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更新时间:2024-01-23 22:1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初中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择要:

一、语言赏析题:主要考查读者对文章的感悟和对语言的理解,所以语言赏析题的解题技巧可以从修辞、词语运用、描写、表现手法几个方面入手。

解题的步骤:说方法(从修辞、词语运用、描写、表现手法入手)+切内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情态)+切中心。(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抒发了人物的??情感)

(一)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1、比喻:用xx比喻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xx特点(情态),表现了人物的xx的性格,抒发了人物的xx情感。

2、拟人:把xx拟人化(或赋予xx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物的xx(情态),表现了人物的xx的性格,抒发了人物的xx情感。

3、排比:使句式更整齐,语势更强烈,强调了(事物)xx情态,,表现了人物的xx的性格,抒发了人物的xx情感。

(二)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首先分析属于何种描写手法,然后分析其作用

人物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

1、人物描写:用了xx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xx的情态,突出人物的xx性格,抒发了作者的xx情感。

2、环境描写:用了xx描写,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场景,推动情节的发展。渲染了一种xx气氛,烘托了人物的xx心情。

(三)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1、对比。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答题格式:对比。将xx与xx进行对比,突出了人物的xx性格,抒发了作者的xx情感。 2、衬托。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答题格式:用xx来衬托xx,抒发了作者的xx情感。

3、象征。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

答题格式:借xx象征xx,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抒发了作者xx情感。

例一:如冰心的《小桔灯》中的小桔灯象征了光明和胜利,象征着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小姑娘的喜爱。

(四)从词语运用角度赏析

1、动词、形容词、副词的准确运用,会让平淡的句子增色添彩,韵味无穷;动词能准确地抓住事物的动态、形容词则能生动传神地刻画所要描写的对象的状态;副词则强调了所要描写的事物特点。对这些关键性词语的赏析准确、到位,也就完成了对句子的语言赏析。

答题格式:(1)这几个动词或形容词或副词,(2)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xx的情态,(3)突出人物的xx性格,抒发了作者的xx情感。

例1: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云,仿佛要一直钻透蓝天。(《云南的歌会》)

赏析:“钻”这个动词,生动形象写出了云雀飞得高而有力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云雀的喜爱。

2、从感情色彩入手。

答题格式:(1)xx这个词贬义褒用,原意是xx,文中的意思是xx(2)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xx的情态,(3)突出人物的xx性格,抒发了作者的xx情感

3、叠词的音律和谐之美。

答题格式:“××”这个叠词,音韵和谐(节奏感强),写尽(极言)??(事物)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的xx情感。

二、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1)人物(2)事物 ⑶事件(4)时间 (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串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路,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三、写作手法及作用:(对比、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套路:本文采用“??”的手法,笔者通过“??(文章相关内部实质意义)”使文章写得“??”

1.对比手法:通过比较,凸现人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2.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物衬托首要的人或物,凸起首要的人或物的特点、性格、思惟、感情等。衬托,同类物衬托是“正衬”,相反物衬托是“反衬”。

3.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凸起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动人效果。

4.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凸起。 四、关键句子的作用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理解关键句子主如果指能仔细体会句子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如笔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效、作用、特点。重点语句的作用可从两个方面分析:从结构上,常起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等作用;从内部实质意义上,常有开篇点题、布置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五、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1、段落的作用:从结构上看??;从内容上看??) 2、结构:(先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开头:(1)统领全篇,(2)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3)营造氛围,(4)开篇点题,(5)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中间:(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处于段末,起总结上文引起下文的作用。(3)对比反衬。(4)伏笔铺垫 。(5)总领全段(或部分)

结尾:(1)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2)总结全文,(3)篇末点题,(4)深化主题,(5)引人深思,给人启迪,令人回味。 3、内容:

概括段意(方法:抄原句、提取重组、自己概括),联系主旨情感。

4、答题格式:结构(包括表现手法)+ 内容(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

六、标题的含义以及作用:

(一)标题的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中心

1、表层含义:内容(词语的含义,点明写作对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深层含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象征、 双关等),和文章内容相关的引申义,双关。

(二)标题的作用:

1、线索、2、双关:象征人物的形象或精神、3作者感情的触发点4、含蓄的或形象的揭示文章中心(要具体写出中心是什么)5、概括文章内容6、用修辞,新颖独特,吸引读者。

实战演练:

阅读一:

荷叶帽

于君字

①那是发生在去年夏天的故事。

②在一家超市的二楼,一位年轻的父亲,穿着打扮显得干净体面。他领着一位一两岁的小男孩,小男孩长得浓眉大眼,聪明可人。

③小男孩不知道从哪里捡来一支荷叶。这支荷叶上面有根长的叶柄,可是叶子已经半干,软软的,无精打采地向下垂着。小男孩翻来覆去看这把荷叶,一脸的兴奋,喜不自禁。大概他从来没有见过荷叶,可稀罕了。他想了想,又想出了一个玩法——把荷叶戴在头顶上,大眼睛在荷叶下面忽闪忽闪地看着大家,希望能得到众人的回应。孩子的爸爸也微笑着看着孩子。

④周围卖服装的叔叔阿姨们看样子都认识他们父子俩,因为说话很熟络。他们都看到孩子头上的荷叶,七嘴八舌地夸赞说:“这顶帽子真漂亮。”

⑤“哪儿买的这么好看的帽子?借给我戴戴吧。”

⑥ “真好看!真好看!这是谁家的孩子,长得又漂亮,戴的帽子又好看。啧!啧!啧!”

⑦小孩子在众人的夸奖声中别提多美气啦,很骄傲地跟在父亲身后,脸上全是幸福。在一步步下楼梯的时候,还特别小心地扶着他的“帽子”,唯恐掉了。

⑧再走出去几步就到大街上,那位父亲停了下来。也许他觉得小孩戴的这个帽子实在有些太不合适,就想把这个别致的荷叶帽从小孩子头上拿下来。可是小孩子死活不肯。他拿下来,小孩子戴上。他拿下,小孩子再戴上。再后来小孩子干脆用手捂着,不让拿。做父亲的也发了急,硬是从小孩子头上抢下来,扔在路边。小男孩跑上前去捡,父亲的脚更快,早把帽子踢得更远。小男孩还要去捡,父亲趁着小男孩还没有走到荷叶跟前,很迅速地伸出他的大脚,在荷叶上狠狠地旋转着踩下去——那片荷叶被踩得面目全非。这一切就在小男孩眼前发生,小男孩的哭声凄厉地响起来,可是还不愿放弃。小男孩想把那个烂烂的荷叶帽捡起来——可是,已经烂得拿不起来了。小男孩手拿着那支没有踩烂的叶柄,看着地上一片一片的碎叶,哭着不走。他哭着蹲下身体,看看手中的叶柄,又看看地上的碎叶,哭得更伤心了。

⑨父亲要把他拉走,可是他一直哭着不愿走。从父亲手里挣出来,还去看那个已经碎烂的荷叶帽。

⑩父亲早已不耐烦,他劈手把叶柄从孩子手里夺下来,顺手扔得远远的。然后抱起孩子就走。 ?渐走渐远,那位父亲哄孩子说:“宝宝,别哭,走,爸爸去给你买一只又漂亮又高级的玩具。”孩子仍是哭。“走,爸爸给你买一顶最最漂亮的太阳帽。”

?孩子的哭声不绝于耳。看到这一切的我,泪水盈眶,我向远处望向那个小孩子。 ?孩子仍是满脸泪痕,眼睛还是越过父亲的肩头,久久地看着那顶荷叶帽。 1.文章以“荷叶帽”为题有何作用?(3分)

2.自选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的句子。(4分)

3.文中孩子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4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43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