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清明、上巳考

更新时间:2024-06-09 11:2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寒食节、上巳节与清明节合流考

河北省文联武哗卿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传统“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农历三月、公历的四月五号。其节期很长.通常是包括每年清明日的前十天或者后十天.亦或前后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清明节”这一称呼起源很早,根据文献记载,至迟在秦汉以前就已经出现并固定。成书于·西汉初年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同>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可见“清明”作为节气的名称起源甚早.当在汉代以前。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之所以说清明节既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节日.是因为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袒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捕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直到今天。清

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清明节本是为了农事安排的岁时节气.如何形成禁火冷食和祭祀先人习俗的呢?这须从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现在已失传的两个节日——寒食节、上巳节说起。一、寒食节的起源、流变及其与清明节的合流

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小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文献中关于寒食习俗的记载.最早见于成书于两汉之际的《新论)。其中记载“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虽有病缓急.犹不敢犯”。<后汉书·周举传》称“太原一郡……每冬中辄有一月寒食.莫敢烟爨”。古代生产力低下,绝火一月致使“老少不堪.岁多死者”。周举为此移书介子推庙,声明将一月寒食改为五日。可见,寒食习俗,最初并非在春季.而是发生在冬季的一项习俗;而且持续时间也比后代要长很多。但至迟在东汉后期.寒食已经由冬季改为春季.曹操<明罚令)记载“冬至后一百有五日,皆绝火寒食”。并且.由于禁火给人们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曹操用行政手段进行干预.将寒食节改为三日。

寒食节的起源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外国19年。介子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重耳返国即位.即晋文公。介子推便背着老母.躲人绵I【j。晋文公前往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于是他放火烧山.想把介于推逼出来。不料介子推却和母亲抱着一株大树.宁愿烧死,也不出山。晋文公伤心地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即?两介休县境内的介山),又下令

把介予推破烧死的那一大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周礼.秋官·司煊氏>:“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丁刚中。”可见当时是摇着木铎,在街上走.下令禁火。这司煊氏,也就是专管取火的小官。直到唐代的寒食清明之H.还有“换新火”的习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寒食.自居易在得到朝廷所赐新火之后.还写过一篇谢状.记载了改火赐火的习俗。在禁火之时,人们就准备一些冷食.以供食用,这样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风俗了。以后.才与介子推的传说相联系,成为寒食节。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日期相近.因此在唐代之后,寒食节便融合在清明节中了。杜甫诗《清明二酋>中说“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崔元翰的《清明节》说“钻火见樵人,饮泉逢野兽”,权德舆的诗称“自叹清明在远乡,桐花覆水葛溪长。家人定是持新火.点做孤灯照洞房”等等,都是描写的清明节的寒食习俗.可见当时寒食节已经和清明节合二为一,不分彼此‘T。自此以后,寒食节逐渐退

出历史舞台。其冷食禁火的节日习俗让渡给清明节。直至今日。 二、上巳节的起源、流变及其与清明节的合流

上巳节也是一个古老的节日。最初,上已节的日期在每年三月上巳日.即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这个节日的出现时间很早。在春秋时期就已产生。战国文献<韩诗)记载“郑圊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

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祓除不祥”。可见。上巳节,是一个祭祀先人、禳除灾异的节日。

秦汉以来,上巳节除了祭祀和禳灾以外,更是发展为全阔性的大节。杜笃的《祓楔赋》、张衡的《南都赋>、蔡邕的<祓楔文)均描写了两汉时期上巳节的节日盛况。在曹魏之后.上巳节的日期逐渐固定在农历三月初三.并且由于魏晋以来玄学盛行.文人名士都纵情山水。三月上巳时值初春.正是草木生发的季节.因此上巳节又增添了踏青、游目骋怀、饮宴吟咏的节日内容。《荆楚岁时记>记载“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问.为流杯曲水之饮”。晋人成公绥的《洛楔赋》说“祓除鲜楔,同会洛滨。妖童媛女,嬉游河曲。或渔纤手,或濯索足。临清流.坐砂场,列尊尊,飞羽觞”,记载的就是当时人们上巳节一边欣赏自然春色.一边做“曲水流觞”之戏的情景。除此以外.还产生了上巳节。曲水浮素卵”或“曲水浮绛枣”的游戏.即将鸡蛋或枣放在水中.漂到谁面前,谁就取食,以此为戏,故而有“羽觞乘波进。索卵随流归”、“踊跃祯鱼出,浮枣漾清漪”等诗句流传。与寒食节一样.三月初的上巳节与清明节日期也十分接近,因此从唐代以来,清明和上已也逐渐合流,上巳招魂、祓楔、佩兰草、踏青、野游的习俗逐渐合并到清明、寒食当中。《新唐书>记载:“开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这说明.寒食的时候本来没有扫墓的习俗,但是受上巳招魂的影响,近代逐渐产生寒食清明扫墓的习惯.因此官方逐渐认可了这种习俗。同时,在上墓招魂之外.上巳节踏青攘灾的节日内涵也被带到了清明节,

至唐代,寒食、上巳最终完成了与清明的合流,近代清明节“祭祀先人、踏青赏春、催护新生”的节日内涵由此固定下来,流传至今。 参考文献:

11l宗懔.荆楚岁时记.[MI.太原.山西人民to.版社.1987 12】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IMI.北京.中华书局.1989 13l范晔.后汉书.[M1.北京.中华书局.1959 『4l欧阳修.新唐书.[M1.北京.中华书局.2003 15l陈高华、徐吉军主编.中国风俗通史.[MI.上海:上海 文艺出版社.200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2o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