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石器时代考古

更新时间:2024-06-21 21:1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旧石器时代考古

第一章 概论 一 导言

(一)旧石器时代 palaeolithic,法国最早使用。1865年,英国Arebury在《史前时代》中首次正式提出。

1定义:人类使用打制石器进行生产活动的时代。始于250万年前(最早的旧石器发现于埃塞俄比亚的Gona),止于1万年前左右。

2特点:⑴人类历史上最长的时代,占99.5﹪多。文化发展缓慢,阶段性明显。 ⑵打制石器的使用是标志。(并非所有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都是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是人类的第一种工具,而不是木器。因为制作木器需要比木头更锋利的工具;有人根据非洲旧石器遗址提出最早的工具为动物的骨、角、牙,被否决。)

⑶狩猎、采集的经济形态,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社会经济组织。

(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

1定义:以考古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远古人类在旧石器时代遗留下来的遗址、遗迹,并通过这些遗存来复原当时的历史,进一步总结人类及其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

[历史学的体系]:与新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共同成为考古学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欧洲) 中国考古学的第一章

[人类学的系统]:史前考古、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语言人类学共同组成人类学体系;史前考古的一部分。 2对象:⑴石器

⑵动物骨骼: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与人类活动无关的,能反映人类生活环境、生活方式。 ⑶用火的遗址与遗迹。 ⑷居住遗址

⑸共存关系:以上的遗物、遗迹、遗址的相互关系。 3特点:⑴研究对象时间长。

⑵研究空间广阔(文化分布广);共性强。(旧石器时代研究无国界)

⑶研究内容复杂,要求知识面广。四条腿:考古学、古人类学、地质学、古生物学。

⑷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a) 最密切的学科:古人类学(通过古人类与高等灵长类的化石与现生的灵长类的体质和演化,研

究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二者有合并趋势:“人类演化的合并趋势”。

b) 地质学:动土的发掘。地层学,时代长而地层变化多。第四纪地质学,古遗存埋于第四纪的更

新世。

c) 古生物学:包括古动、植物学。第四纪的古哺乳动植物是人类为生产的直接环境指标。人类的

生产生存情况多依赖古动物学。 d) 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只要研究现代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少数民族的生产、生

存的社会情况,成为化石遗存与社会研究的中介。新兴的民族考古学作用很大。 e) 现代科技方法的应用:旧石器考古应用最多。

{幻灯片:早期智人(一脸茫然)、专业狩猎,Oldman Core tools.(早期)。晚期石器,旧石器时代遗迹(帐篷、用火、制作废料、共存关系),韭叶状石条、雕刻投箭器。

(三)旧石器时代考古简史

1开端:19世纪中期《史前时代》的发表为标志。 发端于西欧的原因:

a) 近代科学技术,热别是地质学《地质学原理》,生物学《物种起源》的发展。 b) 产业革命的结果:大规模地土木建设(物质基础);巨大财富为基础的学术基础研

究(时间和金钱的宽裕)。

功能:推动近代科学的发展。 宇 代 纪 世 绝对年代(百万年) 0.01 2.5 5.5 23 38 54 65 250 590 2400 4600 植物 动物 显新生代 第四生纪 宙 新第三纪 老第三纪 中生代 古生代 隐元古代 细菌、蓝藻 生太古代 宙 意义:⑴打破上帝造人的神话,揭开了史前历史,进一步推进科技发展 ⑵扩大了史前考古研究的时间和领域,对近代考古的发展有很重大作用 19世纪后半期,主要在西欧;20世纪始向亚欧大陆发展 2中国旧石器的开始(20世纪20年代——40年代末) 20世纪20年代,旧石器考古传到中国。

a) 标志:法国人桑志华1920年在甘肃庆阳县城北赵家岔、辛家沟发现中国历史上有记录的第一

件旧石器。(开始的标志)1929年,裴文中发现北京人的第一块头骨。(标志中国自身旧石器考古学的开始[因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和科技的发展]) b) 成果(三部曲):北京猿人(直立人)、河套人(水洞沟到萨拉乌苏一带的遗址和零星的人骨发

现)、山顶洞人

c) 意义:⑴北京人的发现确立了俄直立人在人类演化史上的地位(之前有爪哇人,但不被承认为

直立人)

⑵奠定了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的基础:开创了旧石器的研究方法(裴文中创水平方格法) 3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的发展(20世纪50——80年代) a) 50——60年代 特点:周口店——华北 丁村的发现和研究(1958年的发掘报告)[主要成果] b) 60——70年代:文化发展序列的确立 特点:走向全国 蓝田发现人化石、石器;观音洞;元

c) 80年代:80年代末提出“区域渐进”理论(中国古人类、旧石器文化是在东亚范围内逐渐发

展起来的)。标志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的逐渐成熟。 4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的转折(90年代以来)

此前的主要工作是文化史的建立,之后更主要是研究人类行为,复原史前史。 影响:⑴发掘方法的变化

全新世 更新世 上新世 中新世 渐新世 始新世 古新世 白垩纪 侏罗纪 三叠纪 二叠纪 石炭纪 泥盆纪 志留纪 奥陶纪 寒武纪 人类 被子植物 哺乳动物 裸子植物 爬行类(恐龙) 两栖类 鱼类 蕨类 裸蕨 真核藻类 无脊椎动物 ⑵研究视野:中国境内的旧石器文化研究→世界框架下的中国旧石器文化研究

幻灯片(旧石器考古开始阶段):

a) 法国克罗马农人化石的发现(欧洲作早的人化石),18世纪;19世纪建的博物馆;尼安德特人

的雕像(19世纪末20世纪初)

b) 旧石器考古在非洲:露天M、石斧等;南反古猿的脚印[早期人类起源研究中心] c) 中国旧石器考古热点之一:河北阳泉泥和罗村;周口店

二 地质背景

(一)地球历史与古生物发展 1地质年代的单位 时间 代 纪 世 地层 届 系 统 2地质时代与古生物的进化 46亿年前,从太阳甩出的岩浆球;30亿年前,单细胞生物;十几亿年,有核生物 太古代(46亿年)→元古代→古生代(6亿年始)→中生代→新生代(7千万年始)

(二)第四纪的基本特征: 更新世(前250早期(250-73中期(73-12.8晚期(12.8-1万年) 万) 万) 万) 全新世(前1万年) 第四纪最主要特征: 1气候的变化:冰期和间冰期交替出现(冷期和暖期)

进入全新世以来,全球渐变暖,有人说可能不会有冷暖期交替;但也可能正处在间冰期。

冰期时,冰体积增15﹪,海平面下降150米,渤海全陆。东海黄海大部分为陆地,大洋里的水入两极而成冰山。 2环境的变迁

a) 海陆的变迁:海平面的下降与上升

b) 新生代的构造运动,造山运动:250万年前,青藏高原为2000米,后来上升至3000米以上,

影响行星风系和全球的大气环流,造成塔克拉玛干沙漠。

3生物的变化:真正的牛、马、象出现,之前为三趾马;人类及人类社会出现。

(三)更新世的中国(250-10万年) 1青藏高原隆起的结果

a) 中国地理三个阶梯的形成

b) 三个气候区:高寒、干旱、季风区

c) 秦岭的隆起造成中国南北方的分界:早中更新世之交,隔断南北方的频繁交流和物种迁徙,气

候差异大,早更新世发现蓝田的大熊猫化石,之后北方再也未见。 2北方的更新世

a) 黄土形成:中国发育最好,黄土研究最好(Loess)。 黄土中夹杂着深色的叫古土壤(Soil)。近年来,对L.S作了细致划分(分层间隔)。出现共25层:S0L1、S1L2??S24L25。L为冷期,S为暖期。此种分层为旧石器研究、古人类起源研究奠定了年代学基础。

b) 地层:

i. 早更新世:午城黄土(山西隰县午城镇[泥河湾]为标准地点剖面) L15(底层)→L25色较红,

含红色土壤层(更红),10个循环(Fe2O3)(气温较高) L15的下界是午城和离石的分界线。

ii. 中更新世:离石黄土(山西离石县陈家崖) L1的下界→L15的下界 色棕黄,15个循环(气

温渐低)

iii. 新更新世:马兰黄土(北京西山斋堂的马兰村) L1的全部 色淡黄或灰黄(气温干冷) c) 环境:暖湿→干冷

i. 早更新世暖湿:蓝田直立人;青藏高原不高,东西交流频繁 ii. 中更新世干冷,偶现暖期:北京人、金牛山人

iii. 晚更新世十分干冷:似沙尘暴气候,老鼠等啮齿类,猛犸象等动物苟活 3南方的更新世

近20年,旧石器发现多,包括古人类化石(如南京人)和旧石器遗址(湖南、湖北、安徽、广西),多非原生遗址(百渡遗址是原生的)。 a) 地层:

i. 早更新世:雨花石砾石层(南京雨花石、菊花台),白沙井组(湘江)。 ii. 中更新世:网纹红土(剖面有纹路,白色如网状)(70-10几万年|长江中下游 ) iii. 晚更新世:下蜀黄土(色较马兰黄土深,色黄偏红)

b) 环境:总体以暖湿为主。变动不及北方剧烈→人类活动有持续,稳定的态势和环境。 4南北方动物群:

南方哺乳动物群的变化:“大熊猫——东方剑齿象”动物群(亚热带)(无间断地生存活动、延续,环境稳定的例证) 北方哺乳动物群: i. 早更新世:“长鼻三趾马→真马(泥河湾)”,南北方环境接近,东西也接近,交流方便。 ii. 中更新世:北方三趾马绝灭,成“北京猿人→肿骨鹿”动物群(中国鬣狗),暖温带环 iii. 晚更新世::“萨拉乌苏动物群”,赤鹿、猛犸象、披毛犀,鬣狗

(四)旧石器遗址的地貌学特点

意义:⑴遗址:原地埋藏,有居址、加工场、肢解地(猎物)、狩猎低,前三者最常见,且往往同处一地。

⑵地点:异地埋藏,只有零星的遗物发现。

1洞穴:地貌类型的一种,可分为水平洞、岩厦(岩溶作用,可溶性的石灰岩在此作用下形成洞穴) a) 水平洞:往往很长很深,内有水,地下水的水平作用形成。人多住在洞口,内部条件难以留存

遗物,且难以深入。

b) 岩厦:浅而高的洞,在石灰岩山边上。 2露天遗址(旷野,open-air site):

a) (与河流、湖滨的)阶地:原河道由于河流下切作用或湖水外流,河道抬升,在原河道形成阶

梯状的台地。(河流状堆积)

结构:二元结构。上为细物质,如细砂、粘土;下为粗物,如砾石、粗砂。上为河水、洪水冲积而成。若下层中有遗址,只会使搬运形成的地点。人住在河边,因水的作用(洪水或水面抬升等搬迁),会形成遗址。

b) 土状堆积:远离河流的黄土或红土堆积,源于沙尘暴等土的堆积(千年寸土)。

远古时代水的流量大,所以枯水期、丰水期必有河道下降或洪水上扬,古人因技术所限无法修堤,阶地明显;而千年寸土,土状堆积中即使有遗址,保存也不会很好,只是偶尔发现。

幻灯片:马兰黄土、泥河湾湖相堆积(有人宰象的遗址)、南方晚更新世(18000BP的冰期,形成似马兰黄土,上有黑色古土壤)、网格红土(安徽省宣州市郊陈山遗址,典型)、广西佐江百色的百渡遗址(河流两边的阶地)、山西襄樊丁村(阶地)、澧水(湖南乌鸦山遗址)、岩溶地貌(贵州的盆地,远看似小丘)、水平洞(9900m2,洞口有三层庙,堆积20米厚)、岩厦(20米厚,很高,河流侧蚀,郑州郊区的织机洞遗址)、南方古猿、能人石器(吃古猿,150万年)、地震形成岩层(140万年)、火山岩层、河道下切生阶地地貌

三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一)概述

1古人类学

a) 概念:通过古代人类与高等灵长类化石与现生灵长类的体质发展与演化,研究人类起源及发展

的过程。 b) 特点:

i. 时间最受关注:19世纪中期以前,上帝造人;1870年,晚期智人被承认,几万年历史;1900

年,尼安德特人的发现,10-20万年;1930,北京人,几十万年;60年代,南方古猿,几百万年;70年代,腊玛古猿,1000多万年;80年代,分子生物学研究,六七百万年。

ii. 地点最富变化:亚洲(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亚洲有一半的灵长类;20世纪六七十年代

以来,非洲说盛行。

iii. 方式:多元论:中国、东南亚、西亚、非洲→多元,则交配无生育能力∕一元论

系统渐进:由低级到高级,一条线的发展∕分支进化:某一阶段,如南方古猿被能人吃掉 c) 最激烈争论:

⑴早期的进化论与创世论(早期人的起源)

⑵当代的是现代人的起源:多区进化与非洲夏娃

多区进化:主要是80年代中期提出。早期人在非洲起源后至世界各地,多个地区开始进化。 非洲夏娃:分子生物学、考古学(西亚与非洲南部化石的发现)的证据。在西亚,尼安德特人与西亚人并存了五六万年;在欧洲,又二者的明显替代过程;中国仍欠缺此证据。

(二)人类的化石近亲

1腊玛古猿:1000多万年前,亚洲和欧洲、非洲。主要在亚洲,最早在印度,后在希腊、中国等发现。

2禄丰古猿:800万,云南禄丰。有人认为中国是人类起源或有独立的进化系统。一些不专业的学者误称其为人,“东方人”、“蝴蝶人”。

3原康修尔猿(proconsul):东非,大、中、小三型(大型为大猩猩的祖先,中型为黑猩猩祖先,小型为皮格米猩猩祖先),1900-1300万年

(三)南方古猿(人科南方古猿属) (人科二属。人属:能人、直立人、智人;南属:三种) 距化石近亲五六百年出现,中间出现空白。

1所有化石中数量最多,有1000个个体以上。只分布在南非、东非。

2最早的人科成员,应该说是最早的人。两足直立行走时人与动物(灵长类的最本质的区别)(人猿相揖别)

(现代人)灵长类人科人属智人种;属与科的界限是制作、使用工具。 (智人种)Homo Sapiems(种属名应斜写) (直立人)Homo erectus

南非采矿厂发现,送给达特教授。1924年,汤恩(地名)小孩发现。30-60年代发现最多。 3大量的化石距今400-100万年;分类系统最初很乱,后来整合而成。 4南方古猿一属三种:阿法种(400-300万年)、非洲种(纤细种[一二百万年时分为两支,同时也出现了能人])、粗壮种(分支进化的证据)

5特征:身高约1米;400ml脑容量;脸大;门齿,犬齿小,臼齿大。

6行为特点:两足直立行走;在居住环境方面,适应除森林外的各种环境,主要是稀树、草原;从食物上看,纤细型不挑食,粗壮型是素食主义者,臼齿超大,脸超大。 7近年发现:

埃塞俄比亚:南方古猿湖畔种(应为阿法种),四百万年左右;地猿化石的发现,牙齿、脚,520-580百万年(可能比南方古猿更早的人种,可能向猿方向发展。)

(四)直立人

除南方古猿外,化石最多,主要在亚非。欧陆学者主张欧洲也有直立人,只是形态较进步;另一部分认为无直立人,有“人属海德堡种”。

1典型:北京人、印尼爪哇人

2时间:180-20万年左右,或更晚(如果说印尼昂栋人也是直立人的话,可至五万年;但也许昂栋人更进步一点。中国直立人至和县人,印尼可至2万年左右。)

3祖先:南方古猿中的一支;南方400-100万年,直立人起于180万年。能人(Homo Habilis)在250万年出现,脑容量700ml,头部形态朝人发展,生活至一百七八十万年左右,生活区域在东非、坦桑尼亚和肯尼亚。1470人、1813人是能人的典型代表,因1813人较小,可能为女的。 一般把能人作为直立人的直接祖先,所以能人应为最早的人属成员。 4最早的直立人:180万年,非洲,3733、3833(头骨),WT15000(12岁男孩,167cm),由于没有特化,称为人属匠人种(没有特化的直立人)。 东亚直立人有特化现象。

5特征:脑量进一步扩大,800-1200ml;臼齿缩小,门齿增大;身高至180cm,增长快。 6文化特征:

a) 手斧文化,非洲的直立人与手斧同时出现;能人是砍砸器文化(石器技术的一、二种模式) b) 会使用火

c) 在温带地区生活

问题:直立人是进化祖先?还是进化旁支?

(五)早期智人

1新研究倾向于分其为不同的种。(三种,无最后结论) a) 人属海德堡种(Homo heidelbergenis),早期智人中较早的部分,有人认为是直立人向智人的

过渡。

b) 尼安德特人,1857年发现(莫斯特文化) c) 最早的现代人(莫斯特文化),与此同时,晚期直立人也存在(昂栋人) 2时间:五六十——二三万年

在非欧出现的早;国外学者称中国的大荔人、金牛山人为海德堡人 3体质:脑容量进一步扩大(1200→尼安德特人甚至大于1400);体态较直立人更现代。 4文化:手斧文化(海人);莫斯特文化(尼人)

(六)晚期智人(现代人)

1体质:脑量1400ml,收下巴,脑圆

2并非距今三四万年出现,晚期智人早期在十二万年左右出现于西亚、南非。是最早的现代人。中国以外的学者认为晚期智人最早出现于南非——西亚——以色列一线。

3现代人的起源问题:中国人找不到人化石从非洲来的证据。因未发现西亚、南非的旧石器文化,缺少十几万——几万年的化石、文化材料。

(七)小结 1000原康修尔猿(1900-1300万)(腊玛1000万,禄丰万年 1300万年) 500地猿(580-520万) 万年 400阿法种(南属) 万年 300粗种纤细种 万年 种 200灭绝 能人(人属) 万年 180 匠人(早期直立人) 万年 100 万年 海人(智人) 直立人 尼安我们 ? 德特人 幻灯片:人与黑猩猩、南方古猿(稀树草原)、尼人(脑大于现代人)、一万年前俄猛犸象衣服、纤与粗能人的头颅、大猩猩南方古猿现代人的身高。早期智人眉脊有斜度,直立人眉脊可放铅笔。

四 分期与分区 (一)年代学 1相对年代

a) 地质学:地层年代确定石器年代

b) 古生物学:华北地区哺乳动物变化明显 c) 类型学:(旧石器时代考古分期标准)只有模式1、4、5(我国青藏以东) 青藏高原以西,模式1、2是早期,3是中期,4、5为晚期。 2绝对年代

a) C14:旧石器晚期

b) 钾氩:旧石器考古的早期,特别是早期人类起源问题 c) 5万→几十万年:热释光(TL)、电子自旋共振(ESR)、铀系法(不太可靠) 年代有统计误差;有一组数据时可以使用,仅一个数据只作参考

(二)分期与分区 1分期

a) 必要性:文化发展渐进且有阶段性,研究一段文化的发展。 b) 可能性:体质特征,文化特征等的阶段性发展 c) 旧石器时代典型分期方案(三分法):来源于西欧;法国做的最好;分为三个阶段;细石器文

化(一部分为新石器早期,一部分为旧石器晚期)。 (19世纪末确定,西亚→北非适用)旧石器:

i. 早(Lower Palaeolithic):阿舍利文化(砍砸器文化)+(手斧文化)奥杜威文化 ii. 中(Middle Palaeolithic):莫斯特文化 iii. 晚(Upper Palaeolithic):石叶文化

我国利用此分法,只有时间上的区别,没有文化上的区别,故只有模式1、4、5。(青藏高原以西5种模式都有;以东只有1、4、5)

d) 新趋势:石叶文化延至中期出现;磨制骨器也在中期出现。 2分区

a) 世界,三个基本区

青藏高原以西和以东由两个区:以西全齐。以东缺模式2、3。 西方又以撒哈拉为界分为南北两区 莫威斯线(Movius Line):青藏高原稍西,印度半岛的北部。以东为砍砸器文化区,以西为手斧文化区。但东方也有发现手斧。莫威斯博士提出。[存在与否?]

b) 中国: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二区。中国旧石器时代的南北二元结构:南为砾石石器工业,;

北为石片石器工业。(主要指早中期,晚期趋于多元化。) 华北旧石器的两大系统说(假说):贾兰坡于七十年代提出。一为周口店——峙峪系(小石器),一为匼河——丁村系(大棱、砍砸器)

对两大系统说有争论:裴文中认为有漏洞。但此说影响很大。应知晓贡献与局限。

(三)小结

五 旧石器制作、使用与分类 (一)制作

1石器与石制品

2石器:广义上,所有旧石器时代人打制成的石制产品。(包括石片、石核);狭义上,指工具。 3学习的切入点:打制原理和方法;石器的人工特点。

4转折期:原来研究只注意平面研究,地点、石器;现在研究石器背后的文化过程和人类行为。原来静态的、平面的;现在是动态的、立体的。 5技术系统(石器的生命过程): a) 选料 条件:硬度(地质上划分岩石、矿物的10级硬度表,石器应为6.5度,与玻璃类似);匀质(玻璃);同向性(剥裂);可获性(玻璃,高低)

来源:河床砾石,山坡基岩(风化石块或结核) 燧(河滩)石(火石),采石打火,旧石器时代始用其做石器,使打制石器的最主要原料。Flint(欧洲名,甚至用其代替石器)

Chert:中国多用,结核中有,较小,优质燧石很少,造成中国石器发展不快。 中国多用匀质性好的石英岩(变质岩,石英沉积于海底,积聚变质),南北方都有。北方也用石英(火成岩),易碎,匀质性不好。

b) 整形:多在原料产地附近完成,为方便携带。

c) 打片:修整成石核后,剥片。目的是做成毛坯或直接做成石器。 d) 修理:加工与在加工。

e) 使用:权宜性,随用随制随扔;精制品,长期使用。 f) 废弃

6技术类型(原来较注重) 按加工方式分

a) 锤击法(石锤直接打击法)

b) 砸击法(石核变小,易伤手,放在石砧上砸;特制材料,如石英。) c) 碰砧法:大石器往石砧上摔

d) 压制法:用鹿角削尖成锥,压剥石条 e) 间接法:把锥子绑在柄上,用胸压 按工具分

软锤:压制法、间接法;前三种在中晚期也可使用软锤(鹿角、骨头、硬木头)。中国不多用,西方在几十万年前(Ⅱ模式)开始用。 硬锤:前三种

幻灯片:奥杜威(Ⅰ)、莫斯特(Ⅱ)、石器、骨器(Ⅳ石叶、Ⅴ细石叶)

(二)分类学与技术类型学 1分类与类型学

分类:对具体遗址的分堆。

类型学:石制品按照不同标准分成不同类型。 技术类型学(动态的类型学分类):以石器技术为基本分类标准。 2分类方案

石核、石片无地位 石器分类:

a) 刮削器:边刮、端刮(晚期)、凹缺、齿状

b) 砍砸器:边刮、端刮、凹缺、齿状;单面、双面

c) 尖状器:大尖状器,Pick;小尖状器,Point。(朝一面加工) d) 手斧:(两面打的尖状器),中国大多非从地层直接挖出的。 e) 石球:许家窑出土上千件 f) 雕刻器:北京人

g) 石锤:加工石器(第一类工具) h) 石砧

法国考古学家Borches分石器为62种;其夫人分晚期为90多种。 3使用与微痕分析

1最早在前苏联开始,谢苗诺夫(20世纪30——50年代)是创始人,《史前技术》,100倍以下显微镜。

2发展者:牛津大学L.keeley,高倍镜→磨光面(20世纪70年代);哈佛大学G.Odell,低倍。 4拼合研究

作用:⑴遗址埋藏成因分析

⑵遗址埋藏空间分析。遗址内:学习;遗址间:贸易、交换。 5人工与非人工品的区别

(三)微痕分析:100倍为低倍,400-600倍为高倍。 1原理

a) 看崩损:低倍或肉眼

b) 线状痕:多较细,一般指示工具运动的方向。肉眼大多看不到。需显微镜放大。

c) 磨光面:加工鹿角、木头、骨头等有区别;多需要高倍200-400倍,低倍法认为磨光面不准确。 2方法:通过实验,用遗址原料仿制,然后进行使用。先建立标尺,然后进行盲测(请人在不知道的情况下作一种实验,与已建标尺相印证。若对应,则标尺适合。),最后作出标本。

(四)拼合方法 a) 按岩性分类

b) 按每种岩性中的特殊标志归类 c) 按剥片顺序来拼对

d) 把三维坐标在平面(遗址形成过程)和剖面图(遗址的功能)中做出来 e) 空间分析:分析形成过程和功能

(五)人工品与非人工品的区别

1人工品的特征

a) 打制过的有台面(挨打的面):石锤砸石核上落点的平面。

b) 打击点:台面上挨打的痕迹,以及打下的台面上也有(人工制品的最主要标志)。 c) 半锥体:紧挨打击点的半锥状凸起。

d) 打击泡:半锥体下面凸起的部分。腹面:阳面(石片上的)、破裂面。背面:阴面(石核上的)。 e) 同心纹:黑耀石、燧石上较清楚(与岩性有关)。 f) 放射纹:以打击点为中心的放射线条(与岩性有关)。 g) 锥疤:半锥体附近与石核相连的部位。 2人工制品的定位 a) 近端:台面端

b) 远端:与台面相对

c) 左侧:面对人时,在人视角中的左侧 d) 右侧:面对人时,在人视角中的右侧 e) 腹面:凹出的

f) 背面:与腹面相对 3非人工制品

a) 温差作用形成的:找不到打击点,打击泡在中间,呈圆盘/盆状。

b) 流水作用形成的:西侯度形成的石器,与人工制品十分类似,但可分析埋藏环境,易在河流相

堆积中发现此假石器。从大小分,多较小,适合使用的为人工;假石器多个头大,无规律。 c) 崩塌:个体较大,打击点较弱,打击泡大(易混)。 d) 风蚀:无打击点等人工痕迹。 e) 动物啃咬。

第二章 旧石器时代早期

一 中国最早的人类与旧石器文化 (一)人猿超科化石(起源问题)

1禄丰古猿:20世纪70年代,云南石灰坝开始发现,此地有很好的第三纪煤层。化石在煤层中发现。→其生活环境是森林;有头骨,上下颌牙齿化石,有1000颗牙齿、几个头骨和颌骨。时代是第三纪中新世末,绝对年代800万年。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有新发现:元谋县小河(东方人)、竹棚(腊玛古猿)发现一批人骨化石,三四百万年前。现多认为这批化石也是禄丰古猿。

2巨猿:荷兰古生物学家1935年根据香港的化石命名。依据“巨猿说”,人类起源于巨猿。三四十年代只有牙齿化石,五六十年代在广西大规模调查,发现几千颗牙齿,还有下颌骨。 时代:早、中更新世

身高2.7米左右,体重约为300Kg 主要发现地:广西柳城 分布区域:广西→湖北

3其他:云南开远的森林古猿,江苏双沟的醉猿。→了解中国早期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

(二)最早的人类化石

1元谋:云南上那蚌。两颗牙齿(门齿),定为直立人,170万年,很少几件石器。 地层: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时代:170万?五六十万?(待定) 2巫山人:1980年代后期发现。一段上颌骨(猿的上颌骨),一颗牙齿(现代人的牙齿),还有一些石器,如石英岩的石锤、砍砸器。能人?(发掘者及国外学者e.g.Wood)

3鄂西臼齿:湖北建始高坪龙骨洞发现。1970年代认为是南方古猿化石。后被认为是直立人牙齿,发现几颗牙齿,还有一些石器,但是否为人制作还不确定。

4蓝田人:中国境内已发现,能够确认的最早的人类化石。公王岭蓝田猿人。公王岭所发现化石为

头骨,属于一40岁左右的女性,距今115万年或120万年。陈家窝所发现化石为下巴,距今六七十万年。脑量小,780ml;所有直立人中头骨最矮,头骨骨壁最厚,约12mm(现代人5mm。,北京人10mm)。

(三)最早的旧石器文化

1元谋石器数量很少,地层早晚不确定,是否用火也不肯定。 2公王岭石器(蓝田人):石片石器(河流相遗址中发现,不时原地点,且数量不多)、砾石石器 3西侯度:山西芮城。180万年。在河流相遗址中发现,与砾石还不是区分得很清。最早的石器! 4泥河湾:河北阳原。一大批更新世早期旧石器遗址。

a) 小长梁:原阳大田洼县,泥中最早发现早更新世遗址,1979年,距今300万年,后定为200→

100→130多万年。

b) 东谷坨:发现石器最多,距小长梁1公里左右。80年代后发现,中外合作第一个项目在此地。 c) 马圈沟:形成时代最早,一百七八十万年。

d) 岑家湾:发表材料最多,1000多件石制品,时代较晚,工作最细。此地是早更新世人类活动最

密集地区。

二 北方地区

以太原为界,将北方分为南北两区。 (一)北方北区 北京猿人及其分布

了解旧石器文化最基本内容,最基本研究方法 1发现与研究

a) 1927-1937:田野发掘,发现最多。10万件石器,代表40个直立人个体化石,上百种脊椎动物

化石。

b) 1949-1970s后期:继续发掘研究,发现数量不及前10年,但研究深度远远超过以前。 c) 1970s后-80s中:综合研究,组织很多单位对周口店等第一地址进行综合研究。《北京猿人遗

址综合研究》、《石器研究》

2地层与洞穴遗址的利用(50-23万年) a) 周口店第一地点:17层 1-3 上部 23万北京猿人生存时代 年 4-10 中部 11-13 下部 50万年 14-17 底部 未发现文化遗物 b) 特点:可以很多层。文化层、砂层、角砾层交替出现。文化层处于后二者之间的环境条件;砂层水流较大,气候温暖,河水倒灌;角砾层气候寒冷,河流干涸,温差大。堆积很多,文化层很厚→人在洞里居住时间很长。 c) 研究方法

i. 地质学:与离石黄土对应,中更新世。 ii. 古生物学:“标准化石”,肿骨鹿、中国鬣狗(主要生存在中更新世)→参考其它化石,也

能将时代作大致判断,“群体组成”。

iii. 类型学:中国石器变化较简单(时代早);欧洲复杂,变化多(时代晚)。 iv. 铀系法:改进,改进后所测年代更早。 v. 古地磁

3人化石的发现及特征

a) 40个个体:六个头骨,丢了5个半;牙齿、头骨碎片仅存;肢骨。 b) 特点:从进化和人种方面

i. 脑容量1050ml左右(现代人1400ml)。 ii. 头骨低矮,馒头形(现代人球形)。

iii. 眉脊横出1cm,粗壮,一字形;相应有增强结构。在眉脊处一圈,上下一圈(特有)。 iv. 吻部突出,无下巴,只有现代人有下巴。 v. 面部低平,宽、塌鼻骨。 vi. 颧骨突出

vii. 肢骨基本与现代人相近,尤其是上肢骨;现代人髓腔占直径的一半,北京人占三分之一。 c)体质特征变化 i. 进化方面:

A. 南方古猿(400ml)→能人(700ml)→蓝田人(780ml)→北京人(1050ml) B. 脑袋变得更好看:增强结构,牙齿,下巴渐收。

C. 肢骨与现代人接近(疑:存在进步的肢骨、相对落后的头骨)。→镶嵌进化:身体部位非同

时进化,水平不等。证明了“劳动创造人”的道理(解放双手,肢体首先进化灵活,进而带动了脑。进化顺序:上肢→下肢→脑)。同一个人的进化程度不同的特例。

ii. 人种方面:

A. 黄种人(蒙古人种)特有的铲形门齿,内面有凹沟。从北京人开始。 B. 高颧骨,脸扁平,鼻宽塌(蒙古人特有)。

如果所发现化石中没有肿骨鹿等鲜明标志性化石,若存在三趾马、剑齿虎(自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生存),又有一些自中、晚更新世出现的化石,可断定为中更新世. d)文化特征

i. 总体特征: 1) 石器: 原料:

A. 观察岩性(北京人用过44种,最多的是(脉)石英占88%,还有水晶4.5%,砂

岩2.5%,燧石2%。

B. 来源:前两种从山上捡得,花岗岩山区中岩石的矿脉;后两种自河滩上捡得的砾石

等。→了解活动范围,工具样式。

技术:

A. 砸击法(脉石英最多,易碎,防砸手) B. 锤击法 C. 碰砧法

石器组合(反应人群的社会分工、生活方式):北京人最主要的是刮削器(中型),其次是尖状器(小型、占10%),第三是砍砸器(占5%)→而此三类也是中国旧石器早中期最主要的。还有雕刻器、石球等。不同时期比例不同。北京人的石器组合反映吃肉较多,伴随大量狩猎活动,柔性食物较少,多尖锐工具。中小型工具占主要地位,原料以脉石英为主。

2) 居住与用火(栖居形态): 居住:洞穴居住(穴居),住了大约20万年(前50-20万年)。也与华北北部较冷气候有关。(南部有多处室外发现)。 用火:《Science》发表文章:北京人不是原地用火(1998年)。灰堆很厚,可能从未停止过。但据微形态等的分析,可能为洞外生火。河流冲积到洞内形成灰堆。但采集量少,研究偏,所以结论不足以服人。美国的新考古学之父Liuse.Binford提出异议,认为周口店不是北京人的家,也质疑用火。实际上他并未去过周口店。Bar-Yosef近来研究较多。

3) 生计方式(经济类型):多小型利刃具,和大量动物骨头。

A. 吃肉较多:肉来自狩猎和食腐(份量大)。直立人能否狩猎?一部份人乐观,认为

可以;一部分人悲观(Binford),认为吃死尸或捡剩。 B. 大量食植物:朴树籽的问题(采的?风刮的?)

ii. 分期(北京人)旧石器时代分期除地层以外,还利用石器,即石器的原料、技术及组合情

况。

1) 早期(八层以下):原料以砂岩、石英为主;技术中锤击法较砸击法所占份量大;组合中砍

砸器多,之后是刮削器。

2) 中期:石英,砂岩;砸击法为主,兼有锤击;刮削器为主,兼有尖状器、砍砸器。

3) 晚期:石英为主,兼有砂岩,优质原料水晶、燧石增多;修理更精致;雕刻器、石锥增多。 趋势:好的原料日多;修理日趋精致;工具种类越来越多。 iii. 相关问题

1) 环境:

A. 地貌:与现代区别不大。

B. 气候:变化大,更新世冷暖交替(意见不统一)。冷暖变化必然存在,人生活在暖

期;早期偏暖湿,向干凉发展(总体变化趋势)。研究多矛盾,但从孢粉来看,应是由暖而凉。

2) 人口与社会:

A. 人口:68%的人14岁之前死亡;生活条件艰苦。15-35岁青年占14%。35-50岁

中年人占14%。老年人占4%(只个发现一个个体)。

B. 社会组织结构:群居,原始共产主义生活。男打猎,女老幼采集管理。

金牛山人

1发现:辽东半岛最南端,辽宁营口大石桥西南8公里,海拔不及70米的金牛山。山上有四个地点:A点最主要发现人;B、D发现动物化石;C发现石器,用火遗迹。200多件石器;一副完整头骨及另外的共50多块骨头(一个人);用火遗迹(A)点。多集中在A点,有10个用火遗迹,大部分的石器,一个人。

2地层:洞穴堆积,洞顶塌陷。八层:四层晚更新世,四层中更新世;第六层发现人化石(中更新世),石器、用火遗迹。动物群、环境与北京人类似。 3人化石:当年的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之一(1984年);大学文科最重要奖。一副头骨+手、脚、肢骨=50多件。28万年,与北京人晚期同时,脑较北京人进步,脑量1320ml。

4石器:200多件,几乎与北京人相同。原料主要是石英,砸击与锤击并用,以小型刮削器为主。 5用火:火堆下用石头,以控制火的范围;灰烬上有石头,用来封火。反映了当时管理火的活动。 6意义:认识到在中国中更新世,华北北部相距不远的地方,同时有两种人,脑量不同;且从体质特征上被划分为直立人、早期智人两种。但其所用的工具相似。两种体质特征不同的人共存。人种不一样但文化可以无区别。

幻灯片:相对地理位置;裴文中发现的北京人头骨。进化图;石器;金牛山洞穴。

庙后山

辽宁北溪县庙后山,辽宁中部。

中国旧石器早期最北部的地点。地层分中、晚更新世;中更新世中发现石器。以河卵石为原料;锤

击法;刮削器;石器形体较北京人、金牛山人的大一些。

北方部分小结

1栖居形态(聚落形态):早期露天遗址(泥河湾遗址群),早期晚阶段向洞穴转移。 2用火:露天遗址用火未发现;洞穴遗址用火是北方北区的突出特点。 3动物资源利用:狩猎或食腐。

4石器工业:以石片石器为主,以中小型为主。组合以刮削器(利刃工具)为主,砸击技术突出。

(二)北方南区:(太原以南)(旧石器晚阶段) 1黄河中游的发现

a) 蓝田陈家窝(黄河西):大型工具;捶击;石英岩(砾石)。直立人下颌骨;一批石器(石英岩,来源于砾石;锤击法;工具有较小刮削器,较大砍砸器,大型工具分量重;有北方没有的大尖状器(pick)。公王岭:土状堆积,砾石层上。 b) 匼河(芮城,河东,与西侯度同县)。河流相堆积(河床相、河边相→河水带来的沙土。河漫滩,二元结构上层。)。石器:石英岩(砾石);锤击法;砍砸器多;刮削器少。 2汾河流域

代表地:山西襄汾丁村,四级阶地发现此期石器。

石器的技术,组合与前二者相似,原料为角页岩,大尖状器多,锤击法,大型砍砸器多。多露天遗址,黄河阶地或外面。 3泾川大岭上(甘肃最东)(最西)

a) 地层:离石黄土,土状堆积,露天遗址。第五条古土壤里有较多旧石器,第二条古土条带中亦有石器。因为更新世有冷暖,人类在暖条件下适宜生活,而黄土即沙尘暴,难生存。 b) 文化:两组石器。一组为大石器(砍砸器、大尖状器);另为小型刮削器。大小组成基本相当。石锤直接打击法;石英岩砾石原料。

北方南区最西地点;最东地点为河北南部涉县的新桥遗址(太行山东部)。 4新桥遗址(最东)

地层:与大岭上相似,旧石器遗存埋在古土条带,分别埋在四个层里面。离石黄土。

石器:与北方南区无区别。石英岩砾石;锤击法;有大砍砸器、小刮削器。但不似黄河中游,无大尖状器出现。

5小结(北方南区)

a) 栖居形式:与北区明显不同,洞穴很少,多在靠近河流的露天遗址(石器原料,近水源,植被丰富,动物多)

b) 生计方式:与北区工具差别大。大型工具占的分量加重,砍砸器多,以适应森林环境;大小工具比例相当。大型尖状器工具多,用于挖掘根茎类植物。但利刃工具少,说明利用植物更多,以采集活动为主,对植物性资源的依赖性强。

c) 石器工业:⑴原料:砾石(北区以山坡石块为主)⑵技术:北方北区砸击法,南方锤击法,其次碰砧法。⑶组合:北区以刮削器为主;南区大砍砸器,大尖状器,小刮削器比重基本相当。

三 西南区

1观音洞(贵州贵阳西部黔西县)

a) 历史:1964年发现,南方第一个较好的旧石器遗址;60年代末——70年代初细致发掘;80年代完成专著《观音洞发掘报告》,与北京人石器研究地位相当。

南方第一个系统发掘研究的旧石器遗址,揭开了南方旧石器考古序幕。 b) 地层:(二级阶梯)

i. 环境:云贵高原,岩溶地貌,海拔1500米左右;降雨较多,气温较低;岩溶,植被较差(植

物资源利用性不强)。

ii. 地层:⑴观音洞西洞口:层位较多,共九层,分三组。9层无人居住;8-3层都有石器;1、

2层扰土层(土层被扰乱),2层又石器,时代晚,一层无石器。⑵洞很长,深,里边不适

合人居住,故主要在西洞口。

iii. 时代:铀系法,20-5万年。旧石器早期较晚阶段至旧石器中期。 c) 石器工业:

1) 原料:

A. 硅质灰岩,灰墨色,与燧石近,结构也与燧石近,较好。 B. 山坡上采集石块、岩块、结核。

C. 加工时,一小部分直接加工成石器,不剥片,大部分剥片后再加工。 2) 技术:锤击法,刃角较大(陡刃);刃较多:近端、远端、左右侧。 3) 组合:利刃工具占90%(刮削器类),小尖状器4%,砍砸器5%。 iv. 生计 :

黔东北植被很好,到溶岩地貌区,植被很少,都是裸露的石灰岩。故此地动物食用较多。最多的是水牛(100多),象(东方剑齿象100多),犀牛(50以上)。动物化石破碎方式:人砍砸。 幼 中青年 老年 水牛 15% 60% 25% 犀牛 25% 50% 25% 象 60% 36% 4% 可能也应和人的狩猎有关,围捕、兜捕,所以中青年死较多。单个狩猎。 更多依靠狩猎,肉类食物。

2大洞(二三十万年?几万年?)贵州盘县

面积近1万平方米,堆积几十米厚。近几年才开始研究。注重多学科,跨单位,跨国界合作;工作做得很好,发表了初步研究报告。

在海拔较高的岩溶地区,发现人牙(可能是早期智人)。石器工业发表材料较多。 石器工业:

⑴山坡上石块、燧石、玄武岩、石灰岩、钟乳石(无占主要地位的,好原料很少)。 ⑵组合:小型石器为主,大型工具比例比观音洞还低,只占2%,9︰500)。利刃60%(刮削器)带尖,似锥工具20%多(石锥,钻具),约26%。在此遗址中,其所占比例最多。

⑶技术:可能有修理台面技术;莫斯特技术中勒瓦娄哇技术在东亚很少见,但此洞中可能有这种技术,也不确定(喜马拉雅山以西很普遍的预制石核技术,欧洲、西亚、非洲最发达。)

此工作目的:①寻找东亚人类起源,:外来还是本地起源。②东亚石器简单原因,东西方差别(好原料少),为“竹木文化”说提供证据。

其中美国学者“竹木文化”说,东亚、东南亚人石器不发达,是因为竹子太多,太发达,用不着化精力制作石器。大洞发现为其提供证据。(最有前途的遗址)

技术很高,EMD测数据(电子测距仪),很方便。 3岩灰洞

贵州桐梓;早期智人(晚期直立人)的牙齿,十几件石器;推测在洞口活动冲入洞中的遗存。西南地区少有的人化石遗址之一;20万年左右。 4小结(西南区)

a) 环境:石灰岩的云贵高原为主;四川盆地下沉,遗址埋得深,不易发现;主要的发现旧石器石器的遗址很少,多在石灰岩山区。环境艰苦,人活动少。

b) 栖居形式:以洞穴为主。遗址文化连续,洞穴适合几代居住。 c) 生计方式:依靠动植物资源;狩猎方式多样(单个猎捕,围猎)。

d) 石器工业:岩溶植被,植物少;动物的工具多。刮削器占90%;多利用山坡石块,如燧石;就地取材,优质原料少。(竹木说?)

四 华南区(由北至南的顺序)(1-7阶地发现或非人居洞)

近几年发现,更新世人类的避难地,在冷干期人类主要迁徙地。 (一)汉中盆地

汉中南郑龙岗寺(汉江附近)

1石器:鹅卵石(庙后山河卵石)为主,还有石英岩、石英。锤击法,可能有碰砧法,不是砸击法。砍砸器占主导地位,有大尖状器,重型刮削器(大石片作成)。大尖状器单面加工,有手斧,手斧双面加工。石球特多。

2(遗址分布)栖居形式:古代的河边阶地上(汉江的三级阶地)。龙岗寺土壤酸性虽不及南边强,然仅有少量石器发现。绝对年代没有,证据不足。 (二)鄂西北

人化石与文化发现;中国南方旧石器考古重大发现。 1人化石:两个头骨(1989年湖北郧县曲远河口);1990年,2号发现)

郧县人头骨1号:牙齿特别大;但是很多特征是早期智人(贾兰坡误认为是南方古猿)。原始特征与先进性并存,比直立人进步,接近早期智人?

2年代:古地层、动物化石、古地磁证据,80万年;早更新世晚期。 3石器:与汉中似。

就地取材,河滩砾石;锤击法;组合与汉中一样。以砍砸器为主,有大尖状器,重型刮削器。 手斧问题:法国人认为郧县有手斧,不是地层挖掘,而是采集而来。汉中就此问题引来国内纷纭,郧县国际化。 (三)湘西北

几百处旧石器早期地点或遗址;无人化石发现。

1最早的是澧县虎爪山遗址。在澧水的四级阶梯,七八十万年,早更新世末期至中更新世初期。(网纹红土)

石器:主要是砍砸器,大尖状器、重刮削器(其次)。

2澧县鸡公垱:中更新世末期;石器组合相同,少量刮削器;锤击法;砾石→湘西北与汉中的异同:居住在河边、湖边;龙岗寺石球多,湘西北无石球;湘西北石器加工较为精致。 (四)皖南

陈山(原名向阳)

连续剖面12米;早更新世末期至中更新世末期(80-10万年);上千件石制品。 古地磁,ESR测分期(电子自旋共振) (五)和县人(江北)→安徽

较完整的直立人头骨,中国最晚直立人。与动物化石埋一起,无石器,可能非人的居住地。已毁掉的洞穴遗址,可能偶然埋藏。

直立人的最典型形态。20万年?19万年? (六)巢县人→安徽(银山人)

比和县人早一二万年。早期智人。→中国直立人与早期智人可能并存。 不是居址,无石器。夹在石缝中的人化石。附近有遗址,无大型尖状器。 (七)南京人(汤山人)

南京江宁县汤山镇→江南

1993年,唐山葫芦洞,哺乳动物化石,直立人头骨。 很多哺乳动物化石与周口店动物群相同,本应属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说明当时环境与周口店类似。

ESR:35万年;铀系法:50万年。 体质特征与北京人相像。

启示:中更新世时地理环境与现在不同,可能由于气候冷暖波动,北方哺乳动物和人南迁。可能由于当时长江河道摆动(入海口在南京以南),伴随大规模地人与动物的迁徙。

南京人1号头骨面部全,2号比较碎,只是一小块。北京人头骨面部缺失。 洞穴中无文化遗物→不是人类居址,人在河边住。 (八)百色盆地

广西佑江穿过其中间,90Km长,在佑江的三、四级阶地发现近百个旧石器地点,几千件旧石器;从70年代中期至今,20多年的工作历史。

石器:原料是砾石;锤击法、砍砸法(主);大型尖状器,小型刮削器基本不见,无石球。两

面加工的尖状工具比例高,占所统计3000件中的6%。两面加工的尖状工具是百色石器最突出特点,也是西方旧石器时代工具。东亚直立人也聪明,会有两面加工工具。百色有玻璃陨石。大流星掉入中国东部的海内,其碎片能测年。

问题:是手斧吗?与典型手斧不太一样?莫威斯线存在?玻璃陨石是否与这些工具同时期?(此种陨石是原生的还是此生的,能以其年代划定其工具及遗址的年代吗?) (九)湖北大冶石龙头

唯一一处华南洞内遗址。80多件石制品:砾石;砍砸器、刮削器;洞内无尖状工具,洞外则有。

(十)过渡区(黄河水系,从西安出发要经过秦岭)

陕西洛南龙牙洞:(洛南附近有200多处左右的旧石器地点)

2

洞约20m;5万件石器(石器比土多),洞内一件尖状器也没有。外面的阶地上有很多两面加工的尖状器。

砾石;锤击法;多大型工具和砍砸器,也有很多刮削器。洞内无尖状器,洞外有尖状器。 (十一)小结:

1栖居形态:露天遗址,成群分布。

2生计方式:大型砍砸器适合森林。多依靠植物食物,采集为主。

3石器工业:河滩砾石;锤击法;以大型砍砸器为主;大型尖状器是最突出的特点。北方石球多,南方少或无(汉中盆地有)。

五 早中更新世人的体质和文化形态 (一)人化石的分布与特征 1分布 a) 时间:(从人类出现)蓝田120万年→和县20万年

元谋人有争论;泥河湾马家沟石器是170、180万年→若元谋能确定或泥河湾发现人化石,可能提前。

b) 空间:早期智人或直立人化石在长江流域以北,北纬40°以南。 2体质:

i. 直立人特征:北京人为代表。镶嵌进化史突出特点。同一个人的此类进化反映劳动创造人;

同时代人群之间的镶嵌进化反应分支进化。

ii. 中国学者特别强调区域性连续进化的特征。蒙古人种:铲形门齿,塌鼻,高颧骨,扁平脸。 (二)石器工业 1时代:(人类进化史上的早期阶段) 明显的原始性:

a) 材料简单,就地取材,不会远距离寻找好材料。 b) 技术:直接打击法。

c) 组合:都较简单。北边以刮削器为主,南边以砍砸器为主。类型都不多。 2空间:四区(北方北区,北方南区,南方西南区,华南区) 各自特点与所在环境密切相关。(总体,具体把握) (三)经济与社会

随研究深入,争论越大。北京人用火?直立人是好猎手吗?(西班牙直立人群猎象被推翻:千年积累的化石,骨头上有先于刮削痕迹的啮咬痕。)

此情况研究越来越清楚,问题也随之增多。

1经济类型:狩猎、食腐;采集(华北南部,特别是华南区)。北方多狩猎、食腐,南方多采集。 2社会:

a) 种群数量:估计几十人

b) 结构:一个中心营地,周围有小屠宰地或采集场所。

幻灯片:北方南区石英砂岩单面加工的大尖状器(陕西潼关);洛南龙牙洞;两面手斧(龙牙洞外

阶地,在东亚最漂亮);观音洞(石灰岩),观音洞刮削器(硅质灰岩,深灰色);陨县人两头骨(头圆,脑大,无眉脊,大牙);虎爪山遗址(长江中游最早,网纹红土);百色遗址;和县人(中国最晚直立人,塌头骨,明显眉脊)

第三章 旧石器时代中期 一 概述

1起止时间:中国:20万年——四五万年(现用)(观音洞应划为本期);欧洲:12.8万年——3.5万年

2环境变化:

南方: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暖湿(基本不变) 北方变化大,向干、凉方向发展 3遗址分布:

旧石器中期遗址基本在北方;南方有长阳人、马坝人化石的发现,但是不多。文化与早期基本无区别,分为四个区。

二 北方北区

(一)周口店15地点

第一地点是周口店,晚期还有山顶洞;15地点在1地点南,洞穴遗址。 1地层与时代:

a) 三层地层,均有旧石器中期的发现,中间一层是主要文化层。

b) 铀系法:15万年(绝对年代的data)→中更新世末期至晚更新世初期。中更新世的肿骨鹿消失,出现晚更新世的典型的赤鹿。 《人类学报》“石器工业研究” 2文化特点:(与1地点相似) a) 石器工业

i. 原料:脉石英;岩性不及1地点多,但数量相同。 ii. 技术:锤击法为主,难见砸击技术产品。

iii. 石器组合:刮削器为主,有尖状器和砍砸器。 b)居住遗址:有烧过的灰和骨头。用火,住山洞。 c) Questions:

i. 谁住过?(由石器技术无连续性知,不是北京人,不是直立人。)

ii. 文化继承性?(为什么一个地方,一种原料而砸击技术失传,技术中断?)

(二)泥河湾盆地

发现丰富,文化内容特别丰富 1许家窑:

河北与山西的交界;最早发表用“许家窑”(山西),也有人用“陶家窑”(河北)。最早的石器在河北发现,但山西作得较好。

重要性:比丁村更能代表旧石器中期的文化面貌。 a) 地层与时代

早中更新世泥河湾是大湖,但湖越来越小,中更新世末晚更新世初也有湖,可能是湖发育的最后阶段。

i. 文化埋在泥河湾湖相地址的最上面,离现地表8-12米,黄绿色亚粘土。(地层特点) ii. 中更新世末至晚更新世初的动物群 iii. 12.5-10万年 b) 人类化石

旧石器中期地点发表人化石最多的地点。代表了十几个个体的人化石。主要是头骨碎片和牙齿,

原始性:头骨特厚,超过北京人;牙齿特大(最突出,已超过北京人十万年,却仍原始)

ii. 有接近尼安德特人的特征:脑袋圆,吻部较北京人后缩。

iii. 黄种人特征:铲形门齿;有印加骨(后脑勺上部一块三角形头骨,黄种人出现的频率

高),顶枕间骨。

iv. 病理特征:最早发现“氟牙病”(地下水含氟量高),“骨小孔病”?→研究中国现代人

来源的重要材料

c) 文化特点: 石器工业:

i. 原料:石英、火山岩、少量小块燧石;源自附近砾石层;好原料少,体积小,就地取材。 ii. 技术:锤击法为主,也使用砸击法。

使用柱状、盘状石核(早期石核形状不规整;原始形状石核的出现代表技术的发展)→规整、有有形的石核。

iii. 组合:刮削器多,小尖状器、雕刻器、石锥、石钻也有,不见砍砸器。“圆头刮削器”出现

凸现进步特征。发现较多的石球(在华北南部与华南西北部出现多,与大砍砸器、大尖状器同时出现。)1000多件→狩猎的工具?狩猎专业化?投石说(以绳拴石,狩猎)

d) 小结:

i. 当地人类的来源不明。有北京人的原始特征,又接近尼安德特人。 ii. 文化:有北京人文化的特点(贾兰坡《中国大陆远古居民》);文化来源承前启后的特

点明显(石核、端刮削器为晚期特点;早期的技术与原料。)。

iii. 特色:大量使用石球,代表狩猎的专业化趋势。 2其他发现

a) 板井子(河北阳原石匣里乡)→阳原县东(许家窑在阳原西) i. 泥河湾湖消失;桑干河的三级阶地。 ii. 铀系:7万年

iii. 石器3000多件,多而集中;刮削器占85%,小尖状器。 iv. 总体情况与许家窑十分接近。 3鸽子洞(旧石器中期北方北区最晚)(5万年)

辽宁喀左县,大凌河河边二级阶地,小洞穴。 70年代中期发掘

200多件石器,石英岩,锤击法,组合中刮削器占80%以上,小尖状器占10%,砍砸器、雕刻器很少。

人化石的发现:较零星,一段上肢骨→铀系法未测出;根据人化石动物堆积,约5万年。(有争论。旧石器中期最晚?旧石器晚期?)

三 北方南区

(一)丁村:山西襄汾县,汾河三级阶地。四级阶地中有旧石器早期发现。1954年发现,58年发表报告(旧石器时期最好的报告)。 1地层与时代

汾河三级阶地,以丁村遗址为中心,在15千米范围内发现1954年的14个地点,其中有11个有石器。54和100号地点有人化石(三个儿童的牙齿)、动物化石、石器,后有婴儿头骨(头骨片)。

阶地堆积,汾河的砂砾石层(河底,非原生) 发现者认为是晚更新世早期,古地磁12万年,铀系法16万年→中更新世晚期或晚更新世早期(相对年代),12万年(绝对年代)。

70年代又发现旧石器早期,旧石器晚期(细石器)的堆积。旧石器中期以许家窑最典型。 2人化石:早期智人

很破。

i.

3石器工业:

周口店以外的一个工作地点 原料:角质岩(黑),分布在汾河自太原至襄汾→适合加工大石器,质地不太好,因而打制小石器困难。这是中国唯一一个广泛使用角质岩的地区,并被一直使用至新石器末期,作磨制石器。

四 西南区

(一)水城硝灰洞

晚更新世早期;体质介于北京人与现代人之间。

东方剑齿象、大熊猫、中国鬣狗化石的发现(动物化石) 贵州西南,70年代初

洞穴,三层堆积,中间层发现文化遗址 五万七千年

50多件石制品:玄武岩砾石;刮削器为主;技术特色突出(新技术的发现,“锐棱砸击技术”,原砸击法是垂直砸,有两个打击点;新方法是斜砸,有锐角,无下部反作用力的打击点)。“大三棱尖状器”是锤击而成。

(二)其他

观音洞晚期时旧石器中期;盘县大洞也可提至此期。 石器:锤击。

(三)露天遗址(鸡公山)

阶地难以发现化石,不易确定时间。 湖北荆州城北5千米的鸡公山(小土丘),500m2的一个居住面,12万件石制品。有几个集中的石头圈,有明显的打制石头的区域。石头圈可能与生活区域有关,类似遗址在湖南、安徽也有发现。

上文化层(旧石器中期): ①大尖状器(最典型):长条型河卵石,剖两半,15×8cm2,定型化(最主要)。 ②砍砸器多;砾石;锤击法。

③石片的刮削器数量多,加工细致。 下文化层至旧石器晚期

→人群活动范围可能较大;人群规模大。

时代特点:大型工具尖状器规范化、定型化;数量多的石片的加工精致的刮削器出现。

(四)洞穴遗址

旧石器早期不住洞穴。

湖北枝城九道河:几百件石器。砾石。锤击法。大量的砍砸器发现,石片刮削器量多,尖状器少,因为洞穴主要用来居住。

五 华南区 (一)马坝人

人化石是中国唯一一个无争议的清楚的早期智人。

发现于广东曲江马坝;石灰岩山洞,1958年当地控制肥料时曾发现;80年代中期,土里发现大型砾石石器。洞口较大,可居住。

时代:铀系法12万年,典型早期智人的时代。 人化石:介于北京人与现代人之间(进化特点)。头骨壁厚,但较北京人薄;八字眉脊,头曲度明显,更圆;眼眶上缘圆(尼安德特人区别其他人种的特征)→与尼安德特人交流?(基因交流);高颧骨,低宽鼻(黄种人)。学术地位高。

(二)长阳人

早期智人,湖北西边长阳县。捡得。洞口开始往下倾斜,肯定是冲积的。 一段有两个牙齿的上颌骨,一个下牙。与马坝人同期。 就地取材(河边,河周围山地上的原生原料地)

技术:碰砧法为主,剥取石片(有争论:碰砧法为主?)→丁村大石片是碰砧法产生的。 组合:大型占的多,砍砸器多(最有特色)、大尖状器多(“丁村大三棱尖状器”典型),石球也很多。中小型石片中刮削器也有一定的比例。

问题:

a) 丁村文化开始时间更早,延续时间更长。 b) 文化性质:早期认为“西来说”,有莫斯特技术,手斧技术;但是丁村后来也发现早先文化,而且莫斯特技术也不存在,手斧只有一件,可能是新时期打制的毛坯。

(二)大荔人及文化遗物

1完整头骨:非发掘,捡于地表(早期智人较早阶段)。特征:头骨壁厚,头大,眉脊粗壮,脑量1120ml;男性(与金牛山女性同时)。铀系法20万年→可能更早,早于旧石器中期。最近倾向于提前。

2石器工业:个小,以刮削器为主(陕西大荔县)。发现一批石器,早晚不一,与丁村不大一样,

(三)泾渭文化

一批地点,以山西西边吕梁山为代表,山以西有晚更新世早期地点的发现,以陕西长武窑头为代表的石器:石英岩;小刮削器为主,少砍砸器;锤击法。以东以丁村文化为代表。

中国旧石器研究发展史上由重要地位,一批共同特点命名为“文化”。

六 总结(过渡时期人类的体质和文化的特点) (一)体质特征

1进化的阶段性(20-5万年)

分为二阶段⑴早期似大荔人,带有明显的直立人至早期智人过渡的特点,还有金牛山人。⑵马坝人(晚期)脑量大;头部高度增加,眉脊由一字变成倒八字形;增强结构减弱;吻部突出减弱,但仍较现代人突出;前部门齿大(尼安德特人),也可能用嘴干活→介于直立人与现代人之间。 2区域连续性 a) 铲形门齿

b) 塌鼻、高颧骨

c) 印加骨:顶骨、枕骨之间的三角形骨,也可叫顶枕间骨。 3基因交流(区域进化为主,此为辅) 眼眶上缘圆(马坝人与尼安德特人)

4区域性:北方与南方早期智人有区别。材料少,有些特征偶然出现。

(二)文化特征 1石器工业

a) 原料:基本与早期相同,就地取材;区别在于有些遗址优质原料比例增加。 b) 技术:北方总体相同,但出现较规整、有形的石核(许家窑柱盘石核);修理技术提高。南方出现“锐棱砸击技术”,工具制作定型化、程序化(鸡公山)。 c) 组合:北方变化不大,出现新石器种类“端刮器”(许家窑)。南方出现数量较多的小刮削器。 d) 专业化趋势:北方出现大量石球→狩猎;南方出现大量大尖状器→与某种活动有关。总体格局延续各地旧石器早期发展特点(区域化发展)。 2栖居形式:

主体延续各地早期习惯:北方住洞,南方露天,但华南区洞穴已经较多开始使用。 3经济与社会

比早期材料多,但证据不足

a) 专业化:工具体现了北方狩猎专业化,南方可能也有专业化出现,更可能是与采集有关(大尖状器)。

化石证据:专业化经济活动:狩猎→围猎、兜猎(观音洞) b) 人群扩大

鸡公山500m2的生活面;动物化石表明提供食物多。

周口店:

a) 洞穴遗址的特点

b) 旧石器遗址环境的特点

c) 第一地点,15地点的地层;4地点的洞 d) 记陈列,图形。北京人的石器 。

第四章 旧石器时代晚期 一 概述

1人类文化发展在旧石器的最高峰;也是人类狩猎采集社会经过200多万年发展到农业社会的过渡期。

时间短:5-1万年

文化发展速度快:技术发展,精神方面(装饰品的出现及广泛使用,原始宗教) 为农业社会的发展创造充分条件 2环境特点:

对晚期研究比对早中期研究更清楚详细。 a) 早期(4-2.5万年):较暖湿 b) 中期(2.5-1.5万年):干冷。尤其是1.8万年《World 18000》,是在晚更新世全球气候变冷的最高峰,是最后冰期的最盛期。(渤海、黄海海平面下降130-150米。朝鲜半岛是大陆。) c) 晚期(1.5-1万年):开始转暖,气温回升,湿度增加,进入全新世。对气候的影响:南岭以南受影响不大;中期时温带与亚热带界限在南岭。 3文化发展的区域性:

旧石器晚期与早、中期的差别:

a) 北方:南北差异不明显,而东西差异明显。东边相对温湿,有树林;西边较干,草原。 b) 南方:东西差异不明显(原来明显),而成为多区多元化发展。

二 北方东部的发现

(一)山顶洞人及其文化(人类化石、文化遗物等)

第一地点的顶上,30年代发掘北京人,清理其范围时发现。(周口店龙骨山) 1地层与时代

a) 五层:北京人总体由棕黄至红的颜色;山顶洞地层灰色。

北京人堆积坚硬(炮);山顶洞堆积松软(pick)。 气候干冷;时间短,无Caco3的生成。

五层均有发现,3层为居住遗址,4层可能是墓葬。

b) 时代:C14加速器测年:2.7万年。

山顶洞动物群中有香猫、猎豹(华南动物),不可能存在于1.8万年的冰期最盛期。2.7万年较暖湿,上述两种动物可能在此地生活。 2体质特征

人化石有七八个个体化石,3个完整头骨。 a) 进化特点:

晚期智人(典型现代人);1400ml;前额垂直;眉脊较现代人粗壮一点;有下颌;吻部现代化。

b) 蒙古人特点(人种特点):

铲形门齿,高颧骨,扁塌鼻骨。 c) 争论:

测量似欧洲克罗马农人(欧洲晚期智人),形态较接近于蒙古人(老头)。

(中年妇女)体质特征似大洋洲美拉尼西亚人→头骨人工变形,数据不可信。

(年轻妇女)体质似北方爱斯基摩人或印第安人→没有大问题,可能从东北亚迁至北美。 人种特征争论至今 3文化特征:

a) 石器:简单,20多件;脉石英原料;锤击、砸击法;刮削器,砍砸器。→争论:⑴捡北京人的用?⑵工业重点的转移:不以加工石器为主,转移至骨角器加工。 →沿用旧石器早中期石器工业的特点 b) 骨角器(突出)发达

骨针(生活用品)做得最好;也有骨制的生产工具。 8cm长,几mm粗,有孔。 →石器简单,骨角器发达。 c) 装饰品发达

石珠(项链);穿孔砾石、兽牙、海蚶壳、骨管、贝壳、鱼骨。 d) 墓葬出现

早中期是否有意的?

赤铁矿象征血液陪葬;装饰品随葬→有目的的埋葬。 →b、c、d表明文化较早中期大大提高。 4技术、经济、社会 a) 技术的发展

i. 磨制技术的出现 ii. 钻孔技术出现 iii. 染色 b) 生产力提高

吃饱喝足,产品剩余增加,然后做装饰品;时间精力空余多。 i. 装饰品较多地出现。

ii. 远距离运输奢侈品:海蚶壳、厚壳蚌。 c) 经济情况

i. 从石器组合:综合型经济,没有专业化的狩猎工具,一般的刮削器、砍砸器;有一定的采

集活动。

ii. 较暖湿,有可能有林,有水,不专业狩猎。 d) 社会组织

i. 从墓葬:有家庭

ii. 从遗址:多个火堂组成(泥河湾更清楚)

巴黎盆地发现:同一个鹿的左右肩胛骨不会在同一个火堂发现。→原始共产主义的体现,平均分配。单个家庭出现,家庭之间的平等关系。 [总]→一个群体由多个单个家庭组成,家庭之间的平等关系。 e) 精神世界

i. 墓葬:随葬品(花[孢粉]、肉、工具)出现;装饰品。→精神现代化。 ii. “维纳斯”:胖女雕像(外国) iii. 壁画(墓葬)(西南欧)

(二)海城仙人洞

辽宁营口北边的海城;同时、同类型(与山顶洞)

1地层:五层。河卵石(底)→3个旧石器文化层→夏家店青铜文化(上层)

2文化遗物:特别是石器。几万件,补山顶洞石器之不足,早期发掘不仔细,丢弃很多石器。 a) 以海城河中脉石英砾石为原料 b) 锤击法、砸击法

c) 刮削器为主,钻具其次,尖状器精致,有一定量的砍砸器,较多的石球。修理仔细,指垫法(技术进步的表现)。

[总]加工技术仍为早中期,组合也基本相同;修理技术进步;大量石器,先进的骨角器,鱼叉、骨制标枪头、骨针。

(三)其它 1承德四方洞

2安阳小南海(65年《考古学报》)2万多年;主要是石制品。燧石(较小)原料;砸击法、锤击法;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

3山西南部陵川的塔水河:岩棚(厦)遗址,洞穴,燧石;锤击法;刮削器、尖状器,有砍砸器。既狩猎,又采集,还捕鱼(综合型经济). →两三至两万年,最盛期较温暖阶段。

(四)露天遗址

1王府井东方广场遗址:河漫滩,露天。生活:屠宰,制石器(北方东部露天遗址)。 a) 燧石;石片石器(边刮削器、端刮削器) b) 火堂遗迹;大量碎骨片 c) 河边临时营地 d) 两万年左右

2河北昌黎(秦皇岛)亭四涧

河北唐山栾县东灰山

河北迁安爪村(下层较粗早中期石器,上层细石器) 细石器文化;最盛期,干草原,狩猎专业化。 →细石器:狩猎专业化的工具。

三 北方西部露天遗址

干草原环境,旧石器晚期更明显,专业化的狩猎者。

(一)小石器类型(个体小,锤击法,大尖状器、砍砸器) 石片石器的小型化发展 1最早的代表:萨拉乌苏(内蒙古乌审旗)

4万年;萨拉乌苏河边;河套小孩牙齿(1923年)→后发现晚期智人 原料:燧石(主)石英→小石块

组合:小石器、小型边刃刮削器、端刃刮削器、尖状器 技术:锤击法

专业的猎羊人;端刃器是狩猎专业化的指标,处理兽皮,割肉;大量羊化石的发现。 2峙峪(山西北部朔洲)

a) 地层:晚更新世地层非常发育,桑干河上游支流峙峪河边的河漫滩相堆积(马兰黄土)。 b) 石器:15000件。典型小石器(个体小,锤击法);边刃刮削器、端刃刮削器、小尖状器。 c) 动物骨头:五千个马牙,200多匹。专业的猎马人。 d) 28000-29000年

(二)石叶类型(模式4)

把石核修成一定形状(特殊的石片,旧石器晚期典型技术,模式4,特别是西方),剥取两边近平行或平行,长度超过宽度两倍以上的石片。石叶宽大于12mm,长大于50mm;细石叶宽不过12mm,长不过50mm。[宽度要求严格]

(欧洲→西亚→东北亚)旧石器晚期的特色,欧亚大陆西北发达,中国西北有发现。

小石器类型不要求规则;石叶必须预制石核。 把石核修成柱状或特殊形状,连续剥取(技术) 1宁夏水洞沟(只此一处最典型,单纯的石叶技术)

a) 旧石器文化第一个正式发掘的遗址。1923年,法国桑志华、德日进发掘。 b) 年代:2.6万年左右。

c) 露天,河漫滩相堆积。小型遗址群,明显火堂。 d) 石器:

原料:早期叫硅质灰岩,后来鉴为白云岩(岩性接近);还有石英岩、燧石。 技术:锤击法、砸击法,可能有间接打制法。有预制石核的技术。

组合:边刃刮削器、端刃刮削器为主,有大量的凹缺刮削器,漂亮的尖状器,明显有绑在器物上使用的目的→狩猎专业化

2河北阳原油坊石叶遗址。石叶遗址在西边最发达,东边较弱→外来?旧石器晚期东西交流产物?多为与石叶技术混合的文化遗址。

(三)细石器文化

小石叶(细石叶),华北本地发源,早至2万多年前。几何形细石叶,非洲起源;非几何形,华北、西伯利亚起源。

最早在山西南部沁水下川,发现细石器地点,早至2.6万年左右。

晋南至晋西南有一片遗址,沁水下川→吉县柿子滩(1万年)→泥河湾盆地虎头梁(1.5-1万年)

可能源于华北地区

旧石器晚期的端刃刮削器一般占50%(钝边刮动物皮下脂肪)。 现代人事北京人的后代?

小石器类型:泥河湾→北京人→15地点 体质演化

模式:①石器砍砸器(奥杜威)②手斧(阿舍利)③盘状石核、三角形石片(莫斯特技术)④石叶⑤细石器技术(细石叶)

石叶:柱状或长条状石核;较大。 细石叶:形状更多,有扇形(泥河湾)、舟形(鲁西南和苏北)、锥形(晋南下川特有)、柱状(晋南下川特有);较小。

中国细石叶独立发展。

四 南方晚期智人及其文化 (一)南方的晚期智人 1柳江人

广西柳江县新兴农场(劳改农场);1958年与马坝人同时发现,挖岩泥。 脱层(无法研究其地层),洞内有石灰岩角砾、砂土堆积,灰褐色,有大熊猫、东方剑齿象的化石发现。→时代晚。 a) 人化石

i. 完整头骨、椎骨(胸、腰)、肋骨、股骨、髋骨(一个个体的不太完整的骨架)。

ii. 特征:原始性,眉脊粗壮;前额有斜度未完全垂直;股骨壁厚。人种特点:颧骨、鼻骨、

门齿。→时代较早的晚期智人。

b) 问题:

i. 时代:铀系法5万年。(热电离制谱法)铀系法大于10万年→中国现代人本地起源?前几

年,作北京人与现代人DNA分析,认为中国人来自非洲(遗传学),约五六万年前→质疑:文化无骤变,发展有延续性。文化、化石特征皆连续。

但由于地层关系不确定,且在堆积中最年轻的盖板是早于10万年的。 与考古学脱节:无法找到原生地层→倾向于体质人类学的不早于5万年。

与人类学脱节:特征不早于五万年。

ii. 地位:

时代较早的较完整的晚期智人;头型(宽/长*100)比值越小,前后越长。北方小于75,南方多中头型(76-81),柳江人中头型,阔上面形(脸上部 ),特有阔鼻型,体现了南方人的体质特征。 最早的南方人。

与澳洲的纤细型人有关。

与日本的早期人化石相比,有些共同特征。(岗川人,1.8万年)

2资阳人

1951在四川资阳发现,河流砂砾层上发现头骨,四川盆地上晚期智人。 时代:2.3万年?7000年?从原始性上看,应为二三万年。

在高其100米左右B地点,发现石器,4万年左右,技术与早期砾石石器工业相似(砾石石器工业有大尖状器),但它不是。

典型砾石石器工业:还有刮削器,无典型大尖状器。

(二) 四川盆地的石器工业

旧石器早中期无发现→埋得太深。近年发现,资阳人,B地点。 1铜梁(盆地中间)

四川盆地内的铜梁县(重庆市)。修水库。

a) 几百件石器;石英岩的大个砾石(从20km外运来?)→旧石器晚期有远运的习惯。但运的多是好原料;锤击法、碰砧法,修理较粗;砍砸器占三分之一,小刮削器占一半,有小尖状器,无大尖状器。刮削器比例更大,小尖状器有,无大尖状器,砍砸器比例降低→南方旧石器晚期的石器特点。

b) 25000多年以前(C14)

c) 湿润的森林环境→有大砍砸器(盆地中间) 2富林

a) 四川汉源,大渡河边的二级阶地,河漫滩原生堆积;用火,石器。

盆地边缘狩猎营地,海拔高,进入最后冰期的最盛期,2万年,几千件石器。草原环境:狩猎。 b) 石器:附近山上燧石结核(块);锤击法为主,兼有砸击法;石片较规整(非石叶)。一半石器直接用石块,结核加工,不似其它剥片加工。

边刃刮削器80%,有端刃刮削器、小尖状器、雕刻器,无大尖状器、砍砸器(与狩猎吻合)。

(三)云贵高原

南方晚期多文化发展。 1传统型: a) 石器:

燧石,硅质灰岩,附近山上采。锤击剥片;毛坯有石片、石块或石核。边刃刮削器、端刃刮削器、小尖状器(与小石器相对应);骨角器很少;无砍砸器。 b) 代表:

贵州西南威宁曹海;贵阳东南普宁穿洞下层,两者皆源自观音洞、大洞传统。 2新型旧石器晚期文化(水城硝灰洞)

a) 特点:形体较传统型大;有砍砸器(与北方组合差别) 技术:使用锐棱砸击技术 使用扁薄砾石原料 用锐棱石片作毛坯

组合: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 骨角器发达 b) 代表:

贵阳普宁白云脚洞 贵阳普宁穿洞上层

(最典型)贵州兴义市猫猫山猫猫洞(云广交界处) 3传统型与新型的关系

传统型从旧石器早中期延续至1.5万年前衰落;新型在5万年前出现,1.5万年多崛起,至1万年左右发达。(贵州无典型的新石器文化 )

(四)南方东部 1岭南

亚热带环境

a) 旧石器早中期:典型砾石石器工业(砍砸器、大尖状器、刮削器)

旧石器晚期,3万年前出现:非典型砾石石器;延续早期特点,有砍砸器,刮削器比例增加、无大尖状器。

代表有:宝积岩。

b) 小石器类型(石片石器类型) 代表:广西柳州白莲洞

洞穴遗址,与柳江人近,柳江人没发现石器,推测白莲洞可能是柳江人的家。 石器:燧石;2.3万年前[早期]锤击法;小刮削器、小尖状器(小型石片石器)。一万年前,砾石石器;砍砸器减少,可能直接做石锤、石铲、磨棒(砾石石器内容改变)。 2长江中下游(岭北)

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离仙人洞800m的岩厦遗址。2万前至七八千年前的连续地层 。 a) 早期:(2-1万年)

燧石、石英、水晶;锤击法为主。有砸击法;边刃刮削器、端刃刮削器、小尖状器;有大个砾石石器(燧石器很小,明显砸击)。 b) 晚期:

砾石石器:砾石的砍砸器、边刃刮削器。

石英片岩:可作为石铲直接使用或稍加工做砍砸器、刮削器。 c) 发现稻子的植硅石;有野稻子→中国稻作起源地? 3汉水上游

a) 房县樟脑洞(代表)

1.3万年;河边、洞边石英岩砾石;边刃刮削器与小尖状器占主体,有砍砸器。

[从文化上看]

南方没有模式2、3、4,延续性强,文化不该是外来的,看不到外来影响。若只是自产,则是文化的趋同;若北方传来,则是文化的传播。

五 (总结)晚期智人体质与文化特征 (一)来源与体质特征 1特征: a) 阶段性:

前额隆起;眉脊消失;脑量、头骨与现代人同。时代较早的有原始性(柳江人、山顶洞人)。 b) 黄种人特点:

颧骨、鼻、门齿。 c) 地方性:

地方性分化。

北方长头型;南方中头型,阔上面形,特阔鼻型。 2来源:

无突然的外来文化影响发现→文化延续。

体质特征沿延。

问题:DNA的驳论;存在一些问题。 (二)文化的区域性特点

1活动范围大,疆域扩展:人分布范围大。

如东北旧石器早中期辽宁,晚期至吉林、黑龙江;向西原至泾川大岭上,后至青藏高原;向东晚期至台湾左镇人,长滨文化。

原因:人口增加,原址超荷;技术进步,适应力强。 2多元化的发展

无专业狩猎者:小石器、石叶、细石器。 狩猎、采集、捕鱼并存。 岭南与岭北的文化发展。 3文化的时代特点 a) 原始技术的发展:

i. 石器技术:石叶、细石器技术(华北)→打制技术至最高峰(模式4、5出现)。 锐棱砸击技术、磨制技术出现(多用于骨角器),标志人类又掌握了一种新型石器技术。

ii. 建筑技术:明确建筑遗迹出现。石圈;寒区的猛犸象搭起房子。 b) 生计方式:

i. 狩猎专业化

ii. 经济多样化:山顶洞的狩猎、采集、捕鱼。 c) 社会组织

清晰、大群体下几个独立的平等的火堂。 d) 精神文化

墓葬出现,洞穴壁画、装饰品、线雕象。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0h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