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五 报仁安书

更新时间:2024-01-26 10:4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教学设计

板块一《生存选择》 《报任安书》教案

江苏新沂 周莉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积累实词、虚词与句式。

2、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点拨、讨论指导,感受司马迁逆境中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2、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叙述、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 学法指导

本篇文章比较难懂,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并查阅工具书认真阅读课文和相关译文,以把握文意。

反复诵读,悉心体会作者接连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立说的顽强意志。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理清思路 疏通文意 一、导入

一个人对生死的看法可以看出他的人生观。“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

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这是裴多菲的人生观;“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是孟子的人生观。也有人面对侮辱,没有舍生保节,而是隐忍苟活,这类人的最杰出的代表就是写下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的司马迁。他遭受宫刑,还要忍受人们的嘲笑唾骂,是什么样的信念在支撑着他?等我们学完了他的《报任安书》就会明白了。

二、结合注释解说文题,并指导学生了解文意。

1、“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他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这期间,任安给他写信,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职位“推贤进士”,为朝廷举荐人才。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迟迟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向他解释的机会,也无法向老朋友一吐胸中的愤懑,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原文开头述对方来信之意和回信迟的原因,以下先说自己是 “刑余之人”,“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闒茸之中”,因而不具备“推贤进士”的资格,婉言谢绝任安的要求,然后详述因为替李陵说情而获罪的经过。这部分其实是下文的铺垫,因为过长,只好删去。课文节选信的下半部分,就是为了突出“悲而发愤”“自陈己志”这个主题。

三、整体感知

1、指明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2、学生熟读课文,理清思路。全文共4个部分:

第一部分(1):先写任安来信内容,并对回复较迟表示道歉。 第二部分(2—3):申诉自己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

第三部分(4—5):进一步说明自己隐忍苟活是为了完成《史记》。 第四部分(6—8):再次陈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并陈述他对余生的看法。 四、研习课文(第一、二部分) 1、教师范读第1—3段

2、字音 头抢地(qiāng) 伏法受诛(zhū) 暴肌肤(pù) 圜墙(yuán) 占

卜(bǔ) 囹圄(wǔ) 槛(jiàn) 缧绁(l?i xia) 3、梳理词句 4、思路分析:

这一段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

(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历记载的小官,“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本来就被人看不起。现在子承父业,更是微不足道。 (2)接着写卑微的地位带来的结果:假如我伏法被诛的话,就好像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好像一只蝼蚁一样渺小,我的死是无足重轻的。命如蝼蚁草芥,生命有什么价值可言?

(3)引出第二个问题,人的生命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这是作者议论的核心。生命的价值是轻是重,要自己来选择!

然后,摆出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态度:士人,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当羞辱加于已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却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斯、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的事例,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那么,对待羞辱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名声吗?否!作者从这个角度继续深入地论述下去。

(4)作者提出这样的认识: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 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但是我现在所以忍辱屈生,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大的理想。这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整理文言语法知识,翻译4——6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体会本文叙述、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作者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那么,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

二、学习第三、四部分

1、(学习新课前检查翻译)学生自读课文 2、疏通词句

如:愠色(yùn) 倜傥(tì tǎng)

①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稽:考证:纪:法纪)②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③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④ 惟倜傥非常之人 ⑤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3、问题讨论

(1)讨论作者列举古代“倜傥非常之人”的事例,同他表达的生死观、价值观是怎的关系。

(2 )研读课文,找出表明司马迁价值观的句子。

(3)说出“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一句传达给我们的信息。 提示:

(1)二者有相似之处,司马迁要以他们为榜样,顽强地活,发愤著书,完成《史记》——不死节,择生,是为了完成未竟的事业。

(2)“草创未就??岂有悔哉?”他选择腐刑,隐忍而活的目的就是要完成《史记》,为此他“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4、齐读6、7段,体会作者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和内心所受到的折磨。 三、拓展延伸

1、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受到了哪些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司马迁受宫刑后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司马迁下狱之后受尽酷刑,“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直至受宫刑。精神上也受到残酷的迫害,“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毁谤耻笑接踵而来。在这种可怕的舆论压力下,他直至没有面

目再上父母的丘墓,“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2、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

A、司马迁强调“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B、“所以隐忍苟活,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司马迁之所以忍受着屈辱活下来,陷于粪土般的污浊环境中而不肯死的原因,是因为《史记》没有完成。

C、“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热情歌颂了这些古代圣贤,他们虽然身处逆境,备受迫害,但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努力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作者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激励,表现了司马迁那种坚强的意志,顽强奋斗的精神。 四、写作技巧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 [解析]

1、“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①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 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得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2、“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如: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

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又如:写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

五、总结全文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留给后世的唯一书信。正是他将峻洁的人品、伟大的精神自现于后世的力作。司马迁在信中结尾处断言:“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他的期望没有落空:如果说五十六万余字的辉煌巨著《史记》,是他留下的一座耸入云霄的巍峨大厦的话,那么,《报任安书》则为他在这座大厦前,留下了一座崇高的汉白玉雕像,在它的底座上铭刻着六个大字:“述往事,思来者”——而高高屹立的他,则正以身处黑暗时代的悲愤、正直,而又“桀骜不驯”的深沉目光,注视着千秋万代。

六、作业

1、背诵文中的精彩语句和段落。

2、中国有句俗话,叫“士可杀,不可辱”。请课后收集有关材料,通过分析,写一篇短文《“士可杀,不可辱”之我见》。

教后札记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3z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