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讲义四川高考历史总复习(2015)》一轮资料推荐

更新时间:2023-03-08 04:35:00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名校讲义四川高考历史总复习》资料推荐 各位2015届的朋友:

备受众多老师关注的一轮(通史)复习资料——《名校讲义四川高考历史总复习(2015年)》已正式出版。

该书在充分研究四川自主命题和各省市新课程高考命题特点及趋势的基础上,以通史意识重新构建教材,以简约、丰约、明晰的备考思路突出主干知识、主要线索和时代特征,十分注重凸显史学方法、史学观念为核心的学科素养培养,较好地领悟了高考命题精神。

从近几届高三使用过该书的树德中学、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等学校反馈的情况看,使用该书都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该书与高三后期备考冲刺资料——《名校讲义冲刺练》配合使用,教学效果更好。)

需征订的老师请联系:韩老师,电话:15528109128

附部分内容(不包括“提升训练”部分):

单元3 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明鼎盛时期(581年~907年)

本单元课标要求: 1.必修Ⅰ: 把握隋唐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中央:三省六部制;地方:道、州、县;监 察机构:御使台;选官制:科举制)。 2.必修Ⅱ: (1)知道农业工具的改进,筒车、曲辕犁; (2)知道丝织业、制瓷业发展的情况; (3)知道城市商业管理严格,坊市界限分明,有时间限制。 3.必修Ⅲ:

(1)知道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2)了解唐诗的发展及与时代的关系; 1 (3)知道书法、绘画、音乐舞蹈发展的情况。

『阶段特征』

政治:封建社会繁荣;中央集权制度完善。

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显现繁荣景象;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文化: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辉煌,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 『主干知识』

一、政治:中央集权制度完善

1.机构变革: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互相牵制,分工明确,既提高了办事效率,又加强了皇权);地方行道、州、县三级(755-783,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局面,中央集权遭削弱)。御使台监察执法情况。

2.选官制:科举制 (1)隋初创,唐完善。 (2)评价

①局限性: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范围;参考范围有限,工商业者、罪犯及家属除外;是一种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唐太宗说“天下英雄,入我彀中”。

②积极性: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提高行政效率;促成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促成社会阶层的流动,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也有一定合理性。是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的雏形。

二、经济

(一)农业:南方进一步开发,开始超过北方,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1.耕作技术:江东地区出现适应水田和各种土壤精耕细作的曲辕犁。发明灌溉工具筒车。水利:大运河。 2.均田制走向瓦解。 (1)时间:唐中后期。

2

(2)原因:土地兼并,政府手中没有掌握荒地。 (3)影响:土地私有制走向成熟。 (二)手工业

1.丝织业技术精湛,成都被誉为“锦城”,所谓“花重锦官城”。 2.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并远销欧洲;唐三彩独具特色。

(三)商业繁荣

1.城市:唐代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时称“扬一益二”)商业繁荣。商业管理严格,交易只能在专门的场所“市”,交易还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2.农村集市贸易草市作用显著。 3.海上丝绸之路发达。

二、文化:形成了以中国(儒家文明)为中心中华文化圈

1.思想:产生“三教合归儒”主张,儒学复兴,代表人物韩愈、李翱。 2.科技: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世界领先地位,868年《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火药发明并应用于军事。

3.文学艺术

(1)唐诗主要代表人物及其风格、代表作 代表人物 时代特点 作品风格 代表作 流派 李白 (诗仙) 盛唐 豪迈奔放、想象丰《早发白帝城》 浪漫主义 富、手法夸张 《蜀道难》 诗风浑厚深沉,语“三吏”“三别”现实主义 言凝重精练 其诗称为“诗史” 杜甫 唐由盛转(诗圣) 衰时 白居易 晚唐 讽喻诗:平实浅近、《长恨歌》 现实主义 针砭时弊 《琵琶行》 叙事诗:韵味绵长 提示:简析唐诗的史料价值 1.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包括唐诗,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提出“以诗证史、以史说诗”的研究方法。如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国家动荡和人民颠沛流离。又如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反映了唐中后期,成都商业、航运业的发达。再如白居易在《琵笆行》中借歌女之口描绘了商人的社会低下“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做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2.但文艺创作包括诗歌常用夸张手法,与历史撰述毕竟不能画等号。如李白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就不好说李白一次喝酒就耗费千金。故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还需借助其他史料加以考证。 (2)书法:楷书步入盛世,名家名作迭出,欧体、颜体、柳体争奇斗艳,注重规范法度;草书大家张旭、怀素,潇洒奔放,尽显时代气息。(提示:该部分没有列入2014考纲。)

(3)绘画: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杰出画家(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山水画展现盛唐景象。

4.教育:科举制度推行,促进教育发展。

5.音乐舞蹈:民间音乐进入宫廷,称燕乐,反映民族融合。(提示:改部分

3

没有列入2014考纲。) 『专题连线』

古代中国经济格局变迁之经济重心南移 1.历程:

(1)东晋南朝:南北趋向平衡。 (2)唐安石之乱后:开始南移。

(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所谓“苏湖熟,天下足”。 (4)元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2.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

(1)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

(2)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3.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促成南方持续开发和中国经济格局及人口布局变动。 (2)促成文化格局的相应变化。 『本单元重点问题』

1.隋唐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情况; 2.农业工具的改进;

3.手工业中的丝织业、制瓷业及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4.唐诗。

『本单元学习笔记』

『高考真题』 1.(2012年·福建卷14)《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 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2.(2013年·浙江卷16)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马,前代所禁。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鉴,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 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 )

A.经济地位优越 B.政治地位低下

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 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3.(2013年·福建卷15)《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

4

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 )

①频繁更换工种 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 ③职业是世袭的 ④是临时工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4.(2012年·山东卷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5.(2012年·安徽卷13)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6.(2010年·海南卷4)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

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君主集权 C.分割宰相权力 D.利于集思广益

7. (2013年·江苏卷3)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A. 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 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 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 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8.(2012年·浙江卷15)某外国学者在研究唐代人口时,引李白诗句“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证唐代邯郸人口殷盛。有学者则指出李白用的是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秦人胜,坑杀赵兵四十万的典故。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A.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其诗不足为信 B.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意见具有权威性 C.外国学者以诗证史,研究方法令人耳目一新 D.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但必须详加考辨 9.(2013年·海南卷4)唐玄宗时,令宫女为前方将士缝绵衣。一兵士于短袍中得诗:“沙场征战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今生已过也,结取后身缘。”玄宗得知后,将作诗宫女嫁给该兵士,这一故事主要反映的是当时( )

A.佛教因缘观念影响深入 B.诗歌成为表达爱情的方式 C.官营手工业因战争衰败 D.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5

10.(2013年·全国卷4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9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图10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11.(2012年·江苏卷21)(13分)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7分)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6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3分)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3分)

单元4宋元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继续发展时期(960年~1368年)

本单元课标要求: 1.必修Ⅰ: 把握宋元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中央:宋进一步分割相权;地 方:元行省制;监察机构:宋的提点刑狱司、元的御使台)。 2.必修Ⅱ: (1)了解宋时“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2)知道黄道婆与棉纺织业的发展; (3)把握城市商业的重大突破(原因、表现、影响)。 3.必修Ⅲ: (1)列举宋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时儒学的发展; (2)知道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术在宋元的突破性进展及西传对世 界的贡献; (3)了解宋词、元曲的发展及与时代的关系; (4)了解宋元时的书法、绘画(文人画、风俗画)。 4.选修Ⅰ:王安石变法(背景、内容、评价及历史作用)

『阶段特征』

政治: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宋政权和元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宋时南方已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文化:高度繁荣。理学,宋词,科技世界领先,教育事业发达,绘画艺术成就高。

『主干知识』

一、政治:分裂割据和若干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中央集权加强。

7

(一)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 1.机构变革

(1)中央:宋代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为宰相;设枢密院、参知政事、三司使分割宰相军权、行政权和财权,皇帝得以独揽大权。

(2)地方:派文臣任地方官;改道为路,设路、州、县三级。

(3)监察:设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

提示:解读宋代重文轻武国策 ①原因:宋太祖赵匡胤鉴于唐末五代十国藩镇割据、武将争权和自己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经历,确立“与士大夫治天下”的祖宗家法,并立下“不杀士大夫与上书人”的誓碑。

②评价:

消极性:削弱军队战斗力;政治体制日趋腐朽、滞后,国家积贫积弱。 积极性:政治稳定,没有大规模的内乱;士大夫们参与政治的热情高,提高政治运作的文明程度;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如学校、科举、印刷术、理学等)发展;经济繁荣,商业发达。宋史专家邓广铭说:“宋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空前绝后”。

结论:宋代重文轻武国策总体来说对经济和文化的影响是积极的,而对政治、军事则是消极影响大一些,这对我们现在的国家建设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王安石变法(1069-1085)

背景 (1)宋中期的社会危机(政治危机、财政危机、边患危机) (2)庆历新政(范仲淹,整顿吏治) 内容 均输法:按“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物资 理财 市易法:在东京设市易务,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卖出 (中心)) 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 偿还,加收20%的利息 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王 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安 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工程 石 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变 赋税 法

整军 将兵法、保甲法 保马法、军器监 培育人才: 科举改革、改革学校制度

总结 性质:地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改革 目的:克服危机,维护统治

作用:取得一定成效,但最终失败

失败之原因分析:变法触犯保守派利益;变法在指导思想(注重

开源、富国)和策略上(用人不当)的失误

(二)元朝实行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和有效地管辖辽阔疆域 1.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另有宣政院、枢密院。

8

2.地方

(1)创立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中国省制的开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和宣政院管辖的藏区,因地位特殊成为两个单列行政区划。

(2)行省以下依次为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即西南的土司制度。提示:土司制没有列入2014考纲。)

(3)西藏、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

二、经济 (一)农业

1.土地彻底私有化,精耕细作技术全面成熟。宋统治者,开历史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本质上来说,就是废弃授田制,承认并保护土地私有产权的合法性及土地的商品化,允许其按经济规律进行流转买卖。这对农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宋史·食货志》载宋真宗时期出现“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景象。

2.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所谓“苏湖熟,天下足”。宋代水转翻车巧妙利用水力为动力。 (二)手工业

1.出现新兴的棉织业,棉花种植到闽粤地区,元代黄道婆改进技术,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棉布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2.宋朝时,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元代烧制出青花瓷。 3.元代实行匠户制度,强化对工匠的人身控制。

(三)商业:宋“重农抑商”政策松弛,城市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1.“城市商业革命”:打破市、坊限制并出现晓市、夜市;市民阶层队伍扩大,出现娱乐场所。 2.货币:四川地区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

3.贸易: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发展。 4.城市:北宋汴梁(开封),南宋杭州,

北宋东京城市布局 交子 元大都等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

大都市;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三、文化

(一)思想:理学

1.产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形成新儒学即理学,北宋五子创立,南宋朱熹集大成。

2.基本主张

(1)哲学观: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先于气。 (2)修养论:“格物致知”。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需要“存天理,灭人欲”。

9

(3)政治主张:“正君心”。 3.评价

(1)理学使儒学完成理论化、思辩化过程,上升到哲学高度,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

(2)理学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如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望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3)理学又存在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制度,压抑人正常欲求的局限。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二)科技: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用于航海和火药广泛应用在军事上,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伟大贡献。

四大发明及西传 项目 发明、改进 西传及贡献 造纸术 (1)西汉前期,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8世纪传到中亚,后经阿拉伯传的绘有地图的纸,目前世界所知的最到非洲和欧洲,促进了世界文早的纸。 化的发展。 (2)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印刷术 (1)唐朝:现存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13世纪后传入欧洲,促进了人品《金刚经》。 类文明的传播,推动了文艺复(2)北宋:11世纪,毕昇发明活字兴和宗教改革。 印刷术。 指南针 (1)战国:司南。 13世纪传入欧洲,在地理大发(2)北宋:发明指南针,并用于航海。 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火药 (1)唐:发明火药,孙思邈《丹经》13世纪中期,由阿拉伯人传入 记载,唐末用于军事战争。 欧洲,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1)五代、宋:广泛应用。如火炮、义起了重要作用。 火箭、突火枪等。 总结 (1)意义 ①是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②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由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马克思曾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 (2)“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的不同效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社会环境决定了科技作用的发挥。 (3)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 ①重人文、轻自然;②重实用、轻理论。 提示:东西文明交流史上不仅有明清时期和近代前期的“西学东渐”,还有古代的“中学西传”,即代表古代中华文明的四大发明和儒学等的西传。其中四大发明西传推动了近代欧洲的社会转型,儒学成为17、18世纪欧洲中国文化热的重要内容,伏尔泰曾自诩为欧洲的孔子。 (三)教育

1.宋代教育。①特征:发达。②原因:“重文轻武”国策;科举制发展;印刷术发展;学校制度完备,书院兴起。③影响: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宋精神文明达到新高度。

10

2.元代教育。有所废弛,知识分子地位低下,曾有“九儒、十丐”之说。科举制一度中断,文人被迫投身戏剧事业。 (四)文艺

1.适应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宋词、元散曲成为主要文学体裁,宋“话本”兴起。元杂剧把中国戏曲艺术推向成熟阶段,关汉卿的优秀剧作鞭挞了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

宋词 年姓名 流派 作品特点 代表作 代 南前期多描写宫廷生活,风格柔靡;李煜 婉约派 唐 后期是南唐的亡国之作,哀婉感人。 《念奴娇·赤壁怀古》 北豪放派创《水调歌头·明月几时苏轼 豪迈奔放。 宋 始人 有》 北主要反映了市民的生活面貌,具有柳永 婉约派 《雨霖铃》 宋 浓厚的市民气息,流传很广。 两风格委婉,感情真挚,生活气息浓;李清宋婉约派 中年后渗透了忧伤的感情,有怀念 照 之中原故土的篇章。 交 辛弃南对祖国河山分裂的悲痛,散发着浓豪放派 疾 宋 厚的时代气息。 2.书法与绘画:书法追求个性、忽略风度,倡导有意无法。(提示:该部分没有列入2014考纲)绘画艺术全面发展,风俗画为最大亮点,代表作《清明上河图》。 『专题连线』古代中国商业、城市发展变化 一、古代商业发展概况

1.兴起:先秦,商朝人善于经商;春秋战国私营商业兴起。 2.初步发展:秦汉,商业艰难;对外贸易兴起。 3.进一步发展:隋唐,长安。

4.空前繁荣:宋元,开封,打破坊市界限,夜市。交子。 5.继续繁荣:明清,商帮,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 二、古代城市发展 (一)城市的时代特征

1.战国时期:城市由封建诸侯的政治中心发展为商业中心。出现“市井”。但各诸侯国的货币不统一,交换的商品大多是奢侈品。反映了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特征。

2.汉代:都市因商业集中,形成车水马龙的景象。以繁荣的“市”(长安和五都)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3.唐朝:长安坊市分立,商业活动受到空间、时间的严格限制。政府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后期的一些大城市有了夜市。说明隋唐市场较前发达。

4.北宋:东京商业繁荣,店铺林立,突破唐朝坊市分立的限制,出现娱乐场所瓦肆。反映了北宋封建经济在唐朝基础上继续发展。

5.明中后期:全国出现数十座大的商贸城市。南方个别出现手工工场。商

11

品贸易内容日益接近人民的日常生活。反映了商品经济活跃的特征。 (二)发展趋势

1.传统的政治中心逐渐向商业城市发展。

2.明中后期,江南一些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市民生活和价值观念逐渐变化。 三、草市发展历程

1.南北朝:在离城镇稍远的、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尉对当时的草市实行行政管理。

2.唐代:草市作用已经十分明显。汴州地区,“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江淮地区的草市,大多在水运便利的地方,富家大户往往在这里聚居。草市作为自然形成的乡村集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3.宋代: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陆游诗中写道:“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4.明清:特别是江南地区,草市发展为工商业市镇。 『本单元重点问题』

1.宋元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2.以东京(开封)为例,说明宋城市商业的发展; 3.朱熹理学; 4.宋词、元曲; 5.四大发明及西传; 6.王安石变法。 『本单元学习笔记』

『高考真题』

1.(2012年·江苏卷3)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右图场景的是( )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2.(2013年·安徽卷14)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

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算;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贯”为单位计算。这表明南宋( )

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B.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经济控制逐步加强 3.(2012·北京卷13)下图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是( )

A.唐长安 B.宋开封 C.元大都 D.明北京

12

4.(2013年·天津卷2) “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

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5.(2009年·浙江卷14)下图是一副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结构示意图”。请根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6.(2010年·广东卷14)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7.(2013·全国卷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8.(2010年·全国卷9)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9.(2010年·全国卷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10.(2010年·全国卷15)宋人邢昺上疏称:“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盖传写不给,今(雕)板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这说明( )

A.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 B.儒者地位迅速提高 C.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 D.儒学得到广泛传播 11.(2012年·全国卷14)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这反映了( )

A.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 B.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 C.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 D.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

13

12.(2012年·全国卷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A.对僧人爱憎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13.(2010年·重庆卷14)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按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与“学士词”词风一致的代表人物是( )

A.李煜 B.李清照 C.陆游 D.辛弃疾 14.(2010年·江苏卷21)(10分)中国古代饮茶之风始于唐,盛于宋。到宋代,茶叶已成为中原及周边各族人民“一日不可以无”的日常消费品,对宋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一 西戎茶马之市,自宋已然。盖土蕃潼酪腥膻,非茶不解其毒,……(中原)藉之可以得马。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

——[明]谢肇制《五杂俎》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茶叶专卖的主要原因。(3分)

材料二 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

材料三 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荼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

——[宋]庄季裕《鸡肋编》

材料四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2)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茶叶贸易对宋代商品经济的影响。(4分)

(3)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乃宋代开创之新气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3分)

15.(2013年·山东卷35题)(10分) 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

14

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6分)

(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4分)

1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2.html

微信扫码分享

《《名校讲义四川高考历史总复习(2015)》一轮资料推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
范文搜索
下载文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