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知识框架

更新时间:2024-04-15 21:3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人类学理论:民族学/人类学通论

1. 民族学、人类学学科的基本概念。 2. 民族学、人类学学科的基本原理。

3. 中外民族学、人类学学派及其主要代表性人物和著作。 4. 民族学、人类学的应用。 5、民族学、人类学的文化研究。 6、民族学、人类学的宗教研究

人类学方法论: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

1. 国外各学派及其主要代表人物的主要学术思想和著作。 2. 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3. 民族学、人类学的基本理念。

4、民族学、人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田野调查、文献研究、理论探索等)

人类学学科分支:

1·体质人类学或生物人类学 2·考古人类学  3·语言人类学

4·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或民族学

人类学学科分类

按流派分类:

1. 古典进化论学派 2. 传播论学派

3. 历史特殊论学派 4. 社会学派

5. 结构功能学派 6. 文化与人格学派 7. 新进化论学派 8. 结构主义人类学 9. 象征人类学 10.解释人类学 11.反思人类学

按研究具体对象分类:

1·经济人类学 2·政治人类学 3·象征人类学 4·宗教人类学 5·都市人类学 6·医学人类学 7·法律人类学 8·心里人类学 9·历史人类学

按所持理论分类:

?进化理论(分为古典进化论和新进化论两种) ?传播理论 ?功能理论

?文化与人格理论 ?结构理论 ?文化唯物论 ?象征理论 ?解释理论 ?实践理论

体质人类学

?体质人类学或生物人类学探讨古今人类生存的生物性基础,研究人类如何获得现今的形态与行为问题 ?包括人的体质特征,特别是人类的进化和变异的过程和机制,以及人的体质(生物性)与文化的关系。

?(二)新的学术与应用发展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新生的分子生物学更新了早已存在的遗传学

?现代人越来越关注世界上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的相关研究,这样的体质人类学关心人类形态与结构,因而

既有学术上的意义,也有应用性的价值

?体质人类学可以认为包括两个主要的方面:

?研究人类演化与进化的过程及现代人类的生物性与文化性的关系

?对人类进化和多样性的科学分析与生命现象的文化诠释,形成为今日人类谋福利的应用性的创造

考古人类学

?(一)围绕考古的学问 

?考古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过去

?是对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 ?通过跨越时空考察文化的连续性来理解人类本身

?考古史(archaeological history)涉及建构人类文化发展历史,陈述区域文化发展史、地域分布特征等,以

及对社会文化系统发展变化的来龙去脉作出解释 ?考古学由史前考古学(prehistoric archaeology)、历史考古学(historic archaeology)组成 ?(二)一个世纪的中国考古地位  ?20世纪20年代兴起

?作为历史学的一个分支,我国的考古学研究一直是 ?在历史学的框架内进行的。

?一方面,我国的考古学与宋代以来的金石学传统有密切的关系,而金石学主要以“证经补史”为目标,也与考据学的传统相契合

?另一方面,考古学在发展的最初阶段就已经肩负起“重写中国上古史”的重任,因而成为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考古人类学的新方向 20世纪60年代以后:

对“现存社会”进行考古研的分支学科——民族考古学, 运用考古学的方法和技术,并结合民族志研究对前工业社会的物质遗存进行研究,进而理解该社会的文化和行为 70年代以后:美英等国出现“行为考古学”、“后过程考古学”等新思想和新流派 80年代以来:“族群考古学”

语言人类学

(一)语言人类学及其发端 语言人类学认为:

语言既是一种社会工具又是一种文化实践,它是着重考察人类各地语言使用与文化的关系的分支学科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在语言学理论,尤其是雅格布逊音位学理论的影响下,提出结构人类学的理论 人类学家格尔兹关于社会文化的阐释亦有助于语言学者思考理解语境和意义 今日语言人类学肇始于美国印第安人的语言和文化研究 语言人类学家与语言学家不同:

他们的技术性语言分析只是达到一个目的的手段,以此作为数据和根据,从中推导出进一步的人类学问题 人类学家在“语言与文化”这样的题目下研究诸如世界观之间的关系、语法类型与语义场、话语对社会化和人际关系的影响,以及语言与社区的互动

语言人类学有别于探讨语言内部结构的语言学研究,它侧重把语言纳入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视野中考 (二)话语分析和交际民族志

话语分析关注社会文化知识和语法之间的关系,其重点是会话推理(conversational inferences),而会话推理则有赖于对语境的解释。

话语/交际民族志是人类学家研究语言现象时所运用的重要方法之一。 交际民族志学者认为,特定的文化模式决定谈话的内容和形式,因而该领域注重分析语言在社会文化联系中的使用问题

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或民族学

?(一)文化人类学及其相关称谓

?美国学者霍尔姆斯于1901年在《美国国立博物馆的报告》中首次提出文化人类学这一术语

?旨在强调人类学中研究人类文化的部分,指代研究与人的生物特性相区别的人类社会及其文化的一门学科 ?它所关注的人类文化现象,侧重描述、分析、解释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方式,社会和文化的异同,包括人们在风

俗习惯、婚姻家庭、亲属制度、宗教信仰、政治经济制度、原始艺术等方面存在的共性和差异 

古典进化论学派

产生的背景:

1.人类学知识的增长与研究组织的建立 2.殖民贸易的促进 3.进化论思想的催生

(1)达尔文生物进化的理论。(2)斯宾塞的进化概念和社会进化的理论。 地位:古典进化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文化的理论学派。古典进化论的诞生标志着文化人类学正式登上了科学史的舞台。 思想根源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

代表人物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和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

基本原则 人类心理的一致性决定了文化发展的单一性,即无论哪个种族,人类在心理和精神方面都是一致的,而同样的心理或精神活动必然产生同样的文化演化进程;各族文化都遵循着同样的路线向前进化,当前不同发展程度的各种文化代表了在这条进化路线上的不同阶段;整个世界是依据自然法则运行的,无论是对于分子或有机体的运动还是对于社会的运行来说,都是如此。 人类学进化论要点:

人类追求进步的心智和本质一致; 社会文化进步的路线和阶段一致; 社会文化与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一致

泰勒研究方法: (1)比较法;(2)残存法:(3)统计法

残存法 : 残存是仪式、习俗、观点等,它们被习惯势力从它们所属的社会阶段带入到一个新的社会阶段,于是成为这个新文化由之进化而来的较古老文化的证据和实例。

通过分析和研究作为文化的历史证据的这些残存,就可以追溯发展的历史,从而重建文化的演进过程。 文化的演进主要表现在“理性的进步”,文明和野蛮的差别就在于文明人已经进化到了摒除迷信习俗,转而依据科学或理性的原则

三种看待世界的基本方式:(1)巫术的方式 (2)宗教的方式 (3)科学的方式。 尽管这三种方式可能同时存在,但却代表着人类理性进步的三个阶段 万物有灵论或泛灵论 : 两个基本信条:

(1)所有生物的灵魂在肉体死亡或消失之后能够继续存在;

(2)神灵可以影响和控制物质世界和人的今生来世,同时神灵和人是相通的,人的行为会引起神灵的高兴或不悦 。

万物有灵论是宗教的最初形式,并据此构建了其进化图式的宗教发展史

先民们:对人的灵魂的信仰延伸到动物、植物以及高山、大河等无生命的物体,形成泛灵信仰。 泛灵信仰发展为祖先崇拜(包括图腾崇拜),然后再到精灵崇拜,再到多神崇拜,最后发展为一神崇拜 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提出了两条普遍适用性的原理:

文明中如此广泛的共同性,使得可以拿一些相同的原因来解决相同的现象;文化的各种不同阶段,可以认为是发展或进化的不同阶段,这些依次发展的各个阶段,就把人类从最落后到最文明的各族及其文化连接为一个连续的序列。

摩尔根:

亲属称谓和家庭进化 : 《易洛魁联盟》、《人类家庭的血亲和姻亲制度》运用大量的新材料,系统地提出了家庭进化的理论,推断出人类从乱婚状态经过群婚的各个阶段与形式,并经过对偶婚阶段才达到文明时代的一夫一妻制 。 《古代社会》的进化大纲

原始社会分期理论: 文化的进步主要表现为技术的演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发明和发现正是划分每个阶段的具体标志 1.蒙昧时代

(1)低级蒙昧:以野果和坚果为食物 (2)中级蒙昧:食用鱼类和使用火 (3)高级蒙昧:发明弓箭 2.野蛮时代

(1)低级野蛮:陶器制作技术。 (2)中级野蛮:动物的驯养(东半球);用灌溉法种植玉米和使用土坯、石头来建造房屋(西半球)。 (3)高级野蛮:使用铁器。 3.文明时代:文字的发明和使用

摩尔根对人类学的贡献:

对氏族社会进行了科学的研究,做了科学的说明。

首先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人类学的研究(在亲属称谓制度研究中使用了问卷调查方法)。

利用对亲属称谓制度的研究,来考察和划分家庭的类型与历史发展,为人类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说明原始社会的分期。 摩尔根的局限性: 历史原因单一化倾向。他把婚姻、家庭、亲属称谓等社会现象均与一定的生产技术相联系,这在原则上是正确的,但摩尔根却把这个问题简单化、绝对化了。忽视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了“技术决定论”。 泰勒和摩尔根独特的贡献:

让有关人类起源的研究运用一些系统性的方法,而不再一味地依赖某种理论或宗教传统的独断之见; 在先天遗传的生物特征与后天学习的社会行为之间做了一个明晰的区分。 很好地回答了人类学研究长久以来的一个主要争论:“为什么人类看似相似,但表现的行为却大相径庭?” 进化论的局限性:

许多命题都属于思辨范畴;在材料上不够充分和扎实,并且在取舍上过于简单,于任意拆分文化特质,用来组装宏观理论模式,或者说是过分追求通则,而不顾文化的整体性。论述文化问题时,往往由于材料不足而借助逻辑推理,或者干脆降低或简化到生物和心理等经验层次去寻求支持。 进化论对人类学理论:

(一)贡献:(1)使人类学得以诞生,创立了研究全人类的科学。(2)进化学派人类学以它作为经验科学提供的研究成果和对文化、社会的进化观,给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以积极的、重要的影响。 (二)批评者的意见:(1)人类历史不受任何规律的支配,文化和社会的进化有顺序、可以划分阶段的说法是不能被接受的。(2)进化论者对社会由低级向高级阶段的发展被认为是单线进化论。(3)氏族制度不是普遍存在,反对母系先于父系氏族制。 (三)我国学界理论建树:(1)关于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性质的研究;(2)关于母系制以及母系向父系过渡的研究;(3)关于氏族公社——家庭公社——农村公社发展的研究;(4)关于家长奴隶制的研究。

传播论学派

产生背景:

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不愿进步,反对进化,此时反对进化论的传播学派应时而生。

基本主张:

传播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文化采借多于发明,不同文化间的相同性是许多文化圈(区域)相交的结果,由此,文化彼此相同的方面愈多,发生过历史关联的机会就愈多;认为进化论忽略传播迁徙;传播学派便从传播角度重构了人类文化史。 德奥传播学派

1. 拉策尔:强调地理环境决定人的生理、心理以及人类的分布、社会现象和其发展进程。人类不是静止的动物。

民族及文化在迁徙时相互接触,互相影响。描绘人类及其文化分布图,重视对物质文化的研究。两分隔地域,有一致或相似的文化要素,则两地文化必定存在着历史上的同根联系。战争、贸易、通婚、迁徙导致文化现象的转移、文化面貌发生重大变化。

2. 弗罗贝纽斯:第一次提出“文化圈”概念,考察各文化间相同元素的数量,即量的标准,以确定来自同源。文

化层。文化是生命体。人不是文化的创造者,而是文化的体现者、“搬运工”。

3. 格雷布纳:澳大利亚和大洋洲地区存在8个独立的文化圈,并分别指出这些文化圈的文化要素或文化特质 把各个文化圈内的每一种文化现象一一标示在地图上,发现有的文化圈彼此有部分重叠,形成“文化层” 可以推算出各文化层出现的时间顺序和文化现象的迁移路线

4威廉·施米特:德奥传播学派的领袖人物,创办了《国际人类学杂志》、《矮人在人类学发展史上的地位》。被称

为“神学的仆从”,发展了文化圈、文化层观念,确定各种文化因素属于这个或那个“文化圈”,确定各个“文化圈”在一定地区出现的时间(年代)顺序。“至上神”信仰在原始文化中更清晰。 鉴别 “文化亲缘关系”的两个标准:1.形式标准 2.数量标准 施密特又补充了:性质标准 连续标准 关系程度标准

英国传播学派:埃及中心论——认为人类文明和文化制度要素的起源最终都可以追溯到古埃及 威廉·里弗斯:认为不应该把社会结构、语言各宗教信仰等与物质文化的实物同等对待。因为社会结构的变化,需要使用其他方法,而以进化论方法较为适宜。认为自己是旧进化论和格累布奈尔传播主义的折衷,各族的联系及其文化的融合,是发动各种导致人类进步的力量的主要推动力,倡导传播论。 泛埃及主义者——极端传播主义

1.埃利奥特—史密斯:人类的文化大约在公元前8-9世纪,开始从埃及向一切国家传播,自称“太阳文明”或“太阳石”文化,由崇拜太阳和建筑史前巨石等文化特征而得名。 2. 威廉·詹姆斯·佩里:古埃及人为寻找贵金属和其他珍宝,而把这种文化带到了各地。 传播学派的贡献与缺陷 1、贡献

合理提出了各民族间具体文化的联系问题,如文化变迁包括文化接触和传播的事实。 2、缺陷

(1)把文化现象与创造者分开来,没有看到创造者人的作用及社会的作用,对文化传播实践过程。 (2)播主义只是解释文化现象的一种方法,但不能将一切文化现象都牵强附会地用传播主义去解释。

历史特殊论学派

博厄斯:历史特殊论

文化决定论 :文化现象极其复杂,是人与社会各方面互相作用的结果,一种文化的形成都有其生物的、地理的、历史的和经济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对文化特性的形成都有决定性的影响,但却没有哪一个因素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文化是超有机的、超个人的、超心理的、独立的封闭系统,因此文化现象只能通过文化现象来解释。如果一定要说是决定论的话,也只能是文化决定论 文化区理论:

文化区首先是一个人类学研究文化的单位

文化区强调文化特征上的相似,而基本上不涉及传的过程或轨迹

强调细腻的经验研究,把考察空间缩得更小,把文化要素区分得更细,同时也更为强调文化的整体关联性

文化的最小单元称为文化特质(trait),如一把锄头等某种工具。

服务于同一功能的一系列相关特质就构成一个文化丛结(complex),如用于畜牧的多种工具。 关系紧密的丛结又构成一个文化类型(type),如畜牧型文化。

相同的文化丛结和文化类型会在一定的空间分布,从而形成文化带,如畜牧文化带。相关的文化带又构成文化区

贡献:在自然科学独大的年代,历史特殊论伸张了文化的特性,起到了抢救濒危文化的作用,并对美国人的自由主义观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局限:在批判已有理论如进化论和传播论的同时,却没有构建起完善的新理论;

文化史观厚古薄今,应用性比较差。而这显然与其所在的强调现实关联和实用主义的时代 精神是不相符合的

文化与人格学派

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

美国人类学学会会长,主要理论著作《文化模式》 三种文化模式: 日神型(阿波罗型):是指古希腊神话中日神阿波罗具有的性格特征:安稳、遵守秩序、理性、固守传统 酒神型(狄奥尼斯型):是指酒神狄奥尼斯所具有的性格特征:充满激情、爱好幻想、易冲动、富有进攻性 妄想狂型的典型特征则是:忌妒心强、彼此猜疑、不信任、干事无法无天、背信弃义,每个人都与其他人为敌,经常互相偷盗、欺骗甚至杀人

文化模式理论:强调世界各种文化存在着极其多样的模式 ;注重从整体上研究某一种文化的特性,但却反对将每种文化看成是整齐划一、单调纯粹的模式。应该把握人类各种文化所具有的不同价值体系的多样性 。 文化与行为关系的理论要点 : 本尼迪克特关于文化与行为的关系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我们能否绝对地划分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之间的界限。基本命题:对于任何文化来说,如何定义正常行为和非正常行为都是由文化决定的 所谓有道德的行为,就是那符合一定社会善恶标准、与社会的正常运作相符合的行为。而所谓异常行为就是一系列不为文化价值观念、规范所认可的行为

米德:文化人格

认为:一个人的成年人格的形成,深受其所处的文化的影响。不同文化或社会的儿童养育方式,对人的个性形成有着关键性的影响。主要著作:《来自南海》的三部曲:《萨摩亚人的成年》(1928)、《新几内亚人儿童的成长》(1930)和《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

结构功能学派

马林诺斯基:文化功能论

主张对文化必须先有功能的分析才能探讨进化和传播,在功能未能解释及各要素间的关系未明了时,文化的形式也无法明了,故进化和传播的结论是没有价值的 “需要”与“功能”:

人基本上有两类需要:基本需要(即生物需要)、衍生需要(即文化需要)

为了满足一些基本需要,人就要用生产食物、缝制衣服、建造房屋等非自然(或人文)的方式,而在这个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人就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新的、衍生的环境,即所谓文化。

这个用文化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方式,或满足机体需要的行动,就是所谓的功能。 文化在满足了需要的同时,又产生了衍生的需要或所谓的“文化驱力”(cultural imperatives),正是它直接导致了制度的产生。

贡献:

强调研究共时性的问题 ;

强调文化是一个整体这个观念,反对将文化进行因素拆分 ; 使人类学真正成为一门现代社会科学 。 缺陷:

(1)对共时问题的关注无法解释冲突和变迁

(2)无法解释文化差异。换言之,如果人类具备相同的基本需求,那为什么不同的文化不是以相同的方式来满足这些需求呢?

(3)其功能论的个人性无法解释整个社会 

拉德克利夫布朗:结构功能论: 作品《安达曼岛民》(1922)、《澳大利亚部落的社会组织》(1931)、《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1952),以及与福蒂斯合编的《非洲的亲属制度和婚姻制度》(1950)《社会人类学方法》

结构功能论要点:

功能是整体内的部分活动对于整体活动所做的贡献 ,一切文化现象都具有特定的功能

无论是整个社会还是社会中的某个社区,都是一个功能统一体。构成这个整体的各部分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研究时只有找到各部分的功能,才可以了解它的意义 。

在强调功能的同时,重视社会结构的研究。社会结构是指一个文化统一体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的关系是由“制度”支配的。谓制度是指某些原则、社会公认的规范体系或关于社会生活的行为模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不断变动的,但是社会结构的形式却是相对稳定的。将社会结构定义为:在由制度即社会上已确立的行为规范或模式规定或支配的关系中,人的不断配置组合

结构功能的方法

应采用自然科学研究中经常采用的归纳法来从事人类学研究;要将田野作为实验室,调查者亲自收集资料,然后进行分析、综合,得出假设,接下来进行田野工作以便修改和验证;对不同文化、不同地区的社会进行比较,验证和修改自己的假设和初步结论,然后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

两种社会人类学研究:历时性研究&共时性研究。

历时性研究主要是指文化变迁的研究,而不是文化起源的研究

共时性研究不仅可以发现文化的相似性,更重要的是发现相异点,而他相信差异性比相似性更重要  共时性研究应优先于历时性研究

新功能论: 贝特森《纳凡》:针对马林诺斯基的理论中轻视个体感情和情绪差异的倾向提出质疑——认为社会人类学研究单位单看社会结构不够,单看个人的需要也不够,而应当看社会结构、文化和个人的情感(如通过仪式表现出来的激情)之间的关系。

埃文斯普理查德《努尔人》:描述了努尔人的社会拆分系统,一反功能主义强调社会平衡和整合的传统 表达了对社会冲突的关注。 利奇《缅甸高地的政治制度》:系统地提出了“社会过程论”,批评功能主义把社会的规范、平衡、结构理想化,没有看到现实中的规则只是人们用以对社会状况做出反应的表象,而理想模式与现实并不总是一致的 功能主义在反对进化论的同时,矫枉过正,过于注重功能的共时性,而忽略了变迁和内部差异 查普尔、阿伦斯伯格:“平衡论” 林耀华:四种力量导致变迁的产生:

(1)物质环境的变迁促使适应于它的技术变迁 (2)由于一种技术上的原因所产生的技术上的变迁 (3)人物及班底的变换

(4)一个体系之外在因素的改变

格拉克曼:“社会冲突论”

为代表的“曼彻斯特学派”认为:

社会结构并不是像马林诺斯基所说的那样以永恒的平衡为特点,冲突才是“组织的本质”;社会的真正特点在于其内部群体倾向于拆分(segment);社会是在冲突中获得统一的,而冲突就是统一的表现

社会学派

杜尔干:社会决定论

社会整体观:社会虽然来自个体的组合,但已经超越了个体,拥有独特的性质而构成一个实体。他坚决反对依据个人或心理因素来解释社会的做法,并强调社会现象只能依据对社会本身的研究来解释 “机械的结合”与“有机的结合”:原始社会是建立在亲属关系上的共同一致的社会模式,是一种机械的结合 在工业化社会的现代社会中,人的结合是由于相互需要,通过分工合作彼此结合,相互补充,是一种有机的结合

集体意识或集体观念:所谓集体意识(collective conscience)是指由某一特定的社会的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共同信仰和感觉,是社会强加于个人的观念,不是人从直接的经验中取得的。这种集体观念就是“社会事实”,而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就应该是这样的社会事实 。

《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运用社会整体观、社会决定论以及跨文化比较方法,对早期澳大利亚原始宗教的宗教礼仪和信仰仪式进行了严密而细致的分析。在宗教起源的问题上,他反对泰勒关于宗教起源于“万物有灵”的观点,并主张任何宗教观念产生的真正和唯一的渊源就是社会。对于宗教的功能,他认为宗教的核心不是教义,而是仪式。在仪式上,人们交流思想和感情,增加社会道德责任感,使人们产生向心力,加强团结,同时也使个人觉得更坚强,更有自信心。

社会决定论要点:

(1)社会事实自成其类,只能用其他社会事实来解释,而不能化简到心理和生物层次。 (2)社会先在、外在和独立于个体并大于个体之和,因而能对个体形成强制。 (3)社会的强制力来源于无形而有力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表象,而以圣/俗分类为基础的宗教则是社会的核心形式 (4)人们对自然界的分类依据社会文化分类,社会文化分类则依据二元对立原理 (5)上述所有社会现象都有现实功能,因而可以用科学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莫斯:礼物的意义

《礼物》:礼物交换、夸富宴”、库拉

初民社会,礼物表达、联结和创造了社会关系,具有超出礼物的物质价值以外的价值。 礼物所建立的关系是互惠(reciprocity)的,包括对称的互惠和不对称的互惠

新进化论学派

柴尔德:文化进化史观

在1936年《人创造了自己》中提出了考古学上的石器、青铜器、铁器时代,以及与之相应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化的三段说。

用“新石器时代革命”、“城市革命”:来描述人类社会变迁的历史,使进化论得以从“蒙昧”、“野蛮”等民族中心主义色彩浓厚的描绘中解脱出来。试图树立起唯物主义的文化进化史观。

怀特:文化进化标准

认为人类文化是不断发展的,是从低级向高级的进步,而且世界各种文化都必定经历几个相同的阶段 《文化的进化》 :文化尽管是一种超有机体,但也可以通过能量测算来计算其发展过程

文化的进步意味着每人每年利用能量总量的增长或利用能量的技术效率的提高

文化发展的公式:C=E ·T C代表文化(culture),E代表人均年利用能量(energy) T代表能源开发的工具与技(technology)的效率

文化史解释三观点:

(1)单线进化论,主张所有的社会都要经历类似的发展阶段,只存在阶段的差别 (2)普遍进化论(或文化相对论),与单线进化论完全相反,强调各个民族文化发展的相对性和独特性,否认各种文化必须经历从低级到高级的每个阶段。

(3)多线进化论,即他本人的立场,既主张进化,但又考虑到文化相对性 斯图尔德:文化生态学

文化与其生态环境不可分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 相似的生态环境下会产生相似的文化形态及其发展线索

世界上存在的多种生态环境也造就了与之相适应的多种文化形态和进化途径

文化三要素观:即资源、技术和劳力。资源和技术是基础,借着人类的劳力使它们得以结合;在人类试图在环境压迫下求得生存的努力中,劳力是常备的工具,而且几乎所有的社会都必须面对内地的社会压力和外地的环境限制 。

哈里斯和拉帕波特:文化唯物论

马文·哈里斯: 《文化唯物论》代表该理论的成熟 。 任何文化现象都是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都有其客观现实的基础。任何采取神秘主义态度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这分析焦点不再是进化本身转向了用特定文化中特殊因素的适应或系统维护功能来解释这些因素的存在, 即把兴趣从环境如何刺激(或阻止)社会和文化形态的发展这个问题,转到了社会和文化形态如何维持与环境的既存关系的方式 新进化论要点:

(1)新进化论引进了更多的自然科学概念和方法

(2)在社会文化变迁的动力问题上,古典进化论大多认为文化进化是由人类心智的能力所决定,而新进化论的角度更广,提出了更为全面的看法

(3)在文化变迁的路线问题上,古典进化论大多坚持单线进化,而新进化论同时还重视文化进化的多线性和特殊性

(4)在研究方法上,新进化论不再受限于古典进化论那种过于抽象、过于包罗万象的宏大理论倾向,开始重视具体的民族的文化变迁的研究。事实上,由于结构功能学派田野工作方法

结构主义人类学

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创见: (1)人类皆有分类的天性。

(2)分类就是创造秩序,就是按照二元对立规则来寻求事物之间的区别性特征。 (3)秩序需要用符号来表达,因此文化是符号体系。

(4)符号体系反映人类的意识结构,而意识结构可以抽象成结构模型。

(5)结构模型有深浅两个层次。与经验现象同构的是浅层结构;深层结构不为意识所及,反映人类的普同心性 (6)一切社会活动和社会生活都深藏着一种内在的、支配着表面现象的结构,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就在于寻找这种内在的结构

结构模式的划分:有意识模式、无意识模式、机械式模式、统计学模式 结构层次的转换:将语言学的转换定律应用于人类学的研究中;

列维斯特劳斯的学术渊源:法国社会决定论、英国结构—功能论、索绪尔和雅各布森的结构语言学、符号学 “三个情人”:地质学、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质疑:结构主义否认有意识的主体/个人在社会和文化过程中的相关性;结构主义否认历史或“事件”对结构是否存在重大影响

象征人类学

象征人类学(symbolic anthropology) 从本质上讲就是把文化当成象征符号加以探讨的人类学思想和研究进路。 公共符号:指的是事物、关系、活动、仪式、时间等,也就是同一文化共同体内的人们赖以表达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情感的交流媒体

格尔兹:解释人类学 《文化的解释》(1973)和《地方性知识》

文化不是封闭于人们头脑之内的某种东西,而是存在于公共符号之中,透过这些符号社会成员彼此交流世界观、价值取向、文化精神(ethos)以及其他观念,并传承给下一代

他认为:人类学者的工作不在于运用“科学”的概念套出“文化”的整体观,也不在于像结构主义者那样试图从多样化的文化中推知人类共通的认知语法,而在于通过了解“土著的观点”(来解释象征体系对人的观念和社会生活的界说,从而达到对形成地方性知识的独特的世界观、人观和社会观背景的理解

斯奈德:深受帕森斯的影响,也主要致力于对文化这个概念的关注。他的研究更多的走向了对符号和意义系统的内在逻辑的理解,并且主要是透过“核心符号”这个观念 特纳:符号的实用意义

要分析的问题为稳定是如何在构成事物常态的冲突和矛盾之上被构建和维持的 仪式机制:阈限(liminality)、、边缘(marginality)、反结构(antistructure)、交融(communitas)等

玛丽·道格拉斯:强调符号结构和社会结构同时并重,主张把符号—语言法则的分析贯穿到社会分析中去,揭示社会运行的象征逻辑。

两个主要关切点:象征和社会 《洁净与危险》

结构马克思主义

结构马克思主义(structural Marxism)就是结构人类学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主要在法国和英国得到发展 阿尔杜塞和巴利巴尔发表《〈资本论〉读后》一书,标志着结构马克思主义的出现 。他们认为社会文化发展的决定力量不在于自然环境或技术,而在于社会关系结构。尽管他们并没有完全抛弃生态学的考虑,但却将其纳入对社会和政治的生产组织的分析 理论特点:

反对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分离,主张物质关系和仪式形态的互相维持、调和与结合;除了强调经济生产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意义之外,还强调从社会再生产关系角度来探究社会和文化。

缺陷:将文化概念简单化为“意识形态” ,虽说分析者能够将文化观念和社会关系的特定结构关联起来,但却显得过于极端,而且还导致了新问题的产生,即如何将意识形态与更为广泛的文化观念联系起来。 其次,由于它主要从神秘化的角度来看文化或意识形态的倾向,这使得该学派几乎所有的文化或意识形态研究都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功能主义的色彩,因为这些分析的目的就是显示神话、仪式、禁忌等是如何维系现存秩序的。 并没有提出一个突破性的理论模式。 政治经济学派

政治经济学派

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以后仍然相当活跃。 代表人物:沃勒斯坦、弗兰克、沃尔夫、哈特

主要理论来源:政治社会学的“世界体系理论”和“低度发展理论” 主要内容:政治经济学者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大规模的区域性政治经济体系;对非西方社会和文化的研究不能局限于对其传统社会文化模式的探讨,还必须考察这些模式被冲击、渗透、改造,甚至消灭的过程;关注在某种政治

和经济斗争的处境下,阶级或族群认同所包含的象征 政治经济学派民族志的特点:

(1)不同地方文化的单个描述无法全面反映现代的文化潮流和现实,离开了世界政治经济背景就无法准确地研究边缘社会的象征体系和文化形态。 

(2)尝试在区域、民族和全球的政治经济场域中探讨文化的差异

政治经济学模型的缺陷: 政治经济学不够政治——过于强调经济因素很少论及这些经济关系所涉及的权力、管制、操纵、控制之类的关系;该模型的核心是一个假设,假定我们所研究的每个事物都已经被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所触及(“渗透”),欧洲农民来讲也许是事实,而当我们从“中心”走得更远一点的时候,这个假设就真是大有问题了

实践理论

兴起:20世纪80年代

理论要旨:旨在解决社会理论中长期未决的课题,即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关注的理论问题是结构与人的关系,力求在结构与人的行动之间探讨辩证关系和人的能动性

代表人物:英国社会理论家吉登斯、法国人类学家布迪厄、美国人类学家萨林斯和奥特纳 他们都关注两套相互关联的术语:

一套是实践、应用、行动、互动、活动、经验、展演;另一套则是关于做这些事的人:媒介、行动者、人、自我、个体、主体

布迪厄:实践理论

实践理论:解释的就是一个给定社会和文化整体(系统)之形式和意义的产生、再生产及变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宇宙观、社会结构、认知的集体表象、文化解释体系等,实践既是策略性的个人行动,也是文化再造和社会秩序重塑的途径。

实践含义:非常广泛,可以指任何人所做的事情,即人类行为的所有形式,而这些行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具有一定的社会含义

实践理论主张,行动或实践是一个实用主义的选择和决定,或是主动的谋划与规范 人的行为与体系之间关系的两大问题:

即体系如何影响行为?同行为如何创造体系?

布迪厄承认文化对行为具有最深刻、最系统的影响,对行为者的世界观、理念、情感等有制约作用;同时又认为文化对行为的制约有局限,因为在一定意义上文化也是人的创造物

萨林斯:关于行为塑造体系——复制社会文化体系的不是社会化和仪式,而是日常生活的实践。这些实践体现了组织和支配体系的时空和社会秩序,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常规不仅受到内在组织原则的制约,而且还在现实生活中加强这些原则,把不合规范的实践视为阶级斗争不能解释问题 到底什么驱使了人们的实践--自利益理论 

解释人类学

经济人类学

定义 经济人类学是用人类学的方法和民族志的方式研究经济制度和行为的学科。这三个方面的因素构成了经济人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特点:

(1)经济人类学不是孤立地研究经济问题,而是将经济放到政治、亲属制度、宗教仪式等构成的社会文化的整体中去观察分析。

(2)西方经济形式仅仅是人类各种并存的经济形式之一种,西方经济模式不是全人类普遍的模式,也不具有未

来普遍采用的必然性。 (3)西方经济类型及交换类型与非西方经济类型是并置于当代世界范围内的,非西方类型不是西方类型的过去。非西方类型也并不必然发展成为西方类型。

(4)西方社会经济类型在与非西方社会的经济类型的交流过程中,也从对方吸取了某些内容进而发展了现代经济理论。

(5)经济理性问题:

经济决策的理性未必就是收益的最大化。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只适用于人类经济活动的一个特殊范围——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的经济体系。经济决策的理性取决于决策行为所依据的该社会的价值体系和决策环境状况。 (6)人类学的视角需要纵观全部人类历史,亦需横扫全人类各种社会形态。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3e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