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与文化
更新时间:2024-02-19 01:56: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篇一:服饰与文化的研究
服装与文化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从伏羲氏化蚕丝为穗帛,古埃及人利用亚麻织物制作围裙以及苏美尔人采用羊毛织物包缠在人体上,形成服装开始,似乎就暗示了东西方服装的发展历程,风貌形态将会有着千差万别的不同。
东西服装文化之间的内涵有很大的差别,东方服装文化是一种单源性的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与东方的巫觋和礼乐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注重形的内涵,具有浓厚的社会政治伦理倾向。在其发展进程中,因袭、守旧,继承性与连续性远大于变异性与创新性。西方服装文化是一种多源性的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将服装视作一门特殊的人体艺术,注重形式,认为形式即内容。在其发展过程中,时代特征明显,风格变化昭然。变异与创新性远大于继承与连续性。
中国服饰文化
一、原始服饰文化:
《韩非子?五蠹》:“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因此,上古时期人类的服饰在原始经济基础的条件下,人们以毛皮围系于下腹部,或许为了御寒、或许为了遮羞和装饰。不论处于何种原因,原始服装已经开始出现。由此,揭开了中国服装史的序幕。
二、夏商周服饰
夏商周时期的服饰,一般是上衣下裳的配套,或襦裤深衣下裳配套;后者裳穿于襦裤深衣之外。裤为不加连裆的套裤,两只裤脚管套在胫上,也称胫衣,穿这种服装款式行动不便,尤其不能适应战争骑射。
周朝:始于商代的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上衣象征天,天未明时是玄(黑)色;下裳象征地,地是黄色。上玄下黄的服制就来源于对天地的崇拜。
到了周代,中国的冠服制度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从此,衣冠等级在服饰中有了严格的区分。根据《周礼》等书的记载,夏商周时代把“礼”分为五大类,分为祭服、朝服、军服、婚丧之服等。
三、春秋战国服饰文化:
春秋战国之际,又出现一种服装,将上衣下裳合并为一体,连为一件,这种服装被称为深衣。深衣是一种上下连属的服装,制作时上下分裁,然后在腰间缝合,衣式采用短领,衣长到跟,续衽钩边。随着诸侯国那时“百家争鸣”导致到列国服饰异俗。胡服第一次被汉族人民所接受,是在公元前三百多年的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吸收东湖族及搂烦人的军人服式,废弃传统的上衣下裳。
当时裤裆不缝缀的称为“穷绔”或“绲裆绔”;将两裆缝合的称为裈,即裆裤,用了尺不裁成的短裤,称为犊鼻裈。这类合裆裤能保护大腿和臀部肌肉皮肤在骑马时少受摩擦,且不用再在裤外加裳即可外出,在服装功能上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同时,也采用了胡服的腰带形式,即以皮革制成,在皮带上扎有小孔,扣,并缀有扣针,使用时将皮带穿过环扣,收紧之后以扣针固定,不仅使用方便,而且十分牢固,称之为“师比”。这是华夏主体服饰文化吸收融合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进一步提高发展的重要史例,史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四、秦汉服饰文化:
秦代服饰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中国服饰持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
秦汉服装面料仍重锦绣。绣纹多有山云鸟兽或植物花样,织锦有各种复杂的几何菱纹。秦汉时代,将阴阳五行思想渗进服色思想中。
汉代男子的曲裾深衣 (根据陕西咸阳出陶俑复原绘制)。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本图正是这种曲裾服饰。
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形象资料中有很多反映。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
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五、魏晋服饰文化:
魏晋是政治和经济动荡的时期,士大夫阶层形成了消极的社会风气,追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享乐主义,沉沦于颓废的生活方式,以老庄、佛道思想为时尚,这种风气也直接反映在人们的衣冠服饰上。最有代表性的是当时的“竹林七贤”。宽衣博带是这时期的流行服饰。男子穿衣敞胸露臂,衣服披肩,追求轻松、自然、随意;女子服饰则长裙拖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优雅而飘逸。
六、南北朝服饰文化:
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中原出现了多民族杂居的生活状态。他们互相学习交流,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单一的文化和生活习俗;汉族穿著胡服(特点是紧身、圆领、开叉)成为时尚。少数民族服饰受汉朝典章礼仪影响,穿起了汉族服装。鲜卑族北魏迁都洛阳后推行华化政策,使秦汉以来冠服旧制得以赓续。
七、隋唐五代服饰文化:
隋唐时期,唐代纹样不仅继承了传统,而且吸收了西方艺术形式。加上对外开放、丝绸之路重开,中西结合,使唐朝服饰华丽清新。隋代女子穿窄合身的圆领或交领短衣,高腰拖地的长裙,腰上还系着两条飘带。
八、唐代服饰文化:
唐代的妇女服饰,是历代中的佼佼者。衣料质地考究,造型雍容华贵,装扮配饰富丽堂皇。 唐都长安不仅是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与朝鲜、日本、波斯等国贸易、文化交流频繁。唐朝服饰形成了独特的开放浪漫风格。袒胸、裸臂、披纱、大袖、长裙是唐代妇女最典型着装形象。
唐朝年轻女子不受保守传统的约束,她们不仅可以穿袒露胸臂的宽领服装,甚至穿上胡服男装,在街上策马扬鞭,政府和社会还允许女性享有选择配偶和离婚的自由。
唐代的女装主要是衫、裙、帔,还有短袖半臂衫(套穿在长衫外面)。最时兴的女子衣着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长裙,裙腰以绸带高系,几乎及腋下。
九、宋代服饰文化
宋朝统治者注重文治,竭力推崇程朱理学,把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根据加以倡导,其目的在于去掉人们的任何反抗意识。这种理学观点影响到人们的着装,使宋朝的服装一改唐朝服饰旷达华贵,恢弘大气的特点,服装造型封闭,颜色严肃淡雅,色调趋于单一。
宋代的女装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子,很像现在的背心,褙子的领口和前襟,都绣上漂亮的花边。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宋出现了缠足陋习,称“裹小脚”。
宋代的男装大体上沿袭唐代样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做事的时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带上,衣服是黑白两种颜色。
十、元朝服饰文化
元朝是蒙古族入关统治中原的时代,所以元朝的服饰也比较特别。蒙古人多把额上的头发弄成一小绺,像个桃子,其他的就编成两条辫子,再绕成两个大环垂在耳朵后面,头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质孙服」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比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这种衣服很方便骑射。元代的服饰既推行其本族制度又承袭汉制,如皇帝及高官的服饰仿照先秦时代的古制而成。
十一、明朝服饰
朱元璋称帝后,为了恢复汉族的礼仪,便制定了以周汉、唐宋为准则的新服饰制度。以袍衫为主要服饰,而官员则以补服为常服,头戴乌纱帽,身穿圆领衫。所谓补服,是指在袍衫前有一块方形刺绣图案的官服,文官图为飞禽,武官图为猛兽。用袍衫颜色和图案的分别来区分官阶品位。平常穿的圆领袍衫则凭衣服长短和袖子大小区分身份,长大者为尊。
明代的贵妇多是穿红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妇女只能穿一些浅淡的颜色。裙子宽大,样式很多。
十二、清朝服饰
满族入关后,强迫汉人穿满人服装,渐渐形成了一套有别于明代的服饰体系。清朝是我国服装史上改变最大的一个朝代,清代是个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尤其是服装文化,也是在进入中原后,保留原有服装传统最多的非汉族王朝。
满服改变了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国古代服饰的基本形式,清服是中国古服与近代服的交接点,它的存在是以后发展到近代男士的马褂长袍、女士的旗袍的前提。
十三、民国时期的旗袍文化
民国旗袍在中国妇女服饰史上是中国妇女服饰史发展的一个创新。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历史转型期。受西方社会自由民主独立思潮的冲击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体制在解体逐渐形成后期的自由民主社会的雏形、此时,人们无论从思想到服饰都经历着一种飞跃性的 历史大变革。这一时期的中国妇女受西方妇女解放思潮的影响走出家庭不再依附于男人而生存、在进入社会参加社会各领的活动和工作同时改变了以往传统中国妇女的生存方式和生活
篇二:浅谈服饰与文化禁忌
浅谈服饰与文化禁忌
【摘要】 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服饰的讲究有所不同,而且服饰文化具有一定的禁忌。服饰的禁忌也包括了颜色,政治意义,样式,用料等。服装一半是商品一半是文化艺术品,它和我国文明礼仪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 服饰 禁忌 颜色 政治意义 样式 文明传承
在社会学、人类学及民俗学界,禁忌一般被认为是对于某些社会行为、 信仰活动予以约束、限制的观念和做法的总称, 具体指称两方面的意义: 一是对受尊敬的事物不许随便使用, 二是对受鄙视的事物不许随便接触, 否则即会招致不幸。而在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中,尤以服饰为例,它作为一种商品之余,更是一种文化载体,在展现文化特色并且体现文化禁忌这一方面也起到了自己的作用。
下面就以服饰对文化禁忌的影响为例简要分析,在服饰中,质、形、饰、色、画,是构成品牌服饰的五个方面要素。质是服装原料的性质;形是服饰的样式;色是服饰的色彩;饰是佩带的饰物;画是服饰的花纹图案,包括人身上的图画,即纹面纹身。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服饰的讲究有所不同,而且服饰文化具有一定的禁忌。服饰,从御寒蔽体至今已有悠长的历史,服饰已从一中简单的功能衍化出丰富的文化内涵。服饰的禁忌也包括了用料,颜色和款式。
首先是服饰的颜色禁忌。颜色作为一种刺激作用于感观,引起了人们的联想,这是禁忌产生条件之一。例如黄色让人想到金子的光泽,所以就有了尊贵的寓意。红色与太阳同色,属阳,所以是吉祥色,喜庆色,多用于婚姻,生育,过年,过节,同时,因为属阳,所以为丧葬的时候所禁忌,惟恐冲撞鬼魅,神灵,对逝者不利,尤其是国殇其间,一切人都禁忌红色服饰。”古时有禁忌用车帷帐做衣服的习俗。
“俗说帷帐车不可作衣,令人病疠。”1满族人忌穿狗皮衣,忌戴狗皮帽。清代在庄重的场合下,忌穿着亮纱做的服装。
“夏不得服亮纱,恶其见肤也,以实地纱代之,致敬也。2
同时,红色让人想到鲜血的颜色,所以也是一种服饰禁忌的信号,例如豫北一带,小孩种牛痘后,在外衣胳膊袖声缝制一个红色“小公鸡”或扎上“红布条”以为禁忌标志,某处生疮化脓,也在外衣该处缀一红布,禁忌碰撞。白色接近于灰烬的颜色,因为草木灰对农事作用很大,所以对白色产生崇拜,认为可以辟邪,所以往往就和丧葬联系在一起了。所以一般的喜事,都切忌白色,否则就会被认为破坏喜庆气氛遭受灾祸的征兆了。民间父母在,冠衣不纯素,就是恐有丧象。但是由于联想的不同,白色也可以成为祥瑞的象征,例如蒙古族牧民衣冠纯素,喜骑白马,住白色“蒙古包”,藏族以白色哈达为敬献礼品。正因为联想的不同,民间有红色“于吉事为吉,于凶事为凶”,白色“于凶事为吉,于吉事为凶”的说法。同样,黑色因为联想到肃穆,阴晦,所以属阴,一般也是用于丧葬,为日常所禁忌。所以,我认为,以纯粹的颜色来讲,都是自然存在的,并没有任何好坏之分,人主观的感觉给予颜色新的意义和象征,这样,人们才有了种种服饰上的禁忌。
其次,人类本身能力的有限,对死亡和灾祸的本能恐惧,以及对超自然能力的崇拜上,这也是服饰禁忌产生的原因。由于人类,尤其是在古代,人的力量非常有限,又由于科学水平,技术水平低下,人们对有些自然现象无法解释,而人类所经受的来自于自然的考验格外严酷,所以人们往往凭借一种外在经验,来“趋吉辟凶”。比如,白,黑色往往是于阴间的勾魂鬼——黑白无常,所以在喜庆甚至在平常都避免穿着,是由于对生死无法正确认识,又对死亡恐惧造成的。还有各种各样的民间传说,比如死者穿黑寿衣,转世会变成驴。有的地方在用黑色的时候,必须与红色连用。因为他们认为人死了都要上剥衣亭,剥衣鬼见到红色,因为剥出血,会停止不剥,否则,会把穿黑衣者的皮肉剥烂。还有前文所举,因为草木灰而崇拜白色,都是人类自身无法正确认识自然现象,而恐惧死亡,灾害等形成的禁忌。这些禁忌随着历史流传至今,虽然人类的科学文明程度已经可以给这些问题一个解释,但是潜藏于人们心中的原始信仰,以及这些禁忌已经成为一种风俗和文化,所以有些禁忌仍然被有些人默默地遵守着。
此外,服饰在人类社会中也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在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中等级非常森严,“贵贱有别,服位有等”以及“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服装
在当时是一个身份地位的象征。人们不能随意乱穿,否则就会被以“僭越”论处。
在中国绵延的历史上,始终对服饰颜色有严格的等级划分,也就是所谓的“贵贱色”之分。中国传统的以黄色,紫色,香色为贵,一般是皇室和权贵的专用色。这也几意味着,这些颜色谶纬了民间的禁忌色。一旦穿着这些颜色的衣服就要被视为想要“篡权谋反”了。 服饰的颜色标明了穿着者的身份,不能滥用。历史上,因为犯了颜色禁忌而招致灾祸的例子也屡见不鲜。比如汉朝的韩延寿因为穿了黄色纨素作直领的上衣而获奢之罪。而清朝声名赫赫的年羹尧被处死的树大罪状中,也有因穿黄色衣服而犯了上之罪。但是,为什么穿所谓的贵色就是犯忌呢?我认为可以用交感巫术的原理来解释。在贵贱色的禁忌中,某种颜色就成为一种媒介,普通人触及了,就等于触及了皇室的贵族的权威。而在传统的意识里,君权天赋,触犯了皇权也就等于触犯了天威,当然被禁忌。与之相似,普通的人们也禁忌“贱色”。民间常以绿色,碧色,青色为贱色,一般石油从事娼妓,优伶,等“贱业”的人才用。另外,由于龟头为绿,因此人们常称这些人为“龟”“王八”,而又因乐户妻女大多为妓,所以,人们渐渐把妻子在外淫乱的男人叫作“龟”,“王八”,所以,绿在服饰更加忌讳。另外,白色头巾一般也是被忌讳的,因为在汗代,它是被罢官和卑贱者的标志。与贵色的原因相同,人们害怕因为“贱色”而被染上“不洁”“污秽”,是对一种贱人的人体禁忌。
由此可见,认为颜色是一种媒介,因为它,中国文化服饰似乎变成一只可爱能够说话鹦鹉,禁忌有时候也可以是交流的工具。
除此之外,服装的材质,样式上也有着一定的禁忌。
先说材质上,其实,中国自周代以来,强调以礼治国,礼的实质是“别”,就是要区别君臣父子男女,区别亲疏贵贱。服饰是人们日常交往中最直观的表征,因而首先成为这种区别的重要标志,“锦衣与布衣”是完全不同的等级,丝绸与葛麻是贫富的标志。比如满人入关前,满族的富人多穿麻布衣服,而穷人只能穿狍皮鹿皮做成的衣服。满人入关后,只有富人才穿得起绸衣,平民百姓则穿布衣。“一介布衣”早已成了一般百姓服饰的专称。在中国古
代,是不能用帷帐的布料来做衣服的。因为在葬礼中,死者牌位和棺材要用帷帐罩起来。
在特殊情况下,服装更有讲究,比如汉族给死者穿的寿衣,其衣料以绸料居多,而忌缎料,这是出于“绸子”与 “稠子”音同,可庇佑子孙兴旺;“缎子”则音同“断子”,有断子绝孙之嫌。古代日本的丧服,基本都由藤蔓纤维纺制。在现代中日两国的军队中,官兵的区别从服装即可一眼看出。不同级别军官的军装质地也有差别。比如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从少尉到上将的冬常服颜色基本是一致的,并且都是毛料,而军衔越高,其制服的含毛量也越高。如讳背之,将下级将领的军服用含毛量高的服装材料,则乱军犯忌。
另外,冠戴常被统治者视为风俗、礼教、制度化一的标志。 “明之士人类多方巾大袖者。至顺治甲申,则戴平头小帽,以自晦匿。而禁令苛暴,方巾为世大禁,虽巨绅士子,出与平民无异。间有惜饩羊之遗意,私居偶戴方巾者,一夫窥瞷惨祸立发。常熟有二生,于巡按行香日,戴方巾杂行众中,为所瞥见,即杖之数十,并题奏将二生磔之于市。”3
此外,从上而下限定冠戴款式的,还有宋史中一例。《宋史"舆服志》宋代曾明令禁止民妇禁用金器首饰,以防“上币弃于下民”。“袱(幞)头巾子自今高不过二寸五分,妇人假髻并宜禁断,仍不得作高髻及高冠,其销金、泥金、真珠装缀衣服,除命妇许服外,余人并禁。”4
除此,汉族有的地区忌新嫁娘的衣服缝有口袋,以免带走娘家的财产和福气,并且礼服要用整块布为裁制,忌两块布拼接,以表“从一而终”。在中国很多少数民族中,服饰禁忌更多,比如不同的打扮可以表示一个女子婚嫁与否,绝不可混淆。维吾尔族未婚少女将头发扎成无数条小发辫,细密如春柳,直到结婚“开脸”时,才将众小辫拆散,扎成两条大辫。这是已婚与未婚的重要界限。按照苗族旧俗,男子未婚者,要把金鸡羽毛插在头上,女子未嫁者,要把海螺串成珠子,挂于颈上,以为标志。讳禁忌则犯论理。
日本人穿衣都是右向掩衣襟,而人死下葬时,要左向掩衣襟。因为在与现实阳世完全相反的阴间,死者的装束也要与人间相反。因此日本人是不会买左向掩衣襟的服装,哪怕是国际名牌。结婚时,如果日本新娘身着传统和服,忌着羽织(外褂),因为江户时代禁止女性着羽织,此后只允许深川的艺
妓穿着,因此现在的新娘在婚礼上是绝不穿羽织的。犯禁忌引发不吉利或降低身份。
总的来说,服装和礼仪乃至整个文化精神,是有着密切的关联的。服装是软产品,它一半是商品一半是文化艺术品。服装作为人类文明特有的文化象征,伴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而今,随着科学进步,思想解缚,可能有人对这些文化禁忌早已权当笑柄。但,无论如何,文化禁忌也算是种独特的文化语言,在历史的年轮上,向着世人展示着我们滔滔五千年大国的真实姿态。
【参考文献】
《风俗通义》,吴树平,王利器注。
《清稗类抄》,徐柯注。
《清稗类抄》,徐柯注。
《宋史·舆服志》。
篇三:服饰与文化的研究
服饰与文化的研究
高中82班 路子洁 第一组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批着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创造出一个物质文明。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无论是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还是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设计倾向和思想内涵。但某一时期的审美设计倾向、审美意识也并非凭空产生的,它必然根植于特定的时代,在纷乱复杂的社会现实生活中,只有将这种特定的审美意识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加以考察才能见其原貌。“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之精髓,是儒、道两大家都认可并采纳的哲学观,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深远的本质之源,这种观念产生了一个独特的设计观,即把各种艺术品都看作整个大自然的产物,从综合的,整体的观点去看待工艺品的设计,服饰亦不例外。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
意。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披看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创造出又一个物质文明。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积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
中国服饰如同中国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渗透及影响而生成的。汉唐以来,尤其是近代以后,大量吸纳与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来文化的优秀结晶,才得以演化成整体的所谓中国以汉族为主体的服饰文化。这正应验了美国人类学家英菲的论断:“一个文化项目是外来渗透的结果,还是自然独立发明的产物,这个问题对于那些注重历史遗产的人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对于那些运用比较研究方法的人来说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在所有文化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内容,最先都是以文化渗透的形式出现的。”
服装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徵,一种符号,它代表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使人人各守本份,不得僭越。因此,自古国君为政之道,服装是很重要的一项,服装制度得以完成,政治秩序也就完成了一部份。所以,在中国传统上,服装是政治的一部份,其重要性,远超出制服装在现代社会的地位。
服饰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外部特征,故而不同民族的服饰所反映的文化特征也各有差异。不同的民族在其特有的人文环境中获得了各自的存在方式,不同的服饰反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如果说,一些大民族或者现代民族的服饰反映的是现代的文化色彩和社会思潮,那么,种类繁多、进步程度不一、处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的少数民族或前资本主义时期的民族的千奇百
怪的服饰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就更为丰富了。
服饰是社会文化现象的反映,是区分族群的标志。由于每个民族的生活环境、风俗、信仰、审美等方面的差异,服饰的材料、样式、色彩、图案、配饰、制作工艺等也都千姿百态,风格迥异。不同的少数民族服饰,反映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装饰习俗和其中蕴藏着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审美追求。服饰样式的变化、材质的运用、色彩的搭配、纹样的选择,不但记录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而且反映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烙有特定的时代印痕。服饰的构成要素按一定文化的传统模式所作的编码,就是服饰的符号化形式,它由丰富的符号学“词汇’’构成,这些构成要素可以产生出独立的审美意义。
一个民族的服饰文化史就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史,正如郭沫若所说:“古代服饰是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料甚多,大可集中研究。于此可以考见民族文化发展的轨迹和各兄弟民族删的相瓯影响。历代生产方式、阶级关系、风俗习惯、文物制度等,大可一目了然,是绝好的史料。”
少数民族服饰既是当地人们顺应自然的实用衣物,又是传统文化的象征载体,也是民族精神气质、社会意识、审美心理等形象的反映。服饰纹样、色彩、款式、质料等外在形制,具有某种社会关系的规定性。挖掘与整理少数民族服饰,对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研究中华民族服饰符号的特征、了解民族文化符号组合变化传达的寓意,使民族文化元素合理而丰富地运用于现代设计之中,增进与世界各民族服饰文化交流具有特殊的意义。
当然,为了便于从宏观上对少数民族服饰进行把握,有人曾将它分为南北两大类:一是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服饰文化;二是分布在东南,中南,西南等地区的各族服饰文化。从表面上看这种划分不失为对民族服饰的特
征的一种概括,但是这种划分虽可以,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模糊了其民族服饰的民族性,事实上,少数民族服饰无论质料,款式,还是制作的工艺技术等都呈现着多元文化的特征。
而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服饰文化象一朵奇芭熠熠生辉。它也是由56个民族所组成的大家庭,服饰文化和特征多种多样,各民族的服饰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变,形成美丽而具有东方特色的形制风貌,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然而,中国现在的服饰文化已经被完全西化,没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国内的服装设计正跟在国外的流行后面亦步亦趋,而国外的设计师正在大肆挖掘中华民族的文化宝藏。其次,通过对色彩审美心理、民族性着装观念以及服饰展现与表现形式的深入分析,阐释中西服饰文化着装理念的差异。实践证明中国的服装设计应该立足于本土,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的本土服装被今天乐于接受时尚、善于接受融合的中国大众所接受,被世界所接受。再次,通过对样式及结构、面料与装饰设计形式、地域人文化与服饰配件方面进行分析,阐释中西服饰在设计造型方面的异同。优秀的设计作品绝不是对传统服饰简单的重复移位和变异,而是从传统艺术中提取民族元素,以现代创造意识和表现技巧进行再创造。
发展现代服装应从传统服饰中吸取灵感。无论是西装还是阿拉伯长袍都是从其传统服饰发展起来的,服饰当中蕴含着文化,我们应该从五千年的服饰中吸取灵感,在实用上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创造出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服饰。
正在阅读:
服饰与文化02-19
2022年河北工程大学管理工程与商学院826会计学考研核心题库04-14
非公企业党建典型事迹材料02-29
幼儿园三句半02-19
房产公证协议书02-04
excel中indirect函数使用方法和应用实例07-31
脉冲布袋除尘器制造检验06-17
信阳人工湿地-施工组织设计05-28
初二物理第7章热现象分层练习题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