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家县城镇化发展趋势下教育改革发展与布局规划调研

更新时间:2023-05-15 00:2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育改革发展与布局规划调研

巧家县城镇化发展趋势下教育改革发展

与布局规划调研

一、本县城镇化的总体趋势和突出特点

(一)巧家县区域基本情况

巧家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昭通市西南部,东接鲁甸县,南连曲靖市会泽县、昆明市东川区,西与四川省宁南县隔江相望,北临四川省金阳县,是出入滇川大通道。县城距省会昆明市280公里,昭通市225公里,成都市450公里。县境南北长98公里,东西宽157公里。金沙江环流于县境西北,牛栏江萦绕于县境东北,滇东北最高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041米的大药山主峰屹立于县境中部。巧家地处攀西经济圈腹地,连接昆明滇中经济圈,是钥启金沙江融入长江经济带的门户,是上承乌东德,中居白鹤滩,下启溪洛渡、向家坝金沙江中下游四大电站的关节点,是内地与云南之间“交通走廊”、“文化走廊”、“经济走廊”的辐射地带,是中西部地区从陆上南下经四川进云南与东南亚各国交往的门户、桥梁和纽带。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形成了独特的“两江一山”地貌。亚热带与温带共存的高原立体气候比较明显,“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山下桃花山上雪、一日之行四季衣”是巧家气候特征的形象描述。 巧家县城由来已久,古有堂琅之称,近几年,城镇规模

教育改革发展与布局规划调研

以极快的速度发展,城市结构也得到了较大改善,在住房、交通、环境卫生等方面已有所改善,但与全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及要求差距还很大。

(二)巧家县2020前城镇化进程分析

区域的竞争是城镇的竞争,城镇的竞争又体现为区域中心城镇的竞争,因此在区域城镇系统中,中心城镇也就担负着辐射和引导区域整体发展的关键职能,中心城镇的综合实力愈强,主导职能愈突出,则该城镇系统的中心趋势就愈明显,也就对区域发展的推动力愈大.针对巧家目前形成的“弱城弱镇”、中心城镇带动辐射能力薄弱的现实,未来城镇体系结构优化的关键在于城镇规模等级与空间组织结构,强化中心城镇地位和作用,形成合理的中心地体系,增强城镇系统功能,从而提高城镇系统的整体发展水平。加强县城的发展,扩大规模,增强集聚能力,成为13万人口的城市,形成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优先提升巧家县城的中心地位,培育为一个能够卓有成效地辐射带动整个县域,形成昭通南部重要的发展极;扶持大寨镇、老店镇(中心镇),形成县域重要的增长极,使之成为具有一定辐射和带动能力的县域次中心,带动县域片区发展。重视一般建制镇集积聚效应的提升,形成带动农村城镇化的重要据点,从而在整个县域形成不同层次、紧密联系,互动发展的区域发展中心体系与中小城镇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城镇化道路。

教育改革发展与布局规划调研

(三)巧家县城镇化的突出特点

白鹤滩电站的建设,给巧家城市化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和挑战。根据巧家城镇规划巧家县城空间结构为“一湖一岛三区”形成沿交通干道发展的依山面水、城景交融的亚热带湖滨城市。“一湖”即为位于县城东面的白鹤滩水;“一岛”即为县城南面的邱家梁子。待水库建成后,将形成一个背山面水的岛屿,利用其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作为旅游发展用地;“三区”即为蒙姑的工业片区、中部的老城片区及其南面的新城片区;“交通干线发展”:县区主要沿白鹤大道和该线后的过境公路这两条南北的道路呈带状发展;“依山面水、城景交融”:依山,就是背靠玉屏山;面水,就是面向白鹤滩水库。形成景在城中,城在景中,城景互织的亚热带湖滨城市。届时,巧家县城人口固定预计可以达到13万左右,加上流动人口大量增加。目前县城的中小学校以及职业中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办学的需要,所以在“十二五”期间巧家县城至少要增加高级中学两所,初级中学一所,县直属小学两所、县幼儿园三所、扩大现有的职业中学办学规模,这样才能基本满足当前日益发展的城镇化带来的办学需要,才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需要。

二、城镇化进程中教育改革发展与学校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

快速城镇化引发的教育资源短缺问题

近年来由于我县城镇化发展迅速,但是教育配套却相对

教育改革发展与布局规划调研

滞后,目前我县城区仅有公办幼儿园一所,小学三所(县直属二所,镇属一所),初级中学二所,高级中学二所,职业中学一所,除高中和职业中学现阶段勉强满足办学外,小学和初级中学均已远远不能满足办学需要,以初级中学为例,县城仅有巧家县第三中学和第四中学两校,根据2011年春季学期教育统计数据,第三中学占地55.2亩,校舍建筑面积13576㎡,教职工111人(其中专任教室99人),有教学班36个,学生2443人,平均每班学生68人;第四中学占地31.06亩,校舍建筑面积14556㎡,教职工106人(其中专任教室88人),有教学班29个,学生1940人,平均每班学生67人。参照《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标(建标109-2008)》标准第三中学占地需要124.53亩,差69.33亩,校舍建筑面积需要37402㎡差23826.33㎡,第四中学占地需98.89亩,差标准67.83亩,校舍建筑面积需要29701㎡差15145㎡;按照城市中学师生比16:1计算,第三中学需教职工152人,差41人,第四中学需教职工121人,差12人。两校的班级学生也严重超过45——50的标准,其他生均占有量如图书、实验器材、计算机室、实验室等也严重不达标。

学龄人口流动规律及政策分析

流动人口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各城镇出现的新的人口问题。近年来流动人口已进入家庭化阶段,“举家进城”已成为人口流动的主要形式,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广泛参

教育改革发展与布局规划调研

与城镇建设,其未成年学龄子女也随之进城,他们子女的就学问题就不可避免地摆在了人们面前。根据调查:

流动人口子女流动性大,入学率低。流动人口在城市期间工作更换频繁,一般未成年孩子随父母流动,随着父母工作岗位的变换,居住地也变换频繁,造成孩子上学难。不少学校反映,流动人口学生流动性大,有的学校学生年流动率在30%以上,这种状况使部分流动人口子女难以得到适龄教育。

政策扶持缺位、空位现象严重,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难。现行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事业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即向适龄学生普及义务教育工作,应由其户籍所在地政府负责解决,教育经费预算也是按照户籍学生人口数由县(市)区财政下拨。而流入地政府没有用来承担对流动人口子女进行教育的专项资金,所以从政策上说,对这些孩子的入学,流入地政府不负主要责任。流动人口子女入学不能得到流出地、流入地政府的支持,流动人口子女难以享受到城镇子女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子女入学一切都得靠自力更生,靠找个人关系。

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问题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医疗水平、教育理念都在这个过程中大为改变,人民对办学的要求已经不是人人有学上,而是从有人人有受教育的机会改变为人人

教育改革发展与布局规划调研

有好的学校上,有享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在这种理念下,办“重点学校”办“名校”成了一些学校的办学理念,甚至地方政府也有意扶持这类学校,久而久之,好教师流向“重点”、“名校”,优质生源挤向“重点”、“名校”,所谓“重点”、“名校”学生挤破门槛,人满为患,农村学校门可罗雀,形成恶性循环,使“教育公平”成了一句空话,也浪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反而使更多的人享受不到优质教育。“重点”、“名校”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最大的瓶颈,办优质教育成为当前教育发展最薄弱的环节。

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问题

土地资源是有限资源,在今天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越来越紧张,大中城市寸土寸金,小城市也毫不逊色,根据《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标(建标109-2008)》农村寄宿制完全小学24班制(1080名学生)需用地34226㎡(51.33亩),农村寄宿制中学24班制(1200名学生)需用地41370㎡(62亩),城市目前尚未有统一标准,参照《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标(建标109-2008)》,我县绝大多数学校都没有达标。譬如上面列举的巧家县第三中学和巧家县第四中学的占地两校均不及标准的一半,而随着巧家城镇化建设的速度,城区学校数在“十二五”期间高需要建设二所搞中、二所初中、二所小学、三所幼儿园,根据相关标准估算,约需土地560亩。这就需要政府有勇气放弃土地带来的巨大利益,做教育

教育改革发展与布局规划调研

好用地规划、解决教育用地难的问题。

三、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子女随迁教育的问题

流动人口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多数为初中、小学水平,他们来到城市后,切身感受到知识的重要性。据调查,93.2%的人认为“孩子没文化,今后就没出息”,95%的人不愿意自己的下一代将来成睁眼瞎,再当打工仔,自己再辛苦也要让孩子上学,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像城里的孩子一样上学。很多农民工认为,“大人赚钱全部为了孩子”,改变了以往“赚钱为了造房子”的传统想法。所以农民工子女有迫切的上学的愿望,但是由于城市的教育资源是统筹安排的,也是有限的,在这中状况下如何让更多的农民工子女入学呢?笔者认为:

首先,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应该在城市、城镇和乡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之间达到基本的均衡,力求实现城乡居民子女受教育机会均等。

第二,大力改变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让农民工的留守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

第三,对义务教育阶段和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工子女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措施。

义务教育阶段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应与本地居民子女就学待遇同等,教育经费预算由以往的按户籍学生人口数下拨的原则改为按在校学生人数下拨,鼓励学校充分利用教育资

教育改革发展与布局规划调研

源吸纳学生,不足部分从收取的城市建设管理费中提取部分经费予以补足,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随迁子女享受平等教育的机会。

非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也要有合理保障。农民工所在城镇应考虑农民工素质、技能、进城时限及对GDP和纳税的贡献,在其具备在城镇生活和居住(含租房)的基本条件时,可以为其解决户口问题,其子女就学问题也就解决了;对于临时进城的农民工随带子女非义务教育的就学问题,在由所在城镇地方财政承担主要经费的前提下,流入地的城镇学校有权根据学校的学生容量决定是否接受其入学,如能接受,则其费用应由户口所在地拨付当地标准的人均教育成本款额,再由家长补足该城市与户籍所在地教育成本的差额来解决,既不应由该城市地方财政承担,也不应收取择校费。

四、城镇化与学校布局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政策评估研究室主任杨银付说“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当前,随着城市化发展的推进,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反之农村人口下降,对如何布局校点,整合教育资源,确保教育公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题。

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有助教育的发展

教育改革发展与布局规划调研

由于大量的人口涌进城市,农民工举家进城,导致城市人口增长,适龄入学人数增多,这就意味着城区学校数要增加,规模也更大,这对集中优势资源办学是一次机遇,同时由于城市的医疗卫生、文化娱乐、饮食、住房条件等大大好于农村,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安心从教、乐于从教。所以无论是教学设施、师资力量都会较好,在这样的条件下,优质教育就有了前提和保障。

合理的学校布局可以推进城镇化建设

由于城镇筹措教育经费多种渠道比较畅通,学校设施齐全,教师稳定,相比农村学校而言,办学条件较好,符合上良好的学校,享受优质教育的理念,很多家长都愿意把孩子送到城区学校就读,这些学生进入城镇后,需要解决吃住、学习用品、生活用品、交通等一系列的问题,这就拉动了城镇消费,刺激了城镇经济发展。所以根据城镇规划发展合理布局学校也是城镇化进程的需要。

五、城镇化进程中学校布局规划的策略和举措。

科学布局,合理规划。山、边、穷地区许多自然村布局过于分散和规模过小(甚至只有几户)的状况,在些地方修建学校是一种巨大浪费。不少希望工程捐助建在自然村的校舍因生源过少而弃之不用,就是应该吸收的教训。所以要综合考虑城镇化发展、人口变化、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地域特点、教育发展水平等实际,按照高中、初中向县城集中,初

教育改革发展与布局规划调研

中、小学向乡镇政府所在地集中的“两集中”原则,打破乡镇、村组行政区划的界限,对本行政区域内中小学校进行布局调整。

整合资源、统筹安排。分类别、步骤、年度推进校舍建设,有计划地撤并一些学校,比如“一师一校”,以及学生人数较少的校点,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推进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和优化配置。

突出重点,发挥效益。结合实际,按照轻重缓急,相对集中使用好资金,优先改造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重视配套实施,提高办学条件。在建设校园硬件的同时,要综合考虑,学生上学道路,低年级学生进校后的生活保障等问题。如为了方便较远的学生入学,应该考虑校车接送,对寄宿制学生实行配备生活老师及心理辅导老师,全面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因地制宜,多样结合。采取规模办学的寄宿制或乘车上学、或几个村分年级交叉招生交叉上学、两三个学校联合办学及复式教学,适当放宽教师编制,采用非正规办学辅助、部分科目的教师“走教”等多种形式进行办学。

总之,城市化的发展问题是关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步发展的非常紧迫和现实的问题,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与教育的发展是相

教育改革发展与布局规划调研

辅相成的,城市化的发展离不开人的素质,人们的整体素质离不开教育的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城市化的进程,它们之间涵盖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不是单一的,它需要地方政府的正确决策,有力的措施保障,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与参与 。

巧家县教育局 2011年3月4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23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