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乡宋桥》校本课程开发结题报告

更新时间:2024-05-24 06:3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榕乡宋桥》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结 题 报 告

平阳县宋桥中学 余 东(组长) 孔庆丰(执笔)

【内容摘要】 随着初中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开发与建设适合本校校情的校本课程,已成为

课程改革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根据学校的育人目标、办学特色,充分利用现有的本土教育资源,本土文化底蕴,积极开发了以“榕乡文化”为主轴,分别从“宋桥榕树” 、 “宋桥古桥” 、“宋桥古迹” 、 “宋桥名人” 、“宋桥风俗” 、“爱我宋桥”等六个方面展开,同时也使我校“承泮池文化、做榕乡学子”的办学思想得到进一步体现和贯彻。

为了探索校本课程的教学,课题组进行《榕乡宋桥》校本课程的课堂实践,建立校本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对有效的开展校本课程的课堂实践的活动进行探讨。

【关键词】 校本课程 开发 实践

第一部分:研究概述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校本课程是我国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发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其立足于学生自身的发展要求,体现学校的教育哲学,具有个别性。因此,开发校本课程是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重要途径,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就可以发展学生的学力和发挥学生多种智能应用的效益,实现“自下而上”课程开发目标。

随着初中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开发与建设适合本校校情的校本课程,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自2009年起我校就开始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尝试。通过两年左右的材料收集和整理,根据学校的育人目标、办学特色,充分利用现有的本土教育资源,本土文化底蕴,积极开发了以“榕乡文化”为主轴,分别从“宋桥榕树” 、 “宋桥古桥” 、“宋桥古迹” 、 “宋桥名人” 、“宋桥风俗” 、“爱我宋桥”等六个方面展开,基本呈现宋桥片文化的方方面面。具有本土性、实践性和活动性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践性和能力的培养,透过对宋桥镇宋桥文化了解,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在校本课程开发领域独树一帜,开创了农村校

1

本教育的一片新天地。同时也使我校“承泮池文化、做榕乡学子”的办学思想得到进一步体现和贯彻。

二、课题提出的意义

1 校本课程开发是农村学校创办“个性化”学校的需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提高课程的选择性和适应性。“校本课程”是学校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它可以使学校真正拥有了对课程的选择余地,可以使学校能够更好地体现办学特色。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热点。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弥补国家课程自上而下的周期过长、缺乏灵活,滞后于社会变革、不能及时反映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等不足,有利于课程理论与实践的不断丰富和完善。特别是体现多样化和特色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给农村学校创办“个性化”学校带来了机遇。因此,农村学校要把握好这个机遇,结合当地经济、文化特色和社会的需要,开发出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形成自己学校的特色。

2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以前,课程开发是由课程专家来完成,教师只是课程的实施者。如果教师不能理解课程开发者的意图,他就不能很好地实施课程,就很难使课程达到设计者预期好的效果。校本课程开发赋予了教师一定的自主权,充分调动了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开发的热情,为教师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空间和大显身手的机会。教师是课程开发的本身,是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程知识,对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也有促进作用。

3、 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升学习者的主体性,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向。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在利用乡土资源进行教学方面,让学生在乡土资源实践活动中,主动探索、实践和体验,激发了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乡土化的校本课程,把社会资

2

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各科教学相结合,拓展和扩充了国家课程,有利于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课题概念的界定

1、乡土,是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乡土资源,就是指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名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它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这是狭义的理解。广义的乡土资源还包括学生所在学校的校园环境、师资状况、校风学风、学生特长以及学生的家庭环境等。本课题所研究的乡土资源包括“宋桥榕树” 、 “宋桥古桥” 、“宋桥古迹” 、 “宋桥名人” 、“宋桥风俗” 、“爱我宋桥”等六个方面。

2、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本位。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做出的关于课程开发的决定或所采取的课程开发活动方式,其立足点、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校自身,其核心在于强调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基地,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决策依据,以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

3、本课题提出的“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就是以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为背景构建校本课程体系。本课题强调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进行课程的规划,方案的设计,课程的开发。

四、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一) 研究的内容

为了使课题顺利实施,探索宋桥镇宋桥文化底蕴,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形成《榕乡宋桥》校本教材,将课题研究内容具体化。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必须对内容进行规划。乡土资源包括“宋桥榕树” 、 “宋桥古桥” 、“宋桥古迹” 、 “宋桥名人” 、“宋桥风俗” 、“爱我宋桥”等六个方面。

(1)“榕树宋桥”:宋桥镇境内30多棵百年以上的古榕树被平阳县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古树名木(其中岭下村“夫妻子女榕”、陈岙村“独木成林榕”等树被评为温州市 “十大古树名木”)。无限风光,和谐人居,是名副其实的温州市“榕树之乡”。对宋桥镇内的榕树进行考证,整理。

3

(2)“宋桥古桥”:宋桥的桥多,约有一百多座;宋桥的桥古,渊源已久,闪烁着历史的痕迹。有很多村名就是因桥而得的,如宋桥村、栏杆桥村、湖蛟桥村,桥和村相得益彰,也为宋桥平添了古朴灵动、鲜活浑厚的气息。对宋桥镇内的古桥进行考证,整理。

(2)“宋桥古迹”: 宋桥镇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优雅,吴岙、岭下等村以岩奇、林茂、景秀、潭幽、水净、果香、寨雄、榕古著称,吸引着四方游客,是农业观光、休闲的好去处。宋桥的山山水水有着神奇美丽的故事。对宋桥镇内的山水传说进行搜集。

(3)“宋桥名人”:宋桥镇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是宋代外交家吏部侍郎宋之才,明代礼部侍郎杜整和近代新闻界泰斗马星野先生故乡。境内有宋桥村的宋之才纪念馆、章底村的明代杜整“登科”牌坊、宝兴村的千年古刹“宝兴寺”等文物古迹。章底村的“博士村”故事等。对宋桥镇内的人文文化进行发掘。 “宋桥风俗”: 宋桥,文化民俗丰富多彩,宋桥吹打源远流长,庙桥殿做栏洋是宋桥独特的民俗活动。宋桥民谣内容纷呈,风趣诙谐,小吃美味独特,盘香鳝鱼更是名扬在外。对宋桥镇内的风俗民风进行搜集。

(二) 研究的预期目标

1、 构建以乡土资源为背景的校本课程体系。 2、 探索乡土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3、使学生了解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激发学生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通过课程的研究,形成一种校园文化,一种优良的校风、学风和教风,突出事实求是、从实际出发,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学校精神。这一目标蕴涵在学科教学、德育教学、学校管理及其师生的言谈举止中,从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五、研究的方法

运用文献法、调查法,收集法、行动研究法、总结归类等方法。

六、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0年4月——5月

1、 查阅文献,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信息,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

4

2、 调查分析学校内外情景,进行课题的可行性研究。 3、 撰写课题实施方案,申报课题。 (二)实施阶段:2010年6月——2010年 7 月 1、收集、整理乡土资源,汇编成学习包。

2、开展实质性研究。根据研究方案开展各项研究。 3、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改进研究方案。 (三)结题阶段:2011年 8 月

收集课题研究的资料,汇编成册;总结课题成果,申请结题。

第二部分:课题实践阐述

一、《榕乡宋桥》校本课程开发的板块设计

宋桥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优雅,境内有200多棵大榕树,其中30多棵百年以上的古榕树,被平阳县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保护的古树名木,岭下村“夫妻子女榕”为现代家庭“三口之家”的象征,被评为温州市“十大古树名木”之一;陈岙村“独木成林榕”,树上长树,树洞树干浑为一体,被誉为“浙南第一奇树”,名誉国内外。

宋桥的桥多,星星点点,约有一百多座;宋桥的桥古,渊源已久,闪烁着历史的痕迹。有很多村名就是因桥而得的,如宋桥村、栏杆桥村、湖蛟桥村,桥和村相得益彰,也为宋桥平添了古朴灵动、鲜活浑厚的气息。

宋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宋桥,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宋桥村的宋之才纪念馆、章底村的明代杜整“登科”牌坊、宝兴村的千年古刹“宝兴寺”等文物古迹使充满活力的宋桥平添几分灵气。爱国爱乡的宋桥人和宋桥镇的文明史。代代都涌现出一批批杰出的知名人物。

宋桥,素以物华天宝、文风鼎盛而著称。文化民俗丰富多彩,宋桥吹打源远流长,庙桥殿做栏洋是宋桥独特的民俗活动。宋桥民谣内容纷呈,风趣诙谐,小吃美味独特,盘香鳝鱼更是名扬在外。

课题组根据宋桥古镇的特点,通过多次的课题组成员会议,确定研究的方向及目标。充分利用现有的本土教育资源,本土文化底蕴,积极开发了以“榕乡文化”为主轴,分别从“宋桥榕树” 、 “宋桥古桥” 、“宋桥古迹” 、 “宋

5

一、引入 比一比:1、小组比赛 报古代名人 2、个人比赛(小组推荐)近现代名人 二、新课 (一)马星野生平 1、学生阅读P47-50 2、学生讨论: 教学思路 ①马星野的贡献 ②你最欣赏马星野的哪一点 ③马星野为什么列为三王之一 (二)马星野故居 ①找出班级中住在马星野故居附近的学生 ②学生描述马星野故居 ③学生讨论:怎样去欣赏马星野故居 (三)收集马星野故事 1、学生讲述马星野的故事 三、课中小结 比一比(以小组形式): 看哪组能最快又完整回答马星野生平事迹,适当加入抢答。 四、课后 组织学生进行马星野故居采风活动(学生自己去)。

3.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反思教学,能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榕乡宋桥》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要求校本课程老师在上课之后要写教学反思。(见下表)

宋桥中学教师上课反思表

教师:潘海茹

班级( ) 课题:《“林”字榕》

上课时间: 11

教学反思与心得: 今天的学生很积极、主动,可能是讲到离他们很近的榕树吧。 课本讲到的“树洞”听起来很奇妙,让我忍不住想带着他们一同去寻找,但在陈岙的学生告诉大家,那个马星野笔下的“树洞”再就没有了,但是他们听长辈们说过、形容过,也很真切,但不知什么原因,他们现在早已不知道在哪里了。 这让我想到校本课程更加关注的是过程,而非结果,它应该是由教师执行的,物化的,静止的,僵化的文本形成,把课本编程和实施再次人为分裂,校本课程应该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创生的、鲜活的、过程性的、发展着的形态,是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合二为一的。

4.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

课题组试行了与综合实践活动结合,将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让学生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课本知识延伸到实地考察,由学校延伸到社会。组织学生参观博士村,参观马星野故居,考察榕树,考察吴岙水库等活动。结合校本课程进行教学,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对学习校本课程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熏陶了学生情操。

12

第三部分:课题研究成效及思考

一、课本课程开发的五点成效

1、学校特色在校本课程中得到了凸现

课程是一所学校特色的基础与保障,任何学校特色的创建都要有课程作为支撑,没有一定的课程作支持,学校特色是难以形成的。我们学校正是利用了我校独特的文化背景,找到了文化与育人的契合点,“承泮池文化、做榕乡学子”的办学思想融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这一途径促进了学校特色的逐渐形成。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我们积极寻求与镇政府、村民委员会以及其它单位的联系,同时,我们也密切了与周边群众的关系,赢得了社会的广泛支持,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收集了比较系统的家乡传统文化教育资料。

宋桥是一个有着历史文化积淀的水乡古镇,那里不但小桥流水、风景优美,而且人文历史荟萃,风土人情独特,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通过查资料,读文献,访专家,收集了许多有关宋桥的文化教育资源。对宋桥人文文化,古迹传说,人情风俗进行整理,对研究宋桥的历史有一定的帮助。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丰富了学生写作的内容。

我们农村的学生一碰到作文就头疼,头疼的是没有写作的内容。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师开展活动的渠道多了,学生接触的事物自然也就丰富多彩了,仿且学生接触的就是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有源可循,有迹可辨。学生的积极性就高了,积极性一高,积累的知识就多,知识多了倾吐就容易得多。这样我校的同学,以家乡为题材的作文就写的非常的好。

4、通过开设校本课程,促进了教师理念的更新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断得到提升。课程观念的更新,要求教师教学方式的转换及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不但要成为主流文化的推介者,而且要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相互理解和宽容、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进行文化整合。学校注意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学生潜能在和谐的氛围中得到开掘。 5、开发出了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教材

我们课题组成员,根据课程要求,历时一年左右,终于编写完成了宋桥中学

13

校本课程教材《榕乡宋桥》。

二、课本课程开发的两点思考

1、我们学校对其他学科的教师有一套较为完整的评价制度,校本课程作为新的教材,有专职的教师,如何对校本课程的任课教师的教学成效评价?

2、学校教师对开发校本课程及运用校本课程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参与校本课程教师涉及面有待进一步的扩大。

第四部分:课题附件(另装订一册)

【主要参考文献】

1、钟启泉著,《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4月 2、吴刚平著,《校本课程开发》,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

1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2o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