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3-10-21 18:5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五年级下册

第一课《草原》说课稿 一、说教材

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五十年代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写下了《内蒙风光》,本文就节选自《内蒙风光》。《草原》这篇课文,作者以热情洋溢的笔调,描写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以及受到草原人民热情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汉人民的深厚情谊。

本文通篇文质兼美,堪称写景、抒情的典范佳作。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景和情,并扎实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取舍教材是关键。因此,我将此文教学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领略草原的风光美。第二课时再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人情美。我今天所要说课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

基于本文又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并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等词语。

2.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并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兴趣。

3.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积累语言,初步学习作者抒发感情的方法。

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多层次的朗读,感受草原风光的美好。

而对于生长于南方小县城的孩子,草原是遥远、陌生的,因此,如何让学生突破时空障碍,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感受草原的景美,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就成了这篇文章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怎样才能使学生与文本产生真正的共鸣,体会草原的景美呢?首先,我将注重以读为本,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如:默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引读、配乐读。通过多层次的朗读,使学生体会草原的风光美,并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

其次,我将巧妙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想象,体会文中意境,并配合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三、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本文第一自然段的语句美,意境也美,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一边读句子,一边想象画面,用自己的经验去补充形象,丰富形象,从而体会文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及想象能力。

1

五年级下册

四、说教学过程和资源应用

《草原》这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语句美,意境也美,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图文结合,启发想象,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配合朗读,领会作者的情感美。教学过程具体如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再因为,本组的主题是“走进西部”。因此,开课之初,我首先多媒体播放配有画面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把学生带入大草原绮丽的风光中:湛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一碧千里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正悠闲地吃草、散步。远处的小河像一条明晃晃的长带迂回曲折??这样用音乐、图像渲染的情境,能带给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入其境,爱其美”,在感到喜悦、快乐的同时,让学生谈谈自己欣赏后的感受。此时,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也就油然而生。于是顺势揭开课题,进入第二环节。 2.师生配乐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这一环节是由师生配乐朗读课文,弄清课文写作顺序,主要写了那几个画面,是从哪两部分来写草原的,即“风光美”和“人情美”。学生对于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为后面的品读词句做好铺垫。 3.朗读品句,感受“风光美”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于是,我先课件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四人小组自读第一自然段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草原的美景,并把自己最喜爱的语句多读几遍,并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交流品读。

在品读重点语句时,我将引导学生一边想象画面,一边反复朗读;并借助多媒体展示草原图片,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词句。这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将把学生们带入那辽阔、美丽的草原风光之中,并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一碧千里”、“翠色欲流”、“渲染”等词语,从而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领会作者表达的特点,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如:在本段中,作者描写小丘时,有这样一个经典的句子:“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由于“渲染”和“勾勒”都是美术上专用名词,讲起来抽象难懂,我准备了两幅国画,一幅是绿色渲染的草原风景图,一幅是墨线勾勒的鸳鸯戏水图,出示图片,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让学生不仅感受到用绿色渲染的小丘的柔美,还感受到那饱满的绿色正向四周渗透、扩散。在这儿,我没有停止探究的脚步,而是紧紧抓住句中看似矛盾的一个点——“翠色欲流”与“轻轻流入云际”。先引导学生抓住“欲”字理解“翠色欲流”是指绿色快要流出。再让学生议一议与“轻轻流入云际”矛盾吗?学生一边看图想象画面,一边和着优美的音乐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这并不矛盾的美的意境。这是一幅多么鲜活的中国画啊!这正融入了老舍先生对草原无限的热爱之情,学生也就很自然地领悟到作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

2

五年级下册

再如:文中描写羊群的句子:“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我先让学生结合图画,抓住“绿毯”、“白色的大花”两处比喻,体会草原的辽阔和羊群带给草原的无限生机。之后,删去原句,再让学生展开想象,向老舍先生学习,用自己的比喻句重新描述这样的美景。这样,使学生不仅理解了原文描写的羊群的静态和动态的美,而且拓展了自己的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了美的意境,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学生反复品读这些精美语句中,我还将不断回扣本段的中心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相信学生通过一次又一次地回扣中心句,不仅能更深切地感受“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意境,作者对草原深深的热爱之情也将在学生内心一次次升华。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老舍笔下的草原那如诗如画的意境,品读之后,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再次展现一组配乐草原风光图画,引读第一自然段。在优美的旋律中再现草原美景,一定能牵动学生内心的情感。这一整体回读,也将使学生与文本、作者再次产生共鸣,在脑海中形成一幅蓝天共碧草一色,牛羊与骏马齐的美丽画卷。在此意境中,学生定能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激起他们对草原的无限热爱。

就当学生沉浸在此意境中时,我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在优美的旋律中,学生互相交流展示并走上讲台朗读诗歌、展示亲自去草原拍摄的照片一级打印的草原风光图,使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个性再次得以释放,此时的课堂也将再次涌动着创造的生命力。

4.总结回顾,布置任务

授课至此,我小结过后,以布置下节课的任务结束本节课的教学:“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这美丽的地方,又孕育着怎样的民族呢?老舍先生又是如何表现草原的人情美的呢?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会会草原上的鄂温克族人民。”

总之,我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尽量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整合,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及创造能力,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体现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2 《白杨》说课稿 教材简析:

《白杨》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第十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了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

3

五年级下册

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内在品质。

难点: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再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完成本课学习目标。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故本课教学活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注重实践过程中探究新知,培养创新能力,再小组讨论中与他人学会合作。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 铺垫教学

1、我给大家带来一首歌,大家想不想听啊?好,看哪位同学听明白了歌中唱的是什么?要表达什么? 播放歌曲阎维文的《小白杨》

2、“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杨,哪位同学知道白杨的有关知识,你能介绍一下吗? 3、同学们讲得好。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歌曲的导入能调动学生学习《白杨》这一课的积极性,由学生们的介绍将同学们带入描写白杨树的情景中。] 二、课题质疑,激趣读文

1、看到《白杨》这个课题,你想作者会介绍什么呢?

2、总结归纳学生可能会提出的几个问题:①白杨树的外在特点;②白杨树的品格?? 3、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读懂了什么。

4

五年级下册

[课标指出,再对学生思想培育时要注重质疑、解疑能力地培养。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三、探究体验

1、合作,交流。同学们刚才已读懂了一部分的内容了,但了解的是否全面呢?请在小组中交流。 2、小组组织汇报学习成果。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学生先通过读文自主探究,但学生独自的见解往往比较片面,于是便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从合作中学生得知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是高大挺秀,内在品质是不择环境,不惧灾害,适应力强,生命力强。] 四、品味语言,语感训练,体验情感

1、辅助填空:从兄妹俩的一番争辩,我们仿佛看到了()白杨。

2、男、女同学分角色朗读兄妹的对话。(省去提示语,请用你的朗读体现它的意思。)

3、创设情境: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而白杨却是这么直,这么高大??你想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形容它呢?多么()的白杨树啊! 4、组织交流:

△ 多么(有生命力)的白杨啊!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干。 (1)指导朗读体会:读这句话的时候,你脑海中浮现的是什么地方?能换上它读读吗?(在不同的地方,它的作用不同,朗读时的语气、语调也就不同。)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地方填上去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个别读→评读→品读→齐读) (3)小结:城市需要它,它就默默无闻地舒展风姿,供人们欣赏;边疆需要它,这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儿生根了。

△ 多么(坚强不屈)的白杨啊!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

(1)指导朗读体会:你能选用其中的一种天气情况来说吗?想象当时的情景,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2)分小组读、齐读。

△ 多么(挺拔)的白杨啊!它从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1)引导体会“从来”的意思。 ① 结合课文内容填空:

( ),白杨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 ),它也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 ),它还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2g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