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试题(含答案)

更新时间:2023-04-15 01:5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他是

A.周武王

B.齐桓公

C.晋文公

D.楚庄王

2.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A.争霸战争激烈,分裂趋势加剧

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王室采取有力措施而中兴

D.霸主联合,与王室争权

3.“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下列关于“汉武”的评价最准确的是()

A.他实行大一统,实现了西汉的鼎盛,真乃盖世英雄

B.他为了做皇帝杀了很多人,是历史罪人

C.他虽然实行大一统,实现了西汉的鼎盛,但是他为了加强统治,实行残暴的专制统治,因此过大于功

D.他为了加强统治,虽然实行残暴的专制统治,但是他实行大一统,实现了西汉的鼎盛,因此应该充分肯定。

4.为了稳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暴政而导致灭亡的教训,采取的政策是()

A.重农抑商政策B.焚书坑儒政策

C.独尊儒术政策D.休养生息政策

5.某同学搜集了“鸿门谢罪,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三个成语定一个主题,应选择的是A.楚汉之争B.战国称雄C.秦灭六国D.春秋争霸

6.陈胜吴广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下列有关这次起义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起义爆发地点是大泽乡②在陈县建立了张楚政权

③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④最后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7.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记载:“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是指

A.县制B.世袭制C.分封制D.郡县制

8.商周是我国灿烂的青铜文明时代。下列文物属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A.利簋B.司母戊鼎

C .毛公鼎D.四羊方尊

.下图中,建造不同房屋的决定性因素是()

9

10.年代尺有助于我们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诗中的秦

王扫六合应该出现在下面年代尺的()

11.假如你想穿越时空,回到远古时期去体验我国最早人类的生活,那么你应该最好选择去

A.北京B.云南C.浙江D.陕西

12.《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初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这对这一状况汉初统治者采取了

A.废井田,开阡陌B.统一度量衡C.设立御史大夫D.实行休养生息13.1958年在半坡遗址上修建了半坡博物馆。下列能反映半坡居民生活状况的是()

A .

B.

C .

D.

14.西汉建立后,大臣陆贾向汉高祖建议“过去可以在马上打天下,现在不能在马上治天下”。于是汉初统治者采取什么政策

A.严峻刑法

B.课收重税

C.休养生息

D.优先发展商业

15.学习“百家争鸣”知识后,同学们在讨论本班任课教师的管理风格。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语文赵老师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颇有儒家真谛

②数学钱老师深入了解学生,知己知彼,颇有道家风范

③物理孙老师讲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典型墨家风格

④英语李老师严格执行班规,照章办事,深受法家影响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④D.①③④

16.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领导人和爆发地点分别是

A.陈胜、吴广;咸阳

B.陈胜、吴广;大泽乡

C.项羽、刘邦;巨鹿

D.项羽、刘邦;大泽乡

17.商朝统治时期,由于水患,都城曾多次迁移。后把都城迁到殷,商朝统治开始稳定下来,这位迁都的商王是()

A.商汤B.夏桀C.周平王D.盘庚

18.破釜沉舟的成语来源于

A.巨鹿之战

B.桂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马陵之战

19.主张“兼爱非攻”的思想家是

A.老子B.孟子C.荀子D.墨子

20.下面三字经的内容与北京人无关的项是

A.发现点,周口店

B.头盖骨,猿特征

C.打石器,过群居

D.磨石器,尖锋利

21.下列关于禹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传说中的治水英雄

②夏朝的建立者

③主要活动在黄河流域

④舜的儿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③④

22.光武帝统治时期,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了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下列各项不属于其采取的措施的是

A.多次下诏释放奴婢

B.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C.机构改革,多设郡县

D.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23.对联“恢拓禹功名父子;创开天府古神仙”称颂的人物

A.治理了黄河水患

B.编著了《道德经》

C.修建了都江堰

D.开凿了大运河

24.下列诸侯国中,不属于战国七雄的是

A.晋

B.齐

C.楚

D.赵

25.我们喜欢下的象棋棋盘上的分界线叫“楚河汉界”,与之战争相关的战争是

A.楚汉之争

B.涿鹿之战

C.长平之战

D.牧野之战

26.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起义地点是

A.咸阳

B.大泽乡

C.巨鹿

D.荥阳

27.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只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方面有什么特点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B.鲁国主动与秦晋结好

C.天子依附予诸侯D.周王室地位衰落,诸侯势力强大28.“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厦。人迹所至,无不臣者。”这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东巡所作琅琊石刻中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表达的信息是()

A.统一度量衡B.统一思想

C.统一文字D.统一六国

29.(2016德州)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

A.奴隶制开始瓦解

B.封建制度确立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诸侯兼并争霸

30.《孟子?告子》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该材料说明诸侯对周天子有什么义务?

A.纳贡

B.朝觐

C.作战

D.分封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联系已学知识可知,齐桓公执政以来,在管仲的辅佐下,经过了内政、经济、军事等多方面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

份,挟天子以伐不服,成为春秋第一位霸主。由此分析可知B符合题意,故选B。

2.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不再听命于天子,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不断进行争霸战争,因此B项正确;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国家逐渐走向统一,排除A项;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为了在争霸战争中取胜纷纷改革,排除C项;春秋时期霸主并未联合,排除D项。故选B。

3.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是有名的皇帝,他为了加强统治,虽然实行残暴的专制统治,但是他实行大一统,实现了西汉的鼎盛,因此应该充分肯定,他功大于过,故D符合题意,C 不符合题意。A、B的评价均不全面,故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本题以汉武帝的评价为切入点,考查对汉武帝的全面认识。掌握,汉武帝虽然实行残暴的专制统治,但是他实行大一统,实现了西汉的鼎盛,因此应该充分肯定,他功大于过。4.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为了稳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暴政而导致灭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故D符合题意。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社会的传统政策,焚书坑儒政策摧残了文化,独尊儒术政策是为了在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故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5.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鸿门谢罪、四面楚歌、霸王别姬”都出自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刘邦先入关灭秦进驻咸阳,并派兵守函谷关,以拒项羽西进。项羽率大军至,破函谷关,进驻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准备袭击刘邦。刘邦因势力悬殊,采纳张良建议,结交项羽叔父项伯,请予调解,以作缓兵计,并亲至鸿门会见项羽。项羽与刘邦决战与垓下,刘邦军队唱起楚歌,四面楚歌使项羽军队军心涣散,项羽大败,最终刘邦取得了楚汉之争的胜

利,建立了西汉,A符合题意;BCD项与题干成语无关,排除。故选择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

6.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统治,最后推翻了秦朝的统治的是刘邦起义军,故④不符合题意,含有④的BCD不合题意;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地点是大泽乡、在陈县建立了张楚政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①②③符合题意,故A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7.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由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这一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故D符合题意;战国时期秦国实行县制,故A不合题意;世袭制与题干无关,故B不合题意。西周实行分封制,故C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是解题的关键,考查郡县制。

8.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商朝时期,制造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青铜器。B选项符合题意;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A选项不符合题意;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铜器,在目前所见青铜器铭文中为最长。C选项不符合题意;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特点是造型奇特。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9.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居住半地穴式的房屋,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干栏式房屋,因为北方干旱少雨,南方地处潮湿,所以南北方居民居住房屋不同,主要是自然条件的不同,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10.A

解析:A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完成了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根据公元纪年法可知,一百年一个世纪,十年一个年代,公元前221年就是公元前3世晚期。因为公元前的时间数越小离现在越近,故属公元前3世纪。A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点睛:“秦王扫六合”是解题的关键。首先学生要会世纪和年代换算。年代的百位数+1,得到的就是世纪数。如公元3世纪,就是2百多少年;四位数的年代,连同千位一起计算,得到结果就是世纪数。如1949年就是20世纪。据所学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了六国,可知是公元前3世纪。

11.B

解析:B

【解析】

【详解】

生活在云南省元谋县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故B符合题意。北京先后生活过北京人、山顶洞人,浙江生活过河姆渡人,陕西生活过半坡人,时间上晚于元谋人,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2.D

解析: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高祖时期,经历了秦始皇以来连年战争和过重的徭役,人民生活困苦,民不聊生,为了维护统治,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重点发展农业生产,D符合题意。ABC项内容不是面对题干反映现象汉初统治者实行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识记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及作用。

13.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6000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过着定居生活。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4.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汉高祖采取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休养生息,巩固汉政权的统治,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的内容不是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排除;故选C。

15.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主张仁政和以德治国,语文赵老师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颇有儒家真谛,①说法正确,符合题意;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数学钱老师深入了解学生,知己知彼,是兵家风范,不是道家风范,这一说法不正确,②不符合题意;物理孙老师讲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不是典型墨家风格,③说法错误,也不符合题意;英语李老师严格执行班规,照章办事,深受法家影响,这是法家思想的体现,④正确,符合题意;由此可知①④符合题意,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的说法都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掌握百家争鸣的代表学派的主题思想,结合排除法解答问题,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功。

16.B

解析: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由于秦的暴政;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在攻占陈县后,陈胜称王,建立“张楚”政权,在秦军强大的攻势和缺乏后援下,起义失败,陈胜、吴广相继被部下杀害。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7.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商朝统治时期,由于水患,都城曾多次迁移。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将都城迁到殷,从此商朝统治开始稳定下来。故答案选D。

18.A

解析: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这就叫破釜沉舟。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结果巨鹿一战,大破秦军。因此“破釜沉舟”的成语来源于巨鹿之战,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19.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兼爱”就是反对人对人的压迫,主张对待别人就像对待自己一样,尽力帮助别人。“非攻”就是反对不义的掠夺战争,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B项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主张实行“仁政”,C项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主张实行“礼治”。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20.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D表述错误,符合题意。ABC项内容都是关于北京人的正确说法,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北京人的体貌特征与生产生活状况。21.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在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尧在年老时推举舜为继承人,舜年老后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他们之间采用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所以正确的是

①②③,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22.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其中机构改革是合并郡县,裁减官员,与光武帝无关。因此,C与史实不符,但符合题意。故此题选

C。

23.C

解析:C

【解析】

依据题干提示信息“创开天府古神仙”,结合课本所学,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C项符合题意。远古时代尧舜禹都治理过黄河,A项不合题意;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著的《道德经》阐述了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B项不合题意;为了巩固统治,加强南北交通,隋炀帝开凿了大运河。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24.A

解析: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战国七雄。七雄当中,没有晋国,因为在战国初年,晋国分裂成了韩、赵、魏三个国家,故选A。

25.A

解析:A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楚河汉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灭亡以后,项羽、刘邦为了争夺帝位展开了战争,历史上称为“楚汉之争”,因此与“楚河汉界”相关的战争是楚汉之争,所以A 正确;涿鹿之战是炎黄部落与蚩尤之间进行的战争,与楚河汉界无关,排除B项;长平之战是秦赵之间的战争,与楚河汉界无关,排除C项;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战争,与楚河汉界无关,排除D项。故选A。

26.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因此起义地点是大泽乡,所以B项正确;咸阳是秦朝的都城,不是陈胜、吴广起义的地点,排除A项;项羽在巨鹿之战将秦军的主力消灭,巨鹿不是陈胜、吴广起义的地点,排除C项;荥阳响应秦末农民起义,不是陈胜、吴广起义的地点,排除D项。故选B。

27.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予朝贡7次……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诸侯势力大于王室势力,故D符合题意。题干是在说春秋时期诸侯势力和王室势力的消长变化,故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本题以鲁国朝贡为切入点,考查春秋周王室和大诸侯国的关系。掌握,春秋时,周王室地位衰落,诸侯势力强大。

28.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是秦王扫六合,秦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巩固了统一。故选D。

【点睛】

29.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退避三舍、卧薪尝胆都和春秋争霸有关,围魏救赵、纸上谈兵都和战国的兼并战争有关,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争霸,故选D。

30.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和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天子作战。材料中反映诸侯应对天子尽有述职的义务,如果不朝见天子将会受到降爵、削地、和武力惩罚,体现分封制下诸侯对天子应尽的义务,天子与诸侯是君臣关系,所以B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29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