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更新时间:2024-01-21 08:2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及预测

一、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及政策分析 ................................................................................... 2

(一)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状况 ........................................................................ 2

(二)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 5

1、财政政策 ...................................................................................................... 6

2、货币政策 ...................................................................................................... 8 3、收入分配政策 ..............................................................................................11 4、对外经济政策 ............................................................................................. 13

二、外部经济环境分析 .................................................................................................. 15

(一)世界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 15

1、各国经济复苏好于预期 ............................................................................... 15 2、全球金融危机新挑战 ................................................................................... 17 3、全球就业增长缓慢 ...................................................................................... 17 4、亚洲引领全球经济复苏 ............................................................................... 18 (二)影响未来经济的不确定性因素 ...................................................................... 20

1、政府经济刺激政策退出 ............................................................................... 20 2、欧洲主权债务危机 ...................................................................................... 20

3、高失业率 .................................................................................................... 21 4、通胀预期及货币政策进退两难 ..................................................................... 22

5、金融监管改革 ............................................................................................. 22 6、国际货币体系的调整 ................................................................................... 23

三、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预测 .................................................................................... 23

(一)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状况预测 .......................................................................... 23

1、经济增长速度将有所放缓 ............................................................................ 23 2、投资增速出现回落 ...................................................................................... 24 3、消费继续增长,但增速稍有回落 ................................................................. 24 4、对外贸易复苏,外贸盈余将有所减少 .......................................................... 25 5、通货膨胀仍不明显 ...................................................................................... 26 (二)近期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预测 .......................................................................... 26

1、政策总基调不变,但更加强调“调结构”、“保民生” .................................. 27

2、财政政策向民生和消费领域倾斜 ................................................................. 27 3、货币政策更加强调“适度” ........................................................................ 28 4、深化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 28 5、对外经济政策 ............................................................................................. 29

一、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及政策分析

(一)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状况

要对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必须要了解我国经济的发展轨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成就显著,由世界最贫穷的国家之一逐步发展到解决温饱问题,目前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我国经济增长走势及一些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如图1及表1所示:

图 1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走势图

表 1 1978年和2009年部分经济指标对比

项目 GDP 人均GDP 财政收入 进出口总额 出口总额 进口总额 外汇储备总额 单位 亿元 亿美元 元 美元 亿元 亿美元 亿美元 亿美元 亿美元 1978 2119.3 381.0 254.0 1132.0 206.4 97.5 108.9 1.7 2009 49093 25125 3678 68477 22072 12017 10056 23992

3645.2 335353

资料来源:1978年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9年数据来自《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目前就经济总量来说,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三,预计2010年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我国已经从三十年前一个落后封闭的经济体发展成了和世界经济紧密

联系在一起的开放的经济大国;到2009年我国的出口总额已列世界第一,实际利用外资额世界第二,当年达900亿美元。同时国内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生产能力相对人们的需求来说严重不足,整个经济主要由卖方市场主导,大部分商品处于短缺状态。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程的加快,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产能力的显著增强,市场供求关系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绝大部分商品供应充裕。进入21世纪,伴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部分行业产能增长较快,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迅猛增长,大量产品销往国外。

表2 2009年部分工农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粮食 棉花 肉类 粗钢 原煤 原油 发电量 水泥 化肥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亿吨 亿吨 亿度 亿吨 万吨 产量 53082 640 7642 56803 30.5 1.89 37146.5 16.5 6599.7 产品名称 纱 布 汽车 手机 微型计算机 程控交换机 空调 电冰箱 彩色电视机 单位 万吨 亿米 万辆 万台 万台 万线 万台 万台 万台 产量 2393.5 740 1379.5 61924.5 18215.1 4147.4 8078.2 5930.5 9898.8 资料来源:2009年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到2009年,我国已有20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加工制造中心。在经济大发展的同时,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和农业结构明显升级,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已经由1978年的28.2:47.9:23.9调整成2009年的10.6:46.8:42.6,现代经济的特征越来越明显。

更重要的是,相对于1978年时以短缺为特征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我国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现在资源配置已经基本由市场机制来决定,经济效率大幅提高。所有制结构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由改革初期基本单一的公有制发展到现在多种所有制并存,并且非公有制经济已经占有超过半壁江山,据估算2007年非公有制经济对GDP的贡献已经超过60%。而且在很多由国有资本控制的行业领域,政府已决心解决国有资本对某些行业的过度垄断

问题,准备实行民营资本的准入,预计非公有制经济占经济的比重还将进一步上升。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我国加入WTO的影响扩展,我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融合度逐步提高,从1978年的几乎封闭的一个经济体上升到2007年外贸依存度将近70%,虽然因为金融危机的原因以及政府提高内需政策的影响,2009年外贸依存度有所下降,但我国和世界经济的联系依然非常紧密,相互影响度依然很高,我国的经济形势不但受国内经济走势和国内宏观政策影响,还受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外主要经济体的经济政策影响。因此在分析我国经济的状况以及制定相应的调控政策时,必须考虑到我国经济的现状和世界经济的走势。

世界银行中国研究论文系列《2020年的中国——宏观经济情景分析》①中指出,中国长期以来的成功改革和经济增长在2003年到2008年间达到顶峰,这期间经济实现了非同寻常的快速增长。在这六年间,GDP平均每年增长10%以上,其动力在于:(1)经济改革(包括在加入WTO背景下进行的改革以及早先国有企业的改革)的成果,这种成果使得劳动力和资本的效率不断得到提高;(2)充足的储蓄,这为中国的大量投资,特别是企业和政府的投资提供了资金;(3)宏观经济管理的改善;(4)非常有利的国际环境。尽管如此,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政府已经越来越关注经济和社会方面出现的日益严重的结构性失衡问题。结构性失衡主要归咎于中国的资本密集型和以工业为主导的增长模式,失衡问题包括:(1)严重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较少关注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2)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相对于服务业的主导地位;(3)对能源和其他资源需求的迅速增加;(4)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尤其是城乡之间以及沿海和内陆省份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5)在获得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各地区之间存在显著的不均衡;(6)在改善环境质量方面取得的成果喜忧参半。当前正在进行的十二五规划也将解决这些失衡问题作为主要的总体目标。

国际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自从2008年9月中旬以来,国际金融动荡逐渐演化成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去杠杆化的过程和风险厌恶的增强导致资本向新兴市场的流动减缓,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发生反转。这给很多国家的货币、利率、资本市场、外贸融资以及实体经济形势造成了不利影响。由于中国各大银行对次级贷款相关的资产涉入不深,而同时国家对资本流动的控制以及外

高路易. 2020年的中国——宏观经济情景分析. 世界银行中国研究论文系列(第九期)

部盈余所带来的金融市场充足流动性和中央银行大量外汇储备,这都使得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体系仅造成了有限的直接影响。不过,中国的实体经济已经通过广泛的对外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完全融入了世界经济,因此也不能逃脱全球经济下滑的影响。2009年初,中国实体经济受到了全球经济危机的巨大冲击,经济危机对生产和贸易产生了巨大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在下降,但仍高于其他大部分国家。面对全球危机的冲击,中国采取了极具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刺激主要围绕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导向的“四万亿”方案,货币政策刺激则带来了银行新增贷款的激增,虽然全球衰退导致中国出口下降,拖累了经济增长,但是这些扩张性的刺激政策使中国经济保持了令人瞩目的增长。因此2009年,在全球衰退的环境中,中国仍然实现了8.7%的经济增长。虽然其中以大规模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刺激方案发挥了关键作用,但最近一段时间房地产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愈加明显,虽然总出口仍有下降、经常项目盈余也急剧下降,但2010年第一季度国内经济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并超过了危机爆发前的水平。

在全球经济危机中,中国经济增长在2009年初触底反弹,受益于大规模的国内政策刺激,GDP环比增速保持强劲。2010年一季度,GDP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1.9%,在第二季度,经济领先指标和工业生产数据都表明增长有所放缓,但仍保持快速增长。世界银行发布的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季报》指出,继去年的大规模刺激政策之后,今年政府主导投资的增长开始放缓,但这在一定程度上被房地产业的强劲投资所抵消。受到有利的劳动力市场状况的支持,居民家庭消费增长保持良好。尽管出口量从2009年初的低谷迅速回升,但由于进口激增和贸易条件的恶化,中国的贸易顺差进一步下降。通货膨胀有所上升,但核心通胀仍保持在地位,快速上涨的房价导致政府采取了专门针对房地产的严厉措施。经济领先指标和工业生产数据显示经济增长继续保持快速,但增速略有下滑。

(二)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方式,逐步建立起市场体系以及宏观经济政策体系。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而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主要包括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这四项。严格地说,宏观经济政策是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收入分配政策和对外经济

政策。不同时期,为了达到不同的政策目标,所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组合也不同。因此,我们将从这四个方面来分析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情况。

1、财政政策

从1998年到2009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而中国的财政政策也从积极到稳健、又从稳健到积极的一个轮回②。

1996年中国经济实现了“软着陆”,但在1997年下半年,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东南亚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国内市场出现需求疲软、生产过剩和需求不足等矛盾,加上东亚危机对出口的影响,中国经济开始进入低谷期。由此,1998年初,中国政府决定将适度从紧缩型财政政策调整为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主要措施有:(1)定向募集特种国债注入国有商业银行补充其资本金,为稳健货币政策奠定优化的资产结构;(2)增发国债定向用于公共工程,并希望由此带动银行配套贷款;(3)增大中央财政预算赤字规模,以扩大社会需求;(4)调整企业的出口退税率,以刺激出口。

2005年起,中国决定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主要原因有三:(1)经济自主增长机制初步形成,市场机制作用明显增强,民营经济迅速发展,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外,城镇化进程也明显加快。(2)经济增长进入新一轮周期的上升阶段,经济增长接近潜在水平,物价趋于上升,失业率升势趋缓,国际收支保持盈余。(3)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问题凸现,“五个统筹”成为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更加尖锐,体制改革滞后,政府仍过多介入竞争性领域的资源配置。而这一时期稳健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

2007年以来,世界经济逐渐低迷,中国经济遭受“内忧外患”,外患指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次贷危机→虚拟经济危机→实体经济危机→中国出口减少→扩大内销→商品、股市、房价下降→收入下降→内需收缩→原材料降价→收入进一步下降的经济过程。而内忧指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威胁农民收入的增长。因此2008年底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出台了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导向的“四万亿”经济刺激方案,同时采取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基

叶青. 发展中国家财政政策应该持续“积极”——1998-2009年中国财政政策研究. 财政监督.2010年2月16-19.

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新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着力于五个方面,即“三加一减一优化”,“三加”指的是扩大政府公共投资、增加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一减”是指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一优化”是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向保障和改善民生倾斜。

2009年,中国的预算赤字的增幅很小,如图2所示。2009年初由于经济下滑,财政收入大幅下降,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增长放缓,反映出企业利润增长的缓慢和增值税改革的影响。不过,随着经济好转,再加上加强了税收增管,收入有所回升。政府领导人认为需要巩固经济复苏的基础、并认识到需要平衡“促进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虽然政府也强调经济增长的下行风险依然存在,而通货膨胀目前还不是一个主要担忧,因此当前还是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来遏制资产价格上涨和质量下降的风险。

图 2 预算赤字保持中等

数据来源:财政部,由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计。引自:《中国经济季报》2010年3月期。

2010年的预算赤字规模也表明了财政立场基本中性,2010年的预算赤字与2009年相当,经济的强劲增长和进口激增增加了增值税和进口关税收入,如果把政府预算外支出,尤其是地方政府投资平台考虑在内,那么整个财政立场仍然是扩张性的。此外,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估计到2009年底,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约为8万亿元,其中7.4万亿元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负债,这种贷款在某些地区可能给地方政府带来问题,造成银行坏账。因此,中央开始加强对地方政府

融资平台的控制。

2、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一种间接的、引导性的调控手段,不具有财政政策的直接型、货币政策调节对象不是直接面对微观主体,而是货币量或利率,通过货币量、利率的市场信号,以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引导商业银行的信贷、企业的投资及居民的消费,从而扩张或紧缩社会总需求。我国金融改革是渐进式的,货币政策调控时段逐渐由行政型向市场型转变。我国货币政策自1997年起经历了由稳健到名义稳健实际偏紧,再到适度宽松的转变过程。

1997年初,东南亚的金融风暴波及全球,对全球经济秩序的稳定带来了强烈的负面影响。为了应对经济环境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中国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就货币政策而言,1997年到2000年中央银行为贯彻扩大内需的方针,出台了一系列货币政策措施:取消对商业银行贷款限额的控制、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并两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连续7次下调存款利率、灵活运用再贷款和再贴现手段等,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引导贷款投向。以取消贷款限额控制和扩大公开市场操作为主要标志,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货币政策调控基本上实现了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

2000年,随着亚洲各国经济的逐渐复苏,国际经济环境明显好转,扩大内需政策也初显成效。宏观经济的运行开始出现重大转机,经济增长开始走出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经济逐渐从亚洲金融危机以及全球性通货紧缩的阴影中走出,尤其是2003年以来,伴随着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复苏,国际商品市场迎来了新一轮的上涨行情,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消费价格指数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上升势头。连续实行5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有利地保证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通过紧缩压力有所缓解,国内需求逐步回升,外部需求也对着全球经济的转暖强劲增长,但后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仍显不足,依赖性仍然较强,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央行自2002年以来就展开了相应的调控措施,以控制货币供给和信贷的过快增长。2004年以来,更是进一步增加了紧缩的力度,灵活搭配使用各种政策工具收回银行体系的过剩流动性,并公开宣示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2005年以来,流动性过剩开始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其本质原因还在于经济结构本身的失衡,央行在2006年

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针对国内宏观经济的形势,明确指出需要高度关注固定资产投资过快、流动性过剩等问题,因此央行决定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结构,同时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搭配,加强本外币政策协调、提高调控的主动性。进入2007年以来,中国经济金融运行总体上继续呈现高位加快态势,虽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但通胀压力持续加大,流动性过剩问题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风险日渐加大,因此,2007年央行提高了货币紧缩的力度,全年连续6次提高存款贷利率,连续10次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累积提高了5.5个百分点。200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0年来首次明确提出了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接连遭遇国内外的冲击和挑战,宏观调控政策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货币政策又由紧缩转变为适度宽松。从年初的雨雪冰冻到汶川地震,再到美国金融危机及扩大并波及其他经济体,国内经济的增速从下半年开始呈现回落态势,宏观调控也从年初的“一保一控”到9月份的“保增长”,以及11月的“保增长、扩内需”,再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为此,央行进行了三次降息行动,在外部环境恶化、国内通货膨胀有所回落以及股市楼市震荡下行的环境下,降低基准利率水平和准备金水平,货币政策的中心开始由控制通胀转向防止经济下滑。11月召开的国务院会议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年,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主要任务,中国继续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保证货币信贷总量满足经济发展需要。适时适度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继续加强对“三农”、中小企业、就业、助学、灾后重建、消费等改善民生类信贷支持工作,加大对产业转移、自主创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融资支持③

2010年,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化解重大的宏观及金融风险:对高通胀的预期、资产价格的过快增长以及地方财政的紧张。期间主要的货币信贷运行情况有:(1)货币供给平稳回落,货币政策回归常态;(2)金融机构存款出现下滑趋势;(3)贷款较快平稳增长,贷款需求出现减弱;(4)金融市场利率走高,

央行:2009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出现资金紧张情况;(5)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稳定,但有效汇率明显上升。而主要 采取的货币政策措施有:(1)三次上调金融机构法定准备金率;(2)公开市场操作灵活、适时、适度;(3)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4)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

此外,我国一直在增持外汇,如图示。外汇储备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较为充裕的外汇储备有利于维护我国经济金融安全;(2)充足的外汇储备便利企业对外开展经济交往活动;(3)外汇储备经营收益可增加民生支出。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连续多年保持顺差,外汇储备的增加是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结果,但当前我国外汇储备主要集中在政府手中,占全部对外资产的三分之二,而日本这一比例约为六分之一。政府持有较多的外汇储备和增持外汇储备,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汇率的稳定,但也必然要发行更多的货币,是一项相对较松的货币政策。

外汇储备(亿美元)3000025000200001500010000500001546.751655.742121.656099.322864.074032.518188.7223991.5219460.315282.4910663.44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图 3 我国历年来外汇储备量

但央行日前公布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4543亿美元,今年二季度我国外汇储备增加72亿美元,同比少增约1707亿美元。从月度数据看,5月份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减少510.06亿美元,这是自2009年2月以来外汇储备首次出现负增长。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表示,5月份外汇储备出现减少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受欧洲债务危机影响,今年5月和6月欧元走低、美元走高,仅5月份欧元兑美元就下跌了7%,这直接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外汇储备资产出现账面上的汇兑损失。其次,今年前4个月,我国外汇资金净流入总体延续2009年二季度以来的回升态势,4月份结售汇顺差规模

达到2008年底国际金融危机集中爆发以来的最高值。但5月份银行代客结售汇顺差规模较4月份大幅下降56%,显示外汇流入压力稍微缓解。不过,有专家指出,随着汇率改革的继续推进,人民币升值预期再次增强将推动外汇占款回升,资金流入压力将再度加大。央行也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维护金融体系健康稳定运行。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节奏和结构,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④。

3、收入分配政策⑤

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的30年间,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制度逐步确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形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克服平均主义”,会后,以农村为突破口,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缴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是分配制度的重大改革。而此前,即1978年5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奖励和计件工资制的通知》,正式恢复了已停止实行十多年之久的奖励制度和计件工资制度,并通过试点逐步扩大。随后,国务院及其所属综合部门重新发布或修订了发明奖励条例、技术改进奖励条例、国家优质产品奖励条例。奖励和计件工资制的恢复、实行,拉开了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序幕。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贯彻落实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并做出了若干具体规定。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一是改革国有企业工资管理体制,实行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制度;二是改革了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实行结构工资制;三是开征个人收入调节税。1987年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不可能是单一的,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和正确的分配政策。第一次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以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原则,提出了允许合法的非劳动收入,要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等政策主张。1992年十四大提出,“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

央行: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30年收入分配政策流变.《瞭望》新闻周刊.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05/18/content_11393697.htm

④⑤

同富裕。”首次提出在分配制度上要兼顾效率与公平,还把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作为加速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必须努力实现的关系全局的主要任务之一,要求加快工资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符合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特点的工资制度与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作了详细阐述,提出了收入分配制度的十一项基本原则。如“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将多种分配方式作为与按劳分配方式长期并存的制度确定了下来;个人收入分配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是在党的文献中,首次提出了在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上应坚持的原则。十四大特别是十四届三中全会后,分配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一是实行了以岗位技能工资制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工资制度改革,进一步落实了国有企业内部分配自主权,国家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内部分配,不同企业之间的工资水平因经济效益的高低不同拉开了档次。二是进一步改革了机关工作人员的工资制度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制度。三是颁布并实行了新的个人所得税法,发挥税收手段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关系的作用。四是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改革和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1997年十五大在分配制度改革方面的最大突破,就是解决了生产要素能不能参与收入分配的问题,明确提出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第一次把其他分配方式科学地概括为“按生产要素分配”。2002年十六大确立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解决了其他生产要素能不能和怎么样参与收入分配的问题,是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十六大还提出,我国的分配制度改革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这指明了今后我国要努力形成的收入分配新格局,即中等收入者占人口的多数,并占有大部分收入和财富的格局。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针对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中央经过反复研究,决定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同时,改革和完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继续适当提高相关人员的待遇水平。2007年十七大针对收入

分配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强调,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4、对外经济政策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经济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中国的对外贸易总体而言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我国近年来对外贸易额及进、出口额发展如图示:

图 4 我国历年来进出口额、出口额及进口额走势图

1978年以来在对原有经济体制开始改革的同时,中国政府也开始鼓励对外贸易,鼓励生产轻工业产品出口创汇。为此中国政府不仅大幅度改革了外贸体制、逐步降低关税,还积极开拓与所有国家的经贸关系,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在和美国和日本的贸易稳步增长的同时,中国开始恢复与苏联和东欧的贸易关系。到1989年苏联上升为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但当时中国主要的出口贸易仍以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品为主,进口则侧重外国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同时也进口一些原料和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入九十年代,中国的出口产品结构开始改善,高附加产品占中国出口比例连年上升。此外,中国开始争取各种形式的国际援助和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在80年代和90年代,来自世界银行、日本政府、澳大利亚、西欧的多边和双边援助不断流向中国,1982年中国开始从国际商业银行借款。在鼓励出口的同时,中国开始允许并鼓励外国公司来华直接投资,并制

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开设了四个经济特区,鼓励外商来华创办“外向型”和具有先进技术的外资企业,并逐渐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到80年代中后期,中国越来越重视对外经济关系,并开始着手完善关于投资环境的法规建设,进一步放宽投资政策,鼓励外商向中国的一些关键工业领域投资。

1985到1986年间,中国对外经济政策又经历了一次转变。中国不仅意识到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性,还意识到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意义,简单强调增加贸易、鼓励来华投资和技术转让时不够的,中国必须面向世界,加速与世界经济的整合,因此中国开始实施新的沿海发展战略,强调“出口导向”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强调加入国际经济大循环的必要。80年代后期,中国在沿海较发达地区放宽了外汇管制,鼓励当地生产企业以出口为主,瞄准世界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同时也希望吸引外资在沿海地区发展以出口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并向腹地辐射。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使中国的出口能力增强,对外贸易迅速扩大。

9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在中国再度回升,一些在海外接受过训练的经济学者大力提倡中国经济加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去。这导致90年代后期中国前所未有的开放规模和力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积极申请加入WTO,期待入世后的投资环境会得到进一步改善。并于2001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开放性的对外经济政策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中国与国际接轨的努力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但近年来,中国贸易条件开始波动。在2009年初到2010年4月份,中国的贸易条件显著恶化。在2010年前5个月,贸易条件还低于前两年的同期水平。进来贸易条件恶化一方面是由于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扬,如图5所示。而另一方面,自2009年初开始,中国的出口产品(几乎全部是工业制成品)的价格比中国进口的制成品价格降幅要大,或是升幅要小。而通常情况下这两方面价格的走势应该是相似的。总的来说, 2010 年前5个月的贸易盈余相对两年前的同期水平下降,降幅中几乎有三分之一是由贸易条件恶化造成的。由于贸易顺差传统上是外汇储备增加的主要来源,因此尽管今年一季度的资本净流入仍然为正,顺差的下降还是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外汇储备的增长。由于人民币盯住美元,美元的波动导致了人民币实际汇率的波动。随着欧元区主权债务问题的爆发,美元在2009 年12 月到今年7 月中旬这段时间对欧元升值了差不多15%。这导致了人民币对

欧元的同比例的升值(欧元区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由于对美贸易只占中国对外贸易的约五分之一,因此这些美元币值的变化影响了中国与其他大部分贸易伙伴的汇率,今年的外部盈余将有所下滑。但中国仍然以外向型经济政策为主。

图 5 中国历年贸易条件

数据来源:CEIC数据库,世界银行工作人员估计。转引自世界银行《中国经济报告》2010年6月期。

二、外部经济环境分析

(一)世界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1、各国经济复苏好于预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其发布的2010年4月期《世界经济展望》和《全球金融稳定报告》联合序言中指出,全球复苏的进展好于预期,经济活动以不同的速度恢复——许多先进经济体复苏乏力,但多数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复苏步伐坚实。政策支持对于启动复苏必不可少,货币政策是高度扩张的,得到非常规的流动性供给的支持。财政政策为对付深度衰退提供了重要刺激。

在先进经济体中,美国比欧洲和日本迎来更好的开端,据美国经济咨商局公布,由于受到市场对劳动力市场前景预期有所改善的推动,美国5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大幅上扬至54.9,目前处在最近8个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前景预期指数也从4月份的51攀升至72.3;同时,美国就业数据也出现了改善,美国劳工部公布了美国失业率,3月份为9.7%,4月份为9.9%,但从失业率已经连续三个月

低于10%来看,美国就业状况出现略微改善;从经济景气指数来看,3月份道琼斯经济景气指数也自去年11月份以来首次实现明显上升,从2月份的38.1升至39.4,4月份虽未延续3月份强劲上升之势降至38.3,但该数据可能受高盛遭到指控一案⑥影响;美国4月份制造业活动指数升至60.4,为六年以来最高水平,5月份虽有小幅回落至59.7,但仍好于预期。欧盟统计局也公布,欧元区5月调和消费者价格指数初值年率增长1.6%,符合市场预期有所上升,但仍远低于欧洲央行(ECB)的限制目标。德国6月份私营部门继续呈现扩张,但年初制造业需求激增的情况有所缓和,综合采购经理指数从5月的56.4增至56.6,但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从58.4降至58.1,服务业采购经理指数从54.8降至54.6,均为4个月来低点;欧元区6月份私营部门扩张速度为3个月来最低,综合采购经理指数从5月的56.4降至56.0,其中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和服务业采购经理指数分别从5月份的55.8和56.2降至55.6和55.4。英国5月制造业采购指数(PMI)为58.0,创下1994年10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但是,欧元区的就业数据并不令人乐观,5月份失业率升至10.1%,创1998年6月以来的最高水平。日本央行的调查显示,得益于对亚洲国家出口增加以及政府的经济刺激措施,日本企业的景气状况连续第四个季度改善,1-3月份的大型制造业景气动向指数升至-14,而去年12月份时的调查结果为-25,此后前景乐观程度略有下降。受这些经济刺激措施影响,日本5月份零售额连续第5个月上升。

在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中,亚洲新兴经济体处于领先地位;拉丁美洲主要经济体以及其他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也在巩固,但许多欧洲新兴经济体和独联体各国的增长仍然落后;撒哈拉以南非洲平安度过了全球金融危机,预计其复苏将比过去全球衰退之后的复苏更强。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预测,全球增长在2010 年和2011 年将达到4.25%;先进经济体在2009 年产出下降不止3%后,在2010 年将扩张2.25%,在2011 年将扩张2.5%;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在2009 年温和增长2.5%后,在2010-2011 年的增长率将超过6.25%。

2010年4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法院指控高盛在一项次贷相关金融产品上涉嫌欺诈投资者,最终高盛同意支付5.5亿美元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达成和解。

图 6 全球金融稳定图

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9年10月期《全球金融稳定报告》,由基金组织工作人员估计。 注:越靠近中心表示风险越小、货币和金融状况越紧和风险偏好越低。

2、全球金融危机新挑战

随着经济稳步复苏,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健状况得以改善,如图6所示。然而,由于经济复苏依然脆弱,资产负债状况的修复仍在进行,所以影响金融稳定的风险依然较大。影响金融稳定的风险主要有:(1)先进国家的主权风险可能会冲击正在恢复的稳定局面,主权风险随后向银行体系传导以及在经济中的循环冲击都可能损害金融稳定,并使信贷问及演进到下一个新阶段;(2)全球银行体系正在应对遗留问题和去杠杆化过程带来的进一步挑战;(3)由于银行仍在修复资产负债的过程中,所以信贷复苏的步伐将会很慢、力度较小、分布也不平衡;全球经济的不同步复苏给新兴市场的金融稳定带来挑战等。

3、全球就业增长缓慢

在大衰退期间,先进经济体之间的产出和失业反应存在明显差异。如图7所示。

一些经济体的失业反应可由产出下降、体制差异、危机的性质,以及所实施的政策来解释。在大衰退期间,西班牙和美国失业率的急剧上升主要可由产出下降、金融紧张和住房价格暴跌的影响来解释。严重的金融紧张促使对外部融资依赖较大的企业大幅裁员,其幅度要大于那些虽然经济衰退,但没有出现金融紧张时期的裁员。伴有住房价格暴跌的经济衰退所减少的就业也往往多于正常的经济衰退,因为冲击会对就业密集型的部门(如建筑业)造成影响。在大规模实施短

期工作计划的国家,如德国、意大利、日本和荷兰,由于这些因素所造成的失业率的上升幅度小于预期。总体而言,经济复苏期间的就业增长将是缓慢的。事实上,按照当前的政策路径,国际货币组织在2010年4月期的《世界经济展望》中预测,尽管许多先进经济体2010年的就业增长将转为正值,但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情形将持续至2011年。

图 7 大衰退期间的失业率变化和产出下降情况

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年4月期《世界经济展望》,数据由基金组织工作人员计算。根据官方数据,由于希腊和西班牙的国内生产总值尚未达到低谷,失业率的下降和产出的变化范围是从高峰期至最新数据点。

4、亚洲引领全球经济复苏

危机发生以来亚洲经济增长的反弹令人瞩目,产出已经回到危机前的水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0年4月期的关于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地区经济展望》中指出,亚洲正在引领全球复苏,该地区对全球增长的贡献在今后两年将继续超过其他地区(见图8)。基金组织将其对2010年亚洲增长的预测上调到7.1%,比2009年10月的预测高出约1.25个百分点,并预期2011年的增长将维持同样的速度。

《地区经济展望》指出,亚洲经济的较快恢复似乎与以往截然不同,亚洲地区当前的复苏在以下几个方面引人注目。首先,尽管亚洲过去对全球经济复苏的贡献率小于其他地区,但此次却率先实现并引领复苏;其次,在以往的经济衰退中,亚洲地区的复苏通常是由出口驱动,但此次却是得益于其国内需求的强劲恢复;最后,在过去的复苏中,资本返流亚洲的速度缓慢,而这次流向该地区的净

资本激增,这既反映了全球流动性充裕,也说明了亚洲的经济恢复能力和经济结构有所改善。

图 8 全球增长势头评估

资料来源:Haver Analytics、彭博资讯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全球数据源数据库和工作人员的计算(转引自2010年4月世界经济与金融概论)。

注:上述数据基于四个经济指标,即工业产值、实际零售额、商品出口额和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有些评估数据,特别是近几个月的评估数据基于实际数据和对基本变量的预测。

亚洲好转的基础在于内需作为增长源泉的作用上升,以及外资迅速回流,虽然近来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产生了下行压力,但亚洲经济前景依然继续看好,此外,亚洲的发言权和政策领导作用日益强大,亚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靠区域合作以及政策对话。

《地区经济展望》预测,在近期内,全球和国内库存周期将继续促进亚洲的工业生产和出口,特别是随着发达国家的需求恢复,亚洲将继续引领复苏。预计该地区来自私营部门的内部需求也将保持强劲,因为即使在几个经济体取消了公共部门刺激措施的情况下,国内私营部门需求仍然势头很好。不过,报告指出,“亚洲的前途仍然与全球经济状况紧密相关” 。它进一步提醒该地区仍将面临不确定性和挑战,这主要体现在区域内各经济体复苏的步伐不均衡,中国、印度和其他少数几个经济体增长特别迅速。此外,亚洲经济发展的另一项挑战在于贸易和金融流动的前景风险增加。

(二)影响未来经济的不确定性因素

目前,世界经济在政策刺激等短期因素的作用下开始走出衰退,缓慢复苏,但经济复苏路径和复苏前景仍面临着宽松政策调整、通胀预期、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贸易保护主义、失业率上升、美元贬值预期加深等不确定因素。

1、政府经济刺激政策退出

2008年9月以来,各主要经济体纷纷出台巨额经济刺激方案,大幅降息至历史最低水平,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还实施了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大规模救助政策对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稳定金融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2010年,经济刺激政策对世界经济持续复苏仍然具有重大意义。但是,随着通胀压力的反弹,各国不得不开始考虑退出经济刺激策略。如何随着经济复苏的逐步巩固,使应对危机的政策措施平稳有序地退出,将是2010年世界各国政府所必须面对的挑战。

此外,鉴于各经济体在金融危机中受冲击程度不一样、复苏力度不一样、通胀前景不一样,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刺激退出策略在时机、力度等方面已出现差异。全球各经济体货币政策正出现“错步”,这将对世界经济各个领域产生影响。历史经验表明,无序的“退出”只会带来严重后果。当前世界经济复苏还很不稳定,在刺激政策退出方面,无序的“退出”将会给世界经济带来新的波动。

2、欧洲主权债务危机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以来,欧盟采取了包括7500亿欧元救助机制、紧缩政府财政等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加以应对,力阻债务危机多米诺骨牌式蔓延,但效果并不理想,危机仍在发展,全球经济增长面临严峻挑战。

2010年5月10日,欧盟财长会议达成一项总额为7500亿欧元(约合1万亿美元)的巨额紧急援助计划,对此,欧盟委员会经济和货币事务委员雷恩称,该计划表明了“欧盟捍卫欧元的决心”,同日,欧洲央行宣布,对欧元区的公共和私人债务市场进行干预,购入成员国政府债券,这是欧洲央行首次宣布购买政府债券,同时,为了恢复市场信心,欧洲开始大力紧缩财政,继2010年5月6日希腊政府提出3年内紧缩开支300亿欧元开始,法国总统萨科齐在5月20日也宣布将改革财政制度,削减预算赤字,并实施养老金制度改革,此后,西班牙、德国、英国、爱尔兰、葡萄牙等国也公布了财政紧缩方案,自此,欧洲正式步入

了“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时代。然而,欧盟的“大手笔”并未取得市场的认同,救助机制的长期效果受到质疑,因为制度性问题仍有待解决。英国《金融时报》最近发表文章称,拿出救助方案是解决希腊式债务危机的第一步,如果不从制度上完善欧元区治理,改变欧盟发展失衡问题,很难杜绝类似危机再次发生。主权债务危机在欧元区内仍呈扩散之势,投资者对希腊等国能否顺利削减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心存疑虑,同时欧洲债务债权关系已使单一国家的违约问题扩展为系统性风险,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动荡不已,而欧盟成员国削减财政赤字的努力也势必会拖累经济复苏的步伐,欧洲经济前景也将越发黯淡,并有可能出现“双底衰退”,即W型的经济走势。如果欧洲经济再次走软,其负面影响将会通过贸易、资本、信心等渠道对全球经济产生重压。

3、高失业率

联合国在其2010年5月发行的《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中预测2010年和2011年世界经济的增长率将分别达到3%和3.1%,但报告也指出,这一增长速度仍很疲弱,并且各国的复苏也不平衡,这一增长速度对于刺激就业增长来说仍显疲弱。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发展政策分析司司长沃斯表示,预计今年高失业率将持续,只有政府主动采取更多措施,努力降低失业率,才可能看到更为持续的复苏。

早在2009年9月在美国匹兹堡召开的金融峰会上,与会各国政府就提出“把增加高质量的就业机会作为经济复苏的主要目的”,但是几个季度以来就业形势并未根本好转,事实上,金融危机和全球衰退造成失业率大幅上升,主要发达国家的失业率居高不下,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增长还不能恢复到“潜在增长”水平,失业率将仍然维持在高位。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经济部货币政策与金融市场负责人鲍里斯·库尔内德6月8日在北京一个报告会上也表示,OECD国家经济尽管不会出现二次探底,但复苏进程中失业率却居高不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全球经济复苏是各国政府大规模刺激政策催化的结果,复苏的根本策动力表现在政府而非市场层面。经济学理论与实证研究表明,政府主导的投资无法充分反映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状况,很容易出现资源错配,导致无就业的增长。而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将给普通工人和家庭带来巨大的成本,对整个社会而言也是沉重的负担。

4、通胀预期及货币政策进退两难

目前美国、日本等国的货币供应增速均快于名义GDP增速,全球基础货币供给持续上升。根据货币和经济景气决定通胀高低的一般规律,经济低谷时期的过剩货币供给往往不会形成通胀压力,而在后期宏观景气回升的时候就释放为通胀压力。因此,2010年下半年全球通胀风险加剧的可能性非常大,宽松货币政策作用不确定。金融危机中各国中央银行为缓解信贷紧缩而向市场注入的大量流动性,缺乏退出机制和有效的工具,很难通过紧缩的货币政策来回收过剩的流动性。依赖于政府的大量支出与央行的货币刺激,经济复苏将不可持续,反而会埋下通胀隐患,如果不通过结构改革来改变困境,世界经济有可能再现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

5、金融监管改革

国际监管界在就全球监管改革方向达成多项共识的同时,在限制银行规模及经营活动、针对全球银行业征税以及对冲基金监管等问题上仍存在分歧。当前的国际监管改革在监管当局与金融机构之间、监管机构彼此之间、发达经济体之间以及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之间这四方面存在着博弈⑦。

在此次危机爆发后金融监管的改革和强化必然会受到被监管者的质疑和挑战,然而在监管当局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博弈将是一个为了双方利益不断讨价还价的过程。而金融监管改革不仅会触及到金融机构的利益,也会对监管机构之间的利益进行重新分配,权利受限的监管机构必然会极力反对权利扩大的机构。此外,在发达经济体之间,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在推进监管改革方面存在着微妙的博弈,即发达经济体均认同制订全球统一监管规则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措施上又表现出“单边主义”倾向,美欧为了提升自身竞争力、谋求全球金融体制改革的主导权,在当前监管改革中出现“单边主义”倾向。最后,在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之间,尽管新兴市场及发展中经济体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日益上升,但发达经济体仍是游戏规则的制定方,然而,发展中经济体的金融体系在危机中的表现相对稳健,金融业也未遭受巨额损失,但却仍然要面临全球统一监管标准下更为严厉的监管,此外,新兴市场的金融体系与发达经济体相比具有不同特点,更适用差异化

中国证券报,http://www.chinanews.com.cn/fortune/2010/06-30/2371320.shtml

的监管标准,因此,如果采用“一刀切”的资本金监管标准,难免会遭到挑战,从而影响全球统一监管标准的执行。

6、国际货币体系的调整⑧

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救市所迅速积累的财政赤字与美联储实施的“定量宽松政策”影响到市场主体对于美元的信心。随着美元的贬值预期加深,东亚经济体尤其是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随时会面临缩水风险。而且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无法提供对美国经济政策的制衡机制,美国仍然可以按照“我的美元、你的问题”的逻辑我行我素,让全世界分摊其救市成本。同时,美元的霸权地位,使得全球流动性的松紧,基本操持在反映一个主权国利益的美联储手中,因而存在着极大的风险。

三、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预测

(一)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状况预测 1、经济增长速度将有所放缓

目前,在经济内在惯性、政策持续刺激和世界经济反弹等多元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宏观经济将在2010年延续增长的态势,中国宏观经济整体开始进入“政策刺激性反弹阶段”向“市场需求反弹阶段”的过渡阶段,这决定了中国宏观经济超预期反弹具有“政策主导性”、“结构不平衡性”、“动力不稳定性”、“增长要素缺少互动性”以及“总体发展方向的易变性”等特点,未来中国宏观经济将步入“进退两难”的局面,出现“双W轮动”的调整模式,即从GDP同比增速来看,中国宏观经济在短期“V”型,但中期却呈现“W”型(如图示)。中国宏观经济在在2010年虽然没有“二次探底”的可能,但在内在矛盾累积的作用下,在2011-2012年依然存在较强的中期下行力量;从环比增速来看,中国宏观经济在2008-2012年将呈现“W”轮动的模式,且面临着多目标约束下的“政策有效组合困境”⑨。世界银行在2010年6月期的《中国经济季报》中指出,中国经济2010年剩下时间内经济增长减缓将更为严重,这主要是因为总体宏观政策立场逐步正常化,且最近出台的房地产政策以及欧洲的严峻形势都对中国经济带来了不利影响。世界银行预测中国2010年全年的GDP将增长9.5%,但对2011年的预测略微下调至8.5%,且在中长

刘康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http://thesis.cei.gov.cn/modules/showdoc.aspx?DocGUID=0c5dc0af02cf4c1fb6db85ccd5038290&word=&title= ⑨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2009-2010)——走出“进退两难”的中国宏观经济.

期中,即2010-2020年,中国经济的趋势性增长速度也将放慢,但仍保持可观的水平。

2、投资增速出现回落

在基数效应和政策调整的作用下,投资增速出现回落,但由于中长期投资项目的惯性等因素,2010年投资增速将在25.4%左右。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2009-2010)”表明,投资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有三:(1)2009 年基数太高,刺激计划的很多项目都是在2009 年上马,但实际发生时期却在2010 年,由此会带来基数效应的拖累,但投资领域的繁荣程度将比同比数据所反映得要好;(2)目前出现了很多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政府正在通过“土地闸门”、“信贷闸门”、“投资审批闸门”约束这些行业的投资膨胀;(3)目前地方政府投资膨胀势头很猛,很可能受到中央政府和银行监管部门的约束,从而限制部门地方项目的大规模膨胀。此外,政府主导投资在经历了2009 年的激增之后增速已经放缓,经济增长应当不像去年那样依赖投资,并会从外部贸易环境的改善中受益。但由于投资周期的惯性作用、中长期贷款的资金支持效应、地方投资“依赖症”和“投资膨胀机制被启动”、民间投资一定程度上的复苏等因素,投资增速将会维持在25.4%这一高水平状态。

3、消费继续增长,但增速稍有回落

受益于劳动力市场的有利状况,收入应该会保持稳步增长。此外,虽然通货膨胀有所抬头,但消费者的信心正在恢复。受消费信心回升、消费刺激政策的持续、收入政策的改革以及收入绝对水平上台阶等因素的影响,201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名义增速持续提升,达到18.2%,但剔出价格因素之后,消费的实际增速较2009年由轻微回落。2009年,受政策刺激,实际消费和名义消费同步上扬。2010年,这种局面将有所改观,名义增幅将持续增加,但实际增幅却有轻微回落,其核心原因在:(1)刺激政策的延续和扩大保证政策性消费相对稳定;(2)支撑消费快速回升的另一个核心因素就是,中国各阶层的收入水平都处于“收入-消费台阶效应”的临界点;(3)房地产市场的复苏将带动下游消费类产业的增长。如果考虑中国目前的人口结构、文化转变等长期因素,未来消费增长的局面是可以期待的,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社会福利体系、社会保障体系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网的缺失,中国消费难以出现大幅度的提升,而2010年物价上涨是使实际消费增

速出现下滑的主要因素。

4、对外贸易复苏,外贸盈余将有所减少

从目前情况分析,2010年世界经济有望出现缓慢复苏,有利于提升我国商品的出口需求;各国稳定金融市场的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金融市场风险降低,融资功能正在逐步恢复,有利于企业开展对外贸易,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环境总体趋于改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外需难以大幅反弹,而外部市场需求是影响中国出口贸易最主要的因素。而且主要发达国家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扩张空间有限,美国2009财年财政赤字达到1.4万亿美元,是2008财年的3.1倍,赤字率高达10%,创二战以来新高,德、法等国财政赤字率均超过3%的控制目标,日本财政赤字率达到9.4%,各国基准利率也处于历史低位。主要经济体的就业形势好转一般滞后于经济复苏,失业率可能继续恶化,消费和投资自主增长难有明显起色,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而且危机后各国经济复苏进程不一,国际间的政策合作意愿减弱,协调难度加大;主要经济体在国内经济压力下,自顾性会进一步增强,将优先解决国内就业、产业发展等问题,继续出台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和保护措施,贸易保护主义将日益加剧。我国作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和出口大国,很容易会被当成贸易保护主义的针对国,譬如2009年以来美国出台了多项对华贸易保护政策⑩。因此在全球经济出现新的发展动力之前,我国出口的增长仍是恢复性的增长。从统计数字上来看,从2009年11月起,我国进出口已经延续了7个月的恢复性增长,在2009年5月同期下滑至谷底的基础上,今年5月份实现了较大幅度的恢复性增长。而由于内外需复苏不同步,受投资政策和我国经济复苏步伐较快的影响,我国内需回升的速度高于外需,进口价格的上涨幅度高于出口价格回升幅度,导致进口增速高于出口。由于进口增速持续快于出口,今年以来中国顺差规模延续了去年10月份以后大幅下降的态势。与金融危机前2008年1-5月相比较,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8.5%、4.0%和13.6%。

金融危机发生后,主要发达国家一方面为了创造就业机会,一方面为了避免国内产业空心化,提出重振制造业,一些国家还表示将通过扩大出口来缓解贸易赤字问题。许多发展中国家出口总体竞争力进一步上升,并且可能继续通过本币

仅在2009年,美国对中国产品发起了10宗反倾销和反补贴合并调查、两宗反倾销调查、1宗特保调查,涉案金额约60亿美元

贬值等手段争夺国际市场。这将使中国在中高端产品领域面对发达国家的直接竞争,在传统优势产品领域面对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挑战。

综合来看,我国的对外贸易整体改善,预计进出口总额将保持一定的增加,由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全球经济形势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以及经济危机后各主要经济体自顾性增强,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我国的出口仍面临较大的压力。

5、通货膨胀仍不明显

世界银行发布的中国经济季报显示,自2008 年底开始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加强了通胀预期。但是从根本上来说,通货膨胀是商品和服务的供求关系决定的。而中国的价格也受到国际价格的很大影响。比如说,全球范围来看,现在还没有原材料产品和食品价格的上行压力。另一方面,造成食品价格上涨的国内因素也很可能不会持续。而且,持续的低核心通胀反映了中国增长方式的影响,即商品和服务的供给增长大于需求的增长。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2009-2010)》中也指出,在经济复苏和货币投放的滞后效应的作用下,2010 年全社会流动性依然充裕,物价水平和资产价格水平将出现双双提升的局面,但物价水平上涨幅度将明显低于资产价格上涨的幅度,2010 年中国没有明显的通货膨胀问题,资产价格的高涨可能成为关注的重心。没有明显通胀主要原因有:(1)宏观经济总体潜在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局面没有根本性改变,全年负向产出缺口依然存在,产能过剩虽然不会成为物价下滑的核心因素,但依然是抑制物价快速上涨的核心力量;(2)投资驱动型经济高涨带来的价格上涨难以持续;(3)存在大量抑制物价上涨的短期因素;(4)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已改变了货币传递与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5)2010年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涨,特别是房地产价格的持续将上涨成为物价水平上涨的替代,货币政策的重点必须关注房地产资产价格的过快上涨带来过度的财富效应和投资效应,进而改变上述替代关系转变为相互推进关系。

(二)近期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预测

2010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回升向好趋势更加明显,向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在国内外经济环境极为复杂、灾害频发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绩至为不易。另一方面,突然而至的欧洲债务危机让世界经济前景扑朔迷离。国内通胀预

期有所加强,房地产调控任务艰巨,钢铁等行业面临着巨大的结构调整压力。如何在复杂环境中把握好调控的基调和尺度,确定可行的宏观经济政策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对下半年乃至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发展提出严峻的考验。

1、政策总基调不变,但更加强调“调结构”、“保民生”

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宏观经济课题组认为,鉴于世界经济复苏前景依然不明朗、出口形势依然严峻、政策效应递减等原因,预计2010年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宏观调控重心将转移到完善补充已出台政策和加快结构调整上来,“保增长”的同时,更加强调“调结构”、“保民生”、节能减排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11。调结构将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垄断行业如医疗允许私人资本进入。二是产业层面,如煤炭、电力、低碳经济等行业将加大整合力度。三是区域性整合,如中央已经出台了9个区域发展规划。四是改善供给结构,加大对消费的刺激。

2、财政政策向民生和消费领域倾斜

我国经济已经探底走高,世界经济也已经开始复苏,各国都在讨论经济刺激政策的推出问题。为应对金融危机,我国的货币政策比较宽松,利率较低,通货膨胀已经抬头,在这样的环境下,2010年货币政策进一步刺激的空间不大,财政政策将成为刺激经济的主要手段,其中,刺激消费将是财政政策的重点。另外,中央投资对民生领域的倾斜也将对消费形成有效刺激。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宏观经济课题组认为,2010年财政政策将呈现三大特点:一是政策力度减小、效应减弱;二是更加注重结构调整,财政政策将继续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和信息技术等行业和服务业等领域的支持,调整和优化政府支出结构,从政府投资转向支持扩大消费;三是继续推进资源税改革。为抑制房市中的投机需求,对不动产保有和交易环节开征和增税工作也将启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10年《经济蓝皮书》指出,2010年积极的财政政策既要坚持又要在2009年的基础上提升和深化,要结合国家发展任务进行必要的调整。主要应着眼于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着眼于选择近期发展和远期发展相结合的公共投资项目,以支持我国长期发展。第二,着眼于支持国家气候变化应对政策的实施,这既是国内发展需要,也是国际公约

11

京信网. 2010年宏观经济政策走势探析.2009.11.30. http://www.beinet.net.cn/sydh/jxgc/200911/t499445.htm

的要求。第三,着眼于保民生,特别是承担国家在社会保障上的需要。第四,着眼于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以有利于扩大内需,提高消费需求。第五,着眼于支持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主要通过支持基础研究和基础教育实现等。专家指出,积极财政政策要围绕政府职能的需要,并重视促进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这是积极财政政策的关键点,为此,必须要支持国家的改革部署,并贯彻财政体制的改革。12

3、货币政策更加强调“适度”

中国银行宏观经济课题组认为,目前潜在通胀压力不断加大,2010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更加强调“适度”。 2010年上半年,中国继续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宽松力度有所减弱。而当前货币政策主要面临的问题有:(1)2010年货币信贷增长目标能否实现;(2)资产价格泡沫问题13;(3)银行信贷投放问题;(4)资本市场稳定问题;(5)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中国2010年下半年,将会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强政策的调控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政策实施力度、节奏和重点。密切关注经济金融形势发展,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继续落实“有保有控”的信贷政策,调整又会信贷结构,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加强系统性风险防范,保持金融体系健康稳定发展,促进宏观经济稳定均衡增长14。

4、深化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美国《华尔街日报》近日发表评论认为,中国在2010年面临三大挑战:由于流动性过剩和资产价格上涨可能引发的通货膨胀、由于哥本哈根会议无果而终而可能引发的发达国家对中国实行的贸易保护、收入差距过大。目前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存在很多不合理现象,譬如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在持此分配中工资所占比重偏低、城乡居民不同社会群体中间收入分配的差距较大、在在分配格局中由于各种制度外收入和土地出让收入的快速增加使政府所得份额上升明显而企业和居民在分配格局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调整收入分配政

1213

陈佳贵, 李扬. 经济蓝皮书——2010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12 资产价格泡沫问题:货币政策应对资产泡沫有很多局限性。一是由于资产价值本身难以观测和准确估算;二是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泡沫的调节能力有限;三是调控资产泡沫要付出政策成本。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回升势头不稳,需要继续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会增加资产价格膨胀能力,若要消除资产价格膨胀预期,则需要收紧货币政策,这又会影响经济增长。 14

证券时报. 2010年上半年中国货币政策分析与展望. 2010.7.16 http://money.163.com/10/0716/03/6BMDENGV00253B0H.html

策,对于中国来说,不是未雨绸缪,而是势在必行。国务院《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确定的2010年9项重点改革任务中也指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加快收入分配政策调节体系建设,完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制定和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因此,2010年我国收入分配政策预计将通过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劳动者收入也就是工资性收入、规范土地出让收入、对超额利润征高税、调整国家和居民收入的分配关系(通过税收和减少政府的行政管理费支出)、政企收入向居民转移等措施来调整。

5、对外经济政策仍以鼓励出口为主,预计汇率改革将开始启动

金融危机发生后,为了应对出口大规模滑坡的影响,我国多次调整出口退税的政策以鼓励出口,譬如2009年6月的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部分商品实行最高达17%出口退税率,对应产品涉及优势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高技术含量产品和深加工产品共计2600多个10位税号商品。目前世界经济开始复苏但步伐缓慢,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经济复苏需求开始恢复,预计在2010年及近期内,我国的对外贸易会逐步复苏,但是与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也会增加。面对当前的外贸形势,政府将依然会采取政策推进对外贸易的发展,但是为了减轻国际压力,会降低对一些行业的补贴和降低出口退税15。同时也会对人民币汇率进行改革,虽然可以预计2010年人民币升值的幅度不会太大,但汇改的方向是开放资本市场和让人民币国际化。同时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对华贸易壁垒问题,政府也会采取诸如双边贸易谈判,建设自由贸易区等措施反对贸易保护。综合来说,推进外贸复苏,鼓励自由贸易的政策将是依然是我国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将推动出口稳定增长作为今年工作的主要目标。

15

6月22日财政部通知,经国务院批准,自7月15日起取消部分钢材、医药、化工产品、有色金属加工材等商品的出口退税,总数达406种。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28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