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教案-自控学习与解题指导
更新时间:2024-06-08 03:0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及课件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自动控制理论>>
课程学习指导
与解题指导
理工学院自动化系
二零零三年七月
1
第一章 自控理论基本概念
本章作为绪论,已较全面地展示了控制理论课程的全貌,叙述了今后在课程的学习中要进行研究的各个环节内容和要点,为了今后的深入学习和理解,要特别注意本章给出的一些专业术语及定义。
1、基本要求
(1)明确什么叫自动控制,正确理解被控对象、被控量、控制装置和自控系统等概念。
(2)正确理解三种控制方式,特别是闭环控制。
(3)初步掌握由系统工作原理图画方框图的方法,并能正确判别系统的控制方式。
(4)明确系统常用的分类方式,掌握各类别的含义和信息特征,特别是按数学模型分类的方式。
(5)明确对自控系统的基本要求,正确理解三大性能指标的含义。 2.内容提要及小结
(1) 几个重要概念
自动控制 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控制器使被控对象的被控量自动地按预先给定的规律去运行。
自动控制系统 指被控对象和控制装置的总体。这里控制装置是一个广义的名词,主要是指以控制器为核心的一系列附加装置的总和。共同构成控制系统,对被控对象的状态实行自动控制,有时又泛称为控制器或调节器。
?被控对象??给定元件????测量元件??自动控制系统???比较元件 控制装置(控制器)???放大元件??执行元件??????校正元件?负反馈原理 把被控量反送到系统的输入端与给定量进行比较,利用
偏差引起控制器产生控制量,以减小或消除偏差。
(2) 三种基本控制方式
实现自动控制的基本途径有二:开环和闭环。 实现自动控制的主要原则有三:
主反馈原则——按被控量偏差实行控制。
补偿原则——按给定或扰动实行硬调或补偿控制。 复合控制原则——闭环为主开环为辅的组合控制。 (3)系统分类的重点
重点掌握线性与非线性系统的分类,特别对线性系统的定义、性质、
2
判别方法要准确理解。
??常系数微分方程??时域法????传递函数???根轨迹法分析法?定常????????频率特性????频率法描述???线性系统???状态方程??状态方程 ??????变系数微分方程分析法?时域法?时变????????状态方程?状态空间法?
?非本质?分析法???线性化法??非线性微分方程分类??描述函数法?????????非线性系统?描述 ?分析法?状态方程?本质?????相平面法?状态空间法???(4)正确绘制系统方框图
绘制系统方框图一般遵循以下步骤:
①搞清系统的工作原理,正确判别系统的控制方式。
②正确找出系统的被控对象及控制装置所包含的各功能元件。 ③确定外部变量(即给定值、被控量和干扰量),然后按典型系统方框图的连接模式将各部分连接起来。 (5)对自控系统的要求
对自控系统的要求用语言叙述就是两句话: 要求输出等于给定输入所要求的期望输出值; 要求输出尽量不受扰动的影响。
恒量一个系统是否完成上述任务,把要求转化成三大性能指标来评价: 稳定——系统的工作基础;
快速、平稳——动态过程时间要短,振荡要轻。 准确——稳定精度要高,误差要小。
3
解题示范
例1-1 图1—1为液位自动控制系统示意图。在任何情况下,希望液面高度C维持不变。试说明系统工作原理,并画出系统原理方框图。
气动阀门控制器(比较、放大)注入Q1H浮子Q2流出(I) 原理图图1—1液位自动控制系统
解:1、工作原理:闭环控制方式。
当电位器电刷位于中点位置时,电动机不动,控制阀门有一定的开度,使水箱中流入水量和流出水量相等,从而液面保持在希望高度上。当进水或出水量发生变化,例如液面下降,通过浮子和杠杆检测出来,使电位器电刷从中点位置上移,从而给电动机提供一定的控制电压,驱动电动机通过减速器开大阀门开度,使液位上升,回到希望高度。电位器电刷回到中点,电动机停止。
2、被控对象是水箱,被控量是水箱液位,给定量是电位器设定位置(代表液位的希望值)。主扰动是流出水量。
系统的方框图如图1—2所示。
控制器 希望液位放大元件气动阀门水 箱 注入实际液位浮 子(II) 控制系统方块图图1—2 液位自动控制系统方框图。
4
例1—2 图1—3为自动调压系统。试分析系统在负载电流变化时的稳压过程,并绘出系统方框图。
图 1-3 自动调压系统
解:1、工作原理:顺馈控制。
当负载电流IF变化时,发电机G的电枢绕组压降也随之改变,造成端电压不能保持恒定,因此,负载电流变化对稳压控制来说是一种扰动。采用补偿措施,将电流IF在电阻RF上的压降检测出来,通过放大,来改变发电机的励磁电流IF,以补偿电枢电压的改变,使其维持恒定。
2、被控对象是发电机G,被量是电枢端电压UF,给定值是励磁电压UF,扰动量是负载电流IF。
系统方框图为1—4所示。
图1-4自动调压系统方框图
例1-3 直流稳压电源原理图为图1—5所示,试画出方框图,分析工作原理。
图1—5 直流稳压电源原理图
解:1、工作原理:反馈控制
实际输出电压U2由R3和R4组成分压器检测出来,与给定值Uw进行比较,
5
产生的偏差电压BG1进↙行BG2。由BG2对输出电压进行调整,
这里的偏差电压仅随U2变化。由BG1反相放大后产生Uc,这是系统的控制量。通过BG2进行输出电压自动调节,维持U2恒定。
假如U2↙,Ua↙,Ib1↙, Uc↗,Ib2↗,UED↙,U2↗。 若U2↗→Ua↗→Ib1↗→Uc↙→Ib2↙→UED↗→U2↙
图1—6 稳压电源方框图
U1是系统的供电输入电压,若电网波动,也会使U1变化。因此,对系统来说,U1的变化是造成U2电压波动的干扰因素,属于扰动信号,也可以通过反馈回路加以抑制。
2﹑控对象不是一个具体的设备,而是一个稳压过程,被控量是输出电压U2,给定值是Uw,扰动量是U1。当然,当系统输出接负载后,负载的变化,将对输出电压产生直接的影响,是主扰动。
例1-4 角位置随动系统原理图如图1—7所示。
系统的任务是控制工作机械角位置Qc,随时跟踪手柄转角Qr。试分析其工作原理,并画出系统方框图。
图1—7 角位置随动系统原理图
解:1、工作原理:闭环控制。
只要工作机械转角θc与手柄转角θr一致,两环形电位器组成的桥式电路处于平衡状态,无电压输出。此时表示跟踪无偏差。电动机不动,系统静止。
如果手柄转角θr变化了,则电桥输出偏差电压,经放大器驱动电动机转动。通过减速器拖动工作机械向θr要求的方向偏转。当θc=θr时,系统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电动机停转,从而实现角位置跟踪目的。
2、系统的被控对象是工作机械,被控量是工作机械的角位移。给定量
6
是手柄的角位移。控制装置的各部分功能元件分别是:手柄完成给定,电桥完成检测与比较,电动机和减速器完成执行功能。 系统方框图见图1—8。
图1-8 位置随动系统方框图。
第二章自控系统的数学模型
本章讲述的内容很多,牵扯到数学和物理系统的一些理论知识,有些需要进一步回顾,有些需要加深理解,特别是对时间域和复频率域的多种数学描述方法,各种模型之间的对应转换关系,都比较复杂。学习和复习好这些基础理论,对下一步深入讨论自控理论具体方法至关重要。
1、基本要求
(1)确理解数字模型的特点,对系统的相似性、简化性、动态模型、静态模型、输入变量、输出变量、中间变量等概念,要准确掌握。
(2)了解动态微分方程建立的一般方法及小偏差线性化的方法。
(3)掌握运用拉氏变换解微分方程的方法,并对解的结构,运动模态与特征根的关系,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等概念,有清楚的理解。
(4)会用MATLAB方法进行部分方式展开。对低阶的微分方程,能用部分分式展开法或留数法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5)正确理传递函数的定义、性质和意义,特别对传递函数微观结构的分析要准确掌握。
(6)正确理解由传递函数派生出来的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闭环传递函数,前向传递函数的定义,并对重要传递函数如:控制输入下闭环传递函数,扰动输入下闭环传递数函数,误差传递函数,典型环节传递函数,能够熟练掌握。
(7)掌握系统结构图和信号流图两种数学图形的定义和组成方法,熟练地掌握等效变换代数法则,简化图形结构,并能用梅逊公式求系统传递函数。 (8)正确理解两种数学模型之间的对应关系,两种数学图型之间对应关系,以及模型和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利用以上知识,熟练地将它们进行相互转换。
2、内容提要及小结
7
本章主要介绍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作为线性系统数学模型的形式,介绍了两种解析式和两种图解法,对于每一种型式的基本概念,基本建立方法及运算,用以下提要方式表示出来。 (1)微分方程式
基本定律?物理、化学及专业上的??中间变量的作用 基本概念??简化性与准确性要求?小偏差线性化理论???原始方程组???直接列写法?线性化???消中间变量??化标准形????C(s)M(s)M(s)?基本方法?由传递函数??C(s)?R(s)? N(s)C(s)?M(s)R(s)??R(s)N(s)N(s)??dp?-1?转换法?Ldt? ???N(p)c(t)?M(p)r(t)????微分方程????由结构图?传递函数?微分方程??由信号流图?传递函数?微分方程???
??零状态解分方程??方程求解?掌握拉氏变换法求解微?零输入解??应用? ?电枢控制直流电动机??常用重要例题建模?磁场控制直流电动机??直流电机调速系统???(2)传递函数
8
?????线性定常系统?C(s)??定义:?比值?零初始条件?R(s)???一对确定的输入输出??零点????? 基本概念?微观结构?极点 (零极点分布图与运动模态对应)???传递函数???????方程式??标准解析式???传递函数???典型环节?零极点分布图??单位阶跃响应特性???????d?s?dt??传递函数?定义法?由微分方程??? 基本方法? ?由结构图?化简???传递函数??图解法?梅逊公式??由信号流图?????传递函数???G前?G(s)? (适用于单回路)??1?GK??公式???G(s)?G前 ?(适用于回路两两交叉)?1-L?a?常用重要公式 及传递函数 ? ?C(s)E(s)?控制输入下:G(s)?,G(s)?r?r??R(s)R(s)??重要传递函数???扰动输入下:G(s)?C(s),G?E(s)?d?d?D(s)D(s)???(3)结构图
示?数学模型结构的图形表?基本概念?可用代数法则进行等效变换?构图基本元素4种(方框、相加点、分支点、支路)??由原始方程组画结构图??串联相乘? ??并联相加???基本方法?用代数法则简化结构图 前向?反馈连接=??1+开环?????相加点和分支点移位?函数。?由梅逊公式直接求传递 9
注意几点:
1、相加点与分支点相邻,一般不能随便交换。
积保持不变?前向通路的传递函数乘2、等效原则两条 ?保持不变?各回路中传递函数乘积3、直接应用梅逊公式时,负反馈符号要记入反馈通路中的方框中去。
另外对于互不接触回路的区分,特别要注意相加点与分支点相邻处的情况。
4、结构图可同时表示多个输入与输出的关系,这比其它几种解析式模型方便的多,并可由图直接写出任意个输入下总响应。如:运用叠加原理,当给定输入和扰动输入同时作用时,则有C(s)=Gr(s)R(s)+Gd(s)D(s) (4)信号流图
?同结构图一致?基本概念??构图元素2种改进二点??数?有统一的公式求传递函?图?由原始方程组画信号流?基本方法?结构图翻译成信号流图?代数法则同结构图一致?
重要公式→梅逊公式 梅逊公式G??GK?1nK?K?
注意两点:1、搞清公式中各部分含义;
2、公式只能用于等输入节点与较出节点之间的传播,不能等不含输入节点情况下,任意两混合节点之间的传较。
四种模型之间的转换关系可用图2-81表示
微分方程 传递函数
图2-81 模型转换
结构图 信号流图 10
解题示范
例2-1 弹簧,阻尼器串并联系统如图2-1示,系统为无质量模型,试建立系统的运动方程。 解:(1) 设输入为yr,输出为y0。弹簧与阻尼器并联平行移动。
(2) 列写原始方程式,由于无质量按受力平衡方程,各处任何时刻,均满足于A点有
Ff?FK1?FK2?0
其中,Ff为阻尼摩擦力,FK1,FK2为弹性恢复力。 (3) 写中间变量关系式
Ff?f?d(yr?y0)dt?K1(Yr?Y0)
图2-1 机械位移系统
?F?0,则对
FK1(4) 消中间变量得 f(5) 化标准形 T其中:T? K?FK2?K2y0dydyr?f0?K1yr?K1y0?K2y0 dtdtdy0dy?y0?Tr?Kyr dtdt5为时间常数,单位[秒]。
K1?K2K1为传递函数,无量纲。
K1?K2例2-2 已知单摆系统的运动如图2-2示。 (1) 写出运动方程式 (2) 求取线性化方程
解:(1)设输入外作用力为零,输出为摆角? ,摆球质量为m。 (2)由牛顿定律写原始方程。
11
d2? m(l2)??mgsin??h
dt其中,l为摆长,l? 为运动弧长,h为空气阻力。
(3)写中间变量关系式 h??(ld?) dtd?为运动线速度。 dt
图2-2 单摆运动
式中,α为空气阻力系数l(4)消中间变量得运动方程式
d2?d??mgsin??0 (2-1) ml2?aldtdt此方程为二阶非线性齐次方程。
(5)线性化
由前可知,在? =0的附近,非线性函数sin? ≈? ,故代入式(2-1)可得线性化方程为
d2?d??mg??0 ml2?aldtdt例2-3 已知机械旋转系统如图2-3所示,试列出系统运动方程。
解:(1)设输入量作用力矩Mf,输出为旋转角速度? 。 (2)列写运动方程式 J
图2-3 机械旋转系统
d???f??Mf dt式中, f?为阻尼力矩,其大小与转速成正比。
(3)整理成标准形为
Jd??f??Mf dt此为一阶线性微分方程,若输出变量改为?,则由于 ??代入方程得二阶线性微分方程式
d? dtd2?d??Mf J2?fdtdt
12
例2-4 设有一个倒立摆安装在马达传动车上。如图2-4所示。
图2-4 倒立摆系统
倒立摆是不稳定的,如果没有适当的控制力作用在它上面,它将随时可能向任何方向倾倒,这里只考虑二维问题,即认为倒立摆只在图2-65所示平面内运动。控制力u作用于小车上。假设摆杆的重心位于其几何中心A。试求该系统的运动方程式。
解:(1) 设输入为作用力u,输出为摆角? 。
(2) 写原始方程式,设摆杆重心A的坐标为(XA,yA)于是 XA=X+lsin? Xy = lcos?
画出系统隔离体受力图如图2-5所示。
图2-5 隔离体受力图
13
摆杆围绕重心A点转动方程为:
d2? J2?Vlsin??Hlcos? (2-2)
dt式中,J为摆杆围绕重心A的转动惯量。 摆杆重心A沿X轴方向运动方程为:
md2xAdt2?H
d2即 m2(x?lsin?)?H (2-3)
dt摆杆重心A沿y轴方向运动方程为: m即 m小车沿x轴方向运动方程为:
d2yAdt2?V?mg
d2dt2(lcos?)?V?mg
d2x M2?u?H
dt方程(2-2),方程(2-3)为车载倒立摆系统运动方程组。因为含有sin? 和cos? 项,所以为非线性微分方程组。中间变量不易相消。
(3) 当? 很小时,可对方程组线性化,由sin? ≈?,同理可得到cos≈1则方程式(2-2)式(2-3)可用线性化方程表示为:
?d2??J2?Vl??Hl?dt?d2xd2??m2?ml2?H?dtdt ?
0?V?mg??d2x?M2?u?H?dtd2用S?2的算子符号将以上方程组写成代数形式,消掉中间变量V、H、X得
dt2 (?Ml?将微分算子还原后得
M?mJ)s2??(M?m)g??u mlMJJd2?d??)2?(M?m)g??u (Ml?mlldtdt此为二阶线性化偏量微分方程。
例2-5 RC无源网络电路图如图2-6所示,试采用复数阻抗法画出系统结构图,并求传递函数Uc(s)/Ur(s)。
14
图2-6 RC无源网络
解:在线性电路的计算中,引入了复阻抗的概念,则电压、电流、复阻抗之间的关系,满足广义的欧姆定律。即:
U(s)?Z(s) I(s)如果二端元件是电阻R、电容C或电感L,则复阻抗Z(s)分别是R、1/C s或L s 。
(1) 用复阻抗写电路方程式:
I1(S)?[Ur(S)?UC1(S)]?Uc1(S)?[I1(S)?I2(S)]?1R1
1C1s1I2(S)?[Uc1(S)?Uc2(S)]R2Vc2(S)?I2(S)?1C2s
(2) 将以上四式用方框图表示,并相互连接即得RC网络结构图,见图2-6(a)。 (3) 用结构图化简法求传递函数的过程见图2-6(c)、(d)、(e)。
(a)
(b)
(c) ( d) 图2-6 RC无源网络结构图
(4) 用梅逊公式直接由图2-6(b) 写出传递函数Uc(s)/Ur(s) 。
15
G?独立回路有三个:
?GK?K?
L1??L2??L3??11?1?? RC1SR1C1S11?1?? R2C2SR2C2S11?1?? C1SR2R2C1S1R1C1R2C2S2回路相互不接触的情况只有L1和L2两个回路。则 L12?L1L2?由上式可写出特征式为:
??1?(L1?L2?L3)?L1L2?1?
通向前路只有一条
1111???R1C1SR2C2SR2C1SR1C1R2C2S2G1?11111???? R1C1SR2C2SR1R2C1C2S2Δ1=1
由于G1与所有回路L1,L2, L3都有公共支路,属于相互有接触,则余子式为 代入梅逊公式得传递函数
1G?G?11?? ? R1C1R2C2s211111???? R1C1sR2C2sR2C1sR1C1R2C2s21R1R2C1C2s2?(R1C1?R2C2?R1C2)s?1例2-6 有源网络如图2-7所示,试用复阻抗法求网络传递函数,并根据求得的结果,直接用于图2-8所示PI调节器,写出传递函数。
图2-7 有源网络
图2-8 PI调节器
解:图2-7中Zi和 Zf表示运算放大器外部电路中输入支路和反馈支路复阻抗,假
16
设A点为虚地,即UA≈0,运算放大器输入阻抗很大,可略去输入电流,于是:I1 = I2 则有: 故传递函数为
Ui(s)?I1(s)Zi(s)Uc(s)??I2(s)Zf(s)
G(s)?Zf(s)Uc(s) (2-4) ??Ui(s)Zi(s)对于由运算放大器构成的调节器,式(2-4)可看作计算传递函数的一般公式,对于图2-8所示PI调节器,有
Zi(s)?R1
Zf(s)?R2?1 CS故
Zf(s)Zi(s)R2?1CS?R2CS?1 R1R1CS G(s)????(0)?3。 例2-7 求下列微分方程的时域解x(t)。已知x(0)?0,x
d2xdt2?3dx?6x?0 dt解:对方程两端取拉氏变换为:
?(0)?3SX(s)?3x(0)?6X(s)?0 S2X(s)?Sx(0)?x代入初始条件得到
(S2?3S?6)X(s)?3 解出X(s)为:
X(s)?323?S2?3S?65152152(S?1.5)2?()215t) 2
反变换得时域解为:
x(t)?235e1.5tsin( 17
例2-8 已知系统结构图如图2-9所示,试用化简法求传递函数C(s)/R(s)。
图2-9 系统结构图
解:(1)首先将含有G2的前向通路上的分支点前移,移到下面的回环之外。如图2-10(a)所示。
(2)将反馈环和并连部分用代数方法化简,得图2-10(b)。 (3)最后将两个方框串联相乘得图2-10(c)。
例2-9 已知系统结构图如图2-11所示,试用化简法求传递函数C(s)/R(s)。
解:
(1)将两条前馈通路分开,改画成图2-12(a)的形式。
(2)将小前馈并联支路相加,得图2-12(b)。
(3)先用串联公式,再用并联公式将支路化简为图2-12(c)。
图2-12 系统结构图
图2-11 系统结构图
图2-10 系统结构图的简化
18
例2-10 已知机械系统如图2-13(a)所示,电气系统如图2-13(b)所示,试画出两系统结构图,并求出传递函数,证明它们是相似系统。
(b)电气系统 (a)机械系统 图2-13 系统结构图
解:(1)若图2-13(a)所示机械系统的运动方程,遵循以下原则并联元件的合力等于两元件上的力相加,平行移动,位移相同,串联元件各元件受力相同,总位移等于各元件相对位移之和。 微分方程组为:
?i?x?0)?K1(xi?x0)?F?F1?F2?f1(x??0?y?)?F?f2(x ?
F?Ky2?取拉氏变换,并整理成因果关系有:
???F(s)?(f1s?K1)[(xi(s)?x0(S)]?1?F(s)?y(s)? ? K2?1F(s)?y(s)?x0(s)??fs2?画结构图如图2-14:
图2-14 机械系统结构图
19
求传递函数为:
ff11?)(1s?1)(2s?1)X0(s)k2f2sk1k2 ? ?11f1f2f2Xi(s)1?(k1?f1s)(?)(s?1)(s?1)?sk2f2sk1k2k1(k1?f1s)((2)写图2-13(b)所示电气系统的运动方程,按电路理论,遵循的定律与机械系统相似,即并联元件总电流等于两元件电流之和,电压相等。串联元件电流相等,总电压等于各元件分电压之和,可见,电压与位移互为相似量电流与力互为相似量。 运动方程可直接用复阻抗写出:
1?I(s)?Is?I(s)?[Ei(s)?Ei(s)]?C1s[(Ei(s)?E0(s)]12?R1?1?[E0(s)?Ec2(s)]?I(s)? R2??I(s)?C2s?EC2(s)??整理成因果关系:
1?I(s)?(?C1s)[(Ei(s)?E0(s)]?R1??1I(s)?Ec2(s)? ? C2S?E0(s)?IR2?EC2(s)??画结构图如图2-15所示:
求传递函数为:
图2-15 电气系统结构图
11?C1s)(R2?)E0(s)R1C2S(R1C1S?1)(R2C2S?1)? ?
111Ei(s)(R1C1S?1)(R2C2s?1)?R1C2S1?(?)(R2?)R1C1SC2S(对上述两个系统传递函数,结构图进行比较后可以看出。两个系统是相似的。机一电系统之间相似量的对应关系见表2-1。
20
正在阅读: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自控学习与解题指导06-08
雨作文800字03-12
万方2010计算方法试卷A卷07-23
春季高考没有被登科怎么办 有什么出路03-30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章节测验201-09
爱的皱纹作文600字07-16
2019年学校教学教研工作总结10-21
描写冬天景色的作文02-05
示功图分析04-05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解题
- 自动控制
- 自控
- 教案
- 原理
- 指导
- 学习
- 评弹开篇(选曲)精选
- 集结号-北京市临床医学专业副主任医师资格条件
- 2013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测试题(cdut)
- 毛概第四章题目
- 土方开挖专项施工方案
- 例题思考题习题
- 学习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心得体会
- 2014台湾金门旅游自由行攻略和购物心经 - 图文
- 烧结生产工艺完全版本
- 制度
- 爱抖腿是病吗?是内心焦虑的体现
- 数据通信试题库-移动大比武
- (完整版)基于MATLAB的心音信号的采集和分析本科毕业设计
- 心理学选择题答案(1)
- 2010年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内科学习题(3)-中大网校
- 计算机图形学实验6实验报告
- 化工企业销售管理制度
- 某学院同一首歌文艺晚会串词
- 基于防火墙技术对网络安全防护的认识
-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期末试卷及标准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