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期末重点

更新时间:2024-02-28 21:42: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文学概论

1、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说:从作品、宇宙、作品、读者的四种视角来看待文学的见解。

2、试从学科归属、兑现任务、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1)从学科归属来看,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重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的一般性普遍规律,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属于人学学科范畴。

(2)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3)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3、社会心理: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形成的社会性知觉、情绪、愿望、需要、兴趣、时尚等总和,它的基本特征是原始性、群体性、易变性和无意识性,代表人物普列汉诺夫。

4、文学的民族性

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某一地域民族的主体性显示,是某一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立品格表现。文学家们用本民族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本民族的思维去体悟生活,用本民族的审美理想去观照生活,并运用本民族语言去表现生活,使创作具有民族性。例子《茶花女》《玉堂春》表现在,内容上,人物性格的刻画和风俗画风景画的展示,形式上,语言结构和表现手法。

5、文学的人民性

文学作品以进步的审美理想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的属性。最早由19世纪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等提出。

6、人性

指人在自己身处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本质属性

7、怎样理解文学的真实性和倾向性及其关系

(1)文学真实性是指文学作品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再现和表现社会人生所达到的情理统一,具有思想和艺术感染力的程度,使读者信服,吸引读者进入作品的艺术世界。

(2)文学倾向性是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具体的爱憎、褒贬、扬抑的情感态度,通过艺术形象流露或显示出来。

(3)二者关系:倾向性必须以真实性为基础,真实性又必须以倾向性为指导,既有矛盾又可以统一,能否统一以及统一的程度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8、试举例说明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之间存在不平衡现象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繁荣,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面确立和生产力的巨大增长,意大利的这种繁荣并没有持续下去。

9、如何理解文学上“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是一种个性与共性之间的关系。“民族的”指的是属于某个民族的独特的、具有民族个性与民族精神价值以及风俗习惯、道德信仰等民族文化的显性表现,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特征。而世界的指的是某种艺术品蕴含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精神是人类所共有的,得到全世界的热爱与欣赏。“民族的”是“世界的”的一种表现形式,使其区别于别人、别作。从这一点讲,它使作品更有魅力,更具特色。文学史一再证明,人们只对那些富有特色的作品情有独钟。

10、模仿说

“模仿说”是现实主义反映论的蓝本,最古老的艺术学说,在古希腊时期形成,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模仿或者展现现实世界的事物,在浪漫主义兴起之前一直占主导地位,自亚里斯多德始成为了美学和文学理论的核心用语。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11、现实主义

是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最常见的术语之一。泛指文学艺术对自然的忠诚,最初源于西方最古老的文学理论,即古希腊人那种\艺术乃自然的直接复现或对自然的模仿\的朴素的观念,作品的逼真性或与对象的酷似程度成为判断作品成功与否的准则。作为一种比较自觉的文艺流派,现实主义通常是指19世纪30年代以后在欧洲文学艺术中取代浪漫主义而占主导地位的一种主要文艺思潮和运动。

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客观性较强。它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世界各国的文学艺术自始就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现实主义的因素和特色,并随着社会历史条件而发展变化。对现实主义的理论探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摹仿”说。

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是:①反映生活的真实性;②强烈的暴露性和批判性;③人道主义思想;④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简·爱》形象:1、简·爱是个平民女子形象。2、代表平民女性内心的愿望:要求和男子平等;捍卫自己独立的人格与尊严,以及自由表现自己的爱憎。3、是一个反抗者的形象。小说艺术:1、人物的个性化。简·爱的个性是:聪明而谦逊、倔强而善良、沉静而热烈。罗切斯特的个性:傲慢的外表和温柔的内心构成对照。“内外对照法”2、情节引人入胜,语言质朴无华,景物描写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12、浪漫主义

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

宗旨与“理性”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浪漫主义手法则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法语的浪漫一词意味着感情丰富、多愁善感。强调感情因素,抒发内心情感,个性色彩鲜明,明暗强烈笔法奔放

思想特征1、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2、描写自然风光,歌颂大自然。3、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4、重视民间文学,尤其是中世纪的民间文学。

艺术特色:1、浪漫主义文学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而成就最突出的在于诗歌(诗体长篇小说)2、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夸张和想象,用词也倾向于华丽一路。3、忧郁感伤的情调为浪漫派作家所爱好

《少年维特的烦恼》歌德 述一名带有丰富感性和热烈情感的年轻作家的故事 雨果

13、精神分析文论

强调泛性欲论,用俄底浦斯情结来解释创作动机,认为艺术是人的潜意识欲望的达成。20世纪弗洛伊德

14、结构主义文论

探求主宰具体作品的抽象结构,认为作品是一个符号系统,是按语言规则组织起来的语言产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 列维·斯特劳斯

15、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是指在文学批评中以“女性主义”为主要立场与角度的批评,反对男性中心主义文化,某种程度上颠覆和质疑传统价值观和文学批评传统。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西方的妇女解放运动,代表人物凯特·米勒特

16、后结构主义文论

否定任何内在结构或中心,认为文学是一个无中心的系统,是闪烁变化的语言符号的游戏。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代表人物巴尔特、福柯

17、艺术形象及其分类

艺术形象是作家、艺术家的一种创造,是指构成作品的具体生动可感、体现作家和艺术家审美感情的综合的社会人生图画或情景。分为三种类型,以抒发感情、寄托理想为主旨的意境,以象征来传达人生哲理的意象,通过描绘社会生活来塑造、展示的人物与环境

18、文学情感的构成

包括人物形象的情感和作家倾注其间的情感

19、文学的综合审美功能

(1)文学的审美认识功能。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定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能帮助读者认识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2)文学的审美教育功能。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定社会生活的正确、深刻的反映和评价,通过富有个性的形象感染人在读者的人生观、思想品德、道德情操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积极作用

(3)文学的审美娱乐功能。帮助读者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和情感,使读者得到美的享受

20、举例分析艺术形象的特点

(1)间接性、意象性从更多侧面提供丰富的审美意蕴。描写林黛玉的美貌时从众人的眼光,再从凤姐的眼光,然后是从宝玉的眼睛看黛玉,三幅不同角度、层次的肖像都是美的,但各有不同的色彩,着意就美的效果来描绘美,充分激发起读者的好奇心、想象力,让欣赏者依循作品中不同人物的感受,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审美经验,尽情地勾勒和描绘。这样通过读者“再创造”活动而形成的人物形象的美,确实美不胜收,余味无穷。

(2)广阔性。勾勒广阔多变的社会生活,多侧面、多层次地刻画人物的个性,深入人的复杂微妙的精神领域

(3)文学形象的深刻性。

21、鲁迅说过,感情正烈的时候,反而不宜作诗,“否则锋芒太露,能把‘诗美’杀掉”。请分析鲁迅这句话的意思。

这句话体现了鲁迅的审美追求。追求文学语言的含蓄深刻美。

情感性与审美性的关系。文学离不开情感,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饱含着作者的深情,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真情流露都会成为好的作品。诗的情感应该是在一定审美意识的观照下,加以提炼、凝聚,并给予精湛艺术定型的结果。审美性是文学的首要特征,文学的审美性决定、制约着情感性。

22、文学作为语言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有何局限?有何长处?

局限:文学形象间接性、意象性的局限。除文学以外的其他艺术样式,艺术形象都有直接作用于欣赏者的感官,使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直接感受到形象(绘画、雕塑、音乐)文学形象则需要依靠读者的想象和联想,去感受文学作品中形象的魅力。因此,要求读者具有一定的文字水平和文化素养,具有一定的阅历,文学的群众性受到限制。 长处:(1)间接性、意象性能从更多侧面提供丰富的审美意蕴,给读者留有想象和再创造的广阔空间。(2)文学形象具有广阔性,文学所使用的语言文字是最自由灵活的一种材料,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勾勒广阔多变的社会生活,多侧面、多层次地刻画各种人物的个性,深入人的复杂微妙的精神领域(3)文学形象具有深刻性。文学使用的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它的词语手段使它比其他艺术更能准确、深刻地揭示事物的实质

23、题材

广义:现实生活和人类历史的某些领域和某些方面,如城市生活题材、农村生活题材 狭义:指作家从生活中选择、提炼、加工,写进文学作品用以构成艺术形象、表现主题的一组有机联系的生活材料。

24、主题

指通过作品中描绘的社会生活画面或情境所显示出的贯穿全篇的中心思想或主导思想,也就是一部作品题材所蕴含的主要的思想感情

25、情节

又称故事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文物活动及其矛盾冲突的发展演变过程,也是人物性格演变的历史。它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

26、文学作品的形式

就是作品内容的内部组织构造和外在物质显现。文学作品的结构、语言、体裁、表现手法等,就是作品形式得以显现的表现手段。

27、文学语言

广义:是指在民族共同语言基础上经过加工而成的口头语言。包括文学作品、科学著作等使用的书面语言和其他经过加工而成的口头语言。

狭义:是专指作家用以塑造艺术形象的文学作品的语言,即诗歌、散文、小说等各类文学作品的语言。

28、表现手法

就是运动语言塑造习惯形象、反应社会生活、构成文学作品的具体艺术手段和方法。基本的表现手法有描写、叙述、抒情和议论等。

29、结构

结构就是作品内容的组织方式和构造所呈现出的具体样式。结构要服从主题表现的需要,要为人物塑造和意境创造服务,遵循和谐统一的规律,服从不同体裁的要求,考虑民族审美的心理习惯。

30、文学的语言层面

内指性和虚拟性,指向作者的主观经验世界。心里蕴涵性能生动地突显经验的感觉层面和情感层面,将读者带入感受世界中去。陌生化,需要作家在经验层上用全新的心理感受来突破常规的感受框架。

31、文学的形象层面

读者在作品的文学语言的感染下,经过想象和联想,便可以在头脑中唤起一系列相应的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构成一个动人心弦的艺术世界。要遵循完整性原则,遵循主、客观统一的原则,遵循个别与一般相统一的原则。

32、文学的审美意蕴层面

文学作品的语言层面和形象层面都是为揭示审美意蕴层面服务的。审美意蕴层面是文学作品审美构成的核心。审美意蕴来自作家对生活的感悟和认知,是审美情思符号化的产物,是作家独特审美追求的体现。

33、陌生化原则

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陌生化的基本构成原则是表面互不相关而内里存在联系的诸种因素的对立和冲突,正是这种对立和冲突造成了“陌生化”的表象,给人以感官的刺激或情感的震动。

34、叙事学(叙事角度)

叙事作品的语言由两部分组成,即叙述人语言和人物语言。

(1)叙述人语言。是指故事讲述人在作品中叙述事件、刻画人物、描绘环境、抒发感情、发表议论的语言。它在作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般有两种表达方式,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仿佛作者直接面对读者,一下子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易于为读者接受、相信,因而比较容易对读者产生影响,可以产生强烈的社会审美效应。局限,一是由于主观视角的局限而无法表现叙述者不了解的生活面,限制了作品反映的广度;一是主观叙述者有时与读者的心理发生差异,读者不赞同作者对生活做出的评价,从而影响作品的接受效果。

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生活进行描写,大大扩大了作品反映生活的广度,而且第三人称貌似冷静客观的态度会使读者产生作品是在对生活进行写真的错觉。

(2)人物语言。人物语言是塑造人物性格的重要方面。主要特点是个性化,具体表现在:第一,人物语言应符合人物的思想性格,能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第二,人物语言应该能揭示人物特定处境下的心理和思想感情;第三,人物语言还应随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35、有意味的形式

认为艺术作品的基本性质就在于它是“有意味的形式”。他指出,作品的各部分、各素质之间的独特方式的排列、组合起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它主宰着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19世纪克莱夫·贝尔

“一切审美方式的起点必须是某种特殊感情的亲身感受。而把能唤起这种特殊感情的物品称之为艺术品。一切审美方式必须建立在个人的审美经验上,他强调了审美的主观

性,并且把这种个人的主观性统一于“有意味的形式”中。艺术的本质是在于它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是因为只有这种纯粹的形式关系,才能唤起审美感情,而再现、记述事实、描述故事情节等等,不能唤起审美感情,反而会影响它和干扰它。

在真正的艺术中都隐藏着一种形式,这种形式之所以是“美的”,是因为它具有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味。这种意味并不等于日常的喜怒哀乐之情,也不在于告诉故事和描述的事件,是从形式关系本身判断出来的。

36、文学体裁

又称文学样式,它是在文学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完善起来的。是指由塑造形象的不同方式、语言运用及结构形式等特点综合体现出来的文学作品的表现形态,是以语言为媒介的审美承载样式。

37、四分法

按照形象塑造、结构形式、语言运用、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特点,把文学作品进行归类,划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四大类。

38、诗歌 特点:(1)饱含激情,富于想象。抒情性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本质特征,诗人丰沛的情感要化为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就需要丰富的想象(2)集中凝练,极富概括性(3)结构富于跳跃性。结构遵循的是情感、想象的逻辑。(4)韵律和谐,富有音乐美。 分类(按内容):叙事诗——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又有鲜明的抒情色彩 抒情诗——直接抒发诗人思想感情的诗歌,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 和人物形象

象征诗——侧重以象征、暗示的方法和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诗歌

按格律和结构:格律诗——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 自由式——相对格律诗而言

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篇幅短小,不分行不押韵,注重自 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39、散文

是一种题材广阔,结构灵活,语言精致又没,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样式 特点:(1)抒写真情实感(2)选材范围广泛(3)结构自由灵活(4)表现手法多样(5) 语言精练、优美

分类:叙事性散文——侧重于叙述事件和描写人物,也包含抒情议论成分。包 含报告文学、传记文学、游记文学等

抒情性散文——侧重于抒发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激情的散文。托物言志

议论性散文——以议论、说明为主要表现方式的文学性散文,包括杂文、小品文等

40、小说(人物、情节、环境) 特点:(1)多方面地、细致地刻画人物(2)丰富复杂的情节叙述(3)具体生动的环境 描写

类型:长篇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微型小说

41、戏剧文学

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是文学、 特点:(1)反映现实生活的浓缩性(2)表现矛盾冲突的集中性(3)动作化、个性化的 人物言语

按容量大小分,有独幕剧、多幕剧;按表现形式分,有话剧、歌剧、歌舞剧、诗剧和戏曲等;按题材的时代分,有历史剧、现代剧;按戏剧冲突的性质分,有悲剧、喜剧、正剧 悲剧——表现的是社会生活中尖锐对立的矛盾冲突,而冲突的解决以崇高、美好、正义的力量的失败为结局。《雷雨》《屈原》《哈姆雷特》

喜剧——一般以讽刺或嘲笑丑恶落后现象,从而否定假、丑、恶,肯定真善美为其主要内容

正剧——是悲剧和喜剧因素有机结合的一种戏剧形式,内容有悲有喜,悲喜结合

42、灵感

灵感是艺术思维过程中一种突发的富有创造性的心理状态,它是一种顿悟性的思维活动,是大脑高度激发状态的产物。在创作中,它是作家对生活观察、感受、体验、研究,并在穷追不舍的思考中,突然起爆的智慧火花。

43、创作的一般过程是怎样的

(1)客观的生活现象刺激了作家的心灵而产生创作动机

(2)作家通过表象的分化、重组建构审美意象,逐渐孕育为观念的形象体系 (3)作家运用物质材料和艺术手段把观念中的形象外化为可供欣赏的艺术形象 即创作动机的产生、艺术构思的展开和艺术表现的完成

44、试分析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异同

相同点:都以客观现实为认识的源泉,以实践为认识的基础,都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 识的飞跃,以及对客观世界本质的认识和把握,并反过来指导实践 不同点:

(1)从思维的基本单位来看,概念是抽象思维的基本单位,而感性表象是形象思维的基本单位

(2)从思维的对象和成果上来看,抽象思维是对特定领域的生活现象进行抽象概括、判断、推理、提升为抽象的原理、公式、定义,从而以理服人;而形象思维的结果是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饱含作家审美情感的艺术形象,从而一形象、情感感染人

(3)从生理方面来看,形象思维是第一信号系统的功能,具有相对突出的形象性、情感性和创造性,抽象思维是第二信号系统的功能,善于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从心理机制来看,人的大脑的左脑半球语言中枢占优势,具有明显的理解语言、进行逻辑分析的能力,表现为“求同思维”近似于抽象思维;右脑半球更多地把与知觉、情感态度等相联系,表现为“求异思维”,近似于形象思维。

45、形象思维有何特点

(1)形象性。形象思维始终伴随着形象,并把感性的表象典型化,借此显现出“关于这一类事物有个别现象的一切根本特征”

(2)想象性。形象思维始终伴随着丰富的想象,想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新形象的创造。想象是审美反映的枢纽,是形象思维的中心环节,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形象思维的想象是虚实结合、亦真亦幻,是基于现实基础的,是以富有生活情蕴和美感的人和事为想象的主要对象,并紧紧“抓住事物和生命的精神、灵魂和特征”

(3)情感性。在审美活动中,情感是各种心理因素的网结点,是审美的内驱力,各种心理因素都渗透了情感,情感处于中心地位。总之,情感是形象思维中最主要的因素,它始终伴随文学创作的过程,可以诱导直觉的深化,激励想象的驰骋,触动灵感的爆发。

46、郑板桥提出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者有何联系 从竹子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启示,激发情感,经过“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借助于笔墨,挥洒成“手中之竹”即“画中之竹”。 自然之竹是客观存在的,画家看到眼里的竹已经和自然之竹有所区别了,然后要进行加工、主观处理,形成胸中之竹,这就是所说的意在笔先,等落到纸上,转化为手中之竹,“手中之竹”说的是画家所创出的一个“第二自然”,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都是眼中之竹的升华,概括说就是画家把眼睛看到的客观形象,经过大脑的意象处理,最终经过技术加工物化为典型的艺术形象,是艺术创作的过程

47、古典主义

是指17世纪初到19世纪初在法国兴起后流行欧洲各国的一种文学思潮。贺拉斯奠定了古典主义的理论基础,代表作家高乃依、拉辛、莫里哀等,哲学基础是笛卡儿,文学理论上的代表是布瓦洛 特征:(1)崇尚理性原则,宣扬公民义务,抑制个人情感和欲望 (2)拥护中央集权,歌颂贤明君主

(3)模仿古代文学,追求典雅、完美,戏剧恪守“三一律”原则

48、自然主义

是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继批判现实主义之后始于法国,流行于欧洲及亚洲、美洲的一些国家的一种文学思潮。最早是作为对浪漫主义的反抗而出现的。自然主义要求作家严格按照现实生活本身的状貌去如实再现生活,以法国作家龚古尔兄弟的创作为先驱和代表。左拉、莫泊桑、于依斯芒斯等也创作了不少自然主义作品。到19世纪80年代,自然

主义达到盛期,陆续扩大到德国、英国、挪威以及美国。到20世纪初,随着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诞生,自然主义逐渐走向衰亡。 特征:(1)把文学当做一种科学活动,要求纯客观地再现生活 (2)强调用生理学的眼光来描绘人物,否定艺术概括 (3)注重对下层群众生活的描绘

49、现代主义

又称“现代派”文学,是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文学中出现的一种反传统的文学思潮,包括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存在主义、荒诞派、黑色幽默等许多流派 艺术特征:(1)反对文艺再现现实,主张表现自我和深层意识

(2)现代主义强调表现人的异化,塑造被生活扭曲的近似于动物的渺小人物, 以此寄托作者的悲观厌世情绪

(3)现代主义注重形式的创新,在语言运用、表现技巧、结构安排等方面进 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50、象征主义

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产生最早、影响较大的一个流派,其成就主要在诗歌领域。1875年,波德莱尔出版诗集《恶之花》为象征主义的萌芽,1886年,法国诗人让·莫雷阿斯发表《象征主义宣言》标志着象征主义的正式提出,象征主义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影响遍及世界各地,一般把20世纪的象征主义称为后期象征主义。前期的代表人物为波德莱尔、魏尔伦、兰波、马拉美等,后期有瓦莱里、叶艾、艾略特、庞德等。

象征主义主张把理性的沉思和艺术的想象融入象征中,追求诗歌声、色、形、义的和谐统一,重视以意象表现诗人独特、细微的感觉和心理体验,这对拓展诗的氛围、丰富文学语言的表现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51、意识流

意指人的意识是一种流动补习的过程,这种心理学研究的影响反映在文学领域主要是小说创作,又称心理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从尝试、产生、发展到衰落,大致经历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半个多世纪,代表作者和作品有: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美国作家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特点:(1)注重表现人的心理世界,尤其注重无意识、潜意识的开掘

(2)主张作家退出小说,让人物主观感受到的真实客观地、自发地再现给读者 (3)广泛运用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法

52、荒诞派

是20世纪50年代在法国兴起后流行欧美各国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主要成就在戏剧领域,其表现手法也影响了其他文学形式,其主旨是表现人和现实存在的荒诞性,代表人物尤金·尤纳斯库《秃头歌女》、《椅子》,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阿瑟·阿达莫夫《弹子球及其》等。 特征:(1)表现现实荒谬、人生荒诞的抽象意念 (2)滑稽、破碎的人物形象 (3)荒诞、夸张的戏剧形式

53、典型人物

作为典型形象的主要表现形态,具有鲜明的独创性和深刻的思想性,是具有独特而封釉的性格、命运或心态,蕴涵着深广的社会历史文化内容,体现着作家审美独创性的人物形象。 特征:(1)具有个别性与普遍性相统一的特征(个性,命运)

(2)具有丰富性与主导性相统一的特征(性格、心态丰富,主导性格统一人物性格的多侧面、多层次)

(3)以其艺术独创性与深刻性相统一的特征而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54、典型环境

人和人的生活是文学描写的中心,而人总要在一定的环境里生存、活动,因此,塑造典型人物,就必须涉及典型环境。指小说等叙事性文学作品中,环绕在典型人物周围并促使其行动典型化了的环境;也指充分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55、典型的个性与普遍性

(1)典型人物的个性是这个人物区别于其他人物的基本特征,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独立于世的特殊生存方式,可以指人物的独特性格,也可以指人物的独特命运,或独特的心态; (2)典型人物的普遍性是典型人物给予读者的某些本质意味的生活内容,即典型人物鲜明独特的个性所体现的具有审美价值的、丰富多样而又必然的现实关系和历史关系。

(3)典型人物的个性和普遍性是互为表里,融为一体,密不可分的辩证统一关系。个性是体现社会生活某些本质意味的独特性,共性融在独具个性的人物生活流程中的必然性。

56、意境

意境是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传统中锤炼出来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审美范畴,是对表现型文学形象高级形态的一种总结。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是中华民族审美理想的体现。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萌芽时期(秦汉时期)追溯到《周易》《庄子》,其中已提出了言与意、意与象的关系问题

(2)发展时期。(到中唐时期)刘勰《文心雕龙》等,钟嵘《诗品序》唐代王昌龄《诗格》至此,意境理论的基本内容和结构框架已经确定。

(3)成熟时期。自宋讫清,意境论逐渐成为了我国诗学、画论的中心范畴,又有不少文人学者补充、发展之,清末的王国维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

57、意象

是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审美范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用以表述艺术形象的一个古老概念。原意是指用来表达某种深奥哲理或抽象观念的艺术形象。意象内涵的哲理性,表现的象征性,形态的荒诞性,是它区别于典型、意境的基本特征。“意象应和”是意象创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58、如何理解别林斯基讲的“对于读者,每个典型都是一个熟识的陌生人” 把典型人物称之为“熟悉的陌生人”,这提法是正确的,它从典型人物的社会效应方面深剿地揭示了典型人物共性同个性的关系。切典型人物都是鲜明、独特韵个性同集中、深刻的某种共性的统一。

由于典型人物身上总能反映出社会生活中某类人或某种事物的本质共性带有谣堂的普遍性,是人们所常见的,所以会产生似曾相识的“熟悉”感。另方面,由于典型人物个个都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这种个性是不可重复的;是作者独特的审美创造,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少见,所以, 人们又会有“陌生”感。 “熟悉的陌生人”,揭示了文学典型独特审美价值的原因在于它的独创性,在于它是鲜明独特的个性与充分强烈的共性的完美统一。“熟悉”是因为它来自生活,概括了读者曾经感受和意识到的现实关系中的某些普遍现象和规律;“陌生”是因为具有这样个性特征的“人”从来没有过,是新的对象、新的生命,寄托着作家启人深思、引人向往的审美理想,因而能给人以新的美感满足。其次,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文学典型的创造既是作家对过去创作经验的独特运用,又以自己的独特创造提供了新的艺术经验,闪耀着审美创造的智慧之光,足以拓展人们的审美视野并值得学习、效仿。因此,独特的审美价值又表现为它是一种审美贡献。

59、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怎样?如何理解恩格斯说的“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了细节的真实以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1)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2)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3)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又是相对而言的。作品展示的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各以对方为参照物,只有相对于对方讲,它才是典型的;同一作品中,这一典型人物相对于另一典型人物而言,又是构成对方所处的典型环境的有机部分。

人物就本身而言,是够典型,但是围绕着这些人物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也许就不是那样典型了。强调文学创作反映一定社会生活的本质或本质方面必及历史发展的必然效律和趋向,以鲜明.独特的个别形象,概括深广的思想、社会内容.充分的典型性表现在人物和环境的关系上,就是恩格斯所要求的‘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在典型环境中产生的典型人物,既有高度的真实性,又具有充分的典型性。

60、举例说明意境具有哪些审美特征

(1)情景交融,情为主导。如杜甫的《登高》,前四句写江边之景,但景已着“我”之情,即使不读下去,诗人的穷愁潦倒、艰难苦恨已经渗入我们的心灵。后四句抒情,但情是由景而生,并融入景中。全诗在一种空廓、悲凉的气氛中透露出诗人的孤寂、愁苦的情感。 (2)虚实结合,境生象外。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全诗以描写为主,但情寓景中。诗中对园外之景的描写是实景,而诗人不得进门的扫兴和遗憾,由一枝红杏引起的怦然心动的喜悦,以及由此引起的对满园春色的推测与联想,则是由实境开拓出的深一层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并由此把人引入人生哲理的思考。这两层便是虚境,它与具体描写的实境浑然一体,虚实相生,构成诗的意境。

(3)含蓄蕴藉,韵味无穷。如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仅用28个字勾勒出一幅夕照秋景图.在众多意象构成的艺术空间里,分明充溢着一个离乡背井、长途跋涉的孤单旅人的愁苦心情。如果我们再向诗歌的深层发掘,领会其象外之意和言外之意,可以品味到诗中更深广的人生意蕴,引起对人生道路的沉思和感概。

61、联系作品说明创造意境的方法是什么

“虚实结合”是创造意境的基本方法。当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事物结合起来,做到了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寓理于境,借境达理,可以创造出一个艺术境界。实质上就是处理情与景、理与境的关系。具体方法又可分为两种:

(1)寓虚于实,以实显虚,这是各类艺术都必须采用的表现手法。因为巧妙地处理虚实关系,可以收到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的艺术效果,达到以有限反映无限,以特殊表现普遍的目的。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构成了一副客人辞别黄鹤楼、乘船顺江东去的实景。而细品诗味,既是实景,又无不蕴情,我们不难想象那怅然若失,呆立江边的诗人形象,感受到全诗洋溢的真挚深厚友情。

(2)化虚为实,以实写虚的方法,也就是化情思为景物的方法。就是采用比喻、象征、拟人、夸张等手法,把不具形的情思化为具体实在的景物,把主观情感移植在客观景物上去,让客观景物主观化、情感化、人化,从而达到形神兼备、情景交融。如李华的《春行即兴》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诗人把沉痛的盛衰之叹化为对实实在在的“草”“水”“树”“鸟”的描写,使之更为形象具体,更具感染力。采用这种方法创造出来的意境,其感情色彩更为浓烈,更容易迅速而强烈地打动读者。

6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比较典型、意境、意象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典型、意境、意象分别是写实性、抒情性、表意性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共同 服务于人类在审美领域的知、情、意的精神需求,但又有着各自独特的“个性”,不能互相替代。

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而意象跟典型的关系是,意象是艺术的典型,比如有个实物典型:梅花,而意象手法的梅花代表着一种坚毅和桀骜等,这就是梅花的艺术典型。

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洲。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由一系列单个的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显情深意浓。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得情深意挚,表面上这首诗句句是写景,实际上却句句都在抒情,引发读者无尽的审美想象,形成了诗歌隽永的意境。从上述两例我们可以发现,意象离不开意境,“梅”离开全诗意境,就失去了其在诗中的独特涵义,“孤帆”脱离原诗意境,也与眷眷离情无关。

63、文学风格

定义: 风格是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有机整体中表现出来的作家独特创作个性的一种审美属性。例如李白诗的奔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等。风格是作家创作成熟的标志,同时风格是作家独创性的表现,它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随着作家生活实践的变化和时代与社会的发展,作家的风格也是不断变化的。

类型:(1)浓丽与平淡。浓丽是指浓烈繁华,绚丽多彩,气氛浓郁,情态雍容,感情充沛,文采焕发。朱自清《绿》。在作品里少用辞藻以求清真的,便是平淡的风格,是深厚的思想和丰富的感情用朴素的语言说出。自然、真实是平淡风格的显著特点。陶渊明《饮酒》 (2)豪放与婉约。豪放的特点是气势恢宏,感情奔放,境界壮阔,想象瑰丽,格调高昂,意气豪迈。李白《蜀道难》。婉约的特点,以恬静淡雅为主。最擅长表现离愁别恨的主题,气轻韵柔,境幽意蕴。柳永《雨霖铃》

(3)含蓄与直率。含蓄是不把意思直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之中,让读者自己去想象,思而得之。含蓄之于文学,就在于使主题的情感潜藏于内,因而更显深邃感人。元稹《行宫》 直率就是直言其事,不迂回婉转,直抒胸臆,把创作主题的情感状态或内心世界直接描述出来,宣泄出来。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4)简约与繁丰。简约就是语言简介扼要的风格形态。简约的作品简洁洗练,但不是简陋浮浅,而是形式简洁,形象明晰,内涵丰厚。白居易《野草》。繁丰就是写的极为充分极为详尽,说到似乎无可再说而后止。繁丰的作品一般内容充实,辞藻丰富,描写详尽,篇幅较大。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表现:(1)表现在语言的运用上。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风格的特点,首先是通过语言特点表现出来的。鲁迅的小说中是写实,好用断句和口语,其语言运用有大词小用、庄词谐用、成语活用、古语巧用、反语妙用等特点,在节奏韵律上则跌宕顿挫、严峻深沉,表现出冷静、犀利、幽默的艺术风格

(2)表现在作品的结构安排上。文学作品的结构是作家才能的表现,充分体现了作家的创作个性,表现出作家的艺术风格。一个作家总是习惯于运用自己熟悉的结构方式,以显示其创作个性。艾青的诗往往以诗句内在的“顿”和节奏来制约,而诗句本身则灵活自由,线索单纯连贯,使诗意的美和散文的美融为一体,显示深沉而又单纯、明快的风格。

(3)表现在题材的选择上,题材的一贯性,对题材独特的处理方式,总是和作家的创作个性密切相关的,作家总要选择和他创作个性相适应的题材,并以他对生活的独特感受、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来处理题材。陶渊明崇尚自然,追求自然,他的人生追求和审美理想使得他着重描写田园生活,讴歌田园景色,赞美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

(4)表现在形象、意境和意象的创造上。不管作家是否自觉追求某种风格,只要他在创作个性的作用下,运用不同的形象、意境或意象去构筑自己独特的艺术世界,就会创造出自己的风格。鲁迅小说神域将深厚的感情有机地融于冷静的客观描写中,从而形成他热烈而冷峻的风格特色。

(5)表现在对审美意蕴的开掘上。作品的审美意蕴是作家对宇宙人生普遍规律的思索与概括,是作家深切的人生体验和人生感受的结晶。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将丰富的审美蕴涵包容渗透到文学形象之中,渗入作品的各个层面,是作家们思考的重要问题,最能体现作家的创作风格。例如,同是写“昭君出塞”这个历史事件,马致远的《汉宫秋》写昭君被送往匈奴途中投水自尽成为民族矛盾的牺牲品,充满哀怨的情调。而郭沫若的《王昭君》对王昭君的审美意蕴进行了新的开掘,着力刻画王昭君的倔强性格,全剧笼罩悲壮的气氛。

64、文学流派 定义:文学流派是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它是文学成熟和繁荣的标志。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些作家由于文学见解、审美追求、创作风格等方面相似或相近而自觉不自觉地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作家群。

类型:(1)自觉形成的流派。指有组织、有纲领、有发表阵地的自觉联合,大多是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文艺思潮的推动下,一些作家为了宣扬某种文艺思想,创作主张,寻找志同道合的文友聚集一起而形成的。“文学研究会”“创造社” (2)自然形成的流派。以一两个有代表性的作家为核心,围绕着一批作家自然而然地形成。往往因一个或几个成就卓著,在社会上有崇高威望的作家提出某种文学主张,并在其创作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而引起他们的文友、后生的赞赏和推崇,并在创作中有意学习模

仿,形成一种比较接近的艺术风格。西方现代派中象征主义、存在主义等。我国宋代的江西诗派、清代桐城派

意义:在一定历史阶段出现众多的文学流派,是文学繁荣发展的标志。因为文学流派的出现是与文学的独创性和创作成就相联系。当某作家作品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响之后,往往追随学习者纷起,成为文坛上的一股热潮,从而促进某一创作流派的形成。特定的文学流派一经形成,又反过来影响流派成员艺术个性的发展变化。一些人另辟蹊径,以自己艰苦的探索取得了为他人所无的创作成过,于是可能又形成新的流派。这样文坛景观热闹了。

不同的文学流派有不同的性质,在阶级社会里,文学流派有进步与落后、保守之分,他们的交锋,有时成为现实斗争在文学领域里的反映。这正是文学发展的内驱力之一,从而给予一个时代的文学以强大的生命力,特别是不同文学流派之间的互容互补,相互竞赛,可促进文学的发展和文学风格多样化格局的形成。

65、试举例分析两三种风格类型的审美特征 (1)浓丽与平淡。例如朱自清《绿》,用浓丽的笔触,描绘了绿色的丰富。色彩缤纷艳丽,景象瑰丽夺目,感情热烈浓郁。在作品里少用辞藻以求清真的,便是平淡的风格,是深厚的思想和丰富的感情用朴素的语言说出。自然、真实是平淡风格的显著特点。陶渊明《饮酒》没有华丽辞藻的修饰,寥寥数笔描绘了诗人宁静、安闲、平淡的生活,但其中却曲折地流露出他愤激的情绪,看似平淡浅近,实则情告韵远,典雅幽深,给人超人尘脱俗之感

(2)豪放与婉约。豪放的特点是气势恢宏,感情奔放,境界壮阔,想象瑰丽,格调高昂,意气豪迈。李白《蜀道难》,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跌宕的感情,富于气势的语言,使诗篇呈现出意气豪迈之风。婉约的特点,以恬静淡雅为主。最擅长表现离愁别恨的主题,气轻韵柔,境幽意蕴。王维的《山居秋暝》寥寥几句诗学得何其清秀婉约,把清新淡雅的景色和盘托出,令人如临其境。

66、文学风格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63题) 67、试述文学流派的形成及类型。

流派形成的主客观因素。主观因素是作家本身,一般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有相似的思想倾向,第二,有相近的艺术观,包括创作主张、艺术见解、审美趣味等,第三,创作风貌相似及突出的艺术成就。客观因素是要比较宽松的社会历史条件,也与一定时期的文学思潮有关。

68、作家风格、时代风格、地域风格

(1)作家风格是指作家在一系列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创作个性,它是作者的思想作风、生活经历、语言习惯等的综合体现,会渗透到文体结构的各个层面,是构成文体特征的一个最活跃的因素。一个人的思想作风,同其语言特点乃至文体特征息息相关。

(2)时代精神的影响任何作家的作品既是个人的创作,又是时代的产物。文学风格也是受时代因素影响的。其具体表现是:在同一或大致相同的历史时代里,处于相同或相近的社会地位,置身于类似的矛盾斗争,面临相同的社会问题,受到相近的时代精神影响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在内容与形式,思想和艺术等方面,必然表现出某些共同的基本特色。

(3)某一地区的作家在创作上所形成的地方特色,是某一地区的生活环境、风土人情、地域文化心理所形成的独特风貌在作品中的体现。

69、模仿说

模仿说最早见于古希腊,这种理论认为,文学活动起源于人的模仿天性。古希腊早起期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都认为,人类的模仿天性对包括文学在内的整个人类活动的产生有推动作用。柏拉图认为,当文学家进行文学创作时,对于现实世界的模仿则是对理念的影子的模仿,文学家最终模仿的是理念而不是现实世界。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是人的一种本能,使人获得关于自然的知识吗,满足人的求知欲。他的模仿说坚持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去探讨文学起源问题,纠正了柏拉图在文学起源问题表现出的神秘主义倾向。

70、结合文学史,分析社会生活是如何对文学发生影响的

(1)社会的变迁对文学内容的影响。作者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的经验、情感、思想,总是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特定的社会生活,即使作者表现在作品中的理想、愿望、幻想,也是由特定的生活环境激发而产生的。(新的文学主题的出现)

(2)社会生活的变迁对文学形式发展的促进。在文学作品的构成中,形式因素是相对稳定的,然而,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新的生活内容也会通过改变人们的审美观念而对文学形式产生深刻的影响。在这种影响下,有些文学形式会通过调整自身而适应审美观念的变化;有些文学形式会因与新的审美观念发生冲突而逐渐消失。同时,新的文学形式会不断地产生出来。古诗从“四言”“五言”发展到“七言”“长短句”

(3)社会生活的变迁导致文学观念的更新与发展。不同时代的文学观念总是会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最终也需要从社会生活的变化上去寻找原因。一种文学观念一旦形成,就会尽力去维护自己的合理性,而社会现实以及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审美体验是不断发展的,这种发展了的现实与新的审美体验会使文学创作活动不断突破固有的文学观念,并最终导致新的文学观念的产生。

71、戏剧:三联剧

指情节连贯的三部悲剧,又称三联剧。源于古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的三联剧《俄瑞斯忒亚》现指三部内容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的作品。

72、文学欣赏

文学欣赏指的是读者进入文学作品所创造的形象世界之中,理解了作品的情节,感受到了作品的审美意蕴,领悟了作品的思想内涵,从而与作品中的人物发生情感上、思想上的交流,并有了自己相应的审美判断的文学阅读境界。文学欣赏活动包含着及其复杂的心理内容,而美感心理是其核心。它以对文学形象的感知为起点,在感知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欣赏者的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要素,最终使欣赏主体达到高度的精神愉悦。

性质:是读者的再创造。形式在文学欣赏中具有独立意义。是一种情感交流活动。

意义:在文学活动中,作家是为读者从事文学创作。文学欣赏时尚与作家创作之间的双向互动,是推进文学发展的动力之一。文本的意义是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不断被发掘出来的。文学欣赏是文学批评活动得以展开的基础。

对读者的塑造,审美欣赏能力的提高;精神的陶冶;思想的丰富和深化;知识视野的拓展

73、净化说

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提出,认为悲剧是“借引其怜悯与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的”。古罗马文艺理论家朗基努斯在对文学的崇高风格论述时也指出,崇高的风格从根本上来源于创作主体表现出的“庄严伟大的思想”,这种思想能够使欣赏者突然间明白人生的真正目标,从而鄙弃世俗的财富、名誉、权势,对神圣的事物产生无限的渴慕。

74、审美心理建构

在文学欣赏过程中读者多种心理要素组合、互动的建设性心理过程为审美心理建构。

75、高峰过程

高峰体验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使用的一个术语,指的是主题被知觉对象全盘吸引,全部身心都融化在对象中时的感觉,在文学欣赏过程中,当诸种心理要素高度活跃、默契配合时,便会出现一种强烈的审美心理效应,这种审美心理效应是马斯洛所称的“高峰体验”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76、共鸣

文学欣赏的高峰体验,往往以共鸣的方式出现,共鸣是文学欣赏的主体在对欣赏对象的具体感觉的基础上,为对象所感动,所吸引,从而在主体与对象之间达成了思想情感的高度契合时,产生的一种审美体验。

77、误读

是读者对作品的创造性理解和主观评价。你因为读者在阅读作品时的主观管情感不可能和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完全一样造成的。

78、文学欣赏活动对读者有什么要求?它对读者又有什么影响

要求:一定的知识储备;一定的生活阅历;与欣赏对象相适应的文学观念;独特的艺术感受能力

影响:审美欣赏能力的提高;精神的融合;思想的丰富与深化;知识视野的拓展

79、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取决于读者的理解,对于这种观点,是否同意?应当如何确定读者在文学欣赏过程中的地位?

文学并不是一个仅仅局限于文本之中的孤立的事实或事件,而是必须依据于读者的阅读才能实现其效应的动态过程。文学文本在读者阅读之前只是潜在的,只有在阅读时,文本才会在读者心灵中被重新创作出来。文学意义的生成,必然要经历读者的感受体验,文学作品的意义就取决于读者的个人的创造性阐释。现代文学理论中,人们已经普遍地把文学文本视为一个开放的结构,强调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造了文学作品. 读者在文学欣赏中首先是个观众,文学作品就好比一个演出,如果没有观众就没有了演出的意义。观众对作品的满意度是作品存在的意义和发展的前提。其次读者也是评委,一个文学作品的好坏最终都是由读者来确定的。在文学欣赏的过程中,读者也会加入一些自己的情感元素,因为作品的一些事和人有他们的影子。

80、有人认为,文学经典的形成,反映的是特定时代里特定的文学评价者的价值标准。因此任何经典都不具有普遍性,谈谈你对这种观点的看法

再经典的文学作品也是人写的,是人就一定会受制于自身所处的时代,阶层及性格,阅历等方面的局限,根本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客观,公正,更不要说人类智慧本身的局限性和持续发展性

在传统的文学中,文学经典及作品常常被非权力化或解权力化,即认为经典是人类普遍而超越(非功利) 的审美价值与道德价值的体现,具有超越历史、地域以及民族等特殊因素的普遍性与永恒性。文化研究恰恰就是要置疑经典与经典的这种所谓普遍性、永恒性、纯审美性或纯性,它以去经典化为自己的鲜明特征。

81、期望视野

(1)形成: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2)内容:一部文学作品在其出现的历史时刻,对他的第一读者的期待视野是满足、超越、失望或反驳,这种方法明显的提供了一个决定其审美价值的尺度。期待视野与作品间的距离,熟识的先在审美经验与新作品接受所需求的‘视野的变化’之间的距离,决定着文学作品的艺术特性。

(3)层次:文体期待、意象期待、意蕴期待 (4)意义:“期待视野”最重要的意义和用途就是将文学放在一个本文与读者在历史中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运作。读者的期待视野对作品的“接受”有重大意义。“对于一部先前鲜为人知的作品,文学体验也需要一种‘体验自身因素的先在知识。一部文学作品,即便它以崭新面目出现,也不可能在信息真空中以绝对新的姿态展示自身

82、文学批评的方法

(1)社会历史批评。把文学当做一种社会现象,强调文学与社会的联系,认为文学是再现生活,并未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所制约。要求批评家把文学放在它的产生环境里,联系当时的历史条件以及作家个人的身世、经历来加以认识和评价。

社会历史批评把文学当做一种社会现象,要求把文学同社会、作家生平联系起来加以研究,突出了社会对文学创作的决定性影响,符合唯物主义的观点。它的主要缺点是注重作品表现什么,而不注重作品怎样表现,因而忽视了文学的自身价值。

(2)心理学批评。运用现代心理学理论对作家创作、作品人物进行深入剖析,探求作品的内涵,定评其价值。可以深层探讨文艺家的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特点,从心理学的角度上发掘艺术的潜在内涵;可以将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转化的过程细致分析,从而将文学创作的微妙过程展示出来,有助于后人的学习;研究情感、抽象思维与想象活动的关系,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艺术家创作的想象来源,更深的理解作品;

但是过于强调精神意识的作用,有形而上学的危险,常会导致唯心或不可知论的想法; 流派较多,且观点不一,容易误导观者的意识;忽略作品本身而过多的关注作者有可能导致主体意向的偏离;

(3)形式主义批评。把文学作品看成是独立自足的、不需要借助任何外力而存在的本体,注重作品的形式,尤其通过对作品的语言、美学结构进行深入分析,探究作品词语选择、举行结构以及意象组合等所体现出来的内在含义。

特点:强调文学的形式,强调语言和手法;把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割裂开来,认为“文学批评是纯粹的形式”;“陌生化”

(4)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如果我们认为语言是用来组织世界的一种体系,那么文学就成了通过对语言及联结形式进行变换和改造,从而改变世界的一种体验。”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把文学当做一种符号结构体现来研究,不以解释作品本文为目的,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结构体系上面,并着力探求读者在连贯作品时表现的各种反应方式。 特点:强调作品的本文、结构,强调对文学作品本身的规律性研究,这无疑会发现新的意义,会给人心的启示,对文学批评中的庸俗社会型倾向也是一个有力的冲击,但是,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否认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客观现实基础,无视作品的审美意蕴,片面强调语言对文学作品的决定作用。这是偏颇的

(5)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以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这一认识作为其批评的基础,吸收了以往众多文学批评实践的经验和精华,是一种兼容美学和历史内涵的批评形态。

特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包括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两大方面。不仅在社会主义国家成为指导性的批评方法,而且在西方世界也产生了广泛影响。但在运用历史主义原则时怎样才能避免陷进庸俗社会学,在进行美学批评时怎样对现实主义之外的其它艺术流派持宽容态度,在对艺术提出政治要求时怎样遵从艺术规律,都是需要认真对待、不断探索的问题。

83、思想标准

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是评价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尺度,衡量文学作品思想内涵方面的标准只能以符合文学作品内容特点的标准来衡量。具体地说,评价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标准主要有:评价作品形象地再现和表现社会生活所达到的真实性程度;分析考察作品表现倾向的进步性。

84、艺术标准

文学批评的艺术标准是用来评价文学作品艺术性高低的尺度。文学作品是一个艺术整体,完美在评价作品的艺术性时,不能鼓励地去评价艺术性的表现及艺术水准的高低,而是要联系作品的思想内容来进行考察。文学批评的具体艺术标准,主要是考察作品形态构造的完美性、艺术形象创造的生动性和意蕴表现的深广性等三个方面。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11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