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寺

更新时间:2023-11-04 21:4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千年古刹--百丈寺

一、百丈寺的历史嬗变

百丈寺在百丈山风景名胜区百丈山大雄峰下,即“大智寿圣禅寺”,始建于唐德宗贞元十年(794),距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

唐大历年间(766--779)邑人甘贞施山建庵,初名乡导庵,后往小雄山普化院(今罗市镇萝卜潭瀑布对面)延请怀海禅师在此住持,遂将庵更名为百丈寺,并在此弘扬佛法长达20年之久。

唐武宗会昌年间(841--846),光王李忱为武宗所忌,晦迹云游,在此出家修行。会昌六年(846),李忱即位,于宣宗大中元年(847)敕赐“大智寿圣禅寺”匾额,赐租赡僧,于是百丈禅寺声名远播,僧俗趋之若鹜,朝圣者众,柳公权、邵猛虎勒碑于寺之灵境亭。

南唐时(937--975)徙寺于西北,随废。

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原址重建,丞相张无尽(商英)为之记。寺院复兴,时有三寺五庙四十八庵。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寺西大宝胜轮塔遭毁。

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高僧东阳德辉住持重修法堂,并且增加庙堂,供奉祖师怀海,曰:天下师表阁,直承郎国子博士黄溍作记。元顺帝至元元年,东阳德辉奉敕重新编辑《百丈清规》,颁行于全国。

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僧以逋赋获罪,田没于官,碑不

复存,寺粮仅存八石。

明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僧忠智奏准本寺前后荒址许开荒赡寺。

明神宗万历九年(1581),田丈过重,而寺僧遂有荒赋之累。万历二十二年(1594),县令冯烶躬至山巅,为本寺减荒抵饷。寺僧克难维持。

清朝顺治十五年(1658),清丈归户公正,复照原册升荒署县事,瑞州府同知洪其清,査旧减荒抵饷之例而踵行之,寺僧之累始苏,寺院日渐由衰转盛,山门大殿,梵宇层楼,内及宏敞,归制颇壮,后有凌云亭、师表阁,“师表阁”三字系明崇祯时乐安王所书。

康熙年间(1662--1722),南昌知府叶舟重建,规模不详。 雍正十二年(1734)奉旨敕修,内府颁图改造,耗资七千余金,香火复盛。

咸丰六年(1856),太平天国石达开军驻寺十余日,毁佛像及僧房,寺遭焚毁。

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天国李秀成军路过奉新,寺院再次被火烧,经卷与师表阁俱烬,百丈寺所存还有双塔寺、西竺庵、五云寺、仙姑庵、回龙庵、中峰寺、祝圣寺、桥背庵、观音寺。其余佛殿皆朽坏。

同治六年(1867),僧清德、石兰一众化缘修葺佛殿四栋,装修佛像,后渐废。

民国十二年(1923)年,克勤、了然法师同念祖师塔院破败不堪,乃化缘银元若干,遂将塔殿揭底重修,并修好院墙僧寮,余钱赎回田地若干亩。

文革期间(1966--1976),殿宇破败,宝殿民居,佛像尽毁,仅存石砌座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奉新党政领导积极支持修复百丈寺,成立了百丈寺修复领导小组,先后礼请果容法师和达慈法师来山主持修复,并拨水田三十亩,专款二十万元,迁出寺内居民七户,修通进寺公路,达慈法师亦积极筹资在百丈原址修复部分殿堂僧舍。

2002年4月,奉新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修复百丈寺的通知》,加大了修复百丈寺的力度,主要领导先后多次南下广州、深圳,礼请当代禅门泰斗、深圳弘法寺方丈、中国佛教协会咨询委员会主席本焕大师主修百丈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本焕大师接受了奉新县政府的聘请,并且募资1.2亿元人民币,重建百丈祖庭。2004年10月30日,在百丈山大雄峰下举行了隆重的大雄宝殿、天王殿奠基仪式。通过前后八年的努力,本焕大师“让百丈祖庭重放光芒,让天下清规重振禅风”的意愿终于得以成为现实。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重建后巍峨雄壮、富丽堂皇的百丈禅寺,它是整个华东地区最大的寺院,它的建成,是中国佛教界的一项盛事,也是中国南方一道亮丽的风景!本焕大师功德无量,名垂青史!

二、百丈祖师--怀海禅师生平简介

百丈怀海禅师俗姓王,名木尊,福州长乐县人,原籍太原,远祖因西晋怀帝永嘉战乱,移居到福州。大师早年在广东潮阳西山归依慧照禅师落发,又到衡山归依法朗禅师受具足戒,后又往庐江(安徽庐江县)浮槎寺阅藏经。

唐大历初,怀海禅师因听说马祖道一在南康龚公山(今江西赣县)弘法,于是就前往参学,是马祖道一门下首座,侍奉道一有六年,深得信任。和怀海同时参学的还有智藏、普愿,他们各有所长,成为马祖门下鼎足而立的三大士。

唐大历八年(773),怀海禅师随马祖入住钟陵开元寺(今南昌佑民寺)。

唐贞元四年(788)二月一日,马祖于开元寺圆寂,怀海禅师尊师瞩灵骨葬于建昌石门山泐(le)潭寺(今江西靖安宝峰寺)后,继承马祖之愿,执掌泐潭寺丈席。

唐贞十年(794),怀海禅师好尚幽隐,至新吴(今江西奉新县)小雄山住持普化院,不久有邑人甘贞延请怀海禅师住持洪州新吴大雄山,另创禅林,设制立范,不久四方禅客云集,以沩山灵祐 、黄檗希运为上首,由此百丈丛林门风大盛。

怀海禅师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正月十七圆寂,世寿九十五。唐长庆元年(821),穆宗敕谥大智禅师,塔曰大宝胜轮;唐宣宗敕赐大智寿圣禅寺匾额;北宋大观元年(1107),宋徽宗

追谥为觉照禅师;元元统三年(1335),元惠宗加谥为弘宗妙行禅师。

三、东土(中华)诸祖及五家七派

中华初祖菩提达摩 | 二祖慧可

| 三祖僧璨 |

四祖道信————──┐ | 牛头山懒融 五祖弘忍————──┐ | 大通神秀(北宗) 六祖慧能(南宗) |

┌─——-—————————————————──┐

青原行思 南岳怀让 | | 石头希迁 马祖道一 | |

| 百丈怀海 ┌─——————─┐ |

| | ┌─——-———--──┐ 药山惟俨 天皇道悟 沩山灵祐 黄檗希运

| | | | 云岩昙(tan)晟 龙潭崇信 仰山慧寂 临济义玄

(沩仰宗) (临济宗) | | | 洞山良价 德山宣鉴 兴化存奖

| | |

曹山本寂 雪峰义存 南院惠颙(yu) (曹洞宗) | |

┌─——————--——-─┐ 风穴延沼

| | |

云门文偃 玄沙师备 首山省念 (云门宗) | |

地藏桂琛 汾阳善昭 | | 石霜楚园 法眼文益 |

(法眼宗) ┌─—————-──┐

黄龙慧南 杨岐方会

注:

1、四祖道信曾旁出牛头山懒融禅师一支,遽传数代而绝,五祖弘忍旁出大通神秀禅师一支,行于北地,六祖慧能宏于南,号称南北二宗。然北宗不久亦即消失,唯南宗由南及北,盛行全国,溢及日本、高丽云。

2、百丈怀海分出两家,一、为黄檗希运,运传临济义玄,是临济宗之开祖。二、为沩山灵祐,祐传仰山慧寂,是沩仰宗之开祖。

3、青原行思传石头希迁,迁后有天皇道悟及药山惟俨,俨之法孙名洞山良价。价之法子名曹山本寂,即为曹洞宗。

4、天皇道悟后有龙潭崇信,信传德山宣鉴,鉴传雪峰义存,存下又分二家,一、云门文偃,是为云门宗。二、玄沙师备,备之法孙法眼文益,是为法眼宗。

5、此即临济、沩仰、曹洞、云门、法眼之五家。至宋时临济分出二派,曰杨岐派,曰黄龙派,合前五家号为七派,但晚明以来,沩仰、云门、法眼皆失传、而临济下黄龙一派、亦数传即绝,仍复临济旧称。故递流及今,只有临济及曹洞二家。

6、百丈怀海分出两系,一是黄檗、临济系,二是沩山、仰山系。两系禅脉,照耀古今,受其益者难以计数。

四、《百丈清规》的制定与演变 (一)《百丈清规》制定的历史背景

百丈怀海禅师处于唐朝中叶(唐玄宗至唐宪宗之间),当时,禅宗的发展遇到两大重要问题。第一是禅僧日益增多,却无独立的禅院,仍然与律寺杂居,于说法行道诸多不便。第二是唐中叶后封建政权对佛教的特权采取了许多限制措施,特别是两税法实行后取消了对寺院和僧尼个人田产免税的规定,加以伴随着士族的衰落,劳动生产者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寺院的土地和劳力来源都发生了困难,僧侣社会面临着如何适应社会历史变动生存下去的严峻形势。有许多佛教宗派,如法相宗、天台宗等,由于贵族色彩太浓,自己解决生活来源的能力太差,都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而迅速没落下去。但禅宗僧徒的实际生活、生产状况与旧的教规、戒律发生了尖锐的冲突。旧教规和戒律极端轻视和排斥生产劳动,认为掘地、斩草、种树等活动都是“不净业”,僧徒若从事此类活动是违犯佛律的。这样,旧教规旧戒律就成为禅宗发展的重大障碍。

怀海对禅宗面临的形势具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他决心实行教规改革,为禅宗的发展扫清障碍。他提出:“我们修行的是大乘法,岂能受属于小乘系统的戒律、教规所束缚?”有人建议说:“《瑜伽论》、《璎珞经》是大乘戒律,我们何不奉行这两部经典的规定?”怀海对于这种完全照搬印度教条的意见也不赞同,他说:“我们应该博采大小乘戒律规制的合理部分,根据需

要,自己制定一套尽善尽美的新制度!”于是《百丈清规》应运而生。

《百丈清规》原是一部禅宗寺院的管理制度,现今佛教丛林所实行的制度,则是依佛戒和《百丈清规》及当地情况而制定的制度,“清规”的起源可追溯到佛陀时代,但那时没有名文规定。后来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的领土上生根发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中国佛教清规的制定,可以追溯到东晋时代的道安大师,他是根据当时佛教内部出现的一些问题(如:人对戒律的松弛等),及国家的政策而制定了《僧尼规范》和《法门清规》,但禅宗寺院完成后建立清规,则是以百丈怀海禅师开始,并且对后来佛教丛林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百丈清规》的基本内容

《百丈清规》分上、下两卷,计有九章。第一章、祝厘章;第二章、报恩章;第三章、报本章;第四章、尊祖章;第五章、住持章;第六章、两序章;第七章、大众章;第八章、节腊章;第九章、法器章。

基本内容:

1、树德高望重、独具禅学见地者为禅居长老,或称化主,住于方丈。

2、不建佛殿,只树“法堂”。

3、参学僧侣不分高低贵贱和多少,一律住在僧堂。 4、僧堂内设置长连床,供打坐参禅。

5、禅院僧众朝参夕聚,长老上堂升坐,徒众侧立,宾主问答,激扬宗要。

6、每日“斋粥”随宜,二时均遍,勿于节约。 7、行“普请”法,上下均力,耕作自给。 8、事物分置十“寮”,设置首领主管等。

9、对于冒充僧众混入禅院滋事生非者,驱逐出院。 10、僧徒犯规,施以杖刑,焚烧袈裟,从偏门逐出。

《百丈清规》的最可贵处在于寺院经济方面的规定:僧众应饮食随宜,务于勤俭,全体僧人均须参加劳动,“上下均力”,“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当时,在佛教发源地印度,和尚仍多以乞食为生。)

《百丈清规》是中国禅宗的一面旗帜,也是中国禅宗历久不衰的一个保障。

唐朝《百丈大智禅师丛林要则》: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心为有功。 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老死以无常为警策。佛事以精严为切实。

待客以至诚为供养。山门以耆旧为庄严。 凡事以预立为不劳。处众以谦恭为有理。

遇险以不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三)《百丈清规》的历史演变过程

怀海禅师创立的《百丈清规》流行到北宋,历时既久,沿革自多,未免混乱,故崇宁以后,历有增订。

在崇宁二年(1103)有真定宗赜公搜集诸方行法,重编为《禅苑清规》十卷,亦称《崇宁清规》,百丈之作乃被称为“古规”。

南宋咸淳十年(1274),又有金华惟勉禅师悉假诸本,参异存同,编成《丛林校定清规总要》二卷,又称《咸淳清规》 元代至大四年(1311),东林戈咸禅师又参考诸方规则,改定门类编次,并详叙职事位次高下等,成《禅林备用清规》十卷,又称《至大清规》。这些虽是比较通行之本,但不能使诸方统一而毫无增损。

元顺帝元统三年(1335),更由朝廷命江西百丈山住持东阳德辉禅师重辑定本,并由金陵大龙翔集庆寺住持大泝等校正。德辉乃取《崇宁》、《咸淳》、《至大》三本荟萃参同,重新诠次,又删繁补缺,折衷得失,分成九章,厘为二卷。此本即名《敕修百丈清规》,颁行全国,共同遵守。

通行本《百丈清规》前四章主要规定关于祝圣、国忌(帝王、王后忌日)、祈祷、佛诞节、涅盘节、达摩忌、百丈忌以

及各寺历代诸祖忌等仪式。从此以下,才算是丛林本身的规章制度。第五章“住持”,是关于住持上堂、晚参、普请、入院、退院、迁化、荼毗、议举住持等一系列的规定。第六章“两序”,是关于丛林东西两序的头首、知事。西序:首座、知藏、知客、书记、衣钵、侍者、汤药等。东序:都监、维那、副寺、典座等。列职:寮元、化主、园主、水头等各职事的规定。第七章“大众”,是关于沙弥得度、登坛受戒、道具形式、游方参请、坐禅、普请及料理亡僧后事等的规定。第八章“节腊”,是关于大众入寮、建楞严会、四节念诵茶汤、结制礼仪、朔望巡堂、月份须知等的规定。第九章“法器”,是关于钟、板、鱼、磐、椎、鼓等号令法器的说明及其打法的规定。

此本《敕修百丈清规》,从明迄今,数百年间,都通行此本。

五、怀海禅师及《百丈清规》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1、怀海禅师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大革命家。今天之所以有佛教,佛法能够流传,与他大胆进行教规改革有着重要的关系,百丈禅师认为《瑜伽菩萨戒》和《璎珞经菩萨戒本》虽属大乘,但却是佛陀根据印度情况而制定的戒律,我们不应生搬硬套。他博采大小乘戒律中适合中国国情的合理部分,制定出一部新的制度,即《百丈清规》。正因为有百丈禅师对禅宗的这一巨大贡献,从而使禅僧直接从一般寺院分离出来,使禅宗最终成为一个独立

的佛教宗派。

2、创立独立的禅院、禅寺,不与律寺混杂。禅院(寺)中不立佛殿,唯树法堂,表示佛法不依赖言象,只靠师傅的启发和僧人自身的体认。

3、《百丈清规》中推行的“普请”法是对印度佛教戒律和僧侣日常生活的重大突破和改造,与中国古代封建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相适应。根据“普请”法,禅院上下凡能参加劳动的都得参加集体劳动,包括开山、垦荒、耕作、种菜、担水等,各尽所能,全面实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方式。“普请”法的提出,以及怀海禅师模范实行这一制度,彻底否定了旧戒规轻视劳动,反对僧人劳动的内容,从而使僧徒劳动变成必要的和光荣的事。禅僧通过自力劳作,实现了经济上的自给自足,从而开辟了一条农禅结合的道路,使禅宗迎来更大发展。任继愈先生通过对禅宗的长期研究,指出了《百丈清规》在禅宗中国化方面的地位。他说:“禅宗僧徒,靠劳作过日,把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和产方式各生活方式紧密地结合到僧众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来。这一变革与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构得到进一步协调,从而获得生命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百丈清规》中规定的禅居是建立在无私有财产、共同劳动、平均消费的基础上,具有社会主义精神。

4、 怀海的禅学思想,深得祖师慧能和马祖道一的真传,十分强调佛法就在各人心中,不假旁求;学佛就是要消除自心所受妄想的束缚,明心见性,也就是证得佛法。

5、百丈怀海门徒甚多,有“玄学之徒,四方辐凑”之称,其中以黄檗希运、沩山灵祐最为闻名。黄檗希运的弟子临济义玄开衍出“临济宗”,沩山灵祐和他的弟子仰山慧寂开衍出“沩仰宗”。公元十二、三世纪之间,“临济宗”派传入日本。后世佛门禅宗以“临济”,“曹洞”两派为最盛行,有“临天下,曹一角”之说。

综上所述,百丈怀海禅师通过禅门清规的建立,从组织体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保证了禅宗在中国的发展和繁荣。如果说马祖道一从思想方面开辟了禅学新时代,那么怀海禅师则从实行方面保证了禅学的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0a2.html

Top