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更新时间:2023-03-08 05:11:1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推荐度:
- 相关推荐
2009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来源: 中国网
总论
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8年秋季报告
摘要: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不断发展,加之国内突发自然灾害,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本文对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分别进行了预测,得出宏观形势上的判断:2008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将有所放缓,2009年GDP增长率虽然将继续有所回落,但仍有望保持9.3%左右的较快增长。在新形势下要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重点,并要抓住机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实施适度扩张的财政政策和灵活审慎的货币政策,减缓和抵御外部冲击造成的不利影响,积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关键词:经济指标 内需 宏观调控
2008年,中国经济发展经受了近几年最为严峻的挑战和重大考验。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不断发展,世界经济增速显著放缓;国内发生了年初的南方冰雪低温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使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尽管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较多的不利影响,但由于我们高度重视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较好地把握了宏观调控的重点、节奏和力度,中国经济总体上保持了增长速度较快、价格涨幅趋缓、结构有所改善的较好态势。 做好2009年的经济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灵活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保持国内经济金融稳定,努力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要抓住机遇,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本报告将在模型模拟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预测和分析2008年和2009年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问题。
一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预测
据预测,2008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将有所放缓,GDP增长率将为9.8%左右。如果2009年国际经济政治环境不再发生显著恶化,国内不出现大范围的严重自然灾害和其他重大问题,GDP增长率虽然将继续有所回落,但仍有望保持9.3%左右的较快增长。2008年和2009年农业生产将保持平稳增长,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分别为4.4%和4.0%,增速略高于2007年。2008年,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受外需减弱影响将低于前两年,约增长10.5%,2009年工业增长速度将继续有所减缓,预计增长10.1%。这两年中重工业增长快于轻工业增长的趋势仍将持续,但轻重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的差距将有所缩小,将缩小到1个百分点左右;第三产业在2008年和2009年的增长速度将继续保持在10%左右的水平上,这两年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将分别为10.3%和10.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2008年和2009年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两年现价总量分别为173930亿元和209710亿元,实际增长率分别为15.6%和13.7%,名义增长率分别为26.7%和20.6%。与前两年相比,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继续加快,但由于投资品价格指数的显著提高,投资实际增长速度将明显下降。预计2008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例将超过59%,2009年可能将超过60%。 2008年,在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居民消费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商品零售价格以及投资品价格上升幅度都将显著高于前几年,在宏观调控作用下,2009年价格涨幅将有所回落。据预测,2008年和2009年居民消费价格将分别上涨6.3%和4.3%;商品零售价格分别上涨6.1%和3.9%;投资品价格分别上涨9.7%和6.1%。
由于宏观经济增速趋缓、价格涨幅较大,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都将显著低于2007年,2008年和2009年城镇居民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将分别增长8.1%和8.0%,农村居民实际人均纯收入将分别增长7.8%和7.4%左右。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的差距有所缩小,但是我们需要继续努力改变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仍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局面。
自2005年以来,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个可喜现象,是消费的增长速度有了明显提高,消费需求增长均保持在12%以上,出现了消费增长逐步加快的好形势。预计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将超过10万亿元大关,达到107660亿元左右,2009年将达到125710亿元左右;2008年和2009年实际增长率分别为13.7%和12.4%,名义增长率分别为20.7%和16.8%。消费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成为拉动宏观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近年来,我国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持续高速增长。2008年以来,受美国次贷危机、国际需求减弱、进口品价格涨幅高于出口品价格涨幅,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进口增长速度显著提高,出口增长速度有所减慢,外贸顺差开始有所回落。预计2008年进口和出口的增长速度将分别达到28.9%和22.2%左右的水平,全年外贸顺差将略低于上年,达到2570亿美元左右;2009年进口和出口的增长速度将分别达到25.0%和20.2%左右的水平,全年外贸顺差将进一步下降到2510亿美元左右。 总的来看,我国目前宏观经济的基本面仍然保持良好的态势,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势头,经济增长速度在2008年和2009两年中虽有所放缓,但仍在合理的区间之内。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密切关注近一段时期以来国际经济环境中各种不利因素进一步演化所可能带来的影响。审时度势,继续努力做好宏观调控工作,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化解消极因素,力争在深化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表1列出的是对我国2008年和2009年主要国民经济指标的预测情况。
二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三次经济增速下降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先后出现了三次经济增速下降。这三次经济增速下降各有特点。分析这三次经济增速下降有助于我们总结经验,及时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
(1)1990~1991年的增速下降。1987~1988年,我国经济出现了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投资快速增长。1989年,中央提出“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坚决压缩总需求的政策迅速取得效果。但由于出现“硬着陆”,经济增长速度严重下滑,1990年我国GDP增长速度下降到只有3.8%。“硬着陆”以后,为了刺激经济增长,中央采取了扩大投资的对策,由当时的国家计委主导,通过人民银行注入资金的方式来启动市场。这次调控的特点在于所采用的措施主要是行政手段。
(2)1998~1999年的增速下降。1993~1994年,我国经济出现过热和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的通货膨胀。我们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实施和加强宏观调控,到1996年成功实现了“软着陆”。1996年我国通货膨胀率下降到了一位数,经济增长率还保持了10%的水平。但是,由于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以及国内结构性问题未得到根本性解决,使得经济增长速度继续下滑,并出现了通货紧缩。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引起的经济形势的新变化,中央及时进行宏观调控,从1998年起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努力扩大内需,保持宏观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这次调控的主要特点是以财政政策为主,1998~2002年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年均拉动GDP约1.5个百分点。国债投资的方向主要是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国债投资在扩大内需的同时,加强了长期以来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地改善了供给。
(3)2008年的增速下降。2003年底由于出现某些部门投资增长过快等问题,中央开始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2007年在经济增长速度多年连续加快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价格上涨问题。针对这样的形势,中央提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为明显通货膨胀的“双防”方针,预期过快的经济增速在2008年将有所放缓。但是,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影响蔓延加深,对我国经济产生较大影响。外部冲击使正在抑制经济过热、减缓增长速度的中国经济出现增速下降过快的问题,经济增速从2007年第二季度的12.7%下降到了2008年第二季度的10.1%,下降了2.6个百分点。从年度看,可能下降2个多百分点。2008年出现经济增长放缓,既是我们宏观调控措施作用的结果,而更主要的是受外部冲击的影响。面对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中央7月份提出了“一保一控”的方针,10月份强调要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这次调控的特点在于,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宏观调控手段,以经济手段为主。 2.当前宏观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国际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国内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矛盾比较突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难度增大。当前宏观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速回落步伐偏快以及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存在。
第一,经济增速回落步伐偏快。2008年第二季度我国GDP增长了10.1%,第三季度回落到9%。从静态来看,前三季度GDP增速回落到9.9%,这既是宏观调控的预期,同时也仍然是较高的速度,高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的平均增速。但从动态来看,2008年第二季度我国GDP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了2.6个百分点,第三季度我国GDP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了近3个百分点。增速回落本来正是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但由于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不断加深,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国内宏观调控因素与国际经济不利因素两者叠加,使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了经济增速回落步伐偏快的问题。应该说,这次增速回落过快主要是由于外部需求减弱引起的,2007年我国GDP增长率为11.9%,其中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为21.5%,拉动GDP增长2.6个百分点,2008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预计将转为负值。
第二,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存在。2007年下半年开始出现的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加大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内经济增长特别是投资增长长期过快的需求拉动、劳动力成本上升等成本推动,以及农业增长不能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等因素。近年来世界市场上石油等重要大宗商品的价格大幅上涨等国际因素的影响,加剧了国内通货膨胀的程度。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在全球的蔓延,主要经济大国经济增速普遍下降,全球性通货膨胀压力已经有所缓解。我国CPI涨幅虽然趋缓,但是稳定物价工作仍然面临着复杂的局面。经济中既存在促使物价持续回落的因素,也存在着可能引起物价上涨的成本推动因素,且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确定因素仍然不可忽视,因此我们还不能轻易放松对通货膨胀的警惕。
3.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
尽管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面临不少矛盾和挑战,不确定的影响因素增多,但是,我们也具备不少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 一是宏观调控水平显著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宏观调控方面经历了特点各异的多次磨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宏观调控的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经济全球化条件下,2003年底以来实施的宏观调控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宏观调控思路清晰、决策正确,国家对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见事早、动手快,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灵活性在不断增强。
二是物质基础较为雄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为我们奠定了雄厚的抵御自然灾害和外部冲击的物质基础。当前经济运行的基本面较好,GDP增速较快,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全国财政收入较快增长,经济运行总体效益较好,政府有能力组织协调各种资源力量,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进一步向民生领域倾斜。
三是外汇储备充足。中国现在拥有充足的外汇储备。截至9月底,中国外汇储备余额达19056亿美元,不仅比东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外汇储备的总和多,也已经超过了世界主要7大工业国(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的总和,使我们具备了较强的抵御外部经济金融风险的能力。
四是粮食连续多年实现增产。在过去连续四年粮食增产的基础上,2008年夏粮又喜获丰收,继续增产,占全年粮食产量70%左右的秋粮丰收已成定局。粮食增产对抑制通货膨胀、稳定社会提供了重要保障。 4.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
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了近几年最为严峻的挑战和重大考验。尽管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不利影响,但是总的来看,国际经济不利因素和严重自然灾害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中国经济保持了增长速度较快、价格涨幅趋缓、结构有所改善的较好态势。 根据预测,2008年全年中国GDP将增长9.8%左右,增幅比上年全年回落2.1个百分点。据估算,最终消费支出的贡献率为50%左右,约拉动GDP增长4.9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为53%左右,约拉动GDP增长5.2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为-3%左右,约拉动GDP增长-0.3个百分点。2009年虽然仍然存在重大的不确定因素,但是只要我们宏观调控措施及时得当,宏观经济仍有望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同时把通货膨胀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三 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重点 1. 2008年以来宏观调控的三个阶段
2008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适应形势变化,我国的宏观调控也相应经历了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宏观调控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第一阶段,宏观调控的重点是“双防”。2008年初,针对当时我国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特别是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压力较大,价格上涨的压力较为突出,宏观调控的重点是“双防”,即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为明显通货膨胀。“双防”政策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经济增长走向过热的趋势已被止住,通货膨胀压力也已得到缓解。
第二阶段,宏观调控的重点是“一保一控”。2008年6月,美国次贷危机进一步加深,世界经济增长显著放缓,已经比较明显地影响到了我国一些企业特别是一些出口企业。适应形势变化,7月份中央及时提出了“一保一控”方针,即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在“一保一控”政策作用下,我国投资仍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消费增长持续加快,出口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增长。
第三阶段,宏观调控的重点是“促发展”。2008年第三季度,美国次贷危机演化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全球性通货膨胀压力有所减缓。按照国际货币金融组织的评价,这场金融危机是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上最严重的一场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出现了明显减速。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开始对我国经济产生了越来越明显的不利影响,我国经济增速下滑趋势超出预期。针对世界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和加深,中央强调要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动科学发展,坚定信心、冷静观察,多管齐下、有效应对,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保持经济稳定、金融稳定、资本市场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重点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在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目前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还在发展,其影响程度远远高于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于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我们宁可看得更重一些,准备得更加充分一些。为了抵御外部冲击造成的不利影响,需要及时调整有关政策,宏观调控的重点应由主要防通胀转为主要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我们特别应该注意,由于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规模已经较为庞大,一旦处置不当,经济增长出现失速,重新启动将会十分艰巨,因此如何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非常重要。我们在坚定信心、看到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诸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的同时,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扎实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局面的准备,对经济增速可能存在继续下降的风险保持高度警惕。
四 抓住机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就业较为充分,居民、企业、政府的收入增加较多,许多结构性问题和深层次问题被掩盖下来。当经济增长速度持续过快发展时,即使总量供给能够满足需求扩张的需要,结构性供需矛盾也能产生通货膨胀问题。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的加剧而采取的紧缩性政策或国际经济不利因素的冲击将使经济增长速度放慢,进而使原先在高速增长时期被掩盖下来的结构性矛盾逐步暴露出来。因此,经济增长速度的适度减慢是解决经济增长过快时期积累的问题的机遇。在经济增速减缓时期进行积极的结构调整,可以为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积蓄能量。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利用增速减缓时期价格涨幅同时减缓的条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使经济增长速度一定程度地减慢具有积极意义。
目前短期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降的出路在于:一是积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内需,减缓外需减弱的影响;二是不断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技术进步,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三是通过资产重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高宏观经济的总体质量;四是调整扭曲的价格体系,有效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 从当前实际情况分析,我们应抓住经济增长速度减慢的机遇,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为此,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
21世纪的头一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既要抓住前几年国际需求旺盛的机遇,促进外需的发展;也要在当前国际需求减弱、国内经济增长速度减慢的环境中,大力促进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发展。经济增长更多地依靠内需为主,可减弱国际经济不利因素对我国经济的冲击。经济增长对外需依赖程度高的沿海地区,在国际经济环境较好时能够得到加速发展,但在国际经济环境恶化时也将首当其冲受到冲击。这次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沿海地区的影响远大于内陆地区,就与沿海地区经济对国际经济依赖程度较高密切相关。
五 政策建议
1.实施适度扩张的财政政策和灵活审慎的货币政策,减缓和抵御外部冲击造成的不利影响
近期国际金融动荡加剧,并正在向实体经济扩散蔓延。美国金融市场持续动荡正通过金融、贸易等方式向全世界传导,全球经济发展明显减速,形势有可能进一步恶化。世界经济减速对我国的影响不可低估。为了抵御外部冲击造成的不利影响,需要及时调整有关政策,当前宏观调控的重点应由主要防通胀转为主要保持经济适度快速增长。为此,财政政策要从稳健转为适度扩张,货币政策要由从紧转为适度放松,并注意两者之间的协调配合。目前存款准备金率较高,在通货膨胀压力趋缓时,有较大的调整空间。此外,利率、汇率、税率(包括出口退税率)都可以根据国内外情况变化及时作出调整。在财政政策方面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更多地向社会保障等薄弱环节、铁路地铁等短缺性基础设施倾斜,通过适度增强政府投资力度,保证全社会总投资的必要水平。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中小企业要继续提供各方面的支持。
2.积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考虑到当前通货膨胀已得到初步控制,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更为迫切,当外需增长受到限制时,应采取必要措施,通过努力扩大国内需求来保持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积极扩大内需,一要增加投资需求,特别是要增加非生产性投资需求,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二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为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一要大力加强制度建设,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不断完善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二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统筹城乡公共资源分配,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领域和范围,不断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刻反映了破解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矛盾的要求。内外需不平衡、国内需求结构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以及体制机制不健全,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出多年而实质性进展不理想的根本原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当前情况下,加快推进资源要素价格改革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2008年夏天实行的成品油和电价的调整,证明对与国计民生关系密切的商品的价格进行调整是必要的,也是成功的。应该继续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资源要素价格改革,进一步理顺价格体系,促进技术进步、节能减排和增产节约。国内CPI涨幅的回落,将为我国进一步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适时推出相关财税政策,并加快能源市场体系改革创造有利条件。逐步提高资源产品价格从长期看将有利于调整我国经济失衡的状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切实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2009年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解放思想、迎难而上、锐意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夺取经济社会发展的更大成绩! 执笔:汪同三、沈利生、李雪松、万东华。 综合预测篇
2009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和调控对策建议
摘要:2008年我国经济在发展中调整,基本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局面。2009年,国际经济环境更趋严峻,我国经济面临着周期性调整和结构性调整双重压力。本文充分预估2009年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严峻性,提出不同政策和环境组合下的三种情景预测。建议宏观调控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作为基本取向,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
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快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加大对企业技术进步、创业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次贷危机 经济环境 预测
2008年我国经济经受了国内外诸多不利因素的冲击,通过精心有效的宏观调控,基本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局面。2009年,国际经济环境更趋严峻,我国经济面临着周期性调整和结构性调整双重压力。建议宏观调控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作为基本取向,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快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加大对企业技术进步、创业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 2008年中国经济在发展中调整
2008年,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超出预期,国内出现突如其来的重特大自然灾害。面对国内外一系列不利因素,党中央、国务院沉着应对,果断决策,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的方向、重点和力度,在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中保持了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 1.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政策措施取得初步成效
无论是年初确定的“双防”方针还是年中调整的“一保一控”方针,我国始终将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2008年宏观调控主要目标之一,采取综合措施全面控防通货膨胀。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强,使夏粮连续第五年增产,秋粮丰收在望,肉禽蛋等生产稳定发展,食品价格同比涨幅已经从2月份最高时的23.3%回落到8月份的10.3%,其中猪肉价格从2月份上涨63.4%回落到8月份上涨1.0%。食品价格过快上涨势头的扭转成为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明显回落的主要原因。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9%,涨幅比2月份高点8.7%回落了3.8个百分点,年内有望继续小幅走低,预计2008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6.3%,物价过快上涨的趋势初步得到扭转。
2.及时调整调控政策取向,促进三大需求积极变化
在国内外不利因素影响下,我国经济连续减速,经营困难的企业和行业不断增多。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将“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的政策取向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新目标,及时出台了多项微调措施,促进下半年三大需求出现积极变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更加强劲,1~8月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1.9%,增幅同比加快6.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8%,增幅同比加快1.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基本保持稳定增长,前8个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84920亿元,同比增长27.4%,增幅同比加快0.7个百分点。在出口退税率提高和汇率上升放缓等多项政策利好刺激下,7、8月份当月贸易顺差同比增长3.8%和14.9%。总需求的积极变化有利于稳定经济走势,初步预计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10%左右。 3.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
在宏观调控政策引力和市场压力的共同作用下,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外贸结构进一步优化,“两高一资”产品和粮食出口受到政策限制,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比重上升。从工业生产看,高能耗产品产量增速明显放缓。1~8月,生铁、粗钢、钢材、十种有色金属和水泥产量分别增长6.5%、8.3%、10.1%、13.3%和7.4%,增幅同比下降9.8个、9.4个、10.8个、11个和7.6个百分点。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产量同比增幅由上年的10.2%提高到31.6%;大气污染防治设备产量同比增幅由上年的5.2%提高到50.3%。工业结构的改善有利于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预计2008年节能减排完成情况好于上年。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也出现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价格上涨压力尚未根本缓解,企业成本上升和外需明显收缩使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证券市场股指调整幅度过大和成交低迷,房地产市场观望气氛浓厚;能源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不到位,煤电油气运短期供求矛盾十分突出;资本跨境流动使我国货币流动性过剩压力不减,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资
金又十分紧张;制约农民持续增收的不利因素较多,服务业发展仍然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在周期性和结构性调整双重压力下,经济下行风险加大。
二 充分估计2009年国内外经济环境严峻性
国际经济环境更趋严峻对我国形成较大的周期性调整压力,我国企业还面临生产要素价格上升、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和节能减排等政策性导向所形成的结构性调整压力,2009年国内外经济环境中不利因素和不确定因素增多。 1.次贷危机的恶化使世界经济复苏艰难 次贷危机继续向纵深发展,正在严重破坏国际金融体系的运行秩序。这场金融危机到底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和什么时候充满不确定性。次贷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继续扩散,由于发达国家金融领域普遍出现信用和信心危机,企业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规模缩水,商业银行普遍的惜贷行为使工商业实体经济活动失去金融支持。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经济增长前景黯淡,经济全球化造成的世界各国经济周期同步性将放大次贷危机对全世界实体经济的拖累。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资产价格大调整严重打击经济信心,使世界经济的复苏可能进一步推迟。世界经济复苏缺乏新的增长点,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和贸易增长率将低于2008年。2008年8月份以来,全球经济降温使国际油价跌幅超过30%,带动其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同程度下降,近期各国通货膨胀率纷纷呈现见顶回落迹象,预计2009年随着世界经济进一步降温,通货膨胀压力较2008年减弱。 2.国际经济低迷将进一步收缩我国外部需求
2008年,美国经济陷入次贷危机后的低迷状态,美元对人民币大幅贬值,我国对美国出口增速大幅放缓,1~8月份仅增长10.6%。但由于人民币对欧元汇率相对稳定,1~8月份对欧盟出口仍然增长26.3%。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已经从美国向欧洲、日本和新兴国家传导,欧盟和日本第二季度经济负增长;同时,8月份以后美元汇率反弹使人民币对欧元、日元升值加快,2009年我国对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出口可能全面放缓,外贸顺差规模进一步缩小,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下拉影响可能比2008年更加严重,使我国2009年产能过剩矛盾更加突出。
3.房地产开发投资降温,带动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减速
2008年1~8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9.1%,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1.4%。但房地产成交量大幅萎缩,房价调整迹象明显,房地产开发商资金链紧张,市场可能由“量跌价滞”进一步发展为“量价齐跌”。初步预计,在2008年高基数的台阶上,2009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将下滑到10%以下,房地产投资增量从6800亿元减少为3200亿元,这将导致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减速。由于房地产是产业链较长的支柱产业,也是这一轮经济扩张的龙头产业,它的周期性调整将拖累一连串行业景气度下降,钢铁、建材等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可能随之减速。地方政府基础设施投资资金主要来自土地出让金收入,2008年以来各地土地出让金收入增幅明显下降将影响2009年的基础设施建设规模。 4.城乡居民收入增幅下降,保持消费需求快速增长难度加大
2008年支撑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支柱是居民消费的快速增长。但农民进一步增收面临许多制约因素,股市和房市调整使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缩水,扣除物价因素后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幅比前几年下降。“奥运景气”消失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可能逐步放缓。汽车、住房两大消费热点开始降温。1~7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0.8%,增幅下降37.2个百分点。上半年汽车销量增幅回落11.4个百分点,8月份全国汽车销售环比下降5.53%,同比下降6.34%。房地产和汽车两大消费热点退潮后在短期内很难由其他消费热点替代,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名义增长和实际增长都可能低于2008年。 5.成本上升与产能过剩“两碰头”,企业效益不容乐观
2008年不得已对成品油、电力、公用事业等价格实行行政管制的负面作用越来越大,经济运行正常秩序受到较大影响。8月份火力发电仅增长1.8%,从供给方面约束了工业生产正常增长,如不及时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工业急剧减速将会威胁到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2009年我国能源资源等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势在必行,但在产能过剩背景下企业将面临成本上升而销售价格难以提高的重压,企业效益将大幅滑坡,财政收入形势严峻。
三 2009年不同政策和环境组合下的经济增长三种情景预测
2009年,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宏观调控必须采取灵活有效的应对之策。我们将2009年国际经济环境分为轻微衰退、低速增长和轻微复苏三种情景,相对应地设计了三种不同力度的宏观调控政策组合,模拟预测了三种可能情景下的中国经济走势。
1.中方案:平稳增长情景(GDP增长9%左右)
美国、欧洲、日本三大经济体低速增长但没有陷入衰退,国际石油、粮食价格虽有波动但年均价水平比2008年有所下降。国内外没有比雷曼破产、汶川地震更强烈的突发事件发生。宏观调控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为首要政策目标。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全国范围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并根据实际运行变化,围绕“保增长、促转型”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发行长期建设国债2000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16%~17%,保证对普通住宅、经济适用房等房地产项目的正常贷款。
在上述条件下,经初步测算,预计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9%左右。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速小幅回落到3%左右。第二产业受出口和投资减速影响较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2008年的15%减速为13.5%,第二产业增速也由2008年的11.1%减速为10.2%。受金融、交通运输和房地产等服务业减速影响,预计第三产业增速比2008年低0.5个百分点。预计房地产投资增速从2008年的27%骤然下降到10%左右,多数制造业投资降温。虽然有积极财政政策和灾后重建等加速因素支撑,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仍然回落7.5个百分点,预计名义增长率达到19%,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幅预计达到16%左右,同比下降5个百分点。世界贸易增长放缓使我国进出口同时减速,预计全年出口和进口将分别增长14.5%和19.5%,增幅同比下降6.5个和7.5个百分点,贸易顺差约2369亿美元,同比减少9%左右。理顺资源能源和公用事业价格成为影响居民消费价格的主要因素,预计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由4%上升到4.3%左右。 这一情景的特点是考虑国内外不利因素增多,国内宏观调控明确“保增长、促转型”的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时作出重大调整,给社会强烈的政策预期引导,防止了经济景气连续惯性下滑,为缓解产能过剩压力、加快结构调整、深化体制改革提供较为宽松的景气环境。从现在掌握的信息资源分析,2009年出现这一情景的概率预计达到60%左右。 2.高方案:快速增长情景(GDP增长9.5%以上)
如果美国、欧盟和日本经济在2009年出现复苏,世界经济实际情况好于预期,国际石油价格水平低于2008年,国内外没有影响经济发展的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同时,宏观调控政策以“保增长”为首要目标,实行“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中央财政发行建设国债3000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18%左右,向在建和新开工投资项目(包括房地产)提供充足的贷款。 在上述条件下,虽然房地产投资增速由2008年的27%下降到15%左右,但新开工的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和灾后重建投资规模较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仍然较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达到24.5%。由于就业和收入状况较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达到18%。国际经济形势好于预期使出口增长17.5%,国内保持高增长使资源性产品的进口需求保持旺盛,进口增幅也达22.5%,对外贸易顺差达到2447亿美元左右,同比减少6%。初步预计经
济增长率将保持在9.5%以上,但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也继续保持在5%左右,理顺资源能源和公用事业价格成为影响居民消费价格的主要因素。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左右。 这一情景的特点是国际经济表现好于预期和宏观调控全面扩张政策的力量重合,较好地维持了经济景气,继续保持就业扩大的局面,但可能进一步加剧能源、环境压力,使控制通货膨胀的成效前功尽弃,不利于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出现这一情景的概率预计在20%左右。
3.低方案:大幅下滑情景(GDP增长8.5%以下)
如果我国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同时美国、欧洲和日本经济轻微衰退。国内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到5%以下,投资新开工项目明显减少,虽有灾后重建等政策性投资支撑,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14.5%左右,增幅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4%,也比上年下降8个百分点。由于国内景气下滑,进口增幅下降,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11.5%和16.5%;贸易顺差2291亿美元,同比减少12%。经济增长率可能下滑到8.5%以下。由于经济景气明显回落,物价上涨压力减弱,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由4%上升到4.5%左右。
这一情景的特点是国际环境剧烈变化与国内政策变化的紧缩效果叠加,使经济降温过快,就业压力更加突出,金融坏账快速浮出水面。我们认为,我国宏观调控的前瞻性、有效性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必然会根据经济运行变化适时调整政策力度,这一情景发生的概率仅为20%左右。
四 对2009年宏观调控的对策建议
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双加速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国内储蓄率较高,外汇储备充裕,基础设施投资空间充分,国内消费市场潜力较大,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激发国内各方面发展积极性。因此,我国经济具有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活力和潜力,通过适时有效的调控,我国经济定能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对2009年宏观调控的政策建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保增长、促转型”为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 当前,价格上涨压力尚未根本缓解,但从国内农产品价格走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次贷危机后国际货币流动性变化趋势和美元汇率走势等因素看,我国控制物价过快上涨有了更加有利的国内外环境,控制物价的政策效果2009年将进一步显现。与此同时,次贷危机对世界各国实体经济的破坏作用不断加剧,国内一些地区和行业增长速度回落过快,经济过快下滑的风险在逐步增大。建议2009年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作为宏观调控首要政策目标。之所以要将“保增长”和“促转型”并列为首要政策目标,是因为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总量矛盾和结构矛盾同样突出,解决当前经济困难不仅需要总量政策的适度放松,更重要的是只有通过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才能重构中国经济增长新活力,重获中国经济新的国际竞争力。将“保增长”和“促转型”并列为首要政策目标有利于进一步统一全党全国应对复杂形势的思想和行动,将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发展积极性更好地引导到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来,防止为保增长重走粗放型发展老路。 2.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多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建议2009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同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所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这次不仅要扩大政府建设投资,由政府配置资源来集中力量办大事,更要强调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来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通过减税费降低企业成本和居民负担,增强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的积极性。加大对结构转型的财政支持力度,在全国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以促进企业设备装备更新;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公益性科研机构和公益性行业科研的支持力度,支持国内重大装备制造业振兴和国家战略性产业发展。开展企业创新风险投资试点,为企业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建议2009年中央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扩大到2000亿元,重点用于灾后重建、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节能减排和结构升级等产业发展项目,以及支持“三农”项目,采用银行配套贷款、吸收民间资金入股等办法,扩大国债投资的带动作用。 3.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2009年我国货币流动性局面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既可能因为次贷危机进一步恶化使国内金融机构对国内经济形势和企业盈利前景预期转坏,普遍出现惜贷现象,同时国际热钱大量撤出,造成我国信贷市场、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交易量大幅萎缩,突然由流动性过剩转变为流动性不足,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资金严重短缺;也可能因为中国经济表现明显好于其他国家从而国际热钱继续大量流入我国,延续我国这几年一直存在的货币被动投放局面,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面对不确定性,实行紧缩或扩张的货币政策都不适宜,因此建议2009年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当局要根据货币流动性变化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控制在16%~17%,取消信贷额度管理,重点加强信贷结构引导,在重视中小企业贷款的同时,引导资金向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环保和国债项目配套倾斜,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在促转型中的独特作用。 4.加大政府对保障性住房投资,稳定房地产市场
前几年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超出了城镇居民的承受能力,出现调整实属必然。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要以改善供给结构和满足自住需求为导向,既要促进房价的理性回归,也要防范多重不利因素叠加导致市场过度调整。改善供给结构,增加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普通住宅的土地供应,加大保障性住房和普通住宅供给,大中型城市要扩大政府对保障性住房的投资,完善住房保障体系。金融机构应对在施房地产投资项目进行风险评估,保证对普通住宅和经济适用房等房地产项目的正常贷款,稳定房地产投资规模,保证在施房地产投资项目正常施工和竣工,防止因资金链断裂而出现大面积“烂尾楼”现象。要允许房地产上市公司和其他优质房地产公司通过企业债券市场筹集资金,鼓励房地产行业的兼并重组。前期出台的住宅交易环节税反而增加了购房人负担,应当及时取消。适当降低居民首套自住房贷款利率,取消对“第二套住房”特别贷款限制政策,吸引居民在房价回落到合理水平时踊跃入市。 5.完善消费政策,进一步挖掘消费增长潜力
要深化全党对扩大消费重要性的认识,未来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必然在13亿人民的消费需求上,经济结构转型最重要的方面是需求结构从主要依靠外需转向主要依靠城乡居民消费升级。要从宏观收入分配环节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建议把居民储蓄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税率降为零,提高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到3000元,增加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减轻低收入者税负。实行积极就业政策,扩大城乡就业,落实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相关政策,根据物价水平变动提高各地最低工资标准。加大对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和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完善消费税制度,引导居民合理消费。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体育等服务性消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6.完善外贸政策,帮助外向型企业渡过难关 建议稳定人民币汇率,减弱人民币升值预期,消除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的汇率传导机制,避免汇率成为美国转嫁危机的政策工具。次贷危机恶化后,发达国家未来的贸易壁垒会更多,贸易保护措施会更加频繁使用,中外贸易摩擦也会进一步增加。为此,中国政府和企业应有预见性地做好应对措施,务实、有效化解中外贸易可能出现的纠纷。如有必要,还可联合其他相关国家,在WTO框架下联合抵制发达国家可能出现的通过贸易保护向国际社会转嫁危机的做法。可细化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不同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含量,对纺织轻工行业的鼓励类产品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率。重点支持自主品牌产品与高技术附加值产品出口,加快建立和完善自主性国际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要对中小型外贸企业在资金、技术上予以一定支持,
帮助企业通过技术升级渡过难关。继续严格控制粮食、化肥、钢材、煤炭和焦炭等“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努力扩大重要资源、先进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 7.抓住有利时机,理顺资源能源价格
当前,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压力逐步减轻,国际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全面回落,为我国理顺资源能源价格、改革资源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提供了有利时机。要标本兼治,以治本为主,下决心适时推出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加快电价改革步伐,促进合理电价机制的形成。主要采用经济手段解决当前电煤、成品油、供热等由价格引发的供需矛盾,做好电力、煤炭、成品油、供热等供给保障工作,从供给面保障生产生活正常秩序。要进一步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抑制不合理需求。改革资源税费制度,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08尚可,09如何?——中国经济形势分析及趋势展望
摘要:本文在对2008年中国经济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对2009年中国经济的走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我们的结论是:尽管2009年中国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不如2008年,中国经济仍可保持9%左右的增长速度,而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涨幅度将会低于3%。 关键词:经济形势 分析 展望
2008年,中国经济在困难和起伏变化之中即将以可嘉的运行结果画上句号,新的一年正在向我们走来。在分析和展望2009年中国经济走势时,我们发现其预测难度,或其不确定性一点也不亚于2008年,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也丝毫不亚于2008年。尽管如此,作为宏观经济分析者,再难也总是要分析、要预测。本文在总结回顾2008年中国经济运行情况的基础上,对2009年中国经济的走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我们的主要结论是,关于2008年中国经济的宏观调控和运行结果可用“克服困难、把握平衡、业绩可嘉”来概括,全年经济增长(GDP增长)将在9.7%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涨幅将在6%左右。关于2009年我们认为或我们预期的中国经济宏观调控和可能的运行结果应该是:“调整提高、突破困境、稳步前行”,全年经济增长9%左右,CPI上涨幅度低于3%。 一 2008年中国经济回顾
2008年,中国经济充满挑战,灾难和冲击一个接一个,除了与世界各国一道面对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和全球经济减速的冲击之外,中国经济还遭受了来自国内的一个个冲击:从年初南方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不遇的大面积的冰雪灾害,到“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从“3·14”拉萨事件,到在全球反恐大背景和奥运会环境要求高等条件下召开的北京奥运会;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遇到的环境保护和民生保障要求,到山西襄汾尾矿溃坝、河北“三鹿奶粉”等接二连三的生产和食品安全事故。面对重重困难和各种不确定性,政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应对,较好地把握住了方方面面的平衡,特别是比较迅速地将宏观调控政策由2007年年底时的“双防”(防止经济增长由偏热转变为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变为通货膨胀),调整为7~8月份时的“一保一控”(确保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控制物价的过快上涨),取得了可喜的业绩。
(1)经济增长(GDP增长)预计可达到9.7%左右。这一增长速度与改革开放以来30年年均增长速度(9.8%)相当,比过去5年(2003~2007年)年均增长速度10.4%略低0.7个百分点。比令人担心经济会出现过热的2007年低2个百分点。
(2)通货膨胀得到抑制。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将上涨6.5%左右,且从5月份开始,逐月走低,到8月份已经回落到5%以下。尽管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涨幅仍然分别在10%和15%以上,但随着世界经济走软、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等因素,这些上游产品的价格指数涨幅也有望在近期开始回落。
(3)企业、政府、个人的收入仍然增加较快。2008年,企业利润增幅有所回落,但仍然较高,1~8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9.4%,回落17.6个百
分点。但如果扣除电力和石油加工及炼焦这两个由于政策原因引发亏损或利润大幅下降的行业之外,其余行业的企业利润仍比上年同期增长36.3%。财政收入增长28.4%左右。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0.3%。
(4)经济生活中的一些重大矛盾得到了初步缓解。前几年困扰中国经济的货币流动性、外贸顺差、固定资产投资“过大”等问题,在2008年有了初步好转。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增长速度已经回落到16%,人民币贷款的增长速度也下降到了14.3%。外贸顺差扭转了增加的势头,1~8月比上年同期下降6.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实际增长速度也已经下降到15%以下。
二 2009年中国经济展望
要想对2009年中国经济运行情况作出比较准确的分析和预测确实非常困难,因为2009年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和不确定性丝毫不亚于2008年。但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只要宏观调控政策应对得当,作为一个经济基本面仍比较好的“大国经济体”,中国经济可以在十分困难和复杂的国际大环境下,获得9%左右的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上涨也可以维持在3%以下。
从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看,2009年可以说是近10年来最糟糕的一年。有许多分析家认为“滞胀”可能是2009年全球经济的基调。可笔者认为“滞胀”作为今后2~3年的一个趋势是很有可能的,但对于2009年来说却不一定。 关于经济增长,“滞”已成定局。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现在尚存争论的是“滞”的程度,即是温和衰退?还是严重衰退?对于全球经济而言,争论的是增长速度的降幅会有多大?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有关国际组织的最新预测,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将会把世界经济拖入一个低增长的阶段。2009年世界经济的经济增长率可能在3%左右,只有2003~2007年的年均增长速度4.6%的2/3。其中,美国、欧元区、日本的经济增长率都会在衰退的边缘挣扎,零增长的可能性极大,增长速度最多不会超过1%。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也将有较大幅度的放缓。
但通货膨胀的“胀”在2009年则不会加重,而且很有可能的结果是会比2008年下降。因为,伴随着全球,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减速,原油等大宗能源、原材料产品的需求会下降,加上前两年美元贬值过大,人们对美元的预期出现变化,美元开始反弹或至少已经趋于平稳,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市场价格水平也会下降。我们预测,国际市场上的原油价格,2009年可能会在90美元左右。因此,总体上看通货膨胀的压力在2009年可能会得到暂时的舒缓。 国际经济环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除了金融部门直接持有国外机构不良资产,会受到一定的损失之外,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世界经济减速,会使出口需求下降;二是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出现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较大影响,进而使金融机构的贷款更加谨慎,使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更加小心。如果说2007~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程度还十分有限,那么2009年的影响将会变得更实在、影响程度也会更大。因此,当我们将国际经济环境作为中国经济的决策背景进行考虑时,宁可将国际环境想得严重一些。以便一旦出现问题,我们将能够更加从容地加以应对。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作为大国经济体,作为一个对外开放,特别是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相对有限的大国经济体,以及我国较好的宏观经济基本面和国际收支状况,可以说我们有较好的条件和较大的回旋空间,去应对和减轻国际经济冲击带来的不利影响。毫无疑问,我们需要采取一定措施,如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等,帮助企业尽可能使出口需求下降的冲击变得小些。但也要看到,只要外贸顺差下降的幅度不太大,这种冲击对中国解决贸易顺差过大的问题就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于外部冲击带来的心理影响,只要我们能够将中国的优势讲清楚,将政府的信心和将要采取的措施讲清楚,获得公众的理解和信任,我们可以使这种影响程度降到相对比较小的水平。
从国内环境看,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仍是宏观调控应平衡的首要关系。“保增长、防通胀”是宏观调控的正确选择,只是应该由2008年的防通胀为主,转为保增长为主。这种选择的主要依据是:2008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涨幅已经大幅回落到较低的水平。但与此同时,中国经济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容不得我们简单地扩张去保增长;科学发展的要求,也容不得我们简单地扩张去保增长。而且,由于我国经济的基本面尚好,国际收支状况也较好,高储蓄率、劳动力相对宽裕等经济发展基本动力仍在,大国经济体应对国际冲击的能力较大,不需要对经济增长的适度减缓而过度反应。目前已经陆续采取的一系列财政和货币政策是正确的,但也应注意矫枉过正。
关于通货膨胀,如果仅仅用CPI来衡量,可以控制在3%以内。其原因,一是2008年农业继续获得大丰收;二是中国消费品的产能仍处在过剩状态;三是世界经济不景气,导致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回落;四是前几年,特别是2008年宏观调控的滞后影响。按目前的水平测算,2008年CPI上涨对2009年形成的翘尾因素几乎为零。但我们切不可因此实行过于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因为9%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不低了。无论在哪个国家,经济都无法长期处于超过潜在经济增长能力的区间运行。泡沫总是要破的。与其大起大落,破坏性地调整,还不如循序渐进,稳步发展。况且,从我国通货膨胀潜在的压力看,也需要我们继续对防止通货膨胀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2008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等上游产品的价格指数的上涨幅度均较高,在10%~16%之间,经过一定的时滞,会在2009年影响居民消费价格等下游商品和服务的价格。随着经济发展和新《劳动合同法》及其实施细则的实施,劳动力成本仍会以较快的速度提高。房地产等资产类的价格仍处在高位。因贸易顺差、资本流入等引发的被动性货币发行仍会继续,且前几年过剩的流动性还没有完全消化。
关于经济增长。从供给的角度看,生产能力不是问题,主要看生产成本的上升程度和信贷资金的松紧。由于政府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生产成本上升的叠加因素正在从政策层面给予削减;信贷政策也已经开始向实体经济部门,特别是中小企业倾斜。因此,经济增长的关键是产品的销路,即需求是否足够强劲。2009年,外需会继续减弱,贸易顺差可保持在2000亿美元左右,比2008年下降10%。主要原因是,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量中仍有40%左右是加工贸易;在经济萧条时期,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可进一步发挥效用。因此,贸易顺差不会下降过大。消费需求的增长幅度也会有小幅回落。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居民个人的收入增长幅度2008年低于2007年,股市、房市等疲软导致居民的资产收入缩水;另一方面,居民消费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一般不会有大的起伏,且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居民改善生活的需求仍比较强烈。上述分析表明,要使经济增长能够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主要取决于固定资产投资需求。从大的方面看,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分为三大块: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其中制造业投资受产能相对过剩和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难以有大的突破,重点应放在技术创新、标准创新、产品创新等结构调整方面。房地产投资因为受前几年房地产价格水平上涨过快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出居民的承受能力,需要有一个休整和泡沫释放的过程,也很难再像前几年那样,继续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对此,应通过恰当的政策调控和心理疏导,使其在房地产价格水平适度回落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长。因为,现阶段我国居民居住条件改善的需求,仍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而且,房地产投资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具体的建议是,鼓励正常居住需求、抑制投机需求、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居住需求。特别是各级政府应加大财政资金对廉租房建设的投入,以起到维持房地产投资增长和改善低收入者生活条件、扩大消费的目的。基础设施投资是政府应该也能够有所作为的领域,因为交通通信等许多基础设施本身就是公共产品,应该由政府组织引导进行投资。另外,在经济增长乏力时,政府应该采取一定刺激措施。再者,这些年财政收入增长较快,财政平衡状况良好,能够有所作为。综上所述,
从需求角度看,2009年,中国面临的经济形势比较严峻,需要认真应对才能较好地化解危机。
三 宏观调控的抉择
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宏观调控理性的抉择是:通过“建机制、调结构、慢转弯”来突破困境,实现“稳中求进”的目标。经济增长和CPI上涨幅度可考虑“GDP增长9%左右和CPI上涨低于3%”的目标组合,并以保经济增长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结合改革开放30周年的庆典,可以将“渐进”改革的手法,移植到宏观调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上。即“渐进”调控、“渐进”转型。中国经济走到目前的阶段,再不转型已经走不下去了,但转得太快也不行。要素成本,特别是劳动力成本和能源、资源产品的价格应该按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以人为本的要求适度上升,但上升的速度一定不能太快。通货膨胀要抑制,但不能一下子抑制得太猛。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应该释放,但也只能走渐进释放的路子。同样,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也要“渐进”有度,毕竟现在的经济增长速度还在9%左右,我们既要考虑眼前的发展,更要考虑可持续发展。重要的在于建立机制。在既定基调下,要加强监控,随机应变,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机制,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具体的宏观调控政策建议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适当减税,藏富于民,藏富于企。应通过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全面实行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鼓励上市公司分红的税收政策,逐步扩大居民个人和企业在社会财富分配中的比重,刺激居民和企业正常的消费和生产经营需求。与此同时,使各级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能够直接动用的财力逐步缩小,为逐步实现市场竞争的主体从政府向企业回归创造条件。
(2)注意供给方的调控,改善企业生存和竞争空间。除了以上减税政策之外,应适当提高除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型商品外,其他商品的出口退税率。通过市场手段,如缩小存贷款利差等鼓励金融机构向优质中小企业融资。注意劳动保障、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政策的协调配合,避免政策叠加效应。
(3)保持财政赤字的适当规模。宜先按2008年财政赤字占GDP或财政收入的比重规模作为2009年的赤字规模,以避免与因减税造成的扩张财政政策效应叠加,使财政政策过于宽松。除非形势发展必要时,才宜扩大。要集中必要的财力,扩大廉租房投入,以缓解房地产投资增长放慢带来的矛盾。
(4)做好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储备。为了更好地应对国际经济的不确定性,实现保增长的目的,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做好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储备工作,重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交通通信特别是城镇公共交通和区域间的通信、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重要战略物资的储备设施等均可作为重点考虑的项目。
(5)加强对资本市场和金融业的监管,防止出现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www.imf.org,Oct.2008.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82~2008。 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中国经济景气月报》2008年第9期。
郑京平 国家统计局
2008~2009年经济增长形势分析与预测
摘要:本文在对当前经济运行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经济运行的景气指数进行分析。利用自回归移动协整模型和向量自回归模型两种模型对2008~2009年GDP增长、物价水平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景气指数 经济模型 CPI
2008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9.9%,比2007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国民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但仍在高位上运行。根据国民经济运行的历史数据和相关资料,现对2008~2009年的经济增长进行趋势分析与预测。 一 经济运行环境与预期调整
当前,全球面对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冲击,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世界经济正在明显下滑,并对中国经济带来重大不利影响。中国经济走势如何?中国经济增长将靠何种力量拉动?这需要进行科学的研判。我们先从国内外经济环境、各机构对经济运行的评判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国民经济运行的环境更加复杂化
2007年以来的美国次贷危机正在演变成一场深刻的金融危机,并正往实体经济蔓延,初步显露出演变为经济危机的征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难以独善其身,从而增强了国民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美国已连续三个月工业生产出现下降,2008年9月份失业率达到了6.1%,8月份欧元区失业率也达到了7.5%,为2008年以来的最高点。据IMF预测,全球经济2008年和2009年两年将分别增长3.9%和3%,为2002年以来的最低增速。其中2008年美国经济增长率预计为1.6%,2009年仅为0.1%。欧元区经济有所下降,2008年经济增长将为1.3%;日本2008年经济增长在0.7%左右。这三大经济体占世界经济的总量在75%左右。预计2008年和2009年两年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速分别为1.5%和0.5%,远低于2007年的2.6%。《IMF报告说世界经济正进入严重低迷时期》,新华网,2008年10月8日。
金融危机使各国需求大幅放缓,中国出口必然受到影响。作为长期以来拉动中国经济的“马车”,出口的下滑对经济影响巨大,并表现为工业增长速度的持续下降,1~9月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长10.5%,回落3.0个百分点。2008年下半年以来,沿海地区的进出口、工业企业的增长速度,以及工业的效益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行趋势。在外部出口环境恶化的情况下,我国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增速大幅回落。9月份当月出口1364亿美元,增长21.5%;9月份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增长约10.2%,同比回落6.1个百分点,考虑汇率因素影响后,我国出口增速下滑明显,出口回落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加大。
经济的不景气导致国外直接投资减少。2008年1~9月,外商投资新设立企业20801家,同比下降26.25%。同时,我国进口也在趋减,进口1071亿美元,增长21.3%;以人民币计价的进口增长约9.8%,同比回落0.2个百分点。而进口增速大幅回落说明我国经济增长已经明显降温。
国民经济增长的减缓在金融和财税两个方面得到了明显的反映。2008年9月,M1增速继续下降,仅为9.4%,同期的M2增速降至15.3%,也保持着逐步下行的趋势。中长期贷款的减少主要源于居民房贷需求的下降,反映出房地产市场低迷的影响。现金、活期存款增速下降,资金定期化趋势加强,间接表明企业扩大生产经营的步伐放慢,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物价上涨的压力在减弱。从税收情况来看,9月税收收入增速下滑非常严重,同比增速只有2.5%,将影响国家经济的调控能力和发展潜力。 (二)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不断调低
进入2008年第三季度以来,各主要机构纷纷调低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据9个机构的统计,平均预期水平从10.4%调至9.9%,调整幅度为0.5个百分点,并预测中国经济增长将继续呈下行趋势。
各机构调低预期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国际方面,美国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增长的减缓,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众多层面,并将会持续影响经济增长;第二,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的低迷将会影响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协调性,加剧两者之间的矛盾和失衡;第三,企业面临着生产成本的大幅度上升,包括劳工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等,企业减产预
期增加。但大多数机构认为,中国经济虽然有所回落,但仍会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因为中国经济的结构性推动力仍然存在,包括持续的城市化,增长强劲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扩大的消费市场,以及政府相关新政策将刺激国内需求、部分抵消外部需求大降带来的负面冲击。可见,近期的经济增长减缓仍属于调整性波动,经济增长的基本面并没有出现转折性的变化。 二 经济运行景气指数的比较分析
2008年第三季度国内相关经济指数表明,国民经济回落现象较为明显。企业家信心指数、企业景气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和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全部趋于下降,表明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有下行的趋势,特别是制造业和房地产业下行趋势明显。 (一)企业家信心指数全面回落
全国企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国家统计局:《三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3.8》,http://www.stats.gov. cn/tjfx/jdfx/t20081010_402508957.htm。:2008年第三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3.8,分别比第二季度和2007年同期回落11.0和19.2。与上年同期相比,除采矿业外,其他行业企业家信心指数全面下降。其中以制造业和房地产业下降最为明显。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25.8、105.5、113.7、121.8、127.2、115.0和127.5,其中,集体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回落幅度均大于10点。与上年同期相比,各登记注册类型企业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大幅回落。大型、中型和小型企业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33.3、117.5和112.0,比第二季度回落16.6、7.8和6.0;与上年同期相比,大型、中型和小型企业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回落27.2、16.0和12.5。东、中、西部地区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21.6、126.4和127.4,比第二季度回落12.9、9.9和7.5,比上年同期低22.8、16.1和13.7。 (二)全国企业景气回落明显
与第二季度全国企业景气指数保持高位运行不同,第三季度企业景气指数较第二季度与上年同期都出现明显回落。国家统计局:《三季度全国企业景气指数回落》,http://www.stats.gov. cn/tjfx/jdfx/t20081009_402508589.htm。第三季度全国企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全国企业景气指数为128.6,比第二季度回落8.8,比上年同期回落16.1。与第二季度相比,除社会服务业企业景气指数小幅提高外,其他行业均有所回落。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景气指数为130.8,分别比第二季度和上年同期回落10.5和19.3。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的企业景气指数与第二季度相比,除股份合作企业提高3.7、私营企业持平外,其他登记注册类型企业的景气指数均有不同程度回落;与上年同期比,各种登记注册类型企业的景气指数大幅回落。大型企业景气指数为143.5,分别比第二季度和上年同期显著回落12.4和23.9。中、小型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18.5和111.9,比第二季度回落6.8和3.8;比上年同期回落12.6和8.9。东、中、西部地区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28.1、131.7和126.8,比第二季度回落11.7、6.0和5.5;与上年同期比,回落幅度在10~20之间。国家重点企业、国家试点企业集团成员、上市公司景气指数分别为153.7、157.8和145.6,比第二季度回落10.9、5.9和18.5;与上年同期比,回落幅度在15~25之间。 (三)消费者信心指数小幅回落
2008年第三季度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93.8,比上季度和上年同期分别回落了0.3和3.2。国家统计局:《三季度消费者信心指数为93.8》,http://www.financialnews. com.cn/zhjj/txt/2008-10/14/content_150624.htm。数据显示,第三季度,反映中国消费者对当前经济状况满意程度的满意指数为90.3,与上季度持平,比上年同期回落2.8;反映消费者对未来经济前景看法的预期指数为96.2,比上季度和上年同期分别回落了0.5和3.4。当前我国经济内外需求下滑,故消费者信心指数回落是经济运行变化的自然反映。前几年,
工业生产靠的是房产、汽车、计算机等消费拉动,现在这三大需求回落较大,这一点应该引起警觉。
(四)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持续回落
我国2008年8月宏观经济景气预警指数为108.0,达到自2007年7月以来该指数的最低点,同比、环比均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国家统计局:《宏观经济景气指数(2008年8月)》,www.stats.gov.cn/tjsj/jdsj/hgjjjqzs/t20081010_402508852.htm。此外,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1个月以来首次从偏热转为“稳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监测数据,8月份我国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与上月和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回落了4.0和5.3。其中,用于对经济未来走势进行预测的先行指数,8月份继续回落。资料显示,我国宏观经济景气指数2007年年底还处于“偏热”区间。2008年以来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开始回落,6月份以来逐月回落,但依然保持在“稳定”区间,即宏观经济运行正常。监测结果显示,8月份我国工业生产指数、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工业企业利润、金融机构各项贷款等指标均处于“稳定”区间。而连续多月处于“偏热”区间。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8月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中,一致指数为102.52,先行指数为100.44,滞后指数为100.48,预警指数为108.0。其中,先行、一致、预警三指数均达到自2007年7月以来的最低点。预警指数连续4个月持续降低,这表明我国经济运行情况在未来几个月还会处于低谷状态,国民经济将继续回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由偏热转向稳定,说明通胀压力全面缓解,当前重点要防止未来通货紧缩。 三 2008~2009年经济增长预测
本报告对经济增长预测主要基于以下两种计量模型,一种是完全基于时间序列的ARIMA模型法(自回归移动协整模型);另一种是基于GDP与宏观经济政策变量相关分析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现运用上述两种方法对2008年全年和2009年经济增长趋势进行预测。本部分数据来源于本课题组宏观形势分析季度数据库。
(一)ARIMA模型预测结果2008年第三季度增长率设定为9.8%。
*根据模型预测的要求,选取1998年第一季度至2008年第三季度数据,使用ARIMA模型对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经济增长进行预测。预计2008年全年和2009年经济增长率分别为9.6%和9.2%。
从预测结果可以看出,2008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在9.6%左右,和前三季度相比,经济增长有所放缓。从三次产业增长速度来看,第一、二、三产业预测增长速度分别为4.2%、10.6%和10.3%。在经济下滑的基本因素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出口放缓将凸显出口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从而影响出口行业的投资;二是房地产及相关行业的投资增速将大幅下滑;三是资本市场的震荡带来财富缩水,影响消费的增长,导致经济增长放缓。 (二)VAR模型预测结果
选择1998年第一季度至2008年第三季度数据作为样本数据,根据计量模型要求,先进行单位根与协整检验,原序列均具有单位根,为非平稳序列,进而进行单整检验,结果显示数据均为一阶单整序列。运用Johansen方法进行协整检验,结果表明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I)、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ETC)、财政支出(FE)、金融机构贷款余额(LOAN)5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并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结论表明95%的置信水平下可以认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I)、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ETC)、财政支出(FE)、金融机构贷款余额(LOAN)是GDP的格兰杰成因。
运用样本数据建立VAR模型,经过计量分析,取滞后期为4期,GDP的回归模型如下:log(GDP)=-0.0697*log[GDP(-1)]-0.1243*log[GDP(-2)]- 0.0803*log[GDP(-3)]+1.0006*log[GDP(-4)]- 0.0201*log[I(-1)]-0.0301*log[I(-2)]- 0.0198*log[I(-3)]-0.0512*log[I(-4)]+
0.0721*log[ETC(-1)]+0.0598*log[ETC(-2)]+ 0.0306*log[ETC(-3)]+0.0049*log[ETC(-4)]- 0.0501*log[FE(-1)]+0.0374*log[FE(-2)]+ 0.0108*log[FE(-3)]+0.1029*log[FE(-4)]+ 0.1106*log[LOAN(-1)]+0.0981*log[LOAN(-2)]-
0.0582*log[LOAN(-3)]+0.0985*log[LOAN(-4)]+0.4980 根据上述预测模型进行扩展,得到2008~2009年的预测结果。 (三)2009年经济运行特点
根据模型分析与实证分析的结果,中国近期经济增长正在出现持续下行的变化轨迹,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特征非常显著,经济增长的质量要求与协调性要求已经成为当前最紧迫的问题。
1.经济增长和CPI同时明显回落 这是当前经济运行最大的特点。在经历了2003~2007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在本年度进入了回落调整期。根据预测结果,2008年经济增长率将降至10%以内,大概为9.6%;2009年经济增长率比2008年将继续降低0.4个百分点。但当前支撑中国经济基本面的根本力量没有太大的改变,即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继续构成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中国已经总体进入享受发展型的新消费阶段。因此,中国有望继续保持在8%以上的增长速度。 2.需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预测表明,消费力量在持续增长,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将呈现积极的变化。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预计在18%左右。中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经济工作重视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把促进消费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并采取了一系列金融和财税措施。这些措施将引导消费不断增长,并在投资结构优化的前提下,实现消费和投资共同拉动经济增长。
3.进口增长率超过出口增长率
预测结果表明,2008年全年进口增长率为27.6%,出口增长率为22.1%,进口增长率高于出口增长率。2007年出口12180亿美元,增长25.7%;进口9558亿美元,增长20.8%。2008年和2009年,受外需放缓和国内成本上升的影响,中国的出口将继续低迷,金融危机加深了国际经济的调整,全球经济2009年将整体处在衰退的边缘,对中国出口造成重大的不利影响。
四 2008~2009年物价水平预测
从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来看,2008年7月份CPI进一步快速回落至6.3%,而PPI加速上升为10%。8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了4.9%,9月份上涨4.6%;8月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10.1%,9月份上涨9.1%。CPI与PPI剪刀差的出现,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经过分析,我们有以下两个基本推断。 (一)国内通货膨胀有所缓解
2008年上半年,国内通货膨胀形势较为严重,居民消费品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随着国内宏观调控的加强以及翘尾因素的减弱,下半年以来,国内CPI冲高回落,国内通胀呈现回落。数据显示,CPI涨幅在5月、6月、7月以及8月开始逐步回落,并分别在5月、7月和8月回落到8%、7%和5%以下。食品价格走势会对CPI走势产生较大影响。进入6月、7月后,由于肉禽蛋以及蔬菜等季节性农产品的价格涨势都有所缓解,较大地影响了CPI水平。当前,PPI居高不下,但由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所推动的PPI上涨短期内难以快速传导到CPI,考虑到出口企业由于国际市场需求疲软、有可能转而寻求国内市场的因素,2009
年CPI将持回落的态势。据预测,2008年全年CPI涨幅将在5.5%左右,2009年CPI涨幅维持在4.5%左右。
(二)PPI和CPI的差距有望缩小
2008年以来,由于资源、劳动力等涨价因素的存在,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快速攀升,屡创历史高位,至8月份PPI涨幅为10.1%,是1996年以来的最高月度涨幅,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最为突出。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国际初级产品涨价对国内的传导,那么,随着国际初级产品价格的逐步回落,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PPI的上涨幅度也将开始逐步回落。估计2008年全年PPI涨幅为9.1%,2009年,由于投资的回落,PPI涨幅可望降至7%的水平。
五 经济预测结果可靠性分析
本课题组一直在跟踪宏观经济形势并进行预测,2007年末对2008年各季度的预测数据与国家统计局已经公布的第一季度、第二季度GDP数据完全一致曾学文:《2008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保险研究》2008年第1期。,这说明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但2008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大幅增加,来自国内外不确定因素较多,从而导致预测模型的结果存在误差,这种偏差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一)全球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 面对当前的金融危机,全球一些主要国家都采取了积极的干预措施,2008年10月3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2008年紧急经济稳定法案”,这一价值70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旨在防止华尔街的危机演化为遍及各个阶层的危机。又如,德国政府于10月13日推出了稳定金融市场的救市方案,为德国银行间贷款提供担保,总额为4000亿欧元。此外还将建立一个约800亿欧元的特别基金,帮助银行增加自有资本,帮助其渡过危机,这一特别基金的有效期截至2009年年底。但是,金融市场的稳定只是第一步,经济全面的复苏并不会马上开始,这场金融危机的核心是投资者和消费者对金融体系和市场缺失信心,而这种信心难以在短期内恢复。
(二)宏观经济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 目前,我国宏观调控政策从2007年末的“双防”到2008年中期的“一保一压”,至今转向了“全力保增长”。宏观经济政策的保增长,就是在全球经济放缓的背景下保持GDP合理的增长速度,但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是“一头在内、一头在外”,因而国内外政策的协调性成为关键。从目前来看,这种调控的效果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反映。 (三)国内消费增长的不确定性 从目前的消费者信心指数来看,受物价因素及资本市场的财富缩水等因素的影响,消费者信心下降,消费者对未来经济存在忧虑,新的消费增长点还不多。但面对当今外需减少的局面,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必将是政府今后干预宏观经济调控的方向,至于消费需求能有多大的提高,对保经济增长能否起到作用,是无法预料的。 六 政策建议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国内外经济结构失衡的宏观环境中,2009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与风险。中国经济结构失衡问题格外突出,一是中国长期以资本密集的重工业为发展方向,工业增加值的增长远远快于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长,经济部门发展不平衡导致经济结构失衡;二是国际分工地位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国际收支结构失衡将长期存在;三是要素价格扭曲比较严重,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不同程度地低于真实市场价格,刺激了一些收益高、见效快的经济部门投资旺盛。在结构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单纯依靠央行放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是不可取的。国内出现的经济问题,其实并不在于“流动性不足”,而在于严重的市场信心不足。针对这一症结,应以财政政策为主,加大结构性战略调整措施,特别是将提高国内消费和经济质量作为重中之重。
(一)要重视“三农”问题
2008年,受粮食库存大幅下降、生物燃料需求强劲等因素影响,国际粮价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国际粮价的高位运行将显著增加我国粮食进口成本。我国应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增强有效供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同时运用财税杠杆,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形成财政支农政策体系和稳定的支农资金增长机制。在农业补贴政策方面,不仅要通过财政补贴、转移支付等直接手段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应通过财政贴息、建立政策性担保基金、给予涉农金融机构税收优惠等间接手段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二)要支持扩大消费需求
消费问题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问题,影响消费的因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收入分配问题,二是社会保障问题,三是消费环境问题。第一,应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努力提高农村、欠发达地区和城市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中低收入群体扩大消费。第二,适当扩大财政赤字,增强对公共服务的保障力度和低收入居民的补助力度。第三,降低政府储蓄的比重,中国政府储蓄规模仍然较大,政府投资比重偏高,将一部分原来用于投资的财政资金来加强有利于消费的公共产品建设,包括投入到社保、扶贫、教育、卫生、环保等,为拉动消费创造必要的基础条件,增强消费者的消费信心。第四,不断培育消费增长点。比如,针对较高收入的阶层积极培育服务性消费,促进新型消费的发展。第五,大力改善消费环境,当前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暴露出我国消费市场的诸多关联问题,亟待加快出台相关法律和制度。
(三)货币政策要力保价格稳定
2004年以来连续性货币政策紧缩效应已经逐步显现,通货膨胀现象有所缓解。当前,经济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与调整,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增长下滑和国内物价波动较大的情况下,货币政策适时及时调整,实施“谨慎灵活”的货币政策工具组合,以稳定物价水平。 (四)促进产品和产业的能效升级
提高经济质量需要通过自主创新促进产品和产业的效能升级,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当前,要理顺要素价格,倒逼部分高消耗、高污染、环境代价大的企业退出。建立节能降耗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鼓励发展和利用可再生能源资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此外,政府当前应加大财税和信贷贴息等手段,加强对企业的技术升级以及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重大投资项目的支持力度,通过大宗采购或政府采购来促进节能技术商业化和在全社会的推广。 (五)坚持以我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 从现阶段中国国际收支变化态势看,尽管国际金融出现动荡态势,全球经济增长的下行风险加大,但支撑中国出口增长的外部条件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因而贸易顺差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因此,要密切关注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坚持以我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在政策出台时机和工具组合上,注意相机抉择,避免完全被外部经济环境所左右。同时,加强资本监管的力度,建立由相关部门参与的正式协调机制,加强政府间国际收支调节方面的沟通与协作,在防止投机性资金涌入的同时,需要重点防范外汇资金大规模流出。 参考文献
《IMF报告说世界经济正进入“严重低迷”时期》,新华网,2008年10月8日。
《亚洲开发银行预测中国2008年GDP增长率为10.0%》,中国新闻网,2008年9月16日。 《瑞银下调今明两年中国GDP增幅预测》,2008年10月7日《中国证券报》。 《机构对经济的预期趋于悲观》,http://www.cnstock.com/zqsc/2008-10/13/content_3727257_3.htm。
《国研中心专家:中国经济仍能保持10%增长》,http://c1.cbichina.com/common/detail.aspx?id=1686079&type=2。
《社科院预测:中国GDP增长将放缓至10.1%左右》,中国网,2008年10月10日。
《国家信息中心:第三季经济增长将维持10.2%》,http://stock.hexun.com/2008- 08-08/107991807.html。
《发改委:中国今年GDP增幅回落至10.1%,CPI升6.3%》,http://forex.cnfol. com/081014/134,1381,4886688,00.shtml。
2008年10月13日,《机构对经济的预期趋于悲观》,http://www.cnstock.com/zqsc/ 2008-10/13/content_3727257_3.htm。
《高盛、中金下调2008年中国GDP增速预期》,http://finance.people.com.cn/GB/6778192.html。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季度形势分析”课题组 政策分析篇
2008年中国经济运行状况及2009年展望 摘要:本文从2008年前三季度的各项经济指标的统计结果出发,对2008年经济发展的形势作出相应的判断,认为我国当前的宏观形势表现为经济运行平稳较快,价格涨幅持续回落。在此基础上提出要把握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应对复杂多变形势,即需要密切关注经济增速的回落、密切关注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的回落、密切关注社会资金流向的变化。本文对2009年经济发展的各种不利条件与有利条件进行了充分的阐述,提出要努力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并提出通过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调整出口政策、扩大内需、理顺粮食价格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指标 消费价格 稳步增长
2008年以来,面对国内接连不断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的冲击和世界经济金融形势振荡多变的不利影响,党中央和国务院审时度势,果断决策,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应对措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总体经济运行良好。展望2009年,尽管我国本轮经济周期调整与全球经济周期调整相重叠,将压缩国内外需求;金融危机对世界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冲击仍在发展中,但前进中也存在很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只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积极应对困难和挑战,国民经济仍可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一 经济运行平稳较快价格涨幅持续回落 初步测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01631亿元,同比增长9.9%,比上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1800亿元,增长4.5%,加快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01117亿元,增长10.5%,回落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78714亿元,增长10.3%,回落2.4个百分点。
1.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工业生产增长放缓
初步统计,夏粮产量1204亿公斤,比上年增产30.5亿公斤,增长2.6%;早稻产量316亿公斤,比上年略增0.6亿公斤;秋粮在面积扩大和单产提高的共同推动下,再获丰收已成定局。粮食总产预计将创造新的历史纪录,连续5年增产。棉花和糖料产量基本持平,油料产量恢复性增加。肉类产量继续增加,生猪生产恢复较快,前三季度,生猪出栏增长5.8%,生猪存栏增长6.6%,其中能繁母猪增长12.4%。 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2%,比上年同期回落3.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季度增长16.4%,第二季度增长15.9%,第三季度增长12.9%。重工业增长16.0%,回落3.6个百分点;轻工业增长13.1%,回落3.0个百分点。在39个大类行业中,有4个行业同比增速加快,分别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和燃气生产供应业。
2.投资稳定较快增长,消费增速继续加快
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6246亿元,同比增长27.0%,比上年同期加快1.3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1%,回落6.5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99871亿元,增长27.6%,加快1.2个百分点。前三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21278亿元,同比增长26.5%,比上年同期回落3.8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886亿元,同比增长22.0%,比上年同期加快6.1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增长14.1%,加快1.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季度增长20.6%,第二季度增长22.2%,第三季度增长23.2%。 3.出口增速有所回落,外商直接投资大幅增加 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19671亿美元,同比增长25.2%,比上年同期加快1.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季度增长24.6%,第二季度增长26.9%,第三季度增长24.3%。出口额10741亿美元,增长22.3%,回落4.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季度增长21.4%,第二季度增长22.4%,第三季度增长22.9%。进口额8931亿美元,增长29.0%,加快9.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季度增长28.6%,第二季度增长32.6%,第三季度增长26.0%。前三季度,贸易顺差1810亿美元,同比减少47亿美元。
前三季度,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0801家,同比下降26.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44亿美元,增长39.9%,比上年同期加快29.0个百分点。 4.居民消费价格涨势放缓,生产价格涨幅出现回落
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7.0%,比上年同期上升2.9个百分点,但比上半年回落0.9个百分点。其中,翘尾因素影响4.3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减少0.8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影响2.7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减少0.1个百分点。分类别看,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7.3%,占价格总水平上涨的80.4%,比上年全年减少5.0个百分点;居住价格上涨7.0%,占价格总水平上涨的14.9%,比上年全年减少2.5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8.3%,比上年同期上升5.6个百分点,比上半年上升0.7个百分点(9月份同比上涨9.1%,涨幅比上月回落1.0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2.4%,比上年同期上升8.6个百分点,比上半年上升1.3个百分点(9月份同比上涨14.0%,涨幅比上月回落1.3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8.5%,涨幅比上年同期上升1.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季度上涨11.0%,第二季度上涨9.2%,第三季度上涨5.3%。
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同比上涨10.3%,比上年同期上升7个百分点,比上半年上升0.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季度上涨8.6%,第二季度上涨11.3%,第三季度上涨11.1%。 5.财政收入增速回落,企业实现利润稳定增长 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48947亿元,同比增长25.8%,比上年同期回落5.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季度增长35.5%,第二季度增长31.4%,第三季度增长10.5%。全国财政支出36428亿元,同比增长25.5%,比上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财政收支相抵,收大于支12519亿元,同比增加2618亿元。
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8685亿元,同比增长19.4%,虽比上年同期回落17.6个百分点,但考虑到2006~2007年连续两年高速增长的基数因素,仍属比较快的速度。在39个工业大类中,34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4个行业利润同比下降,1个行业亏损。
6.货币信贷增速回落,新增存款大幅增加
9月末,广义货币(M2)45.3万亿元,同比增长15.3%,比上年9月末回落3.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15.6万亿元,增长9.4%,回落12.6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0)31725亿元,增长9.3%,回落3.7个百分点。9月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96477亿元,比年
初增加34803亿元,同比多增1201亿元。各项存款余额454942亿元,比年初增加65601亿元,同比多增18113亿元。前三季度,货币净投放1350亿元,同比少投放608亿元。 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19056亿美元,比年初增加3773亿美元,同比多增100亿美元。
7.城镇新增就业继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
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36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4%,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09万人,为全年目标任务的82%,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19万人,为全年目标任务的119%。 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65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比上年同期回落5.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971元,增长19.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0%,回落3.8个百分点。
以上情况表明,尽管国民经济发展遇到了多年少见的错综复杂的困难局面,但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从容应对。面对国内接连不断发生的自然灾害,作出了“一手抓抗灾救灾,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面对国民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将“双防”的调控方针及时调整为“一保一控”;面对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日趋加剧,冷静观察,多管齐下,有效缓解了外部冲击的不利影响。随着这些措施的贯彻落实,国民经济总体上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控制,金融体系稳健运行,总体形势是好的。
一是经济仍然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尽管从动态看,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比第二季度回落1.1个百分点,但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仍达到9.9%。这个增速高于改革开放以来9.8%的年平均增速,而且与世界经济特别是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体的普遍低迷形成鲜明对比。
二是消费价格涨幅回落趋势明显。尽管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高于2007年,但回落之势明显。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自5月份以来已经连续5个月回落,9月份同比涨幅已回落到4.6%,控制通货膨胀取得明显成效。
三是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工业结构有所改善。前三季度,高耗能行业生产同比增长13.2%,比上年同期回落6.4个百分点,低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2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6.5%,只回落1.5个百分点,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高1.3个百分点。农业生产获得较好收成,全国粮食连续5年增产,生猪生产在多项政策的作用下已经恢复,猪肉供应趋于稳定。中西部地区生产和投资增长明显快于东部。前三季度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4%,比东部高4.8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32.6%,比东部高9.9个百分点。
四是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前三季度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5.8%,增速虽然回落,但与过去5年比,增速比较快;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9.4%,增速虽然回落较多,但扣除石油加工、电力行业,增速在36.3%,接近高增长的2007年增幅;城乡居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
二 把握主要矛盾应对复杂多变形势
综合2008年的经济运行状况,国民经济正处在一个紧要关口。国际金融发生了急剧的重大变化,世界经济急剧减速的风险增大;国内经济增速减缓已经显现,有些矛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在国内和国际联系日益紧密的形势下,要对国际金融、经济走势冷静观察,准确把握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密切关注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 1.密切关注经济增速的回落
2007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增速已连续5个季度呈现逐步回落的态势。2008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10.6%,第二季度增长10.1%,第三季度增长9.0%。经济增速的回落,符合宏观调控的方向,是我们所期望的,有利于缓解因连续多年快速增长带来的生产要素和生产环节绷
得太紧的矛盾,有利于避免经济出现过热,有利于控制通货膨胀。经济增速的回落,既有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变化,也受到一些特殊因素的影响。
一是世界经济的减速和金融的剧烈振荡,影响了我国国外需求的增长。前三季度,出口同比增长22.3%,比上年同期回落4.8个百分点。贸易顺差1810亿美元,同比减少2.5%,其中一般贸易顺差下降47.1%。沿海地区所受的影响更为明显,1~8月,广东出口增速同比回落12.1个百分点,浙江回落5.6个百分点,江苏回落4.3个百分点。
二是雨雪冰冻灾害、特大地震灾害等自然灾害对部分地区经济增速造成不利影响。2月份,湖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仅增长3.4%,贵州下降20.7%。5月份,受特大地震灾害影响,四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比1~4月回落21.5个百分点。上半年,四川地区生产总值增速9.1%,比上年同期回落4.6个百分点。 三是为落实奥运会环保措施,部分地区经济增速明显回落。北京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仅增长2.8%,8月份下降9.1%,9月份下降6.4%;河北7月份增长13.3%,8月份增长7.3%,9月份增长7.9%。
当然,对经济增速继续下行的周期性因素不能掉以轻心,要妥当应对。一是世界经济的继续减速。尽管近期美国等发达国家采取了若干救市措施,对阻止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发挥了一定作用,但2008年经济继续下行几乎已成定局;欧元区经济第二季度首次出现负增长,环比下降0.2%;日本经济第二季度出现负增长,是日本经济近7年来最差的表现。近期IMF再次调低2008年和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测,由之前的4.1%和3.9%下调至3.9%和3.0%。世界经济下行将会进一步影响我国出口。二是消费和投资等内需有减速苗头。前三季度,受居民收入实际增幅下降和股票市场熊市财富效应的影响,住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4.9%,汽车销售增速同比回落9.0个百分点。尽管房地产投资目前增长还比较快,可以预计随着住房销售的持续下降,房地产投资也会减弱。前三季度,城镇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6131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占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的比重为23.3%,较上年同期下降了3.8个百分点,对投资的稳定增长形成较大压力。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同比增长28.5%,比上年同期上升8.4个百分点,预示出需求的减弱。 2.密切关注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的回落
2008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由2月份的8.7%逐步回落到9月份的4.6%,使2007年5月份以来不断升高的通胀压力明显缓解。物价涨幅下降首先是国家采取了扩大生产、保障供应、增加补贴和调控需求的措施,也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涨幅回落有不小的关系。从当前情况看,上述因素将继续发挥作用,未来居民消费价格继续适度回落是有基础的。一是总供需关系改善有利于控制居民消费价格的过快上涨。随着经济增速的减缓,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得以缓解,特别是农业生产形势较好,粮食生产再度丰收,畜牧业呈现恢复性增长,生猪供应大量增加。二是来自国外的价格传导压力减弱。面对全球性的通胀局面,世界各国普遍采取了抑制通胀的措施,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涨幅出现明显回落,主要经济体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也开始减缓。9月份,国际原油平均价格环比下降13%,铜下降8.4%,铝下降8.6%,小麦下降7.9%。8月份,美国通胀率环比下降0.1%,是2008年以来首次月环比下降;欧元区通胀率7月份环比下降0.2%,8月份环比下降0.1%,是2008年以来首次连续两个月环比下降。三是上游产品价格上涨的传导受到一定的限制。2008年以来上游产品价格上涨确实比较快,但上游产品价格对下游产品价格的传导存在着一定的限制。前三季度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8.3%,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9.5%,生活资料上涨4.7%。而在生产资料中,采掘价格上涨28.5%,原料价格上涨11.3%,加工价格上涨6.2%,呈现出由上游到下游逐渐减弱的趋势。四是翘尾因素的减弱有助于降低价格的涨幅。初步测算,2008年第四季度居民消费价格翘尾因素仅为0.9个百分点,比上半年的5.1个百分点明显回落。 3.密切关注社会资金流向的变化
2008年以来,社会资金的流向发生了较大变化,这既有宏观调控导向的因素,又有市场形势变化的原因。一是财政和企业收入继续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国家财政收入增长25.8%,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19.4%,增速均快于国内生产总值现价增长速度。二是企业内部是虚拟经济行业收入快于实体经济行业收入、上游行业收入快于下游行业收入。1~8月份,金融机构实现利润增长50%以上,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4%的利润增长率。1~8月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42.8%,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54.7%,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195.2%,均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4%的利润增长率。三是资金回流到存款机构较多,信贷资金少增。9月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比年初增加65601亿元,同比多增18113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增加32155亿元,同比多增24749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9811亿元,同比少增943亿元,短期贷款增加13167亿元,同比少增1082亿元。四是注入房地产行业资金减少。前三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实现到位资金同比增长10.7%,比上年同期回落27.2个百分点。其中定金及预收款同比下降2.0%,上年同期为增长31.7%,个人按揭贷款下降14.9%,上年同期为增长71.5%。房地产债务负担较大,前三季度,各项应付款同比增长27.3%。 面对社会资金流向的这一变化,应努力从收入分配环节和融资环节加大对资金流向的调控力度,保证资金向实体经济的有序正常流动,促进经济增长。 三 努力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根据前三季度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的增长情况,并考虑到第四季度可能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预计全年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从2009年情况看,经济运行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国际金融危机的波及面之广、影响度之深超出预期。主要经济体单方面或联手采取的措施并没有使危机出现转机,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在继续。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恶化已经并将继续影响我国的实体经济。二是经济周期性下行的惯性的影响。2007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已连续5个季度呈现逐步回落的态势,可以说我国经济已进入周期性调整阶段,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周期性下行惯性还将持续,需要防止下行的周期因素与其他不利因素相叠加。三是投资、消费信心不足。面对国际国内的不利环境,各方面的信心降到近几年的低点。外需减弱、国内资本市场大幅下挫导致投资者信心受到伤害;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减缓、房地产业不景气则影响了消费信心。
但中国经济发展也具有很多有利条件:从长期看,国内经济发展的基础牢固、活力强劲、潜力巨大,具有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克服国内矛盾和问题的能力。从短期看,经济运行的基本面依然良好。国内投资需求依然比较旺盛,长期的投资增长动力并没有因为短期调整而出现明显衰弱,灾后重建、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的陆续转移将给投资带来持续增长的动力。消费和出口需求短期内受到的负面影响较大,但由于党中央和国务院将把“保增长”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未来政策面将倾向于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消费需求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外需的减弱会得到一定的弥补。综合起来看,2009年我国经济仍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因此,既要看到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巨大潜力,也要充分认识到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对外部经济环境作出更为严峻的估计,对经济增长的回落作出最坏的打算,对宏观经济政策作出更为积极的调整,为此,宏观调控应在“一促一保”上做文章。一要努力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增长。考虑到通货膨胀已得到初步控制,促进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显得更为迫切,而面对世界经济增长全面放慢、外需减弱的情况,应采取必要措施努力扩大国内需求。二要积极应对国际动荡,保持国内经济金融稳定。面对异常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既要防止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又要努力化解对我国虚拟经济的冲击,着力保持国内经济金融的稳定,防止大的起落。
(1)财政政策要更积极地促进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和保障民生。实施结构性减税,推进增值税转型,减轻企业负担。适当扩大财政赤字,增加财政支出,扩大中央政府投资规模,进一步加强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要增强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继续适当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不对称下调利率,重点解决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着力优化贷款结构,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三农”、节能减排、灾区和中西部落后地区的金融支持。
(2)在外部环境持续恶化、外需下降、经济持续5个季度下滑的情况下,要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除积极应对外需回落、适当调整出口政策外,必须在合理扩大投资和大力促进消费上下工夫,增强内需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在扩大投资需求方面,以基础设施投资为重点,加快项目的备案、核准和审批,更大力度地支持技术改造特别是有助于节能减排的技术改造,加大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投资,加快发展城市农村教育、医疗、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在扩大消费需求方面,建立工资增长的动态机制,加快完善社会保障,着力提高中低收入阶层收入,提高个人收入调节税起征点,完善对住房和汽车等有关消费信贷政策,破解影响即期消费的因素,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
(3)面对经济增长压力较大的困难形势,要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通过市场压力促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促进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4)针对通货膨胀已得到初步控制的形势,要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逐步理顺国内粮食价格和国外粮食价格“倒挂”,适当提高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加快推进资源税费和环境税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稳步发展小型、微型和社区金融机构,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
李晓超、王文波、刘国宁、刘爱华,国家统计局。 专题研究篇
2008年农业经济形势与2009年展望
摘要:2008年,中国农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农产品产量上升,食品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紧张关系得到改善。由于国际经济形势低迷,2009年,在为农村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和增加农民纯收入方面,将面临新的挑战。 关键词:农业经济 食品供求关系 新挑战
2007年中国农业经济形势的显著变化特点是农产品销售价格和食品消费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18.5%和12.3%,拉动了城乡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增加了居民消费支出,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不降反升,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08年,世界经济形势急剧动荡,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日益加剧,国内经济已经由过热转变为越来越多的企业陷入市场需求不旺和资金不足的困境。随着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内农产品市场运行可能出现新的变化,短期内不同农产品供求关系及其价格的波动方向和程度将呈现不同变化,一些农产品市场价格已经出现下跌的势头。估计2009年中国农业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将进一步显现,主要矛盾将由高价位运行的农产品市场波动转变为农产品价格下跌和农民工就业形势严峻。农业经济形势的转折变化需要有关经济主体采取积极应对措施。
一 第一产业增加值实际增长下滑的势头正在扭转
中国农业经济存在着明显的周期性波动。2004年以来,中国农业经济波动进入新一轮周期的回落阶段,突出表现在第一产业增加值实际增长率持续多年回落。2004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较上年实际增长6.3%,到了200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实际增长率下降到3.7%。在2004~2006年期间,第一季度和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较上年同期实际增长率分别约为4.5%和5%,而2008年第一季度和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实际增长率仅分别为2.8%和3.5%。
根据农业周期性波动的一般规律,中国农业生产滑坡的状况正在扭转。尽管2008年第一季度和上半年中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实际增长率持续回落,但是后半年这种状况将会得到改变,特别是2008年秋季作物长势好,畜牧业生产进一步回暖,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比2007年同期实际增长4.5%,增速加快了0.2个百分点。 考虑到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以及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期,我们使用趋势预测法,选择指数函数模型进行计算,2008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将会超过3万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比重继续保持下降趋势,预期2008年这一比重将下降到11%左右。 估计2008年中国农业经济发生重要变化的最重要特征表现为农业经济增长将扭转前几年不断下滑的势头。预期2008年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将高于2007年的3.7%,第一产业增加值实际增长速度波动曲线将在2008年实现新的转折。这一势头将在2009年进一步显现。2008年世界粮食危机的爆发,以及2007年和2008年国内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居高不下,使得中国各级政府更加重视粮食安全,不断采取措施发展农业生产。根据国务院最近出台的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10项措施,2009年国家将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明显加大农业补贴力度。考虑到国家扩大农产品生产的政策效应,加上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激励作用,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仍然较高。同时,估计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中国经济宏观调控成效将进一步显现,这会使一些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和发展农业的积极性提高,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和扩大农产品市场销售的动力继续增强。2009年将会出现更多的扩大农业生产的积极因素,使第一产业增加值实际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
二 粮油和肉禽蛋奶等主要农产品供求关系将进一步宽松
2007年中国多数农产品供求关系相对紧张。进入2008年后,不但粮食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夏收作物已经喜获丰收,而且肉禽等畜产品的生产逐步恢复。 2008年中国粮食生产克服多重不利因素影响,预期全年粮食总产量将创历史新高。2008年粮食增产有几个特点:第一,面积增加。2008年粮食种植面积增至16亿亩,比上年增长了1000万亩,其中水稻、玉米和大豆的增加面积比较多。第二,单产提高。跟上年相比,4大粮食作物单产都有提高,4大粮食平均单产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第三,季季增产。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资料,全国夏粮达到1.2亿吨,比上年增产304万吨,增长2.6%,连续第五年增产。夏粮亩产接近300公斤,比上年增长2.5%,连续五年创历史新高。早稻增产0.65亿公斤,产量达到3158万吨。秋粮丰收已成定局。第四,大多数省份普遍增产。除了个别省份因灾害原因略有减产以外,其他大部分省份都呈增产的趋势。第五,优质率进一步提高。4大粮食品种综合优质率达到65%,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 估计2008年油料产量将出现明显的恢复性增加。夏收油菜子总产量达到1075万吨,比上年增长了7.1%,扭转了连续三年下滑的局面。
在市场价格的刺激下,农民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估计2008年肉类产量将明显增加,禽蛋产量和奶类产量等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前三季度生猪出栏增长了5.8%,存栏增长了6.6%,比上半年增加了1.6个百分点。 我们选择多元回归模型,同时考虑到粮食生产的周期性、主要粮食作物和其他农作物的种植结构调整、近年来粮食销售价格、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波动,以及自然灾害发生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并进一步假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0%,结合国家将要采取的各项促进粮食生产政策,预期2008年粮食总产量可能超过5.2亿吨。
考虑到国家已经采取多项措施,2006年以来油料销售价格大幅度上涨,农民发展油料生产的积极性有所恢复,结合油料生产的周期性波动规律,以及油料销售价格、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农作物受灾程度等因素,选择多元回归模型,并假设油料销售价格继续保持高位运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0%,农作物受灾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率为35%,则预测2008年油料总产量恢复到2600万吨以上的水平。
考虑到生猪生产能力的恢复和其他有利因素,我们选择多元回归方法,假定猪牛羊肉等价格保持高位运行,预期肉类总产量将增加到7800万吨。
随着2008年中国主要农产品全面增产,前几年油料和猪肉由于减产而出现的市场供求偏紧状况将在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显著改变。
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已经放缓。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9%,比上年同期回落了2.3个百分点。尽管农产品消费的需求弹性相对较小,但是经济增长放缓,必然影响到农产品的供求平衡关系。考虑到2008年主要农产品增产将主要影响2009年的市场供给,并结合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可能对农产品市场需求造成的深远冲击,预期2009年主要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将相当宽松。
三 农产品及食品价格上涨幅度趋于回落
2007年,农产品及食品价格总水平上涨幅度呈现逐季加大的趋势。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7年第一季度农产品生产价格较上年同期上涨7.3%,第四季度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幅度增加到22.2%。进入2008年后,第一季度农产品生产价格沿袭2007年的趋势,上涨幅度继续扩大,达到25.5%,为近一轮农产品生产价格周期性波动的最高峰位。
2008年国家采取了加大对粮食、生猪生产等的补贴政策,以及这类市场供应相对紧张的国内市场价格上半年继续高位运行,在刺激生产和保障供给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干预和调节作用。同时,降低流通费用的措施,如增加绿色通道降低运输费用、提高流通效率等,促进了农产品及食品价格的逐步回落。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监测,2008年第二季度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幅度已经出现了回落,波位为21.2%,较第一季度回落4个多百分点。比较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农产品生产价格分别同比上涨22.9%和19.1%可以发现,前三季度又比上半年回落了近4个百分点。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农产品生产价格的转折表明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拐点可能已经出现,第三季度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幅度的继续回落,进一步表明农产品市场价格运行方向的改变。如果这种农产品市场运行态势持续下去,农产品价格涨幅将在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在波动中不断趋于下降。
假设农产品生产价格总水平受到周期性波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货币供应量等多种因素影响,我们选择多元回归,并假定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实际增长10%,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际增长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0%,货币供应量M1增长20%,预期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大约15%左右的水平,涨幅比2007年回落约3个百分点。
2008年不同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可能存在着较大差异。受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仍然较快,以及城镇化加速和食品消费结构转换等因素影响,估计2008年一些收入弹性相对较大的食品需求增长仍然强劲,市场供求关系相对紧张,价格上涨仍然是带动整体农产品价格和食品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力量。
2008年油料价格波动方向改变快,下降幅度大。由于油料国内生产已经扭转了多年萎缩态势,实现了明显增产,以及大量植物油和油菜子的进口,使国内市场供求关系相对宽松,价格涨幅回落明显,甚至出现下降。估计2009年食用植物油价格将保持在低位运行。 2008年生猪销售价格总体上呈现稳中趋降走势。生猪生产经历了成本上升、周期性波动、疫病等不利影响,从2007年9月份开始生产能力逐步恢复。2007年年末母猪存栏和生猪存栏增长速度基本恢复到常年水平,生猪市场高价运行、补贴和政策性保险等政策在生产能力恢复和提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要注意猪肉价格下跌过快的趋势。根据商业部监测数据,全国猪肉价格从2007年5月起一路上涨,2008年2月份,达到近年最高点,每公斤26~30元。此后逐渐回落,进入10月,肉价开始加速跳水,现已降至每公斤14元左右,降幅近50%。一些规模养殖户,以目前的价格水平,已经接近甚至低于养殖成本,扩张规模越大,亏损越厉害。
在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推动下,2008年居民食品消费价格继续保持上涨势头。选择多元回归模型,假设2008年国民经济仍将保持10%以上的高速增长和影响农产品生产价格的因素同等程度地影响食品消费价格,并考虑到食品消费价格的翘尾因素影响,估计2008年食品消费价格上涨率可能仍然维持在10%以上的水平。 随着主要农产品供求关系由紧转松,居民消费食品价格涨幅总体上趋于下降。农产品价格除了主要受到自身供求关系变化影响外,还受宏观经济和国家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从2008年第三季度开始,国际经济形势恶化的势头进一步加剧。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性已经很高。世界经济的恶化将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和调控政策的选择。2008年,我国的宏观经济主要调控目标已经由上半年的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转到下半年的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和控制通货膨胀上,11月份宏观调控目标进一步被确定为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一般来说,经济增长速度回落有助于治理通货膨胀,有助于农产品及食品价格的稳定。如果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不改变,中国农产品及食品价格将不断回稳。为了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在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寻找平衡点,预期2008年和2009年农产品及食品的走势可能会在不同时期出现不同方向的波动,但农产品市场价格总体上可能趋于下降。在粮食方面,主要品种价格近三个月以来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现货价格方面,大豆批发价格最大跌幅为33.94%;玉米最大跌幅为9.94%;早籼米跌幅为1.85%;早粳米跌幅为3.33%。期货价格方面,7~11月,大豆主力合约最大跌幅达41.44%;玉米主力合约最大跌幅为20.44%,强麦主力合约最大跌幅达16.84%。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农产品供需方面的政策重点应是保护和增进农产品生产者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起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走出“少了喊,多了砍”的伤农循环。
四 农产品进出口
中国进出口的农产品尽管种类繁多,但占进出口总额大约70%的农产品主要集中在少数品种上。在出口农产品中,谷物、蔬菜、水果、畜禽产品、水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出口占全部农产品出口的比重一般会超过70%。在进口农产品中,大豆、食用植物油、棉花和畜禽产品及其肉类制品进口金额占全部农产品进口的比重一般会超过60%。
2008年中国进口农产品将继续呈现刚性增长,尤其是进口的大豆、食用植物油、肉禽类和奶类产品的价格都处于国际市场上高位,进口金额增长相对更快。中国出口农产品在数量上可能呈现出小幅度增长,但出口价格则相对稳定。比较农产品进出口,估计2008年出口农产品的价值总额增长速度将继续低于进口农产品价值总额的增长速度,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将继续明显扩大。
为了更好地利用国际市场促进国内农产品供求平衡的实现,2008年中国调整了农产品进出口政策,取消了部分重要农产品出口退税,开征农产品出口关税,这会在政策导向上促进农产品进口的增加和农产品出口的减少。另外,随着中国外汇储备的增加,人民币将进一步升值,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从美国等农产品出口国进口农产品因价格上涨而增加的成本,这又是农产品进口增加和出口下降的重要影响因素。
中国粮食总产量已经连续四年增产,2007年谷物中稻谷和小麦增产相对较多。2008年中国谷物供求关系相对较好,对国际农产品市场依赖程度将减弱。但是,由于大豆、棉花等大宗农产品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已经很深,估计仍将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由于国内食用植物油供求关系仍然较紧,价格上涨压力较大,估计2008年和2009年大豆和食用植物油进口将保持约10%的增长。
中国出口的农产品,主要是蔬菜、水果、水海产品及其加工制品,它们在国际市场上价格波动幅度相对较小,主要出口到发达国家和亚洲市场,需求相对稳定,受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程度相对较低,这些农产品的出口估计能够保持平稳增长。但是,受到国际市场
正在阅读:
2009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03-08
河南省质检站竣工资料通用表格及目录02-28
英文常用缩写110-12
证券从业资格考试第一章证券投资分析概述章节练习(2014-08-21)04-27
2013教职工福利待遇分配预算(草案)08-09
土建工程施工执行标准03-01
2018年物理教师年度工作总结06-05
中国氨气行业市场前景分析预测年度报告(目录) - 图文05-22
asterisk 录音app详解03-15
Fluent辐射传热模型理论以及相关设置07-06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经济形势
- 年中
- 预测
- 分析
- 2009
- 利用飞参数据实现直升机机体结构寿命的动态监控(精)
- 挂篮施工安全专项方案
- 基本礼貌用语
- 三定方案
- 2016届江苏省中考化学复习讲练题型三 探究性实验类型2 物质变质
- 万有引力与航天测试题(附答案)
- 2009大学生党课学习思想汇报:党课心得
- 基于matlab的单机无穷大模型的暂态稳定性分析(毕业论文) - 图
- 安全用电管理规定及电费管理办法
- 小学第二学期校办公室工作计划32
- 中国国情与大学生使命的思考
- 惠州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江北望江片及龙丰小新村城市棚户区改
- 基于matlab的数字滤波器设计及滤波仿真 - 图文
- 二级精神病医院基本标准
- 湖南省蓝山二中2012届高三数学第三次考试试题 理
- 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 课后作业 21课—31课
- “十三五”重点项目-调味软面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图文
- 精神专科医院建设标准
- 2012年专插本-《综合日语》考试大纲
- 全球30米地表覆盖数据(GlobeLand30)产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