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9《自然地理学(二)》答案 jsp

更新时间:2023-11-01 21:0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自然地理学(二)》练习题一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水量平衡

指任意选择的区域(或水体)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间差额必等于该时段区域(或水体)内蓄水的变化量,即水在循环过程中,从总体上说收支平衡。

2.潜水

饱水带中自地表向下第一个具有自由水面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称为潜水。

3.径流模数

径流模数M是流域出口断面流量与流域面积F的比值。对Q赋予的意义不同,如洪峰流量、多年平均流量等。

4.硅铝铁率

土体或粘粒部分的SiO2/R2O3分子比值,

5. 离子交换作用

土壤胶体上吸附离子可以与液相介质中带有同种电荷的离子进行交换的作用,称为土壤的离子交换作用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以外力作用为主形成的湖盆有( C )。

A、构造湖盆 B、火口湖盆 C、风成湖 D、阻塞湖盆 2、蓄满产流主要决定于( D )大小。

A、降雨强度 B、降雨历时 C、下渗强度 D、降雨量

3、赤道流、大洋流、极地流及沿岸流是按照( A )特征分类的。 A、 洋流流经的地理位置 B 洋流按与周围海水温度的差异 C洋流的成因 D 洋流的发生地 4、毛管水属于地下水中的( D )。 A饱和带水 B潜水C承压水D包气带水

5、在水库正常运用情况下,当发生设计洪水时,水库允许达到的最高水位(与防洪库容),称为( B )。

A、最高洪水位 B、正常高水位 C、校核洪水位 D、汛前限制水位 6、海水的密度与温度、盐度的关系是( C )。

A、温度高则密度大 B、温度低则密度小 C、盐度高密度大 D、盐度低则密度大 7、砂质土温度易变的原因之一是(C )。 A、导热率大 B、热容量大 C、热容量小 D、导温率大 8、pH(KCl)表示的酸度是(C )。

A、活性酸度 B、潜在酸度 C、代换性酸度 D、水解性酸度 9、卡庆斯基把物理性砂粒与物理性粘粒的分界定为( B)毫米。 A、 0.1 B、 0.01 C、 0.02 D、 0.001 10、在农业土壤中,最好的耕层土壤结构是( C )。 A、 片状结构 B、 块状结构 C、 团粒状结构 D、 核状结构 11、被土壤固体颗粒表面的分子引力所吸持的水分称为( C )。 A、 毛管水 B、 结晶水 C、 吸湿水 D、 重力水 12、由土壤胶体借表面能从溶液中吸附和保持离子态物质的作用称为( D )。 A、机械吸收作用 B、物理吸收作用 C、化学吸收作用 D、物理化学吸收作用 13、依据气候特征,荒漠土壤中的次生粘土矿物应该以( C)为主。 A、高岭石 B、蒙脱石 C、水化云母 D、三氧化物 14、土壤溶液中含有(C )时,最容易使土壤碱化。 A、 NaCl B、Na2SO4 C、Na2CO3 D、 CaCO3 15、土壤中发生硝化作用的条件是( B )。 A、长期积水

B、通气良好

C、Eh值很低

D、厌氧微生物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水循环的实质是什么?

水循环服从于质量守恒定律。整个循环过程保持着连续性,即无开始,也没有结尾。从实质上说,水循环乃是物质与能量的传输、储存和转化过程,而且存在于每一个环节。

2.试述大洋表层环流模式。

大洋表层环流与盛行风系相适应,所形成的格局具有以下特点: (1)以南北回归高压带为中心形成反气旋大洋环流;

(2) 以北半球中高纬海上低压区为中心形成气旋型大洋环流; (3) 南半球中高纬海区没有气旋型大洋环流,而被西风漂流所代替; (4) 在南极大陆形成绕极环流 ; (5) 北印度洋形成季风环流区。

3.简述土壤地理学研究的对象。 土壤与环境间的关系

4.土壤矿物质的转化有何规律性?

时间上的顺序性,空间上的地带性。

5.影响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是什么?有何地理分布规律?

土壤交换量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土壤中胶体物质的数量和种类以及土壤反应。

6.胡敏酸与富里酸在性质上有何异同?

这两种腐殖质在化学组成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等方面即有共同特征,又有明显差异。

胡敏酸是溶于碱,不溶于酸一类腐殖质,具有胶体特性;胡敏酸微溶于水,呈弱酸性;它的一价盐类可溶于水,而二、三价盐类则不溶于水,因此它对土壤结构的形成具有意义;胡敏酸的阳离子吸收量较高。

富里酸是既溶于碱,又溶于酸的一类腐殖质;富里酸呈强酸性,移动性也较大,对土壤矿物的分解具有促进作用;它的一价,二价和三价盐类都能溶于水,对土壤中元素的迁移具有推动作用;富里酸的阳离子吸收量较低。

四、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河水在地表水循环系统中具有什么作用?

河流虽然槽蓄量最小,但河水是地表唯一的畅流液态水,它的水循环动力机制既受热力因素影响,更受重力作用所控制。其交替更新的周期最短,也即水循环的活力最强。因此它在地表水循环过程中起着上接大气水,下通地下水,最后联结海水的主干作用,它是地表水循环中的主干子系统。在全球水循环大系统中,河流则为大气、海洋、地表、地下4大亚系统的传递支系统。

2. 土壤矿物质的转化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答案略)

《自然地理学(二)》练习题二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盐化过程

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土壤水分状况为渗出型。地势低平,地下水位高并可上升至地表,

地下水矿化度也高,在蒸发作用下,地下水通过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在蒸发作用下水分汽化,而易溶盐析出,富积于土壤表层

2.土壤系统发育

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内,土壤随环境演化由一种类型演变为另一种类型的发育过程。

3.趋同适应

指生物亲缘关系较远,但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并产生了相似的外貌及其它特征称为趋同适应。

4.群落演替

演替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的过程

5. 植被型

植物群落分类的高级单位。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近并对水热条件生态关系一致的群系或群系组联合为植被型。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Ah–AB–Bk-Ck是( A )的土体构型 A、黑土 B、褐土 C、栗钙土 D、黑钙土 2.土体中普遍含有石膏的土壤是( D )。 A、黑土 B、黑钙土 C、栗钙土 D、棕钙土 3.灰化土中分解有机质的微生物主要是( B )。 A、细菌 B、真菌 C、放线菌 D、藻类 4.暗棕壤地带内,在母质粘重的平坦台地上可以形成( A )。 A、草甸土 B、沼泽土 C、白浆土 D、暗棕壤 5.腐殖质在土壤剖面呈舌状向下延伸,是( B )。 A、黑土 B、黑钙土 C、栗钙土 D、棕钙土 6.厚层黑钙土,在我国土壤发生学分类系统中是(C )一级的土壤名称。 A 、亚类 B、土属 C、土种 D、变种 7.根据光照强度可划分为( B )。

A、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间性植物 B、阳性植物、阴性植物、耐荫性植物 C、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

D、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

8.动物区系最古老、最原始的陆地区系区是( D )。

A、非洲热带区 B、新热带区 C、 东洋区 D、澳大利亚区 9. 生物种类最丰富的陆地区系区是( A )。

A、 新热带区 B、 东洋区 C、古热带区 D、 全北区 10. 植物生活型以地面芽为主的生物群是( B )。

A、稀树草原 B、草原 C、常绿阔叶林 D、苔原 11. 季相变化明显的生物群是( A )。

A、落叶阔叶林 B、针叶林 C、常绿阔叶林 D、热带雨林 12. 鲸与藤壶之间的关系是( D )。

A、偏利共生 B、寄生 C、原始合作 D、附生 13. 植物有厚的木栓层是对( A )的适应。

A、高温 B、低温 C、湿润 D、干旱 14. 海绵以软体动物为掩蔽所,二者的关系属于( C )。

A、寄生 B、原始合作 C、偏利共生 D、互利共生 15.影响动物毛色季节性周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B )。 A、温度 B、光照 C、水分 D、地形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黑土易遭侵蚀的原因。

降水集中,土壤粘重,地形微起伏,植被破坏。

2.自然植被下棕壤表层盐基饱和之原因。

植被类型为夏绿阔叶林微生物活动旺盛含有丰富的盐基物质,在分解时所产生的大量盐基。

3.植物对低温有哪些适应特征?

北极和高山植物芽和叶片常受到油脂类物质的保护;芽有芽鳞包被;植物器官表面有蜡层和密毛;植物矮小并常形成匍匐状、垫状或莲座状。

4. 为什么岛屿生物灭绝速度比大陆快?

(1)岛屿生活的风险比大陆风险大,(2)灾变对岛屿有持久的影响;(3)岛屿上一

个种撤离某个区域后,返回的机会非常小,易发生灭绝;(4)岛屿生物不容易重新侵入;(5)岛屿生物消亡后,难以弥补。

5. 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有哪三种形式?

群落的变化基本形式有三种:季节性变化、年际变化和演替。 6. 热带稀树草原的代表性动物有哪些?

长颈鹿、斑马、角马、犀牛、非洲象等

四、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为什么说生物因素是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

生物因素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因素。由于生物的作用,才把大量的太阳能引进了成土过程的轨道;才把分散在岩石圈水圈和大气的营养元素聚积在土壤上层;才能产生腐殖质,形成了良好的土壤结构,改造了原始土壤的物理性质,从而创造了仅为土壤所固有的各种特殊的生化环境。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生物的作用,就没有土壤的形成。

植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土壤与植物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上。植物,特别是高等绿色植物,可把分散于母质、水圈、和大气中的营养元素选择性吸收起来,利用太阳辐射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活有机质,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潜能,再以有机残体的形式,聚积在母质表层,然后,经过微生物的分解、合成作用,进一步转化形成腐殖质,使母质表层的营养物质和能量逐渐丰富起来,产生了土壤肥力特性,改造了母质,推动了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2. 试述中国陆地生物群的分布规律(答案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1v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