业基地,参与国际生态环境建设的交流展示窗口,“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宜居示范新城。按照中新两国要求,生态城将努力实现“三和三能”建设目标,即:人与人、人与经济活动、人与环境和谐共存,能实行、能复制、能推广,成为中国其他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样板。

为了实现生态城的定位和目标,生态城从总体规划到项目建设,始终以建设宜居城市为核心,以生态、环保、节能为建设重点,积极进行可持续社区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2 生态城可持续社区规划设计要点 2.1 土地集约利用

生态城在保证环境品质的前提下,集约、高效地利用土地资源,进行适度有序的高强度开发,形成紧凑的城市布局,规划建设用地的人口密度为1.4万人/平方公里。生态城土地集约利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分级居住体系

生态城建立了“生态细胞-生态社区-生态片区”三级居住体系(见图1)。生态细胞由约400米×400米的街廓组成,4-5个生态细胞组成生态社区,4-5个生态社区组成生态片区。生态社区内设置了小学、幼儿园、社区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片区内除设置居住功能以外,还混合安排了就业、生活服务等多种功能,形成了综合性的城市功能区域。生态城的四个生态片区之间通过生态廊道进行分隔,并通过公交主轴进行串联,既相互联系,又适合分期开发。

图1 生态城三级居住体系

2.1.2 绿色交通引导

生态城在规划布局中引入绿色交通理念,采用TOD发展模式、P&R换乘停车、机非分离和慢行优先等多种绿色交通手段。生态城以轨道交通为骨干,依托大运量公交系统引导土地开发,沿轨道交通站点设置城市中心和次中心,并适当提高站点周围的开发强度。生态城建立密集的公交系统网络,在每个小区出入口附近设置公交站点,使公交站点周边500米半径服务达到100%覆盖。生态城在外围各方向出入口处,结合公交站点设置机动车换乘停车场(P&R),实现对来访机动车的有效截流。另外,生态城在每个生态细胞内部规划了“十”字形慢行系统,全城的慢行系统连接成网,形成机非分离的“双棋盘”式路网格局,创造出尺度宜 人的步行环境,为绿色出行提供便利条件图2 生态细胞内部慢行系统示意 (见图2)。

2.1.3 土地混合利用

生态城没有像多数新城规划一样采用功能分区的方式,而是将居住、商业、产业等各类用地进行混合布局,在生态片区内实现居住、工作、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的混合。另一方面,在每个生态片区中,结合轨道站点周围安排一定规模的混合用地。混合用地可用于建设商业、办公、住宅等内容,其中住宅项目的用地比例不超过90%。混合用地的设置可以有效提高规划用地布局的灵活性,也可以作为站点周边商业服务业用地的补充。土地混合利用,有利于缩短居民上下班的出行距离,提高区域职住平衡比例和社区活力。 2.1.4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由于生态城地下水位较浅,地下土壤盐碱化程度比较高,建设大规模的地下设施会大大提高建筑成本。因此,生态城的住宅项目普遍采用半架空平台的方式,平台上方作为社区内

部活动场地,平台下方用于停车。这种半架空平台的模式既可以减少土方填挖,保障城市开发的经济性,又可以实现生态细胞内部的人车分离,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室外活动环境。 2.2 节约能源资源 2.2.1 能源利用

生态城以节能为核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构建安全、高效、可持续的能源供应系统。到2020年,生态城的人均能耗要比国内城市低20%以上;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低于150吨/百万美元,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此,生态城在建筑节能、交通节能、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是生态城能源利用体系的重要一环。生态城提出,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使用率不低于20%,达到世界先进国家的同期水平。2010年,生态城的光伏发电项目被国家列入第一批“金太阳示范工程”,2011年已建成光伏发电设施12.3兆瓦;蓟运河口风力发电项目已经实现并网,装机容量4.5兆瓦,年发电量534万千

瓦时(见图3 )。同年,生态城获批成

图3 蓟运河口风力发电工程

为国家首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

区,获得国家专项资金补贴,用于地源热泵、太阳能热水等可再生能源工程的建设、维护。国家动漫产业园建设了生态城首个分布式能源供应系统,将地源热泵、光伏发电、水蓄冷、冷热电三联等多种能源供应技术进行综合利用,大大提高了能源使用效率和可再生能源比例。

2.2.2 绿色建筑

按照生态城总体规划和指标体系的要求,生态城内的建筑100%为绿色建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生态城制定了地方标准《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形成了一套从设计、施工、验收到运行的全过程的绿色建筑管理体系,并创新设立了绿色建筑第三方技术审核机构——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研究院,专门负责生态城范围内的绿色建筑审核与评价。

通过四年的绿色建筑探索与实践,生态城起步区已经成为国内最大规模的绿色建筑群。生态城在建和已建的50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中,已经有10个项目近100万平方米获得了国家绿色建筑三星级标识,其他项目正在申报过程当中。目前,生态城内的居住建筑节能率均

2

大于70%,部分住宅项目按照四步节能的标准建造,平均建筑能耗78kWh/m·a。全部住宅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全年太阳能热水供应量占总生活热水量的60%。生态城商业性住宅全部实施精装修交房,有效避免了二次装修带来的资源消耗和建筑垃圾污染。 2.2.3 水资源利用

在水资源利用方面,为了克服缺少有效淡水资源、水体咸化水平高的困难,生态城遵循分质供水、分质用水、循环利用、系统平衡的原则,以节水为核心,在有效利用常规水资源的基础上,形成“污水处理、雨水收集、中水回用、海水淡化”的非常规水资源利用体系。

由于生态城所在区域年降雨量为550毫米,但蒸发量高达1600毫米。为了保证水体景观的补水,生态城不鼓励各个居住小区单独进行雨水收集和污水处理回用,而是统一将雨水通过雨水管网排入人工湿地进行处理,再汇入城市水体景观。通过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再生水厂,将各地块产生的污水集中处理,处理后的污水进行提升成为再生水,用于建筑杂用、市政浇洒、一般产业及地表水系补水等。通过上述措施,到2020年,生态城非传统水源利用率将达到50%。

同时,生态城借鉴新加坡水务管理的成功经验,编制完成“建筑节水导则”。导则明确生态城内的建筑应采用节水型器具。其中,水龙头流量不应大于0.1升/秒,坐便器全冲不大于4.5升/次,半冲不大于3升/次,有效实现建筑节水。 2.3 创造生态宜居环境

2.3.1 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生态城尊重本地自然生态条件,采取适宜的生态修复和重建手段,恢复自然水系、湿地和植被,构筑与区域相协调的复合生态系统。

图4 生态空间格局、慧风溪、故道河

以蓟运河和蓟运河故道围合的区域为生态核心,构建六条与外围生态系统相连接的生态廊道,形成开放式的生态空间格局。保留蓟运河故道及两岸生态缓冲带,确保建设过程中自然湿地净损失为零。结合营城污水库治理进行保护性建设,形成生态城主要的公共开敞空间。建设六条以人工河道和绿化为主的、各具特色的生态廊道,加强与区域生态系统的沟通与联系(见图4)。

2.3.2 盐碱地土壤改良

生态城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因地制宜地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对盐碱化土壤进行处理和改良,恢复滨海滩涂生态系统。在绿化种植时,通过在土壤下部设置排盐层,使上部种植土与下部盐碱土壤隔离(见图5 )。随着绿化景观的浇灌,地下土壤的盐碱程度逐年降低,最终使区域土壤性质得到改善。

生态城在盐碱地生态修复与生态建设方面,

图5 盐碱地绿化土壤改良技术示意

发挥了国家级项目的示范作用,成为滨海新区内其他功能区绿化建设的样板。 2.3.3 创造宜人的室外环境 为了塑造良好的室外环境,生态城在进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时,都借助计算机模拟技

术,进行日照环境和通风环境的模拟。通过室外环境模拟,合理确定建筑物布局、朝向、间距,确定开敞空间的位置、规模,使规划布局满足住宅冬至日2小时日照要求,人行范围内内冬季室外风速不得超过5m/s(见图6)。

在绿化景观方面,生态城强调生态功能与景观效果并重,协调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生植物的搭配比例。在植物物种选择时,以充分发挥绿地的生态功能为目标,注重使用减缓热岛效应、滞尘减菌等综合效益高的树种。同时,加强本地和耐盐碱植物的应用,充分发挥绿地系统对土壤改良的作用,本地植物指数不得低于0.7。在种植方式上,采用复式种植方式,构建以乔木为主,乔、灌、地被相结合、稳定安全的植物群落结构;应用适宜性立体绿化技术,拓展城市绿化空间,加大城市绿量。通过上述措施,生态城居住区绿地率不低于40%,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12平方米。

为了创造舒适的步行环境,避免管道维修对道路的破坏,生态城规划将全部市政管网铺设在慢行系统(非机动车道)和绿化带下方,实现机动车道无井盖。同时,慢行系统采用透水铺装,在雨后不会造成积水和湿滑。5米宽的慢行系统通过不同铺装形式划分为人行和自行车通行通道,结合路边休息设施,可以为行人创造安全、舒适的步行环境(见图7)。

图6 起步区室外日照、通风环境模拟

图7 起步区道路和慢行系统

2.4 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生态城居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是在三级居住体系框架下,结合各类配套设施的服务半径和特点,分级进行配置。居民步行300米内可到达生态细胞中心、幼儿园,步行500米内可到达社区中心、小学,80%的各类出行可在3公里范围内完成。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4d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