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养生之道

更新时间:2024-02-18 21:29:02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儒道释养生之道

儒道释对中医养生学的贡献

我国传统的养生方法,历来重视身心兼养,形神俱健。特别是道儒佛养生学说,异彩纷呈,各有千秋。道家养真,儒家崇德,佛家养心,但主流还是三位一体。

中医养生学说来源于中国古代道家的哲学思想——法于自然,返朴归真。道家养生的内容,以自然天道观为主,它的注意力主要是着眼于人的本身,对自我的生命活动具有丰富的体验。他们追求的是生命本质的解脱和精神的安宁,尤其强调精神的超然与人格的独立,渴望人生的自由。老子养生的全部学说是天人合一,崇尚自然。其核心是"返璞归真",无论是朴还是真,其最终形态都是"道"。他一生重视养生,是位大寿星。据司马迁《史记》中记载:"老子百六十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他养生的最高思想境界是:追求道,体悟真。主张"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深根固蒂"之法,"虚其静,入静归根";"甘其食,美其眠,安其居,乐其俗"。以修道而养寿也。道家养生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摒绝一切外来因素对生命活动的干扰,求得身心的解脱。因此,崇尚自然成了道家养生的基本原则,道家的观点认为,以自然界的秩序变化为法,摒弃人的理性因素,在养生中采取顺乎自然的行动,就能维护健康,延年益寿。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的一切都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要不悖天地之理。而人最初的状态最接近自然,因此他提出返璞归真,把婴儿推为"至朴""至真"的理想标准,养生以重返婴儿状态为最高标准。庄子认为人与自然合一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主张破除一切人为地刻意追求,认为"无为"、"无已"、"绝对逍遥"是达到人天合一的根本途径。中国道家养生学的核心是中国道家内丹养生学养生之道,其功理完全合乎宇宙天地人大自然万物变化规律,故立论极其科学而高妙。其养生之道具体的操作方法却步步紧扣生命密码,故简便易学、易炼、易记。其效果真实而神奇、既立竿见影,又显著巩固。因此,古今中外无数修学中国道家养生学者的实践表明:学习中国道家养生学的核心中国道家内丹养生学养生道,可确保学习者在短时间内学得一套上乘养生方法,从而掌握生命密码基本规律,为身心健康长寿、事业成功铺平道路,并能确定一个正确而科学的人生目标而乐天知命地为之奋斗、精进。

而佛家人生哲学蕴含着涵养生命的大智慧,对养生有着独到的视觉和认识。佛家说人生胜境平常心:"宠辱不惊,得失不计,默雷止谤,化毁为缘。"佛家主张"万念归一清心涤虑"。它否定人的现实生活,而追求的却是人的理想生活;它压抑的是人的现实生命,而企望实现的却是人的理想生命。这都体现在佛家戒、定、慧三学中,这三学正是佛家学说中最核心的思想,也是佛家养生之道的最高思想境界。佛家主张"长养慈心,勿伤物命。"提倡"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目的是以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佛家僧侣、信众有注重养心调身的传统,在数千年的修行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调心经验,为化度众生提出了养生必先养心的养生理念。佛家养生的独特之处,就是佛门僧侣一直有意无意地实践着不离修行的养生之道。其养生的行为方法,都被视作修行;修行之中,又蕴藏着深刻的养生内涵。可以这样说,佛家不存在脱离修行的养生,离开修行,追求所谓的养生便是妄执,就会误入歧途,其结果往往是害生。佛家认为,凡事有因果,各人的身体状况与他的心理状况、生活习惯、客观环境息息相关,调整心态是养生的根本。佛家还认为,众生的烦恼在于人心的贪嗔痴三毒,要想革除烦恼,必须除三毒。佛教养生分修心、修性、居食养生三部分。修心术主讲慈悲、博爱;修身术主讲禅定,又分为内修身与外修身两部分,内修身就是坐禅形定,外修身就是对筋骨肉的锻炼;居食养生主讲生活起居长寿活人之法。这三部分又是一个整体。因此,世有“佛是大医王,佛法是药方,佛僧是看护”之说,称扬的就是佛家以调心养心见长的人生智慧。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这是一句儒家典语。相者治世,医者救人,治世救人,是儒者的人生追求。因此"儒医"的雅号,就成了儒、医相通的标志了。"仁者寿"、"德者寿"是养生的道德化的体现。儒家讲究心胸坦荡,以德处世,特别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在养生中的作用,

主张个人养德的主动性。孟子具体论述了道德、情志与人之气、体的关系,强调了精神情志的主导地位:"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因为心怀宽广的人有良好的心态,所以往往身心健康。孔子还提出人生的三大戒:少时戒色,壮时戒斗,老时戒得,是对人生不同阶段的修德养生的预防性要求和保健性思想。儒家养生思想包括养形与养神,积极的、进取的、求实的人生观,历来被儒家所推奉,也贯穿在儒家养生思想之中。“自强不息”可以说是对儒家养生思想中积极面的精辟概括。养生以准备在现实社会中有所作为,这就是儒家养生思想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区别于道、佛养生学说的基本特征。儒家养生重在修身,其修身思想是同其入世精神紧密相结合的。《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是儒家实践的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道佛儒三家养生之道,其方法、重点虽有"修真"、"崇德"、"养心"之别,但对强身养心、延年益寿都有着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妙。故中医养生学是建立在道佛儒三家养生思想和文化上的一门实用学科。

2011级临床6班 张健1125100270

篇二:道家养生秘术:

道家养生秘术:十二段锦 收藏人:醒了又醉 2013-05-04 | 阅:1781 转:292 |来源 | 分享 “十二段锦”是余恩师著名武术家陈盛甫(1902-1996)教授生前所授系列养生功法之一。其后,余师事民间中医、针灸名家郝文圣(1906-1998)老先生研习其家传傅青主(傅山,道教龙门派第六代“真”字辈)医学及养生功法。余在习武研医之余,根据师传,结合传统中医学理论及自身修习之体悟,详加推究,每有所得。二位恩师均驾鹤西去,感慨之余,特将此“十二段锦”整理成文,尝试用现代语言来诠释传统养生功法。一来缅怀恩师于九泉;二来此术过去虽有介绍,大多照录原书,且文理坚涩,无详细解说,使学者难以明了。也许是因道门须师传口授之故吧;三来使此养生法奇术得以普及推广,为提高全民体质聊尽绵薄之力。不妥之处,敬请行家里手多加斧正耳! “十二段锦”是从古代的“八段锦”推演变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个分支,是导引式气功锻炼方法,是吐故纳新之术。在宋代医学巨著《圣济总录·导引》中指出:“斡旋气机,周流营卫,宣摇百关,疏通凝滞,然后气运而神和,内外调畅,升降无碍,耳目聪明,身体强壮,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明代的《保生要录·调肢体门》亦明确指出:“每日频行,必神清目明,筋节血脉调畅,饮食易消,无所壅滞。” 其它,如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总论》、宋·陈直撰·元邹铉续编的《寿亲养老新书》、明·高濂的《遵生八笺》,近代1957年人体版的《八段锦》、《易筋经》等著作均有论述。可见,导引类的健身方法,经常行之,对强身健体的重要作用了。“十二段锦”便是其中行之有效的优秀功法之一。 “十二段锦”功法可以说是为打通人体经络的两大主干线任、督两脉,使任、督两脉实现“小周天”运行而精心设计的一套十分巧妙的“气功打通法”。被道家视为修真入门的必修功法,功夫完成,身内功夫已是做足,已身正是:百节通畅元阳旺,九窍玲珑透体顺。其真义非师传口授,不能妄猜。故曰:饶君聪慧过颜闵,未遇明师莫强猜。其珍贵可想而知了。 何以名之为“十二段锦”呢?“段”在此意为节;“锦”则为精心选择、合理编排、巧妙构思,从而形成的一组巧夺天工的动作组合;又因其共有十二个动作组合而成,故名曰:“十二段锦”。十二段锦总诀 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 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微摆撼天柱,赤龙搅水津。 鼓漱三十六,神水满口匀;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 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尽此一口气,想火烧脐轮。 左右辘轳转,两脚放舒伸;叉手双虚托,低头攀足频。 以候神水至,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毕,神水九次吞。 咽下汩汩响,百脉自调匀;河车搬运毕,想发火烧身。 旧名八段锦,子前午后行;勤行无间断,万疾化为尘。 十二段锦总诀是修习整套功法之总纲,故要求修习者必须背熟记牢,且要按照下文和图谱详加参悟,仔细推敲,认真理解,按步就班,依序练习,自可达到修身养性之目的。 下面笔者将逐段据总提纲进行详释。 第一段: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 原注:盘腿而坐,紧闭两目,冥忘心中杂念。凡坐要竖起脊柱,腰不可软懈,身不可倚靠。握固者,握手牢固,可以闭关祛邪也。静思者,静心思虑而存神也(图1)。 备录:后文中每段均有“原注”,此据清·潘霨所辑《内功图说·十二段锦》文中所附。惜余未藏此书,只是据师传笔记整理,故原注中若有差错,请持此书者纠正,笔者先行谢过(后附《内功图说·十二段锦》扫描件,)。 注释:第一段的主要目的就是入静,就是要达到心无所想所思无念无想的境界,当然这只是相对的,不然则不符合辩证法了。古人云:“心不可无所用,非必如枯木,如死灰,方为养生之道。静时固戒动,动而不妄动。道家所谓不怕念起,惟怕觉迟。至于用时戒杂,杂则分,分则牢。惟专则虽用不劳,志定神凝固也。”武当气功中的“五调八要”也正是对修炼者的基本要求,故其中之调身、调心应用于此,自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综上所述,只有排除杂念,方可冥心;只有冥心,方可存神,这才是十二段锦的基础,也是道家修练筑基的不二法门,学者宜勤加修炼,自可登堂入室。 具体动作:首先轻闭双目,盘腿而坐。轻闭双目,是为了防止看到眼前的事物而扰乱心神难以入静。若闭目时仍有杂念,可以目露

一线之光,所谓目视鼻端,鼻观心,借此以集中精神,以达到排除杂念心无所想之境界。但一般情况下,仍以轻闭双目为宜。盘坐的方法有单盘、双盘、自然盘三种姿势,初练时,可采取自然盘,待功力稍有进境再单盘,渐至双盘,其要求各不相同。一般情况下以单盘为宜,以右脚跟抵精门进行练习。盘坐好后,可以将大拇指轻扣于四指中,两手握成拳状(此道家谓之握固),分别置于双膝上,静静地盘膝而坐。握固的目的,一方面使掌心劳宫穴,气之出入不至疏泄;另一方面可使手太阴肺经与心经相接通,使心肺二脏得到较好地锻炼,此道家秘术,不传六耳矣。盘坐时以床上为佳,不但柔软舒适,而且使杂气不易侵入人体,使海底常处温暖之中。盘坐时脊柱要伸直,大椎穴稍前顶(此亦秘术),自然会拉起人身之龙骨,使百会穴与会阴穴成一线,便于养丹炼丹。否则,综得千百法门,亦是枉然,故须切记!坐好后,将舌尖微微上挑,轻抵于上腭之上,此即道家上搭鹊桥。搭鹊桥的目的是为连通人体内的任督两脉,形成小周天。从经络学上来讲:任脉能够总任一身的阴经,有“阴脉之海”之称;督脉能够总督一身之阳经,有“阳经之海”之称。平时两脉断开,只有上、下鹊桥相搭,才可相连相通。道家修真搭鹊桥至关重要。故《内功经》云:前任后督,气行滾滾。在这里还要谈下撮谷道的问题,提撮谷道(道家称:搭下鹊桥),使会阴穴得到锻炼,同时尾闾上翻,加强了督脉的疏通,以便于更好地实施小周天运行。然后,随之呼吸,很自然地用意念将吸入之生气缓缓地压入腹部,汇集于丹田,以达养丹炼丹之目的。 待心神完全安定下来后,方可进行下一段的修炼。 第二段: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 原注:上下牙齿,相叩作响,宜三十六声。叩齿以集身内之神,使不散也。昆仑即头,以两手十指交叉,抱住后颈,即用两手掌紧掩住耳门,暗记鼻息九次,微微呼吸,不宜有声(图2)。注释:牙齿相叩,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如马礼堂的《洗髓金经》(道家不传之秘典)、刘贵珍的《健身功》、恩师陈盛甫的《养生保健功》、幻真先生的《服内元气诀》中均有明确记载。叩齿的作用有以下三个好处:1、叩齿集神,可集中心神,将注意力集中在叩齿上。2、叩齿可使牙根膜中血管扩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助于坚固牙齿,预防牙病作用。故《保健功》歌诀云:方法简便叩齿功,上下牙齿轻轻碰,每次相叩三十六,坚固牙齿防牙病。3、中医学认为:肾主骨,齿为骨之余。牙齿亦由肾中精气所充养,由于手足阳明经均进入齿中,故其不但与筋骨有直接关系,而且同胃、肠、脾、肾、肝等内脏活动也密切相关。因此,以经常行此功,可以坚固牙齿,促进消化系统功能。 具体动作:盘坐入静后,仍将双手置于膝上,张开口,使上下齿分离开后,再闭口咬合,并且有意发出声响,连继重复分合动作三十六次。叩齿完毕后,将牙齿重新咬合,使两手张开手指相互交叉,抱住后颈,并用掌心向将颈压下,使头部被压向胸部,然后再返回原来位置,如此连续做九次。其实,在中医针灸上讲:风池风府一把抓。即此抱昆仑正是用掌指按压风府穴,两掌按压风池穴,不但对头昏、头痛、眼痛、肩背痛、颈椎病有效;而且对伤风感冒、中风不语、肝气怒发、突然耳聋均有一定的疗效。抱昆仑完毕后,两掌向两侧张开,用掌心向左右耳部均匀施压,并安静地用腹式呼吸法进行呼吸。即用鼻吸气后,将气向下腹部缓缓压入,并对丹田略为施加压力,增强丹田;吐气时,则将下腹部用力收缩,使气缓缓从鼻孔呼出,排尽体内浊气。鼻吸鼻呼,要做到深、长、细、绵、缓,不使呼吸之声耳闻,以目视鼻端,连续数九息(一呼一吸为一息)。深呼吸的作用,不但能加速人体内的气血循环,增强体质;而且对于养丹炼丹大有裨益,读者若能坚持研练,其功效自知矣。 待上述动作全部做完,即可进行下一段动作了。 第三段: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 原注:记算鼻息出入各九次毕,即放所叉双手,移两手掌擦耳,以第二指叠在中指上,作力放下第二指,重弹脑后,要如击鼓之声,左右各二十四声。两手同弹,共四十八声。仍放手握固。(图3)。注释:鸣天鼓的作用不但是能冲击耳鼓膜,改善听力,对耳鸣、耳聋患者有一定疗效;而且因肾开窍于耳,耳是听觉器官,肾中精气充盈,髓海得养,则听觉灵敏,分辨较高,所以对提高肾功能亦大有裨益。历代儒医如苏东坡、李东垣等皆非常重视。又由于中指所按压为玉枕穴,玉枕穴通膀胱经,可预防耳疾,使头脑

清醒,耳聪目明,故历代养生家修行家都很重视。又因双手大拇指所按压部位为左右风池穴,故如前所述对足少阳胆经之疾病亦有良好防治作用。 具体动作:紧接上段,将手掌仍按在双耳上,并相互交叉,当右手拉下时左手上推;左手拉下时便以右手上推。如此反复磨擦双耳计九次(左、右上下为一次)。 擦耳完毕后,用掌心紧抱双耳,将两手之大拇指相对,贴压于脑后左右两侧的风池穴上,然后再将双手的中指贴于玉枕穴上,再将双手的食指叠于中指之上,随后用食指有节奏均匀地弹击后脑二十四次,则耳内有“咚、咚”的响声,故古人称之为鸣天鼓。这种方法还可以消除心理障碍,使人清醒冷静,精神愉快。 鸣天鼓完毕后,松开双手,然后双手握固轻置于膝上,可继续做下一段动作。 第四段:微摆撼天柱。 原注:天柱即后颈,低头扭颈,向左右侧视,肩亦随之左右摆动,各二十四次。(图

4)。 注释:此段功法是转动头部的运动,其目的是要影响头颈两侧的天柱穴。天柱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在颈后发际大筋外凹陷中。根据中医针灸学理论,刺激天柱穴可治疗后头痛、鼻塞、落枕、颈项部扭伤、肩背痛、脊柱疼痛等疾病。又因全身经络都与颈项相互关联,故活动颈项,可使经络疏通,血流暢旺,减少供血不足之疾患。故其又对现代的颈项强直、骨质增生等疾病,均有较为满意的疗效。养生家不但考虑到防病治病,而且又因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衔接,为保元保精修身养性打好坚实的基础,为养丹炼丹铺垫通路。 具体动作:紧接上段,首先将轻握的双拳置于两膝之上,将全身放松,背部自然挺直,低头,两肩不动,先将头脸由前向右、向后,再向左、向前缓缓旋转一周。吸气时,向前低头;呼气时,向后仰头,一呼一吸转一圈,向右转动三圈后,头部回复至原状,并目视正前方;然后,紧接着低头向左转动三圈。转动时,头部向左右要有一种顶天的意念;旋转的幅度要纯任自然,速度完全受呼吸节律的支配,有头晕目眩者不要闭目。 头部旋转完毕后,仍盘膝坐好,并将脊背挺直,使头不向前倾,而向左侧扭转;右手在左大腿上,随着向左扭转,左右手掌心朝上,右手叠放在左掌心上,置于左大腿根前,并随身体扭转。扭转时,目光尽量移向左肩后方。向左扭转后,再尽量将头向右扭转,并将目光移向右肩后方,同时将双手跟着转移到右腿上。按照上述要领,将颈部作横向旋转,即由肩部上方用力向后看的动作,左右各做二十四次。旋转时要动作缓慢柔和,循序渐进;切勿急于求成,贪功冒进。 撼天柱动作完毕后,复将双手轻握固,轻置于两膝上,可进行下一段练习。 第五段:赤龙搅水津,鼓漱三十六,神水满口匀,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 原注:赤龙即舌,以舌顶上腭,又搅满口内上下两旁,使水津自生,鼓漱于口中三十六次。神水即津液,分做三次,要汩汩有声,心暗想,目暗视,所呑津液,直送至脐下丹田。龙即津,虎即气,津液下去,气自随之。(图5)。 注释:此段功法是利用意念将津液送至丹田,并蓄于丹田之法。此段功法后来被养生家单独抽出来,称其为呑津功。而道家修行,则炼津化气,意念内视丹田,可见津液和气在丹田化合,并受到肾阳之火的温煦发生气化,就好像津液是水,肾阳之火在小腹内暧烘烘地将津液和气“烧”至沸腾,如水被烧开成气化,若雾露之溉,灌溉自己的五脏六腑,激发和推动五脏六腑的机能活动,从而达到养丹炼丹之目的。丹田是人体内重要穴位之一,是生气之源,聚气之所,被历代养生家、修炼家所重视,其具体部位说法不一。但以脐下和关元穴之上的部位,相当于气海穴,他们都寄希望于此,是滋养全身的重要部位。故曰:“道经所谓丹田??,阴阳合辟乎此,呼吸出入系乎此,无火而能令百体皆温,无水而能五脏皆润,此中一线未绝,则生气一线未亡。”丹田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了。初练时津液不多,久练自增。故丹经云:白玉齿边有玉泉,涓涓育我度长年。这样引呑直接入任脉化为阴精,是造精之捷径,健身之妙法。故唐孙思邈《千金要方》中云:玉泉者,口中唾也。朝量未起早,漱津令满口,乃呑之。琢齿二七遍。如此者乃名曰炼精。 具体动作:紧接上段盘膝坐好,首先用舌尖搅动口齿,一般是围绕牙齿牙床进行搅动。先左边后右边,先外边后里边,先上边后下边,依次轻轻地左搅动数次,再右搅动数次。用力要轻柔自然,在舌运转搅动过程中,同时双眼球亦随着舌的运转同步运转,有口水时不可咽下。然后用舌尖轻轻

搅动数次,使口中口水(津液)越来越多,待其满口时,再将口中津液在口中鼓漱,如同用水漱口一样,鼓漱三十六次,然后分三次下咽,每次约咽三分之一。咽前或咽时呼气一口,咽时如咽硬物,咽部稍用力,最好能听到有咕咚的舌咽声。咽入时,必须集中精神,用心暗想,用目暗视,用意念将津液通过食道到胃部、到肾部、最后送到丹田。(注:本文功法丹田部位在脐下一寸半处)然后,吸气一口,仍沿以上路线送到丹田。如此呑津三口,吸气三口,皆存于丹田。为了有助于气贯丹田,可以使腹部亦随着呼吸一紧一松,一凸一凹,促进气血循环通畅。 其实,中医学认为唾为肾之液,唾为肾所主。唾为口津,唾液中较稠厚的称作唾。唾为肾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养肾中精气的作用。肾阴虚时,唾无所化则口干、舌干,入夜尤甚。而道家修炼谓之性命双修,故功法中每呑津液必送到肾,可补肾中精气。现代医学更证明了唾液的诸多功效,如消炎杀菌,增强神经机能,提高免疫功能,增加食欲等奇特的功效。 呑津完毕后,可继续做下一段修习。 第六段: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 原注:以鼻吸气闭之,用两掌心相对搓至极热,急分两手摩后腰上两边,一面徐徐放气从鼻出。精门即后腰两边软处,以两手摩三十六遍,仍收手握固。(图6)。 注释:这段功法主要是磨擦腰部,其位置在腰上脊柱两侧的凹软部位,也就是肾俞穴部位,也有称其为腰眼,属带脉经部位。中医学认为:腰为肾之府,乃一身之总枢纽。肾为先天之本,腰肾为阴阳之源,五脏六腑精气之所藏,腰肾亏损精气失,会导致气血双亏,体质虚弱。如果因房事过多或精力衰退时,即会出现腰痛、麻木等感觉。而历来养生家和修行家惜精如命,所以养生家的节房事,道家的修行的修亏补漏,其目的是保得一分精液,多延一分寿命,故对肾精尤为重视。而腰肾则喜温恶寒。用掌搓腰之后,不仅温暖了腰部,而且增强了肾脏机能,疏滞通凝,使气血运行畅通,不但增强了肾功能,而且于精神衰弱及整体调节大有裨益。故中医临床中常用此部位来治疗性功能衰退,泌尿生殖系统病,神经官能症和腰腿痛等症。因此,此段功法的作用,就是要将精门中积存的浊气排出体外,保肾固精,补益肾气,添精保元,增强性功能及整体机能的系统调节与平衡。 具体动作:此段功法旧称搓内肾。紧接上段,将口闭住,然后用鼻深长细匀绵地吸气后,将气缓缓地压入丹田中,并且闭气片刻。在闭气时,将两手掌心相对,相互搓至极热;然后将两手掌心翻转紧贴于腰部两侧的凹软处,再用掌心在肾俞部位作圆弧状按摩,连续按摩三十六次。按摩时,可意守腰部即两肾俞穴,使腰部产生热感,与手掌之热相互接应,溶为一体。这样能使腰部产生的热感,与手掌的热感,随着呼吸,也似乎有热气运动一般。初习时,也许不会有明显感觉,只要坚持一个月以上,自会感到其妙无穷。故历代养生家对此功均有体悟,特辑录妙诀一首供参考:妙处无穷搓腰功,能治腰病与痛经;两手搓热摩肾部,带脉通畅腰力增。 待收功时,将气由鼻孔缓缓呼出,双手收回握固,轻置于两膝之上,方可继续接练下一段动作。 第七段:尽此一口气,想火烧脐轮。 原注:闭口鼻之气,以心暗想,运心头之火,下烧丹田,觉似有热,仍放气从鼻出。脐轮即脐丹田。(图7)。 注释:将第一段至第六段的动作按顺序练完后,这一段便是进入高深内丹术的基础功法了,也是为打通任督脉,实现“小周天”循环铺垫道路。这段练法历经历代养生家和修炼家的不断总结完善,形成了各种殊途同归的内丹养生术。其中以武当八卦养生功尤为精妙。其诗曰:任督走转在神阙,修真养性法更捷。大道神功由此走,才是养生第一诀。又曰:炼精化气气化神,返老还童修真人,你若练到还虚处,我命在我子孙生。 脐轮,针炙学中叫神阙穴,是个重要的穴道。练功家称此处为脐丹田、前丹田或中丹田。中丹田在脐的深部,与前丹田相互对应。导引脐丹田,对锻炼气沉丹田,形成腹式深呼吸,增强脾胃功能、提高身体抵抗力有重要作用。神阙穴属任脉,居脐中,为生命之根蒂,后天之气舍,又为中、下二焦之枢纽,能调节全身的精、气、血,是气功锻炼者意守的重要部位,以脐调转呼吸,即内呼吸,又称“胎息”,它是小周天的最高阶段。 在前六段习练中,多次谈到呼吸方法。“十二段锦”同其它内家拳一样,呼吸要细缓而深长。所谓细缓,则是呼吸时柔细缓慢,出入绵绵,自然悠暢;所谓均匀,则是呼吸时

匀称,不急呼急吸,以免扰乱心神,影响气归丹田;所谓深长,即是前述之气贯丹田的腹式深呼吸。因此无论是呼气还是吸气,均要遵循此要领,不可强行控制,形成憋气努气之病。应循序渐进按步就班,勤学巧练,自可丹田内气充盈,从而使丹田之真气源源不断地输传到全身。 具体动作:紧接上段,将双目轻轻闭上,以舌尖轻轻抵住上腭,即“搭鹊桥”。提撮谷道,即“搭下鹊桥”,使任督脉相连接;松驰全身,脊背要自然竖直,两拳轻握固,放在两大腿根前。先以鼻吸气后,缓缓将气压入丹田内。注意:开始呼吸时,吸气量不可过多,将吸入的气缓缓压入丹田并停止呼吸后,以充满于小腹的压力向四周扩散,故拳家谓:气沉丹田,力散全身。当小腹由于饱满而产生热感时,便由下腹部慢慢地将气由鼻孔推出。以上动作连续重复做九次。 待此段练完后,可继续接练下一段。 第八段:左右辘轳转。 原注:曲弯两手,先以左手连肩,圆转三十六次,如绞车一般,右手亦如此,此单转辘轳法。(图8) 注释:这段功法主要是对上肢的锻炼,其作用是有舒展筋骨关节,流通经络气血,使手之三节活动变利,灵活自如,从而提高整体机能的康健。通过锻炼,可以达到上肢的养护作用,可使手三阳经和手三阴经络通畅流利;同时,亦可防治肩周炎、肩臂疼痛以及上肢的其它病症。另外,对增强腕部的功能亦在大有裨益。无论是养生家修炼家,还是平常人,均依赖上肢进行各种活动,故此功不可不习练。 具体动作:紧接上段,盘腿坐定后,将双目睁开,使掌心朝前,手掌向后仰,屈肘成直角状,小臂要与地面平行。开始旋转时,右手不动,左手掌由肩部向下方后,再经过上方移至体前,在身体左侧以圆形旋转,前后各十八次,共三十六次。而后,左手轻握固,放于左大腿根上,如前所述进行右肩旋转,亦三十六次。注意:旋转时应于呼吸紧密配合,动作应缓慢、柔顺、自然,切勿急燥。 旋转完毕后,可继续接练下一段动作。 第九段:两脚放舒伸,叉手双虚托。 原注:放所盘两脚,平伸向前,两手指相叉,反掌向上,先安所叉手于头顶,作力上托,要如重石在手托上,腰身俱著力上耸。手托上一次,又放下,安手头顶,又托上,共九次。(图9)。 注释:这段功法历来被养生家、修炼家所看重,如八段锦中的:双手托天理三焦。《遵生八笺》中的许多导引方法均涉及到该功法。这段功法中的妙义,不但是全身十二经脉得到锻炼,而且于任督二脉均有较大的功效。双手上举不但使手六经得到锻炼,而且直接锻炼背部肌肉群,影响到背部各穴。背为督脉所过,五脏六腑的俞穴等皆会聚于背,背于各脏腑的功能紧密相联。两腿舒放,脚尖向上,脚面向后仰,本身即可牵动足阴阳六经脉,在不知不觉中足六经也得到了锻炼。一式功法中,有如此多的功能,这在其它功法中非常少见的,学者能不珍惜乎!双手上托举,可将胸腔的邪浊之气随呼吸排出,促进新陈代谢,加速气血循环;同时,可促进肩部、颈部的血液循环,强化任督脉的相连相接,从而为打通督脉奠定基础。又因要求提撮谷道,有规则地松驰,故对会阴部的生理功能有很大的帮助。整段功法结构巧妙,布局合理,符合中医理论,是修身养性强身袪病的良法。 具体动作:紧接上段,将双腿放开,向前平行伸出,脚尖朝上,脚面向仰,两腿自然伸直,不能弯屈。将双手伸开,双手在胸前十指交叉,双臂上举弯屈,用双掌心按于头顶上;然后再将手掌翻转过来,使双手掌心朝上,并向头顶缓缓上举。注意:翻转时,双手仍保持十指交叉;随着双手的上举,肛部及会阴部也随之收缩(即提撮谷道),并缓缓吸气;双手上举时,要如力举重石一般,动作应缓慢,不可过快;头部亦随着双手的上举,向上仰起,用目光凝视双手手背。举到顶时,将气缓缓呼出,仍双手指相交叉,并将掌心转下缓缓于头顶上,此时放松谷道。如此,按上述动作要领,连续做九次。 此段动作完毕后,可继续做下一段动作。 第十段:低头攀足频。 原注:以两手向所伸两脚底作力板之,头低如礼拜状,十二次;仍收足盘坐,收手握固。(图10)。 注释:修习这段功法的目的是为了锻炼腰部和足部。通过摩搓涌泉穴,使足少阴肾经气血运行畅通,强化肾功能,为修真奠定基石。通过腰部的前俯,可伸拔腿筋,压迫腹部肌肉,借以强化内脏机能。由于这段功法运动量较大,直接牵拉背部肌肉群和腿部肌肉群,以及腿后部大筋,并可强化脊柱的灵活性,故历来养生家和修行家都非常重视。 涌

篇三:一分钟学会道家养生秘法

一分钟学会道家养生秘法(可加速打通任二督脉)

一、叩首法

叩首,顾名思义就是磕头,有人问,磕头也是锻炼吗?那当然,磕头还是道家修身秘法之一呢!

“学道本无门,叩首先有益”。但是,我们练的叩首不是头碰地,而是头叩手背,就像是我们趴在桌上打盹时将额头压在手背上的感觉。也就是说,怕我们的额头直接磕在地板上会疼痛受伤,就用手垫着。

然后按叩头的样子,以额头部分(鼻根至前发际线)撞击手背,幅度和力度因人而异,本着由轻而重的原则。抬头再叩时要有一个头后仰的动作,每15次为一小节。接着从鼻根到下巴轻轻“撞揉”手背,每反复lO次为一小节,“撞揉”时面部始终与手背相贴进行(“撞揉”时频率要快。如震颤一般),两节为一组。

如此可使任督二脉在头部顺接,为打通任督二脉的第一步(高血压患者暂不练此功)。

二、震动尾闾法

先双腿盘坐。双脚微盘能交叉即可,然后用脚掌外缘骨用力站立(站的过程中膝盖不可触地)。这个方法不需要完全站立起来,只要臀部离地10至30厘米就行。由于重力作用,臀部落地时正好使尾骨撞击地板,这个动作就完成了。这种撞击面积较大,安全无痛。为保万无一失,开始臀部可垫棉垫,站起的幅度也宜由小到大,或面前有人帮忙拽起也可,主要目的就是要震动尾骨,使任脉会阴穴与督脉长强穴得以顺接。这是打通任督二脉的关键一步(有骨结核、骨质疏松及急性腰扭伤者,忌用此法)。

别小看这一站一坐。站时吸气使整个脊椎督脉气冲灌顶,落下呼气时自然气沉任脉丹田,乃用意而不用力妙法。这对妇科病、肛肠病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还可强壮肝肾功能,且能降压安神,治疗腰膝疼痛。只要锻炼时从容和缓,不急不躁,锻炼后都会有气力大增的感觉。

三、壁虎爬行法

我们都看过壁虎或诸如蜥蜴、鳄鱼的爬行吧,本节这个动作就完全依照它们来进行,爬行得越像越好。但是在地板上练时不用真的往前爬,如果真的向前移动了,那就必然是四肢在用力,而这个锻炼法四肢是不用力的。所有动作的完成虽然主要是靠胸腹和腰的力量,但我们却不可把意识集中在那里,而应集中在“爬”上——此时你就是一只壁虎,自然放松得像壁虎那样去摆动肢体就可以了。

记住壁虎的所有动作都要有,因为你就是一只壁虎。爬时大腿内侧和上肢内侧以及胸腹部都会直接接触地板,所以要注意为防止地板过凉、皮肤擦伤等问题,应先有些简单的防护措施。

此法主要用来打通任脉,对增强五脏功能效果卓著,尤其对肝脏有很好的养护作用,对肠胃疾病、便秘、妇科病痛经、不孕等诸症都有很好的疗效,减肥消脂的作用也非常明显。任脉乃阴经之海,总调阴经各脉,对于更年期妇女尤为重要。

四、踏步摇头法

放松仰卧于地板,两手抱于颈,好像要做仰卧起坐,头略微抬起,现在我们开始做原地踏步的动作。

脚跟贴着地板,两脚一收一伸踩着虚空,做原地踏步的动作就对了。动作不要大,同时头随着脚的伸缩而向左右摆动,收左脚时头向右摆,收右脚时头向左摆。这个动作主要是锻炼整个脊椎,也就是督脉。督脉是阳经之海,总摄各条阳经,能够升发人体阳气。所以这个方法只要练上几下,就会让人浑身发热、气血旺盛,尤其对于肾脏有很好的强壮作用,且活血通络作用很强,可治疗虚寒及腰腿病,对心脏及脑供血不足的人效果明显,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不过要注意的是,练此法时脊椎供血非常旺盛,正是要打通督脉,但是有些人脊椎长期有瘀血阻滞,或侧弯,或膨出,或钙化,这时就会感到脊椎某些部位会产生一些较强烈痛感,也就是好血在冲击这些病灶。不必担心,这种痛感很快就会过去。为了使锻炼更加顺畅安全,锻炼要循序渐进,时间宁少勿多,以不疲劳为准。另外,如在练完此法后取俯卧位,让人用掌根从颈一直按摩到尾骨,常会发现有格外疼痛的点,需稍加仔细按摩,这样可加速打通督脉。

少林禅桩功

少林禅桩功是少林寺的秘传功法,是一种形神兼备,动静相兼的内劲锻炼法,并且也是发放外气的必练功法。禅桩功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要意守,靠桩架来激发内气,疏通经络。练习时,除了四肢感觉累以外,不会出任何偏差。尤其在命功锻炼阶段,练习禅桩功进功快,不处偏,对于增长内劲,激发内气,有着明显的作用。一般人练习一个多月,会感到精力旺盛,充满活力,再继续下去,就会感觉内气充沛,而且明显在经络中运转,气血旺盛,阴阳平衡,各种慢性疾病会逐步好转,特别是虚症病人会感到身体逐步强壮。对于原本身体较好的,能够激发体内功能,加强内外气交流,逐渐为大,小周天功打好基础。练武术的人练此功,可以增长劲力,使下盘稳固,还能增强抗大能力。

禅桩功包括剑指站桩功,浑元站桩功,马步站桩功和内劲扳指法。这些功法是最基本的功法,看起来简单,没有什么复杂的动作,但是效果是最好的。还有其他一些桩架这里不作介绍。

剑指站桩功

练功时采用马步站桩,两脚同肩宽,同时意念入地三尺;双臂缓缓上抬,把掌变为剑指,指尖向前,掌心相对,两臂与肩平,呈一直线;上身正直,微收小腹,轻提尾闾,白会,会阴和两脚连线中点呈一直线;两膝自然外开,膝不超出脚尖,膝与脚尖呈直线;两眼平视,似看非看,全身放松,松而不懈。意念贯注于剑指。练功时间最好在10分钟以上。

收功时两臂缓缓下落,松开剑指,变为掌形,捂于肚脐上,同时两脚直立,左脚收回半步,意念将天地之气,四肢之气收回下丹田,意守片刻。

剑指站桩功主要靠站桩激发内气,意念贯注剑指则将内气集于剑指。练习到一定时候,就会感到两臂经络畅通,剑指内劲凝聚,只要加上收或放的意念,自然内气能发于外,外气能收于内。初练时应注意,意念贯注于指时不要把意念发出去,否则会伤内气。

浑元站桩功

双脚同肩宽,双手下垂,自然松立,心宁神静。接着双臂上抬至胸前,手心相对,双臂揽成环抱状,如此站桩10——30分钟。待浑身气感很强时,两手变掌为龙爪,爪指相对,然后开始缓缓拉气,速度越慢越好。向内压气时要体会内气相斥的感觉,向外拉气时要体会内气相吸的感觉。拉气拉到与肩同宽时,意守大椎穴周围片刻;压气压到两手相合时,要意守膻中穴周围片刻。练功约10分钟以后,意念手中的气慢慢凝聚成一个带光的气团,再慢慢把这个气团吸进自己的下丹田。

此法是充分利用人体气场的妙法。当双臂揽成环形时,这就是一个极好的气场。这个气场即能把天地自然的浑元气调集过来,也能促进人体经络的气血流动,达到疏通经络,集聚内气的目的。通过拉气既能激发内气,又能练习发放外气。意守大椎和膻中时,能打通这两处要穴,练功时可以感觉到这两处要穴气血涌动,热哄哄一片。

一般人练习一个多月,会感到精力旺盛,充满活力,再继续下去,就会感觉内气充沛,而且明显在经络中运转,气血旺盛,阴阳平衡,各种慢性疾病会逐步好转,特别是虚症病人会感到身体逐步强壮。

一般人练习一个多月,会感到精力旺盛,充满活力,再继续下去,就会感觉内气充沛,而且明显在经络中运转,气血旺盛,阴阳平衡,各种慢性疾病会逐步好转,特别是虚症病人会感到身体逐步强壮。

一般人练习一个多月,会感到精力旺盛,充满活力,再继续下去,就会感觉内气充沛,而且明显在经络中运转,气血旺盛,阴阳平衡,各种慢性疾病会逐步好转,特别是虚症病人会感到身体逐步强壮。

一般人练习一个多月,会感到精力旺盛,充满活力,再继续下去,就会感觉内气充沛,而且明显在经络中运转,气血旺盛,阴阳平衡,各种慢性疾病会逐步好转,特别是虚症病人会感到身体逐步强壮。

[原创]大道至简,武学求真录

大道至简,武学求真录------------谈筋骨功夫

近段时间深入接触了几个和我一样的痴武者。很是惊讶他们基础功的薄弱。一交谈,才知原来他们连“四平马步”都没有站过。却图轻松,高效。拜在某神功掌门人的门下,花学费6000多,路费2000多,学习某神功。结果:一无所得。

“四平马步”是很多人都嗤之以鼻的所谓“末技”。也是被影视作品过份泫染得失去真义的基础之基础功法。

“四平马步”是我少年时代常练习的。他是一种典型的双重桩法。

说说我的个人体会吧:

刚开始一月时,两脚酸麻,最多挺不过五分钟。呼吸艰难。(难熬关)

一月后,两脚开始有力,脚下渐渐有根,脚的酸麻有所减轻,呼吸艰难稍缓.(入门关)

再继续练,气劲开始向下沉,足下的力量开始转换为劲,脚的酸麻要十到二十分钟才有,呼吸慢慢变得深长。(双沉关)

最后,每次都能站在40分钟以上,气息变得又深又长,而双腿的里面就像一把火一样来回的灼烧骨髓,双腿感到轻松而且很有劲力。两腿发生质变功力也就快要登堂入室了。(双轻关)

个人结论:马步是开筋骨,得腿劲,开胯骨,调呼吸的一种优秀功法,切切不可小看它的功效。

几句题外话:在上海拜访孙门的寿关顺先生时,听其说到,少林武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四平马

步和童子拜观音这两个最吃功夫但又最不起眼的功法。我有切身体验,深信其言。

在重庆和四川时,接触到四川余门在涪陵的几位传人,真正的练家子。看到余门的几种开筋骨的秘传功法:

1,千把攥。双手两侧平举,呈一字,配合呼吸,一紧抓成拳,一松变成掌,早起练习1800息,一呼一吸为一息。练得筋骨极开,神力自达。

2,抓吊绳。房梁或大树悬一绳下来约五米左右,开始练,双手可弯曲,和身子包持90度直角,一手接一手抓绳而上到顶端,其间身子不得弯曲。功再深,双手伸直,与身子包持90度直角。一手接一手抓绳而上到顶端,其间身子和手都不得弯曲。练就的是筋骨整劲。这种民间的土功法,练就的功力很是惊人呢,只是埋没在民间而已,不以名显。

什么是元气?

比如人洗热水澡,在热水中泡久了,全身毛孔受热都张开了,全身的元气会随着毛孔渐渐的散发出去,所以人洗热水澡会浑身出汗。

元气散发得过多了,人会不适应,所以有人洗澡时间长了会头晕眼花,胸闷气短。这就是元气奔泻过多的原因。

但是这个时候,猛的一出浴室,被冷风一吹,人全身一个机灵,皮肤受冷刺激,鸡皮疙瘩一起,人会精神一爽,头脑立刻清明,这就是毛孔受刺激紧紧闭上组织了身体元气的流失。

这个时候起的鸡皮疙瘩就是闭毛孔的特征。

人有的时候打几下拳不会出汗,但是遇到情急的事情,一激就浑身上下冒汗了。这急一下就是心力。

心情的力量摧动元气比身体的运动要猛烈得多。

所以养生之道就是要心境平和,不要大喜大悲,更不要急躁。

高手能控制自己的心境。用心力来激发暗劲喷出元气。

心力是心脏活动血液的力量。所以武功高手的心脏特别强。

五行之中,心是属火,肾是属水,肾水是主沉降的。血液在全身表皮,血管中流动,都要通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0b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