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傻十日谈pdf免费阅读下载

更新时间:2023-04-28 19:3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太傻十日谈——太傻网出品

太傻十日谈

自序:写在最前面

“太傻”世界的一个童话

我从这里,开始给你讲一个美丽的童话,一个关于困境,关于竞争,关于追求,关于卓越的现实版的童话。这是我的故事、我的童话,也是太傻的故事、太傻的童话。

或许你还没有听过“太傻”这个名字,或许你一直都是“太傻”的无数忠诚的信仰者之一。但是不管怎样,都请你相信一件事情——“太傻”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个网站,更不是一个公司——“太傻”是一个世界,一个你难以想象的神奇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毫无疑问聚集着中国最优秀的一批人。无论是曾经风靡中国高校改写一个留学考试时代的《太傻单词》(GRE考试黑宝书),还是发展了五年至今仍紧紧聚集着中国最优秀的学生精英人群的“太傻网”(中国最大的网络学习社区),或是现在您看到的这本名为《太傻十日谈》的新书,都可以看作这个神奇世界的一个缩影。

这是一本关于学习、考试、留学、求职和竞争的书,但是,这不是一本书关于任何知识、技巧、方法的书。如果你和我,和所有的太傻人一样,是一群真正在追求卓越的人,请你相信,任何知识、技巧和方法对你都不会有任何的意义。这本书将给你讲述一个故事,给你一种信仰,一种关于成功的信仰。

也许你正在校园中学习、也许刚刚你从学校毕业、也许你已经参加工作,也许你一直很普通,也许你已经是一个很优秀的人,只要你还对未来有一分美丽的期待,只要你还在坚持不懈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无论你熟悉或者不熟悉“太傻”,这本书都将为你打开一个全新的太傻的世界,让你从最近的距离来体会这个世界的神奇魅力。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开始太傻世界的神奇之旅。

- 1 -

太傻十日谈——太傻网出品

序及其导读

很多书都有序,这可能是因为书的作者认为,若是读者不去读这本书,便浪费了作者的一番心血,于是就请人写序。序言通常对书的内容与价值做出简短的介绍,对编著者付出的辛劳给予肯定,并给读者一些阅读提示。毫无疑问,我也是抱着这个目的写这篇序的。这个世界上出版的书很多,但说实话,值得读的好书很少。当然,会读书的人更少。我按照传统的惯例,在本书的正文前写了“序及导读”,这是因为我很清楚本书的价值。

这本书是留学申请的顾问和好帮手。如果你正在准备留学申请,不管你申请去美国,英国,加拿大或者其他任何国家,也不管你是申请本科,研究生,还是MBA,只要你是准备留学申请,不管你是准备自己做申请还是找著名的太傻留学咨询中心,这本书都是你必读的一本好书。

当然,如果你并不是在准备申请,而是在准备考研,或者准备找工作,或者准备面对一次激烈的竞争,你更需要这本书。这本书告诉你,当你面对最激烈的竞争的时候,你应该如何应对。这本书的主人公所处的环境,也许是最艰苦卓绝的竞争环境之一。美国留学申请竞争,中国最精英的学生人群的较量的故事,要是你身处其中,你肯定会有特别的感悟。

肯定会有人认为,这本书的作者,还有我,是在给太傻网、太傻留学咨询的做广告,这个我从来都不否认,我也会向我认识的每一个人推荐太傻网,推荐太傻留学咨询中心。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上,但是网络上已经被无聊游戏、低级趣味所充斥。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找到“太傻网”这样一个纯净的学习的地方,在无数留学机构声名狼藉、纷纷倒闭关门的年代竟然还有“太傻留学咨询”这样一支独秀的服务体系,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太傻的魅力和神奇,我相信任何一个去过那里的人都会有相同的感受,因为已经有无数的人留下了相同的一句话:“感谢太傻”。当你读完这本书,你会有最直接的体会。

我相信,肯定有些所谓的经验人士或者留学专家不屑一顾的说,“就这半瓢水,也想拿出来炫耀,嘿,还没我徒弟懂得多”。五年前,也和这些人一样,我也是一个公认的留学专家,顶着专家的头衔,到处演讲,教导留学申请的技巧和方法,认为自己在国外喝过几年墨水,就掌握着真理,可以教导所有人、评判和指点中国那些愚昧懵懂的留学生们,并且博取众多掌声羡慕崇拜签名报告花环加上年轻MM充满仰慕的情书。但是,现在,读完了这本书,我会说,“其实,我真的懂得很少”。作为读者的你,也肯定会从这本书的内容中看到这本书的主人公之一内心反省的历程和来自心灵最深处的变化轨迹。

这本书中的两位主人公都是那么的年轻,是那么的蓬勃向上,充满朝气。他们的想法,他们对生活态度,他们对自己的鞭策和对完美的追求,都是那么的令人兴奋。他们的激情和才华,让我不禁心潮澎湃地回想起大学时代的我,以及我的朋友们。

我建议读者朋友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不要只去关注一些细节描写,而是要努力揣摩这本书中蕴藏的智慧。我结合我自己的一些阅读体会,给读者朋友一些建议:

- 2 -

太傻十日谈——太傻网出品

第一,请不要局限于这本书的留学题材的选择,一个留学申请失败很多次的人和一个留学申请专家的谈话,但是,因为这两个人都太了解留学申请竞争了,这两位主人公都先后上升到了一般留学申请者所达不到的高度,于是这个故事也不再局限于留学申请了。就好像作者自序中说的,“这是一个一个关于困境、关于竞争、关于追求、关于卓越的现实版的童话”,这本书告诉你到底如何跳出困境,选择竞争,面对竞争,追求自己的理想。我想,任何一个真正还有一点点理想的人,都应该看看这本书,看看这本书的两位主人公的追逐理想之路。就好像这本书中提到的,真正卓越的人,会在每一个环境找到自己的需要的价值。你呢?难道你一定要人手把手教你考试第一的技巧,就会考第一了吗?难道你一定要看一本《赢》才知道如何去赢吗?另外,就算你看明白了,你就真的可以考第一,并赢吗?

如果你还是学生,你必须意识到你不可能一辈子躲在象牙塔里而远离现实。这本书讲述的一个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面对最残酷的竞争世界的故事,记住,你总有一天也会遇到的更残酷的情况。

如果你是一个求职者,比如在准备微软面试,这本书你肯定要读五遍以上。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人找普通工作都失败了好多次呢,为什么不看看真正的精英是如何面对失败的呢?

如果你是一个深陷困境的人并希望有什么方法能够让这个悲惨世界发生改变,你应该看看这本书中主人公的执著和勇气,与自我反省的精神,我相信,你肯定会从中有所感悟的。

当然,如果你是一个准备留学申请的人或者你在追求一个更高的位置,比如申请美国本科,英国研究生,俄罗斯的博士后,微软副总裁……那么你要感谢上天在这个时候让你看到了这本书,而不是等你看了无数无聊的技巧指南、走了无数的弯路、遭受了无数的挫折并最终心灰意冷的时候,才看到这本书。

第二,这本书没有从来就没有准备去讨论任何学习革命、留学秘诀,申请的技巧,工作的秘笈、竞争绝招、职场秘笈或者诸如披着哲学、经典、宝书、圣经羊皮的垃圾,,也更没有想做成一本学生权威考试指南。因此,请不要去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不合时宜的追问一些过于简单的问题,比如“我到底怎么才能考100分呢”或者“你说的GPA 3.5是用什么计算方法计算的呀”或者“怎么没把你的精彩的简历贴出来呀”。各位读者,如果你了解考试技巧、想看范文,或者想知道GPA计算方法,有很多很多其他的书籍,帖子,或者详细和你讨论这些问题,有很多很多其他的书籍可以告诉你答案,网上有许多帖子也在详细讨论、分析上述问题,可以一直到分析到你呕吐为止。但是,这本书,很抱歉,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做这些事情,因为,这本书的两位主人公,都不是留学刚入门的新手,对他们来说,讨论这种问题没有多大的意义。而且,我相信,当你用心读完这本书,你肯定不会再提出这类浅层次的问题。

看看这本书中两位聪明的主人公旁征博引、纵览群书、融会贯通的能力,你其实也可以像他们一样去反思,去学习,去突破个人的局限。无论你是一个平凡,普通,没有任何实际优势的申请者,或者你已经是众所周知的大牛,不论你是在哪个领域,层次,相信你都会受教于这本书的智慧——如果你自认为很平凡,很普通,当你读完这本书,你会彻底的明白如何变得不普通,并拥有强大的竞争力——如果你自认为已经很不平凡,很不普通,你为何不向这本书的主人公所作的一样,放弃那些无谓的自大和自夸,去追求更高的目标呢?总之,这本书不是在向你传授任何神奇的技巧,而是努力告诉你,如何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的未来。

第三,没有必要去费心推测这本书作者的身份,也不必探寻这本书的主人公之一的太傻的身份。也许,这里面出现的每一个场景、人名和地名,都是虚拟的,也许书中的Harvard Yard

- 3 -

太傻十日谈——太傻网出品

实际上是时代广场,也许书中的版主只是一个有名的马甲,也许书中的太傻不是太傻论坛的创始人,而只是一个普通的申请者,就好像《天龙八部》里面少林寺的那位扫地僧。我完全理解普通人对某种意义上的明星的崇拜心理,但是,若是抱着追星族的心理去琢磨书中主人公以及某些事件的细节,那只会阻碍你对这本书的理解。读者朋友完全可以把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当成符号来理解,比如:“小兵甲,张三”。这些场景只是为了帮助大部分人更好地去理解书中传递的智慧而设计的,这样想,无谓的烦恼就会减轻很多。

这本书内容不是读一遍就能完全理解的。初次浏览这本书的时候,我有种扑朔迷离的感觉,随后我开始怀疑自己的理解能力。如果读者朋友也有类似的感觉,请不要灰心,你可以像我一样,回到前言,重新开始阅读。不要走马观花般地阅读故事情节,而是要用心品味每一段文字,同时仔细地反思自己。这样,你肯定会在某个时刻,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对于这本书的读法,我是这样建议的,如果你在第三章的22条留学定位法则那里觉得不知所云,不妨回头阅读前面的章节,这样你可能会受到启迪。请读者朋友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本书的价值,并不解答具体的问题,而在于启发某种思维方式,倡导某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这才是最重要的。就算你知道了一个具体答案又能怎么样?你在自己的留学申请的操作上能简单地如法炮制吗?事情总是处在变化之中,因此,当你自以为找到了某种诀窍时,你或许在实际的操作中发现它并没有太大的价值。

读这本书的人,最怕不懂装懂或者一知半解,其实大家很快就可以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了,如果在第一页就把所有的答案全写出来,这本书就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了,这本书的价值,并不在任何结果或者答案,而在于探寻真理的过程和其中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和积极向上的态度,这也是每一位读者真正应该学习的。

10个读这本书的人,也许只有1个可以真正读懂这本书,那1个人,是读者你吗?或者,你更甘心情愿的做那群似懂非懂,或者自以为是的9个?当你读完这本书,如果你没有感觉已经拥有全新的感觉,没有对未来的留学申请有了融会贯通的感觉,那么你肯定是那9个人中的一个。

众位背景各异的看官,你们到底想获得什么呢?是再用自己宝贵的青春去等待运气的降临,还是想真正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呢?相信我,尽管很难,但是,每个人都有机会真正把握自己的命运,现在就是一个这样的机会在你面前,但是,只有真正很少的人会把握住这个机会。这本书我到现在,我读了15遍,书中推荐的《定位》《22条商规》等辅助书籍也已经通读过,才有了一点点融会贯通的感觉,我感觉到我在慢慢地把握自己的命运了,你呢,准备怎么读这本书呢?你准备在千军万马中过独木桥的竞争中牢牢地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呢?

最后,真心地期望每一个读者,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的大门,在申请的路上铸造辉煌。

代序人(犹豫了很久,还是不留名字了,就此别过)

10/6/2005 第一稿

07/12/2006 第二稿

- 4 -

太傻十日谈——太傻网出品

前言

我把车停在Harvard Yard后街的路边。这是一个Lucky的早晨,因为我刚拐过seven eleven(即7-11便利店。作者注)就找到了车位,所有的人都知道在学校停车是多恐怖的一件事情!喂给Meter (即美国城市路边停车自动收费机。作者注)两个quarter(quarter即1/4美元硬币。作者注)以后, 我锁上车,看着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波士顿城区。这一切带给我心满意足的微笑。挂着这个微笑,我走向最喜欢那家Starbucks……

到这个地方已经整整一个月了,它曾经是我梦想中神圣的之所。现在,梦幻的感觉一点点的变得真实。这个地方的每一个人都有他(她)自己的故事,有的人也许是才华横溢,有的人也许是名门贵族,有的人也许是经历了不平凡的奋斗的历程……

就在这个地方,今天,我打开我的笔记本,开始履行我的诺言,开始写下我的故事——我的一段奇特的经历——这段经历让我拥有了全新的生命和完全崭新的生活,也许在你眼里,它只是一段简单的历程。但我希望我所记录的这些文字,能够给你,正在留学之路上奋斗的人们,一些启迪和思考。

曾经,我是一个失败者!

失败者,对于我,是一个很刺耳的词语,也是一个让我无法接受的词语,以前,我一直自信地认为失败与我无缘。大学的四年,我是一个被无数赞扬和掌声包围的人,有拥有很多令旁人眩目的荣誉,我习惯了佼佼者感觉并相信自己的未来道路一片光明,我相信我一直会是成功者——直到我开始了自己的留学申请历程。

当我步入美国留学申请者的行列的时候,我仍旧是所有人眼中的牛人,GMA T710,TOEFL657,GPA 3.5 Rank 1/175,中国顶尖名校金融专业,无数荣誉,无数奖励,大四上学期已经获得3家世界500公司的offer (即工作录用,作者注)。

美国、金融专业、TOP20顶尖大学、奖学金——这样的申请目标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但是,我相信,我凭借自己强大的实力完全可以实现目标。而且,我周围的每一个人都用羡慕的语气这样表达了他们相信我的目标一定可以实现:“那还用说,你肯定没问题。”

我不是一个妄自尊大的人,我相信,任何成功都来源于最精心的准备。所以,我用心准备我的每一份材料,用心和每一个教授联系,请最“专业”的文书写作专家修改我的每一份文书,我虚心的向每一个有留学申请经验的人请教和讨论他们的心得经验,我还是一个中国最大,最知名的英语学习&留学论坛的版主,参与编辑众多留学指导的资料,如果你在准备留学美国,你肯定读过由我执笔的文章。

我想不出我有任何失败的理由。但是,我终究还是失败了。

2003年,美国秋季入学,我一共申请了12所美国顶尖学校,获得了2个AD(编者注释:不带奖学金的录取),没有一个半奖(即数额接近全额奖学金一半的奖学金,作者注)

- 5 -

太傻十日谈——太傻网出品

或者OFFER(美国大学全额奖学金,作者注)。这个结果让我很吃惊。一些网友诚恳地跟我说,“你的背景很好,但是,目标还是太高,而且缺乏工作经验。”这些都是个人申请的不利条件,我之前对此有一定的认识。

我决定再努力一次。

打点行装,离开学校,走入北京CBD现代化的写字楼,开始一边工作,一边申请的历程。美国, 金融,重点申请TOP50 ,TOP100以内保底,接受半奖。在强化工作背景经验和明确学习目标之后,2004年美国秋季入学申请,我获得了8个AD,2个半奖,2个保底的学校都给予了奖学金,但是,我还是决定放弃去美国,转而读一个我目标之外的学校。降低标准,虽然可以作为一个操作的手段,但并不是意味着我应该降低我留学的目标。我,不应该是一个会简单的向困难妥协的人。

但是,当我第三次站在面对留学之路的起点,我犹豫了。我大学的经历灿烂辉煌,职业发展之路也一帆风顺,。但是,在我从大学三年级TOEFL考试就开始追求的留学梦想却一直都不尽如人意。我陷入了困境,在留学的漩涡中苦苦挣扎。

更可悲的是,我无法去回答我心中的疑问:无数的教授都告诉我“很欣赏,但是很抱歉……”这难道暗示着我曾经立下的留学目标根本就不切实际吗?或者我应该转向申请更实际的MBA?难道我过去的成功只是我内心的幻影?或许我根本不适合留学之路?我真的是很多人眼中的大牛吗?我真的懂得留学吗?为什么我无法打动教授,或者,运气真有决定性作用?

我变得不知所措。

我迫切想同别人深入地交流。我想听一听别人的意见。

我曾经和许多正在申请或者已经申请成功的人交流过,其中包括一些已经从美国研究生毕业后在美国就业的人。在很多时候,我是留学申请专家,我给别人建议和意见,在我的中肯的建议下,很多人都成功的摆脱了困境。同时,我和很多专家都交谈过,其中包括所谓的“留学专家”以及“职业顾问”。这类专家多是很普通的留学咨询公司或者中介公司自封的,我从来对此不屑一顾。我明白,即使他们很多人是从国外回来,顶着“海龟”的头衔,他们中的大多数只会夸夸其谈,譬如他们会自我介绍说“我是沃顿商学院毕业的,全额奖学金,只不过第二年的时候得了肝炎,就回国了,为的是帮助更多的人进入美国最高等的商学院。”这是最常见的也是我最讨厌的自我介绍模式,太过炫耀是他们的通病。

我需要找一个比我水平更高、经验更丰富的人,同时希望他能够倾听并理解我的诉说,能向我提供实质性的建议。事实上,在整个留学的历程中,我一直在找这样一个人。

2004年8月的一天,那天是一个很特别的日子。现在回想起来,那是一个周五的晚上,我习惯性的加班到了晚上9点,从公司的落地窗望出去,天空暗了下来,但人为的光芒仍给了它别样的色彩。长安街上霓虹闪亮,车水马龙。我回到电脑前,把工作计划关闭,连上太傻网,各个留学论坛浏览。虽然已经我不做留学板块的版主很长时间了,那个曾经叱咤风云的ID都换了好几批马甲了,但是,我还是很喜欢在这个地方,看每个人的喜怒哀乐,感受

- 6 -

太傻十日谈——太傻网出品

他们的梦想和追求,这样,我的留学梦,才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散。上太傻论坛很多次了,但是,这一次我有一种很奇特的感觉。我凝视着地址栏,b1dacf6deff9aef8951e065d,太傻网,是我从2001年开始准备留学就开始密切关注的网站,对太傻本人的传奇经历我也有些耳闻,在我准备GMA T考试的时候,还专门背过闻名遐迩的《太傻单词》,虽然我知道那是针对GRE的,但我仍然希望它在GRE上创造的奇迹可以让冥冥中无形力量保护我在GMA T考试中拿到高分。突然回想起几年前的那些和我熟悉的ID,他们现在都怎么样了呢,除了几个我现在仍偶尔联系的,另外的大多数人都在哪里呢?

突然,我有一种很奇怪的想法和冲动:“为什么我不找太傻谈谈呢?”

但这个想法又让我感到很茫然。太傻,作为太傻网的创始人和著名的太傻单词的编者,我对他很尊敬。但是他真的可以给我什么帮助吗?而且听说他是学生物的,他真的懂金融吗?当然,我不能否认,“太傻”,在留学领域,是一个很强的人,至少以往的新闻报道证明了这一点。太傻在大学时代的辉煌不下于我,他有个人申请的成功经历,他后来事业发展上也让人瞩目,他创建的留学咨询中心据说也很有名。可是我一向对这种咨询中心不以为然,我也很赞同“与其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来管理还不如自己努力去把握好”这类观点,我对很多论坛上诸如“要不要找中介”这样的问题的一向持这种观点。更何况,太傻的架子,其实很大。在太傻这么多年,就算当版主的1年多,论坛短信都不超过5条,直接的交流更是几乎没有,好像在一次论坛纠纷中,当我站出来指责某个总版主处理问题不当的时候,太傻在千呼万唤始出来之后,才以居高临下的口吻对我的评论做出一些简单的总结,然后就锁贴了。我甚至担心,“日理万积”的他会不会同意我的约见,对于我的请求,他很有可能找一个简单的理由推脱掉。

这个担心让我不安。但是,我内心又渴望与他见面。从表面上看,我是一个很要强的人,即使面对两年留学申请的失败经历,我仍然没有放弃自信心,以往的辉煌让我养成了孤芳自赏的心态。但我渴望交流,渴望遇见一个真正可以指导我的人。我想,我至少应该去再多做一次尝试,即使这种努力不会让我的命运发生根本的改变。我心存侥幸,或许还有一些机遇在等着我。我暗想,见了太傻,最坏的结局也不过被他冷嘲热讽一番,让我对这位老大产生失望之感,但我也不会因此而损失什么。

找到太傻,其实不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网上有太傻公司的宣传页面,我在上面找到了他们北京公司的电话号码,然后拨了过去,他的前台回答说:“陶总在开会。”于是,我给他的前台留了言,留下了我姓什名谁,因何事而找他。我知道他们前台的反应是很职业化的,没有任何一位陌生人的电话可以被直接接进老板的办公室,这是常规,而“老板开会”是搪塞陌生电话最常用的借口之一。尽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这次简短的对话仍让我感觉有些不适。我是以一个以前的版主身份给坛主打电话讨论问题,但前台电话中传来的“陶总”的称呼让我觉得,我们之间的身份发生的巨大的变化,即从太傻网的版主与坛主关系变成了现实中的业务往来关系。这种感觉上的巨大落差让我恍然置身于两个世界!

我在忐忑不安中等着太傻的电话。我有点担心,如果他不回电话,我会觉得自己很冒失,甚至有点犯傻。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半个小时后,电话铃响起,果真是太傻打来的!他在电话中报上自己的姓名,然后解释刚才正在跟员工开会。这几句话也是很职业化的辞令,但是直觉告诉我,他并不是夸夸其谈和盲目自大的“专家”中的一员。于是我很快放松了心情。

- 7 -

太傻十日谈——太傻网出品

寒暄几句之后,我简要地告诉他我现在遇到的问题,并表示希望向他请教——如果他依然愿意和我交谈的话。

在知道我打电话给他的目的之后,电话的那头沉默一会,大概是10秒左右。显然,太傻在思考。随后,他告诉我,如果我答应他三个条件,他就愿意和我继续谈话,并设法帮助我。三个条件是:

1.谈话每次不超过30分钟。如果我觉得谈话有帮助,并愿意继续这种谈话,可以下

次再约时间谈。但是,具体什么时候再谈话,时间是无法确定。如果我觉得谈话对

我没有帮助,或者我觉得继续谈话也不可能再有什么进展,就不用预约下次谈话了,这样可以节省双方的时间。

2.每次谈话,他无意去给我解决任何具体的问题,他希望帮助我获得正确思维的方式,

而不是所谓的技巧或者经验。

3.他让我答应,在整个留学季度结束,如果我觉得和他的谈话对我有所帮助,我必须

与他人一同分享我的体会,并写一篇留学申请的文章,在太傻论坛发表,以帮助更

多的人。

说实话,他的这三个要求,第一个最合我的心意。我从来都厌恶那种漫长的教导式的叙说和讨论,也讨厌看那种长篇大论的叙述经验和经历的文章,更不喜欢对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进行反复争论,因为这些都是没有意义、浪费时间的东西。要是谈话没有什么意思,当然就应该马上停止,就好像看任何一本书,如果你觉得一开始就对你没有帮助,那这本书,十有八九是就算你耐心看完也不会获得什么帮助的。

第二个要求,我也格外地理解。如果你被人当作专家而经常遇到请教问题者,你可能会有这样的体会,那就是你经常要为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而大费口舌,这种事情相当辛苦,但实际意义不大。我做版主的时候,曾经有个人,把她的PS的每一个词语拿出来,结合同义词,和我讨论到底用哪一个会更有效果。我很赞赏她严谨的精神,但是我始终认为方法的问题才是更重要的。

至于第三个要求,对我一点问题都没有,我从来都很乐意帮助别人,我也愿意写这样的文章。但是,我也有疑虑:我和太傻的谈话,是不是一定会产生什么新东西?也许我只会和他谈一次,我就失望了。如果真的出现这种局面,那我到底写还是不写呢?

不过,太傻提出的这些要求还是让我很高兴。至少我有这样的感觉:他在留学领域所指导过的人,肯定比我指导过的人多。对于一些问题的处理,他肯定比我更有经验。

而且,我很高兴,太傻对我的谈话的要求很重视,他能理解我的疑虑,并且他也知道我对于留学的了解程度。我有理由相信,向他讨教,我不用去费力地绕弯了,而是可以直切入主题。我暗自忖度,也许,一次谈话就可以解决我心中的疑问呢。

于是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的这三个要求,并且约定下周一晚上七点在国贸一座的星巴克见面。

在之后的一年时间中,我与太傻总共有过十次谈话,最长的一次不到25分钟,最

- 8 -

太傻十日谈——太傻网出品

短的只有3分钟。但这十次简短的会谈却成为我一生中最难忘的片段之一。在这之前,我永远不会相信,和一个人这样的谈话会这样大的改变我的生活。在结束每一次谈话后,和太傻的下一次谈话,成了我生活中最期待的事情,尽管每一次谈话都那么短暂。

2005年的8月,当我踏入哈佛的校园,翻开人生崭新一页的时候,我由衷地感谢太傻,太傻网,以及和太傻的十次谈话,感谢他给我的帮助。正是由于这一点,你才能读到这本书,我在履行我对太傻作出的承诺,也在实践我曾经作为一个留学论坛版主对所有朋友们的承诺——帮助别人——这是太傻网,这个中国最大的留学网站、学习空间,一贯的精神,也是我写这本书的原因所在。

和太傻一样,我希望每一个读这本书的人,都可以答应我——一个留学论坛曾经个版主,这本书的作者,一个申请留学多次失败并最终走出阴影,迎接新生的阳光的普通留学者——的三条要求。

1.注重去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而不必专注于解决的具体途径——这是一本很特别的

书,它不打算解答任何细枝末节的问题,但是,它可以教给如何确立思维方法,而这一点是你解答所有问题必备的基础。学会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比获得任何答案有价值的多。有一些核心的问题,在谈话中可以找到直接的答案,但是,大多数问题需要你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去思考和判断。这也是和太傻十次谈话中我获得的最大的收获,太傻从来不简单地告诉你一个答案,从不去教导你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而是告诉你如何思考这个问题,并引导你自己得出结论。与太傻的谈话方式让我如沐春风,即使是现在回想起来,我依然有这种感觉。

2.学会独立思考/判断而不是一味的模仿——不要把你的着眼点局限于某一专业,某

一目标,或者背景。这本书不仅仅是想告诉你一个金融专业的牛人怎么申请Harvard 的案例,而是想借助这一留学申请的个案让你学会举一反三。无论你是学生物的还是学建筑的,无论你是申请英国还是加拿大,无论你是申请本科还是MBA,你肯定都会从这本书或者帮助。这本书也不是留学申请的入门读物。关于如何入门的材料你可以去浏览太傻论坛上很多的前人留下的经验,这本书的目的是帮助你从繁杂的各种建议,指导和信息中摆脱出来,并且找到自己在留学申请中应有的思维方式和判断问题的准绳。

3.和你周围的人分享你的进步和方法,而不是封闭自己——我相信,每一个人从这本

书中获得的收获肯定是不一样的,每一次阅读也会有不同的心得。即使我自己,这本书的作者,在每一次回顾当初的谈话内容时,也往往会有新的感受——有些内容我以前没有理解而现在理解了,有些内容我以前理解只能理解一部分,但我现在能完全理解了。因此,我相信,当你每读一次这些文字,在你留学申请的不同的阶段,肯定会有不同的感悟,那么去任何一个留学人群聚集的地方,去分享这种感悟,也从别人那里获取进一步的建议和更丰富的经验。我相信,太傻论坛,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功,就是因为他的分享和互助的精神,还有对所有人完全开放的态度,让我们抛开所有互相的成见和质疑,丢弃所有狭隘的思想和念头,真心的去帮助这些需要帮助的人,毕竟,我们都是同路人!

最后,这本书在写作过程受到了我众多的朋友,同事,和网友的鼓励,她我日以继夜的完成了这本书,使这本书可以及时与大家见面。我当然也要感谢太傻,尽管他总是谦逊地说他给我的帮助其实是微乎其微的,他说一直都是我自己在帮助自己,但是我从

- 9 -

太傻十日谈——太傻网出品

内心深处感激他那些“微乎其微”的指点,就好像他在太傻网作的事情,同样的如他所言,微乎其微,但是,却造福了整整一代留学生。我最后要感谢太傻网所有批评我,帮助我,指引我成长和进步的Taishaer,我在未来所取得的任何成就,都归功于你们的教导,我也会把我很高兴得去帮助每一个和我一样努力中的人们。

所有在留学申请过程中努力的人们,相信你所有的努力,都会换来丰硕的果实。

祝你们好运。

Jim 2005-10-04

- 10 -

太傻十日谈——太傻网出品目录

NO.1误区——留学申请的迷雾

NO.2 本质——正确的认识留学申请

NO.3 定位——认识你自己

NO.4 超越——提升个人竞争力的实际途径

NO.5 真相——信息的理性分析

NO.6 推销——沟通决定一切

NO.7 追踪——永不放弃的不懈努力

NO.8 学习——从失败中获得成长

NO.9 五课——从美国签证中学习竞争的素质

NO.10 DIY——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

- 11 -

太傻十日谈——太傻网出品

NO.1 误区——留学申请的迷雾

周一的晚上七点,我提前10分钟到达了约定的谈话的地点,国贸一座的星巴克。这个地方是太傻提议的,我也认为这是最好的谈话环境。每天傍晚的时候,在这里人谈话的都很多,虽然有些喧闹,但并不妨碍谈话的良好氛围。

我在星巴克转了一圈,很容易地找到了我的目标——太傻已经到了,他正坐在角落里的一个沙发上翻阅杂志。现在回想起来,感到有些不可思议——两个从未见过面,彼此间也没有见过对方的照片的人,居然毫不费力地找到了对方。当时,我几乎毫不怀疑那就是太傻。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太傻是否有能力改变我的现状并未抱太大的期望。如果从这次谈话中我并没有得不到实质性的帮助,那就全当是普通的聊天好了。至少借这次机会,也算是一睹坛主的庐山真面目。

毕竟,我做留学版的版主已经做了相当长的时间了,其间自己有2次完整地申请的经验,同时又在一家世界顶尖的公司工作了1年多,在这其中我遇到了无数的留学申请的人,也见过了很多的牛人并和他们谈话过,我一向比较自信的认为,真正能够帮助我和指导我的人真的不多了。以往类似的几次经验,当我虚心的去请教并且交谈的结果,结果都很不约而同的成为了我反客为主,给了对方很多建议。而在同几个顶着留学专家头衔的人的谈话和参加的一些留学讲座,更是异常的乏味和无聊——这些竭力吹嘘的培训课程和留学咨询或者中介的人员,要么就是搬弄一些没有任何意义的概念(比如3C法则,SWOT原理),要么就是极力吹嘘一些所谓的案例——对此我都已经习以为常了,见怪不怪了。

当然,我也在不断地提醒自己:如果我真的什么都懂的话,就不会在这个阶段感到困惑和迫切需要帮助了,也不会主动和太傻联系。现在的我正处于个人职业发展的十字路口,今天的谈话,如果能帮助我确定未来是不是该继续准备留学申请,我就应该感到很满足了。“你要虚心,要加油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不断的鞭策自己,“不管怎么样,太傻是太傻网的创始人,是太傻留学咨询中心的最高执行官,在中国,各地的留学的人都在从他那里受益,听听他的建议,肯定不会有坏处的,他能抽出时间来和你谈话,你应该感到幸运才对!”

就是抱着这样的矛盾的心态,我坐到了太傻的对面。

闲聊了几分钟,我们开始进入正题。

“Jim, 我们的时间都很宝贵,为了充分的利用时间,我想我们需要制订几条简单的规则。所以,刚才在我等你的时候,随便写了些,你看看。”

他把一张铅笔写的便签递给我,上面写着几条简单的规则:

谈话的基本原则

n不要在意身份的问题,就当成随便的聊天好了

- 12 -

太傻十日谈——太傻网出品

n实话实说,不要有任何的顾虑

n尽量简短,不要怀疑对方的理解能力。

“我喜欢这样的方式,”我说,“而且我可以做到,那么我们开始吧。”

“好吧。”太傻说,“首先,你告诉我,你这次和我谈话,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

“我想知道”我说,“在两次留学申请失败之后,我到底是不是应该在今年再继续申请?”

太傻笑着说:“你以前是做版主的。要是有人问你同样的问题,你会怎样回答呢?”

“我会反问他。”我毫不犹豫的回答道,“要是你继续申请,你会在哪些地方做和以前不一样的事情呢?或者,你会在什么方面改进呢?”

“那么对方一般都会怎么回答呢?”太傻接着问。

我想了想,“他们会谈到自己以前申请中犯的一些小的错误,比如材料寄的时间迟了,或者没有对教授的某一封信及时回复,或者自己把选校的范围定的太狭窄,等等。其实,这些都是非常事务性的细节,就算这个申请者下次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也不会带来本质性的变化。说实话,我在留学领域这么久了,大部分人申请,或者说绝大部分人申请都是在碰运气,也许他下次改进了一些方面,比如和教授套磁积极了一些,碰巧一个教授对他有好感,于是录取了,他在之后会和每一个传授他的经验,套磁是申请中最重要的环节,说不定会有一片文章出来,标题叫作《我的套磁经验》。但是事实上,每年留学申请有很多人成功了,有很多人失败了,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在碰运气罢了,运气好的,录取了,运气不好的就什么都没有拿到。一个人在留学申请失败后,往往会很虚心的总结经验,但是,他们中大多数人其实并不明白为什么留学失败了,他们最大的问题在于,太过分的关注一些细节而把最重要的东西给丢失了。”

“那当你自己面对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回答呢?”太傻敏捷而且问题很尖锐,“你既然清楚几乎所有的人在犯什么样的错误,那么你在申请之前也肯定有意识地回避了此类错误,但是,你还是失败了。那么,如果你明年重新申请,你会采取什么新的措施?”

我说:“我来找你的谈话,就是想在这方面寻求突破。我虽然对留学很有经验,并且清楚地知道每一步要做什么,怎么做,以及要注意什么问题。但是,我如果明年重新申请,充其量只是把一些细节考虑得更充分,却不会有实质性的变化,因为我以前已经尽可能地朝最好的方向努力。下一次申请,其实我和其他人都一样在碰运气。说实话,我并不知道我该做什么才能改变我的现状。我不想像其他人那样去碰运气,但是,我不知道到底是我那个地方没有做好,或者还有什么技巧我没有使用。一句话,何从上改变现状。”

谈话进行到这一步,太傻显得很有兴趣。他说:“很明显,你和我大多数的谈话对象很不一样,你对留学懂得很多。说实话,我现在很少能见到像你这样能客观评价留学申请的人了。即使大家都知道自己的问题,但是,几乎是每个人都带有‘随大流’的心态:既然大家都这么做,那么我也这么做,肯定不会有什么问题。即使失败了,申请者也通常会把自己的

- 13 -

太傻十日谈——太傻网出品

经历整理好了,去跟别人的成功进行比较,然后以彼此间的差距为借口,给自己的失败一个说法。真正能够像你这样反思的人已经很少了,这应该归功于你有过当版主的经历吧!”

他停顿了一下,接着说“但是,很明显,你的反思还不够深入透彻,否则,你也不会遇到现在的困境。当然,由于你的经历、你的目标和大多数人不一样,所以你所遇到的问题也很特别,内心的矛盾也更突出。比如,其他背景的人要是拿到排名70的金融半奖,他会很高兴地接受,但是你会认为这是一种失败,就是因为你的目标比别人更高。我非常乐意帮助你重新申请建立一些全新的思维方式,但这些东西只是一种思维的方法,不一定保证你实现你的目标。事实上,没有任何人可以给你提供这种保障,你需要自己去理解,并且自己去实践。但是我相信,你的申请肯定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随后,太傻又说:“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你以前是怎么做留学申请的。在你的两次留学申请中,到底做过什么事情,做事的重点又放在什么方面。你简要地总结一下吧!”

在接下来的10分钟里,我以尽可能简明的语言描述了我前两次申请的经历:

“2003年秋季的入学申请,我的申请目标定得比较高一些——美国大学TOP20的金融学全奖。事实上,那个时候我已经非常清楚金融学申请奖学金的难度,TOP20的大学的金融学申请更是竞争惨烈。这也是美国人自己申请的热门专业,一些欧洲国家,比如英国,法国等国家的申请者也很多,他们以自己的实力,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这些国家的金融发展体系完善,大部分申请者都在金融领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申请金融专业的中国学生的人数相对较少,很多原先学金融专业的中国学生在了解到他们在申请奖学金以及被录取方面处于劣势之后,通常都转而去申请经济学专业,有工作经验的人则去申请MBA。因此,金融学录取的除了金融学博士之外,很少有中国学生申请TOP20成功的例子。有至少一半的TOP20大学,金融专业上近三年都没有录取中国学生。而那几个被录取的人,我都通过各种途径联系过。他们要么有至少3年以上的金融工作经历,要么就是在录取他的学校有一定关系。奖学金很高,可是是能被录取已经是难上加难,能获得奖学金者更是凤毛麟角。

“我在确定我第一次申请目标的时候,已经把这些问题了解得很清楚了,也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因此可以说,最后的结果虽然让我吃惊,但换个角度想,其实也在预料之中。毕竟,一个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不管背景多么好,都是没有强大竞争力的。这种状况,不只是金融专业所特有,任何一个专业都是如此。本科毕业后直接申请永远是处于劣势,除非你在本科学习期间成绩特别优异,或者你在学习期间已经做了很多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工作,并且你的研究成果与那些从事实践工作者的水平相当,甚至超过了他们。

“第一次申请,我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冲击最高目标。我努力克服自己在职业经验上的劣势,并且突出自己个人校园背景的工作经验,其中我特别强调了自己曾在国际辩论大赛上获奖。我尝试着用这些与众不同的细节打动美国的学校,最大限度地说明自己的发展潜力,希望借此增加我的竞争力。当然,如果申请失败,我打算马上进入一家世界500强的公司从事金融方面的实际工作,并在2004年秋季的入学申请中再次冲击最强。

“当我定下个人目标的时候,几乎每一个人熟悉我的人都认为这个方案万无一失,加上我所有的硬件背景,如我在GMA T,TOEFL,GPA等方面都没有任何缺陷,所以大家都相信,就像我以前取得的那些令人眩目的成绩一样,我将再次创造奇迹。

- 14 -

太傻十日谈——太傻网出品

“于是我信心百倍地准备所有的东西,尤其是我的PS、推荐信和简历。我的PS数易其稿,找到最专业的英文教授逐一修改,并且与众多已经在海外留学的师兄师姐反复讨论,根据不同的学校的不同要求反复修改。我还找专门的文书写作公司写过两个版本的PS。在推荐信方面,我找到最牛的人和最熟悉我的人,写成推荐信6封,其中一封是中国金融领域的元老写的,一封是银监会的副总写的,一封出自一家世界500强的金融公司的大中华区总裁的笔下。余下的三封推荐信,分别由我就读本科时所在学校的教授、院长和我的指导老师写成。

“在申请哪几所学校的问题上,我找到TOP20每个学校金融专业学习的中国人,他们中有硕士,有博士,有助教,还有教授。这些人非常了解这些学校每年招生实际人数,招生的风格,审核程序,以及对中国学生的态度和奖学金的发放的可能性,他们为我的申请提供了详实可信的第一手宝贵资料。在他们的帮助下,我还弄到了那些在申请程序中起决定作用者的联系方式,我甚至知道了这些人的性格特点,以及与他们交往时需要特别注意哪些细节。”

“无论是在材料包装,成绩寄送时间,学校联系方式,以及申请的每一个细节,我都竭尽全力做到一丝不苟。”

“11月份,我将材料全部完成,并且及时寄出,并且开始了和教授的进一步套磁。事实上,我从9月份开始,就已经和教授联系了。然而,我邮出的大部分邮件如泥牛入海,音讯全无。只有一小部分教授热情回复,这让我获得了一点点安慰。”

“与教授以及学校的联系,占用了我后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一时期,我把大量的精力都放在研究教授论文方面。”

“2003年4月,我基本知道了所有的结果:除了两个学校给了我AD,其他的学校都拒绝了我的申请,基本的理由都是我的专业背景不具备强大竞争力。当然,这些话不是写在给我的回信上的,而是我直接打电话问院系主任得到的结果,他们都告诉我,金融学是一个竞争很激烈的专业,建议我在申请前最好有一些工作背景。”

“从2003年3月,我就已经开始在一家世界500强的公司实习了,之后也正式成为这家公司的员工。我清楚地知道我之前申请失败的原因所在,并开始全力弥补不足。我积极地工作,如饥似渴的学习专业领域的知识,积累实际操作经验。”

我所在的公司给了我非常好的发展环境,使我有机会参与到事务性的实际操作中。我的同事、老板都知道了我的目标,并鼓励我继续为留学而努力。

“2003年8月我重考TOEFL,再次获得高分,我的自信又树立起来了。于是,我正式开始了2004年秋季入学的申请。这次我降低了学校标准,把目标改为前50,实际前20的申请6所,20-50 申请了6所,50之后申请2所。我告诉自己,奖学金太不现实了,只要TOP5 的给我AD,我就会接受。至于其他的学校,我尽量争取半奖。

“在上一次的申请过程中,我积累了不少经验,在此基础上,我继续研究如何能被录取。我把自己半年多工作的经验总结一下,写进我新的文书,让它更充实。同时,我在申请学校教授的研究领域和我的实际工作之间找到了一个结合点,把这些细节作充分的描述。我同样

- 15 -

太傻十日谈——太傻网出品

积极地和学校教授联系,获取所有的第一手资料,以此为依据,及时调整我的申请资料,以便让它更能吸引校方的注意。”

“从2003年的9月到12月,我在工作和申请过程中耗尽了精力,每天最多只睡5个小时。我告诉我自己:一定要成功,否则……其实,我当时想不出‘否则’应该怎样。在我的座右铭中YOU CAN GET IT IF YOU REALLY WANT!,我的确找不到‘更加努力’应该怎样做。我相信,在中国做申请的人,不可能有几个比我更加努力,他们中大部分申请的是生物,物理,化学,EE,CS,经济,教育专业。对于这些专业,我相信只要有我付出现在10%的努力,就可以获得他们所追求的结果。但是,我不想转换专业方向,因为我相信自己是最优秀的,无论在哪个领域,我都不会因为目标的艰巨而降低标准。我相信自己的努力会换来成功,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到工作,这条原则,一直激励着我去追求梦想的最高境界。”

“我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定义第二次的申请结果。从表面上看,似乎好多了,TOP20的学校,我申请的6所,有4个AD,后面的学校给了4个AD,2个半奖,当我看到最后一个TOP20的学校的结果时,我就知道自己还是失败了。我为我自己定的目标而自豪,但这种目标无法达到,这又让我苦恼。”

“于是,我陷入了迷茫之中。我真的像我当初想象得那么优秀吗?。的是正确也就是。知足者常乐”?但是,我知道,我不能这样去逃避,我应该去面对问题。肯定是我哪里出了问题,问题肯定有解决的办法。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解决问题的办法又在哪里呢?”

。说到这里的时候,我十分灰心丧气,那种LOSER的感觉又回来了。其实,我此时更想的是,“如果我真的做错了什么,。。

太傻一直耐心地倾诉表情十分平静。在听完我的故事之后,他说:“其实,你是一个很出色的人,相信这一点,不要放弃你留学的梦想,你肯定会成功的。我始终相信,努力和成功是划等号的定理。”

“可是,首先你要确保你的努力方向是正确的。这一点很关键,它可以让你避免做无用功。”

“不会。”我立即反驳道,“我坚信这一点,也许我对于某些细节没有处理得尽善尽美,但是我不会在方法上犯什么错误,的专业性。更。我参考了所有专业的意见。”

太傻继续说:“我不是那个意思。我不是在质疑你在申请方面做的工作。事实上,你对留学的认识水平已经做得超乎想象的好了。我相信,你在留学版上曾经指导过的那些人肯定都受益于你。在一些实际的操作上,你很有经验。比如,在采取哪种手段去联系学校的各种人联系上,以及收集信息的方法和对信息的处理上,你算是达到了超专家水平。”

在留学申请过程中,我能够在自己申请的学校及相关专业上找到可以密切联系的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得力于我广泛的交际圈。我对这一点颇为自诩。然而,那太傻所说的我的方法问题,到底是指什么呢?我,一个经验丰富的留学版版主,还有什么我不知道的东西吗?我疑惑了。

太傻似乎继续说道:

- 16 -

太傻十日谈——太傻网出品

“比如,你可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你对于留学申请的知识,都是从哪里来的呢。”

我仍旧没有明白太傻的意思,就问他:“你所说的留学申请知识,是指什么?是说申请学校的技巧吗?”

他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而是换了个角度,继续说道:“每一种事业,都可以视为一个知识体系。比如你学的金融专业,需要先学各种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概念,然后构架知识的基础结构,然后再一点一点地添加内容,最后经过实践,形成完整的体系。既然留学申请也是一项需要花较长时间完成的事情,那么它也会有自己的基础知识体系。如果不系统地了解这些知识体系,你又如何能断定你对留学知识的了解是正确的呢?如果你所有关于留学知识的信息来源都是混杂的,不真实的,或者非系统化的,你如何能保证,你基于这些知识系统的工作都是正确的呢?你如果连基础知识体系都不能保障,你如何保障你留学申请是万无一失的呢?”

我沉默了。我感觉太傻的话,和其他人告诉我的话,有着本质的区别。我隐隐有种预感,这次谈话,将会彻底改变我。

太傻继续他的讲解,我第一次有了“受教”的感觉。

“比如,”太傻说,“谁告诉你留学申请文书是很重要的?它真的很重要吗?”

“难道文书不是最重要的吗?是谁告诉我文书是最重要的呢?”我疑惑了,然而就是一刹那间,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而且至今仍记得那种感觉。我曾经自以为豪的留学经验,就崩溃了,我的耳朵里发出嗡嗡的轰鸣,我感到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说不出来。

是的!是的!是的!谁告诉我这些概念的?从整个流程而言,我虽然熟悉留学的整个程序,但是无数的细节是难以把握的,它们多变,考验着每一个人的能力。就好像我们对世界的认识那样,倘若只依靠经验性来认识世界,难免会得出荒谬的结论。因为,我们不能说只要我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可以完全理解这个世界。我确实有留学的知识,而且知识还不少。但是,这些知识大多数来源于不知姓名的前人的经验,他们是他们一年一年的将这些经验口口相传,并散播开来,逐渐成了几乎是所有人对于留学的。这些东西就好像一些根深蒂固的,约定俗成的东西,在我们脑海中生根,从我们接触留学的第一天起,就被这些概念所教导,因此很少有人对这些东西去产生怀疑。就好像你在中世纪时期告诉民众地球是圆的,而每个人都会嘲笑你一样。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多是以先入为主的方式了解留学的。先前那些约定俗成的法则,以及不同的经验教训难免会出现不一致的地方,于是我们中的极个别聪慧的人会对既有法则表示怀疑,但是总体来说仍避免不了受旧思维惯性的影响。不同的人为着不同的观点争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论和依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于是,当你读完无数介绍留学申请的文章之后,结果往往是仍旧不知道应该怎么做。GT考试到底重要吗?GPA在申请中到底占多大的比重?套磁到底有用吗?到底什么才是留学申请中最重要的环节?到底什么样的文书才是优秀的文书……在我当版主的日子里,每天,我都在解答这些问题,并给出我认为最正确的答案。让我尴尬的是,我虽然一度被别人视为专家,却不能解决我自己的问题。我们之所以觉得留学申请难以把握,我们之所以常常感到前途渺茫,可能都来源于固有留学申请的知

- 17 -

太傻十日谈——太傻网出品

识体系存在的不足。

如果我们不能正确认识留学,不能构建有效的知识体系,那么,想把握留学根本就是不可能事情。就好像古代的人研究天象,他们从目之所见的现象中总结出很多规律,并称之为理论,但是,其中大部分理论在现代天文学中都被证明是不科学的。更有甚者,把天象与人间社会联系在一起,认为天体运转能反映人间社会的变化,预示着某种征兆。而今天大多数都认为上述说法是荒谬的。但是,在科学尚不发达的时期,“星象”居然能影响一个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

留学,申请,如果我们之前了解的都是假象,那么申请留学的真谛,到底在哪里?

我反思了一会,然后对太傻说:“是的。中国的申请留学者,就像是在浓雾穿行的一群人,由于看不清大方向,每个人就根据身边人的方向决定自己的方向,并且相信,大家都这么做,我这么做肯定没错。但实际,如果他们之中的一个人走错了方向,会把所有的人都带上歧途。”

太傻点头表示赞同。

我接着问:“但是,留学这件事情本身,起决定作用的似乎是美国的教授。比如教授录取某个人,也许只是随机性的、偶然性的行为。若是这样,留学申请有可能做到知识的体系化吗?”

事实上,作为一个留学申请者,我知道自己的失误。但是,这个失误是几乎留学申请者都难以避免。就算我真的有先知先觉的本领,又能突破它吗?难道,太傻真的把留学申请知识系统化、概念化吗?对此,我不太相信。不过现在我坚信,太傻对于留学的见解,已经远在我之上。”

太傻回答说:“留学申请,其实完全不用成为一个专门的知识体系。如果你是一个擅长分析的人,很多的其他领域的知识都可以应用于这个方面,我们以后有机会可以详细地探讨,关键是,你在建立完整的留学理念之前,你需要理解并且认识到自己的误区,学会不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没有意义或者意义不大的事情上面。”

“比如?”我疑惑地问道。

“比如,比如……这就太多了!”太傻,“今天我们的时间不多了,还是尽快完成这个话题,至于细节,以后再展开讨论吧。比如,比如很多东西,事实上,大家的理解没有走出误区。其中最大的误区,是获取基础知识的途径。你回想一下,你在一开始准备留学申请的时候,最喜欢的信息来源,是哪里?你看了什么系统的书籍吗?”

“至于讲到信息来源的问题,可以说,目前流行的那些讲留学的书基本上是垃圾。今年出了一本比较有优秀的,是北大一群人编的《飞跃手册》,我积极推荐给网站论坛上的人看。但是那本书,只是在信息的罗列上相对清晰一些罢了,它归纳了一些常识,便于初学者入门,仅此而已。要是说信息来源,我主要还是依靠网络。”我回忆着,尽量谨慎地回答这个问题。不过,我确实知道真正值得推荐的书屈指可数。”

- 18 -

太傻十日谈——太傻网出品

太傻接着问:“在网络里,哪一种信息是你或者是其他人最关注的?”

“当然是申请经验了,”我毫不犹豫地回答,“每篇介绍申请经验的文章都是每个人申请历程的缩影,从中可以看到他的得失成败。了解他们的申请经验,可以避免重蹈他们的覆辙,同时吸取他们的可取之处。虽然这些申请经验都很零散,但是毫无疑问,它们有巨大的实用价值。虽然它们只是经验之谈,没有系统性,也未必经得起推敲,但是,这总比什么都没有强。”

“好的,那这些介绍留学申请经验的文章,大部分是具备什么样背景的人写的呢?其中多数是谈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经验?”太傻似乎在引导我的思路。

“有80%都是北大清华的学生写的。以前,这类文章集中于水木清华的飞越重洋版,基本上都是介绍成功的经验。”我一边思考,一边回答道。

“嗯,是这样。假如你是一个北大清华的申请者,那些文章,或许对你会有直接的帮助。但是,如果你是一个一般学校的申请者呢?”

“很明显,不但没有帮助,还会造成很大的误区。”我理解了太傻的意思,毫不犹豫地回答道。“这些误区是很容易造成麻烦的。北大清华的申请者,他们有着不同一般的背景,所以他们有相对宽泛的选择面,也有着明显的优势。但是,作为一个一般背景和学校的申请者,那些文章里传递的观念就未必适用啦。对于一个思维敏锐、判断力强的读者来说,他可以从中截取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但是,大部分人会不加思考的接受北大清华申请者的观念,由此造成的最大麻烦,就是在对于美国学校的认识上。”

是的,在80年代,北大、清华、复旦、南开、武大等中国排名前10位的高校,几乎占据了中国留学美国人数的95%以上,其中,北大、清华、中科大的人更占据了一半以上。但是,随着近五六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高校里的优秀学子选择留学美国的路途,但是,他们所获得的信息和指导,大部分还是来自于北大、清华、中科大这三所学校。这三所学校的学生发表的留学经验占据了所有留学经验的80%以上。可是,近几年真正留学的人,只有30%来自这三所大学的。很多学校由于申请人数少,没有建立自己的留学氛围,所以,他们也习惯于从北大、清华的网站BBS上获取留学的信息。我了解到,像太傻网这样的网站发展起来之后,在其网论坛上,北大清华的学生参与者只是少数。不过,以往水木清华等BBS留下的留学经验仍然发挥着影响。

当然,这种影响并不全是负面的。毕竟,对很多申请者而言,那些经验具有参考价值。但是不可忽视的是,由于这些申请经验不可避免的带有作者主观的认识,他们的成功与学校本身的一些固有优势密不可分。因而,对于有着另外背景的申请者来说,这些经验就难说有多少实际意义了。

在我做版主的过程中,我无数次劝诫论坛上的人,不要只是盯着TOP50 的学校,其实你的目标是去美国读书,是去美国拿奖学金。你对所谓的“好学校”或者“差学校”了解多少呢?现在的论坛上,大家都称排名100位以后的学校是“烂校”,通常把它们作为保底学校。其实,排名在100—200位之间的学校,有很多也是非常优秀的,其中,有的学校在一

- 19 -

太傻十日谈——太傻网出品

个专业方向上实力很强,也有的在综合实力上远远超过了排名在50名以前的学校。它们之所以排名靠后,仅仅是因为学校图书馆不够大,或者国家资助少,教授少。比如Northeastern U, 排名在100名开外,但我知道,这所大学是一所特别优秀的大学,只不过它的光辉被同城的Harvard,MIT,Boston 掩盖住了而已,加上它的名字和著名的西北大学只差几个字母,所以好多学生居然自以为聪明地认为,幸好没有被这个野鸡大学蒙蔽住。

这些误区的产生,离不开对他人申请经验的误读。当然,他人热心在网上发表经验之谈,并非想误导谁。但是,作者无心,读者有意,大部分的申请者并没有判断的能力和自我分析的水平,很快,一些公认的金科玉律就成型了。

我开始思考太傻说的“信息来源可信度”了。照我的理解,我们之所以对信息持谨慎的态度,并不是因为这些资讯不可信。但是,哪怕某个信息千真万确,如果你把它作为唯一的信息来源,就很危险了。因为,你本身并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没有对照,更容易不加辨别地胡乱吸收,就好像古代的某些宗教,因为那是当时对世界唯一的解释,所以信仰者无数。

这里依然沿用前文里的比喻来说明问题。留学者就好像一群在迷雾中摸索的人,每个人参考自己身边的人的行为而做出决定,由此确定的方向,肯定是有问题的。但是,强调这一点并不是说,所有人都会迷路,因为毕竟还有一些人成功地走出了迷雾。但是这部分人能成功,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有超常的智慧,而通常是因为他们更愿意吃苦,更有韧性。就好像一个北大清华的申请者,不用花太多的功夫,就可以拿到一个比较满意的学校。但是一个成都大学的申请者要实现前者的目标,可能要花10倍的功夫。我和很多所谓的留学成功人士谈话之后才发现,他们对留学的了解,远远不如那些留学失败者懂的多。中国每年50%以上的申请者都会成功,这不代表什么特殊的含义,结果并不能说明什么。就好像我,在大家看来,属于懂得很多的,其实,也没有什么独到的见解,所有的所谓的见解都是一知半解的,在对于留学申请的认识问题上,申请者和申请者之间唯一的区别就在于有的人获得的信息多,有的人获得的信息少,有的人善于分析信息,有的人不善于分析信息,有的人盲目的去做一些事情,有的人在思考以后去做一些事情。其中,决定性因素往往在于个人的背景,背景好的人,比如毕业学校好,有工作或者研究经验的人,往往有更多的机遇,会有更好的结果,同时,也是由于这些人在迷雾中坚持的时间更长,在自然选择的法则中属于最后被淘汰的一部分人,但是,这批人能成功并不意味着他们真的比别人更有智慧。

当前广为传播的经验通常是由那些背景较强的人总结出来的,如果你不是一个背景很强的学生,当你阅读这些经验的时候,你必须保持独立思考。因为,在缺乏类似背景的前提下,一味的模仿之只会让自己陷入困境。

太傻接着说:“最关键的问题,还在于,这些经验基本是成功的经验,却很少有失败的经验。但是,对于留学申请而言,真正有价值的,却是失败的经验。就像大家都知道的一句话‘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同理可证,成功的原因就是那几个。也许作者认为他成功的原因根本就不是原因,比如一个在文书上花了很多功夫的人,获得了申请的成功,于是后来这个人在总结经验的时候,会把自己的主观印象告诉大家:文书是最重要的环节。但也许教授根本就没有看重他的文书。但有的人,GPA很低,但是,他也成功了,于是他会告诉别人,GPA低其实没有什么影响。我举这些例子,就是想说明为什么

- 20 -

太傻十日谈——太傻网出品

在留学领域有那么多混乱的理论,繁杂的见解,而且居然每个人都能自圆其说。但那些经验只适合描述申请者本人,就好像你今年申请成功了,你会去告诉其他人你成功的故事。但又有多少人能详细地了解你的背景,懂得你的优势,体会到你的努力呢?就算你写了很多,你真的可以保证,读者能够真正理解你的意思吗?”

我摇摇头。太傻微笑着,继续说:“在留学准备过程中,最怕的就是申请人看了几篇介绍申请经验的文章,就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了。你看我的太傻留学咨询中心,每年都处理上千名客户的业务。可是即便如此,我不敢说自己真的懂了多少。这个咨询中心的每个客户的经历都有参考价值,他们的成败故事都说明,留学申请需要持续不断的探索,需要我们去发现新的东西并理解其新的价值。作为一个为留学申请者服务的咨询师,最重要的品质应该是虚心学习,认真反思,而不是自吹自擂。当然,我也招聘过一些从国外回来的留学生,他们中有的人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在国外学习了3年,对留学非常精通,做留学咨询肯定没问题。这个时候,我会反问他,你留学申请失败过几次?他会说,一次申请就成功了。我接着问,既然你一次申请就成功了,你怎么知道一个客户失败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事实上,成功的经历固然可以鼓舞人,但一个失败者的教训,会让每一个人反思和警醒,因而避免犯同样的错误。所以,对于每一个独立的申请者,我都会告诫他们,当你阅读一篇申请经验的时候,当首先要抱着质疑的态度,而不是着急去套用文章中讲述的法则。当你进行留学申请的每一项操作的时候,你首先要去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我这样做是错了吗?在你不断地否定自己、不断地进行反思的过程中,可以展开独立思考,逐渐搭建起属于你自己的知识构架,辨明是非概念。到了这个阶段,你才可以说,我真正懂一些东西了。但现在几乎所有的申请者,包括那些已经完成申请的人,也没有多少真正愿意反思自己,否定自己的人。”

我赞同:“至少在论坛——这个几乎被所有的申请人视为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里面,敢于否定自己的人寥寥。我以前也不愿意否定自己,我自以为博学多才,可以帮助很多人,于是我开始当版主,我以前写过不少指导留学申请的文章,撰文的时候感觉很好,觉得某一类问题已经解决了,肯定不会再有人在版块上问这类问题了,但是真正发表出去以后却发现提问者不是变少了,反而变多了。后来我才明白,很多人都没有想到过这些问题,当问题暴露出来了,申请者就会马上跑出来提问。事实上,在论坛上,除了少数几个有过多年申请经验的人懂一些东西,可以解答一些疑问,大部分人都是对留学申请一知半解。每年,都是那些老问题被讨论来讨论去,却从来没有得到真正解决。大多数的讨论无果而,不了了之,谁也不知道究竟什么是正确的答案。论坛,对于更多人来说,只是一个了解他人申请进度以及申请注意事项的平台,论坛本身不一定能直接解决问题。”

太傻说:“你刚才推荐的那本《飞跃手册》,确实是一本很优秀的书。但它并没有提出任何明确的观点和有指导意义的见地,充其量是网上所有的申请技巧文章的总结和归纳,便于入门者由零到一的变化而已。但是,从一到一百是更艰苦的路程,其中有无数的陷阱。想想看,如果你用100满分来评价你自己,你觉得现在能得多少分?”

“估计有50-60分吧,”我的心里盘算着。不管怎样,我也算一个对留学比较有经验的牛人吧。“我现在觉得,在今天和你谈话之前,我连50分都不到。但是在此之前我自以为是的以为自己已经可以打90分。和你谈话之后,我意识到,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明白自己懂什么,而是明白自己不懂什么。这次谈话让我明白了其实自己并不懂得独立思考,在此之前的确没有认真地独立思考过。我想我现在可以打50分以上了。可是有一点我还不太明白,

- 21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46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