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获奖感言

更新时间:2024-02-16 03:02: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诺贝尔奖得主获奖感言

诺贝尔奖得主获奖感言

发布人:山地 发布日期:2010-10-12 15:14:41 阅读次数:378

诺贝尔奖得主获奖感言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新华网斯德哥尔摩10月2日电 由于发现RNA(核糖核酸)干扰机制,美国科学家克雷格·梅洛和安德鲁·法尔2日被授予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并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的奖金。

梅洛是在美国家中接到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电话的,当时是当地时间4时40分左右。梅洛对媒体表示他感到“非常惊讶”,“到现在还没回过神来”。他说:“我有预感可能得奖,但我才45岁啊,原本以为10年或20年后才会得奖呢。”梅洛说,他的部分奖金将用于慈善事业。

法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则说,获奖的感觉真是非常美妙,“一开始,我都不敢相信,它也许是个梦,或者有人搞错了,但又想这不可能。能获奖真是太棒了!”他说:“我还是以前的我,我的人生追求仍很简单,那就是研究、科学、教学和家庭。我不想有什么改变。”(完)

2

新华网华盛顿10月15日电(记者刘洪) 15日凌晨接到外界打来的通知或祝贺电话时,3名获得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反应几乎一致:对获奖先是感到“困惑”,继而则是无比兴奋和“光荣”。

芝加哥大学教授罗杰·迈尔森在当天的记者会上说,当被电话通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他一开始有点“困惑”,但随后醒悟过来,对能加入到这一获奖名单感到非常“光荣”。

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荣誉教授莱昂尼德·赫维奇是一位犹太人,今年已经90岁。他在获奖后表示,从未想过有一天能获此奖,“我总以为我的时代可能已经过去”。他对外界能够承认他的工作感到非常高兴,“一些经济学领域最聪明的年轻人也加入进来,这非常棒”。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埃里克·马斯金则表示,当他最初听到赫维奇获奖时,大舒了一口气,因为他认为赫维奇多年来就一直是经济学奖候选对象。而让他随后更加兴奋的是,今年他自己和老朋友赫维奇、迈尔森3人共享了经济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将今年的经济学奖颁发给这3名美国经济学家,主要是表彰他们在创建和发展“机制设计理论”方面所作的贡献。“机制设计理论”最早由赫维奇提出,马斯金和迈尔森则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这一理论有助于经济学家、各国政府和企业识别在何种情况下市场机制有效,何种情况下市场机制无效,以帮助人们确定有效的交易机制、规章安排和表决程序。

对于3人共享的1000万瑞典克朗(1美元约合6.4瑞典克朗)奖金,赫维奇表示还未曾想过怎么处理;马斯金则表示,将把奖金捐献给帮助残疾人的Camphill基金会,这也是他和妻子认为“如果买彩票中奖后的做法”。马斯金的儿子是一位残疾人。

自1969年增设 诺贝尔经济学奖以来,共有61名经济学家获奖,而迈尔森的获奖也使芝加哥大学获此殊荣的经济学家增至24名,该大学毫无疑问成为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最大赢家。

3

瑞典皇家科学院10日宣布,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获得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当天恰逢71岁生日的埃特尔说,这是一份“最好的生日礼物”。

2007年10月10日 德国科学家获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 10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作出开拓性贡献的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 新华社发(朱莲谊摄)

2007年10月10日 德国科学家获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 10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作出开拓性贡献的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 新华社发(朱莲谊摄)

埃特尔对媒体描述自己的获奖感觉时说,这是最好的生日礼物,“我(的喜悦之情)难以言表”。

这份生日大礼让埃特尔感到很意外。他说:“我当然知道我是候选人。但物理奖颁给了一名德国人,所以我以为化学奖不会发给我了。”

埃特尔因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作出开拓性贡献而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此前,他的同胞彼得·格林贝格尔刚刚与一名法国科学家分享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4

瑞典皇家科学院9日宣布,法国科学家阿尔贝·费尔和德国科学家彼得·格林贝格尔因发现“巨磁电阻”效应共同获得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两位科学家在得知获奖后分别对媒体发表了简短的获奖感言。

阿尔贝·费尔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我受宠若惊,非常感动,我为能够与彼得·格林贝格尔共享这一奖项而兴奋不已。我们刚刚交谈过。我们总是很好地交换我们的研究结果。”

两位科学家的发现使得小型大容量硬盘得到广泛应用。费尔说,“能够看到我们的发

现所产生的威力实在是太棒了!”

彼得·格林贝格尔在接受瑞典电台采访时说:“有人告诉我,如果有从斯德哥尔摩来的电话,那只能是诺贝尔奖(通知)。”他说,“正有一大群人站在我门外”,他打算跟他们“来一杯香槟

5

记者:你现在感觉怎样?

切哈诺沃:我似乎还无法消化这个来得突然的奖项,好像要被它淹没了一样,一时还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记者:你预料到今年获此殊荣的将是自己吗?

切哈诺沃:不,完全没有。当时我正要出门,是我儿子接的电话。我想,即使自己会获奖的话,也应该是医学或生理学的奖项,完全没料到会是化学奖。

记者:得知自己获奖后,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切哈诺沃:那种感觉当然是美妙的。诺贝尔奖是全世界科学家们梦寐以求的事业巅峰。我并不否认我为自己、我的家人和我的科学事业感到骄傲。

记者:获得诺贝尔奖会给你今后的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切哈诺沃:我真诚地希望这件事对我将来的科研毫无影响。我热爱我的实验室、我的学生和我的科学事业。目前我正进行着一项激动人心的研究,还将取得更多的新发现。

记者:你认为你现在的学生中有可能产生诺贝尔奖获得者吗?

切哈诺沃:这个很难预料。我的学生都很优秀。

记者:你对有志于科研的青年们有什么建议呢?

切哈诺沃:我不知道人们能从我们的经验中学到多少东西。我们的国家(以色列)进

行科研的方式与美国乃至现在的欧洲很不一样。以色列频繁地处于政治动乱中,科研经费极其有限,政府也并不把科研放在国家战略的首要位置。因此,在选择课题方面,我们不必去随大流,跟着所有人一起去搞蛋白质合成、DNA或者研究基因组,而是更应该从本质上去发现真正值得研究的课题。对以色列人来说,不随大流才是取得竞争力的关键。而一旦选定方向后就应该相信自己的选择。

记者: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赫什科:我为我的家庭、我的研究所和我的祖国感到高兴。

记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你预料之中的事吗?

赫什科:不。那天刚好放假,我和4个孙女野餐。

记者:获得诺贝尔奖会给你今后的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赫什科:我将继续我的实验室工作。但或多或少地总会受一些影响。我将不可避免地接受到更多的邀请。但即便如此,我相信自己仍能做出一些贡献。

记者:20年前当你做这项工作的时候有没有意识到它会使你获得诺贝尔奖?

赫什科:我知道这项工作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但我从来没有等待荣誉的降临。要知道20年前全世界每年只有10多篇关于蛋白质降解的论文,而现在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了四位数。

记者:你对那些有志于摘取诺贝尔奖的青年们有什么建议?

赫什科:应该说是对那些有志做科研的人们,而不是为了摘取诺贝尔奖的人们。我希望他们能够用独特的新奇的眼光发掘真正重要的问题,尽管这些问题并不一定是该学科当前的热点。然后就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

篇二: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1901-2016)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1901-2016)

获奖者 国籍 年份

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1901年 荷兰 夫

1902年 赫尔曼·费歇尔 德国

斯凡特·奥古斯特·阿伦尼1903年 瑞典 乌斯

1904年 威廉·拉姆齐爵士

1905年 阿道夫·冯·拜尔

1906年 亨利·莫瓦桑

1907年 爱德华·比希纳

1908年 欧内斯特·卢瑟福

1909年 威廉·奥斯特瓦尔德

1910年 奥托·瓦拉赫

1911年 玛丽·居里

维克多·格林尼亚 1912年 保罗·萨巴捷

1913年 阿尔弗雷德·维尔纳

1914年 西奥多·威廉·理查兹

1915年 里夏德·维尔施泰特

1916年 未颁奖

1917年 未颁奖

1918年 弗里茨·哈伯

1919年 未颁奖

1920年 瓦尔特·能斯特

1921年 弗雷德里克·索迪

1922年 弗朗西斯·阿斯顿

1923年 弗里茨·普雷格尔

1924年 未颁奖 英国 德国 法国 德国 英国 德国 德国 波兰 法国 法国 瑞士 美国 德国获奖原因 “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在糖类和嘌呤合成中的工作” “提出了电离理论” “发现了空气中的惰性气体元素并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里的位置” “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生物化学研究中的工作和发现无细胞发酵” “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对催化作用的研究工作和对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原理的研究” “在脂环族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 “发现了镭和钋元素,提纯镭并研究了这种引人注目的元素的性质及其化合物” “发明了格氏试剂” “发明了在细金属粉存在下的有机化合物的加氢法” “对分子内原子连接的研究,特别是在无机化学研究领域” “精确测定了大量化学元素的原子量” “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研究”德国 “对从单质合成氨的研究”德国 “对热化学的研究” “对人们了解放射性物质的化学性质上的贡献,以及英国 对同位素的起源和性质的研究” “使用质谱仪发现了大量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并英国 且阐明了整数法则” 奥地利 “创立了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

1925年 里夏德·阿道夫·席格蒙迪 德国

1926年 特奥多尔·斯韦德贝里 “阐明了胶体溶液的异相性质,并创立了相关的分析法” 瑞典 “对分散系统的研究”

1927年 海因里希·奥托·威兰 德国 “对胆汁酸及相关物质的结构的研究”

“对甾类的结构以及它们和维他命之间的关系的研1928年 阿道夫·温道斯 德国 究”

阿瑟·哈登 英国 1929年 “对糖类的发酵以及发酵酶的研究” 汉斯·冯·奥伊勒-切尔平 德国

“对血红素和叶绿素的组成的研究,特别是对血红素1930年 汉斯·费歇尔 德国 的合成的研究”

卡尔·博施 德国 1931年 “发明与发展化学高压技术” 弗里德里希·贝吉乌斯 德国

1932年 欧文·兰米尔 美国 “对表面化学的研究与发现”

1933年 未颁奖

1934年 哈罗德·克莱顿·尤里 美国 “发现了重氢”

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 法国 1935年 “合成了新的放射性元素” 伊伦·约里奥-居里 法国

“通过对偶极矩以及气体中的X射线和电子的衍射1936年 彼得·德拜 荷兰 的研究来了解分子结构”

沃尔特·霍沃思 英国 “对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研究”

1937年 “对类胡萝卜素、黄素、维生素A和维生素B2的研保罗·卡勒 瑞士 究”

1938年 里夏德·库恩 德国 “对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的研究”

阿道夫·布特南特 德国 “对性激素的研究” 1939年 拉沃斯拉夫·鲁日奇卡 瑞士 “对聚亚甲基和高级萜烯的研究”

1940年 未颁奖

1941年 未颁奖

1942年 未颁奖

1943年 乔治·德海韦西 匈牙利 “在化学过程研究中使用同位素作为示踪物” 1944年 奥托·哈恩 德国 “发现重核的裂变”

阿尔图里·伊尔马里·维尔“对农业和营养化学的研究发明,特别是提出了饲料1945年 芬兰 塔宁 储藏方法”

詹姆斯·B·萨姆纳 美国 “发现了酶可以结晶”

1946年 约翰·霍华德·诺思罗普 美国 “制备了高纯度的酶和病毒蛋白质” 温德尔·梅雷迪思·斯坦利 美国

“对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植物产物,特别是生物碱1947年 罗伯特·鲁宾逊爵士 英国 的研究”

“对电泳现象和吸附分析的研究,特别是对于血清蛋1948年 阿尔内·蒂塞利乌斯 瑞典 白的复杂性质的研究”

“在化学热力学领域的贡献,特别是对超低温状态下1949年 威廉·吉奥克 美国 的物质的研究”

奥托·迪尔斯 西德 1950年 “发现并发展了双烯合成法” 库尔特·阿尔德 西德

埃德温·麦克米伦 美国 1951年 “发现了超铀元素” 格伦·西奥多·西博格 美国

1952年 阿彻·约翰·波特·马丁 英国 “发明了分配色谱法”

理查德·劳伦斯·米林顿·辛英国 格

1953年 赫尔曼·施陶丁格 西德 “在高分子化学领域的研究发现”

“对化学键的性质的研究以及在对复杂物质的结构1954年 莱纳斯·鲍林 美国 的阐述上的应用”

“对具有生物化学重要性的含硫化合物的研究,特别1955年 文森特·迪维尼奥 美国 是首次合成了多肽激素”

西里尔·欣谢尔伍德爵士 英国 1956年 “对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 尼古拉·谢苗诺夫 苏联

1957年 亚历山大·R·托德男爵 英国 “在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研究方面的工作”

“对蛋白质结构组成的研究,特别是对胰岛素的研1958年 弗雷德里克·桑格 英国 究”

1959年 雅罗斯拉夫·海罗夫斯基 捷克 “发现并发展了极谱分析法”

“发展了使用碳14同位素进行年代测定的方法,被

1960年 威拉得·利比 美国 广泛使用于考古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以及其他

学科”

1961年 梅尔文·卡尔文 美国 “对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研究”

马克斯·佩鲁茨 英国 1962年 “对球形蛋白质结构的研究” 约翰·肯德鲁 英国

卡尔·齐格勒 西德 1963年 “在高聚物的化学性质和技术领域中的研究发现” 居里奥·纳塔 意大利

1964年 多萝西·克劳福特·霍奇金 英国 “利用X射线技术解析了一些重要生化物质的结构” 1965年 罗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 美国 “在有机合成方面的杰出成就”

“利用分子轨道法对化学键以及分子的电子结构所1966年 罗伯特·S·马利肯 美国 进行的基础研究”

曼弗雷德·艾根 西德

罗纳德·乔治·雷伊福特·诺“利用很短的能量脉冲对反应平衡进行扰动的方法,1967年 英国 里什 对高速化学反应的研究”

乔治·波特 英国

“发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倒易关系,为不可逆过程1968年 拉斯·昂萨格 美国 的热力学奠定了基础”

德里克·巴顿 英国 1969年 “发展了构象的概念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 奥德·哈塞尔 挪威

卢伊斯·弗德里科·莱洛伊“发现了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中1970年 阿根廷 尔 所起的作用”

“对分子的电子构造与几何形状,特别是自由基的研1971年 格哈德·赫茨贝格 加拿大 究”

“对核糖核酸酶的研究,特别是对其氨基酸序列与生克里斯蒂安·B·安芬森 美国 物活性构象之间的联系的研究” 1972年 斯坦福·摩尔 美国 “对核糖核酸酶分子的活性中心的催化活性与其化

威廉·霍华德·斯坦 美国 学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恩斯特·奥托·菲舍尔 西德 “对金属有机化合物,又被称为夹心化合物,的化学1973年 杰弗里·威尔金森 英国 性质的开创性研究”

1974年 保罗·弗洛里 美国 “高分子物理化学的理论与实验两个方面的基础研

究”

约翰·康福思 英国 “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 1975年 弗拉迪米尔·普雷洛格 瑞士 “有机分子和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

1976年 威廉·利普斯科姆 美国 “对硼烷结构的研究,解释了化学成键问题”

“对非平衡态热力学的贡献,特别是提出了耗散结构1977年 伊利亚·普里高津 比利时 的理论”

“利用化学渗透理论公式,为了解生物能量传递作出1978年 彼得·米切尔 英国 贡献”

赫伯特·布朗 美国 “分别将含硼和含磷化合物发展为有机合成中的重1979年 格奥尔格·维蒂希 西德 要试剂”

“对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特别是对重组DNA的研保罗·伯格 美国 究” 1980年 沃特·吉尔伯特 美国 “对核酸中DNA碱基序列的确定方法” 弗雷德里克·桑格 英国

福井谦一 日本 “通过他们各自独立发展的理论来解释化学反应的1981年 罗德·霍夫曼 美国 发生”

“发展了晶体电子显微术,并且研究了具有重要生物1982年 阿龙·克卢格 英国 学意义的核酸-蛋白质复合物的结构”

1983年 亨利·陶布 美国 “对特别是金属配合物中电子转移反应机理的研究”

罗伯特·布鲁斯·梅里菲尔1984年 美国 “开发了固相化学合成法” 德

赫伯特·豪普特曼 美国 1985年 “在发展测定晶体结构的直接法上的杰出成就” 杰尔姆·卡尔 美国

达德利·赫施巴赫 美国

中国台1986年 李远哲 “对研究化学基元反应的动力学过程的贡献” 湾

约翰·查尔斯·波拉尼 加拿大

唐纳德·克拉姆 美国 “发展和使用了可以进行高选择性结构特异性相互1987年 让-马里·莱恩 法国 作用的分子” 查尔斯·佩德森 美国

约翰·戴森霍费尔 西德

1988年 罗伯特·胡贝尔 西德 “对光合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的测定”

哈特穆特·米歇尔 西德

悉尼·奥尔特曼 加拿大 1989年 “发现了RNA的催化性质” 托马斯·切赫 美国

1990年 艾里亚斯·詹姆斯·科里 美国 “发展了有机合成的理论和方法学”

1991年 理查德·恩斯特 瑞士 “对开发高分辨率核磁共振(NMR)谱学方法的贡献” 1992年 鲁道夫·马库斯 美国 “对化学体系中电子转移反应理论的贡献”

“发展了以DNA为基础的化学研究方法,开发了聚凯利·穆利斯 美国 合酶链锁反应(PCR)”

1993年 “发展了以DNA为基础的化学研究方法,对建立寡

迈克尔·史密斯 加拿大 聚核苷酸为基础的定点突变及其对蛋白质研究的发

展的基础贡献”

1994年 乔治·安德鲁·欧拉 美国 “对碳正离子化学研究的贡献”

保罗·克鲁岑

1995年 马里奥·莫利纳

弗兰克·舍伍德·罗兰

罗伯特·柯尔

1996年 哈罗德·克罗托爵士

理查德·斯莫利

保罗·博耶

1997年 约翰·沃克

延斯·克里斯蒂安·斯科

沃尔特·科恩 1998年 约翰·波普

1999年 亚米德·齐威尔

艾伦·黑格

2000年 艾伦·麦克德尔米德

白川英树

威廉·斯坦迪什·诺尔斯

2001年野依良治

巴里·夏普莱斯

约翰·贝内特·芬恩

田中耕一

2002年

库尔特·维特里希 “对手性催化氧化反应的研究” “发展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鉴定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建立了软解析电离法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质谱分析” “发展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鉴定和结构分析的方法,瑞士 建立了利用核磁共振谱学来解析溶液中生物大分子

三维结构的方法”

彼得·阿格雷 美国 “对细胞膜中的离子通道的研究,发现了水通道” 2003年 “对细胞膜中的离子通道的研究,对离子通道结构和罗德里克·麦金农 美国 机理的研究”

阿龙·切哈诺沃 以色列

2004年阿夫拉姆 ·赫什科 以色列 “发现了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

欧文·罗斯 美国

伊夫·肖万 法国

2005年罗伯特 ·格拉布 美国 “发展了有机合成中的复分解法”

理查德·施罗克 美国

2006年 罗杰·科恩伯格 美国 “对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的研究” 2007年 格哈德·埃特尔 德国 “对固体表面化学进程的研究”

下村脩 美国

2008年马丁 ·查尔菲 美国 “发现和改造了绿色荧光蛋白(GFP)”

钱永健 美国

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英国 南 2009年 “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 托马斯·施泰茨 美国

阿达·约纳特 以色列

理查德·赫克 美国

2010年 根岸英一 日本 “对有机合成中钯催化偶联反应的研究”

铃木章 日本 荷兰 美国 美国 美国 英国 美国 美国 英国 丹麦 美国 英国 埃及 美国 美国 日本 美国 日本 美国 美国 日本 “对大气化学的研究,特别是有关臭氧分解的研究” “发现富勒烯” “阐明了三磷酸腺苷(ATP)合成中的酶催化机理” “创立了密度泛函理论” 发展了量子化学中的计算方法 “用飞秒光谱学对化学反应过渡态的研究” “发现和发展了导电聚合物” “对手性催化氢化反应的研究”

篇三:近五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成果

近五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成果

制作者:

文摘:为了了解最近化学的发展及成果本文简略的描述了五年来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以及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经历 关键词:诺贝尔化学奖、转录、表面化学、GFP。

序言:目前由于学习化学专业需要对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以及化学学科的一些历史,我特别上网以及阅读相关书籍并整理这些资料形成论述。

2006年

美国科学家Roger D.Kornbergy因在真核转录的研究领域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获得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1】早在1959年老Kornberg就获得过诺贝尔医学奖或生理学奖,在老Kornberg的影响下小Kornberg也开始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不同的是老Kornberg做的是关于DNA复制的过程而他做的是关于DNA转录的工作。

DNA分子由A.G.C.T四个不同的碱基组成。RNA也是只不过碱基T换成了U。一系列四个碱基的不同排列构成了遗传信息。由于碱基之间可以形成氢键所以DNA分子可以形成稳定的双螺旋结构。(Wston,Crick和Wilkins因此获得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而这种稳定的结构保证了遗传信息的可靠存储。【2】

转录即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把DNA上的碱基顺序转录

到mRNA上去,最终由tRNA运送氨基酸和mRNA配对合成蛋白质。而转录的全过程很复杂,Kornberg主要做的工作就是运用生物化学的技术分离出高纯度的RNA聚合酶及其模板DNA、mRNA核苷酸底物、调节蛋白结合功能相关复合物。【3】

Kornberg创造性的制作了详细的晶体结构图片来描述真核细胞中的整个转录机制。图片中详细的展现了RNA的生成和不同原子分子的作用,使人们能够理解转录的过程和调节的机理。

【4】

早在中学我们就在生物中学习了有关DNA、RNA的一些简单的反应机理。这些反应原理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发并完善了,但他的研究成果一直到06年才获得诺贝尔奖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这项研究的意义不但是弄清了真核生物的转录全过程,还在于对转录调节的干扰可以直接作用于一些癌症等疾病的治疗和调节干细胞的发育,这在医药上有很大的意义。【5】

2007年

德国科学家Gerhard Ertl尔在表面化学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他不仅开创了表面化学的方法论,更造就了许多惠及人类日常生活的应用成果。这一学科对于化学工业而言非常重要,而且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铁为什么会生锈、燃料电池如何工作、汽车里的催化剂如何工作。【6新华社】

他是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在科学上别人还没完全搞清合

成氨的机理的时候他却一直在埋头苦干,他的成果是最符合实际的。而且他治学态度严谨,即使有几个秘书他还是喜欢自己去图书馆查资料。在讨论问题的时候他也会反复修改。【7新华社】

有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埋头苦干的精神相信不难想象他是如何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

在研究相对简单的气象反应体系时,往往只涉及到反应分子间的碰撞,但在对固体表面的化学反应描述时,还必须认识到反应物与固体表面的相互作用,早在20世纪初科学家们就已经认识到固体表面结构对诸如吸附、催化和电化学的作用。【8】

埃特尔是最早研究表面科学技术的科学家之一,1960年以来,他逐步建立了研究固体表面化学的方法,而且他的方法也应用于化学过程的研究,对化学工业有重要意义。合成氨的反应机理和表面非线性反应动力学理论是他最主要的贡献。【9】

近年来他与中国的联系也比较紧密,有些中国研究所的课题就是他指导完成的。【10】

2008年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三位美国科学家,美国Woods Hole海洋生物学实验室的Osamu Shimomura、哥伦比亚大学的Martin Chalfie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Roger Y. Tsien因发现并发展了绿色荧光蛋白(GFP)而获得该奖项。【11】

从水母(Aequorea victoria)体内发现的发光蛋白。分子质

量为26kDa,由238个氨基酸构成,第65~67位氨基酸(Ser-Tyr-Gly)形成发光团,是主要发光的位置。其发光团的形成不具物种专一性,发出荧光稳定,且不需依赖任何辅因子或其他基质而发光。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化入宿主细胞后很稳定,对多数宿主的生理无影响,是常用的标记基因。【12定义】

早在1955年两位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达文波特与尼可,首次发现了水母可以发绿光。但他们并未对这一现象引起重视。而日本科学家Osamu Shimomura则进一步提取了其中的发光蛋白,而Martin Chalfie在1994年用这种蛋白标记了6个细胞轰动了全世界。现在大多数使用的荧光蛋白都是Roger Y. Tsien实验室的改造变种。【13】

目前,荧光蛋白在很多领域都发挥着重大作用,包括有毒物质检测、神经生物分析及转基因动物研究等。在神经生理学上,借助荧光蛋白,研究人员能看到以前所不能见的新世界,包括大脑神经细胞的发育过程和癌细胞的传播方式等。荧光蛋白的另一种重要应用就是转基因动物。【14】

不得不说三位科学家对荧光蛋白的贡献有一定的偶然性,他们都是从别人的手中接过GFP的接力棒进行研究的。但他们的成功又是必然的,他们能敏锐地察觉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细小发现并接过来进行研究。他们对科学的意识、态度和洞察力决定了他们最终能够拿到08年诺贝尔奖。

2009年

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由美国科学家Venkatraman Ramakrishnan、Thomas A. Steitz和以色列科学家Ada E. yonath共同获得。以奖励他们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15新】

诺贝尔奖评委会介绍,三位科学家都采用了X射线蛋白质晶体学的技术,标识出了构成核糖体的成千上万个原子。这些科学家们不仅让我们知晓了核糖体的“外貌”,而且在原子层面上揭示了核糖体功能的机理。“认识核糖体内在工作的机理,对于科学理解生命非常重要。这些知识可以立刻应用于实际。”

【16新华社】

基于核糖体研究的有关成果,可以很容易理解,如果细菌的核糖体功能得到抑制,那么细菌就无法存活。在医学上,人们正是利用抗生素来抑制细菌的核糖体从而治疗疾病的。评委会说,三位科学家构筑了三维模型来显示不同的抗生素是如何抑制核糖体功能的,“这些模型已被用于研发新的抗生素,直接帮助减轻人类的病痛,拯救生命”。 【17新华社】

2010年

两名美国科学家和一名日本科学家获得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美国科学家理查德-海克、根岸英一和日本科学家铃木彰因开发更有效的连接碳原子以构建复杂分子的方法获奖。【18新华社】

他们说,为制造复杂的有机材料,需要通过化学反应将碳原子集合在一起。但是碳原子本身非常稳定,不易发生化学反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32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