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测绘师考试 - 测绘案例分析笔记(背诵版)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7-04 03:1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工程测量

1、 隧道施工控制测量在现场采集数据之前,需要做哪些前期的准备工作?为满足工程需要,应选用哪些设备

进行测量,并写出观测方案。最终提交的成果应包括哪些内容。

(1) 前期准备工作包括资料收集、现场勘探、选点埋石、方案设计。

资料收集:设计单位提供的线路首级控制网数据、测区周边国家高等级三角点和水准点资料。 现场勘探:对测区的人文丰富、自然地理条件、交通运输、气象情况等调查,同时现场查勘控制点的完好性和可用性。

选点埋石:在进、出口线路中线上布设进、出口点,进、出口再各布设至少3个定向点。进、出口点与相应的定向点之间要通视;为了减少垂线偏差的影响,高差不要相差太大;因为有通视要求,洞口处GPS基线不可能很长,一般要求300-500m若小于该值,应设强制对中装置,以减小照准与对中误差对短边测角精度的影响;按国家规范要求在所选点位埋石。

方案设计:根据现场勘查的情况与工程要求,编制观测方案,以确定所用设备、人员、观测方案、所需时间等。 (2) 以利用测区国家高等级三角点、线路首级控制网点2个,国家三等水准点1个,在进、初洞口各布

设4个施工控制网点为例。

设备选择:双频GPS接收机6台套,数字水准仪2台套。

观测方案:平面控制采用GPSC级网观测,截止卫星高度角10度,同时观测卫星数大于等于4,有效观测卫星总数大于等于6,观测时段大于等于2,观测时长大于等于4h,接收频率30s。

高程控制采用三等水准观测:采用中丝读数法进行往返测。当使用有光学测微器的水准仪和线条式因瓦水准标尺观测时,也可进行单程双转点观测。前后视距差小于等于2.0m,任一测站上前后视距差累计小于等于5.0米,视线高度为三丝能读数,数字水准仪重复测量次数大于等于3次。(GBT 12898-2009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3) 最终提交成果包括:1)技术设计书;2)仪器检验校正资料;3)控制网网图;4)控制测量外业资

料;5)控制网计算及成果资料;6)所有测量成果及图件电子文件。 2、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量工程中,地形图的地形要素指什么?等高线有什么特性?图根点的检查通常用哪些方

法完成?简要叙述一种图根测量的作业流程。解释“两级检查,一级验收”的含义。

(1) 地形图的要素包括地物、地貌和图示符号。

地物:地面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道路、水系及植被等称为地物,表示这些地物的符号成为地物符号。地物符号根据其表示地物的形状和描绘方法的不同,分为以下几类:

1) 比例符号:轮廓较大的地物,如房屋、运动场、湖泊、森林、田地等,凡能按比例尺把他们的

形状、大小和位置缩绘在图上的,称为比例符号,这类符号表示出地物的轮廓特征;

2) 非比例符号:轮廓较小的地物,或无法将其形状和大小按比例画到图上的地物,如三角点、水

准点、独立树、里程碑、水井和钻孔等,则采用一种统一规格,概括形象特征的象形符号表示,这种符号成为非比例符号,只表示地物的中心位置,不表示地物的形状和大小。

3) 半比例符号:对于一些带状延伸的地物,如河流、道路、通信线、管道等,其长度可以按测图

比例尺缩绘,而宽度无法按比例表示的符号成为半比例符号;这种符号一般表示地物的中心位置,但是城墙等,其准确位置在其符号的底线上。

4) 地物注记:对地物加以说明的文字、数字或特定符号,成为地区注记。如地区、城镇、河流、

1 / 48

道路名称,江河的流向、道路去向以及林木、田地类别等说明。 地貌:地表的高低起伏状态称为地貌,地貌用等高线表示。

(2) 等高线是地面上高程相等的各相邻点相连接的闭合曲线,等高线的特征有:

1) 同一等高线上的点,其高程必相等;

2) 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如不在本图幅内闭合,则必在图外闭合,故等高线必须延伸到图幅边缘。 3) 除在悬崖或绝壁处外,等高线在图上不能相交或重合; 4) 等高线和山脊线、山谷线正交;

5) 等高线的平距小,表示坡度陡;平距大则坡度缓,平距相等则坡度相等,因此平距与坡度成反

比。

6) 等高线不能在图内中断,但遇道路、房屋、河流等地物符号可以局部中断。 (3) 通常用图跟导线或GPS RTK确定图根点坐标。

图根导线作业流程:

1) 收集测区的控制点资料; 2) 野外踏勘、布点; 3) 导线测量; 4) 平差计算

GPS RTK确定图根点坐标作业流程: 1) 收集测区的控制点资料; 2) 求定测区转换参数; 3) 野外踏勘、布点; 4) 假设基准站;

5) 流动站测量图根点坐标。

(4) 检查验收的主要依据是技术设计书和国家规范,遵循“两级检查、一级验收”的原则,检查包括项

目部检查和单位质检人员检查,验收由用户或其委托单位组织,包括概查和详查(5%-10%)。 3、 某变形监测项目,为了完成变形监测任务,除了布设变形监测点外,还布设了测量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布

设测量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目的是什么?对变形监测资料进行分析是变形监测的主要工作之一,常用的方法有哪几种?该项目完成后,提供给甲方的成果应包含哪些内容?

(1) 布设测量基准点,是为了保证测量的基准统一;布设工作基点是为了便于测量工作,并减小测量误

差。必须保证基准点的稳定性、定期进行测量、分析,工作基点和测量基准点间也必须进行测量,以得到工作基点的坐标值,同时可根据坐标值的差异,判断工作基点的稳定性。 (2) 分析方法包括:1)作图分析:将观测资料绘制成各种曲线,常用的是将观测资料按照时间顺序绘制

成过程线;2)统计分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计算各种观测物理量的变化规律和变化特性,分析观测物理量的周期性、相关性和发展趋势;3)对比分析;4)建模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用以分离影响因素,研究观测物理量变化规律,进行预报和实现安全控制。常用的数据模型有统计模型、确定性模型和混合模型。 (3) 提交资料包括:1)技术设计书和测量方案;2)监测网和监测点布置图;3)标石、标志规格及埋设

图;4)仪器的建校资料;5)原始观测记录;6)平差计算、成果质量评定资料;7)变形观测数据处理分析和预报成果资料;8)变形过程和变形分布图表;9)变形监测、分析和预报的技术报告。 4、 某施工测量项目,工作内容包括:首级GPS平面控制网复测、施工控制网复测、电梯井与核心筒垂直度测

量、外筒钢结构测量、建筑物主体工程沉降监测、建筑物主体工程日周期摆动测量。作为第三方监测单位,

2 / 48

为了顺利完成该项目,应投入哪些设备?投入设备用于哪些工作?如何利用激光投点仪进行竖向传递?使用全站仪放样与使用GPS RTK放样有何异同?各自的优势和使用场合有哪些?

(1) 投入设备包括双频GPS接收机、测量机器人(如TCRP1261,TCA2008等),数字水准仪和激光投点

仪。

1) 双频GPS接收机:用于首级GPS平面控制网复测、建筑物主体工程日周期摆动测量、施工控制

网复测等工作。

2) 测量机器人:用于建筑物主体工程日周期摆动测量、施工控制网复测、电梯井与核心筒垂直度

测量、外筒钢结构测量等工作。

3) 数字水准仪用于建筑物主体工程沉降观测。

4) 数字投点仪用于控制点做竖向传递,将控制点随工程进度传递到相应楼层。 (2) 激光投点仪竖向传递:

1) 用激光投点仪在±0.000层或相应楼层控制点上,进行整平、对中。

2) 接收靶通常采用透明的刻有+字的有机玻璃,将有机玻璃安放在代投点层上相应的传递孔上,

将激光投点仪在玻璃上的投点做投点注记。

3) 为了消除仪器的轴向误差,可以在0,90,180,270四个方位投点,取其重点作为最终结果。

4) 当全部投测完成后,再用钢尺或全站仪测量投点间的水平距离。若投点间的水平距离与相应控

制点的距离之差在测量误差范围内,完成投点,否则重投。 (3) 全站仪放样要求测站与放样点之间必须通视,若其放样精度不均匀,精度随视距长度的增加而降低;

而RTK放样时不需要彼此通视,能远距离传递三维坐标,不会产生误差累积。

在高精度的放样时,如毫米级精度,只能采用全站仪放样;在室内等GPS信号弱或没有GPS信号的环境,也只能采用全站仪放样。

在具有良好GPS信号且精度要求不是太高的场合,如(5cm精度),利用GPS RTK具有很好的优势。 5、 某市政工程,在初测阶段,需测绘路沿线1:500带状地形图,同时调查绘图范围内地下管线;定测阶段,

需进行中线测量、纵横断面测量。地下管线的实地调查方法有哪些?简述市政工程建设规划设计阶段的测量任务及作业流程。简述在市政工程中线测量中中线段链的定义及处理方法。

(1) 地下管线的实地调查方法有测井法、探测法和坑探法。

(2) 市政工程建设规划设计阶段的测量任务主要是提供地形资料,作业流程一般情况下可按踏勘及准备、

控制测量(包括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地形图测绘、专项测量(包括地下管线调查测量、中线测量和纵横断面测量)、质量检查与验收、产品交付与资料归档的流程进行。 (3) 在施测过程中,由于测量分段、局部改线等原因会造成中线里程不连续问题,成为中线断链,应做断链处理。中线断链处理方法:当断链靠近线路的起、止点时,可将断链点移至起点(使起点桩号不为0)或终点(依新桩号为准);当断链点两个桩号差值小于50mm时,可将锻炼点移至较长的直线段内,断链可忽略不计,但应在技术总结中说明;断链不应设在建(构)筑物上和曲线内,宜设在直线段的整里程桩处。实地应钉锻炼桩,桩上注记线路的来向、去向和应增减的长度,通常在等号前、后分别注明来向、去向里程;断链应在各有关资料和成果图表中注明。 6、 计算题:计算六边形地块面积。

(x1,y1),(x2,y2),(x3,y3),(x4,y4),(x5,y5),(x6,y6) 首先平移原点,然后: S1=(x2+x1)*(y2-y1)/2

3 / 48

S2=(x3+x2)*(y3-y2)/2 ……

S6=(X6+X1)*(Y1-Y6)/2 S=abs(S1+S2+S3+…+S6) 7、 控制网布设(布网)

方法:平面控制(GPS测量、导线测量、三角网测量);高程控制(水准测量、电磁测距三角高程测量、GPS测量)

步骤:技术设计(确定控制网等级、确定布网形式、确定测量仪器和操作规程)-图上选点、野外踏勘-埋石-观测-内业计算-质量检查-成果提交

精度:a、平面:GPS(二三四等、一二级)、三角(二三四等、一二级)、导线(三四等、一二三级)b、高程:水准测量(二三四五等),四等可采用三角高程测距,五等可采用GPS拟合。在应用中根据对象选用不同等级的控制网。一个测区至少应该有3个高程控制点。

提交成果:技术设计书;仪器检验校正资料;控制网图;控制测量外业资料;控制测量计算及成果资料;所有测量成果及电子图件。

8、 地形图测绘(测图)

方法:全站仪测图或RTK测图

步骤:野外踏勘-技术设计-图根控制测量-外业采集-内业成图-质量检查-成果验收

精度:a、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平面点位中误差(图上):一般地区不超过0.8mm,城镇不超过0.6mm,水域不超过1.5mm,困难地区放宽50%。b、图根控制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点位中误差(图上):不大于0.1mm,高程中误差不大于等高距1/10。C、细部点坐标的点位中误差:主要建筑物(平面5cm,高程2cm),一般建筑物(平面7cm,高程3cm)

技术流程:

a、 接收任务:明确任务来源、性质,开工及完成期限,测区位置及范围,成果坐标系和高程系统,比例尺及等高距,提交成果的内容和要求。 b、 资料收集:收集已有的控制成果和地形图。

c、 技术设计:根据任务要求、测区条件和本单位技术力量情况,确定作业方案、人员安排和主要技术依据。

4 / 48

d、 基本控制测量:在已有控制点的基础上,加密控制点,以满足图根控制测量对已知点密度和精度的要求。一般平面控制采用导线或GPS网测量,高程控制采用水准测量或三角高程测量。 e、 图根控制测量:主要在基本控制点基础上,布设直接供野外数据采集所需的控制点。一般采用导线测量和GPS RTK测量,其密度和精度以满足测图需要为原则。 f、 碎部点采集:根据作业方式不同,可采用测绘法或测记法。 g、 地形图编绘。

h、 资料检查与验收:主要对全部控制资料和地形资料的正确性、准确性、合理性等进行概查、详查和抽查。检查验收的主要依据是技术设计书和国家规范。遵循“两级检查、一级验收”的原则:检查包括项目部检查和单位质检人员检查,验收由用户或其委托单位组织,包括概查和详查(5%-10%)。 i、 技术总结:主要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设计书的执行情况等做总结,对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和处理方法加以说明,包括控制布点图、精度统计表盒工作量统计表等。

9、 施工测量(施工)

方法:a、直接放样法(高程放样(水准仪、三角高程)、距离放样(钢尺、测距仪)、角度放样(经纬仪)、点位放样(极坐标法、GPSRTK法、全站仪坐标法、交会法等,采用钢尺、GPS仪、全站仪、经纬仪进行)、铅垂放样(经纬仪+弯管目镜、光学铅垂仪、激光铅垂仪))b、归化法 超高层建筑施工测量的主要问题是控制竖向偏差。1)在底层布置矩形或十字形控制网,并转测至建筑物的±0.000层,作为建筑物垂直度测量和施工控制的依据;2)利用铅垂仪或经纬仪(全站仪)+弯管目镜,或激光铅垂(投点)仪在±0.000层(或相应转层)控制点上做竖向传递,将控制点随施工精度传递到相应楼层;3)接收靶通常采用透明的可有“+”字线的有机玻璃,在玻璃上做投点标记;4)为了消除仪器的轴向误差,可以分别在0,90,180,270四个方位投点,取起终点作为最终结果;5)当全部投测完成后,再用钢尺或全站仪测量投点间的水平距离。若投点间的水平距离与相应控制点间的距离只差在测量误差控制范围内,完成投点,否则重投。

高层建筑的高程传递通常采用悬挂钢尺法和全站仪天顶测距法。 步骤:建立施工控制网-施工放样-检查-变形观测

精度:规范中根据不同的施工类型,规定了相应的精度指标

10、 变形测量(变形)

方法:a、水平位移监测(交会法、极坐标法、GPS测量等);垂直位移监测(水准测量、电磁波测距

三角高程测量等)、三维位移监测(全站仪自动跟踪测量、GPS-RTK法、摄影测量法等);主体倾斜(经纬仪投点法、差异沉降法等)、挠度观测(垂线法、差异沉降法等)、监测体裂缝(精密测距、伸缩仪、摄影测量等)、应力应变监测(应力计、应变计) A、沉降测量(水准测量法、液体静力水准测量法);B、水平位移测量(地面测量方法、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法、GPS技术、专用测量(如视准线、激光准直法等);C、倾斜测量(相对水平方向的倾斜,如基础倾斜(水准测量、液体静力测量、倾斜仪测量);相对垂直面倾斜测量,如主体倾斜(投点法、水平角法、前方交会法、激光铅直仪观测法、激光位移计法和正、倒垂线法);D、动态变形测量(全站仪自动跟踪测量;位移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GPS实时动态差分;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经纬仪测角前方交会);E、地面形变测量,包括地面沉降、地震形变监测(水准测量、GPS、InSAR)。

5 / 48

类别 水平位移监测 监测方法 三角形网、极坐标法、交会法、GPS测量、正倒垂线法、视准线法、引张线法、激光准直法、精密测距、伸缩仪法、多点位移计、倾斜仪等 水准测量、液体静力水准测量、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 全站仪自动跟踪测量法、卫星实时定位测量(GPS-RTK)法、摄影测量法 经纬仪投点法、差异沉降法、激光准直法、垂线仪、倾斜仪、点垂直梁等 垂线法、差异沉降法、位移计、挠度计等 精密测(量)距、伸缩仪、测缝计、位移计、摄影测量等 应力计、应变计 垂直位移监测 三维位移监测 主体倾斜 挠度观测 监测体裂缝 应力、应变监测 精度:划分了一至四等变形观测。

6 / 48

提交成果:1)技术设计书及施测方案;2)变形测量工程平面位置图;3)基准点和观测点分布图;4)标石、标志规格及埋设图;5)仪器检验与校正资料;6)原始观测数据;7)平差计算、成果质量评定资料及成果表;8)反映变形过程的图表;9)技术报告书。

11、 竣工测量(竣工)

方法:全站仪测图及数字编辑成图

步骤:竣工图测绘,当平面位置改变超过图上面积1/3时,不宜在原施工图上修改和补充,应重新编制。 精度:细部点坐标的点位中误差:主要建筑物(平面5cm,高程2cm),一般建筑物(平面7cm,高程

3cm)

12、 定线(城镇规划道路定线)与拨地(建筑用地界址拨定)测量

方法:解析实钉法和解析拨定法,都是导线测量 步骤:详细步骤参加《城市测量规范》7.3

精度:定线中(轴)线点、拨地界址点相对于邻近高级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大于5cm

13、 规划监督测量

方法:包括放线测量、验线测量(灰线验线、±0验线)、验收测量 步骤:解析实钉法和解析拨定法 精度:

14、 市政工程测量

方法: 规划设计阶段(提供地形资料)-施工阶段()-运营管理阶段

步骤:包括踏勘及资料准备-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地形图测绘-地下管线调查测量-中线、纵横断

面测量等内容 精度:

15、 精密工程测量 方法: 步骤: 精度: 16、 线路工程测量

7 / 48

方法: 初步方案-初测-定测-施工检查-竣工测量

步骤:初测(选点插旗-导线测量-高程测量-带状地形图测绘)、定测(中线测量-中桩测量及曲线测设-水准测量及纵横断面测绘)

对于线路工程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平面控制测量:可在测区验线布设一级附和导线作为首级控制;使用“GNSS测绘服务系统”布设的GPS-RTK点作为图根控制点。

2) 高程控制测量:联测测区验线二三等水准点,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施测四等水准,引测一级导线点桩顶高,留设易于保留和使用的水准点作为工程首级控制。图根水准测量应起闭于工程首级控制,布设成附和线路。(高程控制网应统一布设,提供施工使用的高程控制网应统一平差;水准路线宜布设成附和线路;长线路工程应联测线路附近的水准点并统一平差。) 3) 地形图测绘:地形图施测前,应展绘测区范围内规划路中线、红线,然后根据中线和坐标格网进行分幅。地形图应着重显示线路工程相关的各项要素,重点完成以下内容: a) 居民地的各类建(构)筑物及主要附属设施 b) 工矿建(构)筑物及其他设施

c) 立体交叉或高架道路的桥墩、立柱和被上层遮住的部分应按设计要求表示。 d) 永久性电力线、电信线的电杆、铁塔位置应实测。 e) 植被测绘要求地形图应反映植被的类别特征和范围分布。

f) 对居民地、道路、街巷、河流等自然地理名称、单位名称、文物古建筑应准确注记。 g) 交叉路口、广场、停车场除测绘地物、地貌外,还应根据设计要求,测注方格网交叉点高程。 注意断链情况出现的原因及处理。(前面有题) 1) 2) 3) 4)

中线测量。 纵横断面测量 质量检查与验收 产品交付与归档

17、 地下管线探测

方法:明显管线点实地调查、隐蔽管线点探查、疑难点位开挖 步骤:探查-测绘

1) 地下管线现状资料的收集和整理:首先收集测区的1:500地下管线综合图及资料,核实历年来的管线竣工件是否全部上图,补充没有上图的地下管线竣工资料;在现有资料全部成图的基础上,收集各专业单位现有资料,核对资料中遗漏管线、改扩建管线及废弃管线,特别注意天然气、上水、热力等管线资料的收集。 2) 地下管线实地调查:根据核实补充后的管线图,实地核实废弃管线是否存在;改扩建管线是否正确;专业单位没有资料数据的管线是否存在;各种管线地面上的附属设施是否增多或取消。实地调查的方法如下:

a) 测井法:量取井面到管外顶或井面到管内底、沟内底的埋深;量取检查井中心点到管线中心线的偏距,

8 / 48

偏距小于20cm可忽略不计;测绘不同类型的小室及附属设施的有关数据及形状。

b) 探测法:在测井法基础上,利用地下管线探测仪,探测各种管线在地面上的投影位置以及埋深。地下管线点取位包括:折点、交点、弯点、三通点、四通点、变高点等,直线段不大于150m取点,曲线段应根据曲线弧度的大小进行必要的加密。所有探测仪在投入使用前应进行一致性校验,以确保工程项目所使用的探测仪定位、定深的一致性。

精度:a、隐蔽管线点的探查精度:平面位置限差:0.10h;埋深限差:0.15h。(式中h为地下管线的中心埋深,单位为cm,当h<100cm时则以100cm代入计算);b、地下管线点的测量精度(相对于邻近控制点):平面5cm,高程3cm;c、地下管线图测绘精度:地下管线与邻近的建筑物、相邻管线以及规划道路中心线的间距中误差不得大于图上0.5mm 18、 隧道工程测量

(1)、控制:注意隧道控制网的布设(前面有题) (2)、联系测量 (3)、贯通测量

19、 桥梁工程测量

桥梁施工控制网等级的选择:

平面控制网:1)宜布设成自由网,并根据线路测量控制点定位;2)可采用GPS网、三角网或导线网等形

9 / 48

式;3)控制网的边长,宜为主桥轴线长度的0.5-1.5倍;4)当控制网跨越江河时,每岸不少于3点,其中轴线上每岸宜布设2点;

高程控制网:1)两岸的水准测量路线,应组成一个统一的水准网;2)每岸水准点不应少于3个;3)跨越江河时,根据需要,可进行跨河水准测量。

放样:平面宜采用极坐标法、多点交会法等,高程放样宜采用水准测量方法。

10 / 48

摄影测量与遥感

20、 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的主要流程。(样题考查了资料准备内容、主要精度指标、主要工作流程和主要成果指

标)

(1) 资料准备:包括像片索引图、航空像片原始扫描数据、航摄仪检定参数(技术参数资料)、飞行记录

资料、测区内现有小比例尺地形图、区域网外业像片控制点点位略图、区域网外业像片控制点成果表、区域网外业控制点刺点片等。其中涉及的航摄仪技术参数主要包括:1)航摄仪检定坐标系;2)航摄仪框标编号和框标坐标;3)航摄仪检定焦距;4)航摄仪镜头自主轴主点坐标;5)航摄仪镜头对称畸变差测定值。 (2) 内业加密点的选点和观测:内业加密点的选点观测是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的中心环节,主要涉及以下

3项工作内容。

1) 野外像控点的转刺 根据区域网的具体分区情况,将区域网间的公共野外控制点进行转标,确保

区域网公共野外控制点在所有区域内不出现遗漏。

2) 内业加密点的选点 内业加密点的选点应根据具体的规范要求进行。在内业加密点的选取过程中

应主要注意6个方面的问题。A)每个像对不少于6个内业加密点;B)在像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确保标准点位1,2,3,4,5,6都要有加密点;C)加密点距离像片边缘不应小于1.5cm;D)相邻像对、相邻航带和相邻区域网间的同名公共点均要转刺;当航向和旁向重叠过大时,隔像对、隔航带的同名公共点也要转刺;E)自由图边的加密点应选在图廓线以外。F)可根据质量检查的需要适当选取保密点。

3) 像点坐标量测 像点坐标量测指的是对选出的加密点进行像点坐标两侧,其主要依据是相关规

范。在内业像点坐标量测过程中应主要注意以下两个基本方面问题:A)主要工作内容应包括加密点像点坐标量测,野外像片控制点像点坐标量测、相邻航带间所有同名公共点转标量测、相邻区域网中相邻航带间所有同名公共点转标量测4项内容。B)涉及像点坐标量测的精度主要包括:内定向误差不应大于0.01mm(一般采用解析框标定向);同一像点且同一人两次读数所得x,y坐标之较差不应大于0.01mm(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一般只记录一次读数);像点量测的左右视差p和上下视差q一般均不大于0.03mm。 (3) 相对定向 主要完成单模型的相对定向和单一航带模型连接等工作,同时也是检验选点和像点坐标量

测的成果是否满足规定和精度要求的主要环节。其具体工作涉及:

1) 定向点残余上下视差△q,平地、丘陵不大于0.005mm,山地和高山地不大于0.008mm 2) 同一航带模型连接较差△S(米), △Z(米)

△S <= 0.06*M像*0.001 △Z <=0.04* M像*f*0.001/b

M像*是像片比例尺分母,f为焦距(mm),b=L(1-p),b为像片基线长度(mm) (4) 解析空中三角平差计算 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绝对定向、航带间同名点连接和模型连接。涉及精度包括:

1) 区域内基本控制点定向残差,不大于加密点中误差的0.75倍 2) 区域内多余控制点不符值,不大于加密点中误差的1.25倍

3) 同一区域内相邻航带间同名公共点坐标较差,不大于统一航带模型连接限差的根号2倍 (5) 区域网接边

11 / 48

涉及精度指标为:相邻区域同名公共点坐标较差

(6) 质量检查 主要涉及四个环节:

1) 外业控制点和检查点成果使用正确性检查 2) 航摄仪检定参数和航摄参数检查 3) 各项平差计算的精度检查 4) 提交成果完整性检查

(7) 成果整理和提交 以测区为单位,以区域网为成果单元进行统一整理,包括:

2) 观测与平差成果数据文件

a) 起算数据文件(主要包括航摄仪参数设置文件、野外控制点大地坐标文件) b) 像点坐标原始观测文件

c) 整体平差(包含区域网接边)后的像点大地坐标文件 d) 区域网外方位元素文件 3) 精度评定文件

a) 内定向和相对定向精度评定 b) 同一航带模型连接精度评定 c) 相邻航带同名像点坐标值较差 d) 基本控制点较差 e) 多余控制点较差

f) 相邻区域间同名公共点坐标较差 4) 辅助成果

a) 测区区域网分区图(含测区成图结合表、野外控制点分布、区域网的划分等内容) b) 区域网略图

c) 解析空中三角测量成果检查报告和技术总结 21、 立体测图主要流程。(样题考核了内业工作的原则、主要流程、提交成果)

航空摄影测量立体测图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先外业调绘再内业立体测图;一种是先内业在立体测图仪上根据模型判读测图,再进行外业补测和补调。其原则为“内业定位、外业定性”。

(1) 资料准备 技术设计与技术要求、解析空中三角测量成果、量测用相关原始航片扫描数据、测区较

小比例尺地形图、像片外业调绘片(先外业后内业的情况,且比例尺不宜小于成图比例尺1.5倍)、上工序检查验收报告 (2) 像对定向 包括内定向、相对定向和绝对定向

1) 内定向 精度指标:框标坐标量测误差。≤0.02mm 2) 相对定向 精度指标:定向点残余上下视差 ≤0.008mm

3) 绝对定向 精度指标:定向点平面、高程坐标的定向误差 平面误差(平地和丘陵不大于

0.0002Mm,M为成图比例尺分母,山地和高山地不大于0.0003Mm)、高程误差(平地和丘陵不大于0.2m,其余不应超过加密点高程中误差的0.75倍) (3) 像片外业调绘 调绘内容:地理名称、地类和地类界、屋檐改正信息、工业与农业设施、地上管线设

施、地形与地貌信息。 (4) 立体测图 参照全野外调绘片在立体测图仪上认真仔细的辨认、测绘。当确认外业调绘有错误时,

内业可根据立体模型影像改正,但要求在外业调绘片上做好标记和记录,于此同时将错误情况反馈给外业部门确认。测绘地物地貌时,应做到无错漏、不变形、不移位。

12 / 48

(5) 外业调绘与补测 (6) 图形编辑与接边

(7) 质量检查 包括空间参考系、位置精度、属性精度、完整性、逻辑一致性、表征质量和附件质量七

个方面。 (8) 数据整理提交 包括1)地形图结合表;2)地形图数据文件;3)回放地形图;4)元数据文件;5)

检查报告和技术总结

资料收集 资料收集 像片定向 像片定向 立体测图 外业调绘与外业调绘与补测 补测 立体测图 图形编辑与接边 图形编辑与接边 质量检查 质量检查 成果整理与提交 成果整理与提交

22、 DEM生产主要流程。(样题包括:需准备资料、提交成果、工作流程图、DEM数据编辑、镶嵌的工作原则

判断)

(1) 资料准备 原始数字航空像片、解析空中三角测量成果、其他外业控制成果、技术设计书 (2) 定向建模

1) 内定向 精度指标:框标坐标量测误差。≤0.01mm

2) 相对定向 精度指标:定向点残余上下视差 ≤0.005mm,个别不得大于 3) 绝对定向 精度指标:定向点平面、高程坐标的定向误差 平面误差(平地和丘陵不大于0.0002Mm,M为成图比例尺分母,山地和高山地不大于0.0003Mm)、高程误差(平地和丘陵不大于0.3m,其余不应

13 / 48

超过加密点高程中误差的0.75倍)

(3) 特征点、线采集 特别是各种水岸线、森林区域线、影像质量差,影响正常观测的范围线 (4) 构TIN内插DEM

(5) DEM数据编辑 在DEM编辑过程中,若发现内插形成的DEM格网点高程值异常,则必须在影像立

体模型上,通过立体观测的方式对内插形成的DEM格网点逐个进行检查、修改,使每个DEM点切准地面。 (6) DEM数据接边

(7) DEM数据镶嵌与裁切 在DEM镶嵌过程中,当单模型DEM数据间同名格网点高程接边较差小于或

等于2倍中误差时,可将同名格网点的高程取其平均值作为各自格网点的高程值;当单模型DEM数据间同名格网点高程接边较差大于2倍中误差时,则视为超限,将其定为粗差点,并重建立体模型;对出现粗差点的DEM数据进行接边修测后重新镶嵌。 (8) DEM质量检查 包括空间参考系、高程精度、逻辑一致性和附件质量检查。

(9) 成果整理与提交 包括:1)DEM数据文件;2)原始特征点、线数据文件;3)元数据文件;4)DEM

数据文件结合表;5)质量检查记录;6)质量检查(验收)报告;7)技术总结报告。 23、 APDOM生产主要流程

(1) 资料准备 原始数字航空像片、解析空中三角测量成果、DEM数据、技术设计书 (2) 色彩调整 包括影像匀光处理和匀色处理。

(3) DEM采集 需要特别采集大型建筑的(高架路、桥梁等)高程特征线并和其他特征线盒特征点一起

构TIN。 (4) 影像纠正 (5) 影像镶嵌 (6) 图幅裁切

(7) 质量检查 空间参考系、精度(数字正射影像像点坐标中误差、相邻航片的镶嵌误差、相邻数字正

射影像图数据的同名地物影像接边差)、影像质量、逻辑一致性、附件质量 (8) 成果整理与提交 1)数字正射影像图数据文件;2)正射影像镶嵌线数据文件;3)元数据文件;4)数字正射影像图数据文件结合表;5)质量检查记录;6)质量检查(验收)报告;7)技术总结报告。 24、 RSDOM生产主要流程

(1) 资料准备 原始卫星影像、上年度数字正射影像图、DEM成果、技术设计书 (2) 色彩调整 包括影像匀光处理和匀色处理。

(3) 控制点采集 利用上年度DOM数据找到地物特征点,采集其坐标作为参考点坐标(IKONOS单景数据,地面控制点大于25个) (4) 影像纠正 (5) 影像融合

14 / 48

(6) 影像镶嵌 (7) 图幅裁切

(8) 质量检查 空间参考系、精度、影像质量(正射影像地面分辨率、DOM图裁切范围、色彩质量、影

像噪声、影像丢失)、逻辑一致性、附件质量 (9) 成果检查与提交 1)DOM数据文件;2)DOM定位文件;3)元数据文件;4)DOM数据文件结合表;5)质量检查记录;6)质量检查报告;7)技术总结报告。 25、 卫星影像数据与常规航空影像数据有什么不同

卫星影像一般情况下至少包括4-5个波段,其中全色波段的分辨率大于多光谱波段。卫星影像是按景存储的,

单景卫星影像的面积要比单张航空影像大许多倍。大部分的卫星影像没有立体像对,影像之间的重叠度较小。

26、 航空摄影设计书要求

航摄任务书:封面啊、任务说明、航摄因子计算表、飞行时间计算表、航摄材料消耗计算表、GPS领航数据表、摄区略图

DMC像幅规格:92.160mm×165.88mm,f=120mm 航摄比例尺与成图比例尺的关系要求:

27、 航空摄影要求

1) 对飞行质量的要求

a、 航向重叠度:航向重叠度60%-65%,最大不得超过56-75%。个别像对航向重叠度虽小于56%,但大于

53%,且其相邻像对的航向重叠度不小于58%,能保证测图定向点与测绘工作边距像片边缘不小于1.5cm,可视为合格。沿图幅中心线敷设航线,实现一张像片覆盖一幅图时,航向重叠度可加大到80%-90%。 b、 旁向重叠度:30%-35%,个别最小不得小于13%。按图幅中心店敷设,保证图廓线距离像片边缘大于

1.5cm。 c、 像片倾斜角不大于2,最大不超过3.

15 / 48

d、 像片旋角一般不大于6,最大不超过8 e、 航线弯曲度不大于3%。 f、 航高:

1:5000及以下的小比例尺:同一航线相邻航片的航高差不大于30m,最大航高和最小航高之差不得超过50m。分区内实际航高和设计航高之差不得大于设计航高的5%。

1:2000及以上的大比例尺:同一航线相邻航片的航高差不大于20m,最大航高和最小航高之差不得超过30m。分区内实际航高和设计航高之差不得大于50m;当相对航高大于1000m时,实际航高与设计航高之差不应大于设计航高的的5%。

g、 测区边界覆盖:航向覆盖超出测区边界线不得少于一条基线。旁向覆盖超出测区边界一般不少于像幅

50%,最少不少于30%。按图幅中心线敷设航线时旁向覆盖超出测区边界线(图廓线)不少于像幅12%。 h、 分区边界线覆盖保证:分区之间如果航线方向相同,旁向正常接飞,航向各自超出分区界限一条基线。分区之间航向方向不同时,航向各自超过分区界限一条基线,旁向超出分区界限一般不少于像幅30%,最少不少于15%。按图幅中心线敷设航线时,旁向最少不少于像幅的12%。 i、 按图幅中心线敷设航线时的飞行质量:

实际航迹偏离图幅中心线不得大于图廓边长的1/5(东西向飞行为图廓南北向长度的1/5)。当实际航迹偏离超过上述规定,但其旁向覆盖仍能保证图廓线距像片边缘大于1.5cm时,可视为合格。

要求一张像片覆盖一幅图时,中心片的选择要保证图廓线距像片边缘一般不小于2.5cm,最小不小于1.5cm。航线两端过渡片的相助点应落在图廓线或测区边界线之外,过渡片与中心片应能构成正常重叠的立体像对。 j、 控制航线的要求

控制航线的摄影比例尺应比测图航线的摄影比例尺大25%左右,航向重叠度应不小于80%,应保证隔号像片能构成正常重叠的立体像对。

位于测区周边的控制航线,应保证像主点落在测区边界之外,两端要超过测区边界线四条基线。 1:5000及以下的小比例尺:位于测区内部的控制航线,应保证其像主点落在所跨乘的图廓线两侧测图航线的半条基线范围内。

1:2000及以上的大比例尺:位于测区内部的控制航线,应保证其像主点落在所跨乘的图廓线两侧测图航线的半条基线范围内。两端要超过分区边界线四条基线。 控制航线间交叉和衔接之处,要保证有不少于四条基线的相互重叠。 2) 大比例尺测图对航摄的要求

当m像/m图=3-3.5时,航线应按图幅中心线敷设;当m像/m图=6-7时,航线应按旁向两相邻图幅的公共图廓线敷设。

3) 太阳高度角和阴影倍数的要求

16 / 48

28、 航摄外业工作(测区划分、像控点布设、选刺测量、野外调绘等)

1) 测区划分 a、 分区界限应与图廓线一致;

b、 分区内的地形高差一般不得大于1/4航高;比例尺大于1/7000,分区内的地形高差不得大于1/6航高; c、 在地形高差许可且能够确保航线的直线性的情况下,航摄分区的跨度应尽量划大,同时分区划分还应

考虑用户提出的加密方法和布设方案的要求; d、 当地面高差突变,地形特征差别显著或有特殊要求时,可以破图幅划分航摄分区。 2) 像控点布设 精度要求:平面控制点和平高控制点相对邻近基础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不应超过地物点平面位置中误差1/5。高程控制点和平高控制点相对邻近基础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应超过基本等高距1/10. 应满足以下条件:

a、像控点目标影像清晰,易于判别;

b、布设的控制点宜能共用,一般布设在航向及旁向六片或五片重叠范围内;

c、控制点距像片边缘不应小于1cm(18cm*18cm像幅)或1.5cm(23cm*23cm像幅),综合法成图的控制点距航向边缘不应小于上述规定的1/2; d、控制点距像片各类标志大于1mm;

e、控制点应选在旁向重叠中线附近,离开方位线的距离应大于3cm(18*18)或4.5cm(23*23);当旁向重叠过大,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分别布点;旁向重叠较小使相邻航向的点不能公用时,可分别布点,此时控制范围所裂开的垂直距离一般应小于1cm,困难时不应大于2cm;

f、位于自由图边、待成图边以及其他方法成图的图边控制点,应布设在图廓线外。 布点方法分为:综合法成图、全能法成图、航线法成图、区域网法

17 / 48

18 / 48

区域网布点方法1,2适用于加密平面控制点,3适用于加密平高控制点,4适用于不规则区域网。 不规则区域网布设:应在凸出处布平高点,凹进处布高程点。当凹角点和凸角点之间距离超过两条基线时,在凹角处应布设平高点。

3) 像控点选刺 航摄像片上平面点和平高点的刺孔偏离误差,不得大于像片上的0.1毫米,高程点如选在明显目标上,则要求相同;每个像控点只需要在一张相片上刺孔。宜选在影像小于0.2mm的点状地物中心。刺孔最大直径不超过0.2毫米。

4) 野外调绘 包括a、准备工作;b、像片判读;c、综合取舍;d、着铅;e、询问、调查;f、量测;g、修补测;f、清绘;h、复查;i、接边。 29、 空中三角加密

详细信息参见第20题 1) 资料准备 2) 内业加密点的选点观测 3) 相对定向 4) 解析空中三角测量平差计算 5) 区域网接边 6) 质量检查 7) 成果整理与提交 30、 DEM生产的主要流程

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现有地形图为资料,通过地形图等高线矢量化,内插建立DEM;另一种方法是以航空或航天影像为数据源,通过全数字摄影测量方法用软件直接生成DEM。

1)、1:1wDEM技术指标见下表(单位:米) 项目 参数 格网尺寸 12.5 高程数据取位 0.1 山地高程中误差 ±2.5 丘陵高程中误差 平地高程中误差 ±1.2 ±0.5 2)、航片估算高程精度公式(就是相对定向时模型连接高程较差公式) 估算高程精度=0.04*F(mm)*M像片*0.001//(像幅(mm)*(1-航向重叠度)) 3)、定向精度要求:基本同DLG测图

i. ii.

内定向:框标坐标量测误差不大于0.02mm

相对定向:定向点残余上下视差不大于0.008mm

19 / 48

iii.

绝对定向:定向点平面中误差不大于0.0002M(平地),0.0003M(高地),M为成图比例尺分母。定向点高程中误差,平地和丘陵地全野外布点不应大于0.3m,其余不应超过加密点高程中误差的0.75倍。

4)、DEM编辑:相邻单模型接边,至少要有2个格网重叠带,且DEM同名格网点的高程较差不大于2倍DEM高程中误差。

5)、DEM接边:如果出现大于2倍DEM高程中误差的格网点,认定为粗差点,重建立体模型。 6)、数据检查:空间参考性、高程精度、逻辑一致性、附件质量

7)、提交资料:DEM数据文件;原始特征点、线文件;元数据文件;DEM数据文件结合表;质量检查记录;质量检查报告;技术总结报告。

20 / 48

21 / 48

31、 DOM生产的主要流程

1)、对航摄比例尺的要求

成图比例尺 1:5000 1:10000 1:25000 航摄比例尺 1:10000-1:20000 1:20000-1:32000 1:25000-1:60000 地面采样距离(GSD)cm 20-40 40-80 50-120 22 / 48

2)、正射影像的地面分辨率一般不大于0.0001M图,其中1:1wDOM技术指标见下表

项目 参数 3)1:1w DOM精度指标

地物影像相对邻近外业控制点中误差/图上mm ±0.5 影像地面分辨率 ≤1 灰阶(辐射分辨率) 256 波段 1个或多个 项目 镶嵌、切割线重叠、裂缝/图上mm 相邻图幅接边限差/图上mm 参数 ≤0.2 ≤1.0 4)、影像纠正:可以在重建模型后对左、右航片同时进行正射纠正,或者对左、右航片单独进行纠正,也可以利用航片的内外方位元素,定向参数和DEM数据,对数字航空影像进行单片纠正,一次完成测区范围所有影像的正射纠正,生成每张航片的正射影像数据。

5)、质量检查:空间参考系、精度检查(像点坐标中误差、相邻航片镶嵌误差、相邻数据同名地物影像接边差)、影像质量检查(地面分辨率、裁切范围、色彩质量、影像噪声、影像信息丢失)、逻辑一致性检查、附件检查

6)、提交成果:DOM数据文件、正射影像镶嵌线数据文件、元数据文件、DOM数据文件结合表、质量检查记录、质量检查(验收)报告、技术总结

23 / 48

32、 DLG生产的主要流程

方法一、基于地形图扫描矢量法

24 / 48

方法二、基于影像提取法

方法三、基于摄影测量矢量法

1) 2)

感觉在下图中应该增加外业调绘、补测的内容 摄影比例尺的要求

25 / 48

成图比例尺 1:500 1:1000 1:2000 3)

航摄比例尺 1:2000-1:3000 1:3500-1:7000 1:7000-1:14000 地面采样距离(GSD)/cm 4-7 7-14 14-28 精度:地物点相对邻近外业控制点平面位置中误差,平地不大于图上0.6mm,山地和高山地不大于图上0.8mm,个别可放宽1.5倍

高程注记点和等高线相对附近外业控制点高程中误差相当于等高距的1/2-2/3(个别放宽1.5倍)

4)

5) 6) 7)

内定向:框标坐标量测误差不大于0.02mm 相对定向:定向点残余上下视差不大于0.008mm

绝对定向:定向点平面中误差不大于0.0002M(平地),0.0003M(高地),M为成图比例尺分母。定向点高程中误差,平地和丘陵地全野外布点不应大于0.2m,其余不应超过加密点高程中误差的0.75倍。

图形编辑与接边时,如遇到重合现象,一是突出重要地物(建筑>道路,铁路>道路),二是要移动0.2mm

质量检查:空间坐标系、属性精度、位置精度、完整性、逻辑一致性、表征检查、附件质量

8)

9)

26 / 48

27 / 48

地图编制

33、 简述普通地图编图工艺流程。

本题背景:9张1:25万《全图》。Arc/Info 用于1:100万中国数字地图格式转换、投影转换以及1:25万DEM

投影转换。MapGIS用于最新省界1:100万数据格式转换;Atlas3D用于彩色地貌晕渲图;Photoshop用于地貌晕渲图的拼接和色彩调整;CorelDraw用于矢量要素数字化、符号化设计和图幅分幅与拼接。 采用流程图方式表现。

34、 简述普通地图中数据处理技术流程。

包括数据内容的选取;投影变换;数据格式转换几个方面的内容。根据案例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35、 简述普通地图数据制作流程。

包括制图过程中的数据处理与编辑、地图要素符号化、数字制图中生僻字的处理;数字环境下的制图综合

(选取、概括);彩色地貌晕渲图的制作等方面的内容。 36、 计算题:计算普通地图制作的收费及工作量。

37、 分析题:根据设计计算分幅方案。(每幅图的地图尺寸数据)

38、 湖北《产量图》专题图制作案例。(经过分析,采用单标准纬线等角圆锥投影)。简述编图工艺流程。

采用流程图方式表现。

39、 简述《产量图》地图制作过程。

采用哪些地图要素(本专题采用了水系、居民地、道路、警界线);专题要素:分级统计和分区统计图。 40、 计算题:计算《产量图》总经费。

41、 分析题:分析《产量图》应采用的比例尺大小。

42、 以《武汉市交通旅游电子地图》为例,分析电子地图有哪些数据,如何收集、分析和制作这些数据。

包括地理底图、专题数据和多媒体数据三个类别。

1) 收集、分析和处理:现有资料整理;外业采集;专题部门寻求支持;书店购买 2) 地理底图数据制作 3) 专题资料制作 4) 多媒体数据制作 5) 集成 6) 发布

43、 简述《电子地图》数据组织结构。 44、 简述《电子地图》制作流程。

45、 以《深圳市地图集》为例,计算地图集工程总经费以及人员分类、人员数量。 46、 简述《图集》编图工艺流程。

28 / 48

47、 简述《图集》地理底图的设计与编制方法。 48、 简述《图集》专题图组的设计与编制方法。 49、 地图分幅

1:100万图幅范围为经度6*纬度4度,其余标准分幅依次递减。但注意1:10万是30’*20’。 1:100万-1:5000,编号依次为A-H,图幅数量分为为1-2*2-4*4-12*12-24*24-48*48*-96*96-192*192 50、 常用投影

1:100万:双标准纬线正轴等角圆锥投影(25,47度。角度无变形,但面积变形较大) 世界地图、航海图、航空图多用方位投影

我国分省(区)地图常用投影:正轴等角割圆锥投影、宽带高斯-克吕格投影,南海海域单独成图时,采用

正轴圆柱投影

1:50万以上地图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其中1:1万开始采用3度带投影 51、 制图综合

首曲线、计曲线(半距)、间曲线、助曲线(加粗等高线)

十种专题地图表示方法:定位符号法、线状符号法、范围法、质底法(不可重叠、无空白、无交叉,如土

地利用分类)、等值线法、定位图表法(如风向频率、温度年变化图等)、点数法、运动线法、分级统计法、分区统计图表法。

52、 普通地图生产工艺

29 / 48

53、 专题地图生产工艺

30 / 48

54、 电子地图生产工艺

31 / 48

55、 地图集生产工艺

32 / 48

地理信息系统

56、 数据集成与整合项目中,简述数据整合的技术流程。

57、 以本项目北京1:1万基础地理数据整合为例,列出数据整合过程中的要素分类代码转换表和图层调整表。

(《1:10000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分类代码》(暂行规定)) 58、 我国常用的坐标系有哪些?在数据整合中,如果获取的数据源没有说明其坐标系统,可以采用何种方法确认数据源的坐标?若数据源为1954北京坐标系,投影为UTM投影的第50区,现需要把数据源转换成投影为高斯-克吕格第49带的坐标系统,以Arc/Info软件为例,列出数据转换的投影文件。

59、 数据质量控制项目,找出技术设计书中的错误。

33 / 48

60、 数据质量控制项目中,简述数据质量控制基本流程。

数据质量检查验收的基本作业流程包括生产阶段检查验收和入库检查。

生产阶段检查验收执行“两级检查、一级验收”制度,即过程检查、最终检查和验收。过程检查由生产单位的中队(室)检查人员承担。最终检查由生产单位的质量管理机构负责实施。验收工作由各生产单位具有检验资格的检验机构负责实施。

入库检查是建库阶段按照数据库设计要求开展的对生产成果的数据检查工作,入库检查一般采取两级流程实施,即抽样详查与全数概查结合的方式。 61、 简述数据质量检查主要技术方法。

在目前技术条件下,空间数据质量检查通常采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有以下三种。不同的检查方法具有不同的优势,根据不同的要素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对于大型数据库的质量控制需要组合使用。

程序自动检查:通过设计模型算法和编制计算机程序,利用空间数据的图形与属性、图形与图形、属性与属性之间存在的一定逻辑关系和规律,检查和发现数据中存在的错误。

人机交互检查:数据中很多地方靠程序检查不能完全确定其正确与否,但程序检查能将有疑点的地方搜索出来,缩小范围或精确定位,再采用人机交互检查的方法,由人工判断数据的正确性。

人工对照检查:通过人工智能检查,核对实物、表格数据或可视化的图形,从而判断检查内容的正确性,具有简便、易操作的特点。

62、 数据检查验收有哪些质量要求?各包含哪些质检内容?

数据质量检查验收的质量要求,一般包括空间参考系、位置精度、属性精度、完整性、结构一致性、街边精度、更新精度、元数据质量等方面。

63、 数据建库项目,找出技术设计书中存在的错误。

64、 简述空间数据库管理技术现状。

随着数据库技术的发展,空间数据库技术逐渐代替了传统的基于文件的管理模式,对象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是较为流行的解决方法,它是将复杂的数据类型作为对象放入关系数据库中,并提供索引机制和简单的操作,即在空间数据源之上增加一层软件(空间数据引起)——空间数据关系系统(Spatial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SDBMS),实现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一体化管理。 65、 简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需求与功能分析。

数据入库检查、视图管理、查询检索、输入输出、数据分析、制图、分发服务、数据库维护、安全管理等。 66、 分析数据建库一般包括的技术流程,并结合案例绘制建库流程图。

34 / 48

67、 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项目,找出技术设计说明书中的错误。

68、 计算案例中所需的软件开发和系统研制经费,所需要的软件编程人员。

69、 简述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总体思路。

70、 简述数据处理与建库技术流程。

35 / 48

71、 简述系统运行的网络结构。

72、 根据项目特点和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设计分析系统开发与运行的软硬件环境。

73、 数据库更新与维护案例,设计全国1:25万数据库更新总体技术路线,以及更新生产作业流程,并以框图表

示。

36 / 48

74、 根据材料背景,简述境界要素、公路要素、铁路要素、居民地要素、地形地貌要素、水系要素等的更新思

路。 75、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组成

37 / 48

控制测量成果库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数字正射影像图地名数据库 元数据库 数字栅格图数据数字高程模型数数字线划图数据数字航空正射影卫星数字影像数等高线 管线 交通 居民地 植被 水系 境界 工业设施 其他要素

76、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库层次

1:400万地形数据库 1:100万地形数据库 1:25万地形、地名、高程模型数据库 1:5万系列地图数据库 1:25万地形、地名、高程模型数据库 1:5万系列地图数据库 1:1万地形要素、数字栅格图、数字高程模型、地名、正射影1:5000-1:1万地形数据库 1:500-1:2000地形数据库 地下管网数据库 元数据库 国家层级 网络系统连接 省级层级 数字省区地理空间城市层级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

77、 数据更新系统流程图

38 / 48

数据采集、修补更新临时数据提取 更新现势现势库 临时库 数据提取 被更新数据存入历史数据提取 历史与现势数据对比、历史库 数据提取(区域、

39 / 48

地籍测绘

78、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案例中,简述来制定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的工作流程。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整体工作分为:资料准备、正射影像数据制作、内业解译判读、外业实地核实测量、内业数据编辑、面积计算、成果数据检查、成果整理与提交八个环节,具体流程见下图:

79、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背景材料要求,对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流程中的各个环节说明具体的工作内

容和技术要求。

(1) 资料准备环节:是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工作。需要准备的资料包括:1)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界

限;2)该地区县、市级以上土地权属调查成果;3)该地区乡镇村级土地权属调查成果;4)该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资料;5)该地区其他地方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资料;6)该地区国家四等控制点资料;7)相关的其他地区技术资料。

(2) 制作正射影像数据: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准备工作底图。农村地区采用1:10000正射影像数据,

沙漠、荒漠地区采用1:50000正射影像数据,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或城乡结合部采用1:2000或1:5000正射影像数据,城镇地区调查宜采用1:500正射影像数据。

(3) 内业解译判读:根据正射影像图的影像纹理、空间和色彩特征对影像上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解读、

判译和判绘,最终形成土地利用现状内业利用原图。

(4) 外业实地核实测量:包括图斑范围界限的确认;更新图斑的修补测;地类核实确认和数据整理等

内容。

(5) 内业数据编辑:包括数据编辑、图形编辑、数据接边和图幅整饰等内容。 (6) 面积计算:包括图斑面积计算、线状地物面积计算、田坎面积计算等。

(7) 数据检查:包括空间参考系检查、一致性检查、精度和完整性检查、附件检查、表征检查。 (8) 成果整理与提交:提交成果包括技术设计书、分幅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原始DOM图、土地利用分

类现状面积汇总表、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手簿、地物修补测原始记录、元数据文件、工作总结

40 / 4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1n.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